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跟踪练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时跟踪练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的伟大在于她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了全世界的各种文明。在这熔炼自我的过程中,7世纪至10世纪是中国历史在封建时代的“青春时刻”。以下属于这一“时刻”的文化成就有(

)①涌现出“诗圣”、“医圣”、“画圣”等杰出人物

②《千金方》问世,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③法显西行,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④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封建纲常伦理开始确立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3.初、盛唐的诗人大多经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诗人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这一现象体现了那个时代A.崇尚英雄主义 B.社会动荡不安C.开始军功授爵 D.文学样式多样4.下列文化领域的成就,与宗教有关的是①唐朝与印度、日本的文化交流

②石窟艺术发展③雕版印刷的发展和火药的发明

④韩愈复兴儒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6.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对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A.四书五经地位下降 B.儒家思想开始法律化C.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D.选官以孝为主要标准7.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楮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还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纸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迅速8.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中外文化交融增强 D.三教思想趋于融合9.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其中《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A.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 B.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的传播C.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10.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11.《齐民要术》记载:“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据此可知,《齐民要术》崇尚(

)A.精耕细作 B.辩证思维 C.观察积累 D.改良工具12.下图字体中写意性最强的是(

)A. B.C. D.13.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14.《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代鲜于枢把它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列与此帖字体特点一致的是A. B.C. D.15.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如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16.下图是我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作品的字体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17.边塞诗在唐朝诗歌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地位。岑参在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期间写下“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西门伫献捷。”该诗反映出(

)A.军镇的设置巩固了边防 B.边军战斗力普遍提高C.唐朝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D.西北边患问题已解决18.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A.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C.中国佛教受本土思想文化浸润 D.佛教思想传播过程中产生分歧19.如表是部分唐诗摘录,由此可知(

诗人诗句出处王建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罗隐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绣》颜仁郁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农家》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下表是唐朝部分著名诗人的诗作摘抄。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唐朝诗作来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人京》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人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杜甫《后出塞》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A.诗人在性格上狂放不羁 B.诗歌以蔑视权贵为主要内容C.诗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D.社会风貌呈现开拓进取精神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隋唐时期,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2)根据上述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国家强盛的主要表现。(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有突出贡献的三位中外代表人物。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少林寺钟楼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皇室朱载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图中之人乍看如同一人,实为三者.这三个头像合在一起,加上合肩、合上身,浑成一体,两手捧“九流混元图”,构成儒、佛、道三教及九流的“混元三教图”.(1)结合上图分析,三教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融合?(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材料二

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如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西晋末年盗贼并起,中原避难之人或远离本土迁至他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囤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盗寇之难”,即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的历史情况。(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2)依据材料二,尝试写出你所知道的反映唐代历史的一句诗,并说明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2.D3.A4.D5.D6.C7.C8.C9.B10.B11.A12.A13.C14.C15.C16.C17.A18.C19.B20.D21.(1)A∶科举制;B∶三省六部制;C∶诗歌;D∶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2)制度的创新与完备;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间交流频繁,对边疆的管理进一步加强。(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也可)(3)玄奘;鉴真;空海。22.(1)影响:儒释道三教在长期并存中,相互竞争,相互吸收对方的理念和原则,推动了三派学说的发展,也推动了三教融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内核。融合:一、在中国文化中,儒、释(佛)、道三教经过历史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概念,才有明代的《混元三教九流图》。二、三教融合的演化过程。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佛教传入中土、东汉道教产生。魏晋南北朝时三教并存,虽然彼此独立,但还是互有影响(道教受佛教影响,建立起自己的神仙体系),这是三教合一的萌芽期。唐宋之后三教育了意识形态上的融合(唐代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佛教吸收儒学观念开始中国化、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理学),开始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但此时还不算真正的融合,三教彼此还是独树一帜。明朝时期,才真正算是三教合一。明太祖朱元璋首开三教合一之风气;明成祖朱棣对儒、佛、道在观念上的融合也做出过贡献。明朝真正把三教合融合在一起,并让其广为流传的,就要属心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引入佛和道的思想,融会贯通之后发展了心学,影响了整个明朝晚期的文化。(2)原因:第一,专制集权的大一统社会政治体制的不断加强,需要-致的含有宗教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于是三教合一的呼声强烈。第二,三教在长期并存的过程中,为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内质上的交流,彼此的认同不断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教的真正合一就有了更充要的条件。第三,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