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33个都市圈人口特征看城市发展趋势_第1页
从中国33个都市圈人口特征看城市发展趋势_第2页
从中国33个都市圈人口特征看城市发展趋势_第3页
从中国33个都市圈人口特征看城市发展趋势_第4页
从中国33个都市圈人口特征看城市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态日益成熟,都市圈逐渐成为新时期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重点。2020年,全国33个都市圈的常住人口总量为4.6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32.8%;都市圈的城镇人口总量为3.75亿人,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1.6%。可见,都市圈已成为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以都市圈为核心带动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与导向。人口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入分析都市圈的人口规模、密度、结构等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一、都市圈人口规模及增长差异大,珠三角地区都市圈人口增长最快都市圈常住人口规模普遍超过千万,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都市圈规模仍然偏小。2020年,全国33个都市圈常住人口规模的平均值为1418.6万人,有18个都市圈的常住人口规模都超过了1000万。如表1所示,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形成的都市圈人口规模最大,广州、深圳、上海3个都市圈的常住人口总量都已超过3000万,北京都市圈紧随其后,常住人口总量也接近3000万。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的人口规模分别位列第5和第7,反映了成都和重庆在西部地区突出的人口吸引力优势,成渝地区已具有作为全国区域性增长极的潜力。另外,有15个都市圈的人口规模低于千万,多处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可见区域发展差距仍然显著,尤其是东北地区缺乏突出的增长极。都市圈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差异显著。2010­2020年,全国33个都市圈的人口规模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增速的差异较大(表1)。珠三角地区的都市圈人口增长最快,其次是长三角地区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所在的都市圈,东北地区的都市圈人口增长缓慢。都市圈的人口增长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方和北方增长的差异,中国区域发展的南北差距正逐渐替代过去的东西差距。表12010­2020年都市圈常住人口变化(按增量排序)二、多数都市圈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快于外围地区,处于集聚阶段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长普遍快于外围地区。如表2所示,全国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人口都在持续增长,仅有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和哈尔滨都市圈外围地区为例外,苏州都市圈则是受到人口统计区划分的影响。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速普遍高于外围地区,石家庄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中心­外围差异最为突出,人口增速的差距都超过了40个百分点。仅有9个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人口增速低于外围地区,包括北京、长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福州、广州、昆明,这些都市圈多为中心城市人口向外围扩散的代表,城市郊区的市辖区人口增长较快。其中,昆明都市圈和长春都市圈的外围区县数量较少,也表现出较高的增速。表22010­2020年都市圈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的常住人口变动(按外围地区增量排序)通过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人口规模比较可以发现,中国都市圈多处于集聚发展的阶段。都市圈发展通常表现出集聚、扩散、再集聚的规律,中国都市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常处于前两个阶段,特别是第一个集聚的阶段。分别计算2010年和2020年中心城市占都市圈总人口的占比(表3),发现有21个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人口占比升高,可以被划归为集聚型,有12个都市圈呈现中心占比下降的扩散特征,包括较为成熟的长三角各个都市圈、受政策影响的北京都市圈、以及一些外围地区本身增长较快的都市圈,如济南、福州等。表3都市圈集聚与扩散的类型差异都市圈的人口密度也显示类似的中心集聚的情形。全国33个都市圈的人口密度均值为1062人/km2,已经远高于美国都市区的水平(50人/km2),虽然仍不及东京都市圈等高密度都市圈,但已经反映了都市圈相较于一般都市区的集聚优势。东部的都市圈人口密度整体高于中部和西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都市圈人口密度最为突出,一体化发展态势较好。长春都市圈由于外围地区较少,导致总体人口密度较高。中西部的郑州、西安、成都3个都市圈的人口密度也较高,是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集聚地。表42020年都市圈人口密度(按总体人口密度排序)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外围地区。中心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401人/km2,外围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为696人/km2,前者是后者的6倍有余,反映了都市圈普遍具有的中心­外围结构。乌鲁木齐都市圈的中心和外围差距最大,中心城市人口密度为2137人/km2,但外围地区人口密度仅有37人/km2,说明中心城市的集聚水平非常高,尚未到向外扩散的阶段。发展水平相对偏低的都市圈多呈现这种特征,如石家庄都市圈等,推动中心城市功能外溢、消除都市圈内部差距是这些都市圈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发展较为成熟的都市圈则没有特别悬殊的中心­外围差异,比如长三角地区,呈现出相对较高的区域一体化程度。三、都市圈人口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年龄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劳动力优势都市圈普遍具有劳动力优势,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但都市圈也同样面临少子化带来的老龄化危机,突出表现在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北部以及山东省的都市圈。统计都市圈的人口年龄结构并将其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较(表5),可以发现都市圈人口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年龄结构特征,即15­64岁的人口占比显著高于全国值,0­14岁和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均低于全国值。可见,都市圈是劳动力的主要集聚地,相对于非都市圈地区具有明显的劳动力优势。但同时,儿童占比的差异情况也反映了都市圈的少子化问题和未来潜在的老龄化风险。表52020年都市圈人口年龄结构都市圈人口年龄结构的空间差异显著。深圳都市圈的劳动力占比最高,超过80%。绝大部分都市圈的劳动力占比处在70%­76%的范围内,仅有石家庄、合肥、济南、重庆4个都市圈低于70%。分区域板块来看,东部地区的都市圈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都市圈具有更强的劳动力优势,但后者具有相对较高的儿童比例,仍具有一定的人口增长潜力。虽然东北地区都市圈的劳动力占比与东部地区相近,但儿童比例较低,老年人比例较高,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从南北差异来看,南方都市圈劳动力的增长动力更为强劲,北方都市圈的平均劳动力占比低于南方都市圈,同时老年人比例显著高于南方都市圈。表6都市圈人口年龄结构情况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优势强于外围地区。2020年,全国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三组年龄人口占比为13.75:75.42:10.83,外围地区的三组年龄人口占比为15.32:71.56:13.12。可见,都市圈的劳动力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市,而外围地区则存在一定的老龄化压力。但是,以北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为例,二者的中心城市人口下降、老龄化特征突出,年轻人口向外围地区扩散。东北三省的省会都市圈外围地区劳动力优势强于中心城市,因其外围地区主要是郊区市辖区,反而相对于老城区具有一定的劳动力表72020年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对比都市圈的老龄化风险主要来源于外围地区而不是中心城市。2010­2020年,都市圈人口结构总体呈现“两头翘”的变化特征,即0­14岁与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上升,而15­64岁的人口占比有所下降,虽然与全国老龄化的总体趋势相符,但相较于非都市圈地区,0­14岁的人口占比上升,仍具有一定的人口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