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古城东北区域地名、地物的调查与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泉州历史文化古城的一些地名和特色被新的地名所取代。许多古代地方和地球形态的名字消失了,被美化了。有些人是错误的,有些人是不可忽视的。不少外地学者盛赞“泉州文化古城处处有文化”,是否如此呢?本文以黎明高中(原武庙)为中心,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400米为范围(见文末附图一),对这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古迹介绍、考证于下。这些地方是我儿时几乎天天走过,或者是经常走过之地,虽然现在面目全变,但儿时的记忆犹新,写下来留下些许回忆,留下些许乡愁,与诸位方家和学者商讨共享,或许对今后古城的保护和建设有用。一、嘴唇山或山天楼泉州古城内中山路与东西街的交界处有一座20世纪20年代建造的钢筋水泥建筑———钟楼。钟楼以北(威远楼以南现市第二医院门口)的地名称“洲顶”。或许有人会说,所谓“洲顶”应是地处唐宋州衙附近而得名,所以应改为“州顶”才对。此说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前或成立初期,该地门牌号都称“洲顶”,是否记忆弄错了?儿时,我就读卓然小学(今实验小学),同班有几位同学的家就住“洲顶”,门牌号赫然在目,怎会忘记。20世纪初,钟楼南面建造中华基督教堂,地面下全是海泥,并挖出船板、船钉。20世纪70年代末,钟楼东侧建百货公司(今新华都超市),地下也全是海滩泥土,还出土几只石雕碑座乌龟(后移西街开元寺)。21世纪初年6月,钟楼以北的道路翻修,为埋下直径近2米的大水管,挖一条3.5米深沟,地面下全是黄色赤土,俗称“实地”。这就很清楚了,钟楼以北,古为陆地;钟楼以东的一小段及以南,古为海滩。钟楼地处古代海滩与坡地交界处。20世纪80年代,“洲顶”道路拓宽,改名中山北路,“洲顶”名称就此消失。“洲顶”的东南面是云山(亦称白云山、詹厝山或尖厝山),自尖厝山向西依次是生韩宫、连理巷和惠世医院(今市第二医院),东南坡是旧民众教育馆、群力报社、旧晋江县衙(今市公安局)、旧晋江专署(今晋江军分区),现在市公安局对面是元妙观,元妙观与南面观东巷地面落差2米。元妙观以南古为海滩,向西海滩延伸至“洲顶”。惠世医院边上的尖厝山顶为云山最高处,上长满龙舌兰,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初期,警报台就设在山顶上,居高临下,古城一览无余。解放后,公安部队在山上辟一个篮球场,小时候我经常在那儿打篮球。故“洲顶”应是指“云山”,为洲之顶,故得名。自钟楼向北100米左右,有一座宏大建筑物,即威远楼(在今市第二医院门口)。威远楼后有一片旷地,是柴、草、菜市场,小时候家里养兔子,天天早上要到市场拣拾菜叶养兔。再向北,即现在中山公园,其范围一直延伸至华侨新村。中山公园是唐、宋、元、明州郡衙门所在地。为了过细查证“洲顶”地名问题,我查阅晋江市档案局(馆)编《晋江行政区域演变稽略》,在《晋江县行政区划一览表》中“保别”———“威远楼保”,“所辖街村名”表中有“县口、洲顶、连理巷、镇抚司、驿内巷、船斛、鞋巷、台阶巷、东街、西街”。二、《古东南角》现今的威远楼在钟楼以北300米处。其实,威远楼的命运多舛,历史上经多次迁址重建。据乾隆《晋江县志·古迹》载:威远楼,在双门前北,即北州治之谯楼也。元至正九年(1349年),监郡偰玉立建,郡守孙文英重修。三山吴监为记。[2]偰玉立与孙文英为同时人(均元至正间任),现建现修,似不合理。但据道光《晋江县志·古迹》云:(明)《史继偕记》:谯楼相传为唐末王审知所建,前辟双阙,下累石如城。稍北九十步为应门。应门者,第二门也。宋元因之,以谯楼为测漏所。至正年间重新,陶人款识,有至正元年字,则再建于是年无疑。我朝改郡为卫,正统年燬,撤而更之。而移其址于第二门,则实由正统间始。按此则移今所者,始于正统也。[3]《史继偕》所记,“至正元年字”,实是“陶人款识”九年之误。乾隆《泉州府志·公署》云:宋州治府前,有谯楼。知府偰玉立修。《吴鉴记》:至正九年秋八月,泉郡新修谯楼成,何以书大复古也,曷大尔修复诸古,弗改作也……正议大夫高昌偰玉立,中顺大夫古襄孙文英来守泉州。夏五月,偰候至……退顾谯楼瓦腐木朽凛然,其将压,喟然叹曰:‘是不可缓也’!于是郡人士好义者出己货,佐公费……六月,总管孙候至,命属令晋江仙源纪庆翁,南安白榆等分任厥事……悉复旧观。公合乐命酒,会僚属宾佐以落之。邦香老士庶鼓舞嚣欢,谓公真仁人,出一言而兴百世利。乐其事之成,而己不与于其役也,请诗以歌之。[4]从《吴鉴记》可见,谯楼是至正九年五月偰玉立和(六月)总管孙文英接力合力重修的。古谯楼的位置应在州署应门前(南)90步,即今洲顶的钟楼与省属第二医院(前惠世医院)中间。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遭火灾焚毁,向北推移至州治应门处重建(即今省属第二医院门口)。清末民国初颓坠。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军阀孔昭同罚一位林姓捐资重修,设“群治会”于谯楼。北伐军入泉州,晋江县国民党部设于谯楼。