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心理学
GeneralPsychology广州大学蔡笑岳教授普通心理学
GeneralPsychology广州大学1主要参考书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叶奕乾:《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叶奕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主要参考书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师大出版社202【美】希尔加德:《心理学导论》,北大出版社1987年【苏】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英】M.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美】希尔加德:《心理学导论》,北大出版社1987年3【美】理查德﹒格里格等:《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美】罗伯特﹒费尔德曼:EssentialsofUnderstandingPsychology,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美】理查德﹒格里格等:《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4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心:①心脏;②人的思想,情感。理:规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5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规律,学问,知识Psychology:6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7一、心理活动(现象)(一)个体心理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分为:一、心理活动(现象)(一)个体心理81、心理过程: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顺序。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过程意志过程1、心理过程: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顺序。包括:92、心理状态意识状态:包括觉醒、注意、应激等不同水平。无意识状态2、心理状态103、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抱负、理想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个性心理:11(二)社会心理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大众社会心理(二)社会心理个体社会心理12二、行为(一)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的情境的反应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运动、动作、活动等构成的。二、行为(一)行为的概念13情境:围绕着人的各种刺激的总和。刺激:引发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各种事物。可分为:外部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和社会刺激内部刺激:包括生理刺激和心理刺激情境:围绕着人的各种刺激的总和。14行为的基本形式(反应的形式)生理变化躯体运动言语活动行为的基本形式(反应的形式)15(二)行为的性质与模式行为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或物质化活动,是可以直接观察、测量、记录的。行为与心理相比的特性:心理:内隐、主观、精神现象行为:外显、客观、物质现象(二)行为的性质与模式行为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或物质化活动,是可16行为的结构:刺激——心理——反应刺激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刺激也可以成为目标目标成为诱因行为的结构:刺激——心理——反应刺激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刺激17(三)心理与行为的关系1、心理支配、调节着行为。2、人的行为反映、表达着人的心理。(三)心理与行为的关系1、心理支配、调节着行为。18(四)心理学研究的操作模式心理心理活动规律行为心理学研究推论概括、归纳、总结预测、指导、调控(四)心理学研究的操作模式心理心理活动规律行为心理学研究推论19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门类和作用一、任务(一)揭示心理的本性(二)揭示心理的机制(三)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四)科学解释心理事实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门类和作用一、任务20二、门类(一)基础领域(二)应用领域二、门类(一)基础领域21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2)是成人而非儿童;(3)是常态而非变态的;(4)是普通、一般而非特殊的人。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22三、心理学的作用理论作用实践作用三、心理学的作用理论作用23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一、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仅有短暂的历史。”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一、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24长期的过去:人类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源远流长。短暂的历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是晚近的事情。原因:(1)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而是采用哲学的思辨、经验。(2)心理学的知识没有分化而是融入其他知识中。长期的过去:人类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源远流长。25对心理学产生由重要影响的人物:培根、斯宾赛。影响心理学发展的思想:科学思想实验生理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冯特心理学发展的特点:流派林立对心理学产生由重要影响的人物:培根、斯宾赛。26二、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一)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1)研究对象:意识(2)研究方法:内省法,结合实验(3)研究任务:分析心理经验的结构,寻找心理的元素。认为心理的基本元素主要有感觉、意象、感情三类。二、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一)构造主义27(二)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1)研究对象:意识(2)研究任务:描述意识的进程与状况,对社会适应的功能。
(二)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28(三)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研究方法:客观的方法,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任务: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三)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29对行为主义的批评:(1)人兽不分,以动物的行为和心理代替人的行为和心理。(2)无脑的哲学,S—R对行为主义的肯定:对促进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有巨大的贡献。对行为主义的批评:30(四)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完形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强调知觉经验虽得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但我们由之所得知觉却是有组织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四)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31(五)精神分析心理学不是一个实际的学派,而是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概念:(1)无意识(2)人格理论(五)精神分析心理学不是一个实际的学派,而是代表了一种哲学思32三、心理学的现状(二战后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二战后心理学家开始重新审视人的本性。三、心理学的现状(二战后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一)人本主义心33(二)认知心理学体现了当代科技的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思想来研究认知。(二)认知心理学体现了当代科技的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思想来34四、心理学的未来心理学未来的特征:(1)更强调科学。(2)更强调与社会的联系。(3)着力于解决复杂的人类问题。(4)将更加专业化,越来越分化。(5)研究方法更强调于形成综合系统的方法,运用更多的数学模型。(6)心理学思想形成联合,学派消失,形成范式。四、心理学的未来心理学未来的特征:35第二章心理的本性普通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弄清心理的本质,它是如何产生的,要弄清心理的本质特征,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要研究心理的本性。心理的本性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问题。第二章心理的本性普通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弄清心理36第一节关于心理本性的哲学探讨一、唯心主义的观点(一)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心理(精神)是世界的本源。