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系国家缓刑制度的诞生_第1页
英美法系国家缓刑制度的诞生_第2页
英美法系国家缓刑制度的诞生_第3页
英美法系国家缓刑制度的诞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美法系国家缓刑制度的诞生

在案例法和成年法中,都可以找到强制赔偿制度的起源。一、缓刑制度的诞生英美法系国家早期的法律都是以判例法为主,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缓刑制度的诞生是一个缓慢的由司法实践到判例法再到成文法的过程,正是英美法在表现形式上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缓刑制度究竟在何国首先诞生一直没有定论。有的学者是以司法实践为标准,有的则以成文法的诞生为标准,得出的结论当然不同。不过,英美法系国家缓刑的诞生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则是没有疑问的:(一)暂缓执行的构成条件只是一种暂缓法许多美国学者认为,虽然缓刑首先在美国正式合法地设立,但有些类似的措施却可以追溯到英国,这些措施可以看作是缓刑的雏形,它们主要有:1.教会特权。这是某些人逃脱英国普通法严厉惩罚的一种方法。在13世纪开始时,只有神职人员、修道士以及修女可以获得这种特权,被移送教会法庭接受惩罚。后来这种特权逐渐延伸到没有被授予神职的其他人员,再后来适用于所有能够朗读圣经中的《诗篇》第51首以“宽恕我”开头的诗歌的人。2.暂缓判决。如果主审法官对(陪审团的)裁决不满意,认为证据可疑,指控不足,犯罪人所犯罪刑属于一项轻微的罪刑,或者犯罪人性格中有任何可称道之处,那么暂缓判决属于他的自由裁量权的范围。这种暂缓判决仅仅是暂时的。3.教堂权利。教堂权利给予被指控犯有重罪的人以在教会或者其他被特许为教堂的地方免遭逮捕的豁免权。这一惯例在英格兰于1623年针对犯罪被放弃,但直到1697年和1732年仍对民事权利予以保留。然而这与缓刑制度相差甚远,只是一种不成熟的暂时躲避惩罚的形式。4.保证书和保释。保证书措施作为一种预防的办法,产生于14世纪,其内容是被指控做坏事的嫌疑人通过和政府订约保证不再实施违法行为,以获得保留自由,如果嫌疑人违反自己的保证,国家将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或者监禁或者令其进行经济赔偿。这种办法的适用对象是危害社会的嫌疑犯或者是有某些违法行为,法庭已经传讯的人。它和缓刑的共同之处是都是对行为人暂时不采取实际制裁措施,行为人都必须遵守一定行为准则,如果违反这些准则,行为人都将重新受到制裁。这倒是与现代缓刑制度的内容较为接近。保释起源于中世纪的英格兰,其内容是被起诉的犯罪人以外的人通过金钱或者财产向法院担保,犯罪人将按要求出庭,犯罪人因此而保留自由。国外学者认为,保释也体现了现代缓刑的一些特点,如犯罪人仍能保留自由,行为受到一定限制,因而也可以视为缓刑的直接开端。5.存档案件。所谓存档案件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当法庭认为由于某些理由,没有必要对案件立即作出判决时,可以推迟判决。这种推迟判决有时是无限期的,它和现代缓刑中的刑罚暂缓判决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为案件进入审判程序后,诉讼程序没有进行到底,被告人也没有受到刑罚宣告,可以视为缓刑的雏形之一。(二)奥古斯塔斯的缓刑在美国,缓刑在被正式确立为一种法律制度之前,已经在司法实践中被运用。在这种运用活动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美国波士顿的制鞋工人约翰·奥古斯塔斯。他通过对波士顿的酗酒者、乞丐、妓女等犯罪人提供保释,使法院推迟对这些人的判决,将他们交给奥古斯塔斯监管。在规定的保释期限截止后,只要犯罪人提供证据证明已经改造好,法官就不再对犯罪人作出刑事判决。这便是早期司法实践中的缓刑。关于约翰·奥古斯塔斯的在缓刑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其缓刑实践活动,在我国已经翻译出版的不少国外学者的著作以及其他论著中都有提到,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介绍。有学者认为,约翰·奥古斯塔斯的措施不能称为缓刑,而只能称为保护观察。(三)刑罚哲学的一次综合成文缓刑法的制定活动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几乎是同时展开的,这是不同刑罚哲学在顺应人道主义要求的基础上不约而同作出的选择,堪称刑罚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在美国,由于奥古斯塔斯的缓刑实践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二、刑事判决的理论基础在近代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很长时间内报应刑思想和理论都占据主导地位,康德、黑格尔等法哲学大师们的严密逻辑推理和论证将这一刑罚理论城堡建构得在一定时间内固若金汤,导致了与这一刑罚理论相悖的缓刑制度迟迟无立足之地。然而,到了19世纪中后期,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来的工业化革命,产生了许多导致社会失范的因素,由此引发了高犯罪率。