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究高考小说的结尾结尾情节类型不同,其作用各异:出人意料的结局: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空白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悲剧结局:深化主题,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感动,引人思考。喜剧(大团圆)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令人欣慰愉悦,凸显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的影响和塑造的角度分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角度等方面分析,一般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对表现环境的作用: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给读者的心理感受: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棉衣孙博闻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近又换了份差事——在巷子口给过路的人发单子。老父亲愈加年迈,身体不吃力了,帮街坊邻居收收废塑料瓶,也赚不了几个钱。老母亲更不中用了,半聋的她整天呆滞地望着窗外,盼着儿子回来,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做几个简单的手工。冬天的早晨,天色亮得特别晚。顺子还没等天亮就摸索着出门了,留了几个昨夜的馒头在小方桌上,好让父母起床后垫垫肚子。顺子一如往日地来到巷口发单子,他琢磨着等干完今天这份工,就去集市里给父母添件棉衣。今年的冬,实在是冷得让人受不住。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一上午过去了,顺子也没发出去几单。顺子有些着急了,不断搓着那双紧握着单子的被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穿了好几个年头儿都有些开胶了的鞋子,神情无助又局促。冬日里的一整天实在是溜得飞快,眼看夜色将至,顺子一咬牙,急急忙忙收起没发完的单子,骑着那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自行车向集市驶去。看着五花八门的开襟棉衣,顺子露出了辛苦一天后久违的笑容,而后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他与卖衣服的女人不断交谈着,问来问去要几个钱,声音有点儿颤抖,语气里夹杂着哀求。那个女人似乎可怜他,按比平时低很多的价钱卖给了他。顺子把选好的棉衣挂在车把上,随即将口袋里被捏得皱皱巴巴的钱递给了那个女人。夜色越来越暗了,看不清顺子的表情,无法辨别是难堪还是满足。随后,他一转身,骑上车子,飞快地向家的方向驶去了。昏黄的路灯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暖澄亮,树上本已没剩多少的叶子还在不断被风吹散,最后被行走在寒冬里的人们踩在脚下。顺子一如既往地将自行车倚靠在楼道,然后进了屋。屋中的父母早已准备好几碟咸菜和一碗粥,静默着等儿子归来。“爹,娘,我回来了。”顺子的语气故作轻松。“快坐下吃吧,在外受冻了吧。”父亲一边拾掇着塑料瓶子一边说着,声音有些哑。顺子摇头道:“不冷!今儿生意特别好!”边说边将买来的棉衣递给老母亲,比划着让母亲套上。父亲缓缓抬起佝偻着的背,嘬了口烟,皱了皱眉头,然后问:“几个钱?”顺子咬了口馍,笑着说:“不值钱。”父亲低下头继续拾掇起塑料瓶,没再吭声。母亲坐在床边反复端详着新衣服,神情有些欣喜,又似乎溢着心疼。再过半个月就是新年了,近些日子又飘起了雪。顺子熟练地操起火炉生起了火,木柴在火焰里噼里啪啦地响,泛起点点火星。母亲躺在床上一阵一阵咳喘,父亲叹道:“一入冬啊,你就受不住,年年都这样,拗着不去看病,谁劝都不肯呐。”顺子挠了挠头,有些用力,而后透着燃燃的火光痴痴地望着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除夕前夜,她走了,静悄悄的。外面还飘着雪,父亲神情哀伤,在一旁默默地整理着母亲的遗物,安静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顺儿。”父亲叫道,“这是你娘留给你的,她让我撇下的。”顺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棉衣,再也忍不住了,突然悲恸起来。听父亲讲,母亲早一个年头就开始为顺子做棉衣了,她身体不好,老了眼也花,一天做不了多少,但她每天都会坚持做点儿,一来二去,就做成了。顺子紧紧地抱着怀里的棉衣,似有难言之隐,站在门槛边久久不能回神。新年的炮声放得响亮,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父子俩待在空荡的房间里,感受置身于时间里的沉寂,若有所思。父亲无神地看向电视,嘬着烟,发出浅浅的哀叹。一旁的顺子静静地望向窗外,漫天飘散的雪花与散落在地面的红色炮纸碰撞,静谧与热闹在此刻相交。恍惚间,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制棉衣的模样,她佝偻着背,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套上了顶针,脚踩得那缝纫机吱吱作响。那一刻,她安静无声,却又好似热情恣肆。这个大雪夜晚即将过去,似乎将失去一切与它连接的线索,只有记忆,将会以一种深刻的不可触及的形式,存留在顺子的心里。往后的每一年春节,顺子都会照旧穿起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棉衣,这件满溢着无声母爱与火热温度的棉衣,成了他今生最珍视的礼物。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多处可以感受到顺子一家的清苦贫寒,如没有多少收入、年老体弱的父母,顺子开胶了的鞋子。B.
