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B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国君的口吻,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内在气质。在庄子看来,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应该是精神力量的抒发,画家和艺术家的使命并不是按照他人的要求命题作画,而是通过笔墨丹青的形式,使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跃然纸上。中国绘画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意味着画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国绘画兼顾“形似”与“神似”,但更偏向“神似”。“神似”之神,便是主观精神的豁达贯通,也是画家主观意念的抒发,这使得写意成为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写意讲究超越现象之后对道的体悟。就人生哲学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而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则要求通过悟道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面对生命等哲学问题,中国文化喜欢用“悟道”一词进行诠释。“道”是对万物存在具体形式的超越,而“悟”则不同于机械理解与生硬复刻,它是对自然万物发自心灵深处的理解与体悟。“悟道”的精神,也表现在庄子哲学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画家的精神境界是其内在涵养与人格魅力的表现,而画家的作品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聚集。无论是张彦远论画以自然为妙,还是郑板桥论画以造化为师,他们都是以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评论的基本标准。对庄子来说,人生境界的顶点仿佛就是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这是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哲学命题,因为这种境界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二为一。对中国绘画而言,无论绘画题材和创作技法有何种变化,其内在都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也是中国写意绘画的高明之处。它时刻提醒着画家要挣脱客观条件的束缚,要让内心有着“解衣般礴”式的轻松自如,让笔端描绘出精神境界的高雅恢宏。《庄子》中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便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也是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对庄子而言,写意便是对整个世界动态而审美化的把握,是将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也追求着此种通达为一的气度,它要求画家做到“意在笔先”,在落笔成画之前已然胸有成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从而使每一次运墨落笔都能够抵达生命本真之意,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摘编自高艳慧《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用“解衣般礴”的故事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抒发精神力量的内在气质。B.写意讲究对道的体悟,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C.中国每一件绘画作品都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D.因为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所以画家能做到“意在笔先”。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庄子所讲的故事开头,巧妙地引出文章的论题——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写意。B.文章列举张彦远和郑板桥论画的事例,论证了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在艺术中的运用。C.文章引用《庄子》,是为了论证“心斋”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和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D.文章整体上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庄子的写意精神给予中国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画家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绘画不顾及“形似”。B.绘画艺术中的写意有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C.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充满审美意味,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D.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深受庄子影响,追求把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的气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就当下中国而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向,做到“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的良好结合。政府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从根本上讲,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材料二: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首先,它体现的是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工匠文化自古有之,古代匠人强调道技合一,注重工匠文化传承,追求技术细节和品牌价值。其次,它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是匠人对职业的尊重,做一件产品就要把技艺做到极致,把产品和声誉做到完美。再次,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工匠精神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追求性能卓越、质量极限。最后,工匠精神的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立足本职岗位,研发国家亟须的技术、工艺,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破解难题。(摘编自陈套《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由大到强的发展考验。我们要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创新创造热潮,展现主力军风采,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广大职工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化为激励自身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追求卓越中不断超越自己,人人争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要继续发挥勇于创新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国工匠要以创新为导向,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作风带动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共同唱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摘编自《大力弘扬“三个精神”立足岗位创新创造》)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能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B.政府可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和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运行方向,做到“有为”。C.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以保障劳动者生存权利等为最终目标。D.目前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良现象。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有助于在全社会塑造工匠精神。B.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这些是匠人劳动精神的体现。C.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它的本质是创新,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D.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明显地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6.