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考衔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六单元教考衔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六单元教考衔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六单元教考衔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六单元教考衔接训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上第六单元一、【教材知识点】1、本单元文章大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论证思路清晰,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都具备先批判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的“驳立结合”的特点。在新高考选题之中,信息性文本阅读常选用2-3则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材料,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2、【对接考题】信息类文本阅读(2022日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个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此类文字,当时或为丛集,或为单篇,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时亦近于俳谐,故论者每訾其卑下,贬之曰“传奇”,以别于韩柳辈之高文。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外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材料二:鲁迅关于唐传奇的具体论述多有精彩之处,如“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大率篇幅曼长,记叙委曲”,“叙述宛转,文辞华艳”等。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则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疏漏,在逻辑上不能成立。第一,鲁迅所谓“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其立论前提是:“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所谓“有意”是相对于六朝志怪而言的。但实际上,从文体渊源看,唐传奇源出于传记,而不是源出于志怪。鲁迅的立论前提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从语义、分类角度来看,所谓的“志怪小说”,乃是以题材为标准的分类名称;所谓“传奇小说”,则是以文体为标准的分类名称。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它们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就文体而言,传奇小说大体以传、记为名,清楚显示了它与传记的承继关系。其次,从目录学的划分来看,唐传奇也一向被视为传记类作品,《郡斋读书志》《通志·艺文略》等都是这样归类的。与其说唐传奇源出于志怪,不如说唐传奇源出于传记。第二,把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视为“有意为小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首先提出“唐人乃作意好奇”的是明代的胡应麟,他指出,“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如《毛颖》《南柯》之类尚可,若《东阳夜怪录》称成自虚,《玄怪录》元无有,皆但可付之一笑,其文体亦卑下无足论。”胡应麟认为,六朝志怪虽多“变异之谈”,但大都不是有意“幻设”,而是作者当作真事记下来的。唐传奇则是有意“幻设”,胡应麟称之为“作意好奇”,言下颇有不屑之意。从《中国小说史略》的行文脉络可以看出,鲁迅引述胡应麟的话,是为了得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结论。胡应麟只说唐人与六朝人的区别在于“有意幻设”,鲁迅则由此推出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把“有意幻设”当成了“有意为小说”,照他的理解,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就是“有意为小说”。从现代文学理论的角度看,鲁迅的推论是站得住的。“艺术内容的虚构性是近代意义小说的重要规定性,也是小说同实录文学的重要区别。”“没有虚构,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小说。”马振芳教授的表述,大体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大陆学者的共识,而鲁迅的推论与这一共识是吻合的。只是,如果回到中国古代的文学生态,就不难发现,鲁迅的推论其实大为不妥。盖历史的事实是,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并不始于唐代,而是始于先秦。“在中国文学史上,庄派学者大约是最早正面而系统地提出以虚构想象来写人叙事的文学家。”《庄子》中的《盗跖》《渔父》《列御寇》等篇表面上是历史故事,实际上纯属虚构。这足以把鲁迅置于两难的境地:要么将《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视为“有意”写成的“小说”,要么放弃有意以虚构的方式叙事写人就是“有意为小说”的论断,两者必居其一。而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对“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否定。“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之不够严谨,由此可见。第三,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里包含了一个假定:唐人已有一种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否则的话,怎么能说“有意为小说”呢?而从历史的事实看,唐人虽有其小说观,但绝不同于今人的小说观,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意”地来写一种符合现代标准的小说了。