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货物运输合同中的免责条款
一、提出问题(一)关于免责条款相对性的特殊规定第8条。《基本法》(1999年)规定:“依法制定的合同对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一般认为,这只是对合同拘束力的规定。我国民法学界向来重视合同相对性,认为其在合同法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本文旨在研究合同的免责条款对第三人的效力。理论上,免责条款对第三人的效力包含两种类型:第一是对第三人的保护效力,即第三人可否援用合同的免责条款;第二是对第三人的限制效力,即合同当事人可否援用合同的免责条款对抗第三人。关于前者,我国学者已有详论。(二)“工程”—一则案例案例1陈星诉顺丰速运集团(上海)速运有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8)沪0106民初31612号(下称“陈星案”)。2018年3月,陈某(原告)向案外人朱某订购蓝宝石一颗,并支付了蓝宝石价款56000元及GRS证书费900元。该蓝宝石系案外人郭某所有,朱某通过案外人张某向郭某订购。2018年7月,原告和朱某沟通,要求将蓝宝石和GRS证书直接以顺丰快递到付方式寄送给原告。当日傍晚,张某通过手机下单,由顺丰公司(被告)的快递员至上海市黄浦区泰康路某弄某号某室上门取件,实际托寄物为蓝宝石和GRS证书,运单上托运物默认为文件(未修改),收件人为原告,付款方式为到付现结,保价金额5000元。原告迟迟未收到快件,联系被告后得知该快件已丢失。原告认为,原告享有蓝宝石和GRS证书的所有权,被告因过错致托寄物遗失,侵害了其财产权,故起诉被告赔偿财产损失56900元。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原告是否有权提起侵权之诉;若原告是本案适格主体,其主张的侵权赔偿是否需要受到运输合同保价条款的约束。法院认为:第一,风险负担规则中的“交付”并非转移所有权的“交付”。本案中,涉案物品已经交付给第一承运人(被告),故该物品毁损、灭失的风险应当由原告承担,但是原告尚未取得该物品的占有及所有权。可是,对于原告来说,由于原告向出卖人仍负有付款义务,故被告侵犯出卖人的财产权所造成的实际损失转移至原告处。此时,原告虽尚未取得物品的所有权,但基于其经济损失有权向被告主张侵权之诉。第二,对于原告的救济,既要尊重原告在请求权上的选择权,也要保护被告依法享有的抗辩权。本案中,出卖人系按照原告的要求代办托运,安排他人寄送案涉物品,故原告与寄件人之间形成了委托合同关系。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原告提起侵权损害赔偿,应受到运输合同中保价条款的约束,故判令被告在保价金额5000元的限额内赔偿原告损失。(三)货物未保价或未小额保价随着我国运输业的蓬勃发展,因快件毁损、灭失主张赔偿的案件时有发生。实务中认为,快递服务业务不在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范围内,属于货运合同。快递等货运合同中通常会约定免责条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保价条款,一般包含如下内容:托运人应对价值较高的货物声明其价值并选择是否支付一定比例的保价费;因承运人的原因导致货物灭失、破损、短少的,若选择保价,则由承运人在保价金额范围内向托运人赔偿实际损失;若未选择保价,则由承运人按运费的五至七倍向托运人赔偿。托运人和收货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可能是买卖关系(如“陈星案”)、租赁关系(将租赁物寄还出租人)、委托关系(代寄私人物品)或其他合同关系,也可能不存在合同关系。在实践中买卖关系居多。作为出卖人,托运人往往出于成本控制等原因,对货物未保价或未足额保价。当货物毁损、灭失时,依情况不同,会发生以下四个层面的法律问题:第一,在买卖合同中,若价金风险移转的时点早于所有权转移的时点,承受价金风险却未取得所有权的收货人(买受人)可否向承运人主张何种权利?这是第三人损害清算或其他替代性法律构成的问题。第二,若可以主张基于侵权的损害赔偿,那么承运人的责任是否受到免责条款的限制?这是请求权竞合的问题。第三,即便免责条款可以限制承运人的侵权责任,但此种格式条款是否有效?这是格式条款规制的问题。第四,即便免责条款有效,承运人可否向合同外的所有权人主张该免责条款?这是免责条款的对第三人限制效力的问题。上述案例1中,基于当事人的诉讼选择,判决只涉及了上述第一、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案例1的判决没有回避这个理论问题,没有为了易于构成侵权责任而在事实认定上强行认定所有权已经转移,而是在承认所有权未转移的基础上认可了买受人的侵权请求权。在学说上,有意见认为可以利用利益第三人契约制度赋予买受人以合同请求权,不必采用第三人损害清算制度。