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论文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罗是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他的管理思想包含着引发一切管理思想的萌芽,因此他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下面,我就针对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谈谈自己看法。一、“经济人”假设是科学管理的前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企业的效率低下。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缓和工人和雇主的对立情绪,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人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解决劳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斯密将利己主义看成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与他人发生交易行为。他在另一本着作《国富论》中说:“对劳动力的慷慨报酬……或普通人的勤劳程度提高了。劳动工资是鼓励勤勉的因素……在工资高的地方,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那里的工人比低工资的地方更积极,更勤劳,也更迅捷。”亚当·斯密认为,金钱可以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是刺激人们工作的最大诱因。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在于经济诱因。多数人天生是自私、懒惰、好逸恶劳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是被动的,喜欢听命于他人,而心甘情愿受他人的指导;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漠不关心,只有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地运用于管理实践,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日工作量。采用差别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而要成功地实施科学管理,劳资双方必须进行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就是树立一种劳资双方互惠互益、利益一致的态度和观念,以友好合作代替对立斗争,这种劳资双方理念的转变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前提。泰罗提出“双赢思想”,他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员和雇主最大限度的富裕。这种最大限度的富裕不仅意味着公司和企业主获得最大的利润,还意味着对每一个雇员而言,他所获得的工资超出本阶层的一般收入水平。这让雇主和雇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基本利益不是必然的彼此对立,而是统一的、一致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一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效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这种劳资双方思想上的转变将改变整个企业和工人的面貌,而长期困扰企业的工人“磨洋工”现象也将得到解决。科学管理理论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雇主应当以满足雇员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给消极怠工者以严厉惩罚。三、泰罗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一门科学、一个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都会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丰富它。泰罗在克利夫兰广告俱乐部的一次讲话中说:“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在各种情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在科学管理中不存在着什麽固定不变的东西。”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时,发现它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具有启示作用。(一)强调科学用人泰罗不是一味依赖制度来实施管理,“经济人”假设蕴含着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泰罗意识到提高生产率不光要依靠技术,更应该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认为雇主应该学会科学地用人,做到人尽其才。管理者就是要“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和体力,给以最适合的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潜能,帮助和指导他们,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要掌握、依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和特点,为每个人制订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二)强调劳资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泰罗认为良好的劳资关系比任何制度都重要得多,“一种管理制度不论怎样好,都不应硬性采用。雇主与工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他唿吁工人和雇主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此,他要求管理者应多找工人谈心,鼓励他们说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营造和谐的氛围是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和谐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尤为必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双方真诚合作,共同创造更多的利润。没有足够的交流,不仅不利于企业人员之间的合作,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运转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为沟通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注重员工需要的满足泰罗对于那些忽视工人存在的做法深恶痛绝:“作为雇主,手上戴着一件小山羊皮的柔软手套,穿过车间时,从不弄脏自己的手和衣服。有时也同工人谈谈话,可是摆出一副假仁假义或赏面子的态度,否则就干脆一言不发。这样,他永远不可能弄清工人的思想或感情。”要想真正了解员工的思想,真正赢得员工的心,管理者应当从员工的需要出发,这种需要不仅是物质的需要,还包括满足员工成长的需要(要给员工制订系统的、定期的培训计划,要为每个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泰罗的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然是适用的。对管理学的认识2000字论文写作思路:可以从发展趋势、学科特点等角度出发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等等。正文: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同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产关系的特征,因此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社会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在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组织、群体和个体间冲突的研究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冲突研究和行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理论又把人际关系学说涵盖其中。福列特关于冲突的建设性论述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协作系统,并据此认为组织管理不应该只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更应该注重员工间的合作状态;而且,这种协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福列特又提出了参与式管理。受梅奥、福列特等人的影响,