其他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心理的衍化。心理是依赖于人的主体的。例如: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第一节关于心理本性的哲学探讨一、唯心主义的观点37(二)客观唯心主义仍然强调心理的第一性,但认为精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体的。例如黑格尔:绝对精神观念老子:道(二)客观唯心主义仍然强调心理的第一性,但认为精神是不依赖于38二、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机械唯物主义强调客观事物对心理的直接名定性,把人的心理看作是机械、被动、刻板的。“人是一架钢琴,自然在弹它。”二、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机械唯物主义39(二)庸俗唯物主义“大脑产生思想,就如同胆分泌胆汁。”(二)庸俗唯物主义“大脑产生思想,就如同胆分泌胆汁。”40(三)辩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辩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41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脑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器官。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的器官42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一)反射与反射过程1、反射的含义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一)反射与反射过程432、反射弧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反射弧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44普通心理学-蔡笑岳ppt课件453、反射的环节: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3、反射的环节:开始环节464、反射的反馈效应器的活动会重新成为刺激引起反应。反馈的存在说明反射不是单向的一次性的活动。4、反射的反馈效应器的活动会重新成为刺激引起反应。47感受器传入NN中枢传出N效应器反馈感受器传入NN中枢传出N效应器反馈48(二)反射的种类1、无条件反射含义: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其反射弧是固定的神经联系。(二)反射的种类1、无条件反射492、条件反射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反射弧是暂时神经联系。2、条件反射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50两种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两种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51第三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客观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心理的内容是源于客观现实的。第三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52二、心理现象的观念性(非物质性)反映的三要素:被反映者,反映者,反映过程。头脑中的映象与客观事物非常相似,但本质上不同。被反映者是以物质的方式客观存在,映象是以观念的状态存在于头脑中。二、心理现象的观念性(非物质性)反映的三要素:被反映者,反映53三、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心理活动是主体的人的精神活动,带有主体个人的特点。个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主观世界为中介而折射的。三、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心理活动是主体的人的精神活动,带有主体个54四、心理反映的能动性产生心理的过程即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心理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四、心理反映的能动性产生心理的过程即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心55如何理解心理的主观能动性:(一)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客观事物不是自然地进入人脑的,而是在人主动主动作用于客观事物时,客观现实中的现象、运动、关系才进入人脑,成为心理活动的内容。如何理解心理的主观能动性:(一)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实践活动为基56(二)心理产生后对客观现实又有能动的反作用,对实践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心理对实践的调节表现在:(1)人反映客观世界是有目的的,有选择性的。(2)人反映客观事物时要求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满足于现象,这种对本质、规律的追求反映了心理的主观能动性。(3)心理调节着人的目的性实践活动。(二)心理产生后对客观现实又有能动的反作用,对实践有调节和控57五、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一)缺乏了人的社会生活,缺乏社会文化对人心理的影响,人的心理将异常。(二)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五、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一)缺乏了人的社会生活,缺乏社58(三)人们的社会分工也制约着不同职业活动的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甚至形成独特的社会心理。(四)一定的文化塑造了置身于这种文化中的群体、个体的心理,每个个体都是这种文化的复制品。(三)人们的社会分工也制约着不同职业活动的人的心理发展水平,59总结:1、心理的本性是以辩证唯物论加以阐述的。2、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本性的讨论有助于弄清心理与其他客观现实的关系。总结:1、心理的本性是以辩证唯物论加以阐述的。60第三章心理的起源一、动物心理的发生(一)反映及其基本形态1、什么是反映反映即对影响作出回答的能力,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具有的特性。第三章心理的起源一、动物心理的发生612、反映的基本形态(1)无机物: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2)有机物:感应性(3)多细胞动物:心理反映2、反映的基本形态(1)无机物: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62(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1、无脊椎动物:没有真正的脑,类似于感觉水平的心理。2、低等脊椎动物:有较简单的脑,出现了知觉水平的心理。3、哺乳类动物:有高度发达、高度分化的脑,灵长类动物出现了思维的萌芽。(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1、无脊椎动物:没有真正的脑,类似于63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神经系统的演化水平生活环境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神经系统的演化水平64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如何论述心理的发生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中的物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中有反映的特性,以反映的形式回应其他事物对它的影响。反映是物质的普遍特性,反映有不同的形式。生命物质出现后,多细胞生命阶段,对信号刺激产生反映,即标志着心理发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如何论述心理的发生的?世界是物质的,物65二、人类意识的产生(一)人类的起源神话传说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二、人类意识的产生(一)人类的起源66(二)人类意识的产生1、意识的概念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意识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一般意义上人的心理可以看作人的意识,但狭义而言,意识只是心理的一部分。(二)人类意识的产生1、意识的概念672、人类意识起源的观点(1)自然选择理论直立说狩猎行为说脑重量说2、人类意识起源的观点(1)自然选择理论68(2)社会活动观点劳动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2)社会活动观点69总结:人类的意识是在动物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与动物心理完全不同的全新特点。必须看到,人的意识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即是自然历史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通过劳动和语言等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总结:人类的意识是在动物心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与动物70所以,人的意识既是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既是自然的进程又是社会的进程;人类意识的内容既反映自然界的状况又反映人的社会存在;人类意识的的作用既使主体适应改造自然,又使主体适应改造社会。因此,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和谐完整的统一,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人的意识既是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意识产生的过71《心理的生物基础》讨论思考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种类与特性。