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的音乐分析_第1页
对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的音乐分析_第2页
对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的音乐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五交响曲的音乐分析

第15组交响乐是韦佩克的最后一次曲线。它完成于1971年。编号为op·141(op·140是由他配器的一些古老浪漫曲)。这部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由作曲家的儿子指挥。稍后作者亲自出席在巴库演奏了这部作品,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后来又在年青的石油城苏姆加伊特作了一场旅行演出。作品演奏前作了简短的发言(介绍音乐的基本主题)。人们摒住呼吸、倾听这部交响曲。反应非常强烈,肖斯塔科维奇写了两部标题交响曲(第十一和第十二),两部有歌词的声乐—器乐交响曲(第十三和第十四)以后,又回过头来写非标题性的器乐交响曲了。第十五交响曲按其体裁而言与十八年前所写的第十交响曲相辉映(实际上它的内容与第十完全不同)。虽然我们也可以谈谈第十五的“隐讳标题”(“隐讳标题”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许多其它交响曲里也存在),但很难用言辞来说明它。第十五交响曲本身具有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写作的一些最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充满尖锐冲突,光明与黑暗强烈对比交替的音乐悲剧写法。同时这种音乐悲剧乃是作曲家创作晚期的典型。我可以指出这部交响曲与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的某些别的作品,与另一些作者的作品在题材和音调上的联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借用了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中的进行曲主题和瓦格纳《尼伯龙的指环》中的命运主题动机。现代音乐里流行着一种名为Collage(法文,裱糊、胶着之意)的创作体系;它的原则是把自己的和别人的音乐(有时还有超乎音乐之外的)材料进行复杂的组合。第十五交响曲里没有这种复杂的拼凑组合。加上引用别人的主题在这里并不带系统性和原则性。这就是为什么说肖斯塔科维奇没有错,在这部作品里不存在Collage。(我记得在过去时代的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例如柴科夫斯基的《黑桃皇后》里就可遇见借用并赋予新意的主题;不过我并不认为《黑桃皇后》里有Collage。)第一乐章的速度(正象肖斯塔科维奇经常那样)用的不是慢板,而是十分快的Allegretto。它毕竟与具有常见的对比和戏剧性形象冲突的通常奏呜曲Allegro乐章的标准相去甚远。我们未必能怀疑这里音乐给人的印象是一些青年,也许甚至是童年的画面。过去我听说有某些音乐家把这一音乐视为“冲动、莽撞”。这里也有青年人的好动和积极热情。充满阳光、光明。没有戏剧性冲突。管弦乐带金属声,闪闪发光。这种印象仿佛使人想到写这一乐曲的是一个年轻、充满精力和热情的作曲家。《威廉·退尔》主题用于本乐章总的旋律和节奏型中写得非常自然。甚至一开始就使人觉得它是肖斯塔科维奇本人写的,不能不在这儿出现。它是必需的。为什么?这很难回答,要知道作者本人对这个问题也完全回答不出。第二乐章是丧葬性的。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和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媲美。这里也和第十二号四重奏里的葬礼插段一样有着众赞歌音响,后来是大提琴的宣叙性旋律。但众赞歌音乐的和声则委诸铜管乐器。在这一乐章的进一步发展中引人注意的是独奏长号的“葬前悼词”(这和柏辽兹的隆重庄严的丧葬交响曲中的长号独奏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在第一或第二乐章里都说明有回忆已往的主观因素存在。不过第二乐章与其说是主观的,不如说是客观的,它具有宏伟的管弦乐风格特点。