母亲“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为后文母亲过世留给顺子棉衣埋下伏笔,令人感动。C.
顺子去买棉衣时露出笑容,他为能孝顺母亲而感到满足,“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是怕带的钱不够。D.
最后写“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体现冬季的寒冷。B.
“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顺子出工不利的着急和无助。C.
“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与“空荡的房间”形成对比,突显顺子的绝望。D.
“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缝制棉衣的模样”运用想象,写出顺子对母亲的思念。8.
简要分析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9.
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答案】6.D
7.C
8.
①通过“昏黄的路灯”、“被风吹散”的落叶等,既描绘了冬季的寒冷萧瑟,又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带着一点温暖的氛围;②为后文顺子带着给母亲买的棉衣回家做铺垫;③烘托顺子此时的心情:虽然生活清寒,但家里有等待自己、关心自己的父母,内心洋溢着温暖;④被人们踩在脚下的落叶具有象征义:象征顺子身处社会底层,物质生活无依无靠的现状
9.
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与前文描绘的冬季景象形成对照,在时间变化中顺子的生活也将迎来春天,充满希望;②“爱无声,却常在”意指母亲为顺子做棉衣,即使母亲不在了,但依然可以让顺子感受到母爱;③体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然处境艰苦,但亲情之爱可以给生活带来希望、温暖和支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摸灯宋以柱宋学利,淄博人士,生长在沂河岸边。外地人都管淄博人叫“淄博鬼子”,这个称呼的意思里,至少有鬼点子多这一点。宋学利就属于鬼点子多的人,而且是从小就鬼点子多。宋学利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人多地少,地少人就穷,吃不饱饭的家庭也比比皆是。宋学利家里就经常断顿,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往上看,宋学利抢不过姐姐;往下看,有弟弟妹妹,照顾不到自己。宋学利就只有自己想办法,把自己的肚子喂饱。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只考虑一件事,怎么弄到吃的,不论生的、熟的、活的、死的,都能往肚子里塞。宋学利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坚决回家了。至今,宋学利对自己幼年失学还耿耿于怀。当时,不去学校半年了,爹娘还不知道。用他自己的话说,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响,根本就坐不住,怎么学字?不去读书,时间多了,就有的是机会把自己的肚子填满,田野里的瓜果梨枣,山上的蚂蚱蝎子蛇兔子老鼠,河里的鱼鳖虾蟹,统统往肚子里塞。别人说不能吃的,他也给自己找一个能吃的理由,想尽办法把它吃进肚子里。“老鼠肉酸唧唧的,不好吃。”宋学利说的时候,还龇牙咧嘴的,好像那年的老鼠肉还没有咽下去。每年过年之前的那一两个月,还有过了年清明节前后,是最挨饿的时候。因为人口多,家里的粮食得计算着吃。加之隆冬时节,白茫茫或者黑乎乎的大地那么干净,肚子里就越发空得慌。这时候,就显出宋学利鬼点子多了。年前那一段时间,宋学利基本不在家。一大早,吃上一碗黑乎乎的地瓜干子饭,挎着提篮,扛着镢头,专去田间地头。干吗?地里可没有丁点粮食,比和尚头还干净。哪里有?老鼠窝里。宋学利聪明不?找到一个老鼠洞,只管往下挖,时间不长,就有老鼠吱吱叫着,从不远处的另一个洞里窜出来。高粱、地瓜干、地瓜、玉米、豆子、豆角,就是一个小粮囤。宋学利一点也不客气,扒拉扒拉,全装篮子里。家里人没有一个嫌脏的,几个姐姐也悄悄地跑野地里挖老鼠洞。一家人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被别人知道。可是能不知道吗?村里人也开始去野地里挖老鼠洞。宋学利带头挖老鼠洞那一年,沂河两岸的老鼠几乎绝了种。有时候,能挖到冬眠的蛇,一家人都不敢吃,嗷嗷叫着跑开。只有宋学利一手逮着蛇头,一手一撕到底,剥了蛇皮,整条整条地摁到锅里煮,快到熟的时候,撒上一把盐粒,白花花的大半锅,冒着香气。宋学利一个人把头埋进锅里,一个劲地吃。直到最后,只剩下几条蛇骨,在锅里刷啦刷啦响。日子慢慢地往前挨。挨过年,宋学利又瞄准了清明节。