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北朝隋唐流外官构成的差异
杜佑在《通典》第169卷的官职1中说:“唐朝是由隋朝统治的。隋制建立的九件勋拜。它从各个省级的记录和记录开始,被称为流行起来。”。流外自此始。”从这里的“大唐……流外自此始”来看,杜佑判断“流外”的制度应该始于唐代。然而我们又知道,“流外”一词在南北朝就已出现了。作为官吏等级中的一个层次,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和南朝梁、陈,都已有了“流外”制度。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流外自唐始”的说法,乃是杜佑的误解我们的问题就是由此而提出来的:既然南北朝与隋唐都有“流外”,那么是不是它们依然存在着某种不同,才使杜佑做出了“流外自唐始”的判断呢?同时,南朝的流外与北朝的流外,是否也存在某种差异呢?就可资利用的史料而言,目前对流外官最系统的记录,是《隋书》卷二六《百官志上》所记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改革后的官品,与《通典》卷四○《职官二二》所记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的官品。比较二者,其中所载流外官的构成有相当大的差别。对这种差别的考察或有助于相关认识的深化。本文将以这两份资料为基础,考察南朝与北朝间以及南北朝与隋唐间流外官构成和品级的差异,由此来探讨其间流外制度性质和意义的变化。一、梁武帝流外七班,从是流内、流外三梁武帝天监七年改革官品,将流内官品定为十八班,以班高为贵。这流内十八班,不妨认为是对此前的九品官品做一分为二的析分而来的,但同时梁武帝还创立了“流外”。“流外”层次,是由流外七班、三品蕴位及三品勋位两部分构成。虽然此前的九品官品之外存在着不入品的低级吏职,但在形式上却并无流外品级,因此新创的“流外”,就是一个大幅度突破旧有框架的变动了。梁武帝为什么要做此更革,阎步克先生认为是受了北魏孝文帝类似举措的影响一方面,唐代的“流外”滥觞于北魏和萧梁;另一方面,亦即眼下我们所关注的,是被梁武帝置于流外七班、三品蕴位及三品勋位层次的各种官职,与唐代的流外依然存在着很大差异。下面我们就陆续加以讨论,首先来看流外七班。梁武帝所设置的流外七班,列于其中的官职,是以国官、府属、州佐之类为主体的,也包括一部分中央事务官员。以流外第三班的构成为例,《隋书·百官志上》:“蕃王国三令,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功曹督护,宗正等十一卿主簿,庶姓持节府长兼参军,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文学从事,郡公国侍郎,为三班。”其中,“宗正等十一卿主簿”是指中央十二卿中除了太常卿外十一卿机构中的主簿,属于中央事务官员。其他诸职,就都是国官、府属、州佐之类了。就国官、府属之类官员来看,在南北朝和隋唐的官品制度中,对其安排有所不同。以梁、北齐、隋之国官为例简要说明。为叙述方便,根据《隋书·百官志》制成表1—表3。以上三表对比可见,南北朝国官与隋不同,南北朝国官与其他行政官员处于同一序列。而隋之国官则是“视品”官,与其他行政官员处于不同序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梁、北齐、隋不同等级的国官中,在职位构成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国的同一职位,因所在国等级高低不同而成阶梯状排列。如梁之“郎中令”,作为国官中的最高官,其在皇弟、皇子国是五班,在嗣王国是四班,在蕃王国是三班,在汝阴、巴陵二王国是一班,而在郡公国就是流外七班,在更低等级的县公国和县侯国,郎中令则分别是流外六班和流外五班唐初的国官府属与隋相同,也是处于视品官的行列,分为视流内和视流外,与其他行政官员相区别。在唐朝,这部分官员不断缩减,至唐玄宗开元初年,除了少部分亲王国官等进入流内行列外,“一切罢之”总之,南北朝国官府属处于流内流外行列,而隋唐国官府属则是不同于一般行政官员的视品官,处于视流内、视流外行列,这构成了南北朝流外与隋唐流外的第一个区别。第二,从南北朝国官流内流外的划分可以看出,南北朝流内、流外的区分主要考虑的是入仕者的资格与资历,而不是具体职位的职责和权力。