二、侵权责任的案件关于标的物在运输过程中毁损、灭失后的赔偿问题,围绕谁得向谁主张何种请求权的问题,实务中主要存在两类案型:第一种为托运人向承运人主张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的案件,主要争议在于免责条款的效力及标的物的实际损失;第二种为非托运人的所有权人越过托运人直接向承运人主张侵权责任的案件,主要争议在于主体是否适格、标的物的实际损失,以及免责条款是否对侵权赔偿发生限制效力。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种案型并非本文的重点,但由于认定保价条款的效力是讨论保价条款对第三人的限制效力的前提,故本文先就免责条款自身的效力进行考察,进而讨论在免责条款有效情形下其限制效力能否并且以何种方式及于第三人。(一)免除声明本身的效力1规范使用规则认定在货运合同违约责任中,关于免责条款效力的认定,总体按照格式条款规制的相关规则进行审查。在格式条款的订入层面,当没有证据证明存在书面保价条款时,认定不存在保价条款。2.免责条款对侵权请求权的影响在托运人和所有权人为同一人的情形下,托运人能否向承运人主张侵权之诉,一般认为存在请求权竞合,由原告择一行使,但侵权请求权的行使受到合同内容的约束。也有判决在认定双方存在运输合同关系后将案由从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改为邮寄服务合同纠纷,以修改案由的方式间接认可了运输合同中免责条款对侵权请求权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实务中提起侵权之诉的案件中,对免责条款的回避并非唯一的考虑。当标的物的自身市场价值不大,但具有纪念意义或人身特定价值,物品丢失导致标的物所有权人的精神损害或为补办证件产生了间接损失,标的物的权利人往往考虑到精神损害或间接损失在违约责任中难以支持,故主张侵权损害赔偿。(二)免除声明第三方的效力1.第三方的争议依据(1).违反违约请求权的救济依《民法典》第607条的规定,出卖人货交第一承运人后风险转移。这意味着买受人即使实际未取得标的物,也必须承担价金风险。在实践中,在出卖人事先已经获得价金的情况下,往往怠于向承运人主张运输合同违约责任;即使未获得价金,由于其因风险转移而有权获得价金,可能被法院以不存在实际损失为由驳回诉讼请求。《民法典》第522条第2款新规定了利益第三人合同中第三人的违约责任请求权。不过,作为收货人的买受人是否属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的享有直接请求权的第三人,需要结合合同内容和交易习惯等进行合同解释,难以一概而论。尤其在货交第一承运人之后,遇到货物被承运人之外的人暴力毁损或持械抢夺等情况,利益第三人契约构成仅赋予买受人以合同请求权,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2)侵权请求权的否定当第三人为所有权人时,可以直接基于所有权侵害主张侵权责任。但是,何种情况下构成标的物的交付并完成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在实务中存在分歧。第一,在丁小娜诉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上海顺意丰速运有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下称“丁小娜案”)中,法院认为,动产以占有作为公示方式,在无法确定收货人是否为标的物所有权人的前提下,既然作为托运人的案外人明确表示将相应权利转移给收货人,则收货人有权提起侵权之诉。第二,在孙为民诉陈朝玉、余姚市韵达快递有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下称“孙为民案”)中,法院认为,结合《合同法》第133条(标的物所有权自交付时转移)以及第145条(货交第一承运人后风险转移)的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和风险均于货交第一承运人时转移,故无论是否实际收取货物,买受人(收货人)有权作为标的物所有权人提起诉讼。第三,在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陈星案”中,法院认为《合同法》第145条所规定的货交第一承运人的“交付”并非履行买卖合同义务转移所有权的“交付”,而是货物实际控制的“移交”,故货交第一承运人时仅风险转移,买受人尚未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然而,收货人作为买卖合同的买受人,既要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向出卖人继续支付价金,又未能取得标的物所有权,无法基于所有权侵害主张侵权责任。但是,法院未径直否定买受人(收货人)的侵权诉讼主体资格,而是从财产权益受损的角度展开论证。