每年的清明节,是必须要去给祖上上坟的。清明节这一天,一个家族的后辈,总要在家族的祖坟那儿集合,一块给先人们上酒上菜压坟头纸添新土,如果有谁家的后辈不到,总会被别人指责一年。没有儿子的家庭,闺女也要从婆家赶来,代使男孩的义务,上香磕头压纸添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先人们上灯。黎明即起,去地窖里取胡萝卜、青萝卜,洗净,男主人用一把小刀,又割又雕,做出一个个精致的胡萝卜灯、青萝卜灯,中间插一根缠满棉花的灯芯,倒满豆油,备用。讲究的人家,还要割花边,从有花边的灯沿往下,还要割出类似女人腰的弧度,极漂亮。不管家里有多困难,女主人总要想办法弄一点白面,做面灯,和做馒头一样和好面,用手制成有腰有底座有花边的面灯,上锅蒸熟。等晚上上灯的时候,顺灯芯倒油。油燃尽后的面灯,是美味。尤其是在几乎见不到白面的年代。家里门口上灯,可以用胡萝卜灯、青萝卜灯。到天黑下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派出一个成年人去祖坟上上灯,就必须是面灯。沂河西岸有一片坟地,是村里大户人家的祖坟。宋学利瞄准了这块坟地里的灯。黑天半夜,宋学利不敢去。第二天早起,还黑着天,宋学利就提了一个破竹篮,深一脚浅一脚,往坟地那儿跑。到坟地那儿,天还没露亮,对面看不清人脸。宋学利连摸了几个坟前的供桌,都是空的。他就感到纳闷,老规矩定好的,给先人上的灯,是不准往回拿的。怎么会没有呢?宋学利脑子快,他立刻就知道,早有人来了,或许还没有走呢,他悄悄蹲下来,等着看个究竟。天渐渐变成灰白,他才看清,在坟地深处,有一个穿白色上衣的人,正在挨个坟前寻找。那是一个不久前死了丈夫的女人,身前大大小小四个孩子。宋学利叹了口气,悄悄地离开了。“再怎么着,我也不能欺负女人,和寡妇家的孩子抢吃的。”他和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手里把玩着一个灯,青铜的,有很好看的花边,花边以下有女人腰身一样的曲线,灯碗中央是一根灯芯,也是铜的。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宋学利的外号“淄博鬼子”,既表明他的籍贯,也突出他鬼点子多的特点。B.小说交代宋学利的家庭情况,孩子一多,父母不重视他,他辍学半年多父母还不知道。C.宋学利和家人挖老鼠洞找粮食,开始并不想让别人知道,但后来大家还是跟着学会了。D.小说写宋学利看清坟地深处的女人的“白色上衣”,这和她“死了丈夫”的身份相符。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宋学利的故事,全面客观。B.小说善于描摹细节,如“黑乎乎的地瓜干子饭,挎着提篮,扛着镢头”等,细致形象。C.小说写清明节上坟给先人上灯,男人雕萝卜灯、女人做面灯等内容,体现了民情民俗。D.小说语言平易质朴,有口语气息,如“宋学利聪明不?”“嗷嗷叫着跑开”,活泼有趣。8.小说的标题是“摸灯”,为什么小说前半部分却一直在写宋学利的“吃”?9.小说的最后一段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B
7.A
8.①体现了世事艰难,为故事提供了时代背景。②表现人物鬼点子多、聪明机灵的特点。③和后文宋学利的悄悄离开做对比,引发读者思考,暗示主旨。④把吃写得趣味盎然,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9.①由前文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揭示了主人公悄悄离开的原因,也表现了他的善良温厚。③有助于凸显主旨,表现了在尘世艰难中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④青铜灯和灯芯照应了前文的面灯,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今昔对比,让小说余味无穷。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潼关之夜杨朔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来一碗鸡蛋炒饭。”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他的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灰色军帽。他坐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旅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他——年轻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来,又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用类似女人的柔声说:“孩子饿了。嚼点馒头给他吃吧。”现在,他的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调配。