或者说,唐传奇的确大体符合现代的小说标准,但唐传奇不是为了符合这种现代小说标准而“有意”写出来的。许多学者之所以认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命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唐传奇与唐诗并称“一代之奇”,其成就之卓越辉煌,只有这个命题才与之相称。如果否定了这一命题,就相当于否定了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我看来,唐传奇在小说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有目共睹,谁也不能贸然加以否定。只是,用“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来揭示唐传奇的小说史意义,则未免欠妥。如果一定要就唐传奇的小说史意义提出一个命题,我们的表述是:“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唐传奇基本包括传、记两种体制。“传”较多地继承史家纪传体的传统,对人物的生平、出处、归宿等有相当完整的交代,文末通常还有一段论赞式的议论;“记”不大注意交代人物生平,而是截取人生的某一片段加以记叙。但无论是“传”,还是“记”,它们都属于史书一脉。因此,尚未辞章化的传、记只是历史文体,并不具备传奇小说品格。唐传奇“有意幻设”的虚构特征,唐传奇对私生活感情和日常生活的关注,唐传奇对自然景物的钟情,唐传奇的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唐传奇的骈俪句式与华丽辞藻,凡此种种,无不取之于辞章。可以说,在融合了辞章的旨趣和表现手法后,传、记就成为了传奇。唐传奇的那些符合现代小说标准的特点,就是这样产生的。传记辞章化开创了小说发展史的新纪元。当然,以辞章的方式改造传、记,并不始于唐人,而是始于六朝,但将这种创作倾向发展成一种划时代的风尚,却非唐人莫属。(摘编自陈文新《“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命题不能成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粗陈梗概的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唐传奇大多叙述更加宛转曲折,文辞也更加华艳,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B.历代论者对唐传奇褒贬不一,或认为其格调低下,不如韩、柳的文章;或将传奇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C.早在先秦时期,文学家就有意识地以虚构方式创作小说,这证明鲁迅“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够严谨。D.“传”往往完整交代人物生平,“记”则记叙人生中的某一片段,二者本属历史文体,不具备传奇小说品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分属两个内涵不同、外延交错的概念,可见二者之间不可能有继承关系。B.六朝志怪小说虽多“变异之谈”,但都是作者当作真事写的,不符合现代小说的标准,不能看作小说。C.“唐人已有一种与今人相近的小说观念”这一假定不能成立,所以“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也不能成立。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胡应麟的话,材料二的引用相对完整,材料一部分引用,以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唐代小说作家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有意识地采取夸张、想象等文学手段进行创作,逐渐摆脱了史学的束缚。B.辞章注重语言的华丽、骈偶,声调和谐。史家偏爱简净质朴的语言,辞章则更多讲求语言的形、声之美。C.传奇是一种诗化的小说,除了文中穿插诗歌以外,整个作品往往采用诗的语言,某些作品还具有“赋”的成分。D.小说和史传尤其是杂史杂传存在着血肉联系,小说总是处在杂史杂传的边缘地带,其间的差别常常是模糊的。4.材料二是如何反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C[解析]“早在先秦时期,文学家就有意识地以虚构方式创作小说”不当,先秦文学家以虚构方式叙事写人,而不是创作小说。2.C[解析]A项,“二者之间不可能有继承关系”说法绝对化。B项,“不符合现代小说的标准,不能看作小说”于文无据。D项,“材料一部分引用,以致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不当,强加因果。3.A[解析]A项,可以证明材料二“‘传记辞章化’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新纪元”的观点。B项,比较辞章和史传作品在语言上的区别。C项,阐述传奇的诗化特征。D项,谈小说和史传的联系。4.①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证结构,从前提错误、以偏概全、小说观念三个方面来反驳,又提出“传记辞章化”开创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观点。②运用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的驳论方式,如指出鲁迅使用的论据不能推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③使用例证、引证、归谬等论证方法增强批驳力度。【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教材知识点】1、《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可以衔接新高考中议论文多种论证方法的相关训练,感悟鲁迅关于“拒绝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拿来主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2、【对接考题】信息类文本阅读(2023届新高考高三全国第五次大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中国文学在从古典向现代发生转型变化之际,就在创作中显示了自身的特色。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虽然以“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相标榜,但其创作带有很深的传统文学印记。