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机织面料吸湿排汗整理工艺研究_第1页
涤纶机织面料吸湿排汗整理工艺研究_第2页
涤纶机织面料吸湿排汗整理工艺研究_第3页
涤纶机织面料吸湿排汗整理工艺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涤纶机织面料吸湿排汗整理工艺研究

丝绸是最大的化学纤维。具有断裂强、耐腐蚀性好、耐光性、耐日光浴、耐霉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纺织和服装行业。然而涤纶的回潮率极低(公定回潮率仅0.4%),人体穿着涤纶面料的服装时,汗液不易排出,从而降低了其服装的穿着舒适性。因此,改善涤纶面料吸湿排汗性能是提高其制品人体穿着舒适性的关键。目前吸湿排汗纤维主要是通过改变纤维横截面形状的方式来获得,如:英威达开发的四管状的Coolmax纤维;台湾远东公司生产的具有十字截面、4个沟槽的Topcool纤维;韩国晓星公司研发的把孔隙做成像“苜蓿草”的四叶子形的Aerocool纤维;日本东洋纺开发的一种“Y”形截面的吸湿排汗Cooldry纤维,等等,然而这些异形纤维较粗,手感不够柔软,且染色性能较差。通过对涤纶纤维进行吸湿排汗改性整理也可提高涤纶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且这种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陈永邦等采用亲水整理剂SE与AEM5700复配的方式提高了涤纶织物的亲水性和导湿排汗能力,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高达0.7102AquasoftQQ-N吸湿排汗整理试剂是以脂肪酸聚乙二醇酯为基础的化合物,具有优良的乳化力、抗静电、悬浮性、分散性和润滑性,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1吸湿排汗纺织品纺织品吸湿能力的高低可反映其吸附气相水分子能力的强与弱,吸湿能力强,说明其具有吸附人体与服装间微气候内部气相水分子的能力,此类纺织品穿着较为舒适。纺织品的吸湿性能取决于比表面积的大小、孔隙率的高低、亲水基团的多少与极性强弱等方面,比表面积越大、孔隙率越高、亲水基团越多且极性越强,则制品吸湿性能就越好。纺织品排汗能力的高低可反映其传递液相水能力的强与弱,排汗能力强的纺织品可将人体表液相汗水快速传递于织物外表面,有利于汗水的蒸发,进而提高此类纺织品的穿着舒适度。纺织品排汗能力的高低主要由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决定,比表面积越大、孔隙率越高,则其排汗能力就越强。一般吸湿排汗纺织品主要是通过增大孔隙和提高比表面积来获得,对于涤纶吸湿排汗制品,则多采用纤维异形化、细旦化及纤维集合体内部纤维配置差异化来制备。本文拟采用吸湿排汗整理剂对涤纶机织面料进行整理,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知,整理后面料中的涤纶纤维表面将形成由吸湿排汗整理剂构筑的粗糙亲水界面,其润湿机理示意图见图1。从理论上来说,吸湿排汗整理剂可有效提高液相水的润湿性能,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品吸附气相水分子的能力,从而提高涤纶机织面料吸湿排汗能力。在整理工艺中,浓度、时间、温度对粗糙亲水界面会有较大影响,因此,本文将围绕浓度、时间、温度对涤纶机织面料吸湿排汗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2实验2.1材料、试剂与仪器吸湿排汗整理试剂(AquasoftQQ-N,科凯精细化工(上海)有限公司)、涤纶机织面料(16×16×696×443)、硫酸(分析纯,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去离子水(实验室自制)。2.2吸湿排汗整理采用浸轧法配置吸湿排汗整理试剂浓度分别为5g/L、10g/L、15g/L、20g/L的整理液,在pH值为5、轧余率为70%的条件下,在NSHS-1型Mathis小样定型机上,采用一浸一压法对织物进行整理,经不同温度(120℃、130℃及140℃)、不同时间(1min、2min及3min)的烘焙处理后完成吸湿排汗整理。2.3表与测试2.3.1整理前后涤纶机织面料结构功能的变化采用BrukerTENSOR37红外光谱仪观察整理前后涤纶机织面料中纤维大分子结构的变化情况,测定光谱的范围为4000~450cm2.3.2形态特征采用形状激光显微镜(Keyencevk-x110)观案并记录整理前后涤纶机织面料中纤维界面的形态特征。2.3.3织物动态传递综合指数依据GB/T21655《纺织品吸湿速干性的评定》中的相关判定方法、动态水分传递法,分别测试样品的浸润时间、吸水速率、最大润湿半径、液态水传递速率、单项传递指数及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以表征面料的吸湿排汗性能。