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叶部及枝梢森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我国森林害虫种类众多,根据其危害部位,大致分为叶部害虫和蛀干(枝、梢、果)类害虫。叶部害虫是指取食林木叶片的害虫,包括松毛虫类,以及部分蚧虫、鞘蛾、舟蛾、毒蛾、刺蛾、尺蠖、叶蜂、竹蝗等。蛀干害虫是指危害林木树干、枝梢以及果实等的害虫,包括天牛类、蠹虫(蠹蛾)类和象甲及其它害虫。第一节松毛虫类害虫的危害与调查我国的松毛虫种类多、分布广,但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只有6种,分别是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1.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和广西。危害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黑松P.thunbergii、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南亚松P.latteri。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20mmr32mm翅展42.8mm—80.7mm雄蛾体长21mnv32mm翅展36.1mm"62.5mm。头小,下唇须突出。前翅较宽,外缘呈弧形弓出,翅面有 3、4条不很明显而向外弓起的横条纹,沿外横线黑褐斑列的内侧为淡褐色。后翅三角形,无斑纹。幼虫头黄褐色,胸部第2、3节间背面簇生毒毛带,明显,蓝黑或紫黑色,有光泽。体侧生有许多灰白色长毛。3龄以后幼虫第9腹节腹板前缘2/3处有1个近透明的浅色圆斑。生物学特性1a1代—5代。在河南信阳地区,1a以发生2代为主;在长江流域诸省1a发生2代—3代;而在广东、广西、福建南部 1a发生3代〜4代,海南1a发生4代〜5代。越冬幼虫于翌年2月上旬至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在长江流域一带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结茧化蛹, 5月上旬羽化产卵。5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7月上旬结茧化蛹,7月中旬羽化产卵。7月下旬孵化出第2代幼虫:一部分第2代幼虫正常的于9月上旬结茧化蛹,9月中旬羽化产卵,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出第3代幼虫,第3代幼虫于11月中旬越冬。幼虫多在树冠顶端松针丛中或在大树树干的树皮裂缝内越冬;在树冠针叶丛中、树皮裂缝间或灌木上及地被物中结茧;卵产于松针或小技上,聚集成块,产卵部位多在树冠的中、下部,初孵幼虫嚼食卵壳,然后在附近的针叶上群集取食。l、2龄幼虫受到惊扰即吐丝下垂,并可借风传播。3、4龄幼虫分散危害,遇惊即弹跳掉落。5、6龄幼虫有迁移习性,在松林被害严重时,常可见到大量的老熟幼虫在地面爬行。松毛虫大发生的“虫源地”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低矮丘陵地区,地势向阳的山谷,四面环山或阳坡林地;窝风,向阳,冬季气温较高;林地树种单纯,多为马尾松纯林;郁闭度小通风透光,林内湿度小;土质较瘠薄;林下植被少而单纯;多为中幼龄林。调查方法采用踏查与详查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的虫态采取不同的观测方法。沿林班线、林道、公路、铁路等线路调查,目测发生范围、危害状况,发现虫情或灾情应立即设临时标准地,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抽样法抽取 20株标准株详查。①卵期调查在雌蛾羽化高峰后1d〜2d,调查平均卵块数、卵块平均粒数。② 幼虫期调查1龄〜2龄幼虫调查枯黄卷曲的枝头数,推算幼虫数;3龄以上幼虫3m以下小树直接查数统计树冠上的幼虫数;大树用“虫粪粒推算法”调查,即利用树冠上食叶害虫1昼夜所排出的虫粪粒的数量、大小推算食叶害虫的数量和虫龄。在树冠下铺塑料薄膜,或将树冠投影处的地面杂草等清除干净, 收集虫粪,统计虫粪数量,即可通过查预制的相关关系表推算出幼虫的虫口密度; 幼虫越冬期,调查树干基部树皮缝中幼虫数推算全树虫口。③ 蛹期调查在结茧盛期(结茧率达50%后2d〜5d剖茧,调查雌性比、平均雌蛹重、死亡率、寄生率。④ 成虫期调查在成虫羽化前2d〜3d及羽化期内用黑光灯诱杀,统计其诱杀数量和雌雄性比,或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悬挂在林间进行诱捕。预测方法利用松毛虫发生期的变化规律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建立回归预测式 :Y=a0+a1X1+a2x2+…+aX;nn式中:丫为松毛虫预测指标(发生期或发生量);X为测报因子(如气温、降雨、相对温度等);a为回归系数。贵州省研制的预测模型为, 丫=48.13-0.8232X可以预测马尾松毛虫成虫发生期。2.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和河北。危害落叶松LariXspp.、红松Pinuskoraiensis、油松P.tabuliformis、樟子松P.sylvestnisvar.mongolica和冷杉Abies。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28mn〜45mm翅展70mn〜110mm触角栉齿状;雄蛾体长24mn〜37mm翅展55mn〜76mm触色羽毛状。体色和花斑变化较大,有灰白、灰褐、褐、赤褐、黑褐色等。前翅较宽,外缘较直,内横线、中横线深褐色,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 8个黑斑排列略似“3”形,其最后2个斑若连成一线则与外缘近于平行,中室白斑大而明显,后翅赭色。卵椭圆形,长2.5mm,宽1.8mm,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粉黄、红至深红色。幼虫末龄幼虫体长55mm-90mm灰褐色,有黄斑,被银白色或金黄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闪光毒毛;第八腹节背面有暗蓝色长毛束。蛹长30mn〜45mm暗褐色至黑色,密布黄色微毛。茧灰白或灰褐色,表面粘附有许多蓝黑色的幼虫毒毛。生物学特性东北由北到南2a1代、3a2代或1a1代。新疆2a1代为主。以3龄〜4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春季日平均温度为8C〜10C时上树危害,先啃食胸足攀附的松针,从针叶顶端开始取食,遇惊拢则坠地蜷缩不动。成虫具强烈趋光性、寿命 4d〜15d,通常在黄昏及晴朗的夜晚交尾,羽化后1d即可交尾,交尾后多飞向针叶茂盛的松树上产卵于树冠中、下部外缘的小枝梢及针叶上。卵成块状,排列不整齐。每头雌虫可产卵 128粒〜515粒,卵经12d〜15d孵化,幼虫共6龄〜7龄。初孵幼虫多群集枝梢端部,受惊动即可吐丝下垂,随风飘到其他枝上。2龄后渐分散取食,受惊动不再吐丝下垂,而是直接坠落地面。小幼虫食量小、危害不明显,末2龄食量剧增,约占幼虫总食量的 95%。调查方法调查分为越冬前幼虫调查、越冬期幼虫调查、越冬后幼虫调查和卵期调查。调查次数一般1a2次〜3次。在松毛虫的常灾区和偶灾区,在踏查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根据需要,以林班或小班为单位,每 26.7hm2〜66.7hm2设1块至少有100株以上松树的标准地,在其中采用对角线或平行线的方法,选 20株标准株,进行每木调查。①越冬前或越冬后幼虫调查。小树可直接清点树上的幼虫数;对较大的树木,可抽查样枝,以样枝推算全树的幼虫数;或采用“振落法”,在树下铺塑料布,振动树干,使幼虫落于塑料布上,数清塑料布上的幼虫数。②越冬幼虫调查。每年幼虫越冬期间,在标准株树冠投影下,详细调查落叶层下越冬幼虫数量。油松、赤松大树还要调查树皮粗裂缝内的虫数。③ 卵期调查。产卵盛期后,在标准地内调查标准株上的卵块数。