2、简述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与传导的。3、简述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简述中枢神经系统除大脑外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5、简述大脑的结构。《心理的生物基础》讨论思考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种类与特性726、什么是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7、大脑皮质的主要主要感觉代表区有哪些?8、什么是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9、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特点是什么?10、什么是大脑皮质的联络区?感觉联络区、运动联络区和前额联络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6、什么是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7311、简述关于割裂脑的研究及其意义。12、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条件反射的消退、泛化、分化?什么是动力定型?13、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14、简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简述内分泌系统的主要构成与机能。11、简述关于割裂脑的研究及其意义。74第四章心理状态第一节心理状态概述一、心理状态的概念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状态与特征。第四章心理状态第一节心理状态概述75心理学谈心理状态从两个意义出发:(1)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心理状态相当于心理过程的舞台,心理活动的背景。任何心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上进行的。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在不同心理状态上进行,不同心理状态影响心理活动的进行和效果。心理学谈心理状态从两个意义出发:(1)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的背76(2)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直接形态(直接现实)。(2)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直接形态(直接现实)。77二、心理状态的特点(一)动态性活动状态特征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稳定的二、心理状态的特点(一)动态性活动状态特征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稳78(二)直接现实性各种心理活动都可以以某种状态的方式存在,表征着心理活动的状态、效果。(二)直接现实性各种心理活动都可以以某种状态的方式存在,表征79(三)综合性心理状态常是对某种情境下的复合表现。(三)综合性心理状态常是对某种情境下的复合表现。80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自我觉知: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清晰的认识和觉察。根据人能否对自己的心理、行为清晰觉察,人的心理状态可分为意识状态与无意识状态。三、心理状态与自我觉知自我觉知: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清晰81四、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脑的激活程度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如睡眠、觉醒、注意、应激,不同状态下脑的机能水平不同,心理的警觉性不同。四、心理状态与脑的激活脑的激活程度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如睡眠82第二节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人在清醒状态下对事物给予心理上的指向与集中,是一种比较紧张的意识状态。第二节注意一、注意的概述83指向:确定心理活动在一定时刻的方向性、选择性。把心理活动朝向、针对这个事物。选择了一个事物必然同时离开其他事物。集中:心理激活的程度或强度,集中的精力。一定对象:引起注意的客观事物或主观状态。指向:确定心理活动在一定时刻的方向性、选择性。把心理活动朝向842、认知心理学对注意的观点注意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的选择机制。人作为信息加工系统,资源是有限的,心理容量有限,场地有限,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对所有信息进行同时加工,只能根据加工任务的要求进行串行加工。2、认知心理学对注意的观点注意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85(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86(三)注意的生理机制1、注意的生理指标肾上腺素分泌量的变化瞳孔直径的变化诱发电位的变化(三)注意的生理机制1、注意的生理指标872、注意的行为指标适应性运动无关动作停止2、注意的行为指标适应性运动883、注意的脑机制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在注意时在皮质上建立的优势兴奋中心,比周围皮质的兴奋性腔,并吸收周围皮质的兴奋性。3、注意的脑机制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在注意时在皮质上建89二、注意的种类(一)按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分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定向探究反射,任何动物都有,可以靠遗传传递。二、注意的种类(一)按照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分90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客观刺激物的性质强度对比运动新异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客观刺激物的性质91(2)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和过去经验(2)人的主观状态92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主动服从于目的,有意志努力的注意。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主动服从于目的,有意志努力的注意。93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活动的任务合理组织活动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活动的任务94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95(二)根据注意的对象不同环境注意自我注意(二)根据注意的对象不同环境注意96三、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数量。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三、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范围(广度)97(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广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一种活动上的久暂性。狭义的注意稳定:保持在具体对象上的久暂性。(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98分心的原因:单调刺激过长。不随意联想的干扰分心的原因:单调刺激过长。99(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将注100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生疏的,其他活动都相当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有一定的联系。注意分配的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多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活动是101(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区分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102制约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的条件:(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引起注意转移的新的活动的特点。(3)个体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制约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的条件:(1)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103四、注意理论(一)知觉选择模型1、过滤器模型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提出。四、注意理论(一)知觉选择模型104基本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这个模型也被称为单通道模型。基本观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105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刺激选择性过滤器容量有限的通道反应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刺激选择性过滤器容量有限的通道106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受到人的注意。