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传说演变史_第1页
董永传说演变史_第2页
董永传说演变史_第3页
董永传说演变史_第4页
董永传说演变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董永传说演变史

董永玉的传说是孟江、梁山伯竹英台、牛郎织女、预言。这是中国五种民间传说之一。从东汉到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较早有文献可查的有东汉武梁祠石刻;曹植《灵芝篇》;晋干宝《搜神记》;唐《董永行孝变文》;宋元时期的《董永遇仙传》话本。到明代中叶,有梨园顾觉宇改编为传奇《织锦记》和稍后心一子的《遇仙记》。遗憾的是心一子的《遇仙记》早已亡佚;《织锦记》也只剩下两三个散出,分别见于明刊本《八能奏锦》、《乐府菁华》、《时调青昆》、《万曲长春》、《乐府王树英》、《群音类选》、《尧天乐》等。至于明以前的宋元古曲,早已失传。目前我们能见到的仅有两组佚曲:一见于明郭勋所辑《雍熙乐府》(简称《乐府》);一见于钱南扬先生辑录的《宋元戏文辑伕》(简称《辑佚》)。前几年我因撰写《董永传说演变史考》(发表于1986年《民间文学论坛》第6期)一文,查对了两组佚曲,不禁疑云阵阵。现先从《辑佚》谈起。《辑佚》出版于五十年代,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本辑录宋、元戏文佚曲的专辑,计收佚曲891支,涉及戏文167种,引用参考书目168部,资料之丰,实所罕见。它证实了在北中国金、元杂剧盛行的同时,在南方继宋代“温州杂剧”之后的南戏,仍然蓬勃发展流行于广大农村;填补了明初南戏盛行之前这段南戏发展史的空白;打破了王骥德认为南戏是由北曲变化而来的片面论断(见《曲律·论曲源》)。这是个了不起的贡献,功德无量。但智者千虑,难免没有一失。当我打开《辑佚》首次接触到所谓《董秀才遇仙记》六支佚曲时,心中十分高兴,冀有所得。但经仔细研读后,颇感失望。感到对这套佚曲,似有重新认识的必要。我以为搜集伕曲,海里寻针,固然老大不易,但鉴别真伪,尤不能掉以轻心。为了说明问题,不妨录之如下:[正宫近词][玉壕寨]拍手小孩儿,笑煞山翁醉似泥。醉里乾坤真广大!独醒的怎知?共伊,共伊拚醺醺醉。拚醺醺醉步月归;拚醺醺醉花间睡,从教日坠西。[薄媚衮罗袍][衮衮令]逢知已,真乐果无涯。不饮空归,桃花笑你。宁可过三冬,眠时没被。但长留一瓮在头边,觉来又一醉。[薄媚衮]忘形尔汝,痛饮我师,曲生风味。[皂罗袍]佳名称到于今美。[梁州令近]积玉堆金未是奇,列鼎重[前腔换头]邀皓月,抱瑶琴,解金貂,留玉珮,引王孙和公子,罗帏绣幕春风里。拥如花,拥如玉,娇姿舞起细腰肢。歌皓齿,间鼍鼓,龙笛又吹。恣欢娱,从教醉倒着接篱花下迷。[雁过锦][雁过声]清明时霎乍遇雨,见杏花零落,新水平池。[锦缠道]红沁翠痕齐,似阿房宫里亲晨妆,洗出凝脂流腻。蝶多愁莺老慵啼。[雁过声]看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个中双燕飞。[摊破锦缠雁][摊破第一]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幸然俱备。谁肯等闲成虚废?[锦缠道]尽教他把芳颜顿启,又何妨即景题诗,流觞旁曲水。[雁过声]待学他修楔兰亭会,还忆右军今已矣!现在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这六首佚曲说的是什么?