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建设单位(盖章):岑巩县航新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生态环境部制现场照片发电厂房拦河坝项目南侧居民点下游河段12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 133、环境质量状况 204、评价适用标准 235、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66、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7、环境影响分析 398、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表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附表2环境保护措施一览表附表3环保设施验收一览表附表4环保投资估算一览表附图1建设项目交通地理位置图附图2建设项目周边关系图附图3建设项目平面布置图附图4建设项目区域水系图3附件:附件1建设单位营业执照附件3土地租赁协议1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建设单位岑巩县航新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联系人通讯地址岑巩县大园路山语城三栋十四楼三号房联系电话2传真话/邮政编码557800建设地点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平方米)600绿化面积(平方米)0总投资(万元)499.28其中:环保投资(万元)环保投资2.2%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一、项目背景该工程始建于1976年10月,当时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目的兴建,1976水扬程较低,水轮泵耗水不大,大坝经常溢流。为了有效利用水力资源,于1978年在大坝下游左岸5m处建成引水式电站一座,装机2×l00kw,并投入运行。1982年左右岸水轮泵停运拆除,原灌溉面积改为电力提水灌溉,同年11月增装机两台l00kw。为此,1982年底电站总装机为4×l00kw。由于电站运行多年,机组设备老化,没有更新改造,同时电站遭遇1995年“6.25"特大洪水袭击,洪水淹没了电站机电设备并冲毁了电站部分建筑物,在1996-1997年只是对洪水淹没的机电设备进行过一次大修,对洪水冲毁的电站建筑物恢复加固。近年来仅对该电站进行简易的维修,致使该电站未能充分发挥效益,年发电量逐年下降,至今年发电量均在120万kw.h,年利用小时仅在3000小时左右,已开发的水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2用。用为充分利用已开发的水力资源,缓解我县电力供应,岑巩县航新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拟在原工程基础上,通过对大坝的整形加固,防渗处理,厂房改造,机电设备的更新增容,拟该电站总装机2台800kw(2×400kw),在原电站装机的基kwkwh185%。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建成后,对促进当地地方经济发展可起到一定的作用。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指导精神,因此,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建成是必要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国务院2017年第682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生态环境部令2018年第1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为此,岑巩县航新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单位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对项目场地周围环境进行了现场踏勘、调查及资料收集,本环评为滞后环评,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1-2011、HJ2.2-2008、HJ/T2.3-93、HJ2.4-2009)的有关要求,结合该项目的特点,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编制完成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供建设单位上报审批。二、工程内容及规模1、项目名称、地点、性质项目名称: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建设性质:改扩建投资总额:499.28万元建设规模:装机容量2×400kw制度,年工作365天建设地点: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2、工程规模及内容3本水电站任务以发电为主,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由拦河坝、益流坝和厂房等组成。电站设计水头5m,设计流量10.67m³/s,渠道长5m,设计渠深3.2m,设计水深2.5m;冲沙闸尺寸是高3.2×宽1m。技改后总装机容量2×4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336万KW·h,年利用小时数4200h。根据SL252-2000《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及GB50201-94《防洪标准》规定,本工程等别为V等,枢纽永久性建筑物拦河坝、引水渠、厂房等均按五等五级建筑物设计。依据GB50201-94《防洪标准》、SL252-2000《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及工程布置,确定本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等级为五级,主体建筑物五级建筑物设计。电站拦河坝按10年一遇设计,20年一遇校核;引水渠按10年一遇设计,30年一遇校核;电站厂房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表1-1主要建筑物洪水标准表电站名称建筑物名称建筑物级别设计洪水重现期校核洪水重现期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拦河坝5级10年20年引水渠5级10年30年电站厂房5级20年50年消能防冲设施5级10年/三、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由拦河坝、引水渠和厂房等组成。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坝址位于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龙江河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发源于施秉县经镇远岑巩由玉屏县五洞坪注入舞阳河。龙江河流域总面积1709Km2,电站厂房位于坝址左侧5m,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311km2,原电站设计水头5m,引用流量10.68m3/s,装机容量1×400KW。改造后电站设计水头5.2m,引用流量10.52m3/s,装机容量2×4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336万KW.h。表1-2项目组成表项目名称所处位置工程内容及参数主体工程拦河坝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拦河坝位于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电站现有工程规模:拦河坝一座(浆砌块石重力坝),溢流段坝高5.6m,非溢流段坝顶高482.0m。本次改造内容:(1)对大坝进行整形加固,4通过对库回水位及淹没测算,大坝溢流段高(2)对大坝冲砂孔整形加固和闸门及启闭设施更新。(3)改造扩宽大坝左岸进水口,更换木制工作闸门为平板钢闸门,更新启闭机。引水渠道位于大坝左侧引水渠道原设计流量15m3m/s,渠道长度5m,断面形式为梯形,渠道正常水深3m。原设计的引水渠道能满足现装机容量2×400KW的需求,不需要进行改造。厂房位于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电站厂房基础两座13×7m(长×宽),kw压器容量500kvA,并就地并入l0kv电网运行。本次改造内容:电站厂房在原址拆除重建,主厂房面积为长14m×8.75m2,副厂房14×3.25m2每栋厂房内装有二台轴流式水轮发电机。升压站主厂房楼顶10kv升压站设在厂房顶上,装有1×500Kva主变1台,10kv户外跌落开关1组和电流、电压互感器、避雷器等其它电气设备。本次改造内容:拆除重建于厂房顶。更换了同样规格的主变器,真空断路器,添加了高压隔离开关。尾水渠位于主厂房南侧原尾水渠设计尾水位391m,设计长度本次改造内容:将影响机组出力的尾水渠.5m,提高设计水头0.5m。将原浆砌石全部拆除,垫背采用40cm厚砂砾石,表层用30cm厚C20砼现浇。尾水渠设计配套工程生活办公设施发电厂房内建筑面积为168m2辅助工程进场道路已有公路至厂房已有道路可到达厂房、坝区及生活、管理区。公用工程供水、供/供电:利用市政电网供电;供水:接自附近村寨自来水管道供水。环保工程污水治理员工办公生活废水生活废水主要为员工如厕、洗手等污水经化粪池熟化处理达标后委托附件村民清掏作为5农田施肥。