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107对过滤器模型的质疑左耳:OB2TIVE右耳:6JEC9对过滤器模型的质疑左耳:OB2TIVE1082、衰减模型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2、衰减模型Treisman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109Treisman的衰减模型刺激选择性过滤器意义分析反应Treisman的衰减模型刺激选择性过滤器意义分析反应110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共同点:1、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2、在两个模型中过滤器的位置相同,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3、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即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共同点:1、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相同,111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区别:对过滤器的工作方式的认识不同:过滤器模型认为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衰减模型认为过滤器是按照衰减模型工作的。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区别:对过滤器的工作方式的认识不同:过112(二)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Deutsch,1963)主要内容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二)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Deutsch,19113反应选择模型刺激感觉登记知觉分析反应选择反应反应选择模型刺激感觉登记知觉分析反应选择反应114(二)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这两种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的看法不同。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滤器位于观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二)知觉选择模型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这两种模型的主要区别在115知觉选择与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刺激觉察识别反应选择反应知觉选择反应选择知觉选择与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刺激觉察识别反应选择反应知觉选择116Treisman和Geffen(1967)对上述各种模型的试验考验他们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个特定的词(靶子词),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分别作出反应,分别记录双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Treisman和Geffen(1967)对上述各种模型的试117根据这种实验程序,可以作出如下的预测:依照过滤器模型:追随耳能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非追随耳则听不见并不能作出反应;依照衰减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但追随耳一方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依照反应选择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由于双耳都有同样的反应形式,双耳的反应次数将相近。根据这种实验程序,可以作出如下的预测:依照过滤器模型:追随耳118Treisman等得到的实际结果为: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7%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这个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或者可以说,支持知觉选择模型。Treisman等得到的实际结果为:119三、智源限制理论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三、智源限制理论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120Kahneman的能量分配模型(1973)Kahneman的能量分配模型(1973)121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Arousal)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资源分配方案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等。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选择。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Arousal)是连在一起的,其数122从这个模型来看,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否则就会发生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从这个模型来看,只要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或123第五章感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第五章感觉第一节感觉概述124反映论认为心理都是反映,但是反映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同的。感觉从反映形式上看是直接反映。感觉从内容上讲只反映事物的部分属性,只反映外部的特征。反映论认为心理都是反映,但是反映的形式与内容是不同的。125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感觉是对信息的接受过程,感觉可定义为“将感受到的信息传递到脑的手段,将环境中的信息向中枢传递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感觉是对信息的接受过程,感觉可定义为“将126(二)感觉产生的条件1、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2、健全的分析器。分析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二)感觉产生的条件1、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127二、感觉的功能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3、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试验(Bexton,Herson&Scott,1954)二、感觉的功能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128三、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包括三个主要环节: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2、神经冲动向中枢的传导过程3、大脑皮质的活动三、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包129四、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触压觉、痛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四、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130第二节感受性及其测定一、什么是感受性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第二节感受性及其测定一、什么是感受性131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二、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132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133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134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135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136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137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三、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138韦伯定律K为韦伯分数;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韦伯定律K为韦伯分数;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139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
(中等强度范围)感觉系统韦伯分数(△I/I)视觉1/60动觉1/50痛觉1/30听觉1/10压觉1/7嗅觉1/4味觉1/3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
