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上的严格责任_第1页
美国法上的严格责任_第2页
美国法上的严格责任_第3页
美国法上的严格责任_第4页
美国法上的严格责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法上的严格责任

自1973年以来,在英美法学界,产品责任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模糊性,主要原因是新概念的发展受到当时新概念发展的影响。此后有数十种产品责任方面的书籍推出,其中很多都是多卷本的学术专论一、美国立法产品责任的范围和主要理论(一)标准或者消费者期待美国产品责任的范围涉及面广,主要牵涉到有形缺陷产品制造商及其他从事此种产品销售或供给导致伤害者的责任,内容包括对其提诉讼的根据,其所拥有的抗辩理由以及责任范围。而其焦点集中在此类产品是否达到安全标准或者消费者的期待。但是,还存在这种情形,制造商在销售产品时,其所销售的产品落在会对持有者自身或者其他人造成伤害的人手上时,则该制造商应该承担责任,不过,这种类型的案件通常不会牵涉到缺陷产品,因此依照传统也就不在产品责任范围内来对其进行考量。对于缺陷产品来说,产品责任领域包括针对产品制造商提起的诉讼请求,这些诉讼的提出通常是基于侵权行为法的过失侵权理论及严格责任理论。但是,实际上,这些诉讼中的原告通常还会基于一些其他理论,诸如违反默示担保以及严格侵权责任作为其提起侵权诉讼的根据。有时,尽管他们在引用其他理论时会遭遇失败,但是只要引用一种理论得当,他们就会赢得官司。(二)默示担保是一项特殊的侵权担保,其法律规则不断一旦原告的诉讼主张涉及到违反明示或者默示担保,那么这个诉讼主张通常就会与合同责任发生牵连。违反担保的责任通常情况下是严格责任,这种责任源自违反担保,即便被告当时已经尽了合理努力来履行合同也得承担责任。大而化之,涉及默示担保的法律规则逐渐与严格侵权责任有合流之势。为了起草起诉书,向法庭展示不一样的理论,那么担保理论就必须与其它理论区分开来。为达到概括描述当代产品责任法之宗旨,人们通常可能会将那些与担保理论相抵触而引发的案件与那些基于严格侵权责任理论而引发的案件等同视之。(三)严格责任原则在产品责任重述中的应用其意思是讲原告信赖了某个表述,有可能是某种产品标记上的表述而引发了诉讼。比方说,原告根据一架梯子的标签说明来使用该梯子,而当时该标签明确指出能够承载500磅。如果该梯子在承载200磅的时候坍塌,那么原告可以提出不实陈述诉求,可能还可以提出违反担保诉求。大概从1963年左右开始,原告经常诉称制造商或者销售商要承担严格责任,其根据不是违反担保或者不实陈述,而是根据侵权行为法意义上提出来的。该诉求意味着梯子存在缺陷,并且其缺陷状态导致损害,这一点就足可以到要求当事人承担责任了。也就是在1963年之后,这种严格责任理论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并且推动了此种理论之法理的发展。但是,今天这些问题之一就是:严格责任原则实际上是否得到实施,或者说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实施。1998年推出的《产品责任重述》用很简便的语言探讨了所有产品责任诉求问题。除非产品存在缺陷,否则制造商或销售商是不会对产品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的。其中对于缺陷的表述包含了过失侵权、违反担保以及严格责任。从历史角度来讲,尽管这每一种理论都存在其各自的重要性,但是,《重述》中对“缺陷”的分析让人们不必将过失侵权或者违反担保作为其提出诉求的根据,而可能直接援用严格责任规则来作为其诉求根据。(四)经济损害案件中的诉求产品可能会不造成任何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害,但是却可以导致经济损害。比方说,粮仓储存器具的购买者因为该存储器出现裂口,不得不花钱购买新的存储器具。轮船发动机的购买者因为发动机运行不畅导致承运人运送的货物延迟交付,使该轮船发动机的购买者得为此支付损害赔偿金。这些都是一些很重要的产品责任案例,但是由于这些案件经常会牵涉到经济损害,而不是身体损害,所以法庭通常都会根据特定的规则来处理此类案件,比方说根据买卖双方之间签订的合同来限定责任范围。本章将不对经济损害案件进行探讨,它超越了本章的探讨范围,因为它将严格侵权责任和过失侵权诉求排除在外,通常只根据合同本身及其所规定的限制条件来判明原告的诉求。但是,某些就经济损失所提出的诉求直接与个体所遭受的身体损害存在直接关联。