如何塑造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承发展“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蕴含参天地赞化育的生生意识、“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有共同的本源并遵循共同的法则,因而能够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北宋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强调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内在统一性。这些思想观点,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我国古代生态自然观中汲取经验、找寻智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阐明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以及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等,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哲学基础。合理借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唐代陆贽讲“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认为自然生长之物和人力创造之物是有限度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有所节制。这种发展观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已有充分体现。《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罢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之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深刻阐明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科学吸收“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我国运用制度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历史十分悠久。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也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定。重视生态制度建设的观念,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刻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指明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摘编自赵建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要获得永续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生态文化中优秀内容的吸纳和借鉴。B.“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有益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C.反对并杜绝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就是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足够时空。D.从周朝开始,我国就已经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二到四段分别从自然观、发展观、制度观三方面论证论点。B.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于推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C.文章第三段引用《孟子》和陆贽的话,揭示了古人的发展观,明确阐释了后者对前者的传承关系。D.文章末段列举《伐崇令》和《睡虎地秦墓竹简》,旨在论证我国古人懂得“顺天应时,建章立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今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推进这种观念的现代化。B.自从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这种生命关怀就成为我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可或缺。C.习近平借鉴我国古代生态自然观,发展出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D.当今时代,我国运用法律处罚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人员,乃是对古代“顺天应时、建章立制”制度观的科学借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红码停,绿码行!"近日,为更加高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多地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出了本地版本的手机健康码,如杭州“健康码”、上海“随申码”、广州“穗康码”、北京“健康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码有近百种。各地推出的健康码是市民通行电子凭证,是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自行网上申报并经后台审核生成的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大都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和黄码者,需要集中观察或居家观察,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相比反复填写表格,市民只需随手“亮码”外加测温就能证明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健康码的推出﹐旨在让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市民发现手机中的健康码只在本地有效,一旦跨地区就会受限。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动健康码互认:长三角、京津冀等已经宣布将推进区域内健康码互认,浙江与河南、山东与贵州等省份也开展了健康码的跨省互认。(摘编自《只为健康“加码”,不给抗疫“添堵”》)材料二:“您好,请出示您的健康码!”疫情时代下,健康码已经成为出行必不可少的“通行证”,它不仅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更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有力科技手段。健康码技术纵使千般好,也抵不上一次亮不出码带来的不便。自健康码问世以来,多地时常上演健康码亮码异常等情况,轻则用户出行受阻、上班迟到,重则影响公共秩序和正常生活。为什么一枚小小健康码,频频崩溃?归根结底还是短时间内高访问量惹的祸。粤康码系统为了防止全面崩溃,设置了130万/分钟的流量限制,一旦超过这个访问量,即可能出现某些用户刷不出来码的情况,但一般只要再多刷两次就能显示,这也保障了不会出现大规模故障。(摘编自《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健康码如何运行?——从粤康码谈健康码运行机制》)材料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出示、核验健康码,已成为越来越日常化的行为,尤其是在像“春运”这样人员大量集中流动的场景中,“亮(健康)码、验码”更是不可或缺且需频繁面对的基本程序。但是,在核验健康码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考虑到“亮码、验码”的频繁性,其中存在种种烦琐、不便问题。比如,在“亮码、验码"过程中,总是必须借助手机中的相关程序,分多个步骤,才能完成核验程序,费时、费力。相比之下,“刷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服务”则要省事得多。从此前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借助“刷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服务”系统,核验仅需短短的2~5秒钟,效率大大提升,大大减轻卡口人员拥堵的风险。对于那些不便或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这无疑更便利。(摘编自《“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应成标配》)4.下列关于材料二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健康码”是疫情时代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通行证”,但由于有流量限制,健康码系统常有崩溃之可能。B.因为亮码异常问题而导致的公共秩序紊乱的现象频频出现,表明现在的健康码还有很大缺点,急需改进。C.2022年2月28日早九点,深圳市公共场所粤康码扫码次数约为130万,是上班时间扫码次数最少的时间点。D.鉴于有上下班高峰,居住在深圳市的退休人员如果出门,应避开这两个时间段,这样就不易出现亮码异常。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疫情,全国多地推出的本地版本的手机健康码共计上百种,其中,杭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地的健康码名称都不相同。B.各地推出的健康码是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大都实行“三色”管理,绿码者可以通行,而黄码、红码者则要受到管制。C.市民乘公交出行时,需要随手“亮码”外加测温以证明自己的健康状况;无手机者则需要反复填写表格,留下个人信息。D.“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的措施显然更为便利,在像“春运”这样人员大量集中流动的场景中使用不会造成卡口人员拥堵现象。6.健康码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应该如何解决?请简要说明。