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隧道反复倒塌事故分析及处治措施_第1页
高速隧道反复倒塌事故分析及处治措施_第2页
高速隧道反复倒塌事故分析及处治措施_第3页
高速隧道反复倒塌事故分析及处治措施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速隧道反复倒塌事故分析及处治措施

随着我国交通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效率提高,导致了许多技术问题。其中,坍塌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事故之一。原因如下。本文针对雅安高速小马厂隧道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塌方事故,在深入的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每次塌方致灾诱因进行刨析,分析几种因素对隧道塌方的影响。结合现场实际确定合理的现场处治措施。1隧道左线zk102+400小马厂隧道位于泸定县沙湾乡境内,距泸定县城约9km,位于大渡河右岸,距现G318约0.5km,距油房村乡村道路约0.5km。小马厂隧道左线起于ZK102+820,止于ZK106+593,全长3773m,最大埋深804m。右线起于K102+855,止于K106+660,全长3805m,最大埋深为781m。2坍塌和管理措施2.1发生率分析2016年7月30日凌晨5:00,雅康高速公路小马厂隧道左线进口端ZK104+159掌子面在出渣过程中发生塌方,立即进行现场查看,塌方为拱顶处。隧道围岩为石英闪长岩,岩石强度极低,呈碎块状。初定处置方案为:对掌子面立即进行反压,并采用喷射砼封闭,坍腔采取泵送C20砼回填,厚度1.5m,其余部分采用吹砂回填,原设计Ⅲ级围岩支护变更为Ⅴ级深埋进行支护,钢拱架采用I20工字钢,间距60cm,仰拱工字钢封闭成环。2.2监督反压,观察次数2016年7月30日上午施工单位在封闭掌子面过程中,坍腔内部再次发生塌方,有大量流沙体从坍腔流出,掌子面退后8m范围初期支护存在开裂现象,随即采取措施对掌子面进行反压处理,并采用喷射砼封闭掌子面,暂停作业,先进行监控量测,观察初次支护变化情况。2.3道左线初支支护在综合考虑超前预报结结果、现场围岩位移检测数据及现场情况的前提下,确定了以下应急处理方案:(1)对掌子面先拉渣回填反压,然后对小马厂隧道左线ZK104+151-ZK104+154段初次支护开裂段进行背拱支护,间距1.2m。护拱施工完成后对初期支护进行注浆加固。Φ42注浆小导管长5m,间距100×100cm。注浆材料为水泥净浆,水灰比1:1,注浆压力0.5~1.0MPa。(2)小马厂隧道左线ZK104+155.4~ZK104+159段原设计为三级加强,拱架间距为1.2m,在两榀拱架中间开槽加立I16拱架,共加设3榀I16拱架。2.4前拱架支护开挖2016年8月17日,在按照塌方段处理方案施作了临时支护,环向注浆加固和超前小导管支护后掌子面开始开挖,开挖第一榀拱架时拱顶再次发生塌方,拱顶掉落的巨石将超前小导管砸弯,并有大量流沙涌出,导致开挖作业无法继续。2.5前锚杆锚杆加固支护施工(1)再一次对掌子面采取拉渣回填反压,然后立即对雅康高速小马厂隧道左线ZK104+157.6~ZK104+158。段塌腔部位进行注浆加固,Φ42超前注浆导管5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10°~30°。注浆材料为水泥净浆,水灰比1:1,注浆压力0.5~1.0MPa。(2)小马厂隧道左线ZK104+159-ZK104+169段按Ⅴ浅埋加强衬砌类型施工,其中拱架间距调整为50cm,超前支护改为在ZK104+157.8拱架上施作第一环Φ51自进式锚杆,外插角30°,布设在圆心角120°范围内,长6m,环向间距30cm;在ZK104+158.4拱架上施作第一环Φ42超前小导管,外插角15°,布设在圆心角120°范围内,长6m,环向间距30cm;Φ51自进式锚杆和Φ42超前小导管交替施工,每榀拱架设置一环,ZK104+160.5结束;ZK104+160.5-ZK104+169段只设置Φ42超前小导管,外插角15°,布设在圆心角120°范围内,长6m,环向间距30cm,每两榀拱架设置一环。