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0-2021学年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0-2021学年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0-2021学年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0-2021学年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下)

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

1.如图是一组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后可用图丙的实验检测图甲、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素

B.一段时间后图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无生长素,原因是生长素被分解了

C.图丙的结果表明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a大小与生长素浓度大小成正比

D.若在向右的单侧光下重新实验,甲会向左弯曲生长,丙会直立生长

2,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

A.杨树顶芽的生长

B.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

C.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

D.梨树侧芽萌发的抑制

3.下列有关2,4-D和乙烯利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二者都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B.二者的合成都不需要核糖体参与

C.二者都能促进果实的成熟

D.2,4-D能够培育无子果实

4.a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

征,那么a和b分别为()

A.物种的个体,种群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物种的个体D.种群,一条鲤鱼

5.研究人员调查了A、B、C三个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下列分析不正

确的是()

上植物物种口乔木层

‘丰富度(种)

口灌木层

40田草:本层

30

20

10

0

A群落B群落C群落群落类型

A.三个群落具有相同的物种组成

B.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

C.调查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D.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6.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

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A.寄生B.竞争C.捕食D.共生

7.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

生物群落

B.一般情况下,早期群落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所有群落的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

8.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

9.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大麦上

蝗虫------青蛙蛇

狗尾草/蜘蛛/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第2页,共25页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太阳光照射到植物体上开始

B.次级消费者从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即为流入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

C.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了有机物,能量也就从无机环境输入到了生物群落

1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

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述中,不正确的是()

A.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C02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12.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已取得显著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退耕还林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B.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4.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矿质

元素的含量也越多

C.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15.下列属于对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某草地上随机分布的蒲公英

B.每毫升培养液中有10个乳酸菌

C.某动物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

16.关于“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中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17.顶端优势是植物生长的常见现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顶端优势的产生是生长素单独作用的结果

B.具有顶端优势的植株中侧芽不能生长发育

C.可以通过在顶芽上涂抹一定浓度生长素解除植株顶端优势

D.顶端优势现象体现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18.以下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酿酒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酒精的速率就越快

B.酿制果醋所需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条件相同

C.制作腐乳需利用毛霉产生的酶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D.制作泡菜时,乳酸菌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和CO?

19.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中灭菌或消毒的措施,正确的是()

A.实验中用到的榨汁机、发酵瓶、玻璃瓶、坛子等物品均可用体积分数为90%的酒精

进行消毒

B.腐乳制作过程中,装瓶时操作一定要迅速;封瓶时,还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

C.腐乳制作中,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放在瓶内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薄

D.泡菜制作中用到的盐水应煮沸后立即使用

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

释倍数进行分离

B.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

C.在统计菌落数目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采用密度较大的平板进行计数

D.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

出一些细菌菌落

21.下列操作需要在火焰旁进行的一组是()

①土壤取样②称取土壤③稀释土壤溶液④涂布平板⑤微生物的培养。

第4页,共25页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②®©

22.下列关于用加酶洗衣粉手洗衣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全羊毛与丝织品的洗涤不宜用加酶洗衣粉

B.用温水浸泡、延长浸泡时间可以提高洗涤效果

C.用含碱性蛋白酶的洗衣粉洗涤衣物后应立即冲洗双手

D.贮存在干燥环境中的加酶洗衣粉不会失效,可以长久使用

23.果胶酶的作用底物是果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

B.果胶酶可催化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使得浑浊的果汁变澄清

C.果胶酶仅存在于酵母菌、细菌等微生物中

D.果胶酶就是果胶分解酶的简称

24.用不同浓度的某种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图。其

中1、2、3组分别添加了浓度为a、b、c的生长素类似物,第4组未添加该激素。

下列叙述与该实验不相符的是()

A.各组插条数应相等B.组别4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b可能小于aD.c可能小于b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小题,共2.0分)

25.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按照“S”形曲线模型增长,下列关于“S”形曲线的说法

正确的是()

A.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

B.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D.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形增长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0分)

26.某校同学在实验室开展生物技术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组同学制作泡菜。在泡菜腌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

和食盐的用量;最后要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2)B组同学制作腐乳。在实验过程中,在腐乳表面往往会形成一层致密的“皮”,

