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香大道一段改造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前言1.1工程概况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彭温路及国道317,受业主委托,我公司承担了寻香大道一段改造工程详细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道路共包含彭温路及寻香大道两条道路,设计全长2460.195m。其中彭温路设计全长148.232m,寻香大道设计全长2301.963m。道路等级均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60km/h,重交通,三幅路,双向6车道。拟建道路均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拟建场地交通位置图见图1.1图1.1拟建场地交通位置图1.2勘察目的、技术要求及勘察执行依据根据拟建物的性质和勘察等级,结合拟建场地已知的工程地质条件,桥梁工程勘察的目的及技术要求为: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质、地貌和岸坡微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类型、空间分布、组成物质和物理力学性质,并对路基稳定性及路基承载力进行评价;查明沿线各地段存在的回填土、杂填土以及工业废渣的分布范围、厚度及其性质,回填方法与年代;实测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各地段地层的渗透稳定性;查明沿线各地段暗埋的河、塘、浜、闸和涵管和地下建筑物的分布范围;对于地表河流探明其范围、水深、淤泥深度;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场地和路基地震基本烈度和地震效应;分析评价路堤的路基承载力、稳定性,提供路基沉降计算参数,提出路基处理方法与建议。1.3勘察执行依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19)《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地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本次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第3.0.1条的规定,拟建道路工程为城市主干路,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为二级。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和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综合判定该场地市政工程的勘察等级为甲级。2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2.1勘察工作技术方法2.2.1勘察方法及手段为了准确查明场地地基地层结构及岩土工程特性,提出真实反映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勘探手段采用钻探取芯、标准贯入试验、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野外勘察测试手段较齐全,满足规范要求。本次勘察勘探点按设计要求布设,共布设勘探点107个,其中控制性钻孔54个,深度10.40~23.20m,一般性钻孔53个,深度9.4~10.9m。各钻孔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2.2工程测量采用测量仪器,按勘探孔的坐标准确测放孔位,同时测量各孔孔口高程。勘探孔以甲方现场指定的控制点引测,坐标为成都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年黄海高程系。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与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图一致,控制点坐标不在本次图幅之内,故未标示在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中。2.2.3钻探及原位测试(1)冲击钻进采用SH—30型工程钻机对部分钻孔上部细粒土层进行冲击钻进全断面取芯,进行分层和土质描述,并对粉土和细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确定其力学性能,对下部卵石层进行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2)回旋钻进采用XY-100液压型回转钻机对每个钻孔的卵石层进行植物胶护壁回转钻进行全断面取芯土层部份采用钢管护壁,回次进尺控制在1~1.5m,每回次升管后及时对岩芯进行描述、成份鉴定、层位划分,并进行岩芯编号,再按顺序装入岩芯箱,并拍摄照片。2.2.4室内试验对土试样采取原状试样进行常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以评价其物理力学性质及土类定名;取扰动试样进行颗分试验,用以评价土试样的密实度。2.2.5土腐蚀性检测取地基土作PH值、Ca2+、Mg2+、Cl-等试验项目,评价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的腐蚀性。2.2.6水质检测本次勘察取1组地下水,在四斗渠取1组地表水水样,对场地内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水质化学成份分析,评价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2.2完成工作量我公司接受委托后,于2021年1月25日进场对本项目场地进行详细勘察,并于2021年1月30日结束全部野外工作。因场地内有地下管线和树木,部分钻孔作了一定位移(位移量在1.0~5.0m),各钻孔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勘察工作量统计如表2.2-1。表2.2-1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工作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工程测量放样测量孔107采用GPS测量仪进行放样定位钻孔测放组日1地质勘探植物胶回旋钻孔m/孔469.8/37采用XY-100钻机(取土试样钻孔和取土标贯钻孔)动力触探钻孔m/孔1125.9/104采用SH-30钻机(鉴别孔均进行动力触探试验,回旋钻孔中34个进行动探对比)总进尺m/孔1595.7/141含对比孔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次/孔52/49粉土动力触探(N120)m/孔822.2/104卵石取样取原状土样件/孔19/19粉土取扰动土样件/孔19/19卵石室内试验土常规件19粉土土样颗分件38粉土、卵石水质简分析件2土腐蚀件2地下水位观测次/孔17/17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气象特征场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根据场区气象资料表明,场区气象特征为:1)气温: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极端最高气温为七月中旬可达40.0℃,极端最低气温-5.9℃。