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这种新旧杂糅的状态,但新文学最初的创作尝试,仍免不了要经历一个“小脚放大”的蜕变过程。这期间,所谓中国特色在创作中的最初表现,是从中国文学的母体中带出来的鲜明胎记。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文学受外来影响渐多,取法于外渐成一时风气,但新文学并未就此泯灭中国特色。只要祛除阐释的遮蔽,就不难看出,在这些新式的外衣下,各体文学创作,仍然具有中国文学的特质。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笔者曾把鲁迅的小说分为以下几类:承袭古人“发愤”著书的传统,如“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以古仁人之心,关切民瘼,悲天悯人,而以写实笔法出之的《祝福》等;直接继承清代讽刺小说的传统,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冷嘲热讽”的《孔乙己》和《阿Q正传》等;受“诗骚传统”和古代散文影响,如“诗化”“散文化”的《故乡》和《伤逝》等;化用笔记文体,而以“油滑”之笔出之的《故事新编》等。这些都留有很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传统印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因为有“革命文学”的提倡和左翼作家的实践,成长期的现代中国文学,在接受传统浸润的同时,又自觉地开发民间资源,汲取民间滋养,逐渐在民族化、民间化的方向上,凝聚自身特色。到四十年代的根据地、解放区文学,“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成了这期间及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文学追求中国特色的主要方向。李季等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赵树理等人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榜样。他们的作品在改造民间曲艺方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是这期间的文学锻造中国特色的主要表现。同样缘起于根据地、解放区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长足发展的“革命历史演义”和“新英雄传奇”创作,是中国特色创作追求的又一重要成果。这种由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转化而来,又融进新的观念和手法的新兴文类,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中国小说。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各体文学在中国特色的方向上,都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及其后兴起的文学革新,在一个时期虽然再度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但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行程之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又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以一种更新的姿态,回到这一方向上来。(摘编自於可训《创作经验是文学理论建构的基础》)材料二:现代世界的生成,能够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中的人民意识到同处于这个世界上,文学是最好的沟通桥梁。据严家炎先生的研究,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是中国人最早用法文写的文学作品,虽然这部中篇小说来自对唐传奇《霍小玉传》的再创造,但严家炎认为它加入了许多富有时代感的新内容,人物性格和追求爱情的主题都有新的发展。而且可以看出陈季同在浓郁的风俗画色彩描写方面明显受到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虽然缓慢,却持续不断,由最早的涓涓细流,经过百年的顽强走向世界,终于成就当今的气候和阵势。现代中国要自强,要新生,要创造全新的中国,这是几代仁人志士的渴求。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趋于保守。从另一种视角也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没有像现代中国人这样顽强地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传统中国尊崇祖训,“敬德宗孝”,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价值,不管是治国方略还是家庭伦理,都以“三纲五常”为上,“四书五经”则是文人学子的文化基础。但在思想文化的创造革新方面,中国文化又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在西方各民族因为宗教打得你死我活的情况下,中国则可以完成“儒道释”三位一体。中国文化始终有勇气有胸怀吸收外来文化,兼容不同的思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策略,并非文人学子的排斥异己。唐宋古文运动,虽然强调“文起入代之衰”,但也是借古之名,托古革新。直至近代“桐城派”之复兴古文,也适应时代变化,不断革新语言。连胡适也承认,“桐城派”的古文为现代白话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确实,中国几千年社会之稳定,其政治上的制度性保守是显而易见的,这也使中国能够进行五千年文明传承而不中断;但中国文化始终有兼收并蓄创化革新的活力,这也是事实。唯其如此,在展开现代转型时,才能如此热烈地敞开胸怀,容纳世界各种优秀文化进入中国,为中国完成现代社会的创造所用。(摘编自陈晓明《面向世界的中国现代视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四文学革命前,中国文化界提出了“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口号。B.中国现代文学成长过程中,曾提倡创作“革命文学”,左翼作家是“革命文学”的践行者。C.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李季、赵树理等人创作的民间曲艺作品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D.