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的谣谶
谣言和预言的发展最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常见情况。在魏晋南北朝和南北朝,皇权频繁变化,社会动荡。魏晋南北朝的谣言和预言尤其突出。邺城之谣谶,盛行于东魏天平元年(534)自洛阳迁都邺后,并随北齐承光元年(577)北周灭北齐而趋于消歇。本文拟以东魏北齐都邺时代邺城之谣谶为中心,并结合此前与此后之社会政治变迁,考察谣谶与社会风习、政治局势之关系。一、《隋书》卷一六四《崔浩墓志》邺为河北重镇,古称相,殷王河亶甲所居即此,战国时改称邺;汉高祖置魏郡理邺,北魏道武帝立相州治邺,其后历代所立之相州、魏郡多以邺为治所。建安十七年汉献帝册命曹操为魏公,居邺;魏文帝黄初二年以广平、阳平、魏三郡为三魏,长安、谯、许、邺、洛阳为五都;后赵石虎自襄国徙都邺;前燕慕容隽平冉闵,又自蓟徙都之;前秦攻灭前燕,以王猛为蓟州牧,镇邺;北魏道武帝取河北,于邺立相州道武帝初平中原,时都平城,而有迁邺之意。《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元年正月克邺)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宫城,将有定都之意。乃置行台,以龙骧将军日南公和跋为尚书,与左丞贾彝率郎吏及兵五千人镇邺……车驾将北还,发卒万人治直道,自望都铁关凿恒岭至代五百余里。”《太平寰宇记》卷五五《河北道四》相州条:“初,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王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从之。”河亶甲居相见《史记》卷三《殷本纪》,同卷“盘庚乃五迁”条《正义》曰:“汤自南亳迁西亳,仲丁迁隞,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盘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迁也。”则居相为迁都之举。道武时尚书崔光史失其事太宗时又有迁邺之议。《魏书》卷三五《崔浩传》: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应大乐五十年,劝太宗迁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后略)。”太宗深然之,曰:“唯此二人,与朕意同。”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太宗从之。此次迁邺之议由饥馑而起,说者更引谶书为辞,谣谶之与迁都发生关系,此为其始。反对迁邺之崔浩与周澹,史虽未记其时亦言及谶书,但二人俱精通阴阳方术,未必不言谶书世祖、高宗、显祖三朝未闻迁都之议,然神太和十七年(493)九月,高祖托辞南伐至洛阳,遂定迁都之计北魏末年,高欢掌握朝政,谋迁于邺。《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下》:初,神武自京师将北,以为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虽有山河之固,土地褊狭,不如邺,请迁都。魏帝(出帝)曰:“高祖定鼎河洛,为永永之基,经营制度,至世宗乃毕。王既功在社稷,宜遵太和旧事。”神武奉诏,至是复谋焉。遣三千骑镇建兴,益河东及济州兵,于白沟虏船不听向洛,诸州和籴粟运入邺城。魏帝又敕神武曰:“王若厌伏人情,杜绝物议,唯有归河东之兵,罢建兴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济州之军,令蔡儁受代,使邸珍出徐,止戈散马,各事家业,脱须粮廪,别遣转输,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王高枕太原,朕垂拱京洛,终不举足渡河,以干戈相指。王若马首南向,问鼎轻重,朕虽无武,欲止不能,必为社稷宗庙出万死之策。决在于王,非朕能定,为山止篑,相为惜之。”……魏帝乃敕文武官北来者任去留,下诏罪状神武,为北伐经营。高欢与北魏出帝因都邺与都洛之争而矛盾激化,永熙三年(534)七月,出帝西奔长安;高欢随后拥立孝静帝,改元天平,十月,孝静帝下迁都诏,车驾北迁于邺,魏分东西乃议迁邺,护军祖莹赞焉。