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戏剧《淋巴娜三昧》_第1页
萧伯纳戏剧《淋巴娜三昧》_第2页
萧伯纳戏剧《淋巴娜三昧》_第3页
萧伯纳戏剧《淋巴娜三昧》_第4页
萧伯纳戏剧《淋巴娜三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萧伯纳戏剧《淋巴娜三昧》

sh伯纳(1856-1950)是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是英国十八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散文作家,现代最优秀的戏剧评论家和音乐评论家,也是政治、经济、社会学方面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和论文作家。他是现代世界文学上最有影响的文豪之一。在六十多年的著作生涯中,他除了写出五部长篇小说、大量评论文章和书信之外,一共创作了五十三个剧本。他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今年是这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家逝世三十二周年。《巴巴娜少校》(“MajorBarbara”)是萧伯纳在1905年创作的一个三幕剧。剧情梗概如下:薄丽托玛·安德谢夫夫人有三个子女:儿子斯蒂芬二十四岁,受过大学教育,女儿巴巴娜是救世军的少校,另一女儿名叫莎拉。子女很小的时候,她就和丈夫、大军火商安德鲁·安德谢夫分居;分居的主要原因是他不肯让儿子斯蒂芬作为他的巨大军火工业安德谢夫一拉莎罗斯公司的继承人。按照祖传遗规,军火工业的继承人必须是个弃儿,安德谢夫不愿破坏这个古老的传统。在夫妻分居的时候,薄丽托玛夫人已经分到一大笔财产,但她希望从安德谢夫那里取得更多的财富,以为将要结婚的两个女儿的嫁妆,同时企图说服安德谢夫,让儿子斯蒂芬继承他的军火工业。幕启时,薄丽托玛夫人对三个子女说,她已经邀请他们的父亲安德谢夫在当天晚上来家和他们会面。安德谢夫来到时,先后误认莎拉的未婚夫劳迈克斯和巴巴娜的未婚夫柯森斯为他的儿子,闹了笑话。担任救世军少校的巴巴娜和希腊文教授柯森斯给安德谢夫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安德谢夫说他对救世军很感兴趣,说救世军的口号“血与火”“可能就是我的口号”。他和巴巴娜约定,由他先去救世军的西海姆收容所参观,然后由他陪她和全家成员去参观他的军火工厂。救世军收容所里的工人的穷苦生活和军火工厂的工人模范村的富裕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巴巴娜因为救世军接受造酒商、威士忌大王鲍吉尔和军火大王安德谢夫的捐款,愤而辞职。薄丽托玛夫人再次要求安德谢夫让儿子斯蒂芬作为军火工业的继承人,仍然遭到拒绝。在全家去军火工厂参观时,他们才发现巴巴娜的未婚夫柯森斯是个弃儿,因为按照英国法律的规定,柯森斯的父母在澳大利亚的婚姻是不合法的。柯森斯同意作为安德谢夫军火工业的继承人。巴巴娜最后也赞成这个决定,因为她相信军火工厂的工人的灵魂也是值得拯救的。萧伯纳认为贫穷是最大的社会罪恶。在《巴巴娜少校》的序言里,他以嘲讽的口气说:“假使我们取消对盗窃、放火、强奸和凶杀之类的行径的惩罚,而决定贫穷是我们唯一令人不能容忍的东西——认为对每年收入不到三百六十五金镑的成人必须以毫无痛苦的方式毫不宽容地予以处死,同时使每一个挨饿的、衣不蔽体的儿童丰衣足食,这些措施难道不会大大改善我们现存的社会制度(这个制度已经毁灭了许多时代的文化,同时也显然正在毁灭我们的文化)吗?”萧伯纳在这篇序言里又说:“我们大家都厌恶并且否认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的真理,这条真理就是:贫穷是我们社会最大的罪恶,也是我们社会最可怕的罪行;而我们超越一切的首要责任就是做到不贫穷。在安德谢夫这个形象身上,我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在实际上、智能上和精神上认识这条真理的人物。”《巴巴娜少校》的主题是贫穷和消灭贫穷的问题,以及资本主义垄断企业如何控制资产阶级国家的问题。这个剧本的主要矛盾是安德谢夫的思想和巴巴娜一家所代表的整个社会的思想之间的矛盾。军火商安德谢夫原是伦敦东端一个穷小子,“一直讲道德,可一直吃不饱。”