检修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进入化粪池固废治理拦河坝漂流物、员工生活垃圾、废机油拦河坝漂流物统一收集后送给附近村民作柴火,员工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送至乡镇垃圾中转站,定期由环卫部门统清运进行无害化处置;废机油用专用容器盛装并放置于防渗危废暂存间,定期交有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单位处置。噪声治理水轮机、发电机运行噪声对噪声进行合理布局,安装基础减振措施及设置厂界,同时设备之间应保持相应的间距生态流量在坝址处设满足下泄水量为0.095m3/s的放水管项目技改前后工程特性对照见表1-3。表1-3技改前后工程特性对照表序号项目及名称改造前改造后位数量或型号位数量或型号备注一电站建设位置1电站所在水系龙江河干流2建设地点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二水文气象特征(一)水文1利用的水文系列限年38年382多年平均流量m3/s22.62m3/s22.62天然径流3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7.367.364实测最大洪峰流量m3/sm3/s5设计洪峰流量m3/sm3/s6校核洪峰流量m3/sm3/s7年输沙量万t0.450.458年输沙体积万m30.350.356(二)水位1枢纽正常蓄水位m396.2m396.62最高水位mm3正常水位m396.2m396.64最低水位m395.4m395.85电站正常尾水位m391.00m391.00续表1-3技改前后工程特性对照表序号项目及名称改造前改造后单位数量或型号位数量或型号备注四电站动能特性1电站形式引水式河床式2发电引水流量m3/s0.68m3/s523电站最大水头m5.2m5.64电站最小水头m4.8m4.85电站设计水头m5m5.26电站装机容量k wk4×100kwk2×4007电站年设计发电量kw.h200万kw.h3368年利用小时数h5000h4200五主要建筑物1引水枢纽溢流坝顶高程m396.2m396.6进水闸底板高程m393m391.762泄洪冲沙闸底板m392m3922引水渠道设计流量m3/s0m3/s0渠道长度m5m5断面形式梯形梯形渠道正常水深m3m33压力前池进水口形式7前池溢流长m溢流堰顶高程m冲沙管直径cm续表1-3技改前后工程特性对照表序号项目及名称改造前改造后单位数量或型号位数量或型号备注1电站厂房形式地面厂房地面厂房主厂房面积(长×㎡26.3×9.6㎡14×8.75副厂房面积(长×㎡无㎡14×3.25发电机层底板高程m397.4397.9632尾水渠设计尾水位m391.00391.00尾水渠长度mm20六施工特性1主体工程数量土石方开挖m3166300m31586.55砂砾石开挖浇筑m338900m31421.87浆砌石m320000m3214浆砌石勾缝m2m2胶泥填缝渠面现浇砼衬砌m3m32主要建筑材料数量砂子m3m3石子m3m3木材m3m3水泥tt8钢筋、钢材tt79.53总工期月30月续表1-3技改前后工程特性对照表序号项目及名称改造前改造后位数量或型号位数量或型号备注七主要机电设备1水轮机ZD560-LH-80ZDT03-LH-140更换2发电机SF100-8/860SF700-12/1730更换3调速器YT-600BYWT-600(微机调速器)更换4励磁变无ZL-50/6.3/0.125新增5主变型号S7-500/10.5S11-500/10.5更换6断路器跌落开关DW8-35真空断路器(ZW7-40.5/630)更换7高压隔离开关无GW5-40.5(D)/630新增8监控系统无计算机监控信号综合屏BKF-WT-1600新增八经济指标1工程静态总投资万元522万元449.28含原折余价值2单位千瓦投资元/kw3480元/kw56163单位电能投资/kw.h0.7/kw.h34九经济效益1财务内部收益率%/%10.92税后2经济内部收益率%/%26.39经济3财务经济净现值万元/万元17.56税后4经济净现值万元/万元87.8经济5投资回收期年/年9.4税后9四、工程占地、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1、河床淹没及移民安置项目大坝地址位于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最大坝高9.7m,为M10浆砌石滚水重力坝,本项目为河床式电站,淹没均为河滩荒地,无耕地及房屋淹没损失。工程占地分为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临时占地等施工期结束后应及时腾出土地,并进行松土、复耕、种草植树等活动;工程永久占地主要为厂房等处用地。工程永久占地600m2,临时占地200m2。临时占地:项目施工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材料、器具及临时堆土均位于项目地块内;未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均利用当地现有房屋解决。临时占地主要为荒地。本项目属于小型水电的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建设基本在原厂址上建设,工程规模较小,因此,本工程占地范围内无居民,不涉及移民和搬迁问题。五、劳动定员班制工作。六、给水和排水本项目人数为6人,生活用水与附近村民共用。根据《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 (DB52/T25-2011)农村居民生活综合用水,农村生活(0.02~0.2万人),生活用水定额按照80L/人·d计算,每年365天,则用水量为175.2m3/a(0.48m3/d)。排水量按照用水量的85%计算,排放废水为149.7m3/a(0.41m3/d)。生活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入厕、洗漱废水,项目位于农村生活废水可经项目区化粪池收集熟化处理后委托附近村民清掏作为农田施肥,禁止排入龙江河。七、产业政策符合性、规划符合性、选址合理性分析①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优先发展水电是中国能源发展既定的产业政策。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第9号)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7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中,项目建设属于鼓励类“电力”中的“水力发电”项目,本项目的建设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②项目建设规划的符合性本项目水电站为河床式电站,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贵州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农村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的通知》、《贵州省“十三五”农村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站,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项目的要求,为提高水电站综合能效和安全性能,提升电站的发电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水电站可持续发展,使当地水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故本水电站的技改是必要的。本项目所处流域目前没有相关流域规划。本项目不涉及生态损害,对河流生态没有阻隔影响,也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目前产生的环境问题均已处置到位,不在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经济带小水电无序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18】325号)中拆除的项目类别中,符合《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小水电站排查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18】606号)文件精神。本项目水电站项目改建完成后,将把发电作为主要开发任务,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增加县网向主网电力电量供给。因此,本项目水电站的增效扩容改造建设是符合、可行的。③项目发电厂房选址合理性分析本项目发电厂房位于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电站厂房南面100m~300m处有30户居民,电站厂房东南面约130m~300m处有20户居民,电站厂房西北面约210m~450m处有20户居民,其它方向无居民分布,但本工程与居民点之间有绿化带及山体相隔,经隔声后噪声对居民点的影响较小。厂房发电尾水可根据地势的情况直接排入龙江河。项目区不设料场,不设营地,食宿均租用附近村民住房,临时渣场:弃渣全部运至思旸镇政府指定的地点进行堆放。项目已有进场公路,无需修建临时道路。工程结束后对施工迹地采取植树、种草等方式进行绿化处理,以恢复厂区景观和植被覆盖率。从环保角度考虑,发电厂房选址合理。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该工程始建于1976年10月,当时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目的兴建,1976岸提水扬程较低,水轮泵耗水不大,大坝经常溢流。为了有效利用水力资源,于1978年在大坝下游左岸5m处建成引水式电站一座,装机2×l00kw,并投入运行。1982年左右岸水轮泵停运拆除,原灌溉面积改为电力提水灌溉,同年11月增装机两台l00kw。为此,1982年底电站总装机为4×l00kw。