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士气的基础心理学理论_第1页
2第一章士气的基础心理学理论_第2页
2第一章士气的基础心理学理论_第3页
2第一章士气的基础心理学理论_第4页
2第一章士气的基础心理学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士气的基础心理学理论什么是士气?影响士气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士气的来源?这些都是本书将要讲述的课题,而在这一系列有关士气的课题中,最为重要的是影响人们的士气有那些因素这一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就等于解释了士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也就等于为士气系统理论的建立,特别是如何激励发动士气等等一系列士气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要想搞清楚影响士气因素这一问题,又首先要对士气的概念和作用有一个初步的、确切的认识。这是因为如果搞不清士气的准确概念,就盲目地去论述影响士气的因素,就往往会使人们不知所云,从而达不到准确论述的目的。第一节论士气的概念某种事物的概念是通过综合这种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现象的实质性特征而获得的。士气的概念也是一样,必须通过对人们所具有的士气性行为进行切实的分析,才能剖析出士气的实质和概念。士气这一概念的运用在中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曾有两人对士气的产生和作用作过两段著名的论述。一个是齐鲁长勺之战的鲁国军事指挥曹刿所提出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述,以及著名军事理论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所作的“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的论述。这两段论述中的“气”无疑都指的是士气。近现代中外心理学界对士气的定义也做了大量的描述:Grinker和Spiegel将士气定义为“驱使战斗群体中的成员投入战斗的心理力量”。台湾学者颜志龙(1999年)认为,士气为一种潜伏的精神力量,此潜伏力量则是经由“组织目标”引发而成为组织成员情绪唤起的外显状态。邱国隆(2000年)的观点称,士气为个人心理需求满意的状态,当个人愈能从工作中获得需求的满意,则显示其具有愈高昂之士气。Baynes在对苏格兰第二步兵团的研究中,对士气定义总结为“当群体要求或期望某个体发挥作用或完成任务时,该个体所表现出的一种自信的、坚定的、自觉的、自我牺牲和英勇无畏的态度”。总之,从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军事家对士气所作的论述,以及中外近现代心理学界对士气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识:只要是有士气的个体,总能为执行整体和长远的目标任务爆发出较大的力量。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士气对于个体执行整体长远目标任务来说,具有驱动力作用,是一种服从于整体长远目标且具有驱动力作用的心理活动。具有驱动力作用的心理活动很多,那些既具有驱动力作用而又符合整体长远活动目的目标的心理活动,在现实中往往也就被人们看作是群体人员士气的表现。比如部队官兵在进攻中对敌的愤恨,工人在劳动中认真细致的作业态度,运动员在比赛中坚定而又顽强的拼搏意识等等,往往都被认为是个人具有高度士气的表现。但由此就确定这些服从于整体长远目标且具有驱动力作用的心理活动就是士气,那么这一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现象还是过于广泛,真正的士气概念还应进一步指出士气性行为以及相关心理活动的实质(简单地说就是把概念包含范围进行实质性缩小)。

如果我们要对士气性行为进行切实的分析,概括出具有驱动力作用且服从于群体目标的心理活动的实质。那么,也就有必要对行为的概念范畴,以及心理现象的结构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一、士气性行为与行为的概念范畴要确定行为的概念范畴,首先要确定行动的概念范畴,以便将行为与简单的生理运动区别开来。行动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若将行动作为行为的一种,是指由行为的一系列随意运动与自动化所组成指向一定目的的行为,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之称之为行动的狭义性概念。另一方面,如果将行动这个词分为“行”和“动”两部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广义的行动概念,这个广义的行动概念可图解如下:具有积极主动动机的士气性行为意志行为«明确动机目标的行为)不具福只极主动动机的非士气性行为潜意说行为(无明确动机但有明确目标的行为)神经,性症状口语腿与不经尤戲作成用形作抑应射饰华化压反按文升退娱乐消遣行为意志行为«明确动机目标的行为)不具福只极主动动机的非士气性行为潜意说行为(无明确动机但有明确目标的行为)神经,性症状口语腿与不经尤戲作成用形作抑应射饰华化压反按文升退娱乐消遣行为«明确动机但无明确目标行为)用干欣赏的行为(比如看电影、自娱演唱等)用于寻求刺激的行为(比如葩、跳伞等运动)小的运动(比如咳嗽、打喷嚏、肌肉运动等)大的运动(比如跳远、行走、穿衣等)图1一1:广义运动概念范畴图解依图索骥,我们可做出以下具体的阐述: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行动过程;而运动是指人们身体内外部的生理动作,是人们行为过程在身体上的分散分解。