(中等强度范围)感觉系统韦伯分数(△140四、感觉阈限的测定(一)极限法(二)常(恒)定刺激法(三)调整法(平均误差法)(四)信号检察论四、感觉阈限的测定(一)极限法141第三节视觉一、视觉的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80~780nm的电磁波,即可见光谱。可见光谱的物理特性:波长、强度、纯度。对应的视觉经验:色调、明度、饱和度。第三节视觉一、视觉的刺激142二、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的感受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明视细胞视杆细胞:暗视细胞二、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的感受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143视觉的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在视交叉处部分交叉视觉代表区:枕叶视觉的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144普通心理学-蔡笑岳ppt课件145普通心理学-蔡笑岳ppt课件146三、视觉现象(一)颜色混和1、互补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和而产生白色或灰色的颜色。这两种颜色成为互补色。三、视觉现象(一)颜色混和1472、间色律:混和两种非互补色,便产生一种新的介乎他们之间的中间色。3、代替律:相混和的两种颜色,都可以由不同颜色混和后产生的相同颜色来代替。2、间色律:混和两种非互补色,便产生一种新的介乎他们之间的中148(二)色觉理论1、三色说基本内容:(1)认为红、绿、蓝是三种最基本的颜色,其他颜色和灰色都可以用这三种颜色配合而成,因此,红、绿、蓝是三原色。(二)色觉理论1、三色说149(2)在视网膜上存在感知这三种颜色的装置。锥体细胞是基本的颜色受纳器。(3)当光刺激同时作用三种感色装置,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如果光刺激使三种感光装置产生相同的兴奋,则产生非彩色。(2)在视网膜上存在感知这三种颜色的装置。锥体细胞是基本的颜1502、拮抗说基本内容:(1)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相互拮抗的色素:白-黑、红-绿、黄-蓝。(2)各种颜色的产生就是这三种色素的同化或异化的过程。2、拮抗说基本内容:1513、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3、视觉后象和闪光融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152后象可分为:正后象:后象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象:后象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后象可分为:正后象:后象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153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这是产生的心理效应使闪光融合现象。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叫临界闪光频率。后象可以使断续的刺激引起连续的感觉,但是断续的刺激必须达到一154第四节听觉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听觉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的声波。声波的物理特征:振幅、频率、波形相应的听觉经验:响度、音高、音色第四节听觉一、听觉的适宜刺激155二、听觉的生理机制听觉感受器:耳蜗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柯蒂氏器)。听觉的传导通路:四级神经元皮质代表区:颞上回和颞横回二、听觉的生理机制听觉感受器:耳蜗基底膜上的毛细胞(柯蒂氏器156三、听觉的信息编码(一)共鸣说(黑尔姆斯基,1863,1870)基本内容:(1)在基底膜上伸展排列着许多横纤维,是感应的要素。横纤维可以共同振动也可以单独振动。三、听觉的信息编码(一)共鸣说(黑尔姆斯基,1863,187157(2)每一根横纤维专门感受一定频率的声波,对一定频率的声波产生共鸣。长纤维感受低音,短纤维感受高音。(3)由横纤维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感应,基底膜发生振动,转化为听觉。(2)每一根横纤维专门感受一定频率的声波,对一定频率的声波产158(二)行波说(贝克西)基本观点:(1)基底膜受到运动液体振动时以行波的形式发生振动,基底膜横纤维很少孤立起作用。(二)行波说(贝克西)基本观点:159(2)声波振动作用于卵圆窗时,基底膜便产生相应的振动,振动从蜗底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个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3)随着外来声波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基底膜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分析,决定于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动画演示(2)声波振动作用于卵圆窗时,基底膜便产生相应的振动,振动从160四、听觉感受性(一)对声音频率感受性(二)对声音强度的感受性四、听觉感受性(一)对声音频率感受性161第五节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感受性发生的影响,叫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相互作用的两种形式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第五节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162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一)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一)适应163各种适应的现象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听觉适应温度觉与触压觉的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各种适应的现象视觉适应164(二)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先后对比(继时对比)(二)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165同时对比同时对比166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二)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67(三)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称为联觉。(三)联觉168第六章知觉第一节概述一、知觉的概念(一)反映论的观点从反映论的观点看,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第六章知觉第一节概述169感觉与知觉的相同之处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都是反映了事物的外部联系,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感觉与知觉的相同之处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都是反映了事物的外170感觉与知觉的不同知觉在解释事物时需要调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补充,知觉的产生借用了先前的一些感觉。感觉与知觉的不同知觉在解释事物时需要调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补充,171(二)信息加工的观点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人对感官所提供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解释的过程。(二)信息加工的观点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人对感官所提供172知觉超越了当前的感觉信息,常用先前感觉过的信息(经验)进行补充。感觉信息:当前感官直接所提供的刺激物的特征、属性。非感觉信息:先前感觉所获得的属性、特征(过去经验)。知觉是感觉信息和非感觉信息的整合,从而得到对事物的理解。知觉超越了当前的感觉信息,常用先前感觉过的信息(经验)进行补173知觉的本质知觉就是把感觉信息这种客观变量和非感觉信息这种主观变量进行整合,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取决于事物的特征(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一方面取决于调用的经验(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知觉的本质知觉就是把感觉信息这种客观变量和非感觉信息这种主观174二、知觉的种类(一)按对象性质来分物体知觉:对客观事物的知觉。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二、知觉的种类(一)按对象性质来分175(二)按物体知觉的特性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二)按物体知觉的特性分空间知觉176第二节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对象性(选择性)(一)知觉的对象性的含义在知觉活动中,人必须把一部分刺激物选择为知觉的对象,另外的刺激物就成为知觉的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与背景分离开来,这种知觉的特性就是知觉的对象性(选择性)。第二节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对象性(选择性)177(二)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所依赖的条件: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主体的经验选择)(二)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所依赖的条178对象与背景的相互转化对象与背景的相互转化179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由不同的属性、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由不同的属性、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我180普通心理学-蔡笑岳ppt课件181格式塔学派认为人有先天完形的趋向,会把不完整的看成完整的,把无组织的看作有组织的。