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管理研究文献综述4000字】_第1页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管理研究文献综述4000字】_第2页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管理研究文献综述4000字】_第3页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管理研究文献综述4000字】_第4页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管理研究文献综述40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454一、关于商誉形成的研究 113513二、关于商誉暴雷风险研究 321548三、文献述评 428590参考文献 5一、关于商誉形成的研究自商誉被学术界研究开始,就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来诠释商誉的本质。迄今为止,More(1891)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最早开始研究商誉会计的人。他提出商店的店主会把未来部分的利润用作售出商誉的补偿,所以商誉最终价格是根据由净利润和影响因子两者的乘积共同决定,他创造性地把现金流量的概念带入了商誉估值方法的探索中去,对后来商誉研究做出卓越的贡献。在经过Dicksee、Hatfield等后续研究人员深入探求商誉的基础上,1914年Leake对商誉的研究达到顶峰。他把商誉归纳为持有企业所能够得到的益处,并把提出企业所能获得超出平均职工薪酬与可比性替代型投资(ComparableAlternativeUses)的回馈,即其“超额利润”(SuperProfit)部分可以被人们所计量。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商誉的经济实质的探讨又吸引许多学者们的眼球。这些研究的热点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商誉直接定义的讨论,包括延续了Leake等人计量思路的“超额收益观”,同样从计量方法出发的“总计价账户观”,以及早已存在的把商誉视作无形资源的“好感价值观”,即Hendriksen(1987)提出的“三元理论”。二是从不同侧面对商誉性质的认识,比如对商誉的特征和形成因素的专门探讨、引商誉的“推动力观”(MomentumTheory)、“不完全竞争市场观”(ImperfectCompetitionConceptofGoodwill),以及把商誉视为企业协同效应的观点列等。三是为商誉列出要素清单并进行要素分类的研究,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包括Catlett&Olson(2011)、Falk&Gordon(2012)等,不过由于对商誉的理解方法众多,而现实情况又在不断变化,所以这方面仍存在很多争议。在商誉的构成要素方面,主要有好感价值论、协同效应观和超额盈利能力观等。好感价值论认为商誉产生于消费者、员工、投资人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好感(Boume,1888;杨汝梅,1936;Nelson,1953)。协同效应观认为商誉本质上是企业各类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Miller,1973;Ma&Hopkins,1988)。超额盈利能力观认为商誉是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带来的预期收益现值大于正常报酬的价值(于长春,2010)。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商誉持有不同观点。随着20世纪后期新制度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为商誉来源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工具。2000年我国学者于越冬提出商誉人力资本观的概念,即商誉的来源是企业对人力资本超额效用的垄断。部分学者(张婷和余玉苗,2008;李玉菊,2010)支持商誉的企业资源观,强调商誉是一种使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并获得超额收益的资源。苏新龙等(2018)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未来的收益超过正常收益的经济增长需求获取的超额利润。在商誉的价值计量方面,目前主要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面对商誉进行计量处理。直接计量法主要是把商誉价值看作通过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企业未来所有的超额收益之后得到的数值。有学者认为可以把基础计算通过企业己经完成的平均超额收益进行表示(徐泓等,1998;汤湘希,2000)。间接计量法是指通过计算得到企业整体资产价值和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值。如果未发生并购行为,情况不同,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的数值也会产生差异,但是一般情况下,其数值为并购企业花费的收购金额。若公司并未上市,则其整体资产价值是通过未来资金流入(或收益)的现有数值之和进行表示,或者通过专家组法、市场调查法以及通过专业单位评估得到。若公司已经上市,计算其商誉的价值一般通过对比其股票的市值总额及其重新进行估价后的净资产(葛家澍,1996)。杜兴强(2010)认为应当精炼商誉的计量,仅仅需要表示被并购企业所具有的自创商誉以及因为并购协同效用形成的商誉。但是根据杨汝梅(1926)的研究结论,无法分割差额会被其他因素所左右,以及其能够被验证以及比较客观的特性,国际会计实务界目前普遍用来计算外购商誉的方法就是间接计量法。然而,仅计算其控股股东的商誉综合考虑企业整体的商誉,在计算控股合并中的商誉时尚存争议。会计在计算合并控股中的商誉时,在2005年以前仅考虑控股股东所具有的商誉。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联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5年7月发布了《企业合并》(征求意见稿),表示在计算外购商誉时希望使用完全商誉法,将商誉的入账价值用所有没有控制权的权益金额以及被购买方所具有的可辨认净资产,二者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值,加上合并日收购方支出的对价进行表示。李玉菊(2019)还提出了要明确界定商誉的内涵,通过比较并购企业自创商誉与并购商誉在初始确认时的价值之和与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相比较的方法,判定是否应对企业的商誉作减值处理,如果发生减值,不作为利润的减项,而是冲减所有者权益,在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列示,减少企业利用商誉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提高会计信息在决策时的有用性。二、关于商誉暴雷风险研究施文婧(2020)认为多家上市公司自18年来呈现业绩暴雷,追根溯源,商誉减值是整个暴雷中强劲的TNT,商誉暴雷的动因有并购重组泛滥、管理者过度自信、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第三方中介机构失职和准则弹性与盈余管理五点。