行为具有目的目标,而人们的运动则是接受人们行为目的目标而动作。就行为目标和动机的关系行为可分为以下几种:1、意志行为意志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目标的行为,按照个人行为动机与整体长远目标是否统一,又可分为有积极主动动机的士气性行为和无积极主动动机的非士气性行为。所谓积极主动性就产生过程来讲是指个体动机与行为的整体长远目标的统一程度,其实质为信念。它包括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统一程度、战术目标与战略目标的统一程度、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统一程度等等。举例如下:父亲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瘾甚深,有好几次差点把命都给送了,就因为在酒吧里看不顺眼一位酒保而犯下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才一岁,其中一个跟他老爸一样有甚重的毒瘾,靠偷窃和勒索为生,也因犯了杀人罪而坐监。另外一个儿子可不一样了,他担任一家大企业的分公司经理,有美满的婚姻,养了三个可爱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为什么同出于一个父亲,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两个人却会有不同的命运?在一次个别的私下访问中,问起造成他们现况的原因,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在以上例子中同样的环境下不同的人生结局,之所以会这样显然是因为一个兄弟能把自己的求生欲望与自己远大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而另一个则是得过且过,甚至是自暴自弃。我们有时可能会将一些具有不愉快、消沉性质的情绪认识等心理活动,都归之为相应的这些人都具有消极被动的动机,有时有些外表现象的结果好象也确实表现出这种状况。但实际上,这里所说的动机的积极主动性或消极被动性,不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心理活动是否愉快或消沉,而是在于人们的认识和情绪等等是否能与群体的行动目标相符合。很多看起来消极被动性的心理活动,只要与积极主动的目标联系起来,往往就会有积极主动的性质。例如“保存生命”这在战争中看似只具有消极被动性动机的恐惧情绪,虽然与“逃跑”这种消极被动目标联系起来往往确实对军事行动具有消极被动的作用,但若与“消灭敌人,从而保存自己”这一积极主动的目标联系起来时,则就使这一恐惧情绪转而对军事行动具有了积极主动的性质。西汉开国大将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利用这一恐惧情绪,从而将汉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2、潜意识行为潜意识行为是指人们具有明确目标但无明确动机的行为,即人们老想做但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那些行为。潜意识是指人们平常被压抑的、或者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潜意识中的内容由于不被人们的道德价值意识和理智所接受,所以只有通过各种各样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象梦境就是个人在清醒时不能由意识表达的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表现,但作梦不是行为,只是大脑这个身体机体的动作。潜意识行为在行为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口语流露与不经心的笔误等行动;二是神经性症状,即过分强烈的潜意识形成的变异行为,它包括压抑、反应形式、投射、文饰作用、升华等等。3、娱乐消遣行为娱乐消遣行为是指人们有明确动机但却无明确目标的行为,即是指那些总是想去做但却不在乎甚至不知道怎么做以及会做到什么程度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具有娱乐休闲动机时,如果他自己觉得看电影、看电视、跳舞等目标都能满足这个动机,那么他对娱乐消遣目标的选择只有随意性,而没有必须性。娱乐消遣行为按照其不同的娱乐消遣性质,可分为寻求美感的欣赏行为和寻求刺激的消遣行为两种。娱乐消遣心态表现为情趣、情调和爱好三个方面统一协调性,例如集邮就是人们对邮票知识内容的情趣,观赏邮票的情调以及对精美邮票的爱好相互统一一致地组成的。娱乐消遣行为简单地说也就是所谓“玩”的过程,是一种对自身乃至外界各种事物发展变化进行研习与欣赏的过程。它包括各种非职业性的主动参与的体育竞赛活动、绘画、唱歌以及看电影、看演唱会、看表演、对大自然的漫游等等。“玩”对动物生物的学习进化具有积极推动的意义,在动物进化生长过程中动物靠玩乐来锻练、学习与显示自己,动物在玩乐中不断地试验、发现并进而发掘、发展自己的潜能,辅助实现着动物的成长进化乃至最后的分化。