格式塔学派认为人有先天完形的趋向,会把不完整的看成完整的,把182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1、接近因素2、相似因素3、完整倾向4、好图形因素5、连续因素6、共同命运因素7、定势因素8、经验因素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1、接近因素183三、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三、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184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言语指导定势(上下文联系)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言语指导185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186常见的视知觉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常见的视知觉恒常性大小恒常性187第三节空间知觉一、空间知觉的参考系以知觉者为中心的参考系以知觉者以外的事物建立的参考系。第三节空间知觉一、空间知觉的参考系188二、视空间知觉(一)单眼线索1、对象的相对大小二、视空间知觉(一)单眼线索1892、遮挡2、遮挡1903、结构级差3、结构级差1914、空气透视4、空气透视1925、明亮和阴影5、明亮和阴影1936、线条透视6、线条透视1947、运动视差8、眼睛的调节7、运动视差195(二)双眼线索1、辐合作用2、双眼视差(二)双眼线索1、辐合作用196三、听空间知觉(一)单耳线索以声音的强弱来判断声源的远近。三、听空间知觉(一)单耳线索197(二)双耳线索1、时间差2、强度差3、位相差(二)双耳线索1、时间差198第四节时间知觉一、时间知觉的参考系1、宇宙环境所提供的信息2、计时工具3、生理的节律性信息第四节时间知觉一、时间知觉的参考系199二、影响持续时间知觉的因素1、刺激的物理性质2、注意的影响二、影响持续时间知觉的因素1、刺激的物理性质200三、时间知觉与空间事件Tau效应:时间知觉影响空间知觉。Kappa效应:空间知觉影响时间知觉。三、时间知觉与空间事件Tau效应:时间知觉影响空间知觉。201第五节运动知觉一、运动知觉的参考系人在观察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都是以另一物体作比较的,这个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第五节运动知觉一、运动知觉的参考系202二、真动知觉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二、真动知觉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203三、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作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心理现象。三、似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204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一)动景运动(PHI现象)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似动现象的主要形式有:(一)动景运动(PHI现象)205(二)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得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二)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得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206(三)自主运动注视在黑暗中的一个固定的细小光点一段时间,这个光点好象会动起来。(三)自主运动注视在黑暗中的一个固定的细小光点一段时间,这个207(四)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四)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208第六节错觉一、什么是错觉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与幻觉的区别:幻觉不是对刺激的反应,是虚幻的。第六节错觉一、什么是错觉209二、错觉产生的原因客观原因:环境的变化主观原因:过去经验、情绪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二、错觉产生的原因客观原因:环境的变化210第七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一)反映论的观点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第七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211过去经验过去的感知过去的体验过去的运动过去的思考……这种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以保留和恢复为基本形态和特征的。过去经验212(二)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二)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213二、记忆过程记忆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二、记忆过程记忆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214记忆过程就是由识记、保持和再现组成的心理过程。识记——信息的输入编码保持——信息的储存再现——信息的提取记忆过程就是由识记、保持和再现组成的心理过程。215三、记忆的种类按照记忆的内容,记忆可分为:(一)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三、记忆的种类按照记忆的内容,记忆可分为:216(二)语词(语意、逻辑)记忆以意义、关系、概念、命题为内容的记忆。(二)语词(语意、逻辑)记忆以意义、关系、概念、命题为内容的217(三)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三)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218(四)运动记忆对动作、活动、技能的记忆。(四)运动记忆对动作、活动、技能的记忆。219四、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SM)1、感觉记忆的概念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四、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S2202、感觉记忆的发现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Sperling)采用实验的方法首先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2、感觉记忆的发现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Sperl221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实验字母卡(呈现50毫秒)字母呈现后立即出现音调中的一个被试根据音调指示报告字母ADJE高音调第一行XPSB中音调第二行MLTG低音调第三行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实验字母卡(呈现50毫秒)字母呈2223、感觉记忆的特点(1)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几乎所有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信息都可以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以刺激物的物理特征编码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3、感觉记忆的特点(1)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223(2)信息的保持时间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大约是0.25~1秒。(2)信息的保持时间224(3)记忆容量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要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记忆容量的大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一般认为图像记忆的容量大约为9~20比特(bit)。(3)记忆容量225(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2264、感觉记忆的功能感觉记忆的逻辑功能在于:为大脑提供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取和识别的时间,这种记忆好比是整个记忆系统的“接待室”,从感官输入的所有信息都要在这里登记并接受处理。4、感觉记忆的功能感觉记忆的逻辑功能在于:为大脑提供对输入的227(二)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STM)1、短时记忆的概念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二)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STM)2282、短时记忆存在的根据(1)系列位置效应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Murdock)以每秒1个的速度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和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2、短时记忆存在的根据(1)系列位置效应229普通心理学-蔡笑岳ppt课件230(2)临床案例脑震荡患者对受伤前几分钟发生的事件、情景、原因一概记不得,而对往事却记得很清楚,说明他的长时记忆依然保持,损伤的仅是短时记忆。(2)临床案例脑震荡患者对受伤前几分钟发生的事件、情景、原因2313、短时记忆的特点(1)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短时记忆信息的输入是记忆的结果。传统上认为,短时记忆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3、短时记忆的特点(1)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2321964年康拉德(Conrad)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选用了两组音近易混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实验材料,用速示器以每个0.75秒的速度逐一随机地向被试呈现,每呈现完6个字母就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但不许不写。