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打印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打印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打印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打印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打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起讫日期课时教学内容

11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

21一1我们知道的植物

31一2观察一棵植物

41一3观察叶

51一4这是谁的叶

61

71

81一5植物是“活”的吗

91一6校园里的植物

10二1在观察中比较

111二2起点和终点

121二3用手来测量

131二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41二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51二6做一个测量纸带

161二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71

18

191总结评价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

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

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

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

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

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和技术

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

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

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

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

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基本理念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

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

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

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

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L

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

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

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

在课程内容中。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

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

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

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设计思路

依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科学课程的现状,确立小学科学课程改

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

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核心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计,即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分

解成若干具体概念,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

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学态度教育的

载体。

三、课程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

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

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

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四、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

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

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

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

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

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

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

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

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

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2、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3、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

很重要。

课时划分: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课时)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1课时)

第3课观察叶(1课时)

第4课这是谁的叶(1课时)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1课时)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1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

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

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

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

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

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

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

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

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

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

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

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将植物和塑料花进行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能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

难点:种植一棵植物并持续观察。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塑封植物图、小塑料盒、

水、大蒜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导入:秋天到了,大自然生机勃勃,有很多漂亮的植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教师用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这些植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对植物的喜爱之情,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二、初步认识植物

1.活动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过渡:这些植物姓紫嫣红,非常美丽。

提问:在大自然中,你看到过什么样的植物?它长在哪里?

学生根据之前的观察和生活经验举例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

教师在班级记录表上边记录学生提到的植物名称,边引导学生描述见过的植

物是什么样的。

追问:在哪里看到的?它是什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谁能补充一下?看

来这种植物在我们这个地方不是很容易看到,它生活在适合的环境里。你观察得

真仔细。植物园中的环境很适合它生长。书中告诉我们植物生长在哪里?

设计意图:调取学生原有的认识,交流对植物的初始认知。

2.活动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谈话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千姿百态,这些植物把大自然装点得

可真美呀!看,这里就有一张图片,漂亮吗?

挑战1:考考你们的眼力,请仔细观察后说说,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还看到什么了?

谈话2:你们找到了图中有这么多不同的东西,你能辨认出哪些是植物吗?

挑战2:哪些是植物?

仔细观察,用红色的笔把你认为是植物的圈出来。分享的时候你可以跟大家

说说:你圈出了哪些植物?它们长什么样?它们长在哪里?

教师给每组学生下发一张大的塑封的图片和一支彩笔。

讨论:哪些是植物?这些植物长在哪里?

学生:土里、水边……

提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蝴蝶是植物吗?

提问:刚才你们还发现图中有一只小蝴蝶,它是植物吗?

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想?

学生:蝴蝶会飞,而植物不会动。

总结:植物与动物是不同的。

总结交流: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么多有意思的植物,在我们学习这一单元

的时候,你还会有更多新的认识,记得把它补充到这张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认识到植物与环境息息相关,植物分

布广泛、具有多样性。

三、进一步认识植物——塑料花是植物吗

活动三:讨论塑料花是不是植物。

1.提问:刚才你们找到了图中的植物,非常好!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

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吗?把眼睛闭上,不能偷看。三、二、一,快看!这是

什么?它是不是植物呢?

同学们不着急说答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一束,你们先仔细观察,再来说

说它是或不是植物的理由。

我们做实验的时候需要材料,就从材料分发中心领取。谁是小小材料员?排

好队。真整齐。

学生分组自由观察。

2.讨论:这束塑料花是植物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追问:生活中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塑料花是植物吗?

小结:植物需要水才能长大,那我们就把塑料花插在装了水的花瓶中,每天

看看它有没有变化,会不会长大。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

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种一棵植物

活动四:种一棵植物。

1.今天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和图片里的植物,也判断了塑料花是不是植

物,接下来再一起做一个活动。

提问:大蒜是不是植物呢?你的想法是什么?