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神武留洛阳部分,事毕还晋阳。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先是童谣曰:“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好事者窃言,雀子谓魏帝清河王子,鹦鹉谓神武也。关于这首童谣,《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上》记载略有异同:齐神武始移都于邺,时有童谣云:“可怜青雀子,飞入邺城里。作窠犹未成,举头失乡里。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魏孝静帝者,清河王之子也。后则神武之女。邺都宫室未备,即逢禅代,作窠未成之效也。孝静寻崩,文宣以后为太原长公主,降于杨愔。时娄后尚在,故言寄书于妇母。新妇子,斥后也。童谣有不同版本,可知甚为流行;内容却大体一致,我们也借此窥见时人对于迁邺之感受:都城由洛迁邺,实为元魏与高齐消长兴替之标志。北魏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但此前此后朝野上下迁邺、迁洛之争始终存在,谣谶在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当都城由洛迁邺,北魏统治宣告结束,继之以东魏,天保元年(550)齐受魏禅。东魏北齐朝政始终在高氏牢牢控制之下,我们姑称之为邺城之高齐时代。邺城成为国都,邺城谣谶也由此进入繁荣阶段,从迁邺之始即伴随着童谣流行已见端倪。二、歌谣盛行,政治之局部东魏北齐时代之高氏统治,自天平元年(534)神武迁邺至承光元年(577)后主、幼主为北周所擒,共四世八主四十四年,历时短而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局势复杂。高氏八主及皇室成员,除神武卒年五十二外,其余均年短寿促。《北史》卷五二《齐宗室诸王·文襄诸子·孝珩传》:“孝珩独叹曰:‘李穆叔言齐氏二十八年,今果然矣。自神武皇帝以外,吾诸父兄弟无一人得至四十者,命也(后略)。’”广宁王将高齐短祚与皇族促寿归结为天命,虽属不经,却颇能反映社会一般之观念。李穆叔之言及其人事迹,见《北史》卷三三《李灵附弟子璨曾孙公绪传》:“公绪字穆叔,性聪敏,博通经传。魏末为冀州司马,属疾去官,绝迹赞皇山……公绪沉冥乐道,又不闲时务,故誓心不仕。尤明天文,善图纬之学,尝谓子弟曰:‘吾观齐之分野,福德不多,国家祚终四七。’及齐亡岁,距天保之元二十八年矣……公绪既善阴阳之术,有秘记。”李穆叔善图纬之学阴阳之术、撰有秘记,近于术士之流,又隐赞皇山,很有可能即为道士。又《北齐书》卷四五《文苑·颜之推传》载颜之推《观我生赋》“四七之期必尽”句原注云:“赵郡李穆叔调妙占天文算术,齐初践祚计止于二十八年。至是如期而灭。”从李穆叔“齐祚二十八年”之谣言之流行与被广泛接受,可以约略窥见当时社会所笼罩之浓厚妖异气氛、谣谶之盛行及谣谶与政治之关联。谣谶往往为政治斗争之工具,然而反过来也可以表明政局之动向。我们先以时代先后为序,一一考察邺都谣谶及相关政治事件。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十月自洛迁邺,时有童谣,已见前引。孝静帝天平四年(553)正月,大都督窦泰与西魏战败自杀。《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初泰将发邺,邺有惠化尼谣云:‘窦行台,去不回。’未行之前,夜三更,忽有朱衣冠帻数千人入台,云‘收窦中尉’,宿直兵吏皆惊,其人入数屋,俄顷而去。旦视关键不异,方知非人。皆知其必败。”武定七年(549)八月,文襄遇盗而殂。《北齐书》卷三《文襄纪》:“王(文襄)遇盗而殂,时年二十九……时有童谣曰:‘百尺高竿摧折,水底燃灯灯灭。’识者以为王将殂之兆也。数日前,崔季舒无故于北宫门外诸贵之前诵鲍明远诗曰:‘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声甚凄断,泪不能已,见者莫不怪之……(王)入于床下,贼党去床,因而见杀。先是讹言曰‘软脱帽,床底喘’,其言应矣。”武定末,文宣将受魏禅。