巴纳德将社会系统观点引入了正式组织研究,并且对权力和权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把组织看作一种社会系统,而不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在组织管理的具体方式上,阿吉里斯的个性管理、麦格雷戈的人性管理、利克特的群体交互及适应行为研究、汤普森针对组织的系统研究方法都对传统的过程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而德鲁克注重实践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在如何整体提高组织效率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进入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阶段,特别是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已经包含了后现代管理思想的参与式管理和自我控制。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第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学的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第二,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而管理学,由管理学而管理学原理,由管理学原理而管理哲学,这表明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也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管理学的哲学化趋势,表现在从哲学的高度,对管理进行了最高层次的考察与解释,把管理与哲学沟通,终使一般管理学得以完整地建立。第三,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管理学分支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正在面临巨大的结构变革,进入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会发生质的变化。管理工作将会要解决许多全新的课题,如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的管理,信息共享的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新型的组织结构,如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的管理,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对组织适应性的管理等,都将形成一些新兴的管理学分支,繁荣年轻的管理学。管理学发展的今天已经呈现出这样一些趋势。第四,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发展除了管理实践的创新的不断推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其他相近学科的发展,其中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都在管理学研究中得到了运用。今天,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发展十分迅速。由此可以预测,未来的管理学在管理方法上将更多地借鉴这些学科发展的成果,表现出与这些学科发展更紧密结合的特征来。第五,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地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将人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的研究将更为突出。第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学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是管理的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管理活动的创新,将会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对象和案例,也将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管理学理论。另外,人们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避免管理中的失误,将更多地把管理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管理理论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会吸引更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兴趣,而是管理工作者将更加重视管理理论的作用,更加自觉地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管理工作。由此不难推知,管理学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管理学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跪求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论文,要有个人的实际运用《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
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
7: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
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
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二)人际技能
(三)概念技能: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三种: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一)归纳法
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别——一般
1:在管理学研究中,归纳法应用最广,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2:运用归纳法时应注意的几点
a:弄清与研究事物相关的因素,以及系统的干扰因素
b:选择好典型
c:按抽样检验原理,保证样本容量
d:调查问卷时应包括较多的信息数量,并作出简单明确的答案。
(二)试验法
(三)演绎法一般——个别
急求一篇管理学原理的论文有案例有分析1浅谈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最后,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三种激励方式。
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方式
1、激励理论
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
1.1激励的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1943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2O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人际因素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
2.2激励的过程理论
(1)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
②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人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
(2)期望理论。
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VE
其中:M-一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2、激励理论的启发
2.1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打个比喻说,如果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你就是给他十座金山都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个面包更直接、更有效。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多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员工各种各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
2.2激励也要注意公平
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2.3激励目标的设置
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容易产生挫折,期望概率过小,又会减少激励力量;而实际概率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最好实际概率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并与效价相适应。
2.4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
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上述工作完成后,激励政策就有了雏形。下面,就要制定具体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燕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休带薪假期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
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
3、激励方式:
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和工作激励。
3.1物质利益激励
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
3.2社会心理激励
(1)目标激励。即以目标为诱因,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方式。
(2)教育激励.具体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
(3)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激励手段.