抗日战争时期,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一度设于此。1949年,闽中游击队入泉州,驻扎于此。1950年冬,晋江县文化馆设于此。1951年,泉州与晋江分治,遂改为泉州市文化馆。1953年改为泉州市共青团委员会驻地,后为交通方便,拆掉威远楼东西两侧民居,打通洲顶通北门街车行道路。1958年,泉州市市长王今生接受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副总工程师杜仙洲先生的建议,全面重修。楼上设“泉州历史人物陈列馆”,分别陈列苏颂、曾光亮、李贽、俞大猷、郑成功,邱二娘等泉州籍历史人物塑像和事迹。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泉州文化系统工作队进驻威远楼。1967年谯楼受到破坏,面目全非。1968年下半年,地市革命委员会成立,下令将残破谯楼夷为平地。1986年,退休市长王今生,向海外侨胞募资重建威远楼,为不妨碍市容交通,向北推移百米重建,即今威远楼是也。今之是楼,作为文化艺术展览之场所。楼外广场成为清晨老年人晨练场所,以及夜间南音、南戏的表演场所。1989年2月泉州市人民政府于重修后的谯楼立《重修威远楼碑记》,文云“元至元九年建威远楼,以踵北楼之前徽”。碑文这句话有两个错误。其一,元至正九年(1349年)郡守偰玉立、总管孙文英先后(五月和六月)接力、合力重建威远楼,而非“元至元九年”。其二,碑文说元代重建威远楼目的是“以踵北楼之前徽”。可是,元代吴鉴碑文只说是“悉复旧观”,与北楼毫无关系。这是写碑文的作者有意把威远楼错置泉山门北楼头上,以含混其事。其实乾隆《晋江县志·古迹》早已考证,“又有以威远楼为北楼者,更非”。这是今文人有意攀附唐文人欧阳詹与宋王十朋之徽的典型事例,更是假借市政府名义,刻立石碑,造成既成事实,谋以改变历史事实的事例。三、惠世医院的更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修的威远楼前东侧,今泉州第二医院大门口南侧有一座生韩古庙,古庙北面临连理巷。连理巷即今泉州市第二医院里贯穿西东方向的通道,今医院里东西通道的尽头是GT大楼,大楼系古连理巷的巷尾,古称“宫顶”,是连理巷的最高处,与县后街形成直角交接。“宫顶”向南,有小路通云山腰的民居(林姓和甘姓)和山顶的警报台。据民间传说,北宋宰相韩琦出生于生韩宫,其地也是韩琦母亲的罹难地。据传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泉州知州韩国华,河南相州人,娶妻多年无生育。一日署中榕树盛开攀枝花,韩国华认为是好兆头。夫人命美丽的婢女连理,折枝鲜花送给丈夫。韩国华认为,此兆应在连理身上,就纳下连理为妾。不久,连理有了身孕,引起夫人的嫉妒。趁韩国华不在,把连理赶出署门,连理走到署前城隍庙口,伏在庙门口一块石头上睡去,梦见城隍对她说:“今日送泉山之神为汝子”。连理醒来,肚子阵痛,就在石上生下韩琦。连理把韩琦放置于城隍庙口,削发为尼去了。后人为纪念韩琦母子,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韩魏公祠(即以后的生韩宫)于威远楼前偏东,且以晋江县城隍崇祀祠中。以后,韩国华、韩琦父子就被老百姓当做城隍崇祀。老百姓为纪念韩琦的母亲连理,就把生韩琦的城隍庙改称生韩宫,又把宫边的小巷称连理巷(今市第二医院东西向通道),原来生韩宫大门口北侧有一块略带红色花点的花岗岩石,据传就是连理生韩琦的“儿诞石”。20世纪50年代,为扩大医院,拆生韩宫为医院大门。(时生韩宫后为一片空旷地,即连理巷南侧;北侧为王姓布商住宅)。“儿诞石”被毁,连理巷也被围入医院内,地名从此消失。现今医院内东西主干道,即是原来的连理巷。原来的医院(惠世医院)是被连理巷隔开为南北两部分的,南北各为二层建筑,中间有天桥连接。天桥下有一口四孔古井,巷人汲水维生。1984年2月,泉州市文管会刻立《韩琦出生地》保护石碑,今石碑在第二医院大门口南侧。晋江县城隍庙,原在泉州府署前东侧,即原来的生韩宫。据乾隆《晋江县志》云:县城隍之祭。旧祀于生韩古庙。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县黄昌遇改建于府治西北云山铺(即今所,昌遇有记)。[1]然道光《晋江县志》的记载尤详,云:我晋之有城隍也,始于唐,历宋元明屡有迁移,规制殊不可考。万历间(1573-1620年),建韩魏公祠于谯楼前,因其地为公诞降处,而以邑城隍崇祀其中,颜之曰:‘生韩古庙’,相沿几二百年。然近市湫隘,庙貌未扬,无以壮观瞻,即无以妥神灵。己巳夏午(崇祯二年,1629年),予甫莅任,心窃为之惶然,筹改建未得善地……岁辛末,得地于谯楼西北民居……其将福我百姓于无穷矣。[2]则知现在的晋江县城隍庙(镇抚司巷)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晋江知县黄昌遇迁原址于生韩古庙的县城隍到这里。古代设城隍庙的目的是阴阳互为表里,阴阳共治社会。县官新上任必须要县城隍庙宣誓,忠于职守,忠于神明,由城隍监督。20世纪30年代,县城隍庙改为泉中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泉州第六中学。除山门于上世纪90年代初改造校门时拆毁外,其他大殿,两庑及古榕树等都保存完好,还有出土两方清代重修碑,竖立于庙前偏东。