即,丢失快件的行为侵犯的是标的物所有权人的财产权,但由于买受人(收货人)承担价金风险,故该经济损失转移至买受人(收货人)处,买受人(收货人)能够以其经济利益受损为由主张侵权责任。这或许是考虑到,买受人(收货人)既非运输合同当事人亦非标的物所有权人,却是经济损失的实际承担者,若其不能享有侵权请求权,会给有过错行为的承运人带来免责的后果,与公平正义不符。这一论证思路和德国法上的“第三人损害清算理论”不谋而合。23.免除声明不适用于限制第三方的效力在货运合同的免责条款有效的前提下,该条款的限制效力是否及于提起侵权之诉的合同外的所有权人,在实务中存在分歧,以肯定者居多。(1)被告的侵权责任在刁月扬诉镇江市天天快递有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中,原告委托家人通过被告天天快递向自己寄送身份证、驾驶证、从业资格证,后快递丢失,要求被告承担侵权责任。法院认定原告未与被告建立运输合同关系,进而从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相互独立的角度,否定了运输合同的格式条款对本案赔偿责任的效力,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因补办证件产生的交通费、误工费、工本费等损失共计1564元。(2)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在“孙为民案”中,原告的业务员向被告陈某订购男士裘皮服装8件合计97800元,原告支付价款后,陈某通过被告韵达快递依原告提供的地址发送货物,运费由收件人支付,后该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原告起诉陈某和韵达公司,要求各自承担过错侵权责任。法院认为,结合陈某根据原告指示办理快递托运以及到付运费等事实,可以认定原告与陈某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应由原告承担。韵达公司就货物在运输途中灭失承担法律责任,按照合同约定按运费的五倍赔偿。至于陈某在为原告办理托运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法院认为应由双方委托合同调整,在本案中不予审理。在“陈星案”中,法院认定原告与朱某之间成立委托合同关系,进而认为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同时又认为,“原、被告之间并非仅仅构成单纯的侵权法律关系,即原告不仅仅是被告侵权行为的受损害方,还是该快递运输合同的收货人,其享有要求被告交付货物的请求权。被告作为侵权方,同时亦为该快递运输合同的承运人。现原告因被告的侵权行为受损,对于原告损害的救济,既要尊重原告在请求权上的选择权,也要保护被告依法享有的抗辩权”。在“丁小娜案”中,原告从他人处购买钻石后交由案外人某公司加工,该公司完成加工后由公司工作人员交顺丰快递寄送原告,保价10000元,托寄物为文件,后快递丢失,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实际损失10万余元。法院认为,寄件人在投寄物品时未明确所寄物品为钻石,且保价金额为10000元,被告无理由对该交寄物品予以更多的注意和保护,现被寄送物品遗失,确认被告以保价金额为限进行赔偿。可见,关于免责条款对第三人的效力,多数判决从结果上认可了保价条款对所有权人的侵权请求权的限制。从论证路径上看,“孙为民案”明确选择了委托代理构成,将标的物所有权人认定为运输合同的相对方,故而受到运输合同保价条款的限制,但关于委托代理的内容并未展开。“陈星案”最终也选择了委托代理构成,但在说理中又加入了利益第三人合同构成的相关论证,隐约地表达侵权请求权和合同请求权相互影响的意见。“丁小娜案”则从侵权责任过错的认定角度,以保价金额作为承运人注意义务的考量因素进而认定以保价金额为限承担赔偿责任。以上案件中提出的“委托代理构成”“注意义务构成”具有启发性,但就其理论适当性仍然有必要加以甄别。在理论上,我国学界对于免责条款对第三人效力问题的研究也不充分,所能提供的思路有限,有必要观察比较法上的素材。这个问题在德国法和日本法上都曾经出现过,有长期的理论积累,而且解决方向趋于一致,即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免责条款对第三人(所有权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具有限制效力。三、承运人偿还请求权的限制德国法就买卖合同的风险负担也采用交付主义,所以也会出现风险负担的移转早于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不过,《德国民法典》第474条第2款规定消费者合同不适用交付主义,大大减少了这一情况的出现,而且《德国民法典》第285条规定了债权人的代偿请求权,《德国商法典》第421条规定了货物到达后的买受人对承运人的直接请求权,判例又发展出“第三人损害清算”的兜底性制度,所以买受人不会苦于请求权基础的短缺。