《北齐书》卷三〇《高德政传》:“散骑常侍徐之才、馆客宋景业先为天文图谶之学,又陈山提家客杨子术有所援引,并因德政,劝显祖行禅代之事。”北齐文宣改年天保。《北史》卷七《齐文宣帝纪》:“初帝登阼,改年为天保。士有深识者曰:‘天保之字,为一大人只十,帝其不过十乎。’又先是谣云:‘马子入石室,三千六百日。’帝以午年生,故曰‘马子’。三台,石季龙旧居,故曰‘石室’。三千六百日,十年也。又帝曾问太山道士曰:‘吾得几年为天子?’答曰:‘得三十年。’道士出后,帝谓李后曰:‘十年十月十日,得非三十也?吾甚畏之,过此无虑。人生有死,何得致惜,但怜正道尚幼,人将夺之耳。’帝及期而崩,济南竟不终位。”天保二年(西魏大统十七年,551)二月,杀太尉彭乐。《北史》卷三五《王慧龙附王劭传》:“(劭上表言符命曰)在大统十六年,武元皇帝改封陈留公。是时,齐国有秘记云‘天王陈留入并州’,齐主高洋为是诛陈留王彭乐。”天保(550~559)初,文宣初受魏禅。《隋书》卷一七《律历志中》:“后齐文宣受禅,命散骑侍郎宋景业协图谶,造《天保历》。景业奏:‘依《握诚图》及《元命包》,言齐受录之期,当魏终之纪,得乘三十五以为蔀,应六百七十六以为章。’文宣大悦,乃施用之。”天保年间,太傅元坦配北营州。《北齐书》卷二八《元坦传》:“坐子世宝与通直散骑侍郎彭贵平因酒醉诽谤,妄说图谶,有司奏当死,诏并宥之。坦配北营州,死配所。”废帝乾明元年(560)二月,常山王演诛尚书令杨愔。《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先是童谣曰:‘白羊头尾秃,羖孝昭皇建二年(561)九月,杀济南王(废帝)。《北齐书》卷一四《上洛王思宗附子元海传》:“先是童谣云:‘中兴寺内白凫翁,四方侧听声雍雍,道人闻之夜打钟。’时丞相府在北城中,即旧中兴寺也。凫翁,谓雄鸡,盖指武成小字步落稽也。道人,济南王小名。打钟,言将被击也。既而太史奏言北城有天子气。昭帝以为济南应之,乃使平秦王归彦之邺,迎济南赴并州。”武成帝河清元年(562)四月,神武娄后崩。《北齐书》卷九《神武娄后传》:“后未崩,有童谣曰:‘九龙母死不作孝。’及后崩,武成不改服,绯袍如故……帝于昆季次实九,盖其徵验也。”《北齐书》卷三三《徐之才传》:“大宁二年春,武明太后又病。之才弟之范为尚药典御,敕令诊候。内史皆令呼太后为石婆,盖有俗忌,故改名以厌制之。之范出告之才曰:‘童谣云:周里跂求伽,豹祠嫁石婆,斩冢作媒人,唯得一量紫綖靴。今太后忽改名,私所致怪。’之才曰:‘跂求伽,胡言去已。豹祠嫁石婆,岂有好事?斩冢作媒人,但令合葬自斩冢。唯得紫綖靴者,得至四月,何者?紫之为字‘此’下‘系’,‘綎’者熟、当在四月之中。’之范问靴是何义。之才曰:‘靴者革旁化,宁是久物?’至四月一日,后果崩。”后主天统二年(566),杀河间王孝琬。《北齐书》卷一一《文襄六王·河间王孝琬传》:“初,魏世谣言:‘河南种谷河北生,白杨树头金鸡鸣。’珽以说曰:‘河南、河北,河间也。金鸡鸣,孝琬将建金鸡而大赦。’(武成)帝颇惑之。”天统四年(568)武成帝崩,时年三十二。《北齐书》卷四九《方伎·魏宁传》:“又有阳子术,语人曰:‘谣言:卢十六,稚十四,犍子拍头三十二。且四八天之大数,太上之祚,恐不过此。’既而武成崩,年三十二也。”武平元年(570)四月,陇东王胡长仁为和士开谮死。《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上》:“武平元年,童谣曰:‘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其年四月,陇东王胡长仁谋遣刺客杀和士开,事露,返为士开所谮死。”武平二年(571)七月,杀录尚书事和士开。《北史》卷九二《恩幸·和士开传》:“俨遣都督冯永洛就台斩之。先是邺下童谣云:‘和士开,当入台。’士开谓入上台,至是果验。”《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上》:“二年,童谣曰:‘和士开,七月三十日,将你向南台。’小儿唱讫,一时拍手云:‘杀却。’至七月二十五日,御史中丞、琅邪王俨执士开,送于南台而斩之。”武平二年十一月,领军大将军綦连猛、司空赵彦深被出。《北史》卷五三《綦连猛传》:“祖珽奏言猛与彦深前推琅邪王,事有意故。于是出猛为定州刺史,彦深为西兖州刺史,即日首途。先是,谣曰:‘七月刈禾太早,九月啖糕未好,本欲寻山射虎,激箭旁中赵老。’至是,其言乃验。”武平二年,杀和士开、琅邪王俨,赵彦深被出。