就如猫科动物之所以会分化为猫、狮子、老虎、豹子等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且也是各种猫科动物通过自然选择与玩乐感觉到自己能力的成长与局限性,并将这种经验遗传下来的结果。所以说:娱乐消遣行为又可以说是人们的一种本能的学习与试验行为。“玩”本身也是消耗精力体力的,但自远古以来大自然为了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所以各种动物的娱乐消遣行为就个体感觉上来说反倒具有松驰神经、娱乐休养精神体力的作用,这也就使娱乐消遣反倒又成为动机的来源所在。“玩”由于是生物学习进化需要,所以求奇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特点。现代人类的的学习和体育锻练,是自古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人类从娱乐消遣行为中分化出来的特有的东西。自古以来动物通过玩乐熟而生巧,这些玩乐就会转化为技能(即所谓大的运动)、甚至是身体机能(即所谓小的运动)的遗传转变。所以,娱乐消遣行为由远古传下,对动物可说是一种生物性的锻练和学习的过程,这种锻练和学习是自然的过程而具有反强迫性的特点。事实表明现代人类无论是对锻练、学习采取强制加以灌输,或者是对游戏沉溺者采取强制改变措施都是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强制性不符合包括学习在内的“游戏”自主随意规则,除非是给予非强制性的诱导或教育。4、运动动作的无意识学习和锻练从进化过程来说也可归之于娱乐消遣行为,这些娱乐消遣行为从进化过程中本来是一个有意识但目标并不明确的行为。但是,当其转化为吃饭、穿衣、骑自行车、电脑打字等等生存生活技能以后其往往就会成为一种自然反应,这时这些行为不必要用意识去专门控制,但它明确的生活、生存乃至工作的目标动机却又是十分显著的。所以所谓“运动”的过程也可说是一种无意识但目标动机明确的行动,同时这些形成的“运动动作“也是人类性格形成的基础,这正如那句俗话所说:“一种思想导致一种行为,一种行为导致一种习惯,而一种习惯则导致一种性格”。意志行为、潜意识行为和娱乐消遣行为互相间具有制约牵制的作用,而一个人的意志行为则往往是一个克服潜意识和娱乐消遣意识的过程。例如个体在工作中,如果明确的工作意识是搞好工作,就不得不压抑着受领导批评后想找出气筒的盲目投射心理和急于去看球赛的娱乐消遣心理。士气性行为的任务就在于:除了要抑制非士气性的意志行为产生外,还要着力于对潜意识心理和娱乐消遣心理的克服。总之,士气与积极主动性紧密相关,积极主动性是士气的表现,而士气则是积极主动性的实质。只有个体动机和整体及长远的目标相结合,从而具有积极主动性(或说是具有信念性)的动机才可能具有士气性行为。由此可知,只有个体动机和整体及长远的明确目标相结合心理状态才可能是士气,士气性行为是一种与娱乐消遣行为、潜意识行为不一样的,无论从行为根源还是行为过程来讲都具有整体长远性的意志行为。二、士气性心理现象的实质从心理学角度讲,研究某种行为可以从研究这种行为所依赖的各种心理现象着手,进而言之,我们研究士气性行为自然也可以从研究士气性行为所依赖的各种心理现象着手。心理现象是指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原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把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这三个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的方面。他认为心理过程是暂时的,个性心理是比较稳定的,而心理状态则是处于二者之间的表现形式,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定性,是心理过程和个性统一的表现形式。列维托夫的心理现象结构理论可图解如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A心理过程A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爱、恨、恶等)意志过程(有意识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创决断与坚持等)心理现象5心理现象5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兴趣、观点、信念等)个准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等)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图1-2心理现象结构表士气实质性特征在于对行为的驱动力作用,士气之所以对行为有驱动力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由于某些心理现象对行为具有驱动力作用而形成的。所以,根椐心理现象的分类理论(剖除显而易见的认识过程部分),我们也可以从研究那些心理上的现象对行为具有驱动力作用,以及这种驱动力作用的实质来源,来探讨出那种心理现象属于士气。(提示:以下内容中所谓积极主动性的动机是指个体与整体长远目标相统一的动机。)1、从具有驱动力作用的情绪情感来研究士气的实质情绪情感具有积极增力的和消极减力的两种。在现实中,人们总是意图摆脱或避免不愉快的情绪情感状态(害怕、愤怒、焦虑等),或是总是意图达到愉快的情绪情感状态(爱情、欣喜、幸福、快乐等)。比如当一场重大比赛结束之后,胜利的一方往往由于取得了胜利而兴奋、喜悦,比赛中的疲劳都好象都忘记了;而失败的一方由于失败而悲伤、消沉,比赛之后就愈感劳累。