此外,《德国商法典》第431条明确规定了承运人的责任上限,即毁损、灭失的情形为每千克8.33计算单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数额按德国马克在货物承运日或在由当事人约定的日期对特别提款权的价值换算为德国马克),迟延交付的情形为运费的三倍。这是为了防止承运人背负毁灭性的责任,也是为了确保责任的可保险性。(一)司法部的发展1.铁路运输合同的法定责任限制案例2RG4.1.1909,RGZ70,174.(下称“帝国法院1909年判例”)案外人A(所有权人)委托货运代理人B将家具运至柏林,之后B将该货物委托给被告Y(铁路部门)实际运送。在运送过程中,因Y方面的原因发生火灾,家具被全部烧毁。原告X(保险人)向A理赔后受让了A的债权,并基于《普鲁士铁路法》第25条向Y请求全额损害赔偿。对此,铁路部门主张铁路货运合同应适用《德国商法典》第459条以及《铁路运输规则》第77条规定的责任限制。帝国法院认为,关于所有权人对铁路部门的请求权,必须考虑到的是,所有权人不可能不知道货运代理人会通过铁路运送货物,而货运合同适用那些限制铁路部门责任的规定。所有权人在充分认识上述情况的前提下委托货运代理人运送货物,之后又依据《普鲁士铁路法》第25条主张权利的行为有违诚实信用。本案中,铁路运输合同的当事人系货运代理人B和铁路部门Y,而托运人A并非铁路运输合同的当事人。若依照合同相对性,《德国商法典》和《铁路运输规则》的规定仅能够限制Y对B的合同责任,而不能限制Y对A的侵权责任。但是,帝国法院承认对货运合同的法定责任限制可以影响到对此有“认知”的所有权人,并采用了诚实信用原则。此后不久,帝国法院于1911年的判例中一般性地承认了货运合同的责任限制可以及于合同外的第三人(下称“帝国法院1911年判例”)。2.钢筋按照使用服务asp的格式条款来生产的责任“二战”后,联邦法院对该问题的态度有过波动。联邦法院1966年判例采用了请求权自由竞合论,认为即便所有权人就是货运合同的当事人,货运合同的免责条款也不会影响其基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更不用说影响作为合同外第三人的所有权人。依据该判例,能够影响第三人的,唯有法定的责任限制;而且即便是法定限制,也必须有明确的完全限制其责任的立法意图,即不仅限制其合同责任,也限制其侵权责任,如邮政法上的责任限制。但是自1974年起,联邦法院重新回归承认意定的免责条款具有第三人效力的基本立场,之后没有动摇过。案例3BGH12.7.1974,NJW1974,2177.(下称“联邦法院1974年判例”)捷克斯洛伐克的A公司将一批钢筋卖给荷兰的D公司。A公司委托布拉格的货运代理人B运送该批货物,B将德国段的运输转托给承运人C,C又将具体运输工作转托给实际承运人Y。因Y保管不善,案涉钢筋遭受损害。原告X(保险人)从A公司和D公司处受让债权后,向Y请求基于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Y主张,依据C和Y之间的ADSp(德国运输通用条款),其责任应受限制。联邦法院认为,本案中,被告可以向钢筋的所有权人主张基于ADSp第57条第2、5项的免责,尽管该格式条款并非在被告和所有权人之间直接缔结的。这是因为所有权人通过货运代理人将其货物带入了运输交易,所以应当视为其授权了主货运代理人将货物继续委托给其他依ADSp从事经营的货运代理人。……如果所有权人知道或者依情况应当预料到,为了运送的需要,其所有物将会交付给一个依ADSp从事经营的货运代理人,或者会交付给一个虽然使用特殊的格式条款但所有权人对此知悉或者应当有所预料的承运人,那么所有权人将受到格式条款,尤其是其中的责任限制条款的制约。这是一个可以从BGB第242条(诚实信用原则·引者注)推导出的一般观念。本案判决系统地阐述了免责条款对第三人限制效力的基本理念。即,所有权人往往在他人的名义下将货物带入货运交易领域,但是对于承运人而言,前来缔约的究竟是所有权人还是非所有权人,其无法分辨,无论对方为何者,承运人都会使用相同的格式条款。若所有权人仅仅因为其借用了他人的名义就可以主张免于格式条款,是有违诚实信用原则的。这里,免责条款的效力及于所有权人的前提是:(1)承运人使用的是通常的格式条款(并不限于ADSp(二)关于免除处罚的规定适用于三个人,立法将其合法化1.运动合同的抗辩随着判例法理的确立以及海商法的影响,1998年《德国商法典》改革时将运输合同的免责条款对第三人限制效力予以明文化,即第434条(1998)。《德国商法典》第434条(1998)【合同外的请求权】本节及运输合同中所规定的免责及责任限制适用于因货物的毁损、灭失或者因迟延交付而发生的托运人或者收货人对承运人的合同外的请求权。承运人可以针对因货物的毁损、灭失而发生的第三人的合同外的请求权主张第一款的抗辩。但是,于以下情形,承运人不得主张抗辩:(1)第三人不同意运输,且承运人明知或因过失而不知托运人无托运的权限;或者(2)货物在交付运输之前已从第三人处,或者从第三人取得占有权限的人处丢失。本条第1款全面承认了货运合同中的责任限制对收货人的效力,第2款就责任限制对第三人的效力设置了例外规定。