这层“皮”实际上是,对人体无害;制作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写

出一点即可)。

(3)C组同学制作蓝莓果酒与果醋。某同学对自己的发酵装置定时通过充气口充

气,该同学是在制蓝藏(填“果酒”或“果醋”)。另一位同学在蓝莓果

汁中直接加入某品牌活性酵母,之后先向发酵罐中通入一段时间的无菌空气,该操

作的目的是。

27.经人工诱变后,部分细菌由于某种酶被破坏,其细胞中某些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

就形成了营养缺陷型菌株,这在工业生产上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图是实验人员

利用影印法初检某种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和等,除此之外,制备如图所

示的培养基还需要加入。

(2)培养基的灭菌方法一般为。过程①的接种方法是«

(3)根据用途分类,图中基本培养基属于(填“选择”或“鉴别”)培养

基。

(4)科研人员用放射线处理目的菌获得两个突变株C和D,然后对突变株C和D

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接种的菌种一般培养基实验处理及结果

C不生长添加营养物质甲,能生长

D不生长添加营养物质乙,能生长

C+D能生长不添加营养物质甲、乙,都能生长

突变株C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的原因最可能是。将突变株C和D混合

在一起,接种于一般培养基上,都能生长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第6页,共25页

灭菊的纥绒布

揭起纹绒布

产-

经诱变处符泅”绒布

用的曲液培养皿吸附储体

基本培养基

前伟A完全培养基

28.酶是生物体内细胞合成的生物催化剂,没有酶,生物体内的几乎所有代谢反应都不

能正常进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酶己经走出实验室,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

活。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更容易,也使

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请回答下列有关酶的问题:

(1)每当到了苹果丰收的季节,苹果堆满了仓库,如果交通不便,就会有很多苹

果因保存不当而渐渐腐烂变质。苹果腐烂的原因是;O其中能使苹

果腐烂的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为了减少损失,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人们想到了榨取果汁,要想使果汁尽可能多的榨出来,应加入果胶防,在该物质的

作用下,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

(2)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

a.用搅拌器制苹果泥,并取适量且等量的苹果泥注入6支试管中;同时另取6支

试管各注入适量且等量的果胶酶溶液;

b.取6个烧杯分别编号1、2、3、4、5、6,依次注入适量30℃、35℃、40℃、45℃、

50℃、55℃的水,恒温水浴;

c.每个烧杯中分别放入装有等量苹果泥和果胶酶的试管,保温3min;

d.将各组烧杯中试管内的苹果泥和果胶醐混合,振荡试管,反应一段时间;

e.过滤,比较获得苹果汁的体积。

(3)由霉菌发酵生产的果胶酶是食品加工业中使用量较大的酶制剂之一,若通过

固定化霉菌细胞生产果胶酶,则在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要注意,否则可

能出现焦糊。固定化细胞一般采用包埋法,原因是»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29.如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草、鼠与狐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曲线图能写出的食物链是(用图中的字母表示)。在食物链上,相

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的生存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

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o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简单,其能

力往往越弱,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

常进行。

(2)研究发现,过度放牧不仅影响地表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

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结构。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第8页,共2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一段时间后可用图丙的实验检测图甲、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是否有生长

素,如果放上琼脂块后丙图胚芽鞘向右弯曲,说明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否则琼脂块中

不含有生长素,A正确;

B、一段时间后图乙下端的琼脂块中无生长素,原因是生长素只能从a端运输到b端,

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B错误;

C、图丙的结果表明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a大小与生长素浓度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成

反比,C错误;

D、由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甲、丙都无尖端,因此胚芽鞘的弯曲方向与

光照没有关系,则甲会直立生长,丙会向右弯曲生长,D错误。

故选:Ao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如图所

示的甲、乙两组实验中,乙组实验胚芽鞘的形态学下端在上,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

在上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在下端,一段时间后,把甲、乙两组实验下面的琼脂块放

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如图丙所示,观察胚芽鞘的弯曲情况,即可证明生长素在

胚芽鞘中是否存在极性运输。

本题结合图型,考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解答本

题的关键是理解胚芽鞘的极性运输的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2.【答案】A

【解析】解:A、杨树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长,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

故A正确;

B、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促进尖端下面的伸长区的生长,即燕麦胚

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需要尖端供应生长素,故B错误;

C、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需要发育中的种子提供生长素,故C错误;

D、梨树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抑制侧芽的生长,故D错误。

故选:Ao

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植物体的各器官都

有,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运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解:AB、2,4-D和乙烯利都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需要核糖体,