(6分)2022-2023学年河南省濮阳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有评论家对诗词的风格进行了高度概括,即“诗庄词媚”,这个说法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论。“诗庄词媚”,所谓“诗庄”,是说诗歌大都庄肃严整;“词媚”,是指词相对婉约媚气。那么“诗庄词媚”之说产生的原因何在呢?实际上,“诗庄词媚”的风格取决于诗词的格式、用途和历史原因。近体诗发展以来,人们在写诗时,必须遵从严格的平仄和字数要求,写出来的诗也就带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词则不然。词是音乐性的歌曲,是当时被人们传唱的流行歌曲,词牌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并没有固定的平仄和字致要求。如此看来,诗工整,词自由,格式上的差异构成了“诗庄词媚”说法的一部分。唐代科举取士的过程中,需要考诗赋,这也决定了作诗的严肃性。才子文人们需凭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内容上自然也不能放松要求,多是追求功业、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而落榜失意的人写诗,就是为了感慨身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了。曹操曾说:“歌以咏志。”诗作也确实是人们言志的一种常用手段。《尚书·尧典》中有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词一直被人们称为不登大雅之堂之声,它一般用于娱乐场所的助兴。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占了很大部分,包括符号化的美女、思妇,甚至女强人等等。题材上,词以言情为主,欧阳烔《花间集序》中写:“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可见,“用助妖娆之态”的词自然不能脱离“媚”这一形容词了。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歌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从《诗经》开始,人们便强调“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礼义”等需严格遵守的戒条,孔子、荀子等儒家巨匠也阐释过“诗言志”这一中心命题。经过几千年儒家思想的洗礼,诗歌始终遵循着“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起着教化作用。相对而言,词就不受任何的限制,并没有历史的规定和局限,一直以通俗文学、娱乐大众的身份存在并流传,正如张炎《词源》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人们说“诗庄词媚”,这对诗词的风格来讲固然是个大方向,但历史上也存在着诗“媚”词“庄”的现象。现在我们常讲一篇文章或一句话很有诗意,便是揭示出了诗也有美的一面,也有“媚”的一面。诗也存在着很多男女情爱之作,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句。此外,诗歌自身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性,也充分体现出诗歌的美感。另一方面,自古以来词的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名篇,都体现了庞大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这又是词“庄”的重要体现。中国的诗词作为最美的体裁传达了人类的美好情怀与精神境界,二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谓“并蒂花开一树香”。它们不仅成为中华文化永远的经典,而且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永恒遗存。(摘编自于溟跃《也谈“诗庄词媚”》)材料二:从起源上看,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诗歌的创作传统,主张对现实生活进行朴素真实的反映,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通俗自然,风格清新。而词,起初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合乐的歌词,原来整齐的格律诗体已不再适应多变的曲调形式,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重为活泼的词。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内容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吟唱风花雪月以娱人娱己,故有“词为小道、艳科”之说,这也与整个社会的享乐习气有关。从题材上看,诗多表达政治共有的情感。有表达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有表达胸怀抱负、宦海沉浮的,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总的来说,唐诗中除了刘禹锡等采取了民歌的内容外,都比较庄正严肃。反观词,其在题材内容上则常常以描写男女情爱、离别愁怨为主。如柳永的《雨霖铃》就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更加关注词人自身的感情投射。因此,古人认为诗是庄正肃穆、质朴厚重的,而词是柔媚清丽,纤细轻佻的,诗往往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或是言志倾向,而词则经常带有一股脂粉气,不如诗歌那般大气,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细巧。直到苏轼出现,才打破这种局面。苏轼的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大胆尝试、不断扩大,来呈现词人的战争观、家国观、人生观,而不再局限于闺阁之内,逐渐改变了婉媚之气独主词坛的局面。(摘编自晏婧《小议“诗庄词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人用“诗庄词媚”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诗词风格,“诗庄词媚”这个说法堪称经典之论。B.古代的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用一手好的诗作来获取官位,曹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C.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诗教”的传统由来已久,而词相对来说不受限制、束缚。D.唐诗中也有别于庄正严肃风格的诗歌,如刘禹锡等人在创作诗歌时采取了民歌的内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句很好地诠释了“诗庄词媚”的风格。B.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往往用来展现诗人的志向抱负,这意味着诗歌在表现诗人精神境界方面要优于词。C.词在题材内容上以描写男女情爱、离别愁怨为主,经常带有一股脂粉气,其语言相比于诗显得精美典雅、轻灵细巧。D.苏轼的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大胆尝试,使词不再表现闺阁之情,他突破了词婉约的特质,变婉媚之气为豪放之风。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诗庄词嵋”观点的一项是()A.画有诗人之笔,有词人之笔高山大河,诗人之笔也;烟波云岫,词人之笔也。B.词中的豪放词不乏“庄”,而诗中的宫体诗也不乏“媚”。C.诗词同源,都是“缘情而发”的文体,二者抒情特征相同。D.诗词最明显的差过于形式,诗的句式是整齐的,而词的句式有长有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欧阳修用诗句“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来抒发自己被贬后仍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个人情志,又用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来写女子的闺怨之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澡雪精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品格追求。《庄子·知北游》中的“疏淪(沐浴)而心,澡雪而精神”,与《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意,“以雪洗身,清净神志”的澡雪精神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警省与自省的要求。修炼艺德,学艺先学德,演人先做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明确指出了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对文艺行风,乃至整个文化领域、社会生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娱乐圈中频频出现的“饭圈文化”“娘炮形象”将大众审美一度引向了畸形发展。在自媒体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即便是其日常行为中的不当示范也将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舆论的轩然大波,更不用说那些有违行业准则、触犯公序良俗、逾越法律底线的行径。拒绝浮躁,去除文艺圈的陋习、幻象与妄念,文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文艺工作者应当认清楚脚下的路,看清前进的方向,甩掉对速成、虚名、捷径的妄想,脚踏实地地锤炼自己的艺术技艺与自身修养,用心专研每一个角色,用情呈现每一部作品,用作品说话。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让我们文艺工作者心怀敬畏之心与赤诚之心,澡雪垢滓,三省吾身,走好自己的道,守好自己的业,静心观察、潜心创作、用心表达,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摘编自焦阳《澡雪垢淬,以艺通心——文艺工作者三省》)材料二:庄子在《知北游》中记录孔子与老子两位圣人的对话;“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老子认为追求深远精深之“道”虽然玄妙飘无,但只要具有“澡雪精神”,濯垢除污,去其所恶,疏浚心中杂念杂质,使神志、思想保持纯正,就能涤荡浮躁、回归本真。