由于电站运行多年,机组设备老化,没有更新改造,同时电站遭遇1995年“6.25"特大洪水袭击,洪水淹没了电站机电设备并冲毁了电站部分建筑物,在1996-1997年只是对洪水淹没的机电设备进行过一次大修,对洪水冲毁的电站建筑物恢复加固。近年来仅对该电站进行简易的维修,致使该电站未能充分发挥效益,年发电量逐年下降,至今年发电量均在120万kw.h,年利用小时仅在3000小时左右,已开发的水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经现场踏勘本项目电站为河床式电站,经过调查现状:原工程厂房区食堂未设置隔油池;厂区原有生活污水排水方式为渗井,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渗井。原有厂房内环境噪声较大,但经厂房隔声后对外环境影响不大。项目周边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原有项目生产工艺主要发电工艺图:1-1发电工艺图工艺说明:建设项目采用河道地表径流取水,利用水流落差势能通过水轮机转化为电取水方案:电站进水口在挡水堰坝左岸,通过引水渠道将水引入发电机房,通过厂房内水轮机,带动水轮机发电后进入尾水渠,发电不耗水。3、遗留环境问题原厂区员工的食堂废水直接倒在旱厕内,同时由于清掏不及时,使旱厕化粪池对污水几乎只有收集作用,对周边水环境起到不利的影响;原厂区危废收集间未能满足相关要求。4、根据现场踏勘,原水电站存在如下环境遗留问题:(1)原项目厂区没有雨水沟,雨水冲刷生活区域和设备区域会将污染物冲至河道内,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评价要求厂区设置雨水沟,保证厂区雨水流至道路雨水沟内。5、“以新带老”措施扩容项目“以新带老”环保措施为新建防渗旱厕,生活污水排入防渗旱厕,定期清掏。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岑巩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州东北部,位于东经108°20′~109°03′、北纬27°09′~27°32′之间,东接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南连黔东南州镇远县,西邻铜仁市石阡县,北抵铜仁市江口县、铜仁市。2008年,岑巩县115个村通公路,76个村通汽车。县境内有渡口16处,渡改桥4处,现有渡口12处。整治了渡口码头2处,完成渡改人行吊桥5座。客运已延伸到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等省市,拥有跨省班线3条,跨区班线4条,跨县班线2条。截至2012年,全县公路里程达1130千米,全社会公路货物周转量14763万吨千米,比上年增长25.5%,客运周转量40047万人千米,增长127.6%。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6290辆。本项目位于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距岑巩县城17.6km,距思旸镇所在地5km,思旸镇,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下辖镇,位于岑巩县东北角,东邻大有镇、西与镇远县江古乡相接,南与㵲水街道相邻,北与天马镇、注溪镇接壤,是岑巩县曾经的老县城建设项目交通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二、地形、地貌、地质岑巩县属黔东低山向湘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自由降低倾斜,西北部和中部略高,局部地区大于800m,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500~700m之间,北部与江口县交界处的小顶山为最高点(海拔1359.9m),东部东坝河的马公塘为最低点(海拔330m),相对高差1029.9m,全县地貌分为山地、丘陵、盆地三种类型。本项目电站坝址位于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河段,河床为一曲线型,河床宽度mm度25°-30°,左岸坡度40°-45°。岑巩县所在区域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南端,江南陆梁和武陵陆槽的中间地带,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岑巩县地处江南古陆西翼,境内地层出露有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寒武系出露最全,分布最广、发育完整。岑巩县地层经燕山运动的强烈营力作用;新华夏系普遍发育,构造错综复杂,沟谷纵横,境内地质构造系属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地带的范畴;是由一组走向北北东的褶皱,和伴生的压性断裂,与其配套成份的西向张性构造,及东西向平推断裂构成。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在境内相当发育。从整体来看,全县褶皱、断裂分布密度大。褶皱、断裂较大的主要在凯本、平庄、龙田、客楼和注溪乡(镇),其次是思旸、大有、水尾、天星和羊桥乡 (镇)。天马镇和白岩坪的褶皱、断裂不很发育。纵观全县地质构造是、7条背斜、向斜和60条大小不等的断裂组成。其中褶皱中背斜4条,向斜3条。断裂中较大的北北东向47条。北西向4条,东西向4条,南北向一条,褶皱和断裂是本县地质构造曲基本特征。项目区坝址处无较大断裂通过,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为325°<25°,岩体中剪节理中等发育,主要有以下两组:本项目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冬季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由于冷空气的入侵影响,常常形成连续阴雨及急骤的降温;夏季的天气特征是温高湿大,雨量集中,降雨时间短,强度大。四季变化明显,年降水量变化也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234.4mm左右。流域内降雨量年际变化不大,但年内分配不均匀。据岑巩气象站1959~1997年38年观测资料统计得:平均气温16.2℃,绝对最高气温38.3℃,绝对最低气温-9.6℃,平均最高气温26.8℃,平均最低气温6.2℃,多年平均降水量1234.4mm,多年平均蒸发量600mm(20cm蒸发器),平E风为主,夏季多盛行SW风,冬季盛行NE风,全年静风频率为45%。岑巩县多年风频玫瑰图见下图。hh龙江河流域岑巩地区气象特征见表2-1。表2-1贵州省岑巩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统计表项目单位岑巩多年平均气温C多年平均最高气温C26.8多年平均最低气温C6.2多年各月极端最高气温C38.3多年各月极端最低气温C-9.6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年平均降水量mm1234.4多年平均各月蒸发量mm600多年平均各月日照时数r多年平均风速m/s多年各月最大风速m/s0多年平均雷暴日数()日23.7统计资料年限年38五、水文1.地表水龙江河属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发源于施秉县经镇远岑巩由玉屏县五洞坪注入舞阳河。龙江河流域总面积1709Km2,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74.780MW,多年平mKmm平均比降2.4%,多年平均流量30.3m3/S。县境内干流全长54km。拟投改建设的冲顶水电站位于龙江河中下游的磨寨村,电站以上流域面积1311km2,河流长约100km,河道纵坡约0.42%;坝址上游段河床宽在50-80m之间,年径流量7.36亿m3,多年平均流龙江河:位于本县南部,发源于施秉、石阡、镇远三县交界的黄桶坡,经镇远县都坪镇进入本县西南的龙田镇,向东流经注溪、思旸和大有乡,至异溪村天堂出县境注入舞阳河。龙江河两岸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的支流有11条(主要支流有地连河、龙马河、朱四寨河、新安河、异溪河等),全长221.7km。县境的69.27%。河口车边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3.0m3/s。据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岑巩分局、岑巩县水利电力局《岑巩县城区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区规划》,龙江河水质保护目标为III类。龙江河流域广泛分布的大眼鳜(Sinipercakneri)、罗非鱼(Tilapianilotica)、鲤鱼(Cyprinuscarpio)、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和卷口鱼(Ptychidiojordani)等5种野生鱼,坝址区域内没有重点保护鱼类、洄游鱼类。本项目区无地下水出露,地下水相对最低基准面为龙江河。六、植被及生物多样性岑巩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2%。岑巩县地带性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目前境内的小顶山等局部地带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分布,其它地区的植被均为次生植被。木本植物能够识别的有45科,140多种,其中组成常绿阔叶林有:青冈栋属、石栋属、楠木属、木兰属、樟属、木姜属、山茶属等,特种用材树有檀木、桑树、小青冈、胡桃、梨子树、柏子树等10多种,白蜡树、杜鹃树、榆树、梧桐树等;可以药用的野生植物有吴茱英、金樱子、何首乌、天麻、杜仲、金银花、麦冬等460多种,已鉴定的品种91种。