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口局部收缩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广东省人口局部收缩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广东省人口局部收缩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广东省人口局部收缩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广东省人口局部收缩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人口局部收缩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战后不久,城市收缩现象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oswal,2006;wiechman等人,20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但城镇收缩亦开始出现。截至2010年,中国共有180个城镇发生了人口总量/密度的下降(龙瀛等,2015),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珠三角许多经济高速增长的制造业城镇(如东莞)出现了经济增长下降和人口减少的现象(李郇等,2015),这些与增长主流相反的现象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收缩城镇”一词最先由德国学者提出,指的是德国城镇随着去工业化的出现,人口减少与经济逐步衰退(HäuBermann,1988);但直至1998年,Howe等(1998)使用“收缩城镇”(shrinkingcity)一词来指那些在郊区化影响下人口大量流失的空心化内城;之后,城镇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才开始普遍采用该词来描述相关城镇。国外学者对城镇收缩现象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侧重于概念特征的辨识和类型的划分等(Cunningham-Sabotetal.,2007;Wiechmann,2008;Schetkeetal.,2008;Blancoetal.,2009)。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收缩城镇的成因和机制已形成一系列解释:西方老工业城市受到去工业化影响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和人口外迁(Blancoetal.,2009);北美城镇普遍因郊区化和城市蔓延而面临中心城区衰败(Lucyetal.,2000;Martinez-Fernandezetal.,2012);日本城镇则在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等人口学问题的影响下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负增长(Fujiietal.,2005;MartinezFernandezetal.,2016);政治和经济体制的结构性转变则引发了东欧城镇长时间的人口与经济收缩(Mykhnenkoetal.,2008;Groetal.,2012)。这些成果逐渐完善了收缩城镇的研究体系。但缺乏对快速城镇化地区收缩现象的案例研究。国内对于收缩城镇的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空间明显扩展(毛其智等,2015),但却呈现出人口流失和空间扩张并存的独特悖论现象(杨东峰等,2015)。龙瀛等(2015)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654个县级及以上城镇进行识别和分类,证实了中国的城镇收缩现象,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此后,学者们开始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镇收缩研究进行经验总结和借鉴(杨振山等,2015;周恺等,2015;姜鹏等,2016;刘合林,2016;马佐澎等,2016;张洁等,2016)。部分学者开始结合中国具体案例来探讨中国的收缩城镇现象和问题(吴康等,2015;李郇等,2015;李元伟,2016;高舒琦等,2017),并尝试探索其形成机制(杜志威等,2017a,2017b),弥补了国外对快速城镇化地区收缩现象研究的不足。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研究尺度较大(主要为三大城市群),而小尺度案例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制造业城镇)。因此,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城镇人口收缩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类型划分进行详细刻画,进而选择东莞市中心城区莞城街道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较为详尽的社会调查及深度访谈,试图探讨快速城镇化和制造业高速发展地区是否存在中心城区收缩现象,其内在影响因素是什么,以期丰富我国收缩城市的实证研究,探寻城市空间演变的微观机制并为新时期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102010年常住人口变化本文采用人口指标来对城镇收缩进行测度,其中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以区县为单元(其中东莞和中山没有下设区县,以镇街为单位进行统计)计算其年均增长率,反映2000―2010年以来的人口变化。由于部分地级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本文根据2010年广东省176个区县单元的行政区划边界对2000年178个区县常住人口数据进行修正和匹配,具体操作为:将从原有区县划分出来的新区县进行忽略处理(如广州南沙区是从原番禺市划出,在本研究时段内基期为无数据,意义不大,因此忽略),共有南沙区、黄埔区、萝岗区和潮南区4个此类区县;原有区县并入另一区县则按另一区县处理(如广州东山区并入越秀区,则将2000年的东山区和越秀区常住人口之和视为2000年越秀区的常住人口数据)。此外,莞城街道的外来劳动力结构数据来自于人力资源局莞城分局,入户入学数据来自于新莞人管理局莞城分局,企业数据和产业数据分别来自于莞城街道商务办公室和经济贸易办公室、统计办公室的历年统计报表。