刘勰把“澡雪精神”作为文艺创作想象力的思维原点:“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只有以虚静宁静的心灵去观照现实生活,不浮不躁、专心致志、深研问题,才能激活艺术创作力。“澡雪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加强品行磨炼、保持身心纯洁的座右铭,闪烁着中华文化智慧的光辉。“澡雪精神”注重创作主体的自我调适与修为。面对纷繁复杂、信息狂潮的大千世界和网络时代,人的本朴心性难免受到各种名利的影响和刺激,在这些人那里文艺成为纵欲逐利的工具,艺术的崇高和精神的标高被矮化和消解。针对这股歪风,迫切需要作家艺术家在洁白无瑕的“雪”里涤垢净化、坚守艺术追求,不断提高学养、涵养,把自己的理想人格与道德文章融为一体,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澡雪精神”秉持创作过程的精巧构思与打磨。考察中外文学艺术史,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都经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创作过程,用更费时的意志推敲、更精细的态度打磨、更深刻的思想呈现,成为人类艺术想象力、生命表现力和思想穿透力的瑰丽篇章和精神宝藏。曹雪芹写《红楼梦》用了10余年;当代作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构思写作到1988年完稿,用了6年;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从搜集资料到完成用了25年,从中可发现一条艺术精品创作规律:大凡叙事性、巨制型经典的产生都是与创作者耗费的时间成正比例的。即使那些瞬间迸发的诗絮词羽,虽耗时不多,但也与作者的才智才情和长期的生活积累是分不开的。写作是一种冥思苦想、反复打磨的过程,是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入观察、深邃思考,来不得草率而为、随意铺就,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沉潜沉稳地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澡雪精神”追求创作效应的审美把握与价值。文艺作品一旦离开创作主体就具有独立自主的内涵力和影响力。因此,为人民提供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就事关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净化文艺发展空间,也必然关系着净化群众文化生活场景。大凡知道美学目标所在的艺术家,都能志向坚定而镇静不躁、思虑周详,不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都能祛除浮躁,守正创新,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展现齐家治国、至善盛德的中华审美风范。(摘编自李明泉《以澡雪精神荡涤浮躁之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艺工作者必须用“以雪洗身,清净神态”的澡雪精神严格自省自律,不放松艺德的修炼。B.文艺工作者应拒绝浮躁,抛除陋习、妄念,脚踏实地地追求德艺双馨,以无愧于时代使命。C.“澡雪精神”能除污去杂,涤荡浮躁,让人内心宁静,被刘勰视为文艺创作想象力的思维原点。D.社会文明程度影响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因此文艺工作者应追求创作效应的审美把握与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艺工作者只要重视艺德修炼,就能走好自己的路,守好自己的业,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B.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仅关乎个人成败,也对文艺行风甚至整个文化领域、社会生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C.那些流传至今的文艺作品都不是瞬间迸发的,越是经典,越是要打磨,创作者耗费的时间就越多。D.文艺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要迷失方向,要通过净化群众文化生活场景来净化文艺发展空间。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澡雪精神”的一项是(2分)A.唯有多情枝上雪,暗香浮动月黄昏。(王安石)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C.十年肺渴今夕平,皓然胸次堆冰雪。(陆游)D.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分)5.在自媒体与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文艺工作者为什么更应该以“澡雪精神”严格自省自律?请结合材料内容,对此加以简要分析。(6分)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学与书法艺术存在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文学正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毛诗序》曾强调,“诗”是“志之所之”的产物。文字的产生真正拓展了思想交流的维度。千百年来,尽管汉字出现了多种生成方式,但其社会功能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正确、便利和美观,人们开始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的“书法”。至汉晋之间,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王羲之是成功的探索者,他依托深刻的艺术见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铸就了《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书法艺术尽管并非单为文学而生,却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除了“太极殿”“同仁堂”等纯粹实用的匾额、题字或标语,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传颂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可以列举出《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较之一般的文学创作,书法作品具有具体的用途,所以在选择或拟定合适的文辞内容时,创作者要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某一角落,有翠竹数竿、奇石一尊。当是之时,常有一二学子坐立其间,或琅琅读书,或默坐静思。启功先生在石上题字“奇峰高节”,“奇峰”描述奇石耸立向上之势,“高节”则指向竹子的高洁虚心,四个字皆指向具体环境中的景物,同时以拟人的手法指向人的节操、情感和旨趣。题字尽管寥寥数语,竟与相关的人、事、物、地、时、情相合,这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表现的高深造诣,更显示了作者文学思维的精确。尽管今天仍有书法到底属于文化还是艺术的争论,也有艺术创作与日常实用书写的区别,但是,文化和艺术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鸿沟。简单说来,艺术是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文化又根植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生活则必然夹杂着林林总总的实用成分。无数名家的创作正是既有服务于客观生活的实际用途,又充分整合了各方面的文化因素。在书法艺术表现中,思想、语言作为内容和需求,汉字、书写作为载体和手段,每个方面都渗透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更浓缩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艺术与文学相通。作家也应懂得一点书法,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写得很好的。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选自孙学峰《文学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和书法艺术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它们对反映思想和拓展思想的交流维度发挥着作用。B.书写是实现汉字社会功能的唯一途径,所以人们对汉字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形成了“书法”。C.书法艺术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D.在书法艺术表现中,不管是内在的需求还是外在的形式,都渗透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浓缩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从书法的产生,书法的自觉,书法的具体用途,书法的门类归属等问题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书法与文学的密切关系。B.本文所述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某一角落的石上所题的“奇峰高节”四字,是为了说明书法创作者要全面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C.本文善于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了一系列广为人知又雅俗共赏的书法作品及事例,增强了论文的说明力和生动性。D.本文最后建议现代作家要能欣赏书法,使本文不局限于对过去之事得出结论,也将眼光射向现实和未来,增强了现实性和针对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探究者,他有着深刻的艺术见地,高超的艺术技巧,才成就了书法作品的经典《兰亭集序》。B.如果没有文学作为鲜活土壤的滋润,现在很多传世的古代书法精品也许就不会产生,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C.书法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既有服务于客观生活的实际用途,又充分整合了各方面的文化因素。D.