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饭的茶房招呼我说:“警察来查店了。请您回去看看。”巡警盘问得很详细。不到一刻钟,我听见警察也从对面房间出来,皮鞋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下去。谁在敲我的门?“请进。”板门轻快地推开,他站在我眼前。一种熟悉柔软的话语滚动在我耳边:“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警察的话,我全听见了。”原来我们是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更住到同一个客店。我们热烈地握着手,五分钟以后,便成了很熟的朋友。“杨同志……”“黄同志……”我提议去散散步,他高声叫道:“茶房,锁门。”这家旅店坐落在潼关城外,接近陇海路车站。马路两旁的店铺已经早早关上门,潼关的城墙和城楼衬映在星空之下,画出深黑色的轮廓,比较白天似乎更加突兀、雄伟。我们横穿过一条小巷,停留在黄河岸上。这其间,黄同志不停地哼着各种救亡歌曲。他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忽然,我听见他兴奋地喊道:“喂,你看,这里全是战壕。”他敏捷地跳下去,我跟随在他后面。他把身子俯在战壕边上,电筒一扳,做了一个射击的姿势,继而懊恼地咕哝着:“你不知道,杨同志,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他是谁?”我一点不明白他的话。“我的丈夫呀!”“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黄同志用电筒向我脸上一扫,也许我的表情太惊奇,遏制不住的笑声从她的嘴里迸发出来,仿佛黄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末了,她喘息着说:“算了吧,男女有什么关系,值得这样大惊小怪。”“你们结婚多久了?”“两年,还有一个男孩。”她突然静默下来。她的革命意志虽然坚强,但她的心始终有血有肉。她一时沉入寂静的回忆中,更用简单的语音把我领进她那回忆的门限。她的小孩刚一周岁,又白又胖。她的热情高扬在民族革命的怒潮里,时时吸引她走向战场,然而小孩总牵掣她。她的丈夫几次激励她说:“勇敢点吧,你该做大众的母亲,不要做一个小孩的母亲。”她当然是勇敢的。因此,一天早晨,她同丈夫离开家庭。抛在身后的是他们的小孩和一封留给父母的信……“动摇了吗?”时常,他们彼此故意讥笑着。然而,当他们看见前方的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怎样在吃苦,他们感到羞惭,渺小。“我一定打游击去,决不后退!”丈夫坚决地说。“我一定追随你。”妻子也不曾动摇。虽然她很勇敢,可是环境并不允许她。她被分配到延安“抗大”去学习。“去吧,革命不一定在前线。”丈夫极力安慰她。当天,黄同志就离开前线,恰巧同我走到一路。“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她张开两臂,做一个飞翔的姿态。谈话愉快地进行着,没有人留心到渐渐逼近的轻细的脚步声。突然,我的眼睛受到强烈电光的照射,同时听见有人在壕沟上骂道:“什么人?滚上来!”这意外的袭击使我们暂时失去镇静,但不久就恢复了神智。我们爬出战壕,黄同志亮一亮电筒,发觉对方是一位武装的士兵,右手拿着手枪,左手是一只正在放光的电筒。“你们是什么人?”兵士喝道。但当他知道我们是来散步,而且验过我们的护照,就十分客气地说:“对不起。我刚在城门口放哨,看见这边一亮一亮的,当是有汉奸了。”他走开几步,停住脚,又叮咛我们说:“近来这里很严,同志们顶好早早回栈房去。”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意味的夜晚——在潼关。一九三八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次见面时,两个人“全把脸埋在食器上”,既是因为整天劳顿后的饥饿,又有由陌生而产生的羞涩。B.“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几个“同时”凸显了二人奇遇,也让他们快速熟悉起来。C.黄河岸上遇见战壕,黄同志跳入其中的射击演练,也引出了她无法参军的遗憾,并由此托出她女同志的身份。D.作者写巡逻士兵喝骂、检查护照、叮嘱早回客店,是为了结束二人的夜色散步,给文章一个自然而然的收尾。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用伏笔,“类似女人的柔声”“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熟悉柔软的话语”等词句贯穿篇章,使得黄同志女性身份公开顺理成章。B.文章多次使用插叙手法,交代了黄同志与丈夫离家北上、黄河渡船偶遇等细节,这也促成了作者与黄同志在潼关的相遇、相识、相知。C.“仿佛黄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比喻修辞将黄同志与黄河浪花联系一起,生动形象地写出觉醒的中国女性身上爽朗、勇敢的人物品行。D.“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辅以黄同志张开两臂的动作描写,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她内心激荡的革命热情和对延安生活的向往。8.文章结尾说:“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意味的夜晚——在潼关。”为什么“富有传奇意味”?请结合全文分析。4.D