我们再来种一头大蒜,让它在以后的日子里陪伴我们上科学课。种大蒜有两

种方法,一种是种在土里,叫土培;还有一种是种在水里,叫水培。今天我们就

放在水里种植。

教师用课件出示种植方法。

2.你预测大蒜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有变化吗?

3.看来它会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有变化,我们可以隔段时间记录一次,看看

大蒜会有什么变化。

看,这是一张科学记录表,我们每周记录一次,把它生长变化的特点画下来。

五、小结

这一棵植物可能要经历漫长的生长过程,你们可别忘记每天细心照顾它,及

时观察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植物,课下我们也可以观察、尝试种植其他的植物。

《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每个小组一盆茉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板贴(科学词汇、茎、叶图片)、课件等。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教师提问:愉快的假期刚刚过去,老师在这个假期也外出游玩了,而且在大

自然中捕捉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快来看看,这里面有你认识的植物吗?之前在

哪儿看见过?

课件播放竹子、荷花、柳树、铜钱草的图片,学生看一看植物生长的环境,

认一认这些植物。

学生交流生活经验。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提出大声发言的表达要求,落实习惯培养。

设计意图:调取学生生活经验,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2.远观大树。

教师提问:你们好像对这棵大树不太熟悉,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远远地看

这棵大树,它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学生观察大树照片,描述大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远远地看,能够粗略地了解植物的外形、特点。

3.认识茉莉。

教师在讲台上展示茉莉,并提问:看,谁认识这种植物?生活中许多同学都

见到过它。今天,我们就和茉莉成为朋友,通过观察一棵植物(板贴:观察一棵

植物)来了解它,好不好?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一棵植物

1.远观茉莉。

学生远观茉莉,教师提问:我们还像观察大树一样,先远远地、整体去看,

它是什么样的?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教师按照学生的交流出示板贴:“叶”

或“茎”)

学生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茉莉的轮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植物,让学生有意识地先对植物进行

整体观察,便于他们了解植物的外形特点和结构。

2.近观茉莉。

(1)近距离观察茉莉。

教师提出观察要求:第一,老师说开始再轻轻揭开布。材料员把布叠好放回

材料分发中心。第二,你们和茉莉要成为好朋友,不能使劲摇晃它、伤害它,动

作要轻。

教师提问:你们一定要仔细地观察,看一看,除了叶子,你还能看到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2)交流观察发现。

学生近距离观察茉莉,教师用拍手或按铃的方法提示学生停止观察活动。

教师提问:近距离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教师指导:其实植物的每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你们观察到了叶的特点,哪

里是叶?手指一指。还有这根长长的杆,叫作茎。(教师在黑板上呈现植物的茎、

叶。)还有的同学从花盆的底部观察到了根,植物的根到底长在哪里呢?怎么从

花盆的底部长出来了?(板贴:根)

(3)用感觉器官观察。

教师提问:你们获取了这么多信息,那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眼睛可以帮我们看到颜色、形状,鼻子可以闻到气味,它

们是长在我们身上的观察小工具。

教师继续提问:除了眼睛和鼻子,还有其他器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吗?

学生指出感觉器官。

教师总结:真好,我们身体上就长着这么多帮助我们感觉的器官,我们把眼、

耳、鼻、舌、手叫作我们的感觉器官。但在科学课上,有一个感觉器官可得小心

使用,是什么啊?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舌头的使用。

教师指导:你们说的都对,中国有一句古话,“病从口入”。我们在科学实验

室里,可不能轻易用舌头去品尝,一定要听老师的要求。你们都能做到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感觉器官再次观察茉莉,学生观察后交流新的发现。

