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通史)模拟题76_第1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通史)模拟题76_第2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通史)模拟题76_第3页
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通史)模拟题76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线练习-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通史)模拟题76考研历史学基础(世界通史)模拟题76

一、名词解释1.埃赫那吞改革

古埃及第18王朝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有:废除阿蒙神崇拜,以阿吞神为唯一神,没收阿蒙神庙财产,迁都阿马尔那并改称埃赫塔吞,国王的名字也改为埃赫那乔。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法老图坦哈蒙放弃改革,恢复对阿蒙神的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2.早期佛教

古印度宗教。又称原始佛教,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基本教义为四谛(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和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在印度本土广泛传播,公元前3世纪被阿育王定为国教。后佛教传人我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封君封臣

西欧封建国家各封建主间的政治关系。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帮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和封臣的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是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这种制度还有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君封臣制对西欧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4.七年战争

1756—1763年,英法为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战争主要在美洲、印度等地进行。在美洲,1759年,英军占领魁北克;1760年又占领蒙特利尔,完全征服了加拿大。在印度,1757年在普拉西战役中,英军打败亲法的孟加拉的那瓦布。至1761年,英国完全取代法国,处于绝对优势,法国只保留几个贸易据点,被迫媾和。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条约》。由此,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

5.《五条誓文》

1868年,明治天皇发布的新政府的施政纲领。具体内容是: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文武一途,下及庶民,使各遂其志;破除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该誓文反映出学习西方,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决心。《五条誓文》是日本明治政府的基本国策方针。

6.什叶派

伊斯兰教教派之一。该派以拥护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故又称作阿里派,与逊尼派相对。该派只承认哈希姆家族的阿里及其后裔为合法继承人,并神化阿里与其后代为“伊玛目”,认为他们是“超人”、“受安拉保护,永不犯错误”的圣人。经典除《古兰经》外另有“圣训”,崇拜圣徒和圣墓,允许临时婚姻,重视阿术拉节。1502年被伊朗定为国教,延续至今。由于对伊玛目认识的不同,分裂为栽德派、七伊玛目派和十二伊玛目派等支派。

7.热月政变

法国大革命中推翻雅各宾派政权的政变,因发生在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罗伯斯庇尔的政策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各派人物联合起来,称为热月党人。热月9日,国民公会通过了逮捕罗伯斯庇尔的决议。7月28日,罗伯斯庇尔等人被送上断头台。

8.三一运动

朝鲜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919年1月22日,被日本废黜的朝鲜国王李熙暴亡,传言被日本当局毒死,成为运动的导火线。3月1日,朝鲜的民族主义者孙秉熙等准备在国葬李熙之日召集示威集会,宣读《独立宣言书》,结果被捕。此事引发数万民众在塔洞公园集会,会后约30万人在汉城举行示威游行,并与前来镇压的日本军警展开对抗,随后运动向全国蔓延。运动最后被日本军警镇压下去。此后,朝鲜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的阶段。

9.罗斯福新政

1933—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推行的改革。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生产,调整工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以工代赈”。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

10.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为对抗北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5月,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在华沙签订《华沙条约》,有效期20年。条约宣称,缔约国将致力于“国际和平和安全”,并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规定设立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和政治协商委员会等组织。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91年解散。

二、论述题1.试举例说明早期国家的形成。

人类学上把具有较为完整的国家结构和形态之前的人类政治组织状态称为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发端于氏族或氏族联盟的瓦解。城市的建立、青铜器的产生、大型宗教祭祀场所的设置、文字的出现等,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政治组织,它已经拥有明确的疆域、统一的政权和保障国家权威得以施行的一系列社会控制机制。

以古希腊城邦雅典为例。一般认为雅典国家大约是与斯巴达同时建立的,但标志其建国立邦的古代传说却比较含糊,因为后世按托古改制的惯例把雅典城邦建立放在一位传说中的英雄身上,编造出“提秀斯改革”的故事。可以说所谓提秀斯改革是指当时雅典某位头领和民众共同进行的创建城邦宪制的活动,它的中心内容是联合境内各村社建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雅典是以协议方式建立国家,建立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便是城邦国家的雏形。

2.比较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异同。

(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核心。人文主义的世界观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赞扬追求享受、追求幸福的人生观;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主张自由平等的政治观;提倡理性和科学,猛烈抨击教会推行的愚民政策及其对文化科学的摧残。人文主义者的国家观是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2)马丁·路德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加尔文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英国的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

(3)文艺复兴推动了宗教的改革:人文主义者谴责天主教教会的黑暗腐败,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论据;人文主义者研究《圣经》的原文及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也为新教教义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是谁说的,出自哪本书?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年)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中提出的著名命题。

该命题包含着两个理论前提:历史是思想(精神)史、思想(精神)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1)历史认识是一种现实的思想活动。

(2)现实的兴趣以及生活的需要才会引起对过去的历史的探索和研究。

(3)对过去的历史的思考和理解总是受到现实的兴趣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的。正是现实的需要呼唤着过去的历史,过去的历史才得以复活并获得它的当代性;那些不能引起人们现实的兴趣的历史则是不具有当代性的。一旦生活的发展需要这种历史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将会变成当代史。

克罗齐还将历史与编年史作了区分。编年史是指没有生命的死的材料的堆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