很多大作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写得好字的作家会在行文的内在气韵上面胜过那些写字不如他的作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数字农业,是将数字信息作为农业新的生产要素,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新兴农业发展形态。农业数字经济是发展农业、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农业的发展,但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数字经济还是一片洼地。推动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打通销路,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端的智慧农业,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由2015年的137亿美元增长至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3%,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是消费端的农村电商,通过网络平台各种服务嫁接于农村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成为遍布县、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据统计,2018年,农村电商超过980万家,带动就业2800万人,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2305亿元,同比增加33.8%。(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年4月18日)材料二:4月25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召开,数字议题再次引发大众关注与热议。智慧农业平台、“AI+农业”计划、智能农业……在今天数字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下,数字农业形态正在展现。近些年,随着数字农业的持续推进,新问题也接踵而至。以养猪为例,一些龙头企业推出了生猪养殖数字农业示范园,年出栏生猪超10万头,使得当地小规模养殖户普遍担心失去价格优势、面临市场淘汰。少数有幸加入平台的养猪户为了获取平台供产销分析数据,必须按期交纳数据使用费,无疑加大了其成本负担。而更普遍令养猪户头疼的是数字平台程序使用的复杂度,这些数字化手段的使用和养猪户长期的经验技能完全没有关联。其中既有数字经济发展的普遍难题,也有农业自身特殊性的原因。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中央一号文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现,更关系着中国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亟须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刻成因。(编自刘志阳《塑造数字时代的农民》,《光明日报》2021年04月26日)材料三:朝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农业农村局,花农韦显辉步频加快。“听说政府要帮助我们在网上卖花,还要给我们做培训,我赶紧过来看看。”这段时间,广州白云区、佛山南海区里水镇等地“云上花市”的销售渐入佳境,让韦显辉跃跃欲试。红红火火的“云上花市”,是数字助农在新春佳节里的又一次尝试。从数字助农到智慧兴农,数字红。利是实现乡村振兴亟须激活的宝贵资源。记者在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采访时发现,秧苗、蔬菜、果树在温度、湿度、土质传感器的监测下茁壮成长,一旦数据异常或者摄像头捕捉到病虫害蔓延,就会启动灌溉、施肥设施加快工作程序,指挥无人机按照定位喷洒无公害杀虫剂;采收后的稻谷蔬菜、水果直接上架电商平台……在智慧兴农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将数字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数字技术才能真正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摘编自贺林平《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3月1日)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2015年,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新突破,这侧面反映出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在数字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B.2016-2018三年间,农业数字经济比重逐年提升,但是每年均低于工业与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比重,说明农业数字化水平相对滞后。C.2018年,农业各细分行业数字经济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渔、农、牧,数字技术转化为各细分行业增加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D.2018年农村电商规模与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巨大,就业人数增加,可见搞好消费端的农村电商能有效推动农业数字经济的发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数字农业是数字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之一,数字农业与数字信息技术密切相关,而数字农业的持续推进也带来了新的农业数字信息技术问题。B.帮助养猪户建立起价格优势,利用各种平台帮助养猪户打通销路,保护他们不被市场淘汰,就一定能解决好小规模养猪户面临的问题。C.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其通过发展生产端的智慧农业,充分激活了数字红利这一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D.广东省“云上花市”与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的做法都是智慧兴农的有益尝试,也都很好地说明了农业数字技术能够赋能乡村发展。6.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如何应对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了《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其中有些说法,如“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事关对道家核心思想的认识,尚需进一步加以讨论。《老子》以“道”开篇,创设了一个“道生万物”的世界,即“道的世界”,从而构建了一个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思想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出路,设计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自然”作为体现道家哲学核心价值的观念,要置于现实世界(客观),特别是“道的世界”(思想)去认识。现实世界里,“自然”指在一阴一阳运动变化中形成的“穹、苍苍、天”,即天地万物,具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物性”(客观存在),无所谓积极、消极。自然与人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两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相互尊重、共在、并存、互倚、欣赏,便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谐的境界。“道的世界”里的“自然”,历来理解、阐释纷纭。郭象注《庄子》以为“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后学如张岱年概括为“自己如此”。陈鼓应认为,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细读《老子》《庄子》文本,笔者认为:“自然”是指在符合正常、合理天性,即“本来如此”的基础上经过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应该如此”的过程,自然而然达到“果然如此”的结果,由此就实现了“自己如此”。“自然”便是“顺性命之理”,可分别从天地、人、社会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单就人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满足与生俱来的衣、食、住、行之类原始本能与“天然”物质、生理需求。第二,满足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基本、正常、合理的精神、心理要求。首先希望“长生久视”,即羡慕天长地久,感叹“吾生也有涯”的人生短暂,体现着对生命的肯定与珍惜。其次体现为“七情”“六欲”。天生的正常“情”“欲”,“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不分“好”或“坏”。要实现“自然”,需学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有为”,特别是“不争而善胜”,“功遂身退”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被动适应,消极应付,更不是回归混沌、蒙昧,而是在“人法自然”的前提下,循着人和事物的天性,依天时,行人事。有为却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根本的是不为已为。围绕“人本”中心,聚焦社会问题,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道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使人心正,百姓安,社会稳,天下治。而人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努力实现理想目标、“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所以,先秦诸子立足人间,关注社会,聚焦人生。