如卵已孵化,可根据初龄幼虫群集取食造成针叶枯黄的情况,数清树上的幼虫群记为卵块数。预测方法1、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地区落叶松毛虫平均产卵量预测模型:Y=88.1468+0.0738X1-0.4754X+0.7664X3+1.2701X4。复相关系数R=0.7847,通过0.01极显著检134验。式中:丫为平均产卵量;X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累计降水量;X为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X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2相对湿度;人为4月中旬至7月中旬温雨系数。2、雌性比大于50%;雌蛹重大于4.0g;产卵量达到361粒以上要做好防治准备。3、用物候期预测方法对大兴安岭牙克石林区2a1代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期进行预测, 柳花始盛时始见幼虫上树活动,盛末时上树高峰,兴安杜鹃花始盛时上树盛末期;稠李花始盛时始见老熟幼虫化蛹;蒲公英飞种盛末时始见成虫羽化;兴安老鹳草花盛开时始见当年幼虫孵出;兴安落叶松落叶盛期始见幼虫下树越冬。应用二十四节气预测认为奇数年谷雨始见越冬后幼虫上树,立夏前后上树高峰期;小满后一周老熟幼虫化蛹始期,芒种化蛹盛期;夏至后一周始见成虫羽化,小暑前后羽化盛期;大暑前后当年幼虫孵出高峰期;秋分大、小虫纷纷下树越冬。3.油松毛虫DendroimustabulaeformisTsaietLiu分布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和山西。危害油松Pinustabuliformis、樟子松P.sylvestnisvar.mongolica、华山松P.armandii、赤松P.densiflora和白皮松P.bungeana。形态特征成虫雌翅展57mn〜75mm体长23mn〜30mm雄45mn〜61mm体长20mn〜28mm体翅淡灰褐至深褐色,花纹清楚。雌蛾前翅中横线内侧和锯齿状外横线外侧具 1条浅色纹,颇似双重,中室端白斑小;后翅中央隐现深色弧形斑;雄虫色深,前翅亚缘斑列内侧具淡褐色斑纹。卵椭圆形,长1.75mm,宽1.36mm精孔一端淡绿色,另一端粉红色。幼虫老熟时体长55mnv72mm灰黑色,体侧具长毛,花纹明显。头褐黄色,额区中央1深褐色斑;胸部背面毛带明显,腹部背面无贴体纺锤形鳞毛, 各节前亚背毛簇的片状毛窄而扁平、纺锤形,毛簇基部有短刚毛。体两侧各1时有间断的纵带,丛带上白斑不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一斜斑伸向腹面。蛹长20mm-33mm栗褐或棕褐色。臀棘短,末端卷曲排成近圆形。茧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生物学特性1a1代,以3龄〜4龄幼虫在寄主根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草根盘结和有覆盖物的凹坑中越冬,多群集蜷曲成团。越冬幼虫于翌年 3、4月出蛰上树危害,幼虫危害期一般为140d〜160d。6、7月老熟幼虫寻找密集针叶丛结茧化蛹。成虫羽化后交尾后产卵,平均产卵200粒〜300粒,卵大部分产在密集的松针上,卵块呈不规则红圆形。约 10余天卵孵化,低龄幼虫群居取食。调查方法参考落叶松毛虫。预测方法1、期距预测法调查松毛虫在林间的发育进度,然后按各虫态或虫龄相应发育期的平均期距值,预测各虫态或虫龄发生期。 下一虫态发生期=当前虫态发生期+下一虫态期距值±标准差。如辽宁省2010年油松毛虫上树始见期为 3月28日,上树始见期至高峰期的时间为20d。上树高峰期=3月28日+20d=4月17日2、多元回归预测法松毛虫发育与气候因子的预测式为 Y=sp+a1X+a2X2+・・・+ax;式22nn中,丫为松毛虫预测指标(发生期或发生量等),Xi为测报因子(如气温、降雨、相对温度等),a为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如,在辽宁朝阳地区 丫=10.852—1.347X可以预测油松毛虫上树始见期。.赤松毛虫DendrolimusspectabilisButler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危害油松pinustabuliformis、樟子松p.sylvestnisvar.mongolica、赤松p.densiflora、华山松p.armandii禾口白皮松p.bungeana。形态特征成虫雄蛾翅展48mm69mm雌70mm89mm体灰白、灰褐或赤褐色。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白色,亚外缘斑列黑色呈三角形, 雌蛾亚外缘斑列内侧和雄蛾亚外缘斑列外侧的斑纹白色,雄蛾前翅中横线与外横线之间具深褐色宽带。卵椭圆形,长1.8mmx1.3mmo初淡绿色,后粉红色、紫褐色。幼虫初孵体长4mm体背黄色、头黑色,体毛不明显。2龄体背现花纹,3龄后体背花纹黄褐、黑褐或黑色。老熟幼虫体长 80mm90mm体背第2、3节丛生黑色毒毛,毛片束较明显。蛹纺锤形,长30mm45mm暗红褐色。茧灰白色,附有毒毛。生物学特性1a1代,以3龄〜4龄幼虫在寄主根部周围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草根盘结和有覆盖物的凹坑中越冬,多群集蜷曲成团。越冬幼虫翌年3月下旬出蛰上树危害,幼虫危害140d〜160d。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寻找密集针叶丛结茧化蛹,蛹经 14d〜18d后羽化成虫,雌成虫寿命10d〜13d。雌成虫傍晚产卵,多产卵于落叶松树冠外围当年生枝条的针叶上、或产于油松较密针叶处,每雌产卵200粒〜500粒,卵块呈不规则长条状粘于针叶或枝条上, 未经交尾的雌蛾所产卵只1粒〜3粒排列。7月末〜8月初幼虫孵化,初孵幼虫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处集中取食,并且只啃食针叶部分侧面,取食的针叶剩余部分枯黄而呈现出黄红色丛针,俗称“枯萎丛针”.2龄〜3龄后整株树均有分布,幼虫7龄〜9龄。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大部分老熟幼虫迁移至灌木丛上结茧,蛹期14d〜18d。调查方法8月下旬〜9月下旬,沿一定的踏查路线在松林内踏查。发现松树树冠中上部出现黄红色“枯萎丛针”,则随即设立面积为0.2hm2的临时标准地1块,在其中随机选取20株标准株,调查“枯萎丛针”数,并计算有虫株率。预测方法根据“枯萎丛针”所占林木针叶百分比值,判定发生程度。根据多年调查数据统计,一般每枯萎丛针为一个卵块的幼虫危害所致,每块卵的平均卵粒数为 283粒,平均卵孵化率为88%,初孵幼虫自然死亡率为24%。其各发生程度的判别值如下:①枯萎丛针株率在 I%〜3%,判定平均虫口密度为2头/株〜5头/株,为低虫口林分;②枯萎丛针株率在3.1%-10%,判定平均虫口密度为5头/株〜20头/株,为轻度发生林分;③枯萎丛针株率在10.1%-33%,判定平均虫口密度为20头/株〜50头/株,为中度发生林分;④枯萎丛针株率在 33.1%以上,,判定平均虫口密度为50头/株以上。为重度发生林分。.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houiLajonqui圧e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和湖南。危害思茅松山松Pinuskesiya、云南松P.yunnanensis、高P.densata、华山松P.armandiifenzeliana、柏Franch.、马尾松P.massoniana、海南松 P.木Cupressusfunebrisorientalis和柳杉 、圆柏Sabinachinensis、侧柏PlatycladusCryptomeriafortunei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翅展110mn〜120mm、雄翅展70mn〜87mm体、翅灰褐、黄褐、棕褐等色。