有时出现革命歌曲特有的音调。这一音乐使人想起第十一交响曲《1905》。它里面有的地方和肖斯塔科维奇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里的某些篇章有共同之处。第二乐章描绘了一些革命葬礼仪式的画面。也许这位列宁格勒音乐家回忆的是马尔索夫墓地,那里安葬了许多为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斗争而牺牲的人们。还有卢纳恰尔斯基所作的墓碑题词:这块墓地埋葬的是你们的命运在所有铭感的后人心中不是悲伤,而羡慕……死得光荣。这一套曲的第一和第二乐章是两极:生和死。正如各个不同时代和国家的作家所用以体现的那样,这一对比在第十五交响曲里十分尖锐突出:童年和青年形象是生命的开始,它与生命的终结相距是十分远的,第二乐章所特有的形象结构,各种手法、音调和第一乐章相比完全不同,这是毫不奇怪的。本来这样强烈的对比一定会破坏整个音乐的统一和套曲写作上的统一。但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在一些大师的作品里任何完全相反形象的强烈对比,最最紧张的冲突都不会破坏结构和形式的完整,因为所有这些矛盾冲突都是一个生命过程中的互有关连的部分。肖斯塔可维奇的交响曲和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一样,它里面有着某一不知名的“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肖斯塔科维奇自己,而且这也是我们同时代人的总的形象。我们最初在第一交响曲里遇见他,而在第十五交响曲与他告别。所以第十五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叙说的是另一些人的死,而作品的“主人公”仍然活着.如果说这就是叙说他的死,那么交响曲到此也就完了。下一个乐章是谐谑曲。有人说肖斯塔科维奇在这一乐章里体现了某种邪恶形象,生活的丑恶现象。我同意作曲家按他经常所写交响套曲的惯例,给这部交响曲写进了谐谑曲型的“邪恶”音乐。他极力证明交响曲“主人公”与生活中的波折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合乎规律的。不过表现敌对势力形象在这里并不是像肖斯塔科维奇的许多其它套曲类似乐章的描绘的那样富有戏剧性表现力,那样气魄宏大。谐谑曲是第十五交响曲“份量最轻”的一个乐章。相反终乐章则“份量很重”;这是作品最主要的一个乐章。它和比较常见的欢庆日或胜利的终乐章截然不同。这里,毫无一点准备地立刻响起了瓦格纳《尼伯龙的指环》中的命运主题。顺便指出:罗西尼也好,瓦格纳也好,他们在创作风格与倾向性方面都是与肖斯塔科维奇相距甚远的作曲家。而他恰巧对这两位作曲家发生兴趣,在他们的音乐里找到他所需要“摘引的东西”。这是反常现象?也许是。不过任何一部作品,尤其像肖斯塔科维奇这种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就深隐着许多“反常因素”,它往往属于这种情况:其实这不是一种反常现象,而是一种内在的必需,而要达到这一点是不简单的。瓦格纳的主导主题陈述大致和《尼伯龙的指环》里一样;这是真正的“摘用”。接着肖斯塔科维奇“掌握”了它,使这一主题成为“自己的”它和罗西尼的主题一样被写进他的音乐。主导主题好像喋喋不休的提问:以后怎么样?紧接主导主题之后出现了瓦格纳歌剧《特列斯坦与伊索尔达》管弦乐序奏的起首旋律进行(a、f、e)。这里它在节奏上有了变化。而在下一小节里肖斯塔科维奇“瞒哄”听者:没有用当时很多人著文论及的、予料中的“特列斯坦”和声,音乐听起来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歌唱性的俄罗斯旋律;它是那么补实、简单而充满诗意和魅力。终乐章为帕萨卡里亚舞曲,它中间那一大的段落特别重要。它的主题使人想起第七交响曲的敌人入侵插段音乐。显然,作曲家是在回忆过去,想到我国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同时这也是他的传记中与过去战争事件密切有关的篇章。悲剧高潮过后,情绪豁然开朗,这时我们又听到小提琴奏出的亲切、优美的旋律,此乃音乐文献中为数不多的、真正闪耀天才光辉的篇早。人们把终乐章的结尾部分说成是一种Catharsis(感情净化之意,见前注),把它和第八交响曲结尾相比。重又泛起童年回忆。听见大自然的歌声,鸟儿啾呜。黑夜已逝,又是新的一天黎明……“我正好像有生第一次看见这些云杉,枫树,白桦,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