《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上》:“是岁,又有童谣曰:‘七月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十月洗荡饭瓮,十一月出却赵老。’七月士开被诛,九月琅邪王遇害,十一且赵彦深出为西兖州刺史。”武平三年(572)七月,杀左丞相斛律光。《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附子光传》:“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谣言,令间谍漏其文于邺。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又曰:‘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祖珽因续之曰:‘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令小儿歌之于路,提婆闻之,以告其母令萱,萱以饶舌,斥己也,盲老公,谓珽也,遂相与协谋,以谣言启帝曰:‘斛律累世大将,明月声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尚公主,谣言甚可畏也。’”武平末,后主、穆后荒纵。《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上》:“武平末,童谣曰:‘黄花势欲落,清樽但满酌。’时穆后母子淫僻,干预朝政,时人患之。穆后小字黄花,寻逢齐亡,欲落之应也。邺中又有童谣曰:‘金作扫帚玉作把,净扫殿屋迎西家。’未几,周师入邺。”幼主承光元年正月,后主为北周所擒。《北齐书》卷五〇《恩倖·高阿那肱传》:“时人皆云肱表款周武,必仰生致齐主,故不速报兵至,使后主被擒……初天保中,显祖自晋阳还邺,阳愚僧阿秃帅于路中大叫,呼显祖姓名云:‘阿那瓌终破你国。’是时茹茹主阿那瓌在塞北强盛,显祖尤忌之,所以每岁讨击,后亡齐者遂属阿那肱云。虽作‘肱’字,世人皆称为瓌音,斯固‘亡秦者胡’,盖悬定于窈冥也。”高氏统治后期,皇位更迭频繁。《北齐书》卷三二《陆法和传》:“(法和入魏至邺)法和书其所居壁而涂之,及剥落,有文曰:‘十年天子为尚可,百日天子急如火,周年天子递代坐。’又曰:‘一母生三天,两天共五年。’说者以为娄太后生三天子,自孝昭即位,至武成传位后主,共五年焉。”从上列种种邺城谣谶及与之相关之东魏北齐政治中二十一次重大事件,我们看到,高齐时代之邺城,谣谶盛行并与政治紧密结合:几乎每遇谣谶之流行,必定伴随着重大政治事变;每当重大政治事变前后,也多有谣谶之流行。谣谶与东魏北齐政局有密切关系,是毫无疑问了;那么,这种关系究竟是怎样?下面我们略作分析。邺城谣谶之盛行,贯穿整个东魏北齐高氏统治时代;然而以文宣帝为界,又可分为明显有别之前后两期:前期包括政局较为稳定之神武、文襄、文宣三朝二十七年,与谣谶有关之二十一次重大事件,有八件在此期间;后期包括政局较为动荡之废帝、孝昭、武成、后主、幼主五朝十七年,与谣谶有关之二十一次重大事件,有十三件在此期间。显然,谣谶之产生与政局安定与否密切相关:一方面,政局安定则谣谶较少,反之则多;另一方面,谣谶也影响着政局动向,当谣谶愈益流行,统治阶层愈益热衷于以谣谶为政治斗争服务,整个社会愈益陷入谣谶流布所弥漫之妖异气氛中,谣谶盛行与政局动荡就不可避免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并最终导致社会秩序之崩溃。反观同期西魏北周境内,谣谶极少产生,政局也较为安定。由此我们进一步推论,在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之东西对峙中,北周终于吞灭北齐,既是北周势力壮大所致,也是北齐社会政治日益谣谶化之必然结果。高齐时代邺城之谣谶,无不关涉统治阶级上层之政治斗争,尤其是皇权之争夺,如神武迁邺、文襄遇盗而殂、文宣受魏禅、孝昭杀废帝、武成杀河间王孝琬,其时均有谣谶之流布。由此我们又发现,广宁王孝珩所归结为天命之高齐短祚与皇族促寿其实与谣谶盛行有内在联系:谣谶盛行表明了也影响了高齐皇族围绕皇权而展开之残酷斗争,皇族促寿正是这种斗争之结果;而皇位之频繁转移、夺权斗争之残酷杀戮及这种斗争所助长之社会日益谣谶化,必然使整个社会逐渐涣散并最终导致北齐统治之结束。三、保微普道信仰之盛行,是“公祠”的社会良好基础。在这环高齐时代邺城谣谶盛行,其直接原因为东魏北齐定都于邺,邺城成为政治中心。