依第2款的规定,承运人原则上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免责抗辩,除非以下例外情形:(1)第三人不同意运输,且承运人明知或因过失而不知托运人无托运的权限;或者(2)货物在交付运输之前已从第三人处,或者从第三人取得占有权限的人处丢失。这里的“第三人”,指托运人和收货人之外的所有人,不限于商人。即便是关于第三人,第2款所规定的承运人免责的条件也显著低于此前的判例,既不要求所有权人有“放弃损害赔偿请求的授权”(帝国法院1911年判例),也不要求承运人使用“通常的格式条款”(联邦法院1974年判例),只要承运人合理地相信托运人有托运的权限即可。反之,所有权人须就自己作出过不同意运输的意思表示,且承运人对此为恶意或有过失负举证责任。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标准,是考虑到与善意取得制度(《德国商法典》第366条)之间的协调。2.运单优化责任此后,随着2013年《德国海商法》改革,《德国商法典》新的第434条(2013)作了以下三处修改:第一,新第434条第2款在上述两种承运人不得主张抗辩的例外情形之外又新增了一项例外情形,即免责条款偏离了第449条第1款第1项列举的责任规定,且不利于托运人(新第434条第2款第1项,原第1项和第2项变为新第2项和第3项)。这里,《德国商法典》第449条第1款第1项所列举的责任包括通关单据毁损、丢失或误用的责任(第413条第2款),发件人不呈示运单副本承运人即作出调整指示的责任(第418条第6项),货到付款交易中的承运人代收货款的责任(第422条第3款),货物毁损、灭失及迟延交付的责任(第425—438条),承运人错误送付及无单放货的责任(第445条第3款、第446条第2款),等等。这些责任是承运人违反了运输合同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义务所应负的责任,依第449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只能由双方当事人以个别商定的方式才能够排除,不得以格式条款的形式免去或限制。第二,原第434条第2款第1项规定,“第三人不同意运输,且承运人明知或因过失而不知托运人无托运的权限”时,承运人不得向第三人主张基于免责条款的抗辩,而新第434条第2款第2项将其中的“过失”改为“重大过失”,减轻了承运人对托运人的托运权限的审查义务。第三,新第434条新增了第3款,“第2款第1项不适用于依第449条允许的方式将承运人因货物的灭失、毁损所支付的赔偿限制在低于法律规定的金额的约定,若该金额不低于2个特别提款权”。(三)在特殊的条件下发生由上可见,德国的判例和立法都认可运输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限制第三人的侵权请求权的效力。但是,在立法出台之前,关于对第三人限制效力的理论构成,大家莫衷一是。以下整理德国法上曾经提出的理论构成,并试析其中的差异。1免责条款对第三人限制效力这是一个未曾被判例所采纳的学说,但很有影响力。该说认为可以适用《德国民法典》第991条第2项的规定,解决免责条款对第三人限制效力问题。第991条第2项规定,占有人在取得占有时为善意的,仍应自取得时起,就第989条所称的损害,在对间接占有人所负责任的限度内,向所有权人负赔偿责任。2.理论构造过于单一这是帝国法院1911年判例采用的构成。该构成认为,在当承运人的责任限制已成为商业习惯的环境下,所有权人还允许自己的物进入货运环节,尽管其未亲自缔结货运合同,但仍然可以被视为同意合同中的责任限制,即放弃超出责任限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在这一构成下,只有货运合同的订立是为了实现所有权人自己的经营利益的情况下,才可能“视为”其放弃了损害赔偿请求权;而在货运合同的订立只是为了完成托运人固有的工作内容时,不可能“视为”所有权人有为他人利益而放弃自己权利的意思表示。所以这一构成必然伴随着货运合同的缔结究竟是“为了实现所有权人的经营利益”,还是“为了完成托运人固有的工作内容”的区分。不过,这一法律构成也存在问题。由于所有权人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意思表示是在所有权人和货运代理人之间作出的,承运人想要援用这一效果,必须借用利益第三人契约构成。这就出现了双重的拟制,即不仅拟制所有权人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还拟制其允许承运人直接援用,理论构造过于缥缈。而且,此时不再是免责条款的对第三人限制效力问题,而成了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放弃对第三人的保护效力问题了。3.包装后的货物进入层层转托的运输合同的免责条款在视为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构成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授权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构成。