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宗法制度的历史演变_第1页
西周宗法制度的历史演变_第2页
西周宗法制度的历史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周宗法制度的历史演变

关于宗法制度的理论可以从《礼记》和《史记》中清楚地看到。《史记》中记载的一些关于氏族、氏族和氏族的记载,如下所示。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的说法,可以作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所谓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的儿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嫡长子的兄弟们则受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对周王而言处于小宗的地位。诸侯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再分封为卿大夫,又为各封国的小宗,而卿大夫在其本宗族的各个分支中则又处于大宗的地位。宗法制度的原始形式,就是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以父权家长制大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和宗族组织的制度。西周的国家权力是按宗法系统组织起来的,宗法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相统一,保证了奴隶主阶级对国家政权的垄断。西周通过对商代宗法制、分封制的改进,加上新创立的礼乐制度,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礼乐制度为保证,以王权为核心的奴隶制国家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对西周宗法制度,我认为应该从它在西周社会所起的巩固政权的作用上作更多的肯定性的评价。首先可看到宗法制度具有现实性的特点,现实性在于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宗法制度是周王室处理同一宗族内部的亲疏、等级、以及世袭权利的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建立在长子的世袭制和余子(别子)的分封制的构想上,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周人在灭商的过程中消灭了99国,降伏652个方国。对于地处偏西的“小邦周”来说,它还没有力量控制这些广大被征服的地区,只得遍封功臣同姓亲戚,把力量较大的贵族分派到战略要地,成为地方诸侯。鉴于武庚叛乱的教训,利用礼乐宗法制的血缘关系,进一步分封自己的同姓和亲戚为诸侯授民疆土,加强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控制。这是周人沿袭了商朝的分封制并加以完善化的结果,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周王派自己的亲戚和功臣们去管理是最可靠的了。小宗围绕大宗,卿大夫拱卫国君,诸侯屏藩周王,再加上与异姓诸侯间的婚姻关系,构成庞大的血缘关系网。西周统治者希望用这种关系维护他们的地位和特权,拱卫王畿的诸侯对镇压商朝的顽固势力的反抗,对开发东南广大地区起了很大的作用。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得到充分的发展,土地的所有权,已经从原来的农村公社所有,变为奴隶主阶级所有,国王成了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国王凭借统治权利,把土地层层分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成为可能,利用宗族的血缘关系,把族权与政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尽管西周时期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但周人从农业氏族公社中脱胎时间不长,不可避免地保持着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的传统。《诗·大雅·公刘》提到公刘率领周人迁居豳地,周人“宗之君之”。虽然那时周族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但氏族首长的职位已父子相传,而且出现了宗统和君统合为一体的趋势。周人传子,特别注重嫡长。一些先秦古籍和《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想把才能卓异的少子季历立为继承人,但因为季历上有太伯、仲雍二兄而感到为难,太伯、仲雍于是亡奔荆蛮,季历这才得立。周族是个善于农耕的部落,农耕的定居生活,共同的土地资源是连接周人感情的基础,使周人具有亲族的观念。他们的祖先一直致力于周族的强大,公刘时就开始了建立自己国家的努力。周族人之间的血缘的凝聚力比较强,宗族观念比较强,宗法制是周族人这种传统的血缘关系的继承和发展。宗法制度实际上是周朝姬姓宗族内部权力的再分配,而周王的子弟,同姓及异姓诸侯就封后,也在自己的国内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在自己家族内进行权力再分配。这样的政治体制,就像“金字塔式”的结构,周王被凌驾于金字塔的顶端,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亲疏分明的庞大的国家政体;被周族人征服的国家大多是商朝的诸侯和臣服于商的方国,有宗法制的传统;还有的广大地区人民,还维持着原来的社会组织形式,有的整族人沦为奴隶,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统治比较适应这些被征服者的社会状况,达到上下一致,方便进行统治。