1.2城镇收缩:单双重式城镇调研的方式国内常用人口指标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二者在统计上互有交叉,结合起来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行政区的人口实际变化情况,因此本文以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及其比值来定义城镇收缩:式中:P实地调研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本研究调研在2017年上半年进行,实地调研内容包括出租屋闲置情况统计和街景、影像资料的收集对比,在前期摸底式调研基础上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对象按新莞人与老莞人各占50%的比例抽取(表1),访谈问题设计主要围绕不同人群对莞城的产业环境和人居环境变化情况的描述及评价展开,采用开放式编码和轴心式编码方法对访谈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后总结出莞城人口收缩的形成机制。2广东省人口收缩:特征识别、因素分析和类型分类2.1210002010年广东省人口增长特征2.1.1广东省出现局部收缩现象的区城分布通过常住人口数据(2000―2010年)来考察广东省176个区县单元的收缩情况(图1-a),发现出现城镇收缩现象的区县共有19个,所占比例达10.3%,超过1/10的城镇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口负增长,可见收缩现象在广东省并不唯一,但并未形成主流,因此是局部收缩。其中,显著收缩的区县仅有一个,即汕头市的潮阳区,达-4.09%,其余18个区县的年均增长率皆处于-2%~0%,即轻微收缩。2.1.2人口收缩分布出现收缩的区县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粤北山区、潮汕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中,粤北山区和潮汕地区的人口收缩呈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如韶关的南雄市和清远的阳山县,潮汕地区则以潮州的饶平县和汕头的南澳县为代表;在珠三角地区,人口收缩现象则零散分布在核心区和外围区(核心区指广州、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和东莞;外围区包括惠州、江门和肇庆),如中山的沙溪镇、东莞的莞城街道和江门的台山市。2.1.3常住人口收缩县域数量的时间变化若采用户籍人口指标考察,从数量上看,广东省收缩的区县数量较采用常住人口数据进行计算的结果有所减少,为14个区县;具体地,虽轻微收缩区县数量减少,但显著收缩区县数量增多。即数量虽少但程度较高(图1-b)。从空间分布上看,在粤北地区和潮汕地区,出现常住人口收缩的区县中,户籍人口收缩区县的比重大大降低;户籍人口发生收缩的区县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外围地区及其附近的阳江市阳东县。2.1.4广东省做收缩的行政区分布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的流动状况,若某地区的这一比值>1,则说明该地区以人口流入为主;若<1,则以流出为主。对比2个年份下各区县的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发现(图2),广东省发生收缩的区县由2000年的76个下降到2010年的67个,收缩比例和收缩度都有所下降。2000年发生收缩的区县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外围及非珠三角地区,也即粤东西北地区,呈现出大规模的连片分布,说明粤东西北地区以人口流出为主,而珠三角则以流入为主。到2010年,一些珠三角外围地区或靠近珠三角外围地区的区县,特别是市辖区,由收缩转为增长,如清远市的清城区和肇庆市的鼎湖区,大部分非珠三角地区仍旧收缩。但2个年份的收缩区县在空间分布上都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粤东西北地区,形成了环绕珠三角地区的巨型收缩圈层。2.2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导致城镇产生收缩现象的原因很多,在不同的城镇中主要因素不尽相同,但往往都是由若干种次要因素伴随着主要因素共同出现而导致的。围绕这一主题,中西方学者开展了诸多研究。西方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发展时间长,期间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并在后期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此其城镇收缩影响因素主要为去工业化、经济全球化、郊区化、后社会主义转型、人口学问题和自然灾害等(Blancoetal.,2009;Wiechmann,2008;Martinez-Fernandezetal.,2012;Lucyetal.,2000;Wiechmann,2012;马佐澎等,2016;Jean-Marcetal.,2013)。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则有着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和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其城镇收缩影响因素主要为区域经济差异、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变动、人口结构变化和行政区划调整等(WuCetal.,2008;吴康等,2015;李元伟,2016)。二者都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变动的影响,但在城镇化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制度变化和人口学问题因素是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快速城镇化进程背景下不具备的,而中国的区域差异和行政的强烈影响也使其不同于西方国家和地区。广东省存在着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表现为强中心(珠三角),弱外围(粤东西北)的格局。中心―外围的相互作用下,处于中心地位的城镇与处于外围的边缘城镇构成“依附关系”,中心城镇因其市场规模、经济活力和基础设施等优势条件不断地吸引和拉动外围城镇的资本、劳动力要素向中心城镇流动,即极化效应。