AB正确;

C、乙烯利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主要促进生长,C错

误;

D、2,4-D能够促进子房发育呈果实,可以培育无子果实,D正确。

故选:Co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托插的枝条

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

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

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蕉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

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

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

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

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

力。

4.【答案】A

【解析】解: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等特征,属于物种的个体;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

有的一些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等。

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属于同一自然区域内的同种个体组合在一

起,称为一个种群。

故选:Ao

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是生物个体所具有的,是生物个体的生命现象;出生率、

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是种群的特征,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表现。

第10页,共25页

本题考查生物个体和种群的特征,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相关基础知识即可正确答题,

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掌握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明确乔木、灌木、草本并不是指的物种,而是一类生物的总称。群落的结构类型: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

植物分层:阳光

决定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

因素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和食物条件

【解答】

A.柱形图只显示了物种的数目,并没有显示物种的种类,因此不能说明它们的物种相

同,A错误;

B.根据柱形图的数据显示,A群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B正确;

C.调查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C正确;

D.三个群落的植物都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D正确。

故选A。

6.【答案】B

【解析】解:A、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寄生关系,A错误;

B、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因此两者最有可能是竞

争关系,B正确;

C、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捕食关系,C错误:

D、两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的真菌之间不会是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

故选:B,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

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

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

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

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

者。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能根据题干信息“一种形态结构,

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判断两种真菌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

考查。

7.【答案】C

【解析】解:A、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

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错误;

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低、结构简单等为特征,B错误;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C正确;

D、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适应当地环境的群落,不一定是森林,D错误。

故选:Co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

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相关知识点只需考生识记即可正确答题,所以要求考生在平时

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解析】解: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

费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

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

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生产

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命世界和无机界的两个重要环节。

第12页,共25页

故选:D。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分解者的功能,在物质的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

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中。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食物网为载体,涉及了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

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答】

A.青蛙和蜘蛛都以蝗虫为食物,所以两者之间有竞争关系,同时青蛙也以蜘蛛为食,

所以两者之间又有捕食关系,A正确;

B.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该生物群落在图示食物网的基础上,还应该包括这个环境中的所有其他生物,B错误;

C.根据食物网简图,可得出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即大麦-蝗虫T青蛙T蛇,

大麦—>蝗虫一>蜘蛛一>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一>蛇;狗尾草一蝗

虫一蜘蛛一青蛙T蛇,C正确;

D.蛇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D正确。

故选Bo

10.【答案】D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A错误;

B、动物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次级消费者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为流入次级

消费者的总能量,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能量是单向流动的,C错误;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能量也就从无机环境输入到了生物群落,

D正确。

故选: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

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

热能形式散失的。

(2)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

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

被利用。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

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5)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吸收、传递和转

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1.【答案】C

【解析】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

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正确;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甲一丁、乙一丁、丙一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

进行循环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甲一乙、甲一丙、乙一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错误;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而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

b代表光合作用,c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d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f代表微生物的

呼吸作用;g、e代表分解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

物群落之间以C02形式传递.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判断生产者,依据是生产者

和无机环境间的物质交流是双向的,即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而生产者通

过呼吸作用将碳元素释放到环境中.

12.【答案】D

【解析】解:①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则血糖浓度降低,使得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属于负

反馈调节,故①正确;

第14页,共25页

②运动强度增加,则汗腺分泌增加,而运动强度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故②错误;

③降雨量增加,使得土壤动物存活率降低,但土壤动物不影响降雨量,故③错误;

④害虫数量增加,则其天敌鸟类数量增加,由于捕食者增加,则害虫数量减少,属于负

反馈调节,故④正确;

故选:D。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

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

态具有重要意义。”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本题考查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3.【答案】C

【解析】解:A、退耕还林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A正确;

B、退耕还林有助于水土保持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退耕还林,土壤中有机物质积累,提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C错误;

D、退耕还林提高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o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

演替。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

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有

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

的理解和掌握,难度适中。

14.【答案】B

【解析】解: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

佳途径,A正确;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微生物繁殖消耗大量的溶

解氧,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B错误;

C、一般情况下生物多样性越高,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正确;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正确。

故选:B。

1、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

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2、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强。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环境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选项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作答,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是学习的窍门。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