竹类有楠竹、水竹、金竹、紫竹、苦竹、斑竹等;草坡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据调查,大多数草为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全县有林地面积90764.43hm2,活立木蓄积量1304528m3。自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全县植被恢复很好,森林覆盖率近些年来一直在47.8%左右,2007年还达到了50.35%。人工植被主要有农田植被,分为旱地作物与水田作物两类。旱地作物主要有玉米-红薯、小麦-红薯的一年两熟以及豆类和蔬菜作物。水田作物有水稻-油菜、水稻-马铃薯一年两熟和水稻-蔬菜-马铃薯一年三熟等类型。此外,还有人栽种的杉、柏、桃、李、樱桃、梨等。项目附近野生动物分布很少,家畜主要有猪、牛、羊、鸡、鸭、兔等。鱼类资源主要有鲤鱼、鲫鱼、罗非鱼等,调查未发现野生珍稀濒危动物种类。七、土地及矿产资源全县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壤深厚肥沃,而且类型多样,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贵州省土壤分类系统分类,全县土壤共有6个土类,17个亚类,32个土属,67个土种。主要土类包括:黄壤、红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属于地带性的土壤有黄壤和红壤两种,另外4种属于非地带性土壤。其中黄壤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47.78%,其次是布面积较小。项目所在地主要以红壤为主。岑巩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寒武地层占总面积的84%,富藏优质石灰石,平均氧化钙含量为55.54%,仅水尾镇境内的矿带面积就达10.2平方千米,储量1.2亿吨。地下还蕴藏有铀、铅、锌、汞、钒、硝、石灰石、大理石、金星石、重金石等矿藏10余种。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文物、人口教育、交通、医疗等)一、经济结构及发展5%,其中:工业增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8%、18.5%和66.7%。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9.42%:26.63%:53.95%。全县人均生产总值3007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美元。龙田镇居住着汉族、侗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族,辖10村1场1居委会,155个村民组。全镇总人口21265人,人均纯收入为3168元,2018年岑巩县龙田镇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要求,以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目标,因地制宜抓产业,凝心聚力助脱贫;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优先将困难群众吸纳到产业链条上,引导困难群众参与“三变”改革入股合作社、进合作社务工,大力扶持有种植需求的困难群众。一年来,蛋鸡产业辐射带动93户贫困户和3个贫困村集体,分红资金共计23万余元,带动就业16人,其中贫困户2人,平均月工资2500余元。二期10万羽蛋鸡自动标准化养殖场建成运营后,预带动该镇精准贫困户300余户1000余人脱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李子项目覆盖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共计920户4306人,其中“一减四增”二、历史、文化、文物岑巩历史悠久,文明早孕。岑巩古称思州,始名于唐武德元年,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思州府,民国十九年(1930)更名为岑巩县至今。古思州为楚、黔、滇交通要衢,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首先从这里传播于黔境,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最先发祥地之一,文化灿烂,史迹辉煌,素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历史文化沉淀深厚,代表思州文化显性符号的“思州石砚”仍承传于岑巩的旅游业得天独厚,与众不同,它有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鲜明个性特征,自然旅游资源以龙鳌河风景名胜区为主,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思州古城景区、龙田景区、龙鳌河景区、鳌山景区、马家寨景区五个景区和平庄万佛长廊万米溶洞、大有中木召古庄园遗址两个独立景点。同时还有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及其历史名人墓,革命历史遗迹、遗址、文物藏品等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尤以陈圆圆墓为代表。岑巩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思州观音阁、思阳禹王宫、文笔塔、“白鹤鸣皋”遗址、岑巩烈士公墓、刘贵墓、桐木悬棺葬。其他文物点主要有:思州城址、养福泉、化石出土点、磨寨生基坟、磨寨炼钢炉、杨学襄墓、杨宗墀墓、谢嘉麟谢友柏合葬墓、洪景应夫妇合葬墓、任之望墓、何氏墓群、詹肖周墓、马坡石拱桥、瓦窑大坝、盘街飞山公主庙、思旸东方红桥、思旸南岳寺、龙江渡槽、后坝大桥、磨寨大桥、杨鸿尧旧居等。岑巩县行政区划面积1486.5km2,辖7镇4乡,1个经济技术工业园,隶属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核心区。岑巩居住着汉、苗、侗、仡佬、土家等18个民族,岑巩县有高级中学3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所),在校生3911人(其中比上年增加26.5%,毕业生数886人。初级中学12所,在教学点),在校学生19243人,毕业人数3858人。全县幼儿园1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5047人。中学教职工数890人,小学教职工数1170人,其中专任教师1128人。管理所各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图书馆藏书4万册。有线电视用户11107户,农村地面卫星接收器22409个。1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11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局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1个,食品药品稽查大队1个,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20、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本项目位于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周边工业企业较少,周围环境质量较好。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本项目选址于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根据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地属于空气质量二类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本项目空气环境质量评价数据可引用《岑巩县环境质量月报》(2019年1-6期),岑巩县空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见表3-1。表3-1岑巩县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单位(μg/m3)SO2NO2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综合指数AQI优良天数比例%首要污染物1月963483.8680.6细颗粒物2月790614.7870.4细颗粒物3月59403.696.7细颗粒物4月864343.39细颗粒物5月664525253细颗粒物6月4636222.3896.9细颗粒物根据上表结果分析可知,岑巩县在2019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0.8%,细颗粒物为首要污染物。在雨水较少或大风天气,开发区产生的扬尘会对空气环境造成影响。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不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2018年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因此,在本项目在施工期,应加强管理,确保本环评提出的扬尘处理措施的执行,避免对项目区环境空气造成影响。二、水环境质量现状项目区涉及的地表水为龙江河,根据黔东南州水功能区划,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项目所在地水系图见附图2。