2)降水量:多年平均水量为947.00mm,丰水期为6~9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8.90mm,占全年降水量的74%;枯水期为10月至次年5月份,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248.10mm,占全年降水量的26%,丰、枯水期地下水位年变幅量为1.50~2.50m。3)蒸发量: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020.50mm。4)相对湿度:多年年平均湿度为82%。5)风速风向:多年年平均风速为1.35m/s,最大风速为14.8m/s,极大风速为27.4m/s,最多风向为NNE向。3.2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工程项目场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彭温路及国道317,交通方便。场地地形较平坦,各钻孔孔口高程为592.99~605.99m,相对最大高差为13.00m。场区地貌单一,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3.3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场地稳定性成都地区大地构造单元是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在区域构造上处于龙门山山前断裂和龙泉山断裂之间的凹陷盆地东缘(见图3.3-1)。龙门山断裂和龙泉山断裂平行展布于成都坳陷盆地的两侧。受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东西两侧构造带对冲上升,位于中部的成都坳陷地块相对下降,并在区内沉积了厚层第四系冲洪积物,形成成都冲洪积平原。位于成都凹陷盆地西侧的龙门山断裂地震烈度大,频度高;成都凹陷盆地内的断裂构造在中早更新世活动较为强烈,自晚更新世以后,活动性有所减弱,2008年“5.12”汶川地震及2013年“4.20”芦山地震,本区震感强烈,但未造成严重灾害。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的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25~40公里。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2008年发生过8.0级地震。龙泉山褶断带: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的长约200公里,宽15公里左右。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烈活动标志少。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的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蒲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蒲江~新津断裂南起蒲江,并过新津厚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5公里,以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蒲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层通过地区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以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台升,龙泉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总体来说,本项目场区所处地壳为一相对稳定板块,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强烈地震对场区影响较小,因此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场区处于周围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环绕中的地壳相对稳定区,场区所在地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灾害。德阳○德阳○图3.3-1成都平原区域构造略图综述,勘察区域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境中的地壳稳定区,对建筑无不良影响。3.4地层岩性据钻探揭露,该场地土层组成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土、细砂及卵石层(Q4al+pl)。现将各地层分述如下:2.4.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①1层:杂色,干~稍湿,松散。由碎砖、瓦、卵石、砼块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据调查该层回填时间较短,约3~5年,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层厚:0.50~3.50m。素填土①2层:灰色,稍湿,松散。以粘性土、粉土、卵石及细砂为主,表层富含植物根系。回填时间较短,约5年左右,均匀性差,结构松散,层厚0.50~2.40m。2.4.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粉土②层:灰黄色,中密~密实,湿~很湿。以粉粒为主,含铁、锰氧化物及其结核,无光泽,有轻微摇振反应。局部地段下部夹有薄层粉、细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泛,层厚0.40~3.00m。细砂③1层:灰黄色,松散,稍湿。以长石、石英等矿物颗粒为主,可见云母片,含少量卵砾石。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仅在ZK49揭见),以薄层状形式分布于卵石层顶板,层厚0.60m。卵石(Q4al+pl):色杂,松散~密实,饱和。卵粒物由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硬质岩类组成,含量约50%~80%,一般粒径2~10cm,最大可达15cm,呈圆状~次圆状,分选性差,充填物以细砂、中砂及砾石为主,卵石顶板埋深0.50~4.80m,相对应高程591.90~602.61m,厚度较大,本次勘察未予揭穿。