《周易》《老子》《论语》之类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经典,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战略中,其思想价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摘编自裴登峰《道家彰显人的价值与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创设的“道生万物”说是一种思想模型,也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B.道家的“自然”指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也指符合正常、合理天性的过程和结果。C.道家倡导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而不是无所事事,回归蒙昧。D.道家的自然观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人”的原始本能以及人的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立论为主的驳论文,开头摘引需要辨析的观点作为靶子,然后正面阐释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批驳的目的。B.第二段先阐述“道生万物”,再提出要正确认识道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观,并以此作为驳斥的纲领,统领全文。C.第四段引郭象、陈鼓应的观点,意在指出《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中错误观点的思想根源,强化自己的阐述。D.第五段针对“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观点,摘引道家的言论,通过道理论证,有力地彰显了对方观点的错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人和自然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并没有积极、消极之分。B.追求“人本”思想,就要聚焦社会,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C.世间一切具有“七情”“六欲”的人,都是正常的人,并没有谁好谁不好的分别。D.先秦诸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他们创造的学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3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续,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站平台维护与照料、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以及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摘编自《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材料二: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神舟十四号飞行任务期间,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将先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全面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其中,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将组建成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国家太空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预期将有力推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更好地引领和带动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在轨期间,乘组将面临构型多、状态新、任务密等挑战,对乘组执行任务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但中国航天人从来不惧挑战,越是艰险越向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嫦娥”揽月到“羲和”逐日,从“天和”遨游星辰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一个个科技创新成果,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铿锵步伐,谱写着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不断加速,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持续提升,航天梦引领着中国航天人奋力奔跑、勇敢逐梦。对无止境的宇宙探索来说,建成空间站不是终点,而是未来征程中的一个起点。中国航天人将继续探索,打开更多星空的奥秘。(摘编自《神十四出征,飞天梦伸向更远天际》)材料三:路透社5日报道称,曾担任空军飞行员的陈冬、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以及首次执行太空任务的蔡旭哲,将见证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结合。此外,他们还将在空间站内外安装设备,并进行一系列科学研究。报道称,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可容纳多达25个科学实验机柜,每个都是一个微型实验室,可用于科学实验。其中,问天实验舱将配备支持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设备,而梦天实验舱将专注于微重力科学研究。《联合早报》援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的话说,三名航天员将与地面配合,完成天和核心舱及问天、梦天实验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实现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进驻两个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并安装10余个科学实验机柜。此外,还将为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等进行功能测试,并利用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实施两至三次出舱活动,以及开展“天宫课堂”太空授课等公益活动。(摘编自《外媒聚焦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任务》)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报道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距离发射的时间时,用“秒”来计算,非常醒目,体现了数据运用的精确性。B.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执行的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第3次飞行任务,意义非常重大,它将独立、全面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任务。C.有力推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突破,更好地引领和带动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是将要组建完成的国家太空实验室预期发挥的巨大作用。D.材料二第二段既有对我国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概括描述,又有对我国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6.根据外媒报道,“神舟十四号”三名航天员除了完成天和核心舱及问天、梦天实验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外,还要完成哪些任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非文学类文本阅读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B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庄子曾用“解衣般礴”来描述一位画师的精神气质。一位国君召集画师们前来作画,大部分画师都神色庄重地润笔调墨,生怕怠慢了国君。唯有一位画师接到作画任务后,不慌不忙地返回住处,脱掉上衣盘腿而坐,国君要求作画的事情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国君却认为这位“解衣般礴”的才是真正的画家。在这个故事中,庄子用国君的口吻,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内在气质。在庄子看来,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应该是精神力量的抒发,画家和艺术家的使命并不是按照他人的要求命题作画,而是通过笔墨丹青的形式,使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理解跃然纸上。中国绘画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意味着画家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中国绘画兼顾“形似”与“神似”,但更偏向“神似”。“神似”之神,便是主观精神的豁达贯通,也是画家主观意念的抒发,这使得写意成为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写意讲究超越现象之后对道的体悟。就人生哲学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而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则要求通过悟道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面对生命等哲学问题,中国文化喜欢用“悟道”一词进行诠释。