所以人们在印象中也许会认为,由于需要的满足而具有愉快性质的情绪情感,如兴奋、喜悦等都是积极增力的;而由于需要未满足而导致的否定的不愉快情绪情感,如抑郁、悲伤等都是消极减力的。但实际上情绪情感的积极驱动力性或消极减力性并不是需要的满足与否导致的愉快不愉快所决定,是由满足需要的动机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所决定的,象导致比赛胜利运动员忘记疲劳的实质性因素就是“胜利”和“荣誉”导致的自我实现动机。如果满足需要的动机是积极主动的(即满足某种需要的目标是符合群体活动的目标与利益的),那么即使如恐惧、悲伤等否定性质的情绪情感也会有积极增力的作用,而且情绪情感的强度越大,则其积极驱动力的作用也就越大。比如在“哀兵必胜”这一兵家俗语所表现的内容中,“哀伤”的情绪情感之所以会有积极驱动力的作用,也就是由于个人具有“复仇”这一积极主动动机所决定的。所以说,单从情绪情感对一定行为的驱动力作用来看,士气实质上是一种具有积极主动的动机。2、从具有驱动力作用的意志表现来研究士气的实质意志是人们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有明确动机和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动的调节具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的所必须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所以说,意志对行为同样也可能产生积极驱动力的作用和消极减力的作用。意志表现于人们所具有的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上,也许人们认为只要某人在某一行为中处事果断、坚韧和有自制,那么则就说明这个人的行为是积极驱动力的。但实际上这样的认识还不全面,这是因为果断也可能导致人们作出与群体目标相违反的决定,坚持也可能坚持的是与群体行为目标不相符合的信念,同时自制却也可能自制的是群体目标相符合的愿望,所以意志本身对行为并不具有积极驱动力的作用。当人们愿意将自己的意志服务于一定的群体目标时,那么这个意志才会呈现出积极驱动力的性质。这也就是说只有军人有勇气走上战场,工人有冒酷寒严暑坚持工作岗位的耐力,公务员有不为金钱财物所诱惑的自制力,那么所谓意志我们才具有积极驱动力的作用。所以说,单从意志对一定行为的驱动力作用来看,士气实质上是一种具有积极主动的动机。3、从具有积极驱动力作用的个性表现来研究士气的实质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性格,而性格是人们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们积极的性格特点往往有可能补偿其能力上的某些弱点,如俗话说“勤能补拙”,也就说明了勤勉的性格有可能弥补其能力上的不足。所以,从积极的性格对人们的能力具有的补偿作用来说,积极的性格对人的行为是具有驱动力作用。性格形成最初所经历的阶段是心理状态阶段,这种心理状态主要是指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性格的暂时状态,例如朝气蓬勃或意志沮丧状态,智力活跃或消沉的状态,果断或不果断的状态等等。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它就会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实现着动机的泛化概括化以及相应行为方式的巩固化,从而最终形成性格。人的性格虽然是由人的动机、人所具有的气质、以及人所掌握的能力等行为方式的融合物组合起来的,但构成性格基础的不是行为方式本身,而是那种调节着相应行为方式的具有长期性的动机。性格的产生在开始时只限于某一具体情境的狭窄范围,后来随着类似情境的不断出现,人们就会再次调动自己较具有稳固性的能力和气质,以类似的行为方式重复反应。这样,这种具有长期性的动机就超出个别的具体情境,与稳定的能力和气质相结合,成为带有普遍化的动机体系。通俗化地说,也就是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什么,有什么样的长期性的动机,你就会在你的气质和能力的基础上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去行动,进而你就会成为具有什么样性格的人。比如士兵不怕死的性格是由他的爱国精神培养出来的,民众关心国事是由他的民主民族情感激发出来的,山区农民的勤劳朴实则是他们的生存意识在长期的恶劣的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由于长期性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动机是积极主动性的性格产生的基础,所以如果行动群体不具有长期的积极主动性的动机,那么他的行动者往往就会滋生出消极被动的性格。例如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成份复杂,不但当兵的好多是为混碗饭吃甚至是被强拉的壮丁,当官很多的也是为了拥兵自重,这样在国民党军队中就培养出了一种积极保存实力消极抗日的军事活动方式,而这种长期的军事活动方式又最终形成了许多国民党军官乃至上层统治者畏怯日寇的性格,这也就是抗日战争中象东北三省、山东等等很多国土和城市等无端丧失的原因。由上可知,性格与意志、情绪情感等心理现象一样,如果没有积极主动的动机,就不会有积极驱动力的性格。总结本节内容,我们在行为理论部分的分析中已知:士气是一种意志行为;而我们从对心理现象理论的分析中我们又可以得知:士气是积极主动性的动机(或说是具有信念性的动机)。