现在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惠世医院。威远楼前东侧为连理巷和生韩宫,连理巷中段为惠世医院,医院地跨连理巷南北两侧,中有天桥连接。天桥下有口古井,四个井孔,泉水丰富,连理巷居民世代仰此井维生。惠世医院为基督教会创建。1881年,英国长老公会教士兼医生颜大辟,从厦门来到泉州城,在南街头新花山(今中华基督教堂)购地创礼拜堂兼医院。后来,城内和惠安的信徒来就医者增多,深感土地湫隘,所以租连理巷民房为医院。光绪十八年(1892年),正式创立惠世医院。医院兼培训学生,学制五年,课本用闽南白话拼音字母写成(一种拼音字母),半天上课,半天实习。不少学生培训后能独立开业行医。如陈振辰创“南生医院”,陈清源开“泉州药房”,何大年办“永惠医院”(前人民医院打锡巷址),吴祝三设“祝三医局”。1918年,永春医院并入泉州惠世医院,一直到1949年。1934年5月,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驻泉州代表罗励仁、贾丽德等,创办泉州惠世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抗日战争期间,惠世医院内迁南安,对南安乡间医疗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至1944年,有七届毕业生,计34人。1945年至1949年,有五届毕业生计64人。这些毕业生成为新中国初期泉州护士界的骨干。1951年秋,改名泉州惠世卫生学校,有五个班计91人。1952年12月,与福建省晋江医士学校合并,改名晋江卫生学校,后又改名泉州卫生学校。2004年,提格为泉州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不久校址从老城区县后街外迁至东海区,而原来县后街旧校址改为泉州市实验小学。四、古墓群后的“家民”民国初年,在原州署遗址辟泉州中山公园,铲除残垣断壁,广辟一个集会的广场。原州署里的十多棵古榕树,大多保留下来,至今仍有存活数株。中山公园的平面结构,是分东西两个部分。公园前连接威远楼后的柴草菜市场,市场向北即入公园范围,先是一片凹地,向东上坡是今北门街卓然小学,地上长满高大的槐树、臭樟树。公园中有道路,把地分东西两部分。东部由南向北依次为旷地(解放后建灯光篮球场),向北上坡(5、6米),上有抗日战争烈士水泥红色纪念碑。碑后是小土山(10米高),山顶有六角亭,供人休憩,山上长满高大凤凰木树。西部由南向北依次,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钢筋水泥纪念碑,次为汪精卫夫妇两人跪地石雕像,凡过路行人,均吐痰石雕身上。进而水泥网球场,后改为水泥篮球场,再上坡路5米左右为以后建的司令台,司令台后为小土山,小凉亭。司令台与小土山之间旷地,于20世纪40年代,埋葬着由城内花巷许厝埕天主教堂里移来的“留氏七部棺”。司令台的北侧,即为1931年,厦门大学考古队林惠祥教授等发现的“唐贞观三年(629年)”的“唐初古墓遗址”。古墓群后,即原州署后花园的假山和荷花鱼池。这座假山一直保存到20世纪70年代,建市体育运动大楼才被拆毁,假山石搬运至泉州大开元寺东塔北面另设假山荷花池。司令台前(西)为广场,后来辟有四百米正规跑道。1931年后,日本侵略者占据我国东北三省、华北和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延锴率领下,通电全国,要求抗日,遭蒋介石围剿,退福建,宣布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是日,十九路军在中山公园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突遭蒋机轰炸,广场西部的司令台连中数弹毁坏。新中国成立后,就广场修建四百米跑道,司令台移设于广场东部。上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剿匪等公审大会会场及刑场,以及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群众大会都在此举行。20世纪60年代,辟为市体育训练学校和人们晨练之所。黎明高中。中山公园之东(隔北门街)紧邻黎明高中。黎明高中的原址是创建于清康熙年间(1688年)的泉州武庙。据道光《晋江县志》载:前系提督东教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提帅张云翼建,称武庙,朔望行香,春秋致祭,而秩祀之典尚在涂门庙(关帝庙)。至嘉庆间(1796-1820年),提帅颜,城守英,始移秩祀之祭于此庙。后中殿坏,嘉庆十八年(1813年),伯爵军门许文谟捐修,住持僧然中董其役。[1]黎明高中的校长吴克刚,早年在上海与巴金认识,以后到巴黎读书,又同住一幢小楼。1930年8、9月间,黎明高中校长吴克刚和秦望山邀请巴金来泉州度暑假,据巴金的回忆,白天他们走在旧州署附近的荒凉的园子里草地上,或者坐在寂寞的凉亭的横栏上谈论时事。晚上,他们打着火把,走在阴暗的窄巷中,静听带着威胁似的狗吠声,又到一个古老的院子去捶油漆脱落的木门。那时的旧提督署里长着许多龙眼树,学校里也有。走过铺着石板的小巷时,还有茂密繁盛的龙眼树枝,从古老的院墙里垂到外面来。他们一边走,一边攀折些龙眼枝,一路上吃着未熟透的果实。