1964年康拉德(Conrad)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选用了233从被试回忆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字母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回忆中写错字母之处80%出在音近字母之间,如B和P,S和X,很少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F和E。从被试回忆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字母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回忆234(2)信息保持的时间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2)信息保持的时间235(3)记忆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很有限的,一般认为大约为7士2组块。组块(chunk):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3)记忆容量236(4)信息提取的检索斯特伯格(S.Sternberg)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1970年)。(4)信息提取的检索237(5)短时记忆中的遗忘痕迹消退说干扰说(5)短时记忆中的遗忘238(6)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7)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6)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239(三)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LTM)1、长时记忆的概念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三)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LTM)12402、长时记忆的特点(1)信息的输入过程与编码方式一般认为复述和组织加工是长时记忆信息输入的重要条件。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可能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包括语音编码、语义编码、形象编码、动作编码等。2、长时记忆的特点(1)信息的输入过程与编码方式241(2)信息保持的时间长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不忘。(2)信息保持的时间242(3)记忆容量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巨大,几乎是无限的。(3)记忆容量243(4)记忆信息的储存形式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技能记忆,绝大多数是不能言传的,关于如何做的记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记忆,是可以言传的知识,关于是什么的记忆。(4)记忆信息的储存形式244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情节记忆储存个人亲身经历的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语义记忆储存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无关的语言知识。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245三种记忆系统间的关系刺激SM痕迹消失注意STM遗忘复述LTM提取提取失败三种记忆系统间的关系刺激SM痕迹消失注意STM遗忘复述LTM246五、记忆的生理机制(一)记忆的脑学说定位论整合论五、记忆的生理机制(一)记忆的脑学说247(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反响回路说突触生长说(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反响回路说248(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核糖核酸(RNA)激素(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核糖核酸(RNA)249第二节识记
——信息的输入与编码识记,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识记就是信息的编码过程。第二节识记
250一、识记的分类(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一、识记的分类(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51(二)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二)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252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是否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影响识记的效果。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影响识记的效果。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4、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有影响。5、多感官协同活动有助于识记。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是否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影响识记的效果253第三节保持
——记忆信息的储存保持就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和巩固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就是记忆信息的储存过程。第三节保持
——记忆信息的储存保持就是254一、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一)质的变化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一、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一)质的变化255(二)量的变化1、记忆恢复2、遗忘(二)量的变化1、记忆恢复256二、保持量的测量1、回忆法2、再认法3、再学法4、重构法二、保持量的测量1、回忆法257三、遗忘(一)什么是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发生了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即记忆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出现错误。种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三、遗忘(一)什么是遗忘258(二)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研究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二)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研究259(三)遗忘的原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三)遗忘的原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260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可用下面两种现象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261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262提取失败说: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对一些事情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提取失败说: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对一些事情之263(四)影响遗忘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的影响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的影响学习程度的影响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的影响识记者的态度的影响(四)影响遗忘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的影响264(五)复习根据遗忘的规律,复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分散复习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活动有助于记忆(五)复习根据遗忘的规律,复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265第四节再认与回忆
——记忆信息的提取一、再认(一)什么是再认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第四节再认与回忆