郑施佳(2020)2018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暴雷”的一年,其中大部分“雷”源自于近年来上市公司超额确认的商誉资产。我国上市公司的商誉资产自2014年起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尽管重组市场逐步的冷却使得A股上司公司商誉同比增长率有所下滑,截止2018年底商誉总额已高达14482亿。其中减值超过商誉总额的50%的公司有29家,本文对这29家公司的商誉减值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有17家公司存在突然全额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情况,突然进行大额商誉减值的情况,不免让人怀疑其商誉初始确认金额以及后续减值的合理性。夏赛莲,彭溪(2021)商誉是上市公司并购的重要筹码,也是并购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并购浪潮的兴起和商誉的几何式增长,商誉“暴雷”现象在我国A股市场时有发生,特别是在2018—2019年期间集中爆发,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进而引发投资者对“商誉”及“商誉减值”问题的高度重视。王芝茜(2021)以迅游科技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法探究创业板上市公司商誉暴雷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溢价并购导致的巨额商誉;二是存在盈余管理动机。并提出以下两个建议:一是合理评估标的资产的价值;二是证监会应该加强监督。陈祥增(2021)通过公开网络,全面收集了16年-20年的发生财务暴雷的公司,以此作为研究样本,并将研究的样本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利用Lasso和Logit模型对训练集进行建模分析,构建财务暴雷预警风险模型,利用测试集的样本数据对所构建的财务暴雷预警风险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判断。并且通过比较Lasso与Logit对测试集的预测效果,筛选出预测能力更好的模型,作为最终的财务暴雷预警风险模型。最终发现Lasso回归模型构建的财务暴雷预警风险模型的预测能力要好于Logit回归模型构建的预测模型。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融资约束问题会对公司是否暴雷有产生巨大的影响。通常来讲,融资约束越大,企业可能难以从外部获得可靠的融资,因而会影响公司的投资能力,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投资,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最终公司发生暴雷风险的概率也会大大加大。三、文献述评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对商誉形成的原因、减值的风险和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结论。首先,国内外学者对商誉本质研究的观点各有不同。本文认为将商誉的本质归纳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依附于企业整体存在的、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难以模仿和复制的、稀缺的异质性资源是比较合适的。在对商誉减值问题进行分析时需要重点关注商誉超额盈利能力的本质,若企业未表现出超额盈利能力,那么它的商誉价值是否真实公允值得探讨。参考文献[1]张乃军.莫让商誉成为“皇帝的新衣”——关于商誉处理的理性分析[J].会计之友,2018(18):2-5[2]张新民,卿琛,杨道广.内部控制与商誉泡沫的抑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理论:演进、继承与可能的研究问题[J].会计研究,2009(12):14-31+96[4]郭永清,施雨琛.商誉减值问题研究一一以华谊兄弟为例[J].中国资产评估,2020(03):4-13[5]胡凡,李科.股价高估与商誉减值风险[J].财经研究,2019(6):71-85.[6]王竞达,范庆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业绩承诺及政策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7(10):71-77.[7]黄世忠.巨额冲销与信号发送—中美典型案例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02(8):10-21.[8]李懿.基于对赌协议的商誉减值防范案例研究[D].山西大学,2019[9]李玉菊,张秋生,谢纪刚.商誉会计的困惑、思考与展望——商誉会计专题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0(08):87-90[10]孟荣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商誉减值风险探析[J].会计之友,2017(02):86-89[11]陆俊刚,黎东标,李建英.上市公司商誉成因及估值风险防范[J].中国资产评估,2018(10):39-42[12]高榴,袁诗淼.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商誉及其减值问题探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7(12):58~64[13]李玉菊.商誉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证券市场导报,2018(03),34~40[14]陆正华,戴其力,马颖翩.上市公司合并商誉减值测试实证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财会月刊,2010(11):3~6[15]王文姣,傅超,傅代国.并购商誉是否为股价崩盘的事前信号?——基于会计功能和金融安全视角[J].财经研究,2017,43(09):76~87.[16]张丽达,冯均科.不同产权下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与绩效变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6(04):106~111.[17]王芝茜.创业板上市公司商誉暴雷动因分析——以迅游科技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4):77-78.[18]陈祥增.上市公司财务暴雷预警风险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21.[19]夏赛莲,彭溪.浅析A股上市公司“暴雷”之商誉减值准备[J].经济研究导刊,2021(08):123-125.[20]郑施佳.高商誉A股上市公司“暴雷”谁有责?——基于事务所审计的视角[J].现代商业,2020(36):54-56.[21]施文婧.上市公司商誉暴雷动因及对策研究[J].财富时代,2020(05):157+160.[22]姜葵.商誉暴雷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20(01):80-82.[23]丘开浪.商誉的计量与评估:A股超万亿商誉背景下的理性思考[J].中国资产评估,2018,(10):32-38.[24]曲晓辉,卢煜,汪健.商誉减值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4):101-113.[25]曲晓辉,卢煜,张瑞丽.商誉减值的价值相关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