从更深层来看,谣谶固然为统治阶级政治斗争之工具,然而其广泛流行却也说明其具有深厚社会基础;我们认为,邺城谣谶之兴起,与十六国北朝河北地域尤其邺城社会变迁有关。自十六国时代之后赵石勒都襄国,河北始终是北方各割据政权统治重心所在,邺城更先后成为后赵、前燕、东魏及北齐国都,历代统治阶级多热衷佛道信仰,因此河北地域及邺城崇奉佛道之风气浓厚(石勒)召澄问曰:“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正可以道术为征,因而言曰:“至道虽远,亦可以近事为征。”即取应器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太平广记》卷二一O黄花寺壁条引林登《博物志》:后魏孝文帝登位初,有魏城人元兆,能以九天法禁绝妖怪。先邺中有军士女,年十四,患妖病累年,治者数十人,并无据。一日,其家以女来谒元兆所止。谒兆,兆曰:“此疾非狐狸之魅,是妖画也。吾何以知?今天下有至神之妖,有至灵之怪,有在陆之精,有在水之魅,吾皆知之矣。汝但述疾状,是佛寺中壁画四天神部落中魅也,此言如何?”(遂为治愈之)……兆即寇谦之师也。佛道信仰发达之同时,河北地域社会之民间信仰即所谓“淫祀”也相当流行,我们以西门豹神之信仰为例略加申述。西门豹,据《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西门豹列传》,魏文侯时为邺令,破除为河伯娶妇恶俗,凿渠溉田,名闻天下,泽流后世。至迟东汉末,西门豹已立祠祭祀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雄之子也。祖洪,从石季龙徙邺,家于永贵里。其母苟氏尝游漳水,祈子于西门豹祠,其夜梦与神交,因而有孕,十二月而生坚焉。《魏书》卷十九下《南安王桢传》:太和二十年五月至邺,入治日,暴风大雨,冻死者十数人。桢又以旱祈雨于群神。邺城有石虎庙,人奉祀之。桢告虎神像云:“三日不雨,当加鞭罚。”请雨不验,遂鞭像一百。是月疽发背,薨。《魏书》卷七三《奚康生传》:出为抚军将军、相州刺史。在州,以天旱,令人鞭石虎画像。复就西门豹祠祈雨,不获,令吏取豹舌。未几,二儿暴丧,身亦遇疾,巫以为虎、豹之祟。《北齐书》卷四《文宣纪》:(天保九年)夏四月辛巳,大赦。是夏,大旱。帝以祈雨不应,毁西门豹祠,掘其冢。文宣虽怒而毁祠,但祈雨之举足以说明社会对西门豹神之信仰,而且不久西门豹祠又重建随河北地域佛道信仰之扩展与淫祀之强盛,上自统治阶级下至一般民众对诸多灵异普遍信而不疑,社会弥漫着浓厚神秘气氛,此种环境,自然为极富灵异色彩之谣谶之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当东魏北齐都于邺,统治阶级既有利用谣谶之需要,社会环境又利于谣谶之成长,邺城谣谶兴盛就是势所必然了,而这又进一步加强社会之神秘色彩,助长佛道与淫祀之风。北齐为北周所灭,邺城作为国都之历史从此一去不返,周隋政权又力图将其由政治中心改造为纯粹商业性城市“邺都难治”最早见于《北齐书》卷四六《循吏·路去病传》:京城下有邺、临漳、成安三县,辇毂之下,旧号难治,重以政乱时难,纲维不立,功臣内戚,请嘱百端。去病消息事宜,以理抗答,势要之徒,虽厮养小人莫不惮其风格,亦不至嫌恨。自迁邺以还,三县令治术,去病独为称首。至隋代遂成一大难题,屡屡见于记载,今略依时代先后条列如后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隋文帝)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同上《循吏·梁彦光传》:转相州刺史……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隋文帝)闻而谴之,竟坐免……复为相州刺史……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隋书》卷五六《令狐熙传》:(熙为汴州刺史)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隋文帝)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天下难理处也。”敕相州刺史豆卢通令习熙之法。《隋书》卷四六《长孙平传》:邺都俗薄,旧号难治,前后刺史多不称职。