首曲[玉濠寨],主角是位“山翁”,是位企图远离现实社会,放浪形骸,整天到晚沉湎醉乡,用酒精来自我麻醉阮籍式的老人。他是谁?不得而知,肯定不是董永。二曲[薄媚衮罗袍],与山翁遇见知己,要与他“忘形尔汝”,一醉方休。说是“宁可过三冬,眠时没被”,也不能不饮酒。这位知己是谁?也不得而知,肯定也不是董永,董永没有这样的酒量。第三首[梁州令近],是山翁的饮酒宣言书;“积玉堆金未是奇,列鼎重首曲:《正始》册九,题《董秀才》。又云:“《正始》注云:‘元传奇’。”而《定律》《大成》“俱题《遇仙》”。二曲五曲:但注“《正始》册九”,未注明《董秀才》或《遇仙》。三曲六曲:《正始》《大成》《定律》四曲:《正始》《定律》皆云“题注同上”,即与三曲同为。《遇仙》。最后,《辑佚》编者又注云:“这六曲同属一套,乃饮酒游赏之辞,未详谁唱。”据此可作如下推测:除首曲《正始》注明为《董秀才》,二曲五曲缺少注明外,其他三四六三曲,三书皆注明为《遇仙》,未见《董秀才》,连首曲《定律》《大成》也注为《遇仙》。可见首曲就有两个剧名,吕士雄与周祥钰的看法就不同于纽少雅。现在问题的焦点是:这六首“饮酒游赏”之辞,有没有可能出现在董永戏文里面?1.董永传说在我国民间是家喻户晓的。明代嘉、隆之际可能就有几种流行于民间舞台的演出本,如万历胡应麟就记有“今传奇有所谓董永者,词极鄙陋”(转引赵景深:《婺剧高腔考序》)以及我所看到的婺剧高腔《槐荫树》,可能为较早的改本南戏。这其中最为人知的则是顾觉宇的《织锦记》,因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将它列入“杂调”,它的散出《槐荫分别》又分别载于明代诸青阳腔刊本,知名度较高。由于全本不传,它的主要故事情节,见于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有必要转引于下: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董槐村人,母早背,父官运使,引年归家,寻亦弃世。贫无以殡葬。乃自鬻于府尹傅华家为佣。华居林下,素好善,怜永孝,周给之。永持银归。太白星以永孝行,奏闻上帝。帝察织女七姑,与永有夙缘,令降凡百日,助偿佣直。及永偕傅,道遇仙女于槐荫。仙女给以丧偶无依,愿为永室,永坚拒之。太白星化作老叟,力相怂恿;又使槐树应声,为之媒妁。永谓天遣,遂偕谐傅。仙女自克昼夜,织锦十匹。傅不之信,多与丝以试之,众仙女皆助织。及明,十匹皆就,五色灿然。傅乃大异,待永以实礼。傅女赛金,与仙女最契。傅子狡黠,欲戏仙女,仙女用掌雷惊之。百日期满,仙女与永辞傅。令永持所织龙凤锦献于朝,曰功名由此;复示锦内之诗,曰傅女为婚亦由此。遂乘云而去。永以情告傅,傅知其孝心所感,即以女妻之。永持锦诣阙,诏擢进京状元。及游街,仙女抱一子送永,遂不见。永取名曰祀,字曰仲舒。稍长,颖悟绝伦,人或诮其无母。永叩严君平。君平教以七月七夕往太白山,俟有七女过,第七衣黄者,即母也。如此教,果见其母。与葫芦三枚,云授若父子二枚,一授君平。祀归,以葫芦遗君平。中忽吐焰,焚其所阙阴阳等书,怒君平泄天机也。从以上介绍,可说《织锦记》一剧,完全是依据元人话本《董永遇仙传》(载洪楩《清平山堂话本》)改编而成,整个结构、人物极少改动,只是将傅长者改为退职府尹傅华;为演出需要增加了太白星君及傅子二人。这个故事我们还可上溯到《董永行孝变文》,干宝《搜神记》,但都找不到有六支佚曲所描绘的人物与场景。如果宋元时期确有董永戏文,我想其情节结构也不会与《董永遇仙传》有多大出入。董永只能是董永,不可能是“多余的人”——山翁;董永所遇只能是七仙女,不可能是那些金貂换酒的王孙公子。至于胡应麟在浙东农村见到的董永戏文,未见传本。