5.D
6.情节上,设置了黄河渡船偶遇、潼关再次相遇的情节,插叙黄同志从军的经历,以及最后发现黄同志原来是女性的情节,曲折有致,具有传奇色彩;人物塑造上上,写黄同志“女扮男装”,增添了木兰从军般的传奇色彩。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拿得出手的本领高明昌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老母亲一一道来,我想了想,确实一样也没有学会。身旁的姊妹说:“学了做啥?现在样样不需要了。”可母亲觉得,随便做啥,要防三年风、四年雨的。我晓得这“三年风、四年雨”指的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事情,这“防”是指人最好要学得吃饭的真本事。比如有一门手艺,万一需要时拿得出手,可以养家糊口。父亲的独门手艺是有点的,我领教过。我十来岁时就被父亲拉在身边,他捉鲻鱼时我也去的。捉鲻鱼是靠海吃海的一种表现。我们家、我们村,靠近东海二三公里。家里如果几天不开荤了,父亲就去海里走一遭。他右肩上搭一条渔网,一只手反扣着鱼篓,赤着脚啪嗒啪嗒地走路。沙泥地上全是脚趾头张开的印记,有时浅,有时深。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急?父亲说是为了赶潮水。父亲一出门,就有一帮人悄悄地、慢慢地尾随着他。捉鲻鱼真的需要技巧。一是要吃准潮汛。鲻鱼只在退潮的时候出现,只能在潮头里撒网,而把握退潮时间需要智慧,不懂潮汐知识的父亲,不知从哪儿学会看潮的;二是要看得出鱼在哪里。我们这里的潮水是泛黄的、浑浊的、涌动的,如何看得出、看得准水里有鲻鱼,眼睛要亮,眼法要准。而父亲,每每撒网每每有收获。父亲的这门技术教给了一个人,那人姓叶,是小学体育老师,小父亲几岁。叶老师放学后总是一脚奔到我们家,与父亲一起烧饭、烧菜,然后一起喝酒。时间一长,两人成了好朋友,父亲开始向他传授捉鲻鱼经验。父亲的教法与众不同,他来到潮水里,教叶老师学看潮水,看潮水里涌起的水头,看水头的条数、速度、大小,然后断定这潮水下面就有鲻鱼,命令叶老师马上撒网出去。试了几次后,父亲就让叶老师自己观察、自己判断、自己撒网。父亲说,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练一遍。就这样,赶一趟潮汛,教一个方法,叶老师学会了。父亲的这个教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学生语文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叶老师像高音喇叭,逢人便喊,说自己学会了捉鲻鱼,是我父亲教的。许多人都来向父亲学习,父亲像个英雄,站在大门口,“拔挺”喉咙说:“去问叶老师吧,他的网撒得比我好。”说完就回屋喝酒去了。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有个看家的独门功夫,就是砌灶头。老家人造新房子都要砌灶头。大户人家分家了也要砌灶头。大家都爱请父亲砌灶头,只个别人家不相信父亲,请别人砌。但过了几个月就怨灶头火头温暾,烧的饭菜不香,又想起父亲来。父亲说好的,我一定相帮砌好。父亲砌的灶头是有特点的。最明显的是灶身小,省砖头,也少占面积,而且灶面清爽漂亮;灶膛火头集中,出火快、出火旺,省柴、省力,烧饭烧菜的时间短,即使外面疾风骤雨,烟囱也绝不会烟火倒流。一句话,就是好看又实惠。人家砌的灶头用了3年后要翻新,父亲砌的灶头5年后照常使用。这使得父亲的名气很响。父亲砌好灶头后,夜饭是不在别人家吃的,这个做法也是替东家省钱。省钱,是所有农家的习惯。海边村的男人都是学手艺的。每年的“三抢大忙”,若是都靠妇女们干活,是会拖节气的。村上有句谚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脱时脱一季,脱季脱一年。村上要求所有男人回村一周,帮忙“三抢”。父亲插秧也是快手。母亲说父亲的快是“邋遢快”,意思是邋遢了才会快,他不邋遢就快不了。父亲不承认,他的不承认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本事,他会耙水田。耙田,确实是一身水一身泥的,想不邋遢也不行。海边村的耙田是指耙种植水稻的水田,在水田中放满水,适时浸泡后用牛和耙把秧田耙成松软浆泥的活儿,通常叫兜田。干这活儿的经验,首先要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这个是棘手的难题,泥块在水里,是看不见的,需要感觉,需要技术;其次是整个水田要齐平,不管田大田小,都要平整得像一面镜子。