“道”是对万物存在具体形式的超越,而“悟”则不同于机械理解与生硬复刻,它是对自然万物发自心灵深处的理解与体悟。“悟道”的精神,也表现在庄子哲学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画家的精神境界是其内在涵养与人格魅力的表现,而画家的作品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灵感聚集。无论是张彦远论画以自然为妙,还是郑板桥论画以造化为师,他们都是以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艺术评论的基本标准。对庄子来说,人生境界的顶点仿佛就是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这是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哲学命题,因为这种境界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二为一。对中国绘画而言,无论绘画题材和创作技法有何种变化,其内在都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也是中国写意绘画的高明之处。它时刻提醒着画家要挣脱客观条件的束缚,要让内心有着“解衣般礴”式的轻松自如,让笔端描绘出精神境界的高雅恢宏。《庄子》中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便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也是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对庄子而言,写意便是对整个世界动态而审美化的把握,是将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也追求着此种通达为一的气度,它要求画家做到“意在笔先”,在落笔成画之前已然胸有成竹,将整个世界了然于胸,从而使每一次运墨落笔都能够抵达生命本真之意,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摘编自高艳慧《解衣般礴:庄子的写意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用“解衣般礴”的故事道出了中国绘画乃至中国艺术抒发精神力量的内在气质。B.写意讲究对道的体悟,就绘画艺术而言,写意意味着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超越。C.中国每一件绘画作品都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D.因为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所以画家能做到“意在笔先”。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庄子所讲的故事开头,巧妙地引出文章的论题——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写意。B.文章列举张彦远和郑板桥论画的事例,论证了庄子哲学中自然之道在艺术中的运用。C.文章引用《庄子》,是为了论证“心斋”是生命精神应有的境界和写意绘画的气质要求。D.文章整体上采用并列式结构,对庄子的写意精神给予中国绘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画家对生命与自然的诠释往往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绘画不顾及“形似”。B.绘画艺术中的写意有一个悟道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达成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C.庄周梦蝶时的物化境界充满审美意味,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合而为一。D.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深受庄子影响,追求把个体生命与整个宇宙联通为一体的气度。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B项,张冠李戴,不是“就绘画艺术而言”,而是“就人生哲学而言”。C项,曲解文意,“中国每一件绘画作品”错误,原文是“这种追求和庄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高明玄妙,浸染着中国绘画的每一件传世佳作”。D项,因果颠倒,“每一次运墨落笔直抵具象世界背后的意境深处”是结果,不是原因。2.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分析不当,“并列式结构”错误,文章论证逐层深入,应是“递进式结构”。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不合文意,“绘画不注重‘形似’”错误,原文是“中国绘画兼顾‘形似’与‘神似’,但更偏向‘神似’”。(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它更加需要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就当下中国而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必须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向,做到“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的良好结合。政府应创造一个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营造一种使企业和员工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社会环境,规范市场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供应的问责机制,防止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此外,还需要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自由流动创造条件,等等。从根本上讲,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最终目标则指向劳动者生存权利的保障和尊严的维护。而国民的高素质与教育的高水平密切关联。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起高效的、市场化的精英型工程师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学科专业培养上,要改变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逃离工科”现象愈演愈烈和实用型人才匮乏的现状;等等。(摘编自彭新武《工匠精神的中国语境》)材料二: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首先,它体现的是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工匠文化自古有之,古代匠人强调道技合一,注重工匠文化传承,追求技术细节和品牌价值。其次,它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是匠人对职业的尊重,做一件产品就要把技艺做到极致,把产品和声誉做到完美。再次,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工匠精神需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追求性能卓越、质量极限。最后,工匠精神的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立足本职岗位,研发国家亟须的技术、工艺,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破解难题。(摘编自陈套《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由大到强的发展考验。我们要深刻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创新创造热潮,展现主力军风采,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广大职工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化为激励自身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以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追求卓越中不断超越自己,人人争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要继续发挥勇于创新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国工匠要以创新为导向,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作风带动更多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共同唱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摘编自《大力弘扬“三个精神”立足岗位创新创造》)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能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使企业家回归初心。B.政府可通过计划、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和各种经济手段引导市场机制运行方向,做到“有为”。C.工匠精神的塑造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民教育状况的改善,以保障劳动者生存权利等为最终目标。D.目前在教育理念上,要着力改变重知识传输、轻技能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良现象。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有助于在全社会塑造工匠精神。B.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敬业专注,一丝不苟。这些是匠人劳动精神的体现。C.工匠精神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和本土性,它的本质是创新,价值核心是爱国奉献。D.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发明显地体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6.