本项目地表水监测数据引用《2019年黔东南州环境质量半年报(1-6月)》中相关数据,表3-22019年上半年龙江河水质状况县(市)河流名称监测断面断面级别水体功能区规水十条规定类实达类别超标情况21定类别别岑巩县龙江河天堂省控ⅢⅢⅠ/根据上表可以看出,龙江河在监测数据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要求。地下水:项目评价范围内无地下水出露点,地下水水质较好,基本可以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Ⅲ类标准要求。三、声环境质量现状项目所在地环境噪声规划类别为2类区。项目区域内无大型噪声源,声环境能够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限值要求。四、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现场勘察,项目区域地表无珍稀物种,无需要特殊保护的动植物。项目所在地属于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自然植被的原生植被已遭受破坏,项目区以人工植被为主。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一般。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1、环境空气:项目区域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2018年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2、水环境: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Ш类。区内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Ш类标3、声环境:区域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4、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1。表3-1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环境保护对象名称(经°、纬°)距离规模保护标准磨寨村村西侧108.715、27.228100~200m《环境空气质量标及2018年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磨寨村村东南侧108.713、27.227130~300m80人磨寨村村西北侧108.711、27.231210~450m80人磨寨村村西侧108.715、27.228100~200m《声环境质量标22境磨寨村村东南侧108.713、27.227130~200m8户,32人地表水龙江河西侧108.711、27.23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Ш类地下水环境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所在区域地下/《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Ш类标准环境耕地、植被、水土流失项目及周边200m范///23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1、空气环境质量TSPPM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2018年修改单中的二级标表4-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μg/m3)标准污染物SO2NO2TSPPM10PM2.5类别1小时均值500200———(GB3096-2012)二级标准24小时均值30075年均值604020070352、地表水环境质量项目区域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水质标准,详见表4-2。表4-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mg/L,pH值除外)项目pHCODBOD5NH3-NDO高猛酸盐粪大肠菌群标准值6-9≤20≤4≥5.0≤6.03、地下水环境地下水环境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表4-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项目pH色(度)嗅和味耗氧量浑浊度总硬度(mg/L)总大肠菌群(个/L)标准值6.5-8.5无≤3≤3≤550≤3.04、声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标准值见表4-4所示:表4-4环境噪声标准值表等效声级LAeq:dB(A)环境噪声2类昼间0夜间污染物排放标准1、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标准。本项目为水利发电项目无大气污染物产生。2、废水排放标准本项目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经过站房周边的雨水沟排入龙江河。项目运营期的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可经化粪池收集熟化处理后委托附近村民清掏作为农田施肥,禁止排入龙江河。标准使用《农田灌溉水质表4-5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单位:mg/L标准CODSS氨氮(以N计)TP《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表1中蔬菜标准300200303、噪声排放标准施工期项目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营运期项目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具体如表4-6所示。表4-6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A)标准级别昼间夜间GB12523-20117055(GB3096-2008)2类6050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2013修改单、《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2013年修改单中相关要求。项目生活垃圾执行《生活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其排放》(CJ/T368-2011)中相关标准。2425总量控制指标COD、NH3-N。本项目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熟化处理后,委托附近村民清掏作为农田施肥,项目污水不外排。因此,本项目不设总量控制指标。265、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程施工: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工程目前已竣工,施工周期为12个月,对施工期间产生的“三废”和噪声,以及施工占地、土石方开挖、运输等工程活动,对局部地貌、景观及植被产生一定影响,进行回顾性评价。项目大坝地址位于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龙江河中下游(磨寨村),最大坝高9.7m,为M10浆砌石滚水重力坝,本项目为河床式电站,淹没均为河滩荒地,无耕地及房屋淹没损失。工程占地分为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临时占地等施工期结束后应及时腾出土地,并进行松土、复耕、种草植树等活动;工程永久占地主要为厂房等处用地。工程永久占地600m2,临时占地200m2。临时占地:项目施工临时占地主要为施工材料、器具及临时堆土均位于项目地块内;未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均利用当地现有房屋解决。临时占地主要为荒地。移民安置本项目属于小型水电的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建设基本在原厂址上建设,工程规模较小,因此,本工程占地范围内无居民,不涉及移民和搬迁问题。27工程运行:本项目通过大坝挡水通过引水渠将河水引入发电机房,经过河水流动产生动能带动水轮机组从而带动发电机组旋转,使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本项目营运期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见图5-1。图5-1项目营运期的工艺及产污环节流程图工艺流程说明:本项目通过大坝挡水通过引水渠将河水引入发电机房,经过河水流动获得势能推动水轮机,再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整个发电过程为势能转换为机械能再转换为电能,水能发电属于清洁型能源工程。电站运行本身不会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会消耗水量。河水完成做功后保持原有的水质,回到大坝下端。产污节点:本项目运营期主要产生的污染物为拦河坝蓄水积累的废渣、设备废油、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和发电机、水轮机运行产生的噪声。废渣经收集后交给附近村民用作柴火,不外排;废油由资质单位处理,不外排;生活废水经旱厕收集处理达标后作为农肥不外排;噪声由项目设置厂界阻隔及经距离衰减后对附近居民影响。286、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分析一、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分析岑巩县冲顶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工程工程目前已竣工,施工周期为12个月,对施工期间产生的“三废”和噪声,以及施工占地、土石方开挖、运输等工程活动,对局部地貌、景观及植被产生一定影响,进行回顾性评价。