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汇总(5篇)_第1页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汇总(5篇)_第2页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汇总(5篇)_第3页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汇总(5篇)_第4页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汇总(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汇总(5篇)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篇一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互相作用的根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根底,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理解和应用。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互相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底,在复习初中知识的根底上,应着重从原子构造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p,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容易承受,进一步稳固守恒思想。4.在分析^p考虑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同时教学中浸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5.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二、学情分析^p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根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及推理演算才能。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考虑,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互相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复习一下。三、教学方法分析^p及建议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根底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稳固电荷的有关知识;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互相作用力,猜测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定性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并在这个根底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展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3.物理开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究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打破的结果,表达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如何充分利用这珍贵的素材,需要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展了尝试。4.利用“考虑与讨论”的问题,比拟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5.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根底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进一步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四、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人类对电现象的认识过程,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理解元电荷的大小,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本质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3.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惯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4.浸透理想化思想,培养由实际问题进展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才能。(二)过程与方法1.老师通过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电荷知识。2.通过认识科学家在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善用类比方法、理想化方法、实验方法等物理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开展中充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精神。2.通过比照天电和地电、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学和科学对电现象的认识,使学生理解人类对电荷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3.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五、本节要点1.什么是静电现象?电荷间的互相作用是什么?什么叫电荷量?2.什么是感应起电现象?什么叫中和现象?3.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什么叫元电荷?4.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适用条件是什么?六、教学重难点分析^p(一)重点1.对库仑定律的理解。(二)难点1.对电荷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2.对库仑定律发现过程的讨论。(三)打破重、难点的方法1.讲清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说明库仑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顿第三定律。2.为定性演示库仑定律,应使带电小球外表光滑,防止尖端放电,支架应选绝缘性能好的,空气要枯燥。3.说清k的单位由公式中各量单位确定,其数值那么由实验确定。七、教学流程设计(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电磁学的开展史)古代人已经发现了有关静电现象,主要是梳头或者是羊毛、丝、棉类的衣物摩擦有闪光及声音;古希腊人发现琥珀可以吸引轻小物体。英国的吉尔伯特(1544—1603)是最早系统地研究电磁现象的科学家。他发现琥珀和磁铁都可以吸引物体,不过性质不同,经过研究,他发现许多其他物体经过摩擦后也都可以吸引其他小物体。引入(electric)(琥珀体)还创造了可供实验用的验电器。德国的奥托·格里克(1602—1686),马德堡市市长,1654年曾用自己创造的抽气机做了马德堡半球实验;1660年创造了第一台可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有了这样的机器,因此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电火花实验;还有让人身体带电的实验;这使得18世纪40年代的德国整个社会都对电现象感兴趣,许多人购置了摩擦起电机做实验作为娱乐,同时也大大普及了电学知识。电学知识在整个欧洲各国都普及起来。法国电学家诺莱特在巴黎圣母院前进展,他请700个修道士手拉手地排起来,让排头的手拿莱顿瓶放电时,发现700个修道士同时跳了起来,显示了电的强大威力。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证明了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在此根底上,创造了避雷针。(二)进展新课1.接引雷电下九天──富兰克林创造避雷针的故事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一位名叫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这天下午,天色阴暗,乌云滚滚。天空中不时闪烁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降临了。“这是最适宜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一种可充放电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枯燥),防止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快乐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把莱顿瓶拿过来。”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这说明莱顿瓶充了。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搜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一样。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研究,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启迪。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反复考虑,他推测雷电就是普通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间的12条一样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一样;闪电和电火花的道路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迅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都能使之破裂;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放出硫磺气味。1747年,富兰克林把他的这些想法,写成论文《论雷电与电气的一致性》。他将论文寄给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林逊。可当科林逊将论文送交皇家学会讨论时,得到的是一阵嘲笑。许多科学家认为富兰克林的观点荒唐无比,“把科学当作儿童的梦想”。对于人士的嘲笑、奚落,富兰克林不予理会,终于在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风筝实验。富兰克林从风筝实验中,不但理解了雷电的性质,而且证实:雷电是可以从天空“走”下来的。“高大建筑物常常遭到雷击,能不能给雷电搭一个梯子,让它乖乖地‘走’下来呢?”富兰克林想。正当富兰克林考虑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这更坚决了富兰克林研制防止雷击装置的决心。他先在自己家做实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3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到底楼的一个水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间隔,各挂一个小铃。这样,假如雷电从细铁棒进入,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他快乐地笑了。富兰克林把那根细铁棒称为“避雷针”。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的反对。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干预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罚的。”然而,有一次在一场雷雨之后,神圣的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房屋却平安无事。于是,避雷针的作用被人们认识,避雷针也很快地传开了。至1784年,全欧洲的高楼顶上都用上了避雷针。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篇二机械能及其转化(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p,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互相转化。(2)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互相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p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2)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p问题的意识。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展,对学生进展爱国教育。(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展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的结论。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展分析^p、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三)教学准备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四)教学过程1.复习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2.引入新课学生答复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p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拟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3.进展新课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考虑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实验1:滚摆实验。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p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场释放摆轮时,摆轮在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p,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道路中左、右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p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拟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拟困难,可以从摆球在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p摆球运动到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打破口。综述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实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互相转化。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____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____的作用下在程度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p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____的过程。然后,分析^p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拟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互相转化。有些事例比拟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互相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p)首先我们来分析^p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根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p足球的速度。足球在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p,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4.科学世界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互相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生疏,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互相转化。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动能;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互相转化。2.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知识根底,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参看图1,程度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间隔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间隔不过几十米,但____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远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假如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射的。(五)小结(六)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篇三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的1.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2.掌握左手定那么。二、重点、难点分析^p1.重点是在掌握磁感应强度定义的根底上,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能纯熟地运用左手定那么判断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2.计算磁场力时,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不同空间位置,正确地运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和题目提供的方位角来计算是难点。三、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1.磁感应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答:磁感应强度是由产生磁场的场电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间位置确定的。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什么?3.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成立。4.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的通电导线长l=1cm,通电电流强度i=10a,假设它所受的磁场力f=5n,求(1)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少?(2)假设导线平行磁场方向。答:因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所以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5.假设上题中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该磁场中,那么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是多少?答:当电流仍为i=10a,l‖b时,该处磁感应强度不变,仍为b=0.5t,而通电导线所受磁场力f为零。(二)教学过程设计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板书)我们已经理解到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它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f=bil当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它所受的磁场力为零。看来运用f=bil来计算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条件的,必须满足l⊥b。磁场力方向确实定,由左手定那么来判断。提问:假如通电导线与磁感应强度的夹角为θ时,如图1所示磁场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样计算?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果。我们,当l⊥b时,通电导线受磁场力,f=bil,而当l∥b时f=0,启发学生将b分解成垂直l的b⊥和平行l的b∥,因平行l的b∥对导线作用力为零,所以实际上磁场b对导线l的作用力就是它的垂直分量b⊥对导线的作用力,如图2所示。即f=ilb⊥=ilbsinθ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板书)大小:f=ilbsinθ(θ是l、b间夹角)方向:由左手定那么确定。黑板上演算题:以下图3中的通电导线长均为l=20cm,通电电流强度均为i=5a,它们放入磁感应强度均为b=0.8t的匀强磁场中,求它们所受磁场力(安培力)。让五个同学上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假设有做错的,讲明错在哪儿,正确解应是多少,并把判断和描绘磁场力方向的方法再给学生讲解一下(如图4示)。例1.两根平行输电线,其上的电流反向,试画出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力。分析^p:如图5所示,a、b两根输电线,电流方向相反。通电导线b处在通电导线a产生的磁场中,受到a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通电导线a处在通电导线b产生的磁场中,受到b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我们可以先用安培定那么确定通电导线b在导线a处的磁场方向bb,再用左手定那么确定通电导线a受到的磁场力fa的方向;同理,再用安培定那么先确定通电导线a在导线b处的磁场方向ba,再用左手定那么确定通电导线b受到的磁场力fb的方向。经分析^p得出反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互相作用力是斥力。完成上述分析^p,可以让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画出电流方向一样的平行导线间的互相作用力,自己得出同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互相作用是引力。例2.斜角为θ=30°的光滑导体滑轨a和b,上端接入一电动势e=3v、内阻不计的电,滑轨间距为l=10厘米,将一个质量为m=30g,电阻r=0.5ω的金属棒程度放置在滑轨上,假设滑轨周围存在着垂直于滑轨平面的匀强磁场,当闭合开关s后,金属棒刚好静止在滑轨上,如图6,求滑轨周围空间的磁场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多少?解:合上开关s后金属棒上有电流流过,且金属棒保持静止,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金属棒静止在滑轨上,它受到重力mg1和滑轮支持力n的作用,因轨道光滑,二力金属棒不可能平衡,它必然还受到垂直于滑轨平面的磁场的安培力作用才能平衡,根据题意和左手定那么判断出,磁场方向垂直滑轨面斜向下,金属棒受到磁场的安培力沿斜面向上,如图7所示,由进一步受力分析^p得出,假设金属棒平衡,那么它受到的安培力f应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mgsin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mgsinθ=0……①又f=bil代入①得bil=mgsinθ(三)课堂小结1.当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bil;当通电直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为零。2.当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导线与磁场方向间的夹角为θ时,通电导线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ilbsinθ。3.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那么来判断。(其内容在书中p.226)课外作业:物理第三册(选修)p.227练习二。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篇四教学目的知识目的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绘,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历的根底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才能目的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绘;情感目的使学生在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是要通过斗争,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说明: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表达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展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如今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亮堂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创始了以实验事实为根底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教法建议详细授课中老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展发言.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认“地心说”,让学生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保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典型例题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分析^p: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周期为,也有:由以上两式可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km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似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转周期例2假设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下图,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故转过2π只用天.由地球公转知.所以=27.3天.例3如下图,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哪个?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d.假设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分析^p: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此选项a是错误的.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应选项b是正确的.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假设使卫星c速率增大,那么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解:此题正确选项为b。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假设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那么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探究活动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2、观察日出现象.老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引入新课展示新闻和图片1957