该构成认为,货物进入层层转托的运输环节在客观上有利于所有权人的经营,而且所有权人也能够预料到未来以货物为标的的运输合同必然包含免责条款,所以所有权人在委托货运代理人运送其货物时往往伴随着允许货运代理人在将来代其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授权。4所有权人的交易经验这是联邦法院1974年判例采用的构成,内容不再赘述(详见案例3)。比起前两者,这一构成较好地兼顾了承运人的风险控制需求。视为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构成会考察运输合同是否只是为了完成托运人的固有工作内容,视为授权放弃损害赔偿请求权构成则会考察所有权人是否有交易经验,这些信息对于承运人是不开放的。相反,视为授权缔结通常的格式条款构成则会考察运输合同的免责条款究竟是通常使用的条款,还是具有特殊性的条款。在这一构成下,只要承运人使用的是ADSp之类的通常的格式条款,其中的免责条款就具有约束所有权人的效力,这样承运人就可以把握赔偿额的上限。不过,这一构成的问题是,企业不可能总是使用通常的格式条款,风险可控性的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5.免责条款对第三人利益的限制效力这是现行的《德国商法典》第434条采用的构成。这一构成告别了判例所采用的充斥拟制色彩的构成,将理论视角移向承运人。根据这一构成,托运人未经所有权人授权,与承运人约定货物毁损时的免责条款的行为,相当于处分了所有权人的财产价值,此时承运人能否取得免责利益,应当采用和善意取得制度类似的判断。免责条款是否有对第三人的限制效力,主要取决于承运人对托运人的托运权限状态的认知是否善意且无重大过失。整体而言,善意取得构成是承运人视角的、客观化的理论构成方式。如何在这一立法框架下兼顾所有权人的利益,是未来解释论的展开方向。除上述理论构成外,Schlechtriem的学说也极具代表性。在日本法上,平野充好的观点主要受Schlechtriem的影响,请详见下文。四、.托运人为所有权人的情形在日本法上,免责条款对第三人的限制效力也是重要的理论议题。不过,日本法上常见的案型和德国法上的有所不同。在日本,独立的运输代理业务并不多见,托运人通常直接和承运人订立货运合同。在托运人为所有权人的情形下,所有权人就是合同当事人,合同中的免责条款是否对其侵权请求权也形成限制,只是普通的请求权竞合的问题,而不涉及对第三人效力。但是,在收货人为所有权人的情形,所有权人不是合同的直接当事人,当其基于所有权人侵害向承运人提起侵权之诉时,免责条款是否有对第三人限制效力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所以,日本法上以收货人提起诉讼的案件居多,而且数量不大。(一)货运合同的保护效力日本法上,货运合同的承运人的责任有两方面的法定限制:(1)关于海上货运合同的承运人,1957年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第13条规定,一个包裹或一个单位的责任限额为10万日元。然而,当加害人为合同外的第三人,或者受害人为合同外的第三人时,第三人可否援用货运合同中的责任限制(对第三人的保护效力),或者承运人可否以合同中的责任限制对抗第三人(对第三人的限制效力)?关于这些问题,日本法没有规定。在最高裁1998年判例之前,学界的关注点集中于对第三人的保护效力以及与此相关的请求权竞合等议题,而关于对第三人的限制效力,未能像德国学界那样有足够的研究投入。不过,在最高裁于1969年作出一则有关免责条款对履行辅助人的保护效力的判例后(俗称“碳素案”1.免责条款的抗辩事由小町谷操三认为,若承运人和装卸公司之间的装卸合同有免责条款,且该免责条款的存在为周知之事,那么可以说托运人是在同意受免责条款的对抗的基础上和承运人订立货运合同的,因此即便遇有来自装卸公司的免责主张,也难谓意外的抗辩。2.运合同对所有权人的保护此后,平野充好提出了更为精致且完整的法律构成。平野充好认为,应当按照运输合同所实现的利益归属继续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形:(1)运输合同系为所有权人的利益而订立的情形。例如,所有权人将货物委托给货运代理人,之后货运代理人和承运人订立货运合同。在这一情形中,货运合同的缔结不仅为所有权人所意料到,而且是其经营计划的必要环节。从经济上看,货运合同的运费最终来自所有权人,所有权人向货运代理人所支付的费用的多寡决定了承运人的责任内容,两者之间也有某种对价关系。在货运代理合同中只支付了低费率的所有权人,仅因为自己不是货运合同的直接当事人,就可以越过货运合同的责任限制向承运人请求全额赔偿,不符合诚实信用原则。此时,应当准用代理的规则,使运输合同的效力直接及于所有权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代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使所有权人直接成为合同当事人,而是使运输合同中的为承运人免责的意旨及于所有权人而已,可以说是代理的扩张适用。