雌虫前翅较宽,有深褐色弧形线4条,外缘呈现弧形凸出,亚外缘斑列褐色、 5-6斑最大,外横线呈稀齿状,中室下部色浅、中室端白斑明显;后翅外半部色深。雄虫体色较雌虫深,前翅4条横线不明显,亚缘斑列黑褐色,中室端白斑较雌虫清楚。卵椭圆形,长1.5mm-1.7mm,灰褐色,表面具有黄白色环状带纹 3条,中间环带两侧各有1灰褐色圆点。幼虫老熟幼虫体长90mn〜116mm体黑色,中、后胸背面有黑色毒毛带,两毒毛带之间竖生白色毛片。腹部各节背面有2丛发达的黑色毒毛束,每节上4个白色小斑点排列成四方形,4-5节之间1灰白斑。蛹纺锤形,长33.5mm〜50.5mm各节疏生淡红色短毛, 腹末具钩状臀棘。茧长椭圆形,长60mm〜80mm枯黄色,表面杂有黑色毒毛。生物学特性1a1代〜2代。①在湖北恩施市1a1代,以卵越冬,卵产于叶或小枝上,成串整齐排列,或单粒、双粒或几十粒不等堆产;翌年 4月中旬幼虫孵化,4月下旬〜5月初为盛期,7月下旬结茧化蛹,9月上旬出现成虫,10月中旬为羽化末期。② 在云南景东县1a2代,以2、3龄幼虫在松针基部或松枝上于当年12月中旬〜翌年2月上旬越冬;第1代成虫期为10月上旬〜11月下旬,雌成虫寿命10d〜15d,平均12.5d,雄成虫寿命2d〜11d,平均6.5d;越冬代成虫期为2月下旬〜9月上旬,雌成虫寿命5d〜11d,平均8d,雄成虫寿命2d〜11d,平均6.5d。第1代卵期为6月上旬〜7月上旬,越冬代卵期为10月上旬〜12月上旬;幼虫第1代8龄,平均历期1龄12d、2龄10d、3龄9d、4龄8d、5龄10d、6龄13d、7龄19d、8龄16d(仅有个别出现);越冬代幼虫9龄,平均历期1龄21d、2龄19d、3龄87d、4龄23d、5龄22d、6龄25d、7龄20d、8龄18d、9龄22d(仅有个别出现)。③云南松毛虫越冬代幼虫2龄以后的排粪量为1435粒〜1680粒,平均每昼夜排粪23粒〜25粒;第1代4龄以后的幼虫排粪量为1450粒〜1680粒,平均每昼夜排粪32粒〜35粒。第1代蛹期为9月上旬〜10月中下旬,蛹历期24d〜52d,平均34d。越冬代蛹期为5月上旬〜6月中旬,蛹历期27d〜41d,平均32d。茧多结在树枝顶端及基部,或 2头至数头聚集在石头缝、灌木丛结茧,茧外有毒毛。调查方法在2月下旬〜3月上旬和7月下旬〜8月上旬,在固定标准地的标准株上进行幼虫期调查。树高以下的标准株用“振落法”调查。即于晴天的中午幼虫取食时,在标准株下铺 1块塑料布,塑料布的大小略大于树冠投影面积,然后手摇、脚蹬、锤敲用力振动树干,将幼虫振落坠地,统计振落的诱虫数量。高大树木虫口密度调查方法同马尾松毛虫。预测方法发生期预测应用“期距法”进行预测。如,2002年景东县云南松毛虫第1代1龄幼虫林内调查高峰期为7月12日, 1龄至4龄幼虫历期33d±1.5d。则4龄幼虫高峰期=1龄幼虫高峰期+期距+标准差=7月12日+3±31.5=8月14日〜16日。危害程度预测①调查危害程度的计算公式P=[刀(VXn)/N(M+1)]X100%式中:R为某危害级值;n为某等级株数;V为最高级值;N为调查总株数;刀为总和符号。a②也可根据单株实际虫口数量、该虫的虫灾级数表估算危害程度,如某林地调查结果I级22株,n级36株,川级12株,"级5株,将这些数据代入危害程度公式P=[(1X22+2X36+3X12+4X5)/75X(4+1)]X100%=40%,即该调查林分危害程度达到40%,应组织开展防治。.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kikuchiiMatsumura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和贵州等地。主要危害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思茅松P.kesiya、华山松P.armandii、马尾松P.massoniana、南亚松P.latteri、圆柏Sabinachinensis、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柏木Cupressusfunebris和云南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形态特征成虫雌虫黄褐色,体长25mm—36mm翅展65mmr75mm触角双栉齿状。近翅基处无黄色肾形斑,中室白斑明显,翅面四条深色波状纹较明显。雄虫体色较雌虫深、棕褐色至深褐色,体长23mm—34mm翅展53mm—65mm触角羽毛状;前翅翅基至外缘处有黑褐色波状纹四条,8个近圆形的黄色斑组成1条亚缘线,顶角处的3个斑及中室白斑明显,中室白斑至基角之间具1大而明显的肾形黄色斑纹。卵椭圆形,咖啡色,直径约1.9mm,卵面3条黄白色环状花纹,中间环纹两侧各 1咖啡色圆点。幼虫1龄幼虫头部桔黄色,体红色,有黄绿色花纹,前胸背面色泽与头部近似,胸部第1节有两束长毛束,犹如两只角;2龄—4龄幼虫斑纹及体色更为清晰;5龄幼虫头部仍为桔黄色,中、后胸背面有黑色毒毛丛,其间有1丛桔黄色毛,前胸每侧有2束长毛,尖端为白色;老龄幼虫体增长,体色为黄褐色,色泽斑纹与前几龄无明显区别。蛹长椭圆形,黄褐色,初期淡绿色。茧为灰白色,表面附有老熟幼虫的毒毛。生物学特性1a1代〜3代。云南省滇中地区、贵州省等1a1代,以卵越冬;云南西南部地区、福建省等1a2代,以幼虫越冬;海南省1a3代,以幼虫越冬。在云南省禄丰县 1a1代,于当年11月中旬—翌年2月下旬以4龄幼虫,伏于林下灌木的叶背或卷叶内、低层云南松的梢头以及滇油杉萌枝的针叶基部越冬;成虫期为 6月上旬—7月中旬,卵期为6月上旬—7月下旬,幼虫7龄,蛹期为5月上旬—6月下旬。在云南省思茅1a2代,当年12月中旬〜翌年2月上旬以2、3龄幼虫在思茅松针叶丛中越冬。①第1代成虫期为9月中旬〜10月中旬,雌成虫寿命4d〜11d、雄6d〜9d,卵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平均26d;幼虫6龄,1龄7d、2龄8d、3龄9d、4龄14d、5龄12d、6龄12d,4龄后的排粪量为1368粒〜1410粒、24h排粪39粒〜41粒,蛹期为8月下旬〜9月下旬、15d〜24d。②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下旬〜6月下旬,雌成虫寿命5d—13d、雄4d—11d,卵期为9月中旬〜11月上旬、平均34d;幼虫7龄〜8龄、202d,1龄10d、2龄21d、3龄71d、4龄35d、5龄16d、6龄14d、7龄13d、8龄19d(仅有个别出现),4龄后的排粪量为2991粒〜3115粒、24h排粪43粒〜45,蛹期为5月上旬〜6月中旬、20d〜23d。③卵、1—3龄幼虫、4〜7龄幼虫、预蛹、蛹、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日•度)分别为:15.47,115.25;20.97,56.02;12.71,399.93;12.59, 40.31; 13.03, 212.61; 19.37, 39.07。调查方法在2月下旬〜3月上旬进行幼虫期调查。具体方法同云南松毛虫。预测方法期距预测法已知第1代化蛹高峰期至成虫羽化高峰期历时17d±1.5d,2002年实际观测第1代林内化蛹高峰期为9月2日,则成虫高峰期=化蛹高峰期+期距+标准差=9月18日〜20日。有效积温预测法(思茅市)卵、1〜3龄幼虫、4〜7龄幼虫、预蛹、蛹、成虫各虫态有效积温预测式分别为:N=(115.25±28.22)/[T-(15.47 ±2.11)],N=(56.02±10.92)/[T-(20.97±0.41)],N=(399.93±52.99)/[T-(12.71 ±1.19)],N=(40.31±4.97)/[「(12.59-1-0.85)] ,N=(212.61±46.18)/[T-(13.03±2.06)],N=(39.07±4.16)/[T-(19.73 ±0.58)]。采用各虫态的有效积温预测式,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可推算出该虫各虫态出现的始盛期。第二节蚧虫的危害与调查蚧虫类害虫均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个体小、数量多、世代重叠严重。有的危害树叶,有的危害树干和枝梢,还有的危害果实。.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国外分布于日本。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香港和澳门。