这些都记载于巴金的《南国的梦》的散文里。1932年春夏之交,巴金接受黎明高中校长叶菲英的邀请,第二次访问泉州,住平民中学(今文庙)。回上海后写小说《春天里的秋天》,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是取材于泉州的。如女主人公郑佩2),是巴金于1932年在泉州亲自看望过的那个被封建婚姻逼疯了的姑娘;书中另一位女主人公,则是1930年巴金第一次来泉州在黎明高中作客时会见过的华侨少女,她冲破封建束缚,跟恋人私奔,远走高飞。1933年的春夏之交,巴金第二次来泉州访友,重游黎明高中。20世纪80年代,黎明高中复办,改名黎明学园,后又改名黎明大学。巴金对黎明大学依然感情特别深,先后赠送七、八批书籍给黎明大学。为纪念半个多世纪前他的《南国之梦》,特别送给黎明大学他的名著《春天里的秋天》。1934年,黎明高中的师生因演出进步的话剧,被泉州军阀当局钱东亮旅长宣布取缔,学校被迫停办。泉州地方进步绅士、同盟会会员秦望山先生,为纪念好友、同盟会会员许卓然先生,遂于武庙原址黎明高中旧址创办卓然小学。许卓然因国民党内派系的矛盾,于1930年5月28日被暗杀于厦门大史巷,同年8月26日,迁葬于晋江县安海镇前埔村。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卓然小学改名泉州市实验小学,是泉州市的重点小学。21世纪初,移校址于县后街原卫生学校(后来的医高专)原址,即今泉州市实验小学。五、海疆学校的“三四”海疆学校位于泉州东街原泉州府署之后的广场上,俗称府后山。古泉州府署,即今金星大酒店的前后楼位置。古泉州府署的大殿,经常驻军,一直到抗战胜利之后,还作为国民党领袖祝圣之所,称“司令部”。记得小学时候,卓然小学校长带领学生到府署大殿,向蒋介石画像祝圣。府署后门即是府后山广场,原本应是府署的驻军练兵场。1944年,太平洋盟军节节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在望,为培养战后收复台湾的后备干部,国民政府筹办国立海疆学校。先是,张兆焕为校长,创办于仙游县金石中学。1945年元月,梁龙光接任校长,正式开学上课。同年秋天,迁校址于南安九都,假鹏南小学为临时校舍。1946年元月二十二日,校长梁龙光与泉州天主教堂神父安抚民(葡萄牙人),签订租借花巷天主教堂一年以作为海疆学校临时校址的契约字据,租金一年三万元国币1946年7月,海疆学校选址泉州城内府后山(即府署后广场),动工兴建两幢平屋,计20间,作为新的校址。动工时炸毁府后山地底下的防空洞。该地下钢筋水泥防空洞,为十九路军入闽,为防蒋介石飞机轰炸所筑。原本建校舍与防空洞毫无关系,只是当时钢筋价格很高,远远高于炸毁的工钱。因此,天天爆破声不断,水泥块满天飞,周围民居深受其害,我家的瓦屋也多次被砸破,记忆犹新。海疆学校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期的国民党“国府教育部”直接管辖的一所专科学校,也是泉州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194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天津镇压“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游行学生,酿成“五·二○血案”。泉州海疆学校学生罢课声援,并驱逐破坏学运,为帝国主义效劳的金罕牧师。1948年6月,海疆学校师生参加在泉州举行的由十一所学校八千多人组成的“反对美帝国主义扶植日本”大示威游行。1950年6月,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停办国立海疆学校。原府后山校址改为晋江军分区。该校商科并入厦门大学,师范科并入福建学院(后来的福建师范学院)。海疆学校从开办到停办前后存在六年,培养毕业生四百多名,他们分布台湾及泉州本地教育、政法、商业和民政部门工作。府后山,在海疆学校后,山东西走向,长约百米,名叫府后山,实际是个大土堆,是泉州府署的建筑操练场,是挖掘云山东坡泥土堆积成的。如今泉州市公安局、县后街彩笔巷与军分区的地面落差还有两米多,这就是明证。上世纪40年代,海疆学校创立前,府后山上东侧仅长一棵槐树,山坡上皆长低矮的青草,适合牧羊,儿童时我家养一头山羊,我经常牵着山羊到府后山北坡放牧,记忆犹新。府后山东尽头是最高处,上筑一座两层泥土碉楼,大约是清代建筑,楼板与屋顶皆不存,仅剩一个空壳。站在碉楼下,泉州东城门外,北城门外皆在眼底,是一个绝好的瞭望处。府后山的南坡高约五、六米,北坡高近二十米。北坡下为广阔的菜园地和龙眼树宅地,称“后菜园”,即今实验小学(前卫生学校)的运动场。自县后街东拐入彩笔巷,于巷尾向北拐,有一条小路,再拐东向沿着府后山北坡下一直到中营下(地名),这里有一口池塘,称下田池,这里是府后山、广平仓、相公巷三地的交汇处。所谓中营下,可能是古代驻守军队保护仓库而得名。上世纪40年代,从这里向南有一条带状方格型“三合土”地基结构,宽十多米,自下田池一直延伸至今军分区大礼堂处,这可能是古代泉州府仓库的地基,高出地面近一米。过去,我们从县后街到培元二校初中部,皆走这条小路捷径。20世纪80年代,泉州军分区范围内最北面建一列退休干部宿舍楼,其位置就是在这条东西走向的小路上。为建这列楼房,在西面切下云山东坡,其十多米高坡剖面,还发现几座圆拱顶唐墓,今犹存,只是铺上草遮盖而已。