这构成了与隋唐流内流外划分中更重大的区别,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讨论。二、关于太府寺主簿的性质再来看梁流外七班中的中央事务官员。这其中包括殿中御史,太子家令丞,詹事五官、功曹、主簿,十二卿五官、功曹、主簿等等职位。这部分官员在朝廷上承担着各种行政责任,虽然在流外七班中所占数量不多,但他们是帝国官僚机器不可或缺的部件。流外七班中所列中央事务官,大多在南朝、北朝和隋唐一直存在着。但从品级安排看,北朝与南朝的安排不尽相同,这一点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而且到了唐代又发生了这样一个重大变化:它们都变成了流内官,在《通典》所记开元二十五年令中,就能看到这一点。开元二十五年令距离梁武帝改制,有二百多年了。下面就来具体观察这两个世纪中,这些官职在各时代和各政权中的品级变化。在梁武帝流外七班中,除了国官、府属、州佐外,数量最多的是五官、功曹、主簿。“梁天监七年,十二卿各置主簿一人,迁为五官、功曹”,“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北魏的情况,与梁就有所不同了。关键区别之一,是部分五官、功曹被安排在流内而非流外。北魏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和太和二十三年先后颁布了两个《职令》就主簿而言,北魏的詹事府设有主簿,从太和十七年前《职令》可知,詹事主簿的品位比詹事五官低。因为在后《职令》中詹事府功曹、五官是从九品下阶,所以詹事主簿极有可能也是位列流外的。在前后《职令》中,都看不到九寺主簿。从其他史料看,《唐六典》卷二○《太府寺》主簿条记“后魏主簿一人”由此可见,北魏的五官、功曹、主簿,依然是有一部分处于流外;可是与南朝不同的是,有一部分五官、功曹是处于流内的,尽管只是在从九品下阶的较低位置。那么随后的北齐一朝,情况又如何呢?根据《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北齐在设置上,九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其品位则与北魏后期基本相同,太常、光禄、卫尉三寺及詹事府的功曹、五官是流内从九品下阶,其余六寺的功曹、五官和九寺、詹事府主簿均不见于品令。从六寺地位低于三寺,主簿品位低于功曹、五官的常例看,他们属于流外。北齐的品位安排,看来与北魏略同。北周实行六官体制,官品上又采用“九命”之制。由于官名面目全非了,因此就不大容易确定北周哪些官职,可以与昔日的功曹、五官、主簿相对应,只能从略了。但是到了隋朝,就能看到又一个较大的变化了,这就是至少某些寺主簿进入了流内官行列。隋“开皇初,置詹事。二年定令,罢之”变化大约发生在开皇中期之后。《唐六典》卷二○《太府寺》“太府寺主簿”条记:“隋四人,从七品。”这条记载说太府寺主簿在从七品,那么这与开皇中“主簿、录事,并流外为之”的情况,显然就已大不相同了。问题是,这条材料是否可信呢?如果可信的话,太府寺主簿又是在什么时候成为流内官的呢?我们检阅各种史料,终于发现这样一条记载,即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大唐故骁骑尉毛藻墓志铭》:“祖宁,隋湖州湖阳县令、太府寺主簿。父卿,隋洛州洛阳县令,唐授上仪同,除熊州司仓参军。”由此可以认为,在隋朝,至少某些寺主簿已经从流外进入流内官行列了。那么这个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复查《毛藻墓志铭》中的“湖州”,在“仁寿初改曰昇州,大业初州废”下面,就该叙述唐朝的情况了。唐王朝在机构设置上继承了隋制,九寺和詹事府都不设功曹、五官,诸主簿均成为流内官。相应官职的品级在史料中都有清晰记载:詹事府主簿为从七品上,诸寺主簿在武德中是正八品上,贞观中改为从七品上在我们所讨论的梁武帝流外七班中的事务性官职里面,还有殿中御史、太子家令丞,它们都在流外七班。而在北朝和隋唐我们看到,这两个官职则均属流内,而且与前述官职相似,它们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之中:北魏太和二十三年《职令》中,殿中侍御史为从八品上、家令丞为正九品下;北齐二职分别是正八品下和正九品下;北周无家令丞根据以上考述,我们把南北朝及隋唐的五官、功曹、主簿、殿中御史及太子家令丞的品级变化,制成表4:由此表格,就能清晰地看到相应官职由流外而流内的上升轨迹。