施工期已结束,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污水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1)生产废水①基坑废水处理向基坑内投加絮凝剂及中和剂,使悬浮物浓度和碱性降低,坑水静置2h后,回用于混凝土的养护和冲洗,或用于小范围洒水防尘,污泥定期清运至附近的渣场处理,对周边环境基本无影响。②混凝土拌和废水处理混凝土拌合系统旁设置了沉淀池,采用自然沉淀并投加絮凝剂的方法去除易沉淀的沙粒。将每班末的冲洗废水排入池内,静置沉淀,回用于混凝土拌和系统的冲洗,沉淀时间达到6h以上。定期清理水池,沉淀物自然干化后运至渣场处理。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生产,对周边环境基本无影响。③含油废水处理在机械车辆修配场地较低处修建了一矩形隔油沉淀池,废水经隔油后进入沉淀池,待池中废水蓄满停留12h后回用于周边洒水抑尘,对周边环境基本无影响。(2)生活污水枢纽工程区高峰期施工人数20人/d,生活用水定额按80L/(人∙d),排放系数按0.85计,生活污水高峰产生量1.36m³/d。施工生活污水源于施工人员日常生30mg/L。①生活污水处理29采用旱厕收集生活污水作为农家肥用于周边农田,对周边环境基本无影响。本工程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石方开挖与回填、混凝土拌和、水泥装卸等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施工机械运行、材料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汽车尾气;挖掘机械工作和火药爆炸时产生的废气。上述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粉尘、SO2、NO2、CO等,均为无组织排(1)施工扬尘影响分析施工中产生的扬尘主要产生环节为:施工机械挖土时的扬尘,物料堆放时的扬尘,运输过程中的扬尘等。本工程在施工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土石方开挖与回填、混凝土拌和、水泥装卸等施工活动产生的粉尘;施工机械运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汽车尾气;挖掘机械工作产生的废气;施工期食堂油烟。上述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粉尘、SO2、NO2、CO等均为无组织排放。为降低此类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采取产尘率低的工艺进行施工。施工现场物料、弃土堆积过程中也会产生扬尘经过对物料加强管理,对物料堆放场采取了相应的临时措施,此类影响即得到了有效控制,对周边环境影响较施工道路扬尘主要来源于车辆运输过程中,其主要污染因子为TSP。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加强了道路管理和维护,保持路面平坦清洁,无雨日勤洒水;配备公路养护、维修、清扫队伍,使道路常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削减了车辆运输产生的扬尘。运输车辆经过沿途居民点时控制了车速;采用敞篷车运输时,用篷布遮盖;加强了物料装卸、堆放管理;水泥临时备料场宜建在有排浆引流的混凝土搅拌场或预制场内,就近使用。在施工区已严格控制车速,在靠近施工营地及辅助企业行驶的车辆,并且车速低于20km/h。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使用清洁电能,对大气环境基本无影响,厨房在烹饪时将产生一定油烟产生量较小,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2)施工车辆尾气影响分析施工车辆尾气主要来源于施工机械运行、汽车运输等过程。本工程施工选用了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并且安装排气净化器,使用符合标准的油料或清洁能源,排放的废气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加强了对燃油机械设30备的维护和保养,使发动机处于正常、良好的工作状态。施工机械尾气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甚小。(3)其他施工期配置了1台洒水车,在开挖以及道路等区域产生粉尘较多的地方,非雨日早、中、晚在工区来回洒水,尤其是经过居民点,洒水次数超过6次,达到了减少扬尘,缩短了粉尘影响距离和控制污染范围的目的,对周边环境影响甚小。130m~300m处有20户居民,电站厂房西北面约210m~450m处有20户居民,根据调查走访当地村民,施工期间废气并未对以其产生影响,但施工单位已采取措施,加强了施工区环境管理、对运输道路进行了洒水除尘、道路硬化等措施,将施工废气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小至最低。根据工程特点,本工程施工期噪声源可分为以下2类:固定、连续的施工机械设备噪声源:主要来源于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搅拌等施工活动,碰撞、摩擦及振动而产生的噪声。此类噪声源声级与施工机械种类有关,一般在85~110dB(A)之间;流动的交通噪声:主要来源于自卸汽车、载重汽车等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其特点为源强大、流动性强,与车辆运行状况有关,一般在85~95dB(A)之间。(1)固定源噪声影响分析施工期间,大坝开挖与砌筑、混凝土拌和、综合加工、弃渣堆放等施工活动都将对声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据对已建水电站类似施工区的监测,大部分机械设备的噪声级在90dB以上。施工区布置在大坝左岸,紧邻大坝,电站厂房南面100m~200m处有30户居民,电站厂房东南面约130m~200m处有8户居民,施工单位已从削弱声源、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途径减缓施工过程中对居民点的影响,并且施工期间未发生环境投诉事件。(2)交通噪声影响分析据对已建水电站类似进场道路的监测,并考虑到本工程施工布置、物料运输和土石方开挖量、弃渣量等来选择参数。施工高峰期(昼间车流量25辆/h、运行GB6-2008)中的2类标准(昼间60dB,夜间50dB)。施工期间,在进场路口设置了警示牌,限制车速、禁止鸣笛,加强了道路养护和车辆维修保养等减缓传播途径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了将影响减小至最低,施工单位已避免在午休时间12:00~14:00和夜间20:00~次日6:00等时间段进行源强大的施工活动及施工,对周围居民基本上没有产生噪声干扰。本工程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另一部分是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1)弃渣本工程弃料共计0.16万m3。弃渣运往当地政府指定的地点进行堆放。该弃渣场属于临时弃渣场,位于磨寨村附近的闲置农田内,本项目施工时对该弃渣场进行了围挡、防渗保护,目前该弃渣场已拆除,无遗留环境问题。具体位置见下弃渣弃渣场图6-1弃渣场位置图(2)生活垃圾本工程高峰期施工人数为20人/天,每天产生10kg/d,工程施工期间共产生生活垃圾3.65t。施工单位已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运往思旸镇同当地生活垃圾一同3132处理,并没有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5、生态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1)陆生动植物施工区临时占地及其他永久性建筑物等工程设施占地较小,施工过程中,局部开挖和工程占地导致极少量植被遭到一定的破坏,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较施工前相对减少。施工期间控制了施工范围、加强了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等对植被采取了一定的保护。工程施工仅局限于坝址区域,施工作业范围较小。施工期间降低了施工污染,维持工程区动物基本生存环境,降低了施工活动对其造成的干扰,同时加强了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宣传,施工期间没有发现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进行猎捕。工程施工对施工区内现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影响甚微。由于施工是暂时的,并且施工区周围动植物数量较大,分布广,不会使工程所在区域的种群结构和数量有明显的减少,不会破坏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水生生物工程施工过程中,仅因为开挖、围堰截流时的石料抛投对大坝区间水生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影响范围也仅限于坝址上下游范围内,其影响将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本工程工程量不大,施工影响区很小,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甚施工期对施工人员加强了宣传,增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了监管,严格处理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废污水进行回用,不产生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本项目在以上生态保护措施后,目前施工期产生的生态问题已经全部修复,据现场踏勘,目前已无施工痕迹。