危害马尾松Pinusmassoniana、黑松P.thunbergii、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本种加勒比松P.caribaeavar.caribaea、洪都拉斯加勒比松P.caribaeavar.hondurensis、巴哈马加勒比松P.caribaeavar.bahamensis、南亚松P.latteri、琉球松P.luchuensis、光松P.glabra、短叶松P.echinata、卡西亚松P.kesiya、晚松P.rigidavar.serotina、展叶松P.patula、裂果沙松P.clausavar.immuginata、卵果松P.oocarpa等松属植物。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呈宽梨形,淡黄色,体前端最宽,第 2腹节〜4腹节侧缘稍突出,疣状触角具刚毛1根,口器发达,体背于口器前在近体缘处有 1圆突,胸气门2对,臀板较宽。雄成虫体长约0.78mm,触角10节、各节散生数根细毛,单眼2对,胸足3对,前翅展约1mm后翅棒状、棒端刚毛 1根,腹部末端交尾器稍弯曲。雌介壳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直径约2mm白色或浅灰黄色,被蜕皮壳 2个;雄介壳长椭圆形,前端稍宽、后端略狭、尾端扁平,淡褐色,白色蜕皮壳1个、位于介壳前端中央。若虫初孵若虫椭圆形,长 0.2mm〜0.3mm淡黄色。单眼1对,触角4节、端节最长,口器发达,足3对,臀叶2对,中臀叶发达、间生有长、短刚毛各 1对。生物学特性松突圆蚧在广东1a5代,世代重叠,主要以雌蚧虫在老叶鞘内、新针叶中下部、嫩梢基部、新球果的果鳞吸食汁液危害,该蚧为卵胎生, 卵产出后数分钟内即孵化,产卵前期是雌成虫大量取食和严重危害阶段。 3月中旬〜4月中旬、6月初〜6月中旬、7月底〜8月上旬、9月底〜11月中旬为若虫涌散高峰期,若虫孵出涌散后即沿针叶爬动、取食,固定生活后5h〜19h开始泌蜡,再经2d〜3d形成圆形介壳。2龄若虫后期雌雄分化, 部分寄生在叶鞘外、球果和嫩梢上若虫,蜡壳颜色加深、尾端伸长、体前端显眼点,发育为预蛹、蜕皮变成蛹,进而羽化为雄成虫。另一部分虫体和蜡壳继续增大、无眼点,蜕皮后成为雌成虫。雄成虫羽化后常在介壳内蛰伏 1d〜3d,出壳后寻找雌虫多次交尾,数小时后即死亡。雌成虫交尾后10d〜15d后产卵,产卵期1个月〜3个月以上,第1、5代产卵量约64粒〜78粒,第3代约39粒。气温是影响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其自然传播主要靠气流和风。天敌有20余种,捕食性天敌以红点唇瓢虫 ChilocoruskuwanaeSilvestri 为优势种,寄生性天敌以花角蚜小蜂ThyscusfulvusComporeetAnnecke为优势种。调查方法边缘区踏查每年5月〜6月以镇、乡、场为单位,在发生区边缘地带 2km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过调查地进行调查,每隔 500m选择受风方向松树3株〜5株,调查调查树冠下部枝条是否枯死、上部针叶是否枯黄、灰褐色、落叶、新梢是否卷曲缩短或死梢、整株濒临死亡或枯死;调查中、下部当年生针叶基部、叶鞘包被内或叶鞘外显露处、新抽嫩梢基部及鲜球果鳞片等处是否有松突圆蚧虫体。 在1调查点发现松突圆蚧后, 在1500m范围连续踏查3个点后再未发现该虫,则该点确定为虫情边缘分布点。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调查林地是否有松突圆蚧,从而确定该蚧的分布范围。有虫分布区踏查在有虫区内选择适当的线路,踏查原发生区松林是否仍有虫,再与上年发生情况比较以确定危害减轻或加重。临时标准地调查连片松林按200hm以下设3块、200hm以上不少于5块、零星林地以小班或山头为单位设置临时标准地,每块样地面积不少于 0.2hm。2以平行线隔株法随机选20株标准株调查虫口密度,即在每标准株株冠中部的东、南、西、北 4个方向各取1枝条,随机抽取2a生的针叶10束,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松突圆蚧, 统计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另外抽取一定数量蚧虫,挑开虫体检查死活情况,计出死亡率。危害程度调查观察标准株树冠枝条枯死、针叶枯黄、变色、落叶,新梢卷曲缩短或死梢,松树濒临死亡或整株枯死等情况。测算单株针叶枯黄量占整株树针叶量的百分比,并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样地针叶平均枯黄率。2.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Lobdell)国外分布于美国。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湖南。危害湿地松 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萌芽松P.echinata、长叶松P.palustris、矮松P.virginiana、裂果沙松P.clausavar.immuginata、黑松P.thunbergii、马尾松P.massoniana和加勒比松P.caribaea。主要以若虫危害湿地松松梢、嫩枝及球果。针叶伸展长度均明显地减少。严重时梢上针叶极短,不能伸展或顶芽枯死、弯曲,形成丛枝。形态特征成虫雄成虫有翅或无翅,有翅型体长0.88mm〜1.06mm,翅展1.5mm〜1.66mm,粉红色,触角基部和复眼朱红色;中胸大、黄色,前翅白色;腹末1对长约0.7mm的白蜡丝;无翅型浅红色,第2腹节具1白色质环,腹末无蜡丝。雌成虫体长 1.52mnr〜1.90mm,浅红色,梨形;复眼半球状,口针长度为体长的1.5倍;触角7节、具有细毛,端节为基节长度的2倍,并具数根感觉毛;气门2对,胸足3对,体背面后端1对背裂唇,腹面第3、4腹节交界处1脐斑。第八腹节的肛环有刚毛6根。卵长椭圆形,0.32mm〜0.36mmX0.17mm〜0.19mm,浅黄色至红褐色。若虫圆形至梨形,体长0.44mm-1.52mm,浅黄色至粉红色,足3对,腹末3条白蜡丝,中龄若虫体被颗粒状白蜡质,高龄若虫固着生活、蜡包覆盖虫体。雄蛹体长0.89mm-1.03mm,粉红色。触角可动,复眼朱红色,足 3对、浅黄色。头、胸、腹具2倍〜3倍于体长的白蜡丝。茧白色、蜡质、绒团状。生物学特性在广东省1a4代〜5代,世代重叠,冬季发育迟缓,以初龄若虫在母体蜡包内、或以中龄若虫在针叶基部及叶鞘内度过低温期。雌成虫寄生在松针基部或叶鞘内取食、在所分泌蜡包内产卵,产卵期达20d〜40d。越冬代产卵量213粒〜422粒,其它世代52粒〜372粒,卵期8d〜10d。初孵若虫在蜡包内停留2d〜5d,天气适宜时爬至2a生梢头、嫩梢、针叶、新鲜球果上取食,并可随气流向外扩散,4月中旬〜5月中旬、9月中旬〜10月下旬为扩散高峰期,扩散距离可达22km。1龄若虫期10d〜13d,2龄若虫期7d〜10d,而后雌雄分化。雌若虫爬向嫩梢,固定于新针叶基部取食并形成蜡包。雄若虫于2龄末期聚集老针叶叶鞘内或枝条、树干的裂缝等隐蔽处,虫体变长,分泌白绒团状蜡茧,并化蛹和羽化其中,成虫寿命1d〜3d。越冬代可见无翅型雄成虫。调查方法采用踏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发生区与未发生区的调查方法有所不同,应重点调查发生区的边缘林地。根据上年该蚧虫分布情况,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对确认有湿地松粉蚧的松林设样地进行详细调查。连片松林按 100hvm以下设3块、100hvm以上应不少于5块、零星分布的以小班或山头为单位设样地,每块样地面积不少于 0.2hm2。采用对角线法,在样地中随机调查松树20株。在每标准株树冠中部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取1个新梢,每梢取顶端10cm长;调查每枝梢虫口数,统计有虫株率和平均虫口密度(头/梢)。预测方法采用历期法进行发生期预测。即根据该蚧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结果,将不同虫态的高龄数向低龄数累加,当累加百分率分别达到 16%、50%、84%以上时,即为此虫态(龄)的始盛、高峰、盛末期,加上当地各虫态(龄)的平均历期,即可推算出各虫态(龄)的发生期。