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热点追踪第十四讲沙尘暴课件(共39张PPT)_第1页
高考地理热点追踪第十四讲沙尘暴课件(共39张PPT)_第2页
高考地理热点追踪第十四讲沙尘暴课件(共39张PPT)_第3页
高考地理热点追踪第十四讲沙尘暴课件(共39张PPT)_第4页
高考地理热点追踪第十四讲沙尘暴课件(共39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高考地理热点追踪第十四讲沙尘暴课件(共39张PPT)(共38张PPT)

第十四讲

沙尘暴

高考地理热点追踪

命题思路:高考地理中的沙尘暴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我们大家都知道沙尘暴可以污染环境、影响生产生活。它还可以造成地面太阳辐射减少,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影响交通安全、危害身体健康、造成强风侵蚀、沙埋等现象。高考地理中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含义

沙尘暴(sand-duststorm)是沙暴(sandstorm)和尘暴(duststorm)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知识梳理:沙尘暴历史

3000多年前,我国史书便有西北地区发生“黄沙”、“雨尘”、“雨尘土”、“黄霆”等记录。中国古人将风后降尘称为“霾”,《诗经》解释中称:“终风且霾,传霾雨土”。《尔雅》曰:“风尔雨土曰霾”。“终风”、“风尔”讲的都是风后降尘的天气现象,由于古代扬沙降尘天气不时发生,因此“霾”就成了这一天气现象的专称。《朔方通志》载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乙亥午宁夏洪广堡,风霾大作,坠灰片如瓜籽,纷纷不绝,逾时而止,日将沉,作红黄色”。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甘肃“十一戊午朔,大风从西北来,折木飞沙走石,六日始息”。表明这场风形成的沙尘暴摧折树木,沙石均被吹起,持续6天方平息。可见,沙尘暴在我国古代就成为一种对人类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成因

1、自然因素

(1)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2)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2)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2、人为因素: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形态特征

1、风沙墙耸立

大陆强沙尘暴多从西北方向或西方推移过来,也有少数从东方推移过来。几乎所有的沙尘暴来临时,我们都可以看到风刮来的方向上有黑色的风沙墙快速地移动着,越来越近。远看风沙墙高耸如山,极像一道城墙,是沙尘暴到来的前锋。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形态特征

2、漫天昏黑

强沙尘暴发生时由于刮起8级以上大风,风力非常大,能将石头和沙土卷起。随着飞到空中的沙尘越来越多,浓密的沙尘铺天盖地,遮住了阳光,使人在一段时间内看不见任何东西,就像在夜晚一样。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形态特征

3、翻滚冲腾

刮黑风时,靠近地面的空气很不稳定,下面受热的空气向上升,周围的空气流过来补充,已致于空气携带大量沙尘上下翻滚不息,形成无数大小不一的沙尘团在空中交汇冲腾。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形态特征

4、流光溢彩

风沙墙的上层常显黄至红色,中层呈灰黑色,下层为黑色。上层发黄发红是由于上层的沙尘稀薄,颗粒细,阳光几乎能穿过沙尘射下来之故。而下层沙尘浓度大,颗粒粗,阳光几乎全被沙尘吸收或散射,所以发黑。风沙墙移过之地,天色时亮时暗,不断变化。这是由于光线穿过厚薄不一、浓稀也不一致的沙尘带时所造成的。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分类

1、按等级划分: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1)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2)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4)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模糊不清,浑浊不堪,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5)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分类

2、按标准划分

①沙尘暴黄色预警

标准:12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1000米),或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②沙尘暴橙色预警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0米),或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③沙尘暴红色预警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米),或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分类

3、按强度划分

沙尘暴强度划分为4个等级:

(1)4级≤风速≤6级,500米≤能见度≤1000米,称为弱沙尘暴;

(2)6级≤风速≤8级,200米≤能见度≤500米,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

(3)风速≥9级,50米≤能见度≤200米,称为强沙尘暴;

(4)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时最大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米)时,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风暴,俗称“黑风”)。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⒈环境污染

⒉生产生活受影响

⒊生命财产损失

⒋影响交通安全

⒌危害人体健康

⒍土地退化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有利影响

1、一定程度上肥沃其经过地方的土壤:沙尘暴在长途跋涉中会携带沿途的“特产”——包含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土壤,一路上不断施肥。

2、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富含的营养物质的沙尘暴给沿途海洋生物带去了佳肴。例如澳大利亚的赤色沙尘暴中携带大量铁质,飘浮到南极附近海洋成为浮游生物的可口食物,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海底淤泥中大约四成的营养物质来自沙尘暴的沉积。

3、减缓温室效应:浮游生物的繁殖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减缓温室效应。

4、有效减缓酸雨影响:沙尘暴还能减缓酸雨的影响,因为它从小生长在干燥碱性的土地,身上带着丰富的碱性离子,能有效中和沿途的酸性士壤和酸雨,这是中国北方地区除个别城市外很少出现酸雨的原因之一。

知识梳理:世界沙尘暴分布

知识梳理:世界沙尘暴分布

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大洋洲、中亚以及中东地区。

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1933—1937年由于严重干旱,在北美中西部就产生过著名的碗状沙尘暴。

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在约旦沙漠、巴格达与海湾北部沿岸之间的下美索不达米亚、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滨,稗路支到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带。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都是沙尘暴频繁影响区,但其中心在里海与咸海之间沙质平原及阿姆河一带。

知识梳理:中国沙尘暴的分布

知识梳理:沙尘暴

在中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6.在沙漠地区种植适宜沙漠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层,从而改善地被环境,固定土壤,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7.在沙漠边缘种植乡土品种的低矮灌木和小乔木,改善植被分布。

知识梳理:沙尘暴个人防护要点

1.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

2.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

3.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谨慎驾驶。

4.妥善安置易受沙尘暴损坏的室外物品。

5.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

知识梳理:关于沙尘暴的命题方向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解题关键

1.分析主要沙源的形成过程

思考角度:

(1)河流中上游地区,经过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堆积于河流、湖泊、沿海地区。

(2)枯水期,河流、湖泊、沿海地区泥沙裸露。

(3)再经过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在河岸、湖畔、海滨地区形成沙滩或沙丘。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解题关键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风沙活动多发生的季节

思考角度:

(1)冬春季节。

(2)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多大风;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盛行偏北风;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容易被风力侵蚀。

知识梳理:沙尘暴的解题关键

3.分析形成大风的条件

思考角度:

(1)距离大风源地近。

(2)经过水面或植被稀疏、地形平坦,摩擦力小的地区。

(3)狭管效应。

知识梳理:沙尘暴总结

典例探究: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典例探究: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典例探究: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答案提示: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位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典例探究: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答案提示: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典例探究: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答案提示:(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典例探究: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提示:(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典例探究:

材料一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材料二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典例探究:

(1)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2)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3)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是什么

(4)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有哪些

典例探究:

(1)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解析:地形对风有两种作用,一是加剧风的强度,一是减少风的强度。由题中冬春季节可得,主要是冬季风影响,由等高钱地形困可知,该城市处于河谷中、河口上,地形通道与风向一致,加剧了风速。

答案提示:冬春季节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