其中:浸润时间是织物的上下表面刚开始被润湿的时间段;吸水速率反映织物对液态水转移的速度;最大润湿半径影响织物的干燥性能,具有较高湿润半径的织物,其干燥性能较好;液态水传递速率反映织物液态水在其平面内向外运动的能力,其值越高,织物快吸能力越强;单向传递指数反映了织物两个表面在单元测试时间内累积含水量的差异情况,其值越大,织物两个表面水分传输能力越强;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反映织物对液态水分运输的整体管理能力,其值越高,表明织物水分输送能力越强。3结果与分析3.1红外光谱经吸湿排汗整理剂整理前后涤纶纤维红外光谱谱图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整理后的涤纶纤维,在3460cm3.2纤维表面粗糙度经不同浓度整理剂整理后涤纶机织面料纤维界面形态见图3。由图3可以看出,未整理的涤纶机织面料中纤维表面光滑,整理后的纤维表面较未整理的粗糙,且浓度不同纤维界面粗糙程度也不同。说明整理后的涤纶机织面料中纤维粗糙界面已构筑成功,结合红外光谱谱图分析可知,该粗糙界面的形成主要是由吸湿排汗整理剂的黏附所致。3.3整理剂整理后织物吸湿排汗相关指标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整理剂附着于纤维集合体的量,进而决定其制品吸湿排汗性能的强弱。在温度为120℃、处理时间为1min时,考察经浓度分别为5g/L、10g/L、15g/L及20g/L的吸湿排汗整理剂整理后织物吸湿排汗相关指标,见图4。由图4可以看出,经吸湿排汗整理剂整理后的涤纶面料,吸水速率和最大润湿半径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吸湿排汗整理剂在涤纶纤维表面构筑了粗糙亲水界面,液态水接触到涤纶纤维表面后会迅速铺展开,并沿纤维表层不断传递,浓度越高,纤维界面吸湿排汗整理剂附着得越多,平铺式传递便越快。但是浓度过高,纤维界面吸湿排汗整理剂附着得太多,会不利于保持纤维集合体中的孔隙结构,从而影响浸润时间、液态水传递速率、单项传递指数及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综合分析图4可知,浓度为15g/L最佳,对应的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达0.564,较原布提高了15.6%。3.4织物吸湿排汗性能温度高,溶液中分子动能高,分子运动较活跃,利于织物涤纶纤维吸附吸湿排汗整理剂,同时也为吸湿排汗整理剂与涤纶分离提供了能量。因此,本文考察了温度为120℃、130℃及140℃时整理剂对织物吸湿排汗性能的影响。整理剂浓度为15g/L,处理时间1min,不同温度下,涤纶织物吸湿排汗性能相关指标见图5。由图5可以看出,经吸湿排汗整理剂整理后的涤纶面料,浸润时间、吸水速率、最大润湿半径、液态水传递速率、单项传递指数及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在温度为130℃时均达到最佳值,其中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达0.571,较原布提高了16.6%。说明在120~130℃范围内,升温有利于涤纶纤维吸附吸湿排汗整理剂,在130~140℃范围内,升温却为吸湿排汗整理剂与涤纶分离提供了能量。因此,在浓度为15g/L、处理时间为1min、温度为130℃时,吸湿排汗整理剂整理的涤纶织物吸湿排汗性能最佳。3.5织物吸湿排汗性能时间长短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溶液中吸湿排汗整理剂与纤维界面接触概率的高低,适当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改善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在浓度为15g/L、温度为130℃时,考察处理时间分别为1min、2min及3min时整理剂对涤纶织物吸湿排汗性能的影响,不同时间下涤纶织物吸湿排汗相关指标见图6。由图6可以看出,整理后涤纶面料的浸润时间、吸水速率、最大润湿半径、液态水传递速率、单项传递指数及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均在时间为2min时达到最佳值,其中液态水动态传递综合指数达0.576,较原布提高了17.4%。这说明时间在1~2min范围内,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涤纶纤维吸附吸湿排汗整理剂,时间在2~3min范围内,延长处理时间利于吸湿排汗整理剂与涤纶纤维的解吸附。因此,在浓度为15g/L、温度为130℃、处理时间为2min时,经吸湿排汗整理剂整理后涤纶织物的吸湿排汗性能最佳。4吸湿排汗整理剂(1)涤纶机织面料经吸湿排汗整理后,其纤维表面形成由吸湿排汗整理剂构筑的粗糙亲水界面,有效地提高了液相水的润湿性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