预测某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末)期=[调查日期+调查日该虫态(龄)高峰(始盛、盛末)期平均历期]/2+调查日该虫态(龄)之后各虫态平均历期之和。3.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matsumurae(Kuwana)分布于山东、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危害油松Pinustabuliformis、赤松P.densiflora、马尾松P.massoniana和黑松P.thunbergii。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卵圆形,体长2.5mm〜3.3mm左右,橙赤或橙褐色,体分节不明显;口器退化,念珠状触角9节、有微毛;眼1对,黑色;胸足3对,腹部末端钝圆,有一纵裂呈形的生殖孔。雄成虫胸部黑褐色,腹部淡褐色;复眼大而突出、紫黑色,无口器;线形触角10节,胸足3对;前翅发达、半透明、羽状纹明显,后翅特化成平衡棍、其端部有丝状钩刺3根〜7根;腹部9节,第7节背面隆起成马蹄形硬片、上生有分泌白色长蜡丝的管状腺10余个;腹部末节有一向腹面弯曲的钩状交尾器。卵椭圆形,长约0.24mm,宽约0.14mm。暗黄色,包被于卵囊中。若虫3龄雄若虫体长1.5mm橙褐色、长椭圆形,口器退化,触角和胸足发达;外形与雌成虫相似,但腹部狭窄,腹末无“人”形臀裂。雄蛹包被于椭圆形白色小茧中,长1.8mmo预蛹与雄若虫相似,但胸部背面隆起,具翅芽。蛹为裸蛹,长1.4mm〜1.5mm,头、胸淡褐色,眼紫黑色,附肢和翅灰白色。生物学特性1a2代,以1龄寄生若虫越冬或越夏,发生时间因南北气候而有差异。南方越冬代成虫发生期比北方提早1月余,但由于夏季长、第1代1龄寄生若虫越夏期也较长,因而第l代成虫期比北方晚出现1个月。如,浙江越冬代成虫期为 3月下旬〜5月下旬,而山东为5月上旬〜6月中旬;山东的第I代成虫期为7月下旬〜10月中旬,而浙江为9月下旬〜11月上旬。3龄雄若虫经结茧、化蛹,羽化为成虫,雌若虫脱皮后即为成虫。成虫羽化后即交尾,次日开始产卵于轮生枝节、树皮裂缝、球果鳞片、新梢基部等处,雌虫分泌丝质包裹卵形成卵囊。每雌平均产卵200余粒、多者达500粒,第I代卵期9d〜I2d、第2代13d〜21d。孵出若虫沿树干上爬活动1d〜2d后,即潜于树皮裂缝和叶腋等处固定寄生、成为寄生若虫;此时虫体很小、隐蔽、很难发现和识别,即“隐蔽期”;寄生若虫脱皮后,触角和足等附肢全部消失,雌、雄分化,虫体迅速增大而显露于皮缝外为“显露期”,这是危害最严重的时期。2龄雄若虫蜕皮后爬行于粗糙的树皮缝、球果鳞片、树根附近分泌白色蜡丝结茧化蛹,蛹期越冬代为8d〜15d,第1代5d〜6d。已知捕食性天敌100多种,如异色瓢虫LeisaxyridisPallas、蒙古光瓢虫BrumusmongoI(Barovsky)、盲蛇蛉InoceIIidae、松干蚧花蝽EIatophiIusjaponensisHiura等。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与方法每年在固定若虫显露期,通过踏查如见松树枝条变软、树冠呈披头散发状,则要设置临时标准地,一般每33.3hm2选设1临时标准地,在其中用对角线或“Z”字型法,选取10株标准株,在每株树冠中层的东、西方向,各选取1枝3a〜5a生的枝条(小树可于第1轮枝下主干处),量取10cm2的环状样方,用放大镜观察统计出样方内的虫口数。发生面积统计及危害程度划分 发生面积以平均每10cm2有0.5头以上固定若虫为统计起点。危害程度:以平均虫口密度0.5头/10cm2〜2头/10cm2为轻度危害;3头/10cm2〜6头/10cm?为中度危害;7头/10cm2以上为重度危害。预测方法回归预测法根据日本松干蚧历年的发生期与当地气象因子之间变化的相关性建立回归预测式。Y=a+bX式中:Y为某虫态出现日期;a、b为方程系数;X为气象因子如辽宁省4月中旬的平均温度为10C,发育日期以4月25日为0,标准差为1.68,日本松干蚧固定若虫高峰期预测式为 Y=50.41—3.89X10=11.5,发生期为5月4日〜8日。4.枣大球蚧Eulecaniumgigantea(Shinji)国外分布于日本。国内分布于河北、辽宁、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危害枣属Ziziphus、核桃属JugIans、苹果属MaIus和梨属Pyrus的林木。形态特征成虫雄虫头部黑褐色,前胸及腹部黄褐色,中、后胸红棕色,触角 10节,丝状、均具长毛。前翅发达、透明无色、呈菜刀状,具1个两分叉的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尾部有锥状交配器和2根白色的蜡丝。雌虫背面红褐色,具有整齐的黑灰色斑纹,色斑由1条中纵带、2条锯齿状缘带及两缘带之间的8个斑点组成。卵长椭圆形,初为浅黄色,孵化前为紫红色,被有白色蜡粉。若虫长椭圆形。1龄若虫体长1.0mm,宽0.5mm,黄褐色,被有很薄的白色蚧壳,背中线有1块环状隆起的纵条斑;2龄若虫背部有2个或3个环状壳点。生物学特性1a1代,以2龄若虫固定在寄主枝干上越冬, 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刺吸危害。 4月中旬雌雄开始分化,雄若虫4月10日左右开始化蛹, 4月15日左右进入化蛹高峰期,5月初进入羽化高峰,雄虫羽化后0.5h即可与雌虫交配,寿命1d〜2d。4月底〜5月初为雌成虫盛发期,5月上旬为交配产卵盛期,1头雌虫产卵400粒〜5000粒、最多可达8500粒;产卵前腹部分泌蜡丝,随着不断产卵、腹部不断向上收缩,直至腹背相连成一薄壳而死,寿命 20d〜35d。卵在5月27日左右开始孵化,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6月10日进入孵化末期,卵期20d〜27d。初孵若虫活动能力较强,在卵壳内滞留一段时间后爬出,出壳后分散到叶正反两面的叶脉上,沿着主脉两侧取食危害,然后转移到1a生枝条和叶片上固定危害。 7月中旬〜8月上旬为若虫危害盛期,10月下旬在枣树落叶前逐渐转移到枝干及树皮裂缝处越冬。调查方法7月〜8月若虫显露期,在受害林分内踏查,目测叶片生长状况估计被害程度。然后分别在被害轻、中、重的地块设立1块面积为0.2hm2的临时标准地,在其中随机选定10株标准株。分别从标准株树冠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剪取 1个10cm长的1a生枝条作为标准枝,统计标准枝上的虫口数量,计算出每10cm标准枝的平均虫口密度。计算标准地内的有虫株率。5.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solenopsisTinsley国外分布于美国、南美,及尼日利亚、贝宁、喀麦隆、新喀里多尼亚、巴基斯坦、印度和泰国。国内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湖南、浙江、四川、江西、云南和新疆。危害棉花Gossypiumspp.、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扶桑Hibiscusrosa-sinensis、龙葵Herbasolani、番木瓜Caricapapaya、黄花嵩Artemisiaannua、三叶鬼针草Bidenspilosa、一点红Emiliasonchifolia、苍耳Xanthiumsibiricum、田旋花Convolvulusarvensis.、铺地草Zorniagibbosa、磨盘草HerbaAbutiliIndici、咖啡黄葵Abelmoschusesculentus、赛葵Malvastrumcoromandelium、地桃花Urenalobata、黄细心Boerhaviadiffusa、列当Orobanchecaerulescens、长隔木Hameliapatens、黄花稔Sidaacuta、洋金花Daturametel、假海马齿Trianthemumportulacastrum、神秘果Synsepalumdulcificum、芝麻Sesamumindicum、蒺藜Tribulusterrestris、灰毛滨藜Atriplexcanescens、碱蓬Suaedaglauca、蓍草Achilleasibirca、豚草Ambrosiaartemisiifolia、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南瓜Cucurbitamoschata、大戟Euphorbiaesula、羽扇豆Lupinuspolyphyllus、蜀葵Alcearosea、黄花稔Sidaacuta、酸浆Physalisalkekengi、茄Solanummelongena、马缨丹Lantanacamara、银胶菊Partheniumhysterophorus、巴豆Crotontiglium和马利筋Asclepiuscurassavica。