解加记忆。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

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

分布和集群分布。

【解答】

A.某草地上随机分布的蒲公英,属于种群的随机分布,A正确;

B.每毫升培养液中有10个乳酸菌属于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错误;

C.某动物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错误;

D.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

故选A。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

植物的丰富度。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掌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答】

A、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A

正确;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

D、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

第16页,共25页

个体总数,D正确。

故选:B。

17.【答案】D

【解析】解:A、顶端优势的产生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

B、具有顶端优势的植株中侧芽能够生长发育,只是生长发育迟缓,B错误;

C、可以通过摘除顶芽的方式解除植株顶端优势,C错误;

D、顶端优势现象体现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顶端优势

(1)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

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而使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

(3)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4)产生原因的实验探究:

①实验过程: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随机均分为3组:

a、A组自然生长一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

b、B组去掉顶芽一侧芽生长快,成为侧枝。

c、C组去掉顶芽,切口处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一侧芽生长受抑制。

结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生长受抑制。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两重性以及相关实验设计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

重性以及典型事例,识记去除顶端优势的方法等。

18.【答案】C

【解析】解:A、并不是酿酒的时间越长,酵母菌产生酒精的速率就越快,这是因为酿

酒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随着酒精含量的增加,营养物质的减少,酵母菌产生酒

精的速率减慢,A错误;

B、酿制果醋所需的微生物是醋酸菌,而不是酵母菌,醋酸菌的发酵底物是糖和乙醉,

属于好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酵母菌的发酵底物是葡萄糖,能进行有氧呼

吸和无氧呼吸,最适温度范围是18〜25℃,故二者发酵底物和条件不同,B错误;

C、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臼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C正确;

D、制作泡菜时,乳酸菌能够通过无氧呼吸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但该过程不会产

生C02,D错误。

故选:Co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

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醛母菌能进行酒精发

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

是18〜25C;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铝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

应呈现灰绿色。

2,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

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

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

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3、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18℃;毛霉能够

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4、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

成乳酸。

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参与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制作的原

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9.【答案】B

【解析】解:A、实验中用到的榨汁机、发酵瓶、玻璃瓶、坛子等物品均可用体积分数

为75%的酒精进行消毒,A错误;

B、腐乳制作过程中,装瓶时操作一定要迅速;封瓶时,还要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

以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

C、腐乳制作中,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放在瓶内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厚

些,C错误;

D、泡菜制作中用到的盐水应煮沸冷却后使用,否则会烫死乳酸菌,D错误。

故选:B,

1、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了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

产生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转化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醐将脂肪转化成甘油和

脂肪酸。

2、腐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一加盐腌制一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第18页,共25页

(1)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C,

并保持在一定的湿度.约48h后,毛霉开始生长,3d之后菌丝生长旺盛,5d后豆腐块

表面布满菌丝。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抱子。

(2)加盐腌制: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块分层整齐地摆放在瓶中,同时逐层加盐,随着层

数的加高而增高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加盐研制的时间约为8d左右。

加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在后期的制作过程中不会过早酥烂.同时,

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3)加卤汤装瓶:卤汤直接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卤汤是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

而成的。卤汤中的酒可以选用料酒、黄酒、米酒、高粱酒等,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加酒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能使腐乳具有独特的香味。香辛料种类很多,如胡椒、

花椒、八角、桂皮、姜、辣椒等。香辛料可以调制腐乳的风味,也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

可据个人口味配置卤汤。

(4)密封腌制。

本题考查制作腐乳和泡菜,要求考生识记制作腐乳和泡菜的原理和过程,意在考查考生

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答案】C

【解析】解:A、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获得不

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A正确;

B、土壤中细菌总量高于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所以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

B正确;

C、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时,在统计菌落数目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要得到

2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才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C错误;

D、选择培养基的菌落数目明显小于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的菌落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

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D正确。

故选:Co

从土壤中筛选目的微生物的流程一般为:土壤取样一样品的稀释一将稀释液涂布到以尿

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一挑选能生长的菌落—鉴定。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

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

推测样品中大约含有的活菌数。通常选取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统计。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微生物的筛选与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选择培养基及其应

用的理解与运用。

21.【答案】D

【解析1解:在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中,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需要灭菌,