(4)尊重激励。管理者应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下级,努力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员工参加管理。所谓职工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以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②榜样激励。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树立榜样。选择
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行为确实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要对榜样的事迹广为宣传,使企业的员工都能知晓,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③竞赛(竞争)激励。在企业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时候都要制定竞赛来激励员工。要注意目标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要精心选好奖品,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进行竞赛,而且竞赛完了一定要公布出来,才能达到最后激励员工的效果。
3.3工作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搞好工作设计,千方百计地使下级满意于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最有效的激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工作丰富化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
工作激励是通过促进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其实质就是让工作本身成为激励因素。优秀的企业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给员工的工作增添意义,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而且,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工作激励方法很值得我国企业运用和借鉴。现在国内发展型企业,多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序技术性不高,专注面窄,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工作乏味和无聊,影响生产效率,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人轮换工序,使他们的生产操作从单调枯燥趋于丰富多彩,也许有些工人会从工作轮换中发挥出自己的更大潜力,从而确立几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自己真正喜欢干的工序来,这样他们一定会更愿意长久地在企业扎根,做更多的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
4、结语
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励,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门学问,科学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在实践中达到统一,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2为了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满足丰富而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以便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设计有效、捷的组织结构是所有组织面临的暂新课题。因此,组织的结构设计必须在部门化,岗位设定、管理层级、沟通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能够畅通纵横两方面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是实现组织整体目标所必需的。唯有如此,组织才是有效的。从鸿远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是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该结构的优点是:整个组织既保证了命令的统一,又发挥了职能的作用,有利于优化行政管理者的决策。而根据材料显示,该公司管理层级过多。由于各部门分支组织层次过多,使得组织管理存在沟通上的问题,无法使各个部门协力合作;同时,各部门各自成体系,实行多头领导,往往由于政出多门,易出现指挥和命令不统一的现象,妨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责任制的推行,有碍于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该公司职能重叠,管理混乱,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职能部门在面临共同问题时,往往容易从本位出发,从而导致意见和建议的不一致甚至冲突,加大于上级管理者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负担,其次是职能部门的作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一些下级业务部门经常忽视职能部门的指导性建议与意见,使得有利的建议无法贯彻落实,延误公司的发展。同时,结合鸿远公司自身经营情况,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相应冲突,不易达成共识,同时职权分散,造成公司内部协调能力下降。
鸿远公司由初创时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1300余人,资产也由当初的1500万元,发展到今天的5.8亿元,经营业务从单一的房地产开发拓展到以房地产为主,集娱乐、餐饮、咨询、汽车维修、百货零售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实业公司。
现在公司既要对下属经营机制进行有效的控制,又要尽可能地减少上级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减少对下级经营机构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事务的过多地干涉。就必然要采用事业部制结构对企业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管理;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
事业部是企业按照分权原则设立的、在经营上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内部经营结构。事业部之所以能够有较大的独立性,主要是因为它所经营的产品和市场有相当大的规模,符合相对独立的经济合算要求。成立事业部需具备3个基本条件:第一,每个事业部必须按照企业总的政策和要求,在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独立经营,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中心;第二,每个事业部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过程和经营成果负责,实行独立核算,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责任中心;第三,每个事业部有权根据经营成果的大小分享相应的经济利益,在内部进行利益的分配,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中心。鸿远公司可将下设的5个分公司:1)综合娱乐中心;2)房屋开发公司;3)装修公司;4)汽车维修公司;5)物业公司,改成5个事业部。在一个等级管理之中,层次的数量越少,控制幅度就越大。当组织使用自我管理的小组时,这个幅度就会变得非常大。因此公司应该删减各事业部下属的重复的管理层,一方面保证总公司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节省公司的管理费用。各个事业部之间的联系由总公司来协调,做到行政命令的统一,就防止了多头领导的情况出现。由于各个事业部原本是各个分公司演变过来的,也就不需要在人事、组织上重新建立,只需进行适当的重组、改革即可,这样便减少了由于此次变革所引起的公司管理费用。总公司只收回部分权利,仍然使各事业部有较大的独立性以保证各经营业务的持续、健康的发展。然而我们认为总公司管理层应适当控制公司多元业务的发展,因为过多、过快的盲目发展很有可能造成公司过于庞大,管理层的再增加。尤其在目前公司正处于组织结构的改革中,拓展业务更要甚之又甚。在目前这种非常时期,公司应求稳定,所以改革不宜过快、过大,以免造成过大的心理震荡。通过改成事业部制,总公司可收回更多权利,从而更方便从整体上控制、规划公司的未来。