这种情形犹如那些涉及不当死亡诉求中所出现的情形,因为在不当死亡案件中,幸存者会为他们所遭受的经济损失提出诉求,而不会对自己所遭受的身体损害提出诉求,此外,这种情形跟一些州政府要求烟草公司补偿政府在治疗吸烟受害者上面所支出的费用存在相同之处。在这些案件中,身体伤害是其诉求的根本所在,尽管该诉求是以遭受经济损失的形式提出的。因此,这些诉求应该根据身体损害案件的裁判规则来进行处理。二、美国产品侵权初步发展(一)合同相对性原则对缺陷产品科以严格责任措施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学界探讨得非常多。简而言之,这个历程发端于温特伯顿诉莱特案(2),该案是1842年有英格兰法庭所做出的,法庭判决指出该案中存在过失行为的制造商肯定不会对缺陷产品承担责任,因为受伤害者不是购买该产品的人。如果原告与被告之间不适用合同相对性原则,那么原告就无法对被告提出诉求。合同当事人要求一直对存在过失的制造商给予保护,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但是,这种情况也有例外,那就是当制造商犯有欺诈或者虚假陈述,或者存在危险的错误标识,以及当产品本身存在内在的或者固有的危险性,那么此时受害者是可以得到损害赔偿的。(二)具有过失侵权一般应适用于禁止部分的规则—麦克帕森诉别克汽车公司案:合同相对性的打破在这个著名的案件中,卡多佐法官从根本上否定了过失侵权案件中适用合同相对性规则,此案最终判决是在1916年做出的。在该案中,原告新购轿车上的一个轮胎爆胎,原告因此受伤。但是,原告与制造商之间不存在合同当事人关系,因为原告是从一个汽车零售商那里购买该车的,而不是从制造商那里买的,但是卡多佐法官认可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接受了他对制造商提起的诉讼。就这样,急迫的、内在的或者固有的危险不再要求避开合同当事人规则之限制。“当危险能够遇见得到,如果制造商对此情形出现过失,那么该制造商得因此承担责任。”在麦克帕森案结束之后,受到伤害的原告可以因为制造商存在过失侵权而获得损害赔偿,但是制造商,甚或零售商的过失都是很难举证的。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困难局面,原告有时根据违反明示担保起诉被告。如果被告违反明示担保诉求获得认可,那么既是无法举证其过失,被告也得承担责任。极少数制造商明确保证其产品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因此原告就开始极力主张销售这种商品就暗示着一种担保。这种观点最后被编入法典,销售某商品就暗示着保证该商品具有适销性,也就是说,产品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可以达到此类产品之一般用途。同样,如果卖方知道买方的特定用途,也就意味着卖方默示保证这些产品可以实现这些用途。默示担保已经被美国《统一销售法案》及后来的美国《统一商法典》认可为一项法律规则。既然默示担保主张意味着制造商已经默认同意提供合理安全的产品,那么就不再要求原告举证其存在过错了。从另一方面来讲,合同相对性规则尽管在类似麦克帕森案的那种过失侵权案件中不再适用,但是该规则仍旧可以适用于禁止明示以及默示担保主张,不过,当原告起诉其直接卖家时是个例外。凡事皆有例外,法庭后来发展了一些合同当事人规则的特殊例外情形,即:允许与被告制造商不存在合同当事人关系的原告针对有害食品制造商之后,在1970年,新泽西州在亨宁森诉布鲁姆菲尔德汽车公司做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裁定。三、严格责任在侵犯权利中的发展(一)暗含着合同相对性规则默示担保理论中严格责任的主要问题是该术语本身暗含着这种合同责任受到合同相对性规则的限制。1963年,这种反对意见被一个新的案件给取消了,这个案件就是格林曼诉尤巴电力产品案。(二)废除过错者所承担的感官损害在侵权法领域,二十世纪的普通法主要是主要是围绕过错体系运行的。总的来说,法院一直在努力争取让有过错者更好地承担责任,并且只有存在过错者才承担责任,为达到此目的,法院废除了原先存在的各种豁免权。为什么法院在产品缺陷问题上会如此快速并很乐意地采纳了严格责任呢?当前的侵权法思想者倾向于强调用两、三个理论基础中的一个来支撑他们的主张,他们主张制造商和分销商对有缺陷的产品承担严格责任。这些基本原理是:1.损害是否与企业的责任这种推理方法主张:从社会角度看,让制造商承担责任是人们所期望的一种损失扩散的方法,这一损失如果由个人来承担则非常困难,而对于企业,它可以通过保险和提高价格来将其损失分散出去。