在严峻的犯罪形势的冲击下,人们开始对绝对报应刑理论的合理性发生怀疑。这时,缓刑理论才得以有出头之日。调查表明,犯罪的发生大多源于人格的低下,监狱中充斥着这些人格低下的犯人。由于对他们的处刑太短,以致无法对他们实施任何有意义的矫正,对这些犯人的短暂监禁给监狱管理当局和犯罪人本身都带来了问题。与此同时,实证犯罪学理论的影响开始增强,这种理论对古典犯罪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犯罪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可以通过对犯罪人的治疗来赋予犯罪人更多的个人自由。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刑事判决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相当于古代用烧红的烙铁在犯罪人身上所作的标记式的措施,而是根据犯罪人的个性,以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知识为基础,对他进行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以比利时和法国的缓刑制度为代表的所谓“比法制”的大陆法系国家的缓刑制度,自其诞生时起便与英美法系国家的缓刑制度不同。如前所述,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国家的缓刑制度重视的是对犯罪人的监督矫正,由此必然要求有一个对犯罪人进行监督考察的人。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在倡导建立缓刑制度的时候,却没有提出应当对被缓刑人进行监督考察。例如,比利时缓刑的创始人朱利斯·勒尤尼(JulesLejeune)在1888年就提交议会审议的缓刑说明书展开的争论中这样解释:那些被附条件判处刑罚的人不需要保护性的监督的帮助,他们会自己改过自新。法比制缓刑迅速推广,挪威于1894年设立了缓刑制度,德国于1895年、意大利于1904年设立了这一制度,日本于1907年引进了缓刑制度。1918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设立了缓刑制度。此外,卢森堡、葡萄牙、荷兰、保加利亚、瑞典、西班牙、匈牙利、希腊、芬兰以及瑞士的10个州都很快设立了这一制度。这样,英美法系的美国和大陆法系的比利时率先在各自的法系中建立起了现代缓刑制度。这种制度的适用范围在各自的法系内不断扩展,最终传遍整个世界。三、中国的犯罪体系的起源(一)周时期的“荒辩之法治之”在中国历史上,名曰“缓刑”的措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前7世纪中国的西周时期,依据是《周礼》有言:“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二)诸犯死罪请定按原赦据史料记载,中国封建社会的暂缓执行刑罚的制度最早出现于北魏。北魏孝文帝太和12年下诏规定:“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有论者将北魏时期的“存留养亲”制度、唐朝的“存留养亲”制度以及后来各朝代中的类似这种制度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缓刑制度(三)缓刑在中国民主决策的历史缘由由于中国自身的法律文化土壤孕育不了现代缓刑制度,它作为一种正式的法律制度出现在中国法制的舞台上,便只能是国外法律移植于中国的结果。1910年(宣统2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新刑律》中有关现代缓刑制度的规定,便是法律移植活动的产物。从具体内容来看,《大清新刑律》直接借鉴当时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刑法典,对缓刑的规定较为详细。在该法典第12章第63条至第65条,对缓刑的适用对象、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撤销条件以及缓刑的考验期均作出了规定。现代缓刑制度在中国清末得以诞生,可谓是内忧外患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后,国人中的有识之士在痛心疾首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他们隐约或者痛切地感到体制和文化的落后是导致国弱民贫、被动挨打的根源,因而极力主张变法维新。清政府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政权,也不得不作出一些改革之举,表现之一便是修改法律。已经到了日暮途穷之时的封建法制显然不能作为改革的参照物,国门的洞开则为西方先进法律制度进入中国创造了条件。而此时缓刑在西方刑法制度中不但已经牢牢站稳脚跟,而且正在大行其道。这样,在1910年(宣统2年)清政府颁布的《大清新刑律》中出现现代缓刑制度便很正常了。稍感遗憾的是,由于清王朝在《大清新刑律》颁布后仅1年便告覆灭,这部具有现代气息的刑法典还没有来得及接受实践的检验便落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不过,从后来军阀们照搬《大清新刑律》而制定并施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