有一天他发了宏誓大愿,不管怎么样,非作一个丰衣足食的自由人不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把理智、道德、别人的性命都忘得干干净净,除了一颗枪弹以外,什么也拦不住”他。他说:“宁教你饿死,不教我饿死。”他拿定了这个主意以后,“就成了自由伟大的人物了。”他靠金钱和军火生意为生,而且不以这种生活为耻。站在他的对立面的是他的女儿,救世军的少校巴巴娜和与他分居的妻子薄丽托玛夫人及其家人。巴巴娜少校坚信基督教的美德而不相信金钱的威力。她因为参加救世军的工作,“把使女也辞了,一星期过一镑钱的日子。”她相信从事救世军的工作就是拯救世界上有罪的人的灵魂。她相信她的父亲“跟别人一样,也有一个灵魂希望得救。”巴巴娜陪她的父亲到救世军的收容所去参观。安德谢夫看到的是一些接受救济的失业工人,“一群受穷、受罪、挨饿、受冻的人。救世军给他们一点面包和糖浆以及一杯掺水的牛奶,教他们梦想天堂。”救世军的高级专员贝恩斯太太宣称:莎斯满丹男爵(即造酒商、威士忌大王鲍吉尔)说,他愿意给救世军捐款五千金镑,条件是:救世军能另外募到五千金镑。安德谢夫马上慷慨解囊,给救世军捐款五千金镑。贝恩斯太太欣然接受了安德谢夫的捐款,却不愿接受失业工人毕尔·渥凯尔一金镑的捐款。巴巴娜认为救世军已出卖给“酗酒和屠杀”,感到幻想破灭,因此她就从制服上摘下救世军的领章,和救世军断绝关系。巴巴娜和薄丽托玛夫人及其家人在安德谢夫的陪同下到大炮工厂去参观,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大炮工厂建设在一个非常美丽的山坡上的小城镇里,有两个教堂和一个伦理道德社。图书馆、学校、托儿所、跳舞场和会餐厅、保险基金、养老金、房屋建筑互助社以及其他合作事业,应有尽有。安德谢夫说:“我给我的土人最少三十先令一星期,最多一千二百金镑一年。”工资高,待遇好,生活好,工人就不会造反。“这就是维持工人纪律的方法。……谁都不敢不服从老板的一切命令。”安德谢夫阐明了他的军火工业和金钱的理论,巴巴娜阐明了她的关于上帝和拯救世人的理论。结果是:巴巴娜失败了,因为安德谢夫的“金钱和火药”的“福音”意味着“自由和力量”,意味着生死的大权。巴巴娜终于放弃她那“以宗教改造世界”的幻想,和柯森斯一起搬到军火工业的模范村去住,并且参加安德谢夫的事业了。她认为她已经找到了最理想的出路。她说:“我当初进入救世军那一段短短的时期是顶快乐的。我从人间逃到充满热情的终日祷告和忙着救人灵魂的天堂里去了。可是当我们在金钱上发生困难的时候,我们竟又得去找鲍吉尔一类的人物。是他‘混世魔王’、我爸爸救活了我们那里的许多人。鲍吉尔和安德谢夫,他们向各处伸出救援的手。我们让挨饿的同胞不挨饿,得用鲍吉尔和安德谢夫拿出来的面包去喂他们;我们要照顾病人,得利用靠他们的捐献维持着的医院;我们要是不愿意在他们盖的教堂里祷告,就只好跪在他们修建的马路的石头上。这个情况一天不改变,我们就没法躲开他们;弃绝鲍吉尔和安德谢夫,就等于弃绝生活。”(第三幕)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家靠剥削劳动人民以自肥,广大人民的穷苦是少数百万富翁巧取豪夺的罪恶行为造成的。资产阶级和统治集团通过举办救世军之类的宗教慈善机构,对穷苦者和失业者施予小恩小惠,以这种手段来缓和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萧伯纳正确地指出,资产阶级的慈善事业并没有能够消灭贫穷。萧伯纳在《巴巴娜少校》中还通过安德谢夫军火工厂的模范村的描绘,来说明资产阶级如何培养工人贵族,以瓦解工人队伍,消磨劳动人民的斗争意志。在二十世纪初期,萧伯纳就对资产阶级举办慈善事业和培养工人贵族这两方面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这种揭露和批判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萧伯纳在《巴巴娜少校》中对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也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讽刺。试看第三幕中的几段对话:薄丽托玛夫人你的想法糟糕得很。你一帆风顺,因为你只顾自私自利,其它什么都不关心。安德谢夫绝对没有的事。我对于贫穷和饥饿,比谁都关心。只有你们那些道德专家们才是对那些东西满不在意,他们反而把受穷和挨饿说成了德性。