(2)运输合同仅为托运人自己的利益而订立的情形。例如,机械设备的所有权人将设备出租给建筑公司,之后建筑公司又和运输公司订立货运合同将设备从一个工地运往另一个工地。在这一情形中,货运合同的缔结并不服务于所有权人的经营计划,而只是为了托运人自身的利益,因此其中的责任限制原则上不约束所有权人。只不过,在所有权人事先知道且容许缔结货运合同的情形下,视为所有权人赋予托运人“将货物置于危险状态的权能”,此时也允许货运合同中的责任限制及于所有权人。至于所有权人事先不知道也未容许未来缔结货运合同的情形,所有权人的侵权请求权不受限制。当然,从承运人的角度看,无论所有权人的主观状况如何,本来安排好的责任限制,仅因为托运人偶然不是所有权人,就必须承担上不封顶的全额赔偿责任,也难谓合理。这是最后的价值选择问题,在立法作出决断之前,解释论上的努力只能到此为止。3.存在第三人的同意山本丰对于“授权说”抱有疑虑,他认为免责条款的对第三人限制效力须以第三人自身对货运合同的免责条款给予过某种形式的同意为前提;在不存在第三人的同意的情形下,如果第三人和托运人之间存在免责条款,那么直接以该免责条款对于承运人的保护效力为切入点处理即可;在不存在第三人的同意,也不存在第三人和托运人之间的免责条款的情形下,在现有的立法条件下,无法允许承运人以免责条款对抗第三人。不过,山本丰也承认,若不采取立法措施,第三人的侵权请求权会使承运人在合同中设置免责条款的缔约意图化为泡影,最终妨碍货运交易形成合理的责任体系。(二)短行据:快递货物货物运输合同问题最高裁于1998年的判例中明确承认货运合同的免责条款对第三人有限制效力,自此这个问题受到学界更为普遍的关注。案例4最高裁平成10年4月30日判决,《判例时报》1646号162页(下称“最高裁1998年判例”)。原告X为出售、加工贵金属的公司,案外人A承揽了X公司的宝石托架的加工镶嵌工作。A完成工作后委托Y快递公司(佐川急便)将宝石运送回X公司,但运送途中宝石无故丢失。X向Y提起侵权之诉,要求赔偿宝石的价额394万余日元。经查,AY之间的货运合同的格式条款规定:托运人须填报姓名、物品名及价格;承运人的责任限额为30万日元,超出30万元的物品不予寄送;宝石类的寄送可能会予以拒绝。A未在快递单上填报物品名及价格。此外,X和A之间经常使用快递寄送物品,这次是A第四次用快递给X寄送宝石,对此X允许A使用快递,而且知道合同的内容。对此,最高裁认为,首先,快递业的特征就是以低费率快速大量配送物品,即便途中发生毁损、灭失,只要不是基于故意或重过失,事先约定赔偿限额有助于降低配送费用,是合理的约定。其次,该约定也适用于基于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最后,考虑到快递的特性、责任限额的宗旨、收货人方面的情事等,当收货人容许以快递寄送货物等情况存在时,在诚实信用原则上,不允许收货人超出责任限额请求损害赔偿。本案判决在各个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格式条款的效力,本案确认了快递运输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的有效性,并阐述了免责条款的存在和快递运输合同的特性之间的联系;关于请求权竞合论,本案明确放弃了请求权自由竞合论,改采修正的请求权竞合说,承认合同关系对侵权请求权的影响;关于合同相对性,本案承认了免责条款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具有对第三人的限制效力。至于何种条件,判决中只提到“收货人容许以快递寄送货物”,但是并未以之为唯一必要的条件,在法律构成上保持了开放性。(三)1998年审判结束后,最高法官关于最高裁1998年判例之后的学说,介绍两种不同进路的代表观点。1.免责条款对第三人的限制冈本裕树按照第三人的身份,将免责条款对第三人限制效力的问题细分为以下三类:(1)在第三人为运送委托人的情形下,免责条款的效力及于第三人。原因在于,第三人亲自和承运人缔约时同样会订立免责条款,不会因为恰好有托运人的介入就可以绕过免责条款请求全额的损害赔偿。(2)在第三人为收货人的情形下,在为收货人的利益,且依收货人的指示而订立货运合同时,收货人处于运送委托人的地位。(3)在第三人为运送委托人和收货人之外的第三人的情形下,不会仅因为第三人对运送有认识可能性,就令其承受免责条款。只有第三人积极地容许运输,该运输方法亦符合运输目的时,免责条款才具有对第三人的效力。冈本裕树说处于历代主流学说的延长线上。无论是平野充好的“事先知道且容许缔结货运合同”,山本丰的“第三人对免责条款的同意”,还是冈本裕树的“区分第三人的身份”,其考量的都是第三人对于运输合同的认知、参与、服从等主观情事,可以说是一种主观化的进路。2.承运人违反义务内容的合同关系荻野奈绪指出,之所以需要使免责条款对第三人也发生限制效力,是因为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若不受限制,会发生运费和责任内容之间的不平衡。