做到这些,非有十年的兜田实践不可,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但父亲学会了,而且学得很到位。也不知道父亲如何学会的,有人说,村上一位老者见父亲心诚、手巧、善良,就手把手地教会了他。也有人说,父亲的手艺是神仙点化的。我不相信,有一回问母亲,母亲说:“哪来的神仙,还不是自己的父亲教儿子的?”就此一句话,我听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说,要替父亲保守秘密。因此父亲每年都显得很神气、很自得。有一个晚上,我与母亲对坐对望。母亲轻轻地对我说:“你父亲除了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外,还为我烧了60多年早饭。”她说,父亲喜欢吃饭,她喜欢吃粥,所以一顿早饭要烧两次,要烧一镬子粥、半镬子饭,烧到自己烧不动为止,辛苦的。母亲泪眼蒙眬地问我:“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应该是的,完全是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感叹“我”没有学到父亲的本领,“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有一门手艺,在需要时可以养家糊口,而姊妹们则认为那些手艺已经不适合现在生活了。B.第三段补叙了捉鲻鱼的技巧,既照应了上文父亲的本领,也表现了父亲本领之高超,同时为下文父亲教姓叶的体育老师看潮水做铺垫。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我”的眼中事、心中事,更具真情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易于代入故事,产生共情心、同理心。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有方言农谚,还有农村生活生产场景的描述,令人读起来饶有兴味。7.关于文中“拿得出手的本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看潮汛的方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语文时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B.砌灶头是父亲的一样本领,父亲砌的灶头既好看又实惠,他砌好灶头后不在别人家吃饭有为了给人家省钱的因素。C.父亲耙田可以使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而且能把整块水田做齐平,平得像一面镜子。D.对于父亲如何学得本领,人们传说不一,母亲认为不是老者教的,也并非神仙所授,而是家传的。8.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拿得出手的本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9.本文以“我”和母亲的对话结尾,有何作用?6.B7.A8.①“拿得出手的本领”,指父亲掌握的三种独门手艺,即捉鲻鱼、砌灶头、耙水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次序介绍了有关父亲掌握这三种手艺的细节,每一部分都同“拿得出手的本领”相关。③最后,写母亲追忆父亲烧早饭,认为这也是拿得出手的本领,表达出“我”和母亲对父亲怀念之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9.①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父亲除了生产生活能力强之外还有对家人充满温情的一面。②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整,首尾圆合。③通过“我”和母亲的对话,表现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余味悠长。④升华主旨,前文主要表现对父亲本领的称颂,结尾处母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我们对父亲浓浓的爱意。五、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少年时的两次历险