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的卵圆形,浅黄色。足红色,腹脐黑色。被有薄蜡粉,在胸部可见 0对〜2对,腹部可见3对黑色斑点。体缘有蜡突,均短粗,腹部末端 4〜5对较长。除去蜡粉后,在前、中胸背面亚中区可见2条黑斑,腹部1节〜4节背面亚中区有2条黑斑。显微特征(雌成虫)扶桑绵粉蚧触角通常9节,足的爪下有齿,后足胫节上有大量透明孔,五格腺全无,刺孔群18对,多格腺分布在第4腹节〜9腹节腹面中区(少数个体在第5腹节有1枚〜2枚),在第7腹节从节前缘至后缘都有;亦常分布在腹部腹面亚缘区。生物学特性多营孤雌生殖,卵产在卵蠹内,每卵蠹产卵150粒〜600粒,且多数孵化为雌虫,卵期很短,经3d〜9d孵化为若虫,若虫期22d〜25d,属于卵胎生。1龄若虫行动活泼,从卵蠹爬出后短时间内即可取食危害。正常情况下, 25d〜30d1代,1a可发生12代〜15代。在冷凉地区,以卵或其他虫态在植物或土壤中越冬;热带地区终年繁殖。由于该粉蚧繁殖量大,种群增长迅速,世代重叠严重。扶桑绵粉蚧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汁液危害。受害植株生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失水干枯,亦可造成花蕾、花、幼铃(果)脱落;分泌的蜜露诱发的煤污病可导致叶片脱落,严重时植株死亡。调查方法仔细检查寄主植物扶桑、棉花、及南瓜、番茄、茄子等植株地上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部分,看有无白色蜡粉;如无白色蜡粉,仔细寻找虫体;找到虫体后,根据其形态鉴别特征,看是否粉蚧;仔细观察虫体背面,是否有黑斑。第三节其它鳞翅目叶部害虫的危害与调查其它叶部害虫中,蜀柏毒蛾尽管分布范围小,但在其分布区危害十分严重,为当地主要的林木害虫。美国白蛾是国际性检疫害虫,由于其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而迅速扩散,成为威胁农林生产的大敌。尺蠖、舟蛾等在全国普遍发生,常造成严重后果。1.蜀柏毒蛾ParocneriaorientaChao分布于四川、重庆、浙江和湖北。危害柏木Cupressusfunebris、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和桧柏Sabinachinensis。形态特征成虫雄虫前翅白色或褐白色,中区和外区密布褐色或黑褐色鳞片,斑纹较模糊,褐色或黑褐色,缘线由一列点组成,缘毛白色和褐色或黑褐色相间。雌虫体较大,颜色较浅,斑纹较雄蛾清晰,后翅灰白色,外缘褐色或黑褐色。卵扁圆形,直径0.6mm〜0.8mm,背面中央有1凹陷。初产时暗绿色,随发育逐渐变为灰黄色、灰褐色,孵化前为黑褐色。幼虫头部褐黑色,体绿色,背、侧面有灰白色和灰褐色斑纹,瘤红色,瘤上生白色和黑色毛。蛹长12mn〜20mm绿色或灰绿色,腹部有黄白色斑。生物学特性1a2代,以第2代幼虫或卵越冬。2月下旬〜3月上旬越冬代卵开始孵化, 初孵幼虫在鳞叶、小枝上活动,若遇振动惊骇,1龄〜3龄幼虫能够吐丝下垂,借助风力迁移。 越冬代幼虫摄食期约为110d〜130d,4月下旬〜5月上旬为大量摄食期; 先取食幼嫩鳞叶及顶芽、 造成枝叶生长停滞,随虫龄增长再取食老叶甚至嫩枝、使林木枯黄甚至死亡。 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为化蛹盛期,蛹体初期呈现翠绿色,后期变为黄褐色, 常倒挂于柏木枝叶上。5月底〜6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和产卵盛期,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交尾后 2h〜4h即开始在鳞叶或小枝上产卵,每头雌蛾产卵约 200粒、几粒至百余粒结成卵块,不交尾雌蛾所产卵不孵化,雌蛾产卵后3d〜10d死亡,越冬代成虫寿命8.1do6月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初孵幼虫先在卵壳附近活动,进入 2龄后便分散取食,8月中、下旬幼虫大量取食。 1龄幼虫历期12.3d,2龄11.8d,3龄13.9d,4龄14.1d,5龄12.9d,6龄14.0d。9月上旬为老熟幼虫化蛹期,9月中旬为化蛹盛期。9月下旬〜10月上、中旬分别为成虫羽化和产卵盛期,第 1代卵平均发育历期14.3do调查方法10月或翌年3月进行越冬代卵期或低龄幼虫期虫情调查, 7月进行第1代低龄幼虫期虫剪取树冠下层(冠长1/3)的枝条,调查虫口数量(X),越冬代卵期整株虫口数量Y=47.6540+1.7376Xi,越冬代低龄幼虫期Y=38.8227+2.4792Xi,第1代低龄幼虫期Y=22.4583+3.1999Xi。i i预测方法期距预测法四川省实际调查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 6月4日则第1代3龄幼虫的始见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卵历期+1、2龄幼虫历期=6月4日+14.3+12.3+11.8=7月12日。经验预测法蜀柏毒蛾一般间隔3a〜5a周期性发生1次。凡遇冬干春旱、气温高、雨量少时,虫害发生强度会增大。受趋光性影响柏木林附近夜间灯光集中处灾情较重,缓坡、 背风的山坳地带发生数量较多,中幼林较成林危害严重,柏木纯林比混交林危害严重。.侧柏毒蛾ParocneriafurvaLeech分布于辽宁、北京、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和福建。危害侧柏 PlaycladusOrientals、桧柏Sabinachinensis和刺柏Juniperusformosana等。形态特征成虫体褐色,体长14mm~20mm,翅展17mm~33mm。雌虫触角灰白色呈短栉齿状。前翅浅灰色,翅面有不显著的齿状波纹, 近中室处有一暗色斑点, 外缘较暗,布有若干黑斑,后翅浅黑色,带花纹。雄虫触角灰黑色,呈羽毛状,体色较雌虫深,为深近灰褐色,前翅花纹完全消失。卵扁圆球形,初产时为青绿色,略带光泽,随着发育,卵的颜色由绿变黄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褐色。幼虫老熟时体长20mm~30mm,全体近灰褐色,形成较宽的纵带。在纵带两边镶有不规则的灰黑色斑点,相连如带。腹部第 6、7节背面中央各有1个淡红色的翻缩线。身体各节具有黄褐色毛瘤,上着生粗细不一的刚毛。蛹长11mm~15mm,化蛹初期青绿色,后渐变为褐色。身体各节有白色的毛丛,毛丛长在白色的毛斑上,腹部每节有毛斑 8个,腹部末端有褐色的钩状臀棘。气门黑褐色。生物学特性1a发生1〜3代,以卵在寄主鳞叶或小枝上越冬。在青海, 1a1代。3月底〜4月中旬越冬卵孵化;3月底〜8月中旬为幼虫危害期;7月上旬〜8月上旬幼虫老熟化蛹;7月下旬〜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产卵越冬。在山东、北京, 1a2代。越冬代成虫6月下旬羽化;第1代成虫8月底〜9月初羽化。江苏1a2〜3代。2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大量羽化出越冬代成虫;第1代成虫7月下旬开始出现,8月上旬〜9月上旬为盛期;第2代卵最早于7月底出现,(8月底以后产出的卵即进入越冬);第2代成虫于9月下旬〜10月中旬出现。在浙江,1a2代。越冬卵在3月初孵化;4月上旬〜5月下旬是越冬代幼虫的主要危害期;5月下旬幼虫开始化蛹;6月中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的发生高峰期; 越冬代成虫于6月中下旬或7月上中旬开始产下第1代卵;第1代幼虫始见于6月下旬或7月上旬;7月和8月是第1代幼虫的危害高峰期;8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开始化蛹;第 1代的成虫始见于9月上旬;高峰期通常在9月中下旬。