在这过程中,外围城镇普遍面临着资金和人口等生产要素的流失,中心城镇的涓滴远小于其极化效应,因此引发边缘城镇的收缩。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制造业是其重要的一环。全球性制造业的转移以雁形形态不断推进,其过程必然引发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制造业搬离地因大量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失从而出现就业机会减少、产业经济萧条和工厂房屋废弃等危机,城镇收缩现象逐渐加重。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的城镇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部分城镇中心因常年的人口涌入和经济开发而产生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使得其对人口的吸引力下降,甚至产生推力;与此同时,郊区的经济机会和环境则吸引着中心人口外迁,在推拉作用下,资本和劳动力将流向郊区,城镇中心出现收缩现象。此外,进入21世纪后,广东省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以政府干预为主导的行政区划调整也会引发统计上的收缩。2.3人口收缩类型的划分通过以上对广东省人口收缩格局和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采用聚类方法为组间联接,距离为3的系统聚类定量分析,并辅以收缩原因定性分析,大致可以将各区县人口收缩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表2),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见图3。2.3.1资源等向外流失城市群的外围和边缘地带往往是经济比较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在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相互作用中处于弱势地位,人才、资源等向外流出。该类型的收缩是当前我国局部收缩的最主要类型,也是广东省局部收缩的主要类型,几乎涵盖了所有粤北山区的收缩区县,珠三角外围地区和潮汕地区的区县也属于此种类型。该类型的城镇在广东省收缩城镇中,常住人口增长率较低(-1.64%,-0.01%)而户籍人口增长率较高(-0.26%,1.12%)。2.3.2全球产业转型升级造成的常住人口减少该类型的收缩是广东省收缩城镇的另一重要类型,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核心区域,如中山市沙溪镇和东莞市茶山镇。伴随着大规模的全球性产业转移和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些以制造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在“退二进三”的去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及时调整适应,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滞,对人口的吸引力下降,从而出现了常住人口的减少。该类型的城镇的GDP增长率相较于其他收缩城镇偏高(>0.17)。2.3.3促进形成流动人口的减少该类型的收缩以东莞莞城街道为代表,在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承载力下降和大量工厂搬离的现状下,原本的常住外来人口由于本地的吸引力下降而搬迁至就业和居住条件更好的其他行政区甚至回流至原户籍所在地,从而导致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该类型的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率较低,户籍人口稍有增长,GDP增长率偏高。2.3.4改区人口收缩明显该类收缩主要发生在中心城区的郊区或近郊县,由于城市规划者对城市发展前景的扩张期望或撤县市改区,原本属于近郊县或郊区的部分乡镇被纳入市辖区或中心城区,从而导致其在统计数字上的收缩,多表现为户籍人口数量的大量减少(<-0.1),如汕头市潮阳区(原潮阳市)和惠州市惠阳区(原惠阳市),前文所提及的户籍人口收缩程度较高的区县主要为此类型收缩区县。3中心城区的减少东莞是制造业大市,其独特的“直筒子”莞城街道位于东莞市中北部(图4),其作为东莞的老城区,曾长期是东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莞城的常住人口数据为16.21万人,相较于2000年五普时减少了约1.7万人,呈现出明显的收缩态势。中心城区的收缩,是西方收缩城镇中的典型。在城镇化和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东莞,是否存在类似的城镇收缩现象?其收缩特征和机制如何?与东莞制造业镇的收缩有何不同?本研究将以莞城为例,深入揭示其人口收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2莞城行政功能的实现途径莞城街道(习称莞城区)自东莞建制以来便一直是东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08年以来,随着莞城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内部:行政功能随政府驻地由莞城迁至南城;外部: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订单下降和人民币汇率变动),莞城也出现了人口收缩的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外来人口持续减少、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和城镇功能地位转变3个方面。3.2.1第三,基本增长较为缓慢2006年后,莞城街道经济增长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下降。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其GDP增长速度(图5-a)由2007年的20.64%滑落至2014年的6.52%,甚至在2013年时出现停滞,增长率仅为0.27%,远低于东莞市(8%)和珠三角地区(9%)的经济增长速度。虽在2007、2010和2014年时有过反弹,但总体走向仍呈下降趋势,且2007年后大多数年份都维持在个位数的增长水平。