据N120动探曲线和取芯观测,依据DB51/T5026—2001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亚层。稍密卵石③2层:卵石含量55~60%,排列混乱,N120击数为4~7击/10cm。分布稳定,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中密卵石③3层:卵石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N120击数为7~10击/10cm。分布稳定,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密实卵石③4层:卵石含量大于70%,呈交错排列,N120击数大于10击/10cm,该层分布稳定。以上各岩土层的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3.5水文地质条件3.5.1.地表水场地内地表水主要为无名沟及渠四斗渠河水。四斗渠勘察期间实测水面宽约10m,水深0.5~0.80m,流速0.4~0.5米/秒,流量8立方米/秒,据区域水文资料,场区内四斗渠河道较为顺直,勘察期间水流较为平缓。拟建桥梁所四斗渠河堤两侧岸坡及河底均采用混凝土进行了封闭,本工程可不考虑河水对河床的冲刷问题。3.5.2.地下水1)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根据所搜集的水文地质资料和勘察结果,场地地下水以赋存于卵石层中的孔隙型潜水为主,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径流补给,并通过地下径流、蒸发等方式排泄。2)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化幅度勘察期间(2021年1月)属枯水期,受临近新建工地施工降水影响,本次勘察在钻孔内测到地下水水位在自然地坪以下1.50~9.10m,相应高程593.72~594.73m。根据区域水文资料及我公司在场区附近已有勘察成果可知,本场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1.0~2.0m,多年最高水位为595.00m左右。场地地下水较丰富,依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场区附近降水经验知,场区卵石层渗透系数20.0~25.0m/d,建议卵石层渗透系数取25.0m/d。3.6不良地质作用通过收集资料、工程地质调绘及走访调查,本项目场地较为平整,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地下防空洞、沟浜、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稳定性较好。3.7特殊性岩土拟建场地特殊性岩土主要为人工填土。人工填土主要为杂填土①1层和素填土①2层,分布于拟建场地表层。人工填土层因土质松散,均匀性差,未完成自重固结,承载力较低,未经处理不可作为路基持力层。3.8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3.8.1水的腐蚀性评价根据规范,判定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本次勘察在四斗渠取地表水样1组,取地下水试样1组进行室内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3.8-1。表3.8-1场地地下水和地表水腐蚀性判定表腐蚀介质评价方式测试范围值评价标准腐蚀性等级SO42-(mg/L)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Ⅱ类环境类型47.281~61.696<300微Mg2+(mg/L)4.617~7.290<2000微NH4+(mg/L)<0.04<500微OH-(mg/L)0<43000微总矿化度(mg/L)423.91~429.89<20000微PH值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A7.42~7.48>5.0微侵蚀性CO2(mg/L)0<30微HCO3-(mmol/L)3.937~4.227>1.0微Cl-(mg/L)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干湿交替11.644~14.058<100微备注依据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节评价3.8.2土的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在钻孔中取了土样2组进行土壤易溶盐试验,根据规范,判定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有干湿交替作用,根据本次勘察2件土腐蚀试验结果,地下水以上土层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判定结果见表3.8-2。表3.8-2场地土腐蚀性判定表腐蚀介质评价方式测试范围值评价标准腐蚀性等级SO42-(mg/Kg)按环境类型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Ⅱ类环境类型46.08~57.60<450微Mg2+(mg/Kg)9.12~12.48<3000微NH4+(mg/Kg)0<750微OH-(mg/Kg)0<64500微PH值按地层渗透性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B7.37~7.45>5.0微Cl-(mg/Kg)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B21.30~32.66<250微备注依据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节评价4场地稳定性及地震效应评价4.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4.1.1区域稳定性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成果,场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无断裂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形态平缓,形态单一,历史上未发生过5.0级以上的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场地均未造成破坏性,场地附近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好。