3.模拟植物游戏。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假如我是一棵茉莉。请同学们全

体起立,现在你们每个人都扮演一棵茉莉。

学生倾听教师的描述,用肢体语言展示茉莉的形态结构。

教师描述:刚才我们从远处看,先看到茉莉茂密的枝叶了,怎么用肢体语言

表示呢?彼此看一看,你们看,我的手都分开了,这是什么意思?茉莉还有一个

又直又长的结构,它叫什么?它的根还扎得深深的、稳稳的。

设计意图:在整体观察之后,引导学生局部观察植物,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

科学观察过程,初步感受科学观察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呈现

植物的结构和名称,一方面让学生认识植物的结构,另一方面为学生用图画的方

法记录一棵植物提供参考。模拟茉莉的游戏则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展示出观察

到的信息,表现出茉莉的形态,尽可能挖掘学生更多的发现,弥补一年级学生因

表达能力不足而没有表现出的观察到的信息。

三、画画这棵植物

教师谈话引入:真好!你们有了这么多新的发现。我们每次上科学课,都会

产生许多新的发现,如果只是说一说,你可能很快就忘了,所以,我们要像科学

家一样,有了新的发现,就立刻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你们会获得满满的收获。

你们还只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很多字都不会写,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老

师带着大家一起开始记录,好吗?

1.教师示范记录表的使用:实物投影展示,先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可以按一定顺序。提示学生,科学课的

记录不同于美术课的绘画,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一定要尊重事实。

(2)学生画一棵植物。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用记录表进行记录,用图画的形式边观察边记录一棵植

物。教师耐心指导、示范,通过指导,让学生认识科学记录要边观察边记录,要

真实。通过画植物,进一步巩固对植物根、茎、叶三部分结构的认识。

3.评价记录。

请几名学生展示记录并介绍,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画的植物,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

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植物结构的认识。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科学记录的要求是真

实。

四、交流反思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从远到近地观察了一棵茉莉,和茉莉成为了好朋友。

你还记得你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了吗?

学生回忆、反思,交流收获。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且用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科学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用这些方法观

察自己种植的植物,进行长期的研究。

【板书设计】

《观察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

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

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

语言进行描述。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小组银杏叶(2片)、械树叶(1片)、核桃树叶(1片)、李

树叶(1片)、大小不同的绿萝叶(3片)、彩笔(若干),每个学生一本学生活动

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板贴等。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植物的结构,课下很多同学都到校园中观察了植物。

(课件出示观察照片)

二、聚焦:不同植物叶的特点

活动一:观察银杏叶。

1.教师出示一片银杏叶,提问:这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追问:你用看的方法,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扇形、绿色、有硬梗、边缘起伏……

2.教师继续提问:除了用眼睛,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用身体的什么部位观

察植物?

学生回答:耳、鼻、手。

3.教师给学生分发银杏叶,并进行活动安排。

你可以用鼻子闻叶的气味,可以用手感受它的质地、薄厚,还可以更仔细地

用眼观察。叶很娇嫩,用手去触摸它的时候一定要轻柔。

4.学生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银杏叶的什

么特点?

学生回答:叶片上有小绒毛、颜色有深有浅、有清香味等。

5.讨论:每个组都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叶,你们想不想看看其他组的叶?观

察投影上的几片叶子,它们是什么叶?都是同一种叶,你又发现了它们的什么特

点呢?

学生发现同一种植物的叶也有不同点。

6.小结:仅仅一片银杏叶,你们就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的方法发现了这

么多特点,太棒了!今天我们就像这样观察叶。(板贴课题)

活动二:观察4种叶。

1.教师展示观察对象:今天老师还带来了4种叶,分别是:械树叶、核桃

树叶、李树叶、绿萝叶。

2.提问:这4种叶分别有什么特点?为了获得更多信息,你打算用哪些感

觉器官观察?

学生回答:眼、鼻、手。

追问:你想了解叶哪些方面的特点?

学生回答:大小、颜色、气味、摸上去的感觉……

3.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并提出活动要求:你还可以像这样图文并茂地把你

的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记录表上,分享的时候跟大家说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观察

叶,发现了叶的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活动,观察4种叶,并进行记录。

4.活动完成后教师提问: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叶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用看、摸、闻的方法,发现了叶的特点,如:

械树叶一一红红的,像五角星一样,叶片分了几个叉,叶边缘是锯齿样的……

核桃树叶----有香气,叶片大,水滴形....