通过对比,我们所关心的梁流外七班中的中央诸职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殿中御史,太子家令丞,詹事府五官、功曹,他们在南朝梁是流外官,在北朝却是流内官;第二类是诸卿或寺之功曹、五官,他们在南朝梁是流外,在北朝地位高者属流内,低者为流外;第三类是詹事府和诸卿或寺的主簿,他们在南、北朝都是流外,隋唐以后进入流内。三、不太准确性有些学者认为,梁三品蕴位、三品勋位诸职相当于隋唐的流外官,其地位在流外七班之下。这并不十分准确。第一,金裕哲、阎步克等先生已经指出,梁流内官和三品蕴位、勋位并不隔绝,三品蕴位、勋位也是紧接着十八班之下的一个等级,或者与流外七班的第七班平行,或者尚在其上根据梁诸署令、丞的品位及设置,分五种情况,分别选择五个典型机构来讨论。1.刘内有一个团队,朱是三个团队的位置如门下省太医令、太医丞。“梁门下省领太医令、丞,令班第一,丞为三品蕴位。陈因之”2.刘内一分为三个班,石密是一个三岁的符号如梁太常卿下属太乐令、太乐丞3.该法令是三个级别的基础。有一个命令,但他不知道是什么类型梁少府辖有平水署,“梁、陈有平水令、丞”4.命令他成为三级荣誉。有一个命令,有一个大臣,但他不知道什么类型梁太常属官有乘黄令、丞5.诸署丞流内官及其变化梁司农卿属官有三品蕴位的导官令,无丞根据以上考述,制成表5(见下页):就南北朝隋唐之际各国诸署令、丞的品位设置而言,大体可分为三类。梁、陈是一类,诸署令或为流内或为流外,诸署丞无流内者,他们多为流外,个别甚至可能在流外以下。北魏后期和北齐为一类,诸署令全部是流内官,且分为从八品上、正九品上、从九品上三等。诸署丞除个别外,当为流外由此表格,还可以看出,南北朝后期到隋唐,存在着一个诸卿或诸寺署令、丞先后成为流内官的过程,此变化与北周六官制关系密切。因为上文所述乘黄署、导官署相应的北周官职皆属推测,所以再以光禄寺诸署证之。《唐六典》卷一五《光禄寺》珍馐署令条注“后周有肴藏中士一人,下士一人”,珍馐署丞条注“后周有肴藏下士一人”;良酝署“后周有酒正中士二人,下士四人”;掌醢署“后周有掌醢中士一人,下士十二人”。在北周六官体系中,中士正二命、下士正一命,分别相当于正八品和正九品。这都表明,在北周六官体制下,原诸卿或诸寺署令、丞都进入了流内官的序列。《隋书·百官志下》所载品令虽为开皇初制度,以后制度多有变化,但诸署丞为流内官的制度没有什么变化。举一实例,如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郑謇墓志》,“起家邢州南和县尉,寻迁将作左校署丞,未几又转任春陵郡上马县正……大业六年……终于上马县任所之宅”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一点,虽然北周以后,中央诸寺署令、丞都成为了流内官,但在东宫官中,家令寺和仆寺的诸署丞仍非流内。根据《隋书·百官志下》,隋太子家令寺下有食官、典仓、司藏三署令、丞,太子仆寺下有厩牧令、丞四、中央机构内某些高级令史是流内官与以上由流外进入流内的现象相反,南北朝隋唐之际,还存在着一个流内官降为流外的现象,这以中央机构内的诸“令史”为典型。中央机构设置尚书令史始于东汉,是协助尚书郎处理文书工作的就令史的品级来说,在流外产生以前,他们都是品官。《齐职仪》云:“自魏、晋、宋、齐,正令史、书令史皆有品秩。”但是直到南北朝后期,中央机构内某些高级令史仍然是流内官。如梁、陈尚书省都令史五人,八品;梁、陈门下省令史为九品;梁中书省“令史八人、书令史十二人,品皆第九”;梁、陈秘书省令史也是九品;北魏后《职令》中尚书都令史、主书令史均为从八品上;北魏秘书省令史为从九品下;北齐门下省主事令史八人,从八品上。至隋朝,中央机构内的所有令史、书令史都被纳入流外行列。隋文帝开皇初著令,有流外勋品到九品之差,尚书省令史“梁、陈、后魏、北齐虽预品秩,亦又微矣。其革选卑降,始自乎隋”;门下省、中书省令史“前代已来,令史皆有品秩,至隋开皇初始降为流外行署”;秘书省令史也在“隋开皇初始降为流外行署”五、南北朝时期流外官的构成以上我们以梁、唐流外官构成的差别为基础,考察了从南北朝到隋唐一些职位在流外和流内之间的品阶变化,利用主要结论制成表7:根据上表,结合第一部分对国官的讨论,可得出以下五点认识。