记得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一年春节,下着毛毛细雨,一日清晨路人大喊大叫,说昨夜有老虎路过。果然,彩笔巷中有一列老虎脚印和马蹄印延伸至府后山。驻军也在寻找丢失小马匹,大约被老虎吃掉了。可见,在海疆学校在府后山创立前,这一带是十分荒凉的,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泉州军分区后面西北方向,有另一座比府后山更小的山,称马鞍山。为什么叫马鞍山呢?这座山南北走向,山的正中挖开一条道路,穿山而过,因形似马鞍,故名。山的西坡(向县后街方向)高约2米,山的东坡落差较大,有十多米。山不高,山上长满龙舌兰和荆棘。从山中挖开的通道两侧的地层情况看,也是堆积土,非原生地层。也即说明是推平云山北坡地的泥土堆积而成,且历代也是倾倒垃圾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初,泉州卫生学校扩建校舍,把马鞍山铲平,只留下一角作为纪念。因是垃圾场,还出土不少宋元时代的陶瓷碎片和陶瓷器。其中有宋元时代泉州出产的青花白瓷、白瓷,其中出土一件青花白瓷碗盌,底部文字是“乾道五年制”(1169年)。此外,还出土大量陶制酒瓶,这种酒瓶过去误认为是郑成功军队使用的火药瓶,其实是宋元时代的陶制酒瓶,这种陶瓶在泉州沿海地区、海底和滩涂地,都有发现。1986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此地竖立市级文物保护碑,很可惜,文管会的碑文里把“马鞍山”误作“府后山”。后保护碑移置卫生学校(今实验小学)校门口,今已无存。幸今还留有“马鞍山巷”地名。1986年,台湾成功大学陈信雄著的《澎湖宋元陶瓷》一书,记载澎湖列岛发现的二万多件陶瓷和碎片。无论是瓷器和陶制酒瓶,与马鞍山出土的完全一样。六、泉门等处“致乱”北楼在泉山门之上部,为泉州唐、宋时期之衙城、子城之北方城楼,俗称“广盛楼”。位于古州署之东北(今中山公园之东北角),即今泉山门与横跨北门街的今市气象台之间的街道正中。今气象台范围内,还保存着一角古城墙遗址。唐朝贞元七年(791年),郡守席相牧守泉州,见北楼“半倾半摧”,不便“更人、防卒之莅事。”于是决定重修。据贞元九年(793年)欧阳詹《重修北楼记》云:泉山门的北楼,原为“此郡北墉之立候楼”。重修后的北楼,“倚层霄于轩槛,纳千里乎窗牖,如鳞之廨署,若岸之军壁。得之之状,若连山之有重峦,长江之蹙洪涛,气势由是以雄焉。”宋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守泉州,以“温陵之有北楼,犹武昌之有南楼也。而北楼以欧阳四门重,欧阳氏以一代文杰,联名韩李诸公,真足以重兹楼也。”但见此“楼将压”,以“众木支之”,“有碑,尘如积,漫不可读,及四门所作之记。”次年,利用建贡院的馀材,重修北楼。自作《泉州新修北楼记》云:登而四顾,山川城廓之富,尽在目中,亦一州之壮观也。既相与赋诗,又为之词白:“闽南有州,北墉有楼,席侯肇谋。发挥以文,楼乃有闻,欧阳四门。载建载修,克绍远猷。郑、吕二侯,岁月浸久,楹腐桷朽。伊予来守,偶岁之丰,时定之中,廼鸠尔工。材即其馀,费节其虚。踰月如初。泉山之状,桐城之状,可登以望。心焉南极,心焉拱北。守臣忧国,匪遨匪游,风观瘼求;守臣登楼,民淳俗朴,灾害不作,登焉斯乐。民俗惰媮,闾阎恨愁,登焉则忧。居而官理,登时民喜,登斯无愧。”[1]20世纪40年代,泉山门两旁遗址尚存,仅是城楼塌毁无存。在原址北门街道东侧,还残存十多米高的一段土夯城墙,俗称“广盛楼”。道路西部(今泉山门址),尚存有4、5米高城墙遗址一段,上长满芦苇草。抗战胜利前一年,即1944年冬,一日清晨,据从南安九峰岭上(今双阳山西北)挑柴草进城贩卖的樵夫报告,天朦朦亮时挑柴担入城,看到一只大老虎横过北门街躲进北楼遗址西侧城垣残址的芦苇丛中。路人皆不信是真,以为是狗。当时,柴草、青菜市场就在威远楼后(今威远楼前),与“洲顶”仅隔一座威远楼。适好“洲顶”有一渔贩,惠安人,名叫阿兴(租住我家老屋),他听说有老虎,凭他身体高大、健壮、有力,操起一把锄头,直奔广盛楼草丛(前市体委射击场,今泉山门),不待分说,拨开草丛找虎。口念:“虎在哪里!虎在哪里!”突然,老虎猛扑上来,一掌向阿兴打来,阿兴扔掉锄头,转身就跑,围观群众惊呼,四散逃跑。这时,阿兴才觉得自己下巴已经掉下来,仅剩一片皮肤连着,赶紧用手托着下巴,在群众的帮助下,就近到连理巷惠世医院抢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山公园、洲顶、广盛楼等地方,发生巨变,今日已无从辨认了。上世纪70年代,今泉山门址建粮站,居民定量供应粮食。地下出土“衙子城砖使立”残城砖一块,现砌于泉山门洞西壁上,同时还出土一方尖顶形两层石墓残构件,该方石刻体量较大,今不知去向。80年代,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又在此挖防空洞,以后又改为地下体操场,今犹存。上世纪80年代,市文管会立碑保护。90年代,市气象台扩建,又掘去北楼东侧部分城墙,仅剩留一小角城墙现亦已无存。2000年5月,北门街拓宽改造,重建泉山门与北楼,以壮温陵之形胜。为不妨碍交通,泉山门与北楼西移,即今泉山门与北楼。1986年,泉州市文管会重刻立(唐)欧阳詹《北楼记》石碑,并把此碑立于威远楼。