如何塑造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检索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只要……就……”充分条件关系分析有误,应将“只要”“就”分别换成“只有”“才”。5.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张冠李戴,这些是匠人职业精神的体现。6.①要进行宣传教育和市场引导。②要有一整套有效的制度来做保障:一方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③改善国民教育状况,提高国民素质。(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理论滋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承发展“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蕴含参天地赞化育的生生意识、“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自然有共同的本源并遵循共同的法则,因而能够构成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北宋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强调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内在统一性。这些思想观点,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我国古代生态自然观中汲取经验、找寻智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阐明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以及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等,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哲学基础。合理借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唐代陆贽讲“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认为自然生长之物和人力创造之物是有限度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有所节制。这种发展观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已有充分体现。《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罢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对之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深刻阐明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科学吸收“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的制度观。我国运用制度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历史十分悠久。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也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定。重视生态制度建设的观念,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刻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指明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强保障。(摘编自赵建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要获得永续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生态文化中优秀内容的吸纳和借鉴。B.“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观念,有益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C.反对并杜绝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就是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足够时空。D.从周朝开始,我国就已经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二到四段分别从自然观、发展观、制度观三方面论证论点。B.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于推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C.文章第三段引用《孟子》和陆贽的话,揭示了古人的发展观,明确阐释了后者对前者的传承关系。D.文章末段列举《伐崇令》和《睡虎地秦墓竹简》,旨在论证我国古人懂得“顺天应时,建章立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如今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推进这种观念的现代化。B.自从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这种生命关怀就成为我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可或缺。C.习近平借鉴我国古代生态自然观,发展出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D.当今时代,我国运用法律处罚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人员,乃是对古代“顺天应时、建章立制”制度观的科学借鉴。1.D【解析】“从周朝开始,我国就已经…”错,其他朝代未必如此严厉:另外,“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种要求,文中写了周文王派布的《伐崇令》,从其内容来看是很严格,但未必是“最严格”“最严密”2.A【解析】B项,错在对文章论点的分析,“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对于推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不是文章开宗所明之“义”,所明之”义”是第一段第二句。C项,错在“明确佩释了后者对前者的传承关系”,文章没有对此进行阐释。D项,错在“旨在论证我国古人懂得‘顺天应时、建章立制”,目的是论证“我国运用制度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历史十分悠久”。故选A项。3.B【解析】错在“自从张载提出…这种生命关怀就成为…”,我国传统生态文化中早就有这种生命关怀,张载只是对它进行了抽象的概括。(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红码停,绿码行!"近日,为更加高效地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多地基于大数据技术推出了本地版本的手机健康码,如杭州“健康码”、上海“随申码”、广州“穗康码”、北京“健康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码有近百种。各地推出的健康码是市民通行电子凭证,是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自行网上申报并经后台审核生成的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大都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和黄码者,需要集中观察或居家观察,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相比反复填写表格,市民只需随手“亮码”外加测温就能证明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健康码的推出﹐旨在让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市民发现手机中的健康码只在本地有效,一旦跨地区就会受限。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推动健康码互认:长三角、京津冀等已经宣布将推进区域内健康码互认,浙江与河南、山东与贵州等省份也开展了健康码的跨省互认。(摘编自《只为健康“加码”,不给抗疫“添堵”》)材料二:“您好,请出示您的健康码!”疫情时代下,健康码已经成为出行必不可少的“通行证”,它不仅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更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有力科技手段。健康码技术纵使千般好,也抵不上一次亮不出码带来的不便。自健康码问世以来,多地时常上演健康码亮码异常等情况,轻则用户出行受阻、上班迟到,重则影响公共秩序和正常生活。为什么一枚小小健康码,频频崩溃?归根结底还是短时间内高访问量惹的祸。粤康码系统为了防止全面崩溃,设置了130万/分钟的流量限制,一旦超过这个访问量,即可能出现某些用户刷不出来码的情况,但一般只要再多刷两次就能显示,这也保障了不会出现大规模故障。(摘编自《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健康码如何运行?——从粤康码谈健康码运行机制》)材料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出示、核验健康码,已成为越来越日常化的行为,尤其是在像“春运”这样人员大量集中流动的场景中,“亮(健康)码、验码”更是不可或缺且需频繁面对的基本程序。但是,在核验健康码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考虑到“亮码、验码”的频繁性,其中存在种种烦琐、不便问题。比如,在“亮码、验码"过程中,总是必须借助手机中的相关程序,分多个步骤,才能完成核验程序,费时、费力。相比之下,“刷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服务”则要省事得多。从此前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借助“刷身份证自动核验健康码服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