企业责任的另一个版本强调:严格责任正是对损害行为强加责任,其实,从统计学上讲,这些损害与企业是有关的。这个观点是指企业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产品使用者不需要注意产品是否安全问题时,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2.更高价格会导致产品的安全性这种观点认为如果让制造商承担严格责任,那么他们就会尽量把产品制造得更加安全,这种基本理论是以经济分析为基础。有时与这种看法有关,这一看法认为责任承担会要求产品的制造商要么将产品制造得更安全,要么提高产品价格,而且其中任何一种行为都可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更高价格之所以能够提升安全性,一是因为更高价格会反应真实的成本(包括由于其导致伤害所引起的损失),二是因为购买者为了省钱经常会寻找代替品,他们会认为这些代替品更安全。有一个相关的主张认为,制造商就处在或者通常就处在衡量风险和用途的最佳位置,因此制造商也是“最最廉价的成本回避者”。3.产品严格责任的适用还有许多其他观点都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这些观点包括以下主张:(1)严格责任只会强加在那些给其他人没有相互造成风险或单向风险的行为者身上,即便这些行为者行为时不是有心的;(2)无论如何,缺陷产品的制造商存在过失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适用严格责任只会简化责任承担过程;(3)因为零售商也会对默示担保承担责任,如果他所承担的责任可以从制造商那里得到补偿,那么法律完全可以正当地走捷径,即直接让制造商对此缺陷产品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这其中的主要观点———企业责任、威慑、经济效率和合理的消费者期待,这些观点都有其支持者,有时,法院也会运用其中一些观点,尽管他们在适用这些观点时会有一些让人怀疑的变化。不过,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没有一种严格责任理论能够完全适用于范围广泛的整个侵权法领域,甚至有可能在那些名义上涉及严格责任的案件中也不能适用。绝大多数有关严格责任的基本理论都受到了质疑,并且它们在思想上都曾遭遇到了各种挑战。(三)严格责任的历史考察随着许多案例逐步展现出严格责任的细节,许多评论者开始认为针对设计缺陷采取严格责任从原则上讲是错误的。因为设计缺陷区别于偶然发生的产品瑕疵。的确,许多评论者开始认为法院过去经常在适用严格责任这样的表述,但是他们却通常是在过失侵权基础之上来确定侵权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反对使用严格责任这个措辞者和反对严格责任所产生的结果者,与源源不断出现的被告一起,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冲突不断的关键时刻。1973年,小詹姆斯·A·亨德森向任何因为存在设计缺陷而强加法律责任的做法进行了强烈的抨击。1998年,美国法律学会出版了《侵权法第三次重述:产品责任》。《产品责任重述》抛弃了对所有严格产品责任理论的参考。其所持观点就是:法院在决定设计缺陷和警告缺陷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适用的过失侵权标准,即便他们当时采用的是严格责任表述。当涉及到产品瑕疵时,尽管没有采用《产品责任重述》中的语言,但是其效果仍旧是:严格责任依旧得到适用,不过,在涉及到设计缺陷和警示缺陷时,过失侵权或者类似表述就是判处侵权者承担责任的标准。《产品责任重述》对现存规则的影响以及新规则的发展在未来仍旧有很大发展空间。一直以来,人们都存在一个观念误区,谈及产品责任,就认为任何情形都适用严格责任。通过前文对美国缺陷产品致害侵权适用严格责任的案例及理论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严格责任并不是适用于任何缺陷产品致害侵权当中。在很多涉及到产品设计缺陷及警示缺陷的产品侵权案件中,其实一直都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严格责任的适用仅仅限于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