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1)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施工中已加强劳动保护措施,没有导致施工人员与粉尘、噪声过度接触患矽肺、耳疾等职业病。(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工程施工期间,高峰期每天提供20个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村民经济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工程建设对水泥、钢筋、木材、柴油等物资的需33求,有力拉动了当地相关行业发展。二、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分析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电站建成运行后,机组的运行不会产生任何废气,主要为旱厕、垃圾收集点的恶臭。(1)恶臭本工程设置有早厕和生活垃圾收集点,在运营过程中都将产生恶臭影响。评价要求加强旱厕和生活垃圾收集点的管理,定期对垃圾收集点及旱厕采取除臭措施,并加强清扫管理工作,同时在垃圾收集点周围设置绿化隔离带以除臭。另外,禁止项目将旱厕和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在不靠近河流一侧,同时建设时必须采取防渗、防漏、防雨措施。臭气自由排放扩散后,对周围大气环境影响。2、水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为小型河床式电站,无蓄水能力发电本身不产生污染物,不存在因水体封闭而产生的富营养化风险,对河流水质产生的影响也很小。(1)生活污水:电站改建后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工作人员产生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电站运营后员工6人,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49.7m3/a(0.41m建议,建设方需要修建一座化粪池(需防渗处理)生活废水经化粪池熟化处理后,委托附近村民清掏作为农田施肥,禁止生活废水排入龙江河。本项目采取化粪池收集处理生活污水的方式,类比同类化粪池,本项目化粪池处理效率见表6-1。表6-1生活污水产生及排放表(mg/L,t/a)污染因子CODSSNH3-NTP产生浓度300300205处理效率40%30%排放浓度2105本项目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可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表1中旱作标准,之后委托附近村民清掏作为果树施肥,禁止生活废水排入巫不河,对周边水环境影响较小。34(2)机修含油废水:本电站运行期间设备的保养和检修产生较少量的含油废水,电站发电后全部尾水直接排入龙江河,在电站机器检修期间将产生少量含油废水,类比同类型规模的电站,修配废水产生量约0.2m3/次,约为1.0m3/a,废水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SS,石油类浓度约为20-50mg/L,SS浓度约为300-600mg/L,小型维修产生废水量有限,项目设置隔油沉淀池(1.5m3)集中收集产生的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进入化粪池(需防渗处理)熟化处理后,委托附近村民清掏作为农田施肥,禁止生活废水排入龙江河。此外,为了防止电站运行中透平油、变压器绝缘油流入河道造成污染,根据业主提供资料及设计方案可知,本项目设有透平油罐室(规模约4m2)、集油坑 (1m3)及防止油体外溢的挡油坎(20cm),透平油罐室、集油坑应采取防渗措施。本工程废机油用量为0.05m3,发生事故时废油可完全被集油坑收集。本工程设置隔油池措施来收集机组运行、检修过程中的废油,对收集的油类进行回用或交由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本项目设置有一个危废暂存间,危废暂存间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防控标准》(GB18579-2001)及其修改单的要求设置。机油通过循环使用减少排放,同时加强水轮机等运作部件的保养和维护,尽量减少水轮机润滑部分少量漏油污染河水。3、声环境影响分析电站运行中噪声源为水轮发电机、水流声,其噪声源强为一般在80-85dB(A)左右。两台机组同时运行时,噪声叠加后产生的其综合噪声约为89dB(A),由于电站厂房为封闭式,电站运行噪声经墙体阻隔衰减后(隔声量15dB(A)),车间外的噪声级约为74dB(A)。表6-2主要噪声源一栏表设备名称数量备注单台噪声级dB(A)多台噪声级dB(A)频谱特征户外声级dB(A)水轮机2厂房内频74发电机2厂房内频69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的规定,,采用点源衰减模式,预测只计算声源至受声点的几何发散衰减,不考虑遮挡物衰减、空气吸收衰减、地面附加衰减。本项目施工期的噪声源主要为室外声源。计算某个室外点声源在预测点的A声级35LA(r)=LA(r0)-20lg(r/r0)式中:LA(r)---距声源r处的A声压级,dB(A);LA(r0)---距声源r0处的A声压级,dB(A);r---预测点与声源的距离,m;r0---监测设备噪声时的距离,m。本项目噪声预测结果见表6-3。表6-3电机房厂界噪声影响预测结果单位:dB(A)声源强dB(A)与声源面距离的噪声预测值20m50m200m250m300m350m机房7440.023430.53026.0424.4523.37根据上表可知,本项目噪声衰减后贡献值较小,厂界噪声能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排放标准,项目噪声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距本项目最近的环境保护目标为居民点1,距离100米;居民点2距离本项目150m,根据本项目贡献值衰减预测,本项目在环境保护目标处均能达到相关质量标准。对于各种生产设备,除选用噪声低的设备外还应采取合理的安装,并适当进行减振和减噪声处理,要合理布局噪声源。车间的门窗部位选用隔声性能良好的铝合金或双层门窗结构,加上自然距离的衰减作用,使机械噪声得到有效的衰减,不致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经以上措施处理后,项目噪声达标排放条件下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地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固体废物不外排。水电站运营时发电机维修和使用产生的废机油约为50kg/a,根据《国家危险 (GB18597—2001)及《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危险废物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来存储和处置;环评要求在厂区内设置有危险废物暂存间储存废机油,并标有危险废物的标识。废机油收集暂存后送有资质单位处置。拦渣池废渣主要为树枝、树叶等,集中收集后由附近农户作为柴火。经以上措施处理后,项目固废对环境影响小。365、对水生生态影响电站建成后,上游来水通过引水渠引至下游电站发电,在局部地段改变了河流的轨迹,引水坝至厂房之间出现减水段,引水坝下游用水户主要是农用地灌溉用水,为满足减水河段和下游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水库在蓄水期和运营期,需下放生态环境用水,保证天然河道不断流。根据《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SL709)等有关标准,本工程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采用“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来确定,根据水文计算成果,则下泄生态流量为0.095m3/s。工程设计在河流减水段首部引水坝处,在引水口处增加生态流量泄放闸孔(DN200),泄放生态流量,调节生态用水。由于减脱水河段较短,且无生活取水等,在保证最低生态下泄流量的情况下,本项目蓄水、运营期对该河段生态影响较小。评价要求,工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设计增设生态流量泄放孔,以保证下游生态流量。6、局地气候和环境地质影响水电站为河床式电站,对区域地形、地貌、植被、水域等局地气候影响因素的改变甚微,因此对局地气候无较大影响。7、社会经济影响本电站改建后装机容量为2×4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308.2万kW.h。售电效益显著。电站运行后,可增加当地财政税收,提供清洁能源,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将起到推进作用。8、对当地村民饮水、农业灌溉的影响经现场调查踏勘,附近村民饮水引自山泉的自来水供水系统,不在水电站上游、下游取饮用水。本项目的建设对村民饮水无影响。根据现查踏勘,本项目为河床式水电站对灌溉的水田和林地基本无影响。9、环境风险影响分析根据本项目建设特点,项目运行和管理中具有潜在的风险类型有:生态风险、溃坝风险等。