郑恒庆渐入老境,不免回忆起一些往事,其中生平里的两次历险,最是难忘。1967年暑期,盐率平原发了一次大水,河道沟渠里的水都已跟农田持平,满眼汪洋。当时我十虚岁,生命差点永远停留在外婆屋后的那个小河塘里……那是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小我四岁的二弟光着屁股追逐嬉闹,不知不觉来到了外婆屋后的小河塘边。我和二弟蹲在河边的高埂上,不停地直腰又蹲下,屁股将水面砸开的道道波纹伸向远方。突然,我对弟弟说:“二子,我会游泳了!”“真的?”二弟疑惑地问。“是真的,不信,我游给你看!”“好啊!”二弟高兴地跳起来,双手举过头顶鼓掌。“你看,我开始了,”我一边说,一边脚趾紧抠着码头的泥往河里走。忽然,脚一滑,我整个身子跌入水中,嘴里灌进了水。眼看向河岸,可能因为视线跟水面基本平行,我觉得水塘漫无边际,水岸遥不可及……我喝一口水,浮出水面一点,看到二弟依然手舞足蹈,兴奋异常,方知我刚才吹的牛让他信以为真,以为我真的会游泳了。我试着呼喊二弟救我,但一张开嘴水就灌进去,而二弟在岸上依然兴高采烈!水中的我,一边挣扎,脑子里一边闪过永别人间的想法;唉!怎么会这么糊涂呢?不会装会,吹牛把自己的小命玩掉了!悲哀啊!此外更悲哀的就是父母了,他们一罩子都会为我伤心的。我的死是自找的,却把痛苦留给他们……想着这些,双腿拼命挣扎,双手也使劲划水,鬼使神差,脚接触到了水塘底下的地,脚验使紧紧抓住泥土,我一步步走上岸……回到外婆的厨房里,我的肚子鼓得像一只篮球,只觉得浑身发冷,便把外公的一件黑色外奏穿到身上,两只膀子捂着胜子,倚到土姓边。晚上田到自己家中,只觉得头皮绷得紧紧的,根根头发都插在头上似的,睡到床上,觉得睡在满是蛇的河里,恐怖了一夜。第二天起来,母亲问我夜间为什么不停地像叫,我哪敢把真相告诉地呀?便含糊其词地说“不晓得”,现在想想,那次历险,完全是自己我的,差点搭上性命,把自己吓得不轻。还好自己在险境里,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通过奋力自救,幸免于难。这算是一次成长的催化吧!1976年6月,我高中毕业了。那时高考还没有恢复,我随父母在生产队劳动,风里来雨里去,跌爬滚打,成了地道的农民。记得那年深冬的一天早上,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我和二弟却衣着单薄,跟父亲以及二叔、四叔一起去新洋港的轮窑运因折迁照顾的低价砖。当时我们用了两条水泥船,一条载重三吨,一条六吨。返回时,三吨的船由经验丰富的四叔掌舵,二弟弓背拉着纤绳,比较顺利就进入内河道。我们这艘六吨船一行三人却差点葬身新洋港里!当时,父亲因为视力差,二叔则体单力薄,都担心在乱石间拉纤被衅倒,他们就站在船头,让我摇槽,等我把船摇进内河道里,他们再上岸拉纤。我先使动用竹篱把船推向河心,再放下竹篱,拉上橹,把槽脐架到槽人头上,可是不管我怎么架,槽脐总是滑落下来。当时的风力当有六级以上,水面空阔,风力更大,船又足载,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的水往船舱里倾泻,随时有沉船的危险。父亲和二叔见状,吓得向四处大叫起来:“没命了,救命!——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寒风依旧肆虐,四下里一片空旷,野外没有一个人。再不把船头掉过来,那船就必定沉入新洋港底!怎么办呢?我跑到船头,拿起竹篇,沿着船边,垂直插入水中,然后全力把竹篇扳倒。竹篇早已破裂,注入的冷水顺着我的手臂灌进膀子里,流进胸口和双腿,最后蓄在破旧的黄球鞋里,但这些我全都顾不上了。我连续不断地插篇压下,不知多少回合,终于把船头拔顺了,并慢慢地撑进内河道。由于冬日短,天早早地黑了,近三十里水路都是我一人借着顺风,用竹篱把船撑回的,到家时已接近深夜了。我家这次运砖有惊无险。第二天东边的邻居崔大伯一家也去那里运砖,结果沉了船,万幸的是他们一家人都会游泳,没出人命,只是花了一笔钱(在当时也是巨资了)才把船和砖打捞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务合同范本-工程合同模板
- 品牌策划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合伙协议书范文
- 2024房屋租赁居间合同
- 2024运输合同物流运输合同纠纷案例
- 2024设立有限责公司出资协议模板
- 2024年冷库转让协议合同书
- 深圳发展银行委托贷款操作流程
- 2024年学校食堂用工合同协议书样本
- 北京借款合同的范本2024年
- 2023年江门市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岗位招聘考试真题
- 图解《黑神话悟空》微课件
- 期中模拟测试卷3(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福建)
- 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协议
- 矿石交易居间合同模板
- 期中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 LNG(天然气)供气站(气化站)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 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合同5篇
- 卫生纸购销合同书
- 16G362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详细书签)图集
- 多功能板带材复合轧机的设计思路与控制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