2.6围岩构造节理特征在按处理方案完成开挖前期的加固措施后,2016年8月25日准备开挖时掌子面拱顶部位再次发生塌方,现场Φ51自进式锚杆受塌方影响已严重变形。根据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并结合掌子面地质情况分析的地质情况如下:(1)小马厂隧道左线ZK104+157拱顶上方6~25m范围内存在含有松散堆积体的破碎带,围岩稳定性差。右边墙ZK104+147~ZK104+157里程前方10~25m范围内局部有裂隙。(2)小马厂隧道左线ZK104+159~ZK104+166段,该段围岩为断层破碎带,围岩松散堆积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自稳能力极差,围岩级别推定为Ⅴ级。(3)小马厂隧道左线ZK104+167~ZK104+183段,该段围岩岩体较为破碎,构造节理较为发育,完整性较差,稳定性较差,含有裂隙水,围岩级别推定为Ⅳ级由此可知开完地段为一大角度相交的断层破碎带,围岩稳定性很差。破碎带内含稳定性很差的松散堆积体。开挖后,当松散体产生的松动地压达到足够大时,应力突然释放作用于初期支护,由于瞬时应力变化较大,导致初期支护局部承载能力和抗剪能力不足,必然出现冲剪破坏。一旦发生初期支护冲剪破坏,出现断续掉块、塌方。因此,未能在开挖后形成稳定的平衡拱,才是致使隧道发生多次坍塌的关键问题。2.7注浆锚杆支护根据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可知,塌方段围岩强度较低,隧道周围存在裂隙发育的软岩破碎带,综合考虑决定采用锚注支护方案对隧道破碎围岩进行加固。通过注液加固将破碎岩体内的裂隙和孔隙充填密实,借助浆液的胶结作用,将破碎岩体重新胶结成一个完整体,保持围岩的完整性,提高破碎岩体的强度,从而形成的注液“结石体”可再次承受上部围岩压力锚注支护参数:在巷道全断面布置中空高强注浆锚杆,其中两帮和顶板注浆锚杆间排距为1800mm×1800mm,注浆深度为4000mm,具体如图1所示。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注浆压力为1.5~2.5MPa,注浆时间为25~30min。板注浆锚杆间排距为1800mm×1800mm,注浆深度为4000mm。2.8巷道围岩位移分布特性采用FLAC3D模拟软件建立三维隧道模型对支护方案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在模型顶部施加应力边界,模型左右两侧和底部为位移边界。数值计算采用摩尔库伦模型破坏准则。从图2(a)中可以看到,从隧道中心位置到隧道两侧浅部围岩,水平位移变化幅度较大,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由两侧浅部围岩到深部围岩水平位移变化幅度较小,最终在深部围岩某处位置位移逐渐减小为零。隧道两侧围岩位移变形呈碟型对称分布特点。左侧围岩水平位移量达到46.8mm,右侧达到44.2mm。从图2(b)中可以看到,巷道顶底板垂直位移关于巷道中心基本呈对称的分布特点。其中巷道顶板下沉量为38mm,隧道顶板的位移量控制效果较好。3隧道洞外现场分析本文针对雅安高速小马厂隧道反复塌方事故,对致灾诱因进行了探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此次小马厂隧道的塌方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但搞好监控量测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的基础。此外,及时掌握隧道周围岩体地质勘察资料是有效处理、预防隧道塌方事故的前提。(2)发生塌方,应立即停止所有洞口的施工,调动一切有利资源参与抢救工作。然后,对塌方影响段进行加固处理,只有在有支护措施的前提下才允许对坍塌岩体进行逐步清理;(3)软弱破碎的隧道围岩体是多次出现塌方事故的主要因素,通过锚杆注浆方式可以有效的将破裂岩体重新胶结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隧道围岩强度和完整性。(3)小马厂隧道左线ZK104+159~ZK104+1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