我宁愿作贼也不愿受穷,宁愿作杀人犯也不愿作奴才。我并不是愿意杀,愿意偷,可是如果不得已,那么,皇天在上,我一定选择这条比较英勇、比较合乎道德的一条路。我恨受穷,恨作奴才,比恨一切罪恶都恨得凶。我告诉你说吧,你们那些讲道德说仁义的,写文章的,搞了几百几千年,并没有打倒受穷和奴役,可是这两个东西都抗不住我的机关枪。不用对它们讲道,也别跟它们讲理,干脆杀死它们。巴巴娜杀!这就是你认为可以用来改变一切的唯一良方吗?安德谢夫对于一个人的信念来说,这是最高的考验。只有这条杠子才有力量掀动一个社会制度,只有它能够“言无不行”。你要把六百七十个混蛋撒到大街上去胡闹,三个警察就能把他们全给赶散,可是要让他们挤在威斯敏斯特柯森斯这个或者能说明我为什么跟大多数有脑筋的人一样,向来是不去投票的。安德谢夫投票!算了吧!投票,你只能给内阁阁员换一换名单儿;放枪,你就能够推翻政府,开创新世纪,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在历史上是不是实情啊,学者先生?柯森斯这在历史上是实情,可是我不愿意承认它是实情。……萧伯纳在这个戏剧中以讽刺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大军火商的典型形象:英国“死亡制造厂”的老板安得鲁·安德谢夫。这个枪炮大王在世界上只认识一件东西:金钱;他的卑鄙无耻的“哲学”就是:一切都可以买卖。他的座右铭是:“决不要脸”。为了追求军火生意的最高利润,他宣称他的经营方法是:“谁出公道价钱,就把军火卖给谁,不管他是什么人,什么主义;是贵族党,是共和党,是虚无党,是沙皇,是资本家,是社会主义者,是基督教,是天主教,是强盗,是警察,是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不管是什么种类,什么情况,什么民族,什么信仰,干的什么浑事儿,进行的什么伟大事业,犯的什么罪,都一视同仁。……”(第三幕)萧伯纳一针见血地指出,象安德谢夫这样的军火商,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他们掌握着资产阶级政府的权力。安德谢夫把这个道理教导他的儿子斯蒂芬说:“你祖国的政府!我就是你祖国的政府,我和拉莎罗斯。你以为你跟五、六个象你这个样儿的外行,跑到那个胡说专家俱乐部在萧伯纳的笔下,安德谢夫是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他在残酷的战争中,在剥削劳动人民的血腥勾当中,积聚了大量的不义之财。失业工人彼得·谢理忿怒地对安德谢夫说:“你的万贯家财,谁给你挣的呀?还不是我和我们这一类的人嘛。我们怎么会贫穷的?还不是因为你发了财。就算把你的收入全都给我,我也不愿意做个象你这样没有良心的人。”(第二幕)萧伯纳在这个剧本中虽然接触到贫穷问题,虽然也提到以暴力改造社会制度,但他并没有能够提出解决贫穷的方法。巴巴娜少校最后向父亲、大军火商妥协了。她打算和她的未婚夫、军火工厂的继承人柯森斯从军火业内部对资本主义王国进行点滴改良。这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里,萧伯纳受到费边主义《巴巴娜少校》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首先,这部戏剧针对二十世纪初期英国的军火业、救世军的宗教救济事业、和资产阶级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其次,萧伯纳对剧中人物,特别是军火商安德谢夫,进行尖锐的、辛辣的讽刺。第三,剧中充满机智的台词和巧妙的对话(例如下述第二幕里的一段对话),妙趣横生,发人深省。柯森斯(气得面色苍白)您言外之意,是不是说您可以拿钱收买巴巴娜呀?安德谢夫不是,不过我可以拿钱收买救世军。安德谢夫你往后瞧。所有的宗教团体都靠着把自己出卖给阔人来过日子。柯森斯救世军不可能。它是穷人的教会。柯森斯我看您不大了解救世军是怎样为穷人服务的。安德谢夫噢,那瞒不了我。它削弱穷人的斗争意志;对我这商人来说,这已经够了。柯森斯岂有此理!救世军使穷人安分守己……安德谢夫我喜欢安分守己的工人。他们给我挣的红利更大些。柯森斯……忠诚老实……安德谢夫用忠诚老实的工人是最经济不过的。安德谢夫那更好啦,这样他们就宁可忍受一切,也不掉换工作。安德谢夫那才是预防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