朝廷以平所在善称,转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数年,会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画衣裳为鍪甲之象,上(隋文帝)怒而免之。《隋书》卷五一《长孙览附长孙晟传》:遇杨谅作逆,敕以本官为相州刺史,发山东兵马,与李雄等共经略之。晟辞曰:“有男行布,今在逆地,忽蒙此任,情所不安。”帝(隋炀帝)曰:“公著勤诚,朕之所悉。今相州之地,本是齐都,人俗浇浮,易可搔扰。倘生变动,贼势即张,思所以镇之,非公莫可。公体国之深,终不可以儿害义,故用相委,公其勿辞。”于是遣捉相州。《隋书》卷六三《卫玄传》:其后拜魏郡太守,尚书如故。帝(隋炀帝)谓玄曰:“魏郡名都,冲要之所,民多奸宄,是用烦公。此郡去都,道里非远,宜数往来,询谋朝政。”上列隋代与“邺都难治”有关之六人,樊叔略治邺最早,在开皇三年前后;卫玄最晚,至大业四年正月始离任至(开元)二十五年,为相州刺史。相州自开元已来,刺史死贬者十数人,嘉祐访知尉迟迥周末为相州总管,身死国难,乃立其神祠以邀福。经三考,改左金吾将军。后吴兢为邺郡守,又加尉迟神冕服。自后郡守无患。从上引隋代诸材料中将邺都“俗杂”、“俗薄”、“人俗浇浮”归为难治原因,及唐张嘉祐、吴兢立神祠而“自后郡守无患”之记载,我们看到,邺城风俗是难治之根源,而解决办法则是颇具神异色彩之尊崇尉迟迥神。邺之风俗,《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云:魏郡,邺都所在,浮巧成俗,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其性所尚习,得京、洛之风矣。语曰:“魏郡、清河,天公无奈何。”斯皆轻狡所致。《通典》卷一七八《州郡八》相州条: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移实郡郭,由是人情险陂,至今好为诉讼也。《太平寰宇记》卷五五《河北道四》相州条:风俗:自北齐之灭,衣冠士人多迁关内,惟伎巧商贩及乐户以实郡郭,由是人情险陂,至好为诉讼。《隋书》卷七《礼仪志二》:后主末年,祭非其鬼,至于躬自鼓儛,以事胡天。邺中遂多淫祀,兹风至今不绝。可见邺城风俗乃指东魏都邺以来之风俗,淫祀之风即为其重要内容,而前已论及,邺城淫祀强盛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题九互联网框架下的营销基本理论(课件)职教高考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基础》
- 心肌炎护理查房课件
- 预防校园性侵害保障学生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 开学初安全隐患排查方案
- 智能化报价单
- 渗透测试课程大纲
- 中医拔罐技术试题及答案
-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检测二十九植被和土壤
- 电大本科《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商法》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
- 铁道工程无缝线路课程设计
-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五单元信息窗4 有关0的除法青岛版( (共20张PPT)
- 50个英语演讲热点题目
- 物资管理相关流程图
- 高速公路黄河特大桥施工渡汛方案
-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 历史故事课件指鹿为马图文.ppt
- 商品签收单(模板一)
- 上海市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华理-化工杯”)初赛试题
- 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工作调研报告
- 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屋架施工方案
- 2003年江苏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