——记忆信息的提取一266(二)影响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的因素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的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3、材料的数量4、再认的时间间隔5、思维活动的积极性6、个体的期待7、人格特征(二)影响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的因素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267二、回忆(一)什么是回忆回忆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将其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二、回忆(一)什么是回忆268(二)回忆的分类有意回忆与无意回忆直接回忆与间接回忆(二)回忆的分类有意回忆与无意回忆269(三)回忆的策略和条件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联想的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三)回忆的策略和条件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2702、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3、利用多种线索。4、暗示和再认有助回忆5、与干扰做斗争。2、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271第八章心象与想象一、心象概述(一)什么是心象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呈现的形象称为心象。第八章心象与想象一、心象概述272(二)心象的种类1、按感知通道分:视觉心象听觉心象运动心象(二)心象的种类1、按感知通道分:2732、从认知活动形式分:感知映象: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同时在头脑中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印象。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的形象。想象意想: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新形象。2、从认知活动形式分:感知映象:在感知客观事物时同时在头脑中2743、从主客体划分:客体象:外界事物的心象。主体象:自己身体的心象。3、从主客体划分:客体象:外界事物的心象。275(三)心象的神经生理机制心象是人脑活动的结果。它的产生是大脑皮质与皮质下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大脑颞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象产生时的生理反应:α波抑制,快速眼动心动动作(三)心象的神经生理机制心象是人脑活动的结果。它的产生是大脑276二、表象(一)概念当客观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表象是记忆活动的结果,是保留在记忆系统中,并可以被提取出来的形象。二、表象(一)概念277(二)特征直观性概括性(二)特征直观性278表象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感知——记忆表象——思维(中介环节)表象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279(三)表象理论基本表象说:认为客观事物、语词材料都可以称为表象储存。头脑中可以直接储存形象。双重编码说:认为对客观事物、语词材料有两种编码: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并不直接储存在头脑中,在提取出来时才形成表象。(三)表象理论基本表象说:认为客观事物、语词材料都可以称为表280三、想象(一)概念想象是人脑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整合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新——超越了主体直接感知的范畴。想象创造的新形象——意象。三、想象(一)概念281(二)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密切关系构成想象形象的原材料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的内容反映了想象者的意念、动机、知识水平,而这些一定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二)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密切关系构成想象形象的原材料来源于客观282(三)想象的作用对认识的补充作用超前认识的作用满足需要的作用(三)想象的作用对认识的补充作用283(四)想象的种类1、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四)想象的种类1、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2842、随意想象(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目的性的、自觉的想象。随意想象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生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2、随意想象(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有目的性的、自觉的想象。285(1)再造想象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再造想象。特点:①再造性:已有形象的重复和再现②个别差异性(1)再造想象286如何培养再造想象:①正确理解词语与事物的标志意义。②储存丰富的表象。如何培养再造想象:287(2)创造想象根据创造的目的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特征:首创、独特、新颖创造想象的要素:原型启发,灵感(2)创造想象288(五)想象的形成方式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五)想象的形成方式综合289第九章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第九章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290特点:1、思维是一种反映。2、思维是用概括的、间接的方式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1、思维是一种反映。291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思维不反映事物的具体形态,而是反映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间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问题性:面临一定问题才出现。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事物292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思维是对信息的改组、重建、更新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思维是对信息的改组、重建、更新的过程。293思维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逻辑学主要研究思维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学主要研究脑神经活动与思维的关系。哲学主要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心理学研究思维主要从心理活动机制着手。这些学科一起构成了思维科学。思维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294二、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活动的性质、内容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分为:动作思维:面临问题情境时,思维活动具有直观性,开展思维、解决问题要借助具体的动作。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开展思维活动解决问题。抽象思维:通过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二、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活动的性质、内容或解决问题的方式295(二)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分:聚合式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发散式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二)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分:聚合式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296(三)根据思考问题是否具有独创性分常规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多种思维形态的结合,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三)根据思考问题是否具有独创性分常规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297(四)根据对思维过程是否有清晰意识分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它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四)根据对思维过程是否有清晰意识分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298(五)根据思维时依据的是日常经验还是科学知识,分为经验思维理论思维(五)根据思维时依据的是日常经验还是科学知识,分为经验思维299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思维不是脑的某一个部分的功能,是整个脑的功能,与大脑皮层关系非常密切。脑不同部位的损伤对思维都有影响,但影响不同。额叶与思维关系非常密切。大脑皮质的加工都要经过额叶的综合,并在此编制成复杂的思维程序。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思维不是脑的某一个部分的功能,是整个脑300第二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设计合同样本模板
- 2024个人房屋出租合同精简版
- 手机销售合同范本2024年
- 2024家长委托代理人小学生接送合同
- 房产赠与合同范例
- 2024汽车零部件运输合同模板
- 2024年塘坝承包合同堰塘承包协议
- 2024广告活动赞助合同范本
- 葡萄酒代理授权合同样本-合同格式
- 2024上海国内旅游合同范本
- 登高作业 施工方案
-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 浅谈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 髂动脉溃疡的健康宣教
-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 Access数据库课程标准
- 幼儿园中班语言:《两只蚊子吹牛皮》 课件
- 临时用电漏电保护器运行检测记录表
- 头痛的国际分类(第三版)中文
- 音乐ppt课件《小小的船》
- 幼儿园教学课件语言教育《雪地里的小画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