这是错把威远楼当作泉山门北楼,这是天大的误会。七、民间祀“狗舍爷”的是县,还是恶意词白狗庙,地处县后街和模范巷的接合处,地属萼辉铺小山境。庙主祀大白狗(俗称毗舍耶)因名,是印度教神庙。因庙的规格较高,原庙前有一堵照墙,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拆毁。印度教祀狗为神,叫毗舍耶(Vaisya),是印度教里的印度洋山神。民国初年,郡文人林骚,以为庙以狗为名,不雅。故改名“白耇庙”。“耇”者,白发老人也,全失其意。白狗庙改名后,发生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位里人在白狗庙前东侧路边,另建一座小宫,然后把原白狗庙里的大白狗塑像移至小宫里祀奉。过不久,移祀大白狗的里人(本境人),忽然患狂狗病,学狗汪汪叫,不久死亡。于是谣言四起,小山境百姓害怕,公议毁掉小宫,把大白狗塑像回归原白狗庙,并举行隆重仪式。这个故事发生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为我所亲见。有的学人认为白狗庙主祀大白狗与泉州地方民间祀“狗舍爷”是一回事。其实不然,其一,狗在中国风俗里是贬义词,如“狗腿”、“狗种”、“狗眼看人低”。哪里有公然以庙的名称为“狗”者?且庙前筑一堵高大照墙,规格异于一般民间铺境寺庙;其二,白狗庙里狗的塑像是处于主祀的地位,且狗的塑像体型高大,远远大于现实中的狼狗。而泉州清源山南台岩所祀“狗舍爷”,却置于供桌右侧地上,十多公分大小,不披彩衣,近赤黄色,谈不上陪祀的地位。泉州花桥宫的“狗舍爷”和“虎爷”、“鸡爷”亦一起放置供桌右侧地上,也只有十多公分大小,不披彩衣,赤褐色,据说是吴真人的三个弟子,其地位也谈不上是陪祀。泉郡富美宫所祀的“狗舍爷”,则名叫“黑官爷”,色黑,披彩衣,也只有十多公分大小,放置于供桌右侧末端的地面上,也谈不上陪祀,其职能是专治恶症的。故白狗庙主祀大白狗与泉州民间“狗舍爷”信仰不能混为一谈。据乾隆《晋江县志·武卫志》记载:“驻防郡城,兵四百二十二名,马一百五十七匹……白狗庙堆兵五名,北门城堆兵五名,武庙内堆防火兵七名……。”据乾隆《泉州府志·文苑》载:世拱显,字尔韬,号小山。晋江人,本锡兰山君长巴来那公之后。康熙癸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设教于小山丛竹亭,执经问难者履满户外。[3]又据《明史·锡兰山》载:明天顺三年(1459年),王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剌惹,遣使来贡。人们推断成化二年(1466年)国王去世,王位被外侄继承,使臣不能归国,定居泉州,以其名字第一个字“昔”(世、昔、邪谐音)为汉姓。1998年6月,泉州东岳山发现“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墓碑,“通事世公慈淑谢氏”墓碑,以及多方“锡兰世氏”墓碑。这证实明天顺年间,锡兰使臣确实是居留泉州的。又据台湾省彰化县《世氏族谱·序》记:锡兰世氏小宗祠建于城北一峰书街,白狗庙东墙外的敬字亭,建于清朝,砌有两方十五世纪锡兰印度教石刻。一方为“母牛、磨盘与尊者的故事;另一方为象、蜘蛛和磨盘的故事。”根据以上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人们认为白狗庙可能是“锡兰山君长邪巴来那”后裔建立的印度教神庙。泉州乃多宗教名区,诸神祇同祀一庙现象十分普遍。嗣因小山境世氏外迁,庙貌渐变,以后又增祀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田都元帅、北郡王杨延昭,遂成境主庙。然庙仍以“狗”命名。民国时期本境居民借此庙址习武———太祖拳,民国廿二年(1933年),泉州国术馆温陵分馆寄设于此。1998年3月,被批准为泉州市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府城城市城市赋予城市府知府李显烈府城隍庙在县后街东北,模范巷东南,在白狗庙东北百米处。据乾隆《泉州府志》记“庙在府治北,即资寿寺故址。旧在治东萼辉铺。”府城隍庙俗称大城隍,这是相对小城隍庙(县城隍庙)而言的。据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载:嘉祐二年(1057年)侍郎赵涯建,名明烈王庙。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鉴察司民显佑伯。(洪武)三年,改称城隍之神。[1]庙历代重修,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参将署知府俞咨伯改建今所。据明《陈让碑记》云:神通灵山川,调风致云,奋雷顺雨,春秋秩祀焉。四年(1371年)勅郡邑里皆立厉坛,以神主其祭,监察官民善恶。官履位,必先假庙与神誓,期阴阳表里,协于正直,以顺承天休,人之所能,神所不能者,人其任之;人所不能,而神能者,神其不任耶?爽德怠事,皆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2]碑文的意思是说,城隍神与郡守,皆受命于天,以监察官民善恶,阴阳表里共治。古代知府上任,都得到府城隍宣誓,接受府城隍监察。泉州府城隍庙规模宏敞,有二重檐山门,山门对面有照墙,上砌琉璃砖砌成麒麟图,创于乾隆年间。