卵历期11d〜19d,平均13.8d。越冬卵历期达4个月〜5个月。越冬代幼虫共5龄,历期49d〜60d,平均53.5d。第1代幼虫5龄〜7龄,历期40d〜85d,平均55.5d。第2代幼虫5龄〜6龄,历期29d〜35d,平均31.2d。蛹历期:越冬代7d〜11d,平均8.5d;第1代6d〜10d,平均8d;第2代10d〜16d,平均13d.成虫寿命:雌蛾为3d〜10d,雄蛾为2d〜8d。卵孵化率较高,越冬卵为92%第1、2代为95%以上。初孵幼虫先取食新芽嫩叶使鳞叶尖端和边缘成缺刻,3龄后取食全叶,被幼虫取食过的嫩枝梢头常变黄枯死。幼虫夜晚取食活动,白天潜伏于树皮下或树内,老熟后,在叶片间、树皮下或树洞内吐丝结薄茧,经1d〜3d预蛹期后化蛹。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白天常停息在柏树树冠的枝叶上,很少活动,遇惊动可作近距离飞行,飞翔力不强。成虫交配当天即可产卵,卵多产在叶柄、叶片上,数粒甚至数十粒成不规则的条带状,也有单粒的,每雌平均可产卵 103粒。在田间同一株柏树上,卵多分布在树冠的阳面。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C〜28C,气温偏高、偏低均影响发育。第1代在日均温28C〜35.5C时,发育历期5d〜16d,平均7.7d;第2代在日均温22C〜28C时,发育历期4d〜6d,平均4.4d。干旱对其数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调查方法幼虫期调查于幼虫危害状易于观察期,在柏木林内踏查,发现有侧柏毒蛾危害,随即设立面积为0.2hm2的临时标准地1块,在其中用“棋盘式取样法”选取 20株标准株。逐株调查标准株上的虫口密度。矮小的树木采用“直接查数法” ,高大的树木用“标准枝法”,统计标准株上的卵粒数或虫口数。成虫期调查在每代成虫发生期前 1周,在柏木林内设立诱虫灯,每天或隔天调查并记录诱到的成虫数量。成虫结束期将诱虫灯收回。预测方法江苏省徐州市根据侧柏毒蛾的生物学习性, 分别选取2、3月份的和5、6月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作为预报因子,利用1984年〜2000年历史样本资料,建立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预报模型。越冬代幼虫预报模型:=-15.864-0.084X-0.337X12=-11.497+0.063X+0.171X12=-204.856+0.199X+1.679XTOC\o"1-5"\h\z1 2式中:X1%分别是3、4月份降水距平百分率; 丫1丫2丫3分别代表轻度、中等和严重的情1 1 2 3况。以丫值最大者作为4〜5月虫害的预报结果。第1代幼虫预报模型:丫=-12.524-0.141X-0.249X+1.160X1 2 3丫=-49.289-0.399X+0.724X+5.045X1 2 3丫=-86.004+0.511X+0.939X+9.373X1 2 3式中:XX2分别为5、6月份降水距平百分率; X3为越冬代虫口基数;丫1Y丫3分别代表2 3 1 3轻度、中等和严重的情况。以Y值最大者作为7月虫害的预报结果。3.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dahuricaFalkovich分布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危害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长白落叶松L.olgensis和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形态特征成虫翅展8.5mm〜11mm灰白色,北方种体色稍暗,触角 26节〜28节,雌虫常少1节。前翅长披针形,顶角域色稍浅,后翅色时稍深;腹部1节〜7节背板各1对狭长的刺斑,刺斑具短刺,腹末端具浅色鳞片丛。雌者色浅,前翅超过腹端部分短,腹部较粗大。卵米黄色,半球形,卵面11条〜13条棱脊。幼虫老熟幼虫黄褐色,前胸盾亮黑褐色,具“田”字形纹。胸足黑色,腹足退化,有臀足。蛹长约为2mm〜3mm初鲜红、后黑褐色,裸藏于叶片及丝状物混合的鞘中。雄蛹前翅超过腹末端,雌蛹不超过腹末端。生物学特性1a1代,以3龄幼虫在短枝基部、芽苞附近、树皮裂缝处越冬。翌年 4月中旬当落叶松芽苞开始萌动生长时,越冬幼虫负鞘移向芽苞取食; 5月上旬做新鞘、食量剧增, 5月中旬老熟幼虫负鞘在叶族间或叶背面化蛹,蛹也具鞘,蛹期约 15d。成虫在5月末〜6月初开始出现,6月上旬为羽化高峰,羽化多集中在早晨 3时〜8时,9时〜10时光照充足时成虫在林内飞翔(林缘较多);羽化后12h〜24h开始交尾,只交尾1次,雄成虫寿命约1d〜2d、雌4d〜6d,成虫有趋光性;交尾后5h〜10h产卵于针叶的背面,1枚叶片只产1粒、极少数产2粒。卵经约2周即孵化,幼虫在针叶内潜食危害,直到 9月末、10月初作新鞘越冬。调查方法越冬期幼虫调查的时间是秋季落叶松落叶后至降雪前; 越冬后幼虫调查的时间是早春落叶松芽苞开裂前10d左右。具体调查方法是在踏查的基础上,根据林分自然分布情况,每50hm2〜100hm2落叶松林设1块面积为0.1hm2〜0・2hm2的标准地。在标准地内按〃Z”字形取样方法隔株选取20株标准株进行每木调查。按树冠上下两层(如样枝下高超过 5m时,可取中下层)和阴阳两面依次在每株树上轮换取 1个50cm标准枝,查数健康虫体数量。计算标准枝平均虫口密度。预测方法1、幼虫出蛰盛期(防治适期)预测:根据当地 4月中下旬的气象预报,当日平均温度达6C时,确定为幼虫出蛰始见期,再加1d〜2d为幼虫出蛰始盛期。2、 越冬后幼虫发生量预报:P=P0X(1—b) 式中:P为越冬幼虫发生量;P为越冬前幼虫虫口密度;b为越冬幼0o虫死亡率如吉林省中部地区越冬后幼虫发生量预测式为: P=F0X(0.802-0.0107)(95%置信度)3、 危害程度预测:根据测定的各种落叶松叶片与叶簇的关系,把观察所得每头鞘蛾幼虫危害叶片数换算成危害叶簇数, 再根据叶簇与枝条长度的关系, 换算出单位枝条长度的叶簇密度,然后以每头幼虫危害的叶簇和单位长度枝条叶簇的密度为常数, 建立不同虫口密度和树叶不同受害程度关系式,进而根据不同时期的虫口密度和该时期到越冬幼虫取食危害期间的自然存活率,推算出不同虫口密度对林木的危害程度。如长白落叶松受害率(W预测式为: W=0.147dd为越冬后幼虫虫口密度4、发生趋势预测:根据越冬前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设某地发生面积或虫口密度为 P,上年同期发生面积或虫口密度为P+1,则发生趋势指数I为:l=Pi/ (P+1)当1>1为上升趋势;当1=1为稳定趋势;当1<1为下降趋势。4.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为世界性检疫害虫,1922年记录于加拿大,1940年〜1976年传至美洲及欧洲,1945年〜1979年传至亚洲的日本、朝鲜及中国。在我国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吉林、江苏、山东和河南,幼虫食害200余种植物,喜食糖械Acersaccharum白蜡Fraxinuschinensis、桑Morus、泡桐Paulowni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樱花树Prunusserrulata、及蔷薇科Rosaceae杨Populus、柳Salix、悬铃木Platanusxacerifolia等。幼虫耐饥饿能力较强,利于人为传播和扩散。发生量大时幼虫所至之处植物片叶无存。形态特征成虫雌翅展34mn〜42.4mm雄翅展25.8mm〜36.4mm,体白色,雄触角双栉齿状、雌锯齿状。复眼黑色,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橘红色,前胫节1对短齿、后胫节1对短距。翅白色,但雄蛾前翅常有黑斑点。卵球形,0.4mm-0.5mm,浅黄绿、灰绿、灰褐色,凹纹规则。卵块行列整齐、被鳞毛。幼虫分红头型与黑头型,我国多为黑头型。