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概念:士气是指维持意志行为的具有信念的动机。第二节士气的驱动力作用士气在心理活动中表现为很多方面,但无论那种表现,都必须具备心理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即心理活动的整体长远性)和意志性(即行为的坚强果断性)两个特征,才可能属于士气的范畴。比如若个人的某种情绪情感是积极坚强的,则就是群体士气高昂的表现;若个人的某种情绪情感是消极软弱的,则这就是士气低落的表现。但并不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情感可以严格区分为积极坚强的和消极软弱的两个种类,这是因为任何情绪情感都有积极坚强的一面和消极软弱的一面。个人只有在发挥出某种情绪情感积极坚强的一面时,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情绪情感是士气的表现。其它心理活动(如思想认识、意志过程、个性)亦然。士气是一种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动机,而动机是行为的原因,所以士气的作用必然是对士气性行为的作用。任何心理活动对行为的作用都有驱动力和消减力的两面性,这种驱动力和消减力的两面性就是指提高或削弱人们精力或体力、乃至能力的发挥。这也就是说,士气的驱动力作用也就是指激发出人们进行意志性行为的精力体力与能力。就某个人来讲,其在群体活动中发挥出的精力体力的大小代表行为的强弱,而行为的强弱又跟随动机的强弱。这也好比如果我们不愿意做某件事,那么我们就不会去做某件事,也就是说不会为此事付出一点精力体力;但相反,如果我们愿意做某件事,则为相应的事所付出的精力体力就越多。这也就是动机的强弱与精力体力的发挥所表现出的正比例关系。由于士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动机,相应地说,某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精力体力发挥出的大小也是与这个人士气的强弱成正比的。士气强的个人在群体活动中总是能付出较多较大的精力体力,而不知疲倦;相反士气弱的个人即使在群体活动中付出较少的精力体力,他们也可能会感觉到异常的紧张和疲劳。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根椐前人实验的结果提出一种疲劳动机理论,该理论将人们可用于某项工作进行的潜在的精力体力称之为储存的工作能量,迈尔认为人体的总能量是一个常量,每个人每天都在根椐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水平对这个总能量进行分配,把它们用于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由于各人或某一个人所具

有的动机强度的差异,因此而对个体所包含与储存的潜在能量在相关行为上进行分配的比例是不同的。个体的某种动机强度高时,其在相应行为上能量分配就多些;个体的某种动机强度低时,其在相应行为上的能量分配就少些。图1-3:个体的能量分配和能量消耗以及它们与动机水平的关系如图1-3所示:该图描述了个体的总能量,分配能某项工作的能量,它们与完成该项工作的动机水平的关系。图中大圆圈代表个体储存的总能量,小圆圈代表分配给特殊工作的能量,它们的大小代表了分配该工作的能量值。图示表明:任何个人,分配给某种活动的能量值都要依赖于个体对该项活动的动机水平。A图和B图代表了两个总能量相同的个人(假定为@、&)他们由于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强度不同,分配给该活动的能量值也不同。C图和D图描述了@、&两人完成任务后的状况。图中小圆圈和阴影部分代表能量已经消耗。该图说明:@、&两人在完成任务时虽然都消耗了自己分配能量的百分之五十,体验到了相同的疲劳程度,但@实际消耗的能量相当于&实际消耗能量的两倍。士气是一种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动机,根椐迈尔的疲劳动机理论,我们对士气如何影响精力体力的发挥可有三个方面的了解:首先,就不同的人来讲,当两人具有相同的潜在能量与相同的目标任务,但完成目标任务的士气强度显然不同时,两人虽然可能会支出相同总量的潜在能量,但士气低的那一个个体必然比士气高的那个个体感到更疲劳。这就好比两个赛跑的运动员,一个比赛热情高,一个比赛热情低。那么,当这两个运动员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共同冲过终点时,那么那个热情低的运动员,则会比那个热情高的运动员感觉到更加的疲劳。我国清代甲午战争前,日本的海军军官到中国的军舰上参观,看见中国水兵的军容不整,水兵们甚至把衣服搭在炮管上当晾衣架用,日本海军军官看到后就说:“我们日本海军必然能够战胜貌似强大的中国海军”。日本海军军官之所以这样判断就是因为看出了中国水兵的懒散和士气涣散,而这个因素也正是中国军队在甲午海战中会败于日本海军的重要原因。其次,当两人具有相同的目标任务与士气强度,但精力体力等潜在能量显然不同时。两人由于相同的士气强度,虽然会各自支出自己总潜在能量中相同比例的潜在能量,且体验到相同的疲劳程度。但又由于两人各自总的潜在能量显然不同,所以总潜在能量高的个体在行为中所消耗精力体力等潜在能量,总会大于总潜在能量低的个体在行为中所消耗的潜在能量。这就好比大力士和普通人在一起都尽心尽力做体力活时,若大力士会与普通人感觉到相同的疲劳程度,那么大力士所付出的体力量肯定会大于普通人所付出的体力量的。最后,就某一个人来讲,如果某个人在某个时间和场合内同时具有两个动机,一个是非士气性的优势主导动机,另一个是士气性的辅助次要动机,那么其为实现那种高强度的非士气性的优势个体性动机,其精力体力等潜在能量在相关行为上就会分配的多些。