20世纪70年代初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保护文物,麒麟壁移置于开元寺西塔北面重建,今犹存焉。府城隍庙中轴线上有山门、大殿、两廊、石殿,有几株古榕树。民国时期多驻军,“文化大革命”后改工农小校,现仍为小学,仅存后殿之一小部分,仍供奉府城隍神。九、明代萧氏大兴产品背后的萧氏物权萧厝园,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地处府城隍庙以南,米仓巷以北,县后街以东,濠墘以西这一片荒芜的菜园地。20世纪50年代初,还存留几座破落古大厝,以后在这里盖两座二层公租房出租。80年代初,泉州市第二医院征用这里,盖几栋宿舍楼和防疫研究所大楼。其旁边的江厝池也被填塞为建筑基地。今地名已不存。萧厝园是宋代萧姓入闽的重要聚居区。1995年4至5月,泉州民间信仰研究会为筹办海峡两岸萧太傅学术研讨会,我们一行12人,赴安溪县龙门镇璞兜村的“进封庙”进行社会调查,得到萧声川等多位宗长的热烈欢迎。他们展示了《萧氏凤翼族谱》,说明山东兰陵萧氏入闽的两条路线,其一是从江西———福建延平———福州;一路是由浙江———福州———长乐鳖江———莆田岱石———泉州萼辉铺萧厝园。据璞兜萧氏传说,是明代泉州知府诬告萧厝园萧氏造反,所以他们被逼外迁他乡。回泉州后,我们又对萧厝园实地调查,发现此地已无萧姓居住,且地名也已不存在。我们只好求诸明代历史材料,终于发现明代萧厝园萧氏发生两起震惊全国的事件,这便是萧氏被迫外逃的原因。据《璞兜萧氏渊源谱序》云,“越至炎宋……卜筑成北凤翼之处,萧厝园其故号也……讵意变起,不虞一时分散在南、惠、同、安、永、德地界……爰以璞兜立号,即置田地于此,而围族由是聚焉。”原来明永乐年间,萧厝园的萧景腆“任定远尉,与令吊死问孤,修城凿池”,后“以忧去定远”,“人思而祀之”。不久,补尉长洲,“时织造太监张志聪,恣睢横索,长洲令持法挫之”。张志聪忿甚,遂诬长洲令郭波“挠御造龙衣,执而倒曳之车后。”“萧景腆闻之,令所部弓兵奋追,直前指责太监张志聪,并落其帽。市民从旁观者,尽为景腆张气,梯屋飞瓦,群掷志聪,志聪阻折而去。竟夺令以归。”萧厝园衰落的另一原因,是萧景腆之孙———萧腾凤。据万历《泉州府志·人物传》记,“腾凤浮沉守令间,后擢两淮运使”,立意改变腐败吏风,“所在豪吏、大贾,人人摇手”。终以“中蜚语罢官”十、“过化亭”后的“致乱”不二祠、小山丛竹书院和温陵养老院等三者同在一地。地处府城隍正后方,即以后的泉州市第三医院,今小山丛竹公园。不二祠,是欧阳姓氏的祖祠。始建时间无考,祀唐欧阳詹。欧阳詹,字行周,出生于南安。贞元八年(792年),登榜眼,与韩愈被时人称同登龙虎榜。《闽政通考》云,欧阳“文起闽荒,为闽学鼻祖。”其地为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不二祠为土木结构,内设中堂及东、西二厅,中堂供奉欧阳詹塑像。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重建,万历年间又修,有《李光缙募修疏》:小山亭祀朱文公先生画像,右有不二堂,祀欧阳行周先生塑像。按之郡志,不详其构于何年。据父老相传言谓,文公为同安主簿,每抵郡城,必登小山。称其山川之秀,为郡治龙首之脉,徘徊数日而后去,自书曰“小山丛竹”。而所谓不二堂者,文公曾修,今所悬对句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此文公华袞之言也。若然,则“不二”之堂,更古于小山亭矣。据乾隆《晋江县志·书院》云:小山丛竹书院,地处高埠,其气独温,温陵之名实肇于此。宋朱文公种竹建亭讲学其中。匾为朱子手书,镌于石。[4]小山丛竹亭。嘉靖年间,通判陈尧典重构小山丛竹亭,更名“过化亭”,且刻朱文公像于石以崇祀之。清初,毁于兵灾,石像碎为三段,散置于五贤祠壁隙。康熙四十年(1701年),通判徐之霖重修,追回石额,补缀石像祀于亭中,仍竖坊表于通衢,俾人知所瞻仰焉。今石构坊表犹存,而“过化亭”毁于20世纪50年代。2019年,其地辟为“小山丛竹公园”,过化亭、不二祠、小山丛竹书院重建恢复。小山丛竹书院延续到清代仍为讲学之所,据乾隆《泉州府志·国朝文苑》记,康熙间世拱显设教讲学于小山丛竹亭。记云:世拱显,字尔韬,号小山。晋江人,本锡兰山君长巴来那公之后。康熙癸巳恩科举人……设教于小山丛竹亭,执经问难者,屦满户外。缀巍科居秩者,不可枚举。即七邑人士,远不能执贽者,为文会必驰起斋中,求其改竄……雍正巳酉(1729年)观风使刘公师恕,赠以“绩学砥行”之额。壬子(1732年)郡守郭公延修府志,举乡饮正宾,授永定教谕。[1]温陵养老院。1934年,泉州佛教居士叶青眼创办温陵养老院,院址设小山丛竹书院。1935年2月,弘一大师自开元寺移往温陵养老院,补题朱文公祠“过化亭”匾额。又为叶青眼居士题写联文:“持戒到彼岸,说法度众生。”1938年初冬,弘一大师第二次到温陵养老院,开示净土法门。1942年3月,弘一大师第三次移居温陵养老院,书“寒山寺”诗赠郭沫若。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给侍者妙莲法师,是为最后之绝笔。九月初四日,圆寂于泉州小山丛竹书院温陵养老院“晚晴室”。“晚晴室”在温陵养老院北出口处(执节巷)一列三间平屋(南北走向)最南一间,均已无存。十抗倭战后的阳人与阳人的密友都督第,据传是明将俞大猷的府第,后来那一带随着取名都督第地名。