如果承运人违反的义务内容发生于合同关系,那么为了维持运费和责任内容之间的平衡,有必要限制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反之,如果承运人违反的是与合同关系无关的义务,则没有不平衡的危险,不必限制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荻野奈绪说提出的判断标准以合同关系的义务构造为内容,无论第三人是否认识或同意,都可以对抗第三人,可以说是一种客观化的进路。(四)运输货物的3.方面的规定—《日本商法典》(2017)第587条在学说和判例的推动下,2017年《日本商法典》改革时新增了承运人的责任限制对第三人的限制效力和保护效力的规定,即第487条和第588条。《日本商法典》(2017)第587条规定,第576条、第577条、第584条及第585条的规定,准用于承运人就货物的灭失对托运人或者受托人所负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但是,收货人事先拒绝托运人委托他人运送,而承运人依然接受托运时的承运人对收货人的责任,不在此限。依本条的规定,当收货人容许托运人托运货物时,允许承运人向收货人也主张基于货运合同中的责任限制的抗辩。其中,第577条即关于托运人寄送高价品但未申报时承运人免责的规定。关于本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本条只规定了责任限制对收货人的效力,而未规定对收货人之外的其他第三人的效力。第二,收货人就“自己事先拒绝过托运”一事负举证责任。第三,若收货人能够证明自己曾经明示或默示地表示过拒绝托运,即便承运人就托运人无托运权限一事为善意无过失,也不得主张责任限制。不过,商事交易中基本不存在全然拒绝托运的情况,所以本条但书主要适用于来回寄送自己的东西,正如最高裁1998年判例中那样。五、免责条款对合同外第三人所有权人的限制效力综合以上对于德国法和日本法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两国的学说、判例还是最新立法,都承认免责条款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对合同外的第三人(所有权人)的限制效力,只不过在构成方式以及相应的区分标准上视角各异。现在已经看不到完全否认对第三人效力的观点。(一)损害赔偿额不确定性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解释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货运合同的特性。货运合同是运输业的基础,而运输业的运行方式决定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成本。控制运输业的成本,不仅对于这个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房协议书游戏
- 2025年度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合同协议3篇
- 2025年度个人房产租赁押金返还融资协议4篇
- 2025年度钢材贸易代理与结算服务合同
- 2025-2030全球单深位旋转伸缩货叉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奶酪凝乳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棉籽浓缩蛋白 (CPC)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4年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卷2
- 外教聘请中介合同合同协议
- 2025年度个人挖掘机租赁安全责任合同4篇
- 2024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内部状况三维探地雷达快速检测规程
- 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政治试题 含解析
-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河北卷) 含答案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解读课件
- 2024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试卷
- 初三科目综合模拟卷
- 2024风力发电叶片维保作业技术规范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
- 202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物理真题(含答案)
- 处理后事授权委托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