老熟幼虫体长 28mm-35mm黄绿至灰黑色;背部色深、体侧和腹面色淡,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橙黄色,毛瘤生黑白两色刚毛。蛹长8mnv15mm暗红褐色,腹部布满凹陷刻点。臀棘 8根〜17根、排成扇形,其端部呈喇叭口状,中间凹陷。茧薄,灰色杂有体毛。生物学特性辽宁1a2代,南部偶1a3代。以蛹在墙缝、7cm〜8cm浅土层内、枯枝落叶层等处越冬。翌年4月初〜5月底越冬蛹羽化,4月中旬〜6月上旬为卵期;4月下旬〜7月下旬为幼虫期,盛期5月中旬〜6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下旬为蛹期。第1代成虫6月中旬〜8月上旬、盛期7月中下旬,幼虫6月下旬〜9月中旬、盛期7月中旬〜8月中旬;该代8月上旬开始下树化蛹,大多数以蛹越冬,少数羽化。2代成虫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9月初出现幼虫并造成一定的危害,但到4〜5龄时因不能化蛹越冬而死亡。各代卵期为 12.9d(6d〜19d)、7.8d(6d〜11d)、12d;幼虫期6龄的35d、7龄的42d,龄期为5d、4d〜5d、5d、5d、7d〜10d、7d〜10d,预蛹期2d〜3d,蛹期9d〜20d,越冬蛹期8〜9个月。越冬蛹发育起点温度13.34C,有效积温170.02日?度。各代产卵量729粒〜1742粒、584粒〜1242粒、360粒。雌蛾寿命6d〜8d、雄蛾4d〜6d。成虫羽化、卵及幼虫发育的最适温湿度分别为 19.5C〜24C、RH=75%r83%23C〜25C、RH75%-80%24C〜26C、RH70%-80%成虫白天静伏,可远飞约 1km借助风力可扩散20km〜22km,趋光性弱、灯诱者多为雄虫。凌晨0:30〜1:00交尾并持续8h〜36h,不久就产卵,每雌产1卵块历时约3d,树冠下部落卵最多。卵多在阴天或夜间湿度较大时孵化、孵化率常达98%以上,同一块卵在1d内孵化。初孵幼虫在叶背吐丝缀叶1片〜3片成网、食叶下表皮和叶肉使其透明,2龄后分散为2小群〜4小群再结新网,3龄〜4龄食量和网幕不断扩大,网幕可长达1m~3m常有1龄〜4龄幼虫数百头;5龄后脱离网幕分散生活、耐饥饿5d〜13d,6龄〜7龄食量占幼虫期的56%以上、蚕食叶片只留主脉,树上无叶后即转移危害。第1代蛹多集中在树干老皮缝隙、部分在枯枝落叶层或杂物或2cm〜3cm的表土层内,越冬蛹可分散距寄主数百米的隐蔽处。越冬代成虫羽化, 1、4龄〜5龄幼虫盛发期分别与小麦抽穗、桑椹成熟、小麦收割期吻合。调查方法调查方法在监测区内,以自然村、屯、居民区、厂矿、机关、部队驻地为调查点;公路以道班、铁路以站段、街道以街区为调查单位。每调查单位要抽查 10%〜30%的树木,计算有虫株率。顺光观察树上是否有网幕。越冬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第一代幼虫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在重点地区,对喜食树种要逐株详查,对一般喜食树种采取踏查和详查相结合。在易发生地点,也可于成虫期用灯诱、性诱进行调查。发生面积统计及发生程度划分以平均有虫株率0.1%为发生面积的统计起点。有虫株率0.1%〜2%为轻度发生;2%〜5%为中度发生;5%以上为重度发生。5.春尺蠖ApocheimacinerariusErschoff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天津和山东。危害沙枣Elaeagnusangustifolia、杨Populus、柳Salix、榆Ulmus槐Sophora和桑Morusalba。形态特征成虫雄成虫翅展28mm-37mn,体灰褐色,触角羽状。前翅淡灰褐至黑褐色,有 3条褐色波状横纹,中间1条常不明显。雌成虫无翅,体长 7mmr19mm触角丝状,体灰褐色,腹部背面各节有数目不等的成排黑刺、刺尖端圆钝,臀板上有突起和黑刺列。因寄主不同体色差异较大,可由淡黄至灰黑色。卵椭圆形,长0.8mm〜1mm有珍珠光泽,卵壳刻纹整齐;灰白或赭色,孵化前深紫色。幼虫老熟时体长22mm-40mm灰褐色。腹部第2节两侧各1瘤突,腹线白色,气门线淡黄色。蛹长12mm〜20mm灰黄褐色,臀棘分叉,雌蛹体背有翅痕。生物学特性1a1代,以蛹在干基周围土壤中越夏、越冬。2月底3月初当地表3cm〜5cm处地温达0C时开始羽化出土,3月上、中旬见卵,4月上-5月初孵化,5月上-6月上旬幼虫开始老熟,入土化蛹越夏、越冬。雌蛾寿命约28d,雌蛾发生高峰与孵化高峰期距20d〜39d,卵块始孵期至孵化峰期为6d〜9d,预蛹期4d〜7d,蛹期9个月,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74C,有效积温为235.4日•度,幼虫5龄。蛹重和幼虫期的营养有关,正常时为0.205g、食料不足时0.097g。成虫多在下午和夜间羽化出土,雄虫有趋光性,白天多潜伏于树干缝隙及枝叉处,夜间交尾,卵成块产于树皮缝隙、枯枝、枝权断裂等处,每雌产卵 200粒〜300粒。初孵幼虫取食幼芽和花蕾,较大则食叶片;4龄〜5龄虫耐饥能力强,可吐丝借风飘移传播到附近林木危害,受惊扰后吐丝下坠,旋又收丝攀附上树;老熟后下地,在树冠下土壤中分泌粘液硬化土壤作土室化蛹,入土深度16cm〜30cm者约占65%最深达60cm,多分布于树干周围,低洼处尤多。幼虫期蛀姬蜂SchreineriaSchreiner的寄生率为27%,春尺蠖NPV病毒对防治幼虫很有效。调查方法在踏查的基础上,每33.3hm2〜66.7hmj设置1块临时标准地,其中主要寄主树种不少于100株。护田林网及四旁绿化树木可按乡镇分别设置1个网眼或1条街、路、堤做为临时标准地。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或 “Z”字型或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20株寄主树做为调查标准株。蛹期调查于结冻前(7月〜8月较好)或翌年春土壤解冻后,在标准株树冠下以树干基部为中心,50cm长为半径的圈内选择东西侧各调查 10株,挖1/2(半圆形)样坑,深50cm,统计土壤内蛹的数量。幼虫期调查在幼虫孵化始盛期,对标准株进行每木调查,计算出有虫株率;从各标准株的上、中、下部,东、南、西、北方向各选取 50cm标准枝,在地面上铺1块100cm的白布,将剪下的标准枝在白布上用剪枝剪轻击数下,使幼虫全部落在白布上,检查幼虫数量,计算每株、每50cm标准枝的平均虫口数。成虫期调查于成虫羽化前,在每株标准株树干距基部 40cm处绑1半径10cm塑料薄膜裙,阻隔雌虫爬行上树,每天定时检查统计数量。发生面积统计与发生程度划分 蛹从1头/株;幼虫从2条/50cm标准枝作为发生面积的统计起点。1个蛹/株〜3个蛹/株或2条幼虫/50cm标准枝〜5条幼虫/50cm标准枝为轻度发生;3个蛹/株〜6个蛹/株或5条幼虫/50cm标准枝〜8条幼虫/50cm标准枝为中度发生;6个蛹以上/株或8条幼虫以上/50cm标准枝为重度发生。预测方法期距法根据预测或实测春尺蠖各虫态发育进度分别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房地产交易居间合同规范本
- 2024年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合同标的及工程周期
- 个人投资协议书(2024版):生态农业项目投资3篇
- 2024版二手汽车转让合同标准范本
- 2024桥梁建设项目资金结算与管理合同范本3篇
- 专业冷链物流合作合同2024年版版B版
- 2024房产项目土地征收合同3篇
- 2024年简明劳务服务分包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重型货车驾驶员劳务协议模板版B版
- 医院重症医学科爱细优护佑生命之光
- (正式版)HG∕T 21633-2024 玻璃钢管和管件选用规定
- 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质量保证措施
- 火力发电厂生产技术管理导则
- 汽轮机叶片振动与分析
- 地质工作个人述职报告三篇
- 产品可追溯流程图圖
- 形意拳九歌八法释意
- 中国主要机场管制席位及频率
- 电站压力式除氧器安全技术规定
- 钻孔地质编录
- 《腹泻》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