第二产业的萎缩是莞城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年鉴数据(图5-b),其第二产业增长率由2007年的74.84%高位增长急剧下滑至个位数甚至出现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7年的54个减少至2012年的29个,减幅近47%。与此同时,作为经济主导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徘徊在个位数的低位增长。显然,莞城正在进行着“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和升级,而转型速度没有跟上人口流失的速度。3.2.2人口同程度负增长的原因分析人口方面,近十年来莞城街道常住人口增速持续放缓,除2011、2012和2014年有些许增长外,其他年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进一步分析发现,常住人口的变动主要由外来人口的变化量控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图5-c),莞城街道外来人口总量严重下滑,自2004年以来出现了3次的三连降,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的2年达到了2位数的负增长。而且,外来人口的减少与经济增速的放缓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吻合,说明莞城的城镇收缩是人口减少和经济放缓这两者的推力增大共同导致的。3.2.3城市功能地位缺失城镇的地位由其为本地区以外提供的服务能力所决定。在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发展中心转移经历了由莞城转移至南城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莞城原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功能地位衰落(东莞市政府驻地由莞城移至南城,南城形成了由行政文化中心、南城国际商务区组成的城市主中心),仅剩下历史文化中心作为其名片,莞城为其他地区所提供的服务能力随之下降,其在东莞市的城镇地位由核心区下降为副中心。茶山等制造业城镇虽发生了收缩现象,但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所扮演的角色没有发生太大改变;而莞城的收缩则影响了其城镇功能的发挥,改变了其城镇地位,这是莞城的收缩现象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收缩城镇最主要的特征。3.3劳动力需求下降,外部推力下降在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出作用下,制造业的转移搬离和中心城区的衰落共同造成了莞城的城镇收缩,具体表现在莞城人口吸引力的下降。一方面,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升级和莞城的相对衰落使得莞城劳动力需求减少,内部推力增大;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的打工人口回流以及东莞市内部格局发生变化等外部拉力也促使着莞城的外来人口流出。在主观和客观的推拉力作用下,外来人口对在莞城的未来预期发展下降和莞城劳动力需求减少共同导致了莞城的人口收缩(表3)。3.3.1两国政策变化—推力因素从内部推力来看,主观方面:外来劳动力自身的老龄化、低学历不适应逐渐高端化的产业,此外,入户入学的较高难度也降低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客观方面,产业的转型升级导致了企业用人要求的提高,此外,企业的大量外迁和“机器换人”政策的实施也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在莞城,外来人口是劳动力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外来劳动力结构中老龄化和低学历特征显著。据莞城人力资源局用工备案记录,外来劳动力年龄结构中46岁以上的人口占比由2008年的4.21%提升至2014年的6.32%,同期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比重仍较大,达65.43%。因此,许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用人时不得不将年龄限制放宽。“最近几年进来的兄弟姐妹可比之前的那批人刚进来那会的年纪要大,我刚进来那会大家都是20左右的小年轻,最老的那个大哥也没超过40岁,现在的(员工)都是30多了才进来,很多都是以前的厂子倒了后来经人介绍过来的。”——东莞电器厂钟QX女士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老龄化,其生产技能和知识体系逐渐老化,无法跟上逐渐高端化的产业发展需求,大多数会选择回流或外迁。而留下来的老年劳动力,虽有比较完善的岗前培训,但因学习能力有限和个人学习意愿不强,仍然选择从事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与需要大量高级操作的产业需求存在明显矛盾。积分入户入学政策使外来人口的长期发展意愿下降,加大了外来人口流出的可能性。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享受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根据实地调研发现,80%的受访者表示是否入户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没有多大影响,相较于入户,更多的外来人口更加看重入学,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成为决定他们是否愿意留莞的重要因素。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子女不在莞者暂不需考虑入学问题,而有着许多限制条件的入学政策(针对非莞籍家长的孩子在莞公办学校就读的政策,限制条件包括在莞服务年限、居住年限、参保年限、纳税情况、教育年限等)又打消了他们让子女来莞读书的意愿;子女在莞者也因此萌生回流的念头。据新莞人管理局积分入学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约23.8%的申请人没有通过审查,且仅有一成左右的人愿意通过积分入户实现子女入学,这些都降低了劳动力人口长期留在莞城的意愿。“我的小孩现在在这边上民办小学,但是积分入学很难,要求很多,我们没有什么能力去办成,所以我打算让他回广西老家读初中,到时候我也跟着一起回去了。”