李树叶一一红色,水滴形,比较小,很薄,叶脉是平行的……

绿梦叶一一绿色,摸起来光滑,很厚(有水分),纹路是分叉的……

追问:刚才你们都发现了叶上有纹路,纹路是怎样长的?一样吗?有什么不

同?

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科学词汇一一叶脉。

5.小结:每种植物的叶各有特点,但是都有叶脉。

活动三:讨论叶的共同特点。

教师提问:这些植物各式各样,它们的叶各有特点。既然它们都叫叶,都是

植物的一部分,那么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所有的叶都有叶脉、叶片和叶柄三部分结构。

追问:你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

小结:叶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也有相同的结构。

活动四:讨论同一棵植物的叶。

1.提出问题:用各种方法观察和比较,你们已经发现不同种类植物的叶各

有特点。同一棵植物上的叶会一样吗?

2.老师这里还有两片叶,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不着急回答,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两片叶,你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获取信息,再

来说说理由。

教师分发叶片,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

3.活动结束,全班讨论:它们是不是同一棵植物的叶?你有什么理由。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发现两片叶子是同一棵植物

的叶。

4.教师出示一根绿萝枝条:它们的确是一棵绿萝上面的叶,那为什么会有

大、有小?

追问:为什么这棵植物上还有这么小的一片叶呢。你预测这片叶将来还会怎

样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颜色浅且比较小的是“小时候”

的叶。(嫩叶、老叶)

(2)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即使是同一棵植物上的叶子,也会

因为光照、水分、营养、周围环境等差异而有所不同。

(3)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叶也是有生命的,会不断生长、发育、衰老、

死亡。

(4)随着季节变化叶子都会经历由嫩叶、老叶、黄叶到落叶的变化。

三、画一片叶

就像你们说的,每片叶都是有生命的,不能摘下来带回家。大自然中还有

更多有特点的叶子,我们可以用前几课的记录方法,把叶画下来。

接下来,我们玩一个小游戏:猜叶子。每位同学从今天观察的几片叶中选一

片画,不写它的名称,让全班同学猜一猜你画的是什么叶。如果你想让大家能猜

出来,你觉得画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要画出叶的特点。限时3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画叶,完成猜叶子的活动。

小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植物的叶各有特点。

四、做叶画

今天我们观察了这些叶,你觉得还有没有其他样子的叶?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叶也各有特点。秋天植物的叶纷纷凋落,我们可以捡一些掉下来的叶,把它们压

平晾干,根据不同叶的特点做成叶画。

工具:叶子、白纸、剪刀、胶水。

(1)在白纸上画出自己想要制作的图形。

(2)在叶子背面抹上胶水并粘贴在图形的相应位置。

(3)等胶干后即可欣赏美丽的叶画了。

欣赏:教师课件展示叶画,并鼓励学生课后完成叶画。

【板书设计】

《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能根据叶的特征到校

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小板夹、松树叶、桃树叶、小叶黄杨叶、

槐树叶、梧桐叶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叶的秘密。很多同学对叶子充满了兴趣,甚至还捡了不

少掉落的叶子。今天老师就把它们带到了科学教室,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都是谁

的叶。

教师实物投影五种不同的叶子,让学生观察并回忆。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聚焦每种叶子各自的特征。

二、聚焦:说说这是谁的叶

1.谈话:你们知道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想1:学生能够说出植物名称,也能描述叶的特征。

学生回答每种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聚焦特征,教师板画。

设想2:学生说不出植物名称,或者说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如学生认为

梧桐叶是枫树叶,教师可以解释这片叶像手掌一样,那是不是这种形状的都是枫

树叶呢?我们还得再去观察观察其他方面的特征。这片叶子还有什么特征吗?

2.追问: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能用什么感觉器官观察植物呢?