事业部制结构的关键在于最高层和下级经营机构之间的集权和分权关系。最高管理层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企业的战略管理,制定发展目标、方针和总体发展计划。除此之外,它还要负责企业各部门的总协调。这就要求高层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能力,在管理方面水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势不可免要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重新考核及安置,不合格的将要被淘汰或下流到基层组织。毫无疑问,公司内部因此发生骚动。此时,公司要面临重大压力。为了使整个企业在分权的基础上保持企业运行的高效率和有效的控制,事业部制组织的最高管理层一般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权力,如:人事权、战略管理权等。
公司创立的元老,始终主管财务的大管家――陈副总经理已经意识到了现在鸿远公司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各个分部独立核算后都有自己的帐户,总公司可控制的资金越来越少。由于资金分散管理,容易出问题,若真出了大问题怕谁也负不了责。现在公司上新项目,或维持正常经营的经费都很紧张,如若再想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做到的就是要在财务管理上集权,该收的权力总公司一定要收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公司通盘考虑,共图发展。改革成事业部制以后,公司可要求统一使用一个银行帐户,不允许私自设立帐户,从而保证财政大权掌握在总公司手中,也避免了各事业部搞小金库,使得公司财务不明。资金集中后总公司可根据各事业部的需要统一分配,就保证了公司大的方向的发展,有新项目时,可协调做好新项目。
事业部制组织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实现集权和分权的有效结合。各事业部在最高管理层的统一领导下分散经营,有利于最高管理层面对规模庞大的组织而能够摆脱日常的繁杂事务,集中精力做好企业的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各事业部由于是相对独立的中心,能够十分负责地去研究、开发新产品,开拓、占领新市场,因而会增强整个组织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有利于组织内在各事业部之间开展积极的竞争,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但是事业部制也有其相对的不足。由于各事业部在产品和所负责的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很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间协作困难。因为各事业部自主权较大,最高管理层有时难以有效地指挥各事业部。事业部制组织通常内部机构重叠,以致机构庞大、结构臃肿、人员编制过大,这主要表现在组织总部与事业部之间、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和经营结构重复设置较为严重。对事业部层次的管理者要求较高,必须是既专又全。
针对事业部制的此种不足,鸿远公司可趁此次改革之际,着重删减公司的管理层,使公司内部机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效仿世界大型公司调换各事业部负责人,使他们在各个岗位上轮换,了解不同的业务,这样就可以提高事业部层次的管理者对公司全局的了解,更好的进行相互间的协作,调换还可以保证公司高层对各事业部的绝对指挥权,也保证了命令的贯彻性。对中层管理者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的专业知识。总公司的职能部门必须通力合作以做出正确、快速的决策。并且要尽快形成一套鸿远公司独有的、适合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成功企业制度。
一个组织要想适应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尽快的改变与现代化生产经营不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建立起便于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事实证明,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原本的直线职能制已经不能适应鸿远公司的发展了,该公司如果想要继续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成为一家多元化实业公司就必须将其组织结构改革成事业部制。有没有关于管理学原理的论文,2000字,网上找不到的~觉得好加点分
要: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要注意我国公共管理与西方公共管理的本质不同。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我国公共管理要坚决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原则;要立足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体系。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公共管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仍然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二是公益性。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三是多样性。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四是层次性。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由于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司法、维护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田灌溉水质净化方案
- 智能办公OA网络地板方案
- 高速公路交通标志维护方案
- 科研实验室混凝土裂缝处理方案
- 管理课实践课课程设计
- 宁波软件课程设计公司
- 2024工程合同范本简单版
- Phenolphthalein-disodium-95-生命科学试剂-MCE
- PE-VF620-Maleim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关于秋天的实践课程设计
- 《军事理论》课后复习题库大全-第二章:国家安全
- 超星尔雅学习通《媒体创意经济玩转互联网时代》章节测试答案
- 2023年传染病防治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Windows server WEB服务器搭建与应用说课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
- 高考作文写作句子素材:动漫台词(附适用主题与示例)
- 主题班会-同学情教学课件
- 泌尿系统完整结构培训课件
- (中职)Office 办公软件应用W11-3诗词-实训任务+评分标准
- 规培体表肿物切除术
- 履带吊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 汉语词性专题练习(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