20世纪40年代,还存留几座残破的古大厝,周围都是残垣颓壁,和一大片桂圆树林,一派荒凉。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地兴建泉州四中,“文化大革命”后,改名泉州华侨中学,今改名泉州职业学校。原都督第对面(南面)有一大片空旷地,直临“破柴巷”。据传“破柴巷”是俞大猷当年驻军的厨房所在地,而都督第东边的“模范巷”,据传是为纪念俞大猷的清正廉明而命名的。如今,泉州民间还流传着《俞大猷与邓榜眼》的民间故事,胜赞俞大猷少年时代的过人胆识。俞大猷,号虚江,出身儒生,一生四为参将,六为总兵,心灵奇节,忠诚许国,屡立战功,又多次为权贵所辱。但他绝不同流合污,仍立功不懈,老当益壮。俞大猷,嘉靖元年(1522年)“弃文嗣世职百户(20岁)。”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武进士”,镇守金门千户所。二十三年(1544年)守备汀州、漳州。二十六年(1547年)升广东都指挥使,钦州立功。三十一年(1552年)浙东平倭。三十七年(1558年)塞上立功,造独轮车,大败北方劲敌俺答。四十二年(1563年)与戚继光兴化破倭。四十四年(1565年)南澳破倭。万历元年(1573年)闾峡澳击寇。总之一生用五十多年,转战南北,抗倭灭寇,屡立战功,却被朝廷奸佞诬告,七次夺职受辱,甚至几次下狱论死,最终在友人挽救下免于遇难。俞大猷有一位比自己年轻的同为抗倭将领的密友,也是泉州人,他的名字叫欧阳深,号东田。欧阳深在嘉靖年间抗倭战斗中屡建功勋。在俞大猷著《正气堂集》里有俞氏写的《与欧阳东田书》云:东田今露头角,将来事业何可量化乎!天下人传谓,曰‘真虚江之友也。’世何曾无贤,为无贤者用耳。生近又督兵剿程乡,连日获功千馀,又获大贼首数辈。一面用生议,设总兵以镇压之;设县治以变化之。大抵可贻千百年之安矣。生数年来欲乞归田,为无替手。今公既出,我平生报国未尽之念,付公一担,任之可无后忧矣。我二人平生学问做人,有许多相资处。故谓公为我师可也,谓我为公师亦可也,公进我退。尚有金针一要诀,候不日至泉(州)面告,可乎?不宣。[2]此书信仅短短不到二百字,但道出俞氏与欧阳深二位将领间的私密关系。其一,俞氏因年纪大了,“欲乞归田”,但“无替手”。今欧阳深“露头角”,故“我平生报国未尽之念,付公一担”,“可无后忧矣”。其二,他们两人的为人处世态度相近,故“谓公为我师可也”;“谓我为公师亦可也”,从而真诚道出“公进我退”的想法,多么直率和真诚的出自肺腑之言也。很可惜,欧阳深殉职于嘉靖四十一年莆田抗倭一役。朝廷令为欧阳深建专祠祭祀,祠立于州治西,后州治废,欧阳深的两方记功碑移小山丛竹,合祀于欧阳詹“不二祠”,2020年秋“不二祠”已重建恢复开放。俞大猷的好友谭纶评价俞大猷“比之诸葛亮,可以托孤寄命。”他的另一个好友李杜。在俞大猷的《功行纪》有中肯的评价,云“公为将,未事之先,则心周万全之策。既事之后,则每垂悠久之虑……其用心非儒者不能也。”李杜又对时下之人批评道:“知公之所为矣,而犹未知其所以为。”俞大猷留下的史迹还很多。如金门“虚江吟啸处”和《都督俞公祠记》石碑;泉州清源山平倭记事摩崖石刻、诗刻、练胆石。泉州洛江区河市镇濠溪桥。泉州市晋江市苏垵村俞大猷墓;漳州市古平和县九峰镇九峰村九峰山(广东与平和县交界)征寇张琏纪事摩崖石刻。漳州木棉庵亲手书“郑虎臣杀贾似道处”石碑;还有广西桂林永福县百寿镇的“总统征蛮将军右都督俞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承包合同3篇
- 2024外资企业股权出售与境内投资合作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度医疗器械维修代加工及售后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度地区总代理销售权及品牌使用权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地质勘探服务地质勘察服务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度商业地产土地使用权永久转让与商业运营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太阳能组件安装及智能监控系统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新能源充电设施区域代理合同3篇
- 起草销售合同范例
- 土地搞标居间合同范例
- app隐私协议模板
- 高职高考作文【4篇】
- 超星尔雅学习通《创业法学(江西财经大学)》2024章节测试含答案(一)
-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七年级(下)期末英语试卷(附答案详解)
- 盾构隧道管片生产施工方案
- 2023年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SSM-BK-202310
- 华为管理法读后感
-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服务贸易(考试重点)
- 玻璃生产工艺及装备培训
- 2024年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