我所见到婺剧(西安高腔)的《槐荫树》,该本亦称董永为董秀才,极可能是明代董永传奇在民间的遗存,它和胡应麟所见农村演出的董永,可以断言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入。也就是说,同样找不出六支佚曲中所提供的人物与场景。因《槐荫树》与《织锦记》也基本是一个模式。福建梨园戏,也保存有《董永》,名称甚古,是闽南小梨园基本剧目十八本之一,据刘念兹《南戏新证》说它有保留曲目《介绍》《卖身》《守墓》《击孤》《姑嫂论孝》《降凡》《仙女摘花》《天台别》《出仙宫》《皇都市》十出。全剧大的框架与《织锦记》区别不大,唯《仙女摘花》与《路遇》不同,是写董永卖身为吴府花奴,仙女故意摘其花挑之,董永也是先拒后定情,结为夫妇,戏路稍有不同。看来这是董永戏文流传至泉、厦一带被改作的结果,但也同样找不出六支佚曲所写的人物与场景。此外,还有万历人心一子编的《遇仙记》传奇。《远山堂曲品》对它评价很好:说它“填词打局,皆人意想所必到者。然语不荒,调不失,境不恶,以此列于词场,亦无愧矣。”比照同书《织锦》条,祁彪佳只引用了《搜神记》就不大相同,此外,他只字未提董永。从其对曲文的评价来看,心一子当是个文人。可惜剧本早已失传,不见庐山真面目。这里请恕笔者大胆怀疑:我以为《辑佚》从《正始》《大成》《定律》三书中所搜集到的注“为遇仙”的六支佚曲,很可能就是失传的心一子《遇仙记》的佚曲。《辑佚》的编者误认为“遇仙”大概就是董永遇七仙女的故事,未加考析。并进而依据话本《董永遇仙传》之名,将三书谱所注“董秀才”“遇仙”硬拉在一起,定了个《董秀才遇仙记》的剧名。这未免牵强附会,不能使人信服。首先,心一子是明万历时人,而佚曲乃是出自宋元时期董永的戏文,时间上就有差距。编者以为心一子的《遇仙记》“大概就是此戏(指董永遇仙)”,这其中并无可靠的根据。即使退一万步说是一个戏,那《遇仙记》也只能是宋元戏文的改编,改编当不能视为原作。其次,剧名用主角名加中心事件再加一个“记”字,据孙祟涛先生的意见(见《关于南戏与传奇的界说》致徐扶明先生),认为这是明初由南戏转向传奇本的重要标志,如《王十朋荆钗记》《刘知远还乡白兔记》等。在这以前宋元时期的剧名,始则单用主角名,如《赵贞女》《王魁》,继则用主角名加中心事件,如《孟姜女送寒衣》之类,是不用“记”字的。《辑》之曲既属末元戏文,又哪来单用人名或中心事件加“记”的剧名?第三,《遇仙记》已失传,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发现证据说明它就是另一个《槐荫记》。事实上六首佚曲的首曲题为“董秀才”的也仅《正始》一家;其他两家皆题“遇仙”,包括首曲。也许在纽少雅就已经把《遇仙》与《董秀才》混为一剧了。显然吕士雄、周祥钰他们已发觉首曲[玉濠寨]与董永传说实在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不能同意纽少雅的观点,改注《遇仙》。就连《正始》册九,对三、四、六三首佚曲也都只注《遇仙》,不注《董秀才》的。足见《遇仙》与《董秀才》实是两戏,而非合二为一。再说董永遇见的是仙女或织女,怎能由此而得出违反常识的结论:凡遇仙的皆是董永呢?所以《辑佚》对此也无把握,只得说“乃饮酒游赏之辞,未详谁唱”。其实宋代以前遇仙的题材是多得惊人的,《太平广记》中摘录宋以前有关神仙的传说竟达三百四十多条,除神仙传记外,遇仙就占很大比重,董永遇仙也是其中之一。刘斧《青琐高议》中神仙道化也不下十多个;皇都风月主人所编《绿窗新话》也有近二十条神仙故事。后世剧作家们取材遇仙编成戏曲的就有很多,如人们熟悉的《裴航遇云英》《误入桃园》《柳毅传书》等等。