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受法国文学的影响,也在唐传奇《霍小玉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不仅完成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而且坚持了自身的特色。B.经历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新文学虽然占据了文学创作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有古典的印迹。C.鲁迅先生受外来文化影响,以写实笔法创作的《祝福》体现出关切民瘼、悲天悯人的思想。D.传统中国有很多诸如“敬德宗孝”之类的糟粕,但“四书五经”给文人学子奠定了文化基础。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主张的一项是()A.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白居易《醉中对红叶》)B.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李唐《题画》)C.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D.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曹植《当欲游南山行》)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5.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根据两则材料,我们应怎样“拿来”?请简要概括。【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李季、赵树理等人创作的民间曲艺作品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错误,原文为“李季等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赵树理等人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榜样。他们的作品在改造民间曲艺方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是这期间的文学锻造中国特色的主要表现”,是说李季等人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和赵树理等人创作的小说在改造民间曲艺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不是李季、赵树理等人创作了民间曲艺作品。2.B[解析]A.“中国近代发生的文学变革不仅完成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而且坚持了自身的特色”错误,原意为“从古典向现代发生转型变化之际”,并非“完成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原意为“在创作中显示了自身的特色”,并非“文学变革……坚持了自身的特色”。C.“受外来文化影响”错误,原文有“承袭古人‘发愤’著书的传统,如‘忧愤深广’的《狂人日记》;以古仁人之心,关切民瘼,悲天悯人”,关切民瘼悲天悯人是中国文学的特质,不是因为受外来文化影响。D.“传统中国有很多诸如‘敬德宗孝’之类的糟粕”错误,原文为“传统中国尊崇祖训,‘敬德宗孝’,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价值,不管是治国方略还是家庭伦理,都以‘三纲五常’为上,‘四书五经’则是文人学子的文化基础”,只客观陈述传统中国尊崇祖训,“敬德宗孝”,没有将其定义为“糟粕”。故选B。3.D[解析]材料二的核心主张为“兼容并包”,D项说山海之高深由于纳微尘、百川,最能体现这一主张。A.诗句意思是,年事已高的自己,面容在喝醉过后漾着酒红,宛如在风中飘摇的霜叶一般,虽显出红色但不是春啊。主旨为感慨时光流逝和惜时。B.讽喻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乏真正审美能力的人。C.揭示的哲理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故选D。4.①比喻论证。如以“母体”喻“中国文学”,以“胎记”喻“中国特色”,生动形象地阐释两者的紧密关系。②举例论证。如以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例,证明五四文学革命后新文学仍然具有中国特色。③引用论证。如引用“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句子,具体阐释根据地、解放区文学的中国特色。④对比论证。如以西方各民族因为宗教争斗与中国完成“儒道释”三位一体对比,有力支撑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观点。5.①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②开发民间资源,汲取民间滋养。③学习外来优秀文化。三、【教材知识点】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文作者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王佐良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体现对图书馆的礼赞和对知识的崇敬。两文展现出的对学习的感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人生的意义,对于当代社会学风也有着警示作用和借鉴意义。2、【对接考题】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最近,一张“复旦学霸”的截图在社交媒体刷屏,这张截图展示了过去一年复旦学生前往学校图书馆的打卡情况。其中,一位堪称“医科馆打卡王”的孔同学,竟有1424次打卡记录,一位“最爱泡图书馆”的陈同学,在馆时长达到惊人的2325.5小时,其余不少被称为“早鸟”、“夜猫”、“猫头鹰”的同学,也让网友赞叹道:“怪不得能上复旦!”学生愿意泡在图书馆,①。以复旦大学为例,“医科馆打卡王”孔同学经常去的自修区,除了出入方便、座位充裕,每张自修来都配备了电源、USB插座及台灯,档板也让阅读空间更加私密。虽说个人的学习效率和自制力、专注度、学习习惯等内因关系密切,②。尽管不是所有高校都有能力和复旦大学一样,为学生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但持续改善图书馆、自习室的条件,是所有学校都值得为之尽心付出的目标。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③。但这群坐得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