相反,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人不得不将大部分的精力体力分配到实现工作目标等非士气性的辅助次要动机上,那么他就会感到异常的紧张与疲劳。但是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这时把士气性辅助次要动机统一到他的非士气性优势主导动机上,那么他的非士气性动机也就会变成士气。例如在我国三国时期,有一次曹操带兵攻打南阳张绣,路途中天气炎热,曹军官兵们口渴难忍,行军速度也因此趋于缓慢。这时曹操对曹军官兵指出说:“前方目的地有大片的梅林可以解渴”,曹军官兵听后顿时口舌生津,精神也得以振奋,行军速度便得以加快。曹操之所以能叫军队加快行军速度,也就是由于他将部队官兵“解渴”这种原不具有士气性但却具有优势主导性的动机,统一到了“到梅林解渴”这一行军目标上来,从而使“解渴”变成了士气。总之,士气对于精力体力等潜在能量的激发作用,表现在对个体总潜在精力体力等能量值、士气本身的强度以及士气的优势主导性的提高与加强这三个方面。

第三节士气的种类与潜在能量士气几乎表现在所有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心理现象之中,所有的心理现象只要具有积极主动性(或说是信念性),几乎都可以认为是士气,而只就这么多具有士气性的心理现象进行简单的分类,必然还会回复到列维托夫对心理现象的分类上去。但是,如果士气在心理现象中有直接表现,那么也就可能就这些较少的直接表现对士气进行直观的分类。r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情感过程(喜、怒、哀、乐、爱、恨、恶等)心理过程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意志过程(有意识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仓u决断与坚持等)/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兴趣、观点、信念等)/个准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等)I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图1-2心理现象结构表士气在心理现象中有没有直接表现,当然首先还是要看心理现象在现实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现在我们回归到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的心理现象图可知: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而心理过程和个性都是在两者相互结合统一的基础上,由形成的心理状态直接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切心理现象实际上都直接表现于心理状态之中,这也正是苏俄心理学大师巴甫洛夫把心理学理解为关于心理状态科学的缘故。士气是指维持意志行为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动机。士气既然维持的是意志行为,那么士气一定是通过心理过程中的意志过程,而得以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意志过程属于心理过程的范畴,那么根椐心理现象的分类理论,这种意志过程必须与某种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形成某种心理状态,才能使士气就这种心理状态而得以表现。所谓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经常的和本质的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士气性行为是指指向整体长远目标的意志行为,而在这种为了整体长远目标的意志行为中,也必然包含着整体长远目标对个人个性心理特征整体长远化的要求。即群体会要求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优点,来为实现整体长远目标服务,这也就使得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了积极主动的士气性。所以说,士气在心理状态上的表现,应该是个人指向整体长远目标的意志过程和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的结果。正如机器的运转需要电力等能源一样,人们的行为必然也需要潜在能量,而又由于人们的心理活动导致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行为的潜在能量也必然存在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之中。心理状态是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统一的结果,那么由于人们的一切心理活动都直接表现于心理状态,所以,所谓行为的潜在能量必然也存在于心理过程或个性心理特征这两者之中。机器的运转状态需要启动和操纵,但机器的启动和操纵本身只是机器对外界指令指示进行反应的结果,并不能给机器运转提供能量。