3.小结:不同植物的叶特征也不同。

设计意图:认识到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叶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

三、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活动一:画叶。

1.活动要求:这些植物都长在校园中,我们就去找一找这是谁的叶。还按

上节课画图的方法清晰地画出叶的样子,然后拿着图去寻找叶。

提问:你觉得要想很准确地找到叶子,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表现出每片叶的特征等。

2.活动:比比谁能表现更多叶的信息。每组先商量好准备找哪两片叶。小

组活动将叶子画在记录表上,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记录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叶的特征的理解,感受每片叶的不

同点。

活动二:讨论外出注意事项。

1.提问:我们要到校园中寻找叶对应的植物,怎样才能找到呢?

学生回答:根据每片叶的特征,按照叶的样子寻找。

追问:如果只有某一个特征一致,能不能判断找对了?

小结:要反复比较,先找到主要特征,再看其他特征。如果附近有掉落的叶,

你也可以带回教室。

2.提问:外出活动时,你觉得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注意安全、要做好记录等。

教师总结:安全很重要!第一,远离危险的地方和植物,遇到动物不擅自触

碰;第二,老师会划定范围,到操场以后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在一起观察,遇到

问题随时举手告诉老师;第三,爱惜植物,每片叶都是有生命的,不摘叶子;最

后,找到了要及时记录。回来之后交流、汇报,你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

的?你在哪里找到的?

设计意图:明确外出观察和寻找叶的要求,养成良好的科学活动习惯。

活动三:在校园里寻找植物。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

1.提问:你们找到对应的植物了吗?你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设计意图:聚焦叶的特征和叶对应的植物的名称。

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一处植物,教师可引

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最终引出这种植物很适合这样的环境的知识点。

2.最后,让我们来听一首《树叶歌》,看看你能不能发现树叶的其他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到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感受身

边植物的多样性,了解周围常见的植物,并对观察植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板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器材准备】

学生在之前几节课上做的观察记录以及图画等相关资料。机器人、植物、塑

料花、枯死植物、课件等。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1.教师出示:机器人。

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一一机器人。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握

握手,再和小机器人握握手,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

2.提问: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

3.教师在现场展示一棵植物,并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分别观察动植物,初步理解“活”的概念。

板书课题:植物是“活”的吗

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提问:同学们都种养了大蒜,在这个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

学们仔细观看记录,在小组内讨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并请学生分享观察的结果,找到大

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观察之前种的大蒜的记录单,发现植物长高、长大、长多的变化,

搜集大蒜是“活”的的证据。

2.课件出示幼苗生长图片。

教师介绍:这是记录同一棵植物连续三周生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几

张图能不能说明植物是“活”的?

学生根据图片,寻找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

3.课件出示大蒜生长图片。

回顾:这是第七天到第十天,大蒜的图片,你发现它有哪些变化?你预测一

下,它还会有什么变化?

4.对比:连续三周生长的幼苗,连续四天生长的大蒜,它们的变化有什么

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图片,搜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再通过

对比不同植物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发现植物在生长环境、速度、状态等方面的

不同。

5.课件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

提问:看,这是老师在一年四季中拍到的同一棵樱花树的照片,请你们仔细

看一看,樱花树有什么变化?它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樱花树四季不同的状态,了解在一个循环往复的

长周期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搜集更多的证据,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6.课件出示含羞草图片。

含羞草长着羽毛状的叶子,用手轻轻一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植物叶子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的实例,拓展了关于

植物生命特征的知识。

三、研讨

1.提问: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探索学习的收获,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

应激反应等证明植物是“活”的。

2.提问:我们种养大蒜时,做了哪些事情?

3.板贴图片:植物、阳光、浇水。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关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条件。

4.课件出示:塑料红掌和“活”的红掌照片。

提问:左边的图片是塑料红掌,右边的图片是一棵植物红掌,它们都是''活"

的吗?

设计意图:依据生物的生命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5.教师展示一棵枯死的植物,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生命周期结束了,就不是“活”的

To

【板书设计】

植物是%’的吗

长南j

长大j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

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

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名称

和特征。

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器材准备】

小记录夹、记录表、校园里植物的照片、课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看!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你在

哪里见过它?