4.1.2不良地质作用及不利埋藏物通过收集区域地质资料、现场勘探和调查走访,场地内无河道、古墓、防空洞,亦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4.1.3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根据本次勘察钻探成果及我公司收集的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无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区等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拟建场地周边无断裂通过。综合评价场地稳定,适宜建设。4.2场地类别及抗震地段划分根据场地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内人工填土为软弱土、粉土和细砂为中软土,卵石为中硬土,估算场地等效剪切波速如下表:表4.2-1等效剪切波速估算表土名土层剪切波速(m/s)各土层厚度(m)计算覆盖层厚度(m)波传播时间(s)土层等效剪切波波速(m/s)杂填土1002.28.700.045192.3中密卵石4001.7稍密卵石1702.8中密卵石4002.0注:选取钻孔ZK91进行估算。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估算本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约为192.3m/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16年版)根据4.1.6条,结合周边环境条件和场地附近工程经验,场地覆盖层厚度在3~50m之间,综合分析,场地可划为Ⅱ类场地,为对抗震的一般地段。拟建道路基底以下主要为杂填土层、素填土层、粉土层、卵石层,杂填土层和素填土层结构松散,压缩性高,承载力低,为软弱土层,需考虑地基土震陷对工程的影响,建议进行换填处理。4.3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及特征周期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4.4地基土液化评价本次勘察揭露粉土层,粉土层的黏粒含量大于10%,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3.3知,该层土可判定为不液化土,可不考虑其液化影响。场地内有细砂分布,但厚度小于1.0m,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之规定,厚度不大于1m的细砂可不考虑其地震液化影响。5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5.1地基土物理力学成果本次勘察采取钻探取芯鉴别、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等测试方法综合评价场地土层的性质,原位测试指标已反映在工程地质剖面图中。土工试验结果报告详见附件1“检测报告”,土工试验结果统计见表5.1-1,颗分结果统计见表5.1-2,原位测试成果统计见表5.1-3和表5.1-4。
表5.1-1粉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土层名称统计内容含水率ω0(%)密度ρ0g/cm3孔隙比e0液限ωl(%)塑限ωp(%)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MPa直剪(快)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Φ°粉土样本容量1919191919191919191919最大值31.01.950.87635.826.29.80.530.447.271924.0最小值24.41.880.74531.121.78.70.280.244.191013.5平均值28.01.910.81033.724.49.30.390.325.8113.819.1标准差1.8980.0170.0411.3981.2800.3370.0760.0620.9872.5443.234变异系数0.0680.0090.0500.0410.0520.0360.1970.1920.1700.1840.170统计修正系数0.9260.932标准值12.817.8表5.1-2颗分试验统计表土名项目土粒组成(%)(mm)卵石砾石粉粒黏粒200~6060~2020~22~0.50.5~0.250.25~0.0750.075~0.005<0.005粉土②统计个数/////191919最大值/////19.381.915.4最小值/////4.370.110.2平均值/////10.876.712.5细砂=3\*GB3③1统计个数///1111/最大值///19.217.457.36.1/最小值///19.217.457.36.1/平均值///19.217.457.36.1/卵石=3\*GB3③2统计个数18181818181818/最大值83.514.424.99.87.47.25.3/最小值58.45.912.42.32.20.60.5/平均值71.210.317.76.45.13.32.4/表5.1-3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实测击数,单位:击/30cm)土层名称统计数n范围值(击/30cm)平均值φm标准差σf变异系数δ统计修正系数ψi标准值φk(击/30cm)粉土493.8~5.34.500.4080.0900.9784.40细砂16.5/////表5.1-4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统计表(修正击数,单位:击/10cm)指标土层频数n击/10cm标准差σf变异系数δ修正系数ψi击/10cm范围值平均值φm修正值φk稍密卵石854.8~6.95.80.4710.0810.9855.7中密卵石857.4~11.58.90.6250.0700.9878.8密实卵石10411.9~15.213.40.4670.0350.99413.35.2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根据本次勘察所揭示的地基条件,综合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提供设计所需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一览表,见表5.2-1。表5.2-1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指标土名重度γKN/m3内聚力标准值Ck(kPa)内摩擦角标准值ΦK(°)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o(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0](kPa)杂填土17.5/18.0///素填土18.012.010.02.0/60粉土19.112.817.85.8/160细砂19.0018/6.0100稍密卵石21.0030/20.050022.0035/30.065023.0045/40.010005.3路基干湿类型对路段区路床顶面以下80cm深度内粉土=2\*GB3②层依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第4.2.1条进行路基干湿状态划分,路基干湿状态的分界稠度值见表5.3-1。