相比而言,心理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是给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发动和形成提供了信息或信号,并不能给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提供能量和驱动力。在机器运转状态中,真正给机器提供能量驱动力的是电力等能源,我们不能因为启动和操纵促使机器运转,便认为启动和操纵便是机器运转状态的能量。相比而言,在心理状态中,真正给心理状态或行为提供能量的是包括个体能力、智力、气质、性格等等的个性心理特征,我们不能因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启发诱导了行为,便认为这些心理过程便是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潜在能量。正如电力等机器运转的原始能量,是天然的或是经过加工提炼的结果。形成心理状态原素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几乎也是一样,来源于人们天生、过去的训练以及生活经验的结果。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气质能为心理状态和行为提供生理上的驱动力,能力能为心理状态和行为提供完成任务的潜在可能性,而性格则能为完成群体、长远目标提供个体独特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特征既然是心理状态的能量和驱动力,那么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士气的潜在能量。心理状态是指介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心理活动。士气就分类来讲是服务于整体长远目标的意志过程和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信念)相结合而形成的各种心理状态,若以外在表现上的意志过程为变动值,不同的意志过程和个体所固有的某种个性心理特征结合,会形成行动勇气、行动耐性和行动操心三种士气状态;而若以内在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为变动值,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相同的意志过程相结合,从低到高会形成自觉性、凝聚力、竞争心理(理想抱负)这三个层次。心理状态经过人们多次的心理体验便转化为性格,所以人们的心理状态极易和相应的性格特征发生混淆。为了避免各种士气表现状态和相应的性格发生混淆,在论述每一种类的士气的性质与作用前,也就有必要首先对各种士气状态所相对的性格特征实施分辨与鉴别。一、行动勇气行动勇气是群体行动中个体意志过程中的果断性和积极的态度、信心这些具有积极主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士气状态。勇气与胆量不同,胆量往往是人们天生就有的或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因而比较稳定,属于性格的范畴;而勇气并不象胆量一样总是会表现在各种情景与状态下,勇气只是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先就胆量这一范畴来说,如《水浒传》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恐怕也就是具有天生的胆大性格的人。还有春秋战国后期的荆珂,据历史上传说荆珂此人能在任何危险情景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刺杀秦王嬴正前竟然也能置秦人威煞于不顾而冷静自若,可说是非常大胆了,是一个具有胆大性格的人。行动勇气与胆大的性格所表现的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只具有暂时的稳定性。比如我们大部分人的胆量也许还不足以达到荆珂那种程度,所以往往我们准备干某件危险的事之前很有勇气,但真叫我们干,也许又感到害怕了;同时,也许我们在干某件危险的事时很有勇气,但干后,也许又感到后怕了。勇气这种在冒险活动中起伏不定的现象,说明勇气只有暂时的稳定性,是属于士气状态的范畴。当然,如果人们在同样情景下多次体验勇气这种心理状态的话,也有可能由此形成大胆的性格。行动勇气是一种进取型的士气种类,它将士气所具有的唤发人们潜在能量的作用主要发挥于较具有危险性、冒险性的群体行动中,所以它往往是“军人”和“警察”等高危险职业在执行目标任务时所必须具有的素质。2、行动耐性行动耐性是群体行动中个人意志过程中的坚持性、自制力与和积极的态度、信心这些具有积极主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士气状态。耐性与刚强不同,刚强往往是天生就有的或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因而比较稳定,属于性格的范畴;而耐性并不象刚强一样总是会表现在需要进行忍耐的各种情景与状态下,耐性也只是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刚强这一性格有很多表现方面,比如严守纪律的作风,处事的原则性,对外来打击和伤害反应冷静等等,其中人们在对肉体伤害的忍耐上,特别能表现出刚强和耐性的区别。先就刚强来说,比如古今往来很多被称为“英雄好汉”的人,往往能对肉体的伤害不以为然。象《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就描述了当时神医华陀用刀为关公刮骨疗毒,悉悉有声,而关公反倒能饮酒弈棋,全无痛苦之色。人们的耐性与刚强所表现不同的地方,也是在于它只具有暂时的稳定性。