课件出示校园里植物的照片,让学生认一认这些植物,看一看植物生长的环

境。

设计意图:聚焦本课的观察对象一一校园里的植物,同时对学生进行前测。

2.这棵植物长什么样?我们可以怎么观察?观察什么?

设计意图: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启发学生在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

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

二、探索:校园里的植物

1.外出观察准备。

(1)外出观察用具。

提问:看来你们都特别喜欢植物,想不想到校园里认识更多的植物?我们要

做哪些准备呢?需要带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和记录呢?

学生:讨论需要的工具,互相补充。

指导:提供提示卡,帮助学生整理外出观察时需要的用具,在所需物品后面

标明个数,提示学生保管好观察工具,尤其是铅笔。

(2)安全提示。

提问:观察和记录的工具都准备好了,我们外出观察,还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安全非常重要!老师给你们提三点要求:第一,注意观察时间,解散

后请你们一定注意听老师的铃声,铃声响起代表集合,迅速收好用具,材料员对

照着提示卡检查;第二,注意观察地点,到操场后,老师会为你们划定观察范围,

请你们千万不要离开这个范围,遇到问题随时举手告诉老师;第三,爱惜植物,

它们也是大自然中的小生命,一定注意不能拔起、不能采摘、不伤害植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根据观察和记录的需要确定观察工具,学会借助提示

卡整理工具。教师的安全提示为学生树立守规矩的意识,以防发生安全事故。

2.外出观察。

(1)一起观察。

教师带领学生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提问:同学们,我们先确定一棵植物进行观察,请你们说一说,我们可以怎

样观察?观察什么?它长在哪里?我们可以怎么去记录?

指导:如果这棵植物很高,我们可以先远远地看,画出它的轮廓,甚至可以

把它旁边的房子画出来,来表示它有多高。再走近看一看,观察那些你能够观察

到的地方,把它们的样子记录下来。

(2)分组观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划定的范围内分别观察不同的植物,提示学生注

意观察植物生长的环境。

设计意图:师生先一起观察一棵植物,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最好选

择一棵高大的植物,帮助学生解决观察不到的问题,同时告诉学生观察不到也千

万不要上树,做危险的动作等。再让学生分组观察,发现校园里多样的植物。

三、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

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

1.观察到的植物。

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植物了?它长在哪里?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交流分享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教师邀请学生上讲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

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是在哪里找到的。

2.交流延伸。

提问: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

决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户外观察,发现植物的特征。通过实地观察产生新的发

现,激发学生对植物提出更多感兴趣的问题。

【板书设计】

姓名:日期: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公平。

2、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3、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4、不同的工具可以测量不同的物体。

5、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工具。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感官描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能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测量。

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统一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发展和进步。

课时划分:

第1课在比较中观察(1课时)

第2课起点和终点(1课时)

第3课用手来测量(1课时)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1课时)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1课时)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1课时)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如何测量和比较的,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等方法,知道物体的长

短大小,不同物体的长短大小等也有差异,学生动手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和比较,为形成“用工具比较物体”的认识积累经验、

提供证据。

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

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

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

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

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教学措施: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

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

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能认识到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

会有不同的结果。

难点: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4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

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部分

1.情境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恐龙的精彩视频,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对恐龙的了解。

2.聚焦话题。

(1)PPT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

(2)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鼓励学生将恐龙之间进行比较,恐龙与大树比较等。

(板书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恐龙,引

发学生思考:我们需要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索部分: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观察任务一:比较恐龙的大小

1.探究要求:两人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比较。

2.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比较的过程。

3.学生交流初次比较恐龙模型的情况。

(1)恐龙模型哪只大?哪只小?

(2)你是怎样比较的?

(3)这样的比较方法可以吗?

(4)你认为比较时什么最重要?

设计意图:学生初次对恐龙模型进行比较,大多数学生是任选两只模型比较。

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高矮、长短、胖瘦等,使学生明白比较的方法和标准很多,

所以大家的比较结果有所不同,进而得出公平比较最重要这一结论。

观察任务二:比较4只恐龙模型的大小,并给它们排序。

1.学生按要求进行观察比较,并记录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种比较结果?