表5.3-1路基干湿状态的分界稠度值土质类别干湿状态干燥中湿潮湿过湿wc≥wc1wc1>wc≥wc2wc2>wc≥wc3wc<wc3土质砂wc≥1.201.20>wc≥1.001.00>wc≥0.85wc<0.85粘质土wc≥1.101.10>wc≥0.950.95>wc≥0.80wc<0.80粉质土wc≥1.051.05>wc≥0.900.90>wc≥0.75wc<0.75注:wc1、wc2、wc3分别为干燥和中湿、中湿和潮湿、潮湿和过湿状态路基的分界稠度,wc为路床顶面以下80cm深度内的平均稠度。另外,根据以下公式:Bm=(ωL-ωm)/(ωL-ωp)式中ωL——土的液限含水量(液塑限仪测定)(%);ωm——土的平均含水量(%)。ωp——土的塑限含水量(液塑限仪测定)(%);计算得粉土=2\*GB3②层的平均稠度Bm为0.61,属过湿,由此确定路基土的干湿类型为过湿。6工程地质条件评价6.1工程地质评价本工程地处成都平原,道路沿线实测勘探孔标高约592.99~605.99m,相对最大高差为13.00m。道路现状稳定;根据设计文件,拟建道路沿线开挖方量及回填方量均较小,中线最大开挖高度约2.0m,最大回填深度约1.5m,为一般路基。对彭温路及寻香大道分别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路基工程地质情况评价表见表6.1-1。表6.1-1路基工程地质情况评价表道路名称路段情况里程桩号路基工程地质情况处理措施彭温路一般路基K0+000~K0+148.232基底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填土最大厚度为3.5m清除基底以下人工填土,采用级配砂石换填至设计标高。寻香大道一般路基K0+000~K2+301.963基底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局部为粉土②层及稍密卵石③2层,填土最大厚度为3.5m清除基底以下人工填土,采用级配砂石换填至设计标高。初步设计时,换填后的级配砂石(压实系数不小于0.9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120kPa考虑,具体应以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果为准。有关换填方案应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有关规定执行,并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不同路段路基土的岩性(天然、人工加固)可能差异较大,在进行有关的地基处理时应充分考虑搭接部位的变形协调问题。回填施工过程中必须防止地面水浸入路面、路基的措施,以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6.2基坑支护方案建议按现有设计条件,考虑到人工填土的换填、碾压以及现有地面标高差,基坑实际最大开挖深度约3.5m,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可按二级~三级考虑,开挖可根据不同的开挖深度、地层分布情况及场地放坡空间状况采取相应的支护方式,如具有放坡条件,基坑开挖按1:1~1:2分级放坡开挖,也可采用专项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基坑支护方案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单位进行专项设计。6.3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考虑换填需要,基坑最大深度约3.5m,根据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条件,基坑槽壁范围内分布主要有人工填土层、粉土层,基槽开挖过程中易发生坍塌,须结合场地环境条件、槽壁土质条件、地下水条件确定适宜的边坡支护措施,确保基坑边坡的稳定与施工安全,避免对周围既有道路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造成不利影响。根据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条件,基坑最大深度约3.5m,属施工中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应遵循《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的相关规定。在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试用期内,建议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等的相关规定对周边既有道路、地下管线、基坑边坡、支护结构、地下水位等进行监测。6.4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分析与建议6.4.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分析按住建部2018年3月8日发布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本工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有如下几项:考虑换填需要,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预计开挖最深达3.5m,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有:(1)由于地层应力释放、边坡静动荷载等引起基坑支护与降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抵押合同撰写指南
- 个人汽车融资保证合同样本
- 2024年国家救灾帐篷政府采购合同
- 合伙承包道路建设协议
- 2024年劳动岗位合同
- 2024年苗圃买卖合同书范文
- 2024届毕业生民事调解协议书编写要点
- 论坛合作协议书范本
- 商业店铺装修贷款协议
- 餐饮公司总经理受聘合同样本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规划课件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各单元单词短语句型汇编
-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单词默写单(微调版)
-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思辨类作文专题复习
- 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务1-9参考答案
- 【川教版】《生命 生态 安全》四上第11课《预防流感》课件
- 网格化管理架构图新
- 石油修井行业套损井检测与修复技术
- 座椅设计参数及其对舒适性的影响
- (完整word版)租房合同(简单版).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