比如有些部队官兵在激烈的战斗中,有时由于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战斗行动上,所以这时往往对一些轻伤,甚至是较严重的枪伤暂时毫无知觉。但战斗一结束,紧张心理解除,其仍会感到伤口的疼痛。所以说,耐性只是具有暂时的稳定性,是属于士气状态的范畴。耐性是一种保守性的士气种类,它将士气所具有的激发人们潜在能量的作用,发挥于需要进行忍耐的群体生活和行动之中。所以,它往往能使个人在艰难困苦面前具有坚忍不拔和自觉自制的精神,从而使个人在群体行动中表现出一种难以震憾的力量。3、行动操心行动操心是群体行动中个人意志过程中的敏感度、觉察力与积极的态度、信心这些具有积极主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相结合而产生的士气状态。行动操心与定势反应不同,定势反应是天生就有的(比如婴儿对人奶的吮吸反应)或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因而比较稳定,属于性格的范畴;而操心并不象定势反应一们总是表现在相同相似的情景和状态下,操心只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先就定势反应来说,人们的定势反应往往难为社会环境或别人的暗示所改变,因而总是能够自觉自主地按原定反应实施自己的行为。但在定势反应中,又由于人们往往会将平常成功的反应泛化到相似的情景中去,从而在有些不宜做出定势反应的时候也做出定势反应。例如在油库失火时人们往油库里倒水救火、士兵在激烈的战场上打仗时用轻机枪向敌坦克射击等等。定势反应这种在不适宜状况下,往往也不能改变自己固定行为模式的现象,表明定势反应具有稳固性,是属于性格的范畴。操心表现在个人对完成整体长远目标相关事物的警觉和注意力上,如果人们在行为中缺乏警觉和注意力,心理活动对外界的反应就会模糊不清。操心随着群体行动对群体乃至其个人重要性的高低而起伏不定,这正如学生对考试的反应一样,考试前学生的学习就会非常用心而考试后他们往往就会有所放松。操心这种随着群体行动在个人心中份量的高低的波动起伏性,说明操心只具有暂时的稳定性,是属于士气状态。行动操心是一种理智型的士气种类,它将士气所具有的激发潜在能量的基本作用发挥于需要准确稳妥地做出理智反应的群体行动之中。所以,它往往能充分挖掘出个人的工作技能和领导才干,从而使群体行动具有机智灵活的性质。总之,任何种类的士气实际上都是将士气所具有的激发潜在能量的基本作用发挥于不同方面而获得的,而潜在能量在心理活动中即是指具有积极主动性的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这里要强调的是:士气从外在表现上虽然可以分为勇气、耐性、操心这三个种类,但由于各个整体、长远行动中总是需要不同种类的勇气、耐性、操心共同起作用,所以这三个种类往往在同一时间的群体活动中并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而是互相依赖、互相包容的。这与士气从内在个性心理特征上进行分类的结果具有很大不同:士气从内在个性心理特征上进行分类以后,虽然高层次的士气在一定程度上会呈现出与低层次士气共同的来源性,但一旦形成高层次的士气就会具有与低层次士气明显不同的具有超越性的来源特征与意志特征。这些情况,我们在士气来源有关章节中将会感受到。第四节论影响士气的因素〖本节提示:影响士气的因素包括行动态度和行动信心两个方面,行动态度简单地说是指对行为必要性的信念,而行动信心指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以下我将展示这一结论的推理过程。〗所谓士气是指维持意志行为的具有信念性的动机,所以影响士气的因素也就是指影响士气性行为动机的因素。从这个结论出发,则要想研究论述影响士气的因素,也就首先要搞清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其次还应要搞清影响意志行为动机的因素。一、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所谓动机是指行为的原因,而所谓影响动机的因素也就是影响行为的原因的构成要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将人们行为的原因分为伊德、自我和超我三部分,这也就是影响行为的原因的构成要素,即影响行为动机的因素。伊德是指人们内心的基本欲望;自我是指人们对行为实现的各种可能性的认知或现实事物对基本欲望的吸引力与抑制力;超我是人们对各种社会道德观和社会价值感的认知。伊德作为人们的先天本能与基本欲望,其回答人们的行为是否需要的问题;自我作为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或损失且又达到目的的心理机能,它回答人们的行为能否达到目标或目标能否满足需要的问题;而超我作为社会道德化和个人价值化的自我,它则回答人们的行为是否应该的问题。伊德、自我与超我相互之间或是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冲突的结果便产生“焦虑”。如果这种“焦虑”通过人们意志过程的帮助得以及时的免除,则就会产生有意识行为(即意志行为和娱乐消遣行为);但如果这种“焦虑”不能得以及时解决,则就会使人们产生无意识行为(即潜意识行为)。心理冲突元素中的伊德对行为的作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因而是非道德、无价值意识、盲目的,其对行为产生作用的唯一出路是通过自我;超我的主要职能是为自我对伊德进行稽查和压抑提供依据与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