可见遇仙的不都是董永。六支佚曲与董永戏文无关;董秀才与遇仙也无必然联系。2、前面我曾提到保存明以前的董永佚曲,尚有郭勋的《雍熙乐府》。这个散套名[商调·集贤宾],载于卷十四,前面目录但题为“想双亲眼中血泪滴”。不细阅内容,是绝对想不到这就是董永路遇仙女的那出曲文。有比较才能鉴别真伪。为此,特录之于后,以供研究者鉴别欣赏:[集贤宾]想双亲眼中血泪滴,撇这生分子受孤牺。又无个枝连亲眷,那里有同气相识?你来时节带得忧来;回时节带得愁回。我做了个没投奔不着坟墓鬼。这凄凉何限何期?感的这行人皆痛哭,更和这客旅也伤悲![逍遥乐]母亲也!你闲的我来不存不济,与人家做婢为奴,怎能够追斋累七?我这里似醉如痴,更腮边泪似扒堆。母亲也!则你这歹孩几时得见你?谁似我知他你是谁?走将来厮认义,平白地说道是夫妻。不争在路途中有人察的。我如今在丧服之际,这一个罪名儿教我怎支持?[醋葫芦]我如今家业无,缺饮食,为无钱葬母卖了身躯。跟我去恐防连累了你,与人家为奴作婢。你正为得便宜翻做了落便宜。[梧叶儿]你时下还家去,我常常的打听着你。等的咱服孝满,立个良媒,那其间成佳配,似这般有甚迟。你将言语索依随,化生子女却端的。谁信你三从四德?[后庭花]我这里待推来怎地推?越教人难摘离;他那里一星星言端的,一桩桩都是实,好教我痛伤悲,甚么夫荣母贵,他不是官府逼;又不是父母催;又不是图饮食;又不恋我富贵。[双雁儿]怎生来平白地和我受颠危,使咱家心转疑:必是和咱家有干系,是前生少欠的,今生来聚会?[醋葫芦]听的我耕锄便是忧,我教他织帛他便喜。我见他相谦让不疑惑。比及你三百匹绢帛完备的,他道是非同容易,这一场辛苦不轻微。[浪来里煞]你道是愿为奴愿作佣;你道是要赎咱卖身契。想当初卓氏不稀奇,妇人中古今谁似你?若是我有朝一日荣贵,那时节报答你个大贤妻。上录散套,属此曲无疑,见朱权《太和正音谱》“商调十六章”为证。首曲[集贤宾]写董永去傅家为佣的路上,孤苦伶仃,悲悲切切。二曲[逍遥乐]写董永路遇仙女:“平白地说道是夫妻”。他顾虑在丧服之际,不能娶妻。三曲[醋葫芦]写董永向仙女吐露,他家贫卖身为奴,怕到傅家连累仙女受苦,显出他为人忠厚的劳动人民本色。四曲[梧叶儿]写董永劝仙女暂且回家去,等他孝服满了,再遣媒婚配。五曲[后庭花]及六曲[双雁儿]皆是写董永在仙女的诚意和坚持下,感到十分为难,只有自宽自解,认定“是前生少欠的,今生来聚会”。七曲[醋葫芦]写仙女相谦相让,答应为他织帛三百匹以赎身。八曲[浪来里煞]写董永见仙女甘愿为奴作婢,为他织绢赎身,表示不胜喜悦与感激。这八支曲子,支支皆有主角董永。而从第二支起,又史支都有仙女。只是其中科白,被辑录者统统芟除了。八支曲从离家上工到遇见仙女求婚,以至矛盾痛苦犹豫,反复推辞不得,经仙女表示甘愿为奴,织帛赎身,他才应允为婚,转悲为喜。整个剧情发展的贯串线,层次、基调,与《董永遇仙传》、《织锦记》到青阳腔和黄梅戏都是一脉相承,可以说这是早期的微型《路遇》,只是少了位太白金星和槐荫树。八支曲文一韵到底,由董永一人主唱,可以确定这是个“末本”。再从曲文的直朴俚俗来看,毫无文人借酒浇愁之语,应属“本色”之作。它说明在元代确有董永遇仙的杂剧存在,尽管全本已不传,各家曲录也不载,但留下这个散套,就是的证。以其是北曲,所以不能选入《辑佚》。不过《辑佚》的小注有谓《正始》册九曾注《董秀才》为“元传奇”,而诸谱书所云“元传奇”,也即是指元代戏文,说明元代也是有董永戏文存在过。现在我们只要把上录散套与《辑佚》中六支3、《辑》的六支曲,这种曲文我们只要一经接触,便会感到多么似曾相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