10

4

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创始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1961

4

12

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尤里

·

加加林成为第一位航天员,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根本知识.看屏幕听讲解§6.5

宇宙航行进展新课问:离地面一定高度的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程度射出,由于重力作用,物体将做平抛运动,即最终要落回地面.但假如射出的速度增大,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考虑演示牛顿设想原理图一、人造地球卫星

由于抛出速度不同,物体的落点也不同.当抛出速度到达一定大小,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而是在引力作用下绕地球旋转,成为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

那么,速度多大时,物体将不会落回地面而成为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呢?观察、分析^p引导学生讨论展示课件并讲解二、宇宙速度

【板书】

1.

第一宇宙速度

(

环绕速度

)

v1=

7.9km/s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另一种表达式:推导:地面附近重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将

r=6.37×106m,

g=9.8m/s2代入,求出第一宇宙速度仍为

7.9km/s.假如人造地球卫星进入轨道的程度速度大于

7.9km/s,而小于

11.2km/s,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就不是圆,而是椭圆.当物体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1.2km/s时,物体就可以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卫星.所以,

11.2km/s

是卫星脱离地球的速度,这个速度叫作第二宇宙速度,也称脱离速度速.【板书】

2.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v2=

11.2km/s到达第二宇宙速度的物体要受太阳引力的束缚,要使物体挣脱太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