其一、国官府属的一部分在南北朝处于流外,而在隋唐则处于视流外序列,与一般行政官员相区别。其二、南朝、北朝的流外构成有所差别,如殿中御史、家令丞、部分寺诸署令在南朝是流外职,在北朝则为流内。其三、南北朝与隋唐相比,流外构成的差别更大,主要表现在诸寺主簿、寺诸署丞从流外进入了流内。其四、中央机构内的令史、书令史至隋唐全部成为流外。其五、上述流外官构成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此变化是在北朝和隋唐的制度变革中渐次进行的,以北周、隋的变革为关键,至唐初完成。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南北朝的流外和唐朝的流外之间有什么不同?通过以上考察可以发现:南北朝隋唐之际,流外职位的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存在着流内、流外之间的双向流动,即诸寺主簿、寺诸署令丞从流外进入了流内,中央机构内的令史、书令史则降为流外。此过程经过北周六官、隋开皇、大业年间的历次变革,至唐初完成。在唐朝,看不到梁代那样,作为国官中最高官的郎中令以及寺诸署令丞处于流外的现象。那么,这种变化的意义何在呢?唐朝机构内诸职,因其在公务运行中的不同职能而分四等官与勾检官。《唐律疏议》卷五《名例》“同职犯公坐”条疏:“假如大理寺断事有违,即大卿是长官,少卿及正是通判官,丞是判官,府史是主典,是为四等。”即使某些机构比较简单,为“无四等官者”,但也有长官、判官、主典三等,或者如“下州、县市令唯与典二人”,此为二等。准此,寺诸署令、丞都是其机构的长官、判官,而诸省令史、书令史为主典。诸寺主簿则是所在机构的勾检官因此,若从唐四等官制的角度看,南北朝隋唐之际流外官构成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南北朝流外官中所有的诸司长官、通判官、判官和部分勾检官进入了流内,而令史、书令史等主典则全部降为流外。这样的变化,显示出“流外”的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迁。北魏“士人品第有九,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湿地修复工程监测与数据分析2025版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物流仓储设施建设与运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节能工厂租赁合同编制要则3篇
- 二零二五版旅游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工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飞机销售合同附带飞行员培训及考核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寓装修及设施配套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出口货物安全检验合同规定与流程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租赁合同解除与终止范本汇编3篇
- 二零二五版汽车维修担保书之担保函与担保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别墅窗帘设计、安装及智能家居集成合同3篇
- 第三十六届全国电力行业风力发电运行检修职业技能竞赛基础理论题库附有答案
- 2024年纪检监察综合业务知识题库含答案(研优卷)
-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制度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 初二生地会考试卷及答案-文档
- 私营企业廉洁培训课件
- 施工单位值班人员安全交底和要求
- 中国保险用户需求趋势洞察报告
- 数字化转型指南 星展银行如何成为“全球最佳银行”
- 中餐烹饪技法大全
- 灵芝孢子油减毒作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