——莞太路某快餐店老板娘叶XH女士(2017年5月,访谈笔录)客观方面,产业的转型升级促使企业提高用人要求,随着包括地租、薪酬等各类成本的逐渐提高,许多工业企业为避免亏损而选择外迁,这些都减少了莞城的劳动力容量,而政府出台的“机器换人”政策和“飞地工业”政策降低了莞城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深入,莞城的产业结构逐渐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转变,就业人口结构性失业随之发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莞城街道的第三产业GDP比重和从业人口比重自2010年来逐渐上升,至2014年时分别达77.68%和81.24%。与此同时,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大量“关停并转”现象,商务办资料显示这一数据达到了34家,造成大量外来劳动力失业和外流。政策的调控也朝着减少制造业在莞城的劳动力需求这个方向导引。广东省和东莞市政府出台了“机器换人”等措施支持莞城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投入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又能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因此已经有许多企业申请机器换人项目,在2014年,莞城的申请企业达到24家之多。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也促使着莞城进行产业转型:《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将莞城定位为传统商业文化及生活综合区的“旧城中心”,并在第13章“旧城改建与更新规划”中写明了大量改建措施,如第94条明确提出“逐步全部搬迁旧城内有污染和与居住混杂的工厂”。2000年,莞城政府率先实行“飞地工业”模式,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莞城作为老城区的用地负担,位于常平、企石、桥头、横沥4个镇区交汇处的东部工业园莞城园区和位于东城的莞城科技园都带来了大规模的创收,其中恩斯克转向器等知名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莞城科技园员工数达8000多人,以18~26岁的外来劳工为主。“一年前我还在厂子里做包装,后来厂子买了一批机械臂,代替了我那个工种,我又不会搞那个机器,没办法就出来跟着朋友做快餐了。”——莞太路某快餐店老板娘叶XH女士(2017年5月,访谈笔录)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始抬头。资料显示:莞城外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重庆、江西等省市的GDP增长速度近2年来都位居全国前5,2015年平均工资情况江西省为50932元,而同期东莞市的这一数据为53130元,仅高出江西省平均工资约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走暖使得大量外出人口选择回乡就业。“我最初来这边就是想增加阅历的,但东莞这两年经济不是很好,我在现在这个厂子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正好可以回江西老家那边的厂,听家里人说那里工资也不低,开销也不大,主要是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小孩。”——东莞电器厂老员工徐XF先生(2017年5月,访谈笔录)随着东莞市政府和东莞市汽车总站的外迁,莞城在东莞的行政中心地位被南城取而代之,经济发展水平也较南城、虎门、长安等镇街弱劲,经济中心地位不复存在,经济发展活力逐渐下降。与此同时,莞城南部的南城在城市规划和具体实施中成为了东莞的新核心,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劳动力人口也随之大量进入南城。此外,虎门、长安等镇街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也拉动了劳动力流入。“现在说住在莞城的都是穷人了,有钱人都住在南城、东城,我两个女儿合资在南城买了套房要给我养老,都装修好半年了让我赶紧搬过去住,我还是舍不得这老莞城啊。”——老干部活动中心郑LS女士(2017年5月,访谈笔录)4结论和讨论4.1广东省特色人口收缩的表现及特征第一,2000―2010年广东省存在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局部收缩现象,但总体程度较为轻微。具体表现为:常住人口局部收缩明显但程度轻微;空间上常住人口收缩连片与零星分布并存;广东省户籍人口收缩区县数量少但程度高;珠三角与外围地区人口流动状况反差明显。第二,广东省的人口收缩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郊区化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据此,广东省人口收缩类型可分为4类,即外围地区的局部收缩、制造业城镇的局部收缩、中心城区的局部收缩和行政区划调整引起的统计收缩。第三,通过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本文从拉力和推力、主观和客观4个相互作用的维度构建了人口收缩的分析框架,与西方收缩城镇相比存在共性及其个性,对我国外向型工业城镇及老城区具有较好的解释性。研究表明:东莞莞城街道的收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外来人口持续减少、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和城镇地位发生转变,其中城镇地位发生转变是莞城收缩区别于其他类型收缩城镇的最主要特征。在主观和客观的推拉力因素作用下,外来人口对在莞城的未来预期发展下降和莞城劳动力需求减少共同导致了莞城的人口收缩。一方面,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升级和莞城的相对衰落使得莞城劳动力需求减少,内部推力增大;另一方面,我国近年来的打工人口回流以及东莞市内部格局发生变化等外部拉力也促使着莞城的外来人口流出。4.2广东省局部收缩的城镇发展模型全球城镇化、产业转移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等进程深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