所取的土壤样品不能灭菌,称取土壤样品时和进行梯度稀释及涂布平板时需要在酒精灯

火焰旁进行,所以②③④操作需要在火焰旁进行。

故选:D。

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中,除土壤取样外(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需要灭菌)

其余均需要无菌操作。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和计数,关键是弄清操作过程和无菌操作步骤和

要点。

22.【答案】D

【解析】解:A、蛋白酶会水解蛋白质类的羊毛与丝织品,因此通常情况下全羊毛与丝

织品的衣物不可以使用加酶洗衣粉洗涤,A正确;

B、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用温水浸泡和延长浸泡时间可以提高洗涤效果,

B正确;

C、用含碱性蛋白醵的洗衣粉洗涤衣物后,需要彻底清洗双手,防止手部皮肤受到损伤,

C正确;

D、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容易失活,因此加酶洗衣粉有保质期,不能长久使用,D错误。

故选:D。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种:蛋白酶、脂肪酶、

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

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肽,使污迹

容易从衣物上脱落。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效果的因素:水温、

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服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时间。

本题考查学生对加酶洗衣粉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加酶洗衣粉的原理和使用方

法,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23.【答案】A

第20页,共25页

【解析】解:A、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A正确;

B、果胶酶可催化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得浑浊的果汁变澄清,B错误;

C、植物、霉菌、酵母菌和细菌均能产生果胶酶,C错误;

D、果胶酶就是分解果胶的三种酶的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

D错误。

故选:Ao

1、果胶是植物细胞壁以及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之一。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

细胞壁和胞间层。在果汁生产中应用果胶酶可以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

2、果胶酶: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

酯酶。

本题考查了果胶和果胶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解:A、各组插条数为无关变量,应相等,A正确;

B、组别4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0,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正确;

C、b浓度促进生根,a浓度更促进生根,但无法判断两者间的大小,故b可能小于a,

C正确;

D、c浓度抑制生根,浓度最大,D错误。

故选:Do

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

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

能抑制生根。

2、由题干信息和柱形图可知,组别4是对照组,3组的生根数少于4组,所以3组起抑

制作用,浓度最大;1和2组的生根数都多于4组,都起促进作用,但无法判断两者间

的大小。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

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

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答案】ABC

【解析】解:A、S型曲线中,种群刚迁入时其增长速率低,因此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

A正确;

B、种群数量为多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

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此时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C正

确;

D、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增长速率不断改变,因此不是“J”

型增长,D错误。

故选:ABC。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模型假设: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o(亲代),而且每代的增长率(入)都保持不变,且世代间不

重叠,该种群后代中第t代的数量为Nt。

“时间

,

(2)建立模型:NI=NoX

(3)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没有最大值);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

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M种

Q数

型曲线

(2)特点:

①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

②种群增长率变化,种群数量由0—冬时,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为?时,增长率最

大;种群数量由,-K时,增长率不断降低;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考生识记S型曲线和J型曲线的增长曲线,掌握这

第22页,共25页

两种曲线增长速率及增长率变化情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0

26.【答案】温度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毛霉等的匍匐菌丝析出豆腐

中的水分,防止腐乳酥烂,同时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果醋使酵母菌繁

【解析】解:(1)在泡菜腌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

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水的目的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

(2)在制作腐乳过程中,毛霉等的匍匐菌丝在豆腐块的表面形成一层皮,使腐乳成型;

腐乳制作时加盐腌制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其变硬,防止腐乳酥烂,同时抑制微

生物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

(3)果酒发酵时需要密封条件下,果醋发酵需要通气,根据题意,C同学通过充气口

充气,故该同学在制作蓝莓果醋;由于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可以大量繁

殖,因此另一位同学加入酵母菌后通入无菌空气的目的是使酵母菌繁殖。

故答案为:

(1)温度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

(2)毛霉等的匍匐菌丝析出豆腐中的水分,防止腐乳酥烂,同时抑制微生物生长,

避免豆腐块变质

(3)果醋使酵母菌繁殖

1、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发酵,乳酸菌是严格厌氧菌,因此发酵过程中要保证无氧环

境;泡菜制作过程中,腌制的时间、温度、盐的用量等都会影响泡菜的品质。

2、腐乳制作过程中常用的菌种主要是毛霉,腐乳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长出毛霉一加

盐腌制一加卤汤装瓶一密封腌制,加盐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其变硬,防止腐乳

酥烂,同时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

3、果酒制作原理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