(2)关于恐龙模型的大小排序,小组内大家都认可吗?

(3)怎么比才更准确?

设计意图:4只恐龙模型进行比较,同时要描述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对一年

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中“谁大

谁小”的意思不只是“谁最大、谁最小”,关键是让学生描述比较结果时建立“谁

比谁大”这个意识。

三、研讨

1.学生展示各组的比较方法,说出比较的结果。

2.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我们怎样描述比较结

果?

设计意图:学生自述比较的方法,教师注意聆听,关注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教师不必纠结比较结果的准确性,而

是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更准确上,为下一课“起点与终点”的教学

做铺垫。

《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能认识到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

会有不同的结果。

难点: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器材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4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

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部分

1.情境导入。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恐龙的精彩视频,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对恐龙的了解。

2.聚焦话题。

(1)PPT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

(2)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鼓励学生将恐龙之间进行比较,恐龙与大树比较等。

(板书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恐龙,引

发学生思考:我们需要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索部分: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观察任务一:比较恐龙的大小

1.探究要求:两人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比较。

2.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比较的过程。

3.学生交流初次比较恐龙模型的情况。

(1)恐龙模型哪只大?哪只小?

(2)你是怎样比较的?

(3)这样的比较方法可以吗?

(4)你认为比较时什么最重要?

设计意图:学生初次对恐龙模型进行比较,大多数学生是任选两只模型比较。

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高矮、长短、胖瘦等,使学生明白比较的方法和标准很多,

所以大家的比较结果有所不同,进而得出公平比较最重要这一结论。

观察任务二:比较4只恐龙模型的大小,并给它们排序。

1.学生按要求进行观察比较,并记录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种比较结果?

(2)关于恐龙模型的大小排序,小组内大家都认可吗?

(3)怎么比才更准确?

设计意图:4只恐龙模型进行比较,同时要描述比较的方法和结果,对一年

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中“谁大

谁小”的意思不只是“谁最大、谁最小”,关键是让学生描述比较结果时建立“谁

比谁大”这个意识。

三、研讨

1.学生展示各组的比较方法,说出比较的结果。

2.提问: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我们怎样描述比较结

果?

设计意图:学生自述比较的方法,教师注意聆听,关注比较方法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教师不必纠结比较结果的准确性,而

是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更准确上,为下一课“起点与终点”的教学

做铺垫。

《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青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比较青蛙多次弹跳的距离。

难点:知道裁剪纸带的方法,纸带的长度代表着青蛙跳远的距离。

【器材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1只玩具青蛙、1条纸带、1支彩笔、1把剪刀、1个胶

棒、1把直尺。

每两名学生:1张对开大纸。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一)导入。

游戏:跳远比赛

(游戏说明:请高矮不同的两位学生到讲台前的空地进行跳远比赛,其他学

生仔细观察。)

比赛完成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他们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问题二:他们是怎么做到公平的?

问题三:怎样知道每个人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跳远比赛的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确定和标记起点和终点对比

较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二、探索:青蛙跳远比赛

(-)试玩玩具青蛙。

1.体验青蛙跳远。

教师分发玩具青蛙,每人一个,让学生练习青蛙跳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

青蛙跳跃一段距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每一位学生都熟悉青蛙的玩法,尝试进行起点

和终点的确定和标记,并理解青蛙跳跃的距离就是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青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青蛙落地点画一条

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青蛙跳了多远。

(二)确定青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画线的方式记录了青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

地与别人青蛙的跳远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青蛙跳远

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教师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青蛙,让学生看清青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

一条终点线和一个青蛙,让学生注意青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三)青蛙跳远比赛。

1.发材料。

2.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

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四)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1.比较自己青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青蛙的跳远距

离。

2.比较小组成员的青蚌跳远距离,确定“哪只青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

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3.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谁的青蛙跳得最

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

三、研讨

1.教师提问:在小组中,谁的青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2.提问:

(1)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们为你提供了有关青蛙跳远的什么信息?

(2)你的青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