对于商朝曾统治六百年之久的广大地区,如何实行有效的统治,是周武王及其周初的统治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武王灭商以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便于统治被征服的商的广大地区,因袭商朝的宗法制度并加以完善是统治的需要。武庚叛乱后,又封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说明周的统治者非常需要利用商朝的旧制加强对“殷顽民”的统治,消弭殷商的反抗势力。其次,可看到宗法制度具有变通性,它的变通性在于它反映了社会的动态特征,能够自觉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由于嫡长子的世袭制、别子的分封制产生了周天子和诸侯,周天子的王畿和诸侯的封国之间的上下关系,天子的嫡长子世袭制和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关系在宗法制度中构成“百世不迁”的大宗,国君以外的庶弟只能分得采邑成为卿大夫并按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形成“五世则迁”的比较大宗,其余子只能为士分得食邑,士的嫡长子还是士,余子就成为平民了。由天子的亲戚变成平民是宗法制度反映出来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适应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新的周王、新的功臣、新的亲戚以及新的大小宗取代旧的大小宗的过程。宗法制度中体现的变动性很有辨证思维的性质,周人的辨证思维可见于周文王所做的《周易》。使政治制度也符合自然的变化,是周人创新思维的反映。《周易》概括天地之间的一切变化之道,易理变化不息而日日更新,体现了周人的聪明智慧,英明远见。在周人的政治制度中也自然体现出通晓变化的内涵。对于有着辩证思维的周朝统治者来说,对于分封诸侯可能产生的离心力的后果,不是没有看到,而是早已有所防范,因而西周王朝对诸侯的控制比夏、商两朝严格。有作为中枢机关的卿事寮处理诸侯的政务,通过“舍四方令”把周王的意志贯彻给天下诸侯,命卿制度的推行又进一步控制了地方诸侯政权。监国制度和定期的巡狩制度都体现了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的加强。礼乐制度把那些不平等原则法定化、神圣化,并推广出去,用以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些仪式也被固定化,涉及面更为广泛、庄严、典重,处处显示出贵族的尊贵与修养,并且通过各种途径贯彻到人民中去。它给不同等级的贵族规定了各自应遵守的仪礼,烘托出周天子“君权神受”的至高无上的气派和不可动摇性。礼乐制度不仅在于通过塑造奴隶主贵族的外在的尊贵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使奴隶主贵族之间以嫡长子为权力世袭制的等级制度以“尊祖敬宗”的古老的习俗得以维系,合乎人们的与原始风俗相适应的心理状态。祭祀祖先与礼仪的教化是西周时期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祭祀制度把贵族的等级关系划分得泾渭分明,不仅使宗法制度在亲缘关系上把大宗和小宗的权利相区别,而且通过礼乐制度为其提供保证。周天子通过制礼作乐把周天子与诸侯的等级名分和隶属关系进一步制度化,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大宗掌握对祖先的祭祀权,这种规定没有什么传统的因袭,完全是出于对等级分明的宗法制度的保证而设置的。由于礼仪的不可逾越性和繁杂性,礼乐的教化是不可缺少的课程。礼体现了贵贱等级的区别,教化的内容包括德行、技艺和仪容等方面。逐渐地,君臣之间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经过内化上升为道义上的关系,“尊王攘夷”的行为才被认为是正义的行为,否则就是大逆不道,齐桓公就借此达到称霸诸侯的目的。这说明,礼乐的教化已经使宗法关系深入到人的心灵,升华为社会意识形态上的一种道德观念,这才是统治者制定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它不仅是奴隶主阶级欺骗劳动群众的手段,还是调节奴隶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周天子的最高统治者地位,巩固周王室统治的重要手段。礼乐制度在维持宗法制度上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贵族的行为礼仪提高了他们的修养,使社会秩序呈现出文明的状态。《汉书》记载:成康之际,四十年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这种社会秩序让后人如孔子等对周朝的这一段历史倍加赞扬,王莽也妄想复辟这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坏乐崩”应该认为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自然过程,是“礼”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礼”的衰微正是奴隶主阶级没落的表现,是本与末的关系,形象地说它是宗法制度的漂亮外衣,它装饰和保护了宗法制度。综上所述,西周的宗法制度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状况而建立的,它的建立对于加强周天子以至各级奴隶主贵族的专制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宗法制的金字塔式的框架和它的“礼”的体面的包装映射出周朝统治者的现实性和变通性的思维方式,是智慧的结晶,因此使得后来许多人憧憬那个时期的社会秩序。西周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