生态风险:主要为降低生物多样性风险,本项目大坝的建设,造成了减水河段的出现,同时淹没少部分陆地,水资源分布的时空改变,对水生及陆生生物栖37息地造成影响。本项目大坝建成后,最大坝高9.7m,水位上升不高,未涉及地表大范围的淹没区,电站改建对地表植被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很小,两栖类的栖息环境得以保存,故项目改建对当地两栖类影响微弱。溃坝风险:大坝选址区地质稳定,未发现断层等不良地质,且大坝下游1000m内河岸未分布有居民居住。本项目河床式小型发电站,坝区存留的水量不大,项目所在区域地震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区域稳定性较好。本工程电站拦河坝按10年一遇设计,20年一遇校核;引水渠按10年一遇设计,30年一遇校核;电站厂房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由此可见,本项目发生溃坝风险的概率相对较低,可能性较小。环境风险:本项目主要的环境风险为项目机油、废机油渗漏的风险。本项目设有透平油罐室(规模约4m2)、集油坑(1m3)及防止油体外溢的挡cm透平油罐室、集油坑应采取防渗措施。本工程废机油用量为0.05m3,发生事故时废油可完全被集油坑收集,同时要求人员对设备定期巡查、检修,保证漏油后能及时处理和设备的正常运转。厂区道路和地面均有防水硬化设计,保证机油渗漏不会直接进入土壤造成污染。本项目机油渗漏的风险较小。10、工程环保设施(措施)及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499.28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1万元,占总投资2.2%,环保投资具体情况见下表表6-3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表项目环保措施投资(万元)预期效果及要求降噪措施措施1《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污水处理化粪池熟化处理后用于农田施肥,不外排3经过隔油处理的废水排入化粪池熟化处理后用于农田施肥,不外排处置生活垃圾收集点及设施1《一般工业企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污染物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其2013修改单集油坑38危废暂存间3-水环境保护:1、地表水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项目在施工期间拟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随便排放。(1)由于施工场地位于龙江河流域,为保护龙江河的水质,施工期废水经处理后应全部回用。(2)各类临时建筑物的排水做到不以渗坑、渗井、低洼地、明渠或漫流方式排放。(3)含有害物质的建材如沥青、化学建材等堆放点设蓬盖,暴雨时设土工布围栏,防止被雨水冲刷进入水体。(4)机械和车辆冲洗废水主要为含油污水,该类污水影响程度和范围有限,但石油类在自然条件下降解较慢,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水体生物有较大影响,应当尽量给予控制。因此,评价要求施工机械和车辆应到附近专门清洗点或修理点进行清洗和修理,小部分在项目区内进行清洗和修理的施工机械、车辆所产生的含油废水不得随意弃置和倾流,需设硬化地面、修建排水沟和小型隔油池,经处理后可用于工地洒水降尘。防止机械维修、清洗污水对水体、土壤的污染。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严格施工管理,防止发生漏油等污染事故,特别是在基坑开挖阶段,防止污染物滞留在基坑底部。(5)混凝土构件养护废水。混凝土养护可以直接用薄膜或塑料溶液喷刷在混凝土表面,待溶液挥发后,与混凝土表面结合成一层塑料薄膜,使混凝土与空气隔离,封闭混凝土中水分,以免水分蒸发外逸。水泥依靠混凝土中水分完成水化作用。因用水量较小,故废水排放量小,其主要污染物为SS,通过设置沉淀池收集后,可用于工地洒水降尘。(6)混凝土输送泵及运输车辆清洗处设置沉淀池,废水不直接排入河道,经二次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洒水降尘。施工场地含有大量泥沙的污水经沉淀后39回用,不外排。(7)施工现场进行砂、石冲洗和搅拌浇注混凝土等施工作业过程中将有施工废水产生,如不经治理直接排放,将会对当地地表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影响,因此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在建筑施工现场开挖修建临时废水储存沉淀池,使施工废水经沉淀除渣后重复使用。(8)施工期废水主要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工程不设固定施工营地,施工人员均为当地村民,施工期在施工场地设置临时旱厕,由当地村民定期清掏用作农肥,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盥洗废水,水量较小,水质简单,不集中收集,直接泼洒施工场地地面抑尘,不外排,不会对周围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2、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与措施工程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应坚持“源头控制、末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原则,针对工程特点,其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主动控制即从源头控制措施。对生活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集中处理,防治对水体造(2)被动控制即末端控制措施。改善地下水排泄途径;做好坝基(肩)防渗措施,降低因渗漏对坝下游地下水位的影响。(3)建立地下水的观测预报系统预测预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施工中突现大量涌水、突泥、坍垮等严重危及施工人员安全,影响施工进度等不利情形的发生。施工地质等有关人员通过勘察设计资料和必要的勘察工作,来熟悉撑握工程区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能出现地下水量、位置等变化,因此地质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所了解掌握的地质情况,密切观开挖施工中地层岩性、节理裂隙、溶隙、分散性或小股性地下水的变化情形。4041环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涌水现象,及时进行封堵和灌浆,避免对地下水流畅、水位造成明显不利影响。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断裂和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及地下水渗漏地段,采用混凝土进行防渗衬砌。1、库区水环境保护措施(1)水库清理为保证库水水质和库周人群健康,项目运行前,应对水库植被进行清理,包括最高蓄水位以下的林地、杂草和农作物等。(2)库周环境管理为保护库周环境及水库和减水河段水质,库周和工程减水河段沿岸应禁止建设水污染企业,禁止人畜粪便直接下河或在库周及工程减水河段沿岸倾倒垃圾。2、生产废水处理措施运行期生产废水产生量较小,主要是机组设备检修时的油污水,设备检修时间较为固定,估算每年检修排放污水量为1m3。含油废水交由具有含油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3、生活污水处理措施水电站员工生活污水若直接排入龙江河,将对其水质产生不利影响。项目投入运营后,本项目生活污水主要为职工日常盥洗水和如厕污水。由于本项目位于农村地区,设置旱厕,粪便清掏作为农肥,减少生活污水量和降低污染物浓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4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由于施工区大气污染源较多且分散,无固定排放方式,难以采取集中末端处理,所以大气环境保护设计与工程施工总布置密切结合,从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施工设备及环境敏感区防护等方面减少粉尘、扬尘和废气等产生量,从而削减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扩散,改善施工现场工作条件,保护施工生活区、环境敏感对象及外环境敏感区环境空气质量,使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标准,TSP控制目标为日均浓度小于0.30mg/m3要求,建设单位须采取以下大气环境保护措施:(1)燃油废气的消减与控制①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工程车辆及施工机械,淘汰老、旧车辆及施工机械,使用符合燃油标号的油料;②推广环保新技术,更新控制排放物装置,使用新型节油净化器和燃油增效剂,达到净化空气作用的同时又节省了燃油;③定期对施工机械进行维修、保养,始终保持发动机处于良好的状况,降低尾气中有害成分的浓度。(2)交通粉尘的消减与控制①在施工场地通向场内道路或对外交通道路出口处设置简易洗车槽,出去的施工车辆必须通过洗车槽的清洗方能上路,避免施工车辆把泥土带出施工现场;②凡远距离运送土石方、石灰和粉煤灰等材料的运货车,都应用蓬布或塑料布覆盖,或用编织袋分装,或采取密封措施,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扬尘或运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