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508-202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_第1页
DB35-T 508-202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_第2页
DB35-T 508-202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_第3页
DB35-T 508-202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_第4页
DB35-T 508-2021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5.020.40CCS

Z

0135 DB35/T

—2021代替DB35/T

508—2003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程Technical

for

general

plan

of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DB35/T

508—2021 前言

.................................................................................

II1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术语和定义

.........................................................................

14

...............................................................................

15 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

...............................................................

26 总体布局

...........................................................................

37 专项规划

...........................................................................

48 环境影响评价

.......................................................................

79 规划期

.............................................................................

710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

711 实施保障措施

......................................................................

812 规划成果

..........................................................................

8附录

A(资料性)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表单.............................................

9附录

B(资料性)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表单........................................

11附录

C(资料性) 森林公园土地利用平衡表..............................................

12附录

D(资料性) 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写提纲及图件..................................

13DB35/T

508—2021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5/T

—2003

508—化如下:a)

删除了术语和定义(见第

3

章,2003

3

章);b)

更改了“总则”的内容(见第

4

章,2003

年版的第

4

章);c)

更改了“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编写内容(见

、5.2,2003

年版的

5.1、5.2、6.1.1、6.1.2

和附录

A);d)

简化了“森林游憩环境容量估算”编写内容(见

,2003

年版的

5.6.1.2、5.6.1.3e)

6.1、、

6.4,2003

年版的

5.3、f)

删除了游览路线规划、环境容量估算遵循的原则、客源市场分析、游客规模预测(见

2003

年版的

、5.6.1.1、、5.6.3g)

更改了“森林景观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1,2003

年版的

h)

更改了“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2,2003

5.9);i)

删除了旅游营销策划(见

2003

年版的

5.10j)

增加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k)

增加了“森林游憩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4);l)

7.5,

年版的

、5.7.1.5、5.7.1.6、、、、5.7.1.10

5.7.2m)

简化了“基础工程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6,2003

年版的

5.7.3、5.7.4、5.7.5

和5.7.6);n)

增加了“土地利用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7);o)

增加了“社区共建规划”编写内容和要求(见

7.8);p)

增加了“环境影响评价”编写内容和要求(见第

8

章);q)

更改了“规划期”编写内容(见第

9

章,2003

5.4.4r)

更改了“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编写内容(见第

章,2003

年版的

5.12s)

简化了“实施保障措施”编写内容(见第

11

章,

年版的

5.13t)

简化了“规划成果”编写内容(见第

12

章,

年版的

6.1.3、6.2

和附录

C本文件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国有林场发展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卓秋萍、刘福辉、周敏、刘菊容、郑惠成、陈静、黄朝法、郑淑娟、刘海、王念奎、刘斌。本文件于2003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IIDB35/T

508—20211 范围评价、规划期、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实施保障措施、规划成果等。本文件适用于拟建和已建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也适用于其它森林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2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8005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LYJ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总则4.1 规划任务设,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指导森林公园的保护、利用与发展。4.2 规划原则遵循“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4.3 规划要求立足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充分发挥现有风景资源优势,坚持“重在宣教、精在特色、贵在和谐”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与相关规划有效衔接。DB35/T

508—20215 现状调查、分析及评价5.1 现状调查、分析5.1.1 一般要求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座谈访问等调查方法,对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人文与社会经济、基础资料进行分析。5.1.2 自然资源包括地质资料、水文资料、气象资料、生物资源、森林康养资源等现状资料。5.1.3人文与社会经济包括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历史与文化、森林公园历史沿革和经营管理等现状资料。5.1.4 基础工程与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基础工程与游憩设施等现状资料。5.1.5 土地与环境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现状资料。5.1.6 可借景物资料。5.2 森林风景与生态环境资源评价5.2.1 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应按照GB/T

18005附录A中的表A.1、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参见附录A中的表A.2。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按公式(1)计算:𝑁

=

𝑀

+𝐿

(1)式中:N——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M——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L——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分值。A中的表A.3。5.2.2 生态环境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资源评价参见附录B中的表、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分级表参见附录B中的表B.2。线路法:按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长度计算,一般为5

m

/线路法:按每个游人所占平均道路长度计算,一般为5

m

/10

m

/面积法:按每个游人所占平均游览面积计算,可按

m

/人~

m

/5.3 森林游憩环境容量估算5.3.1 游客容量//容量(单位以“人次/年”表示)。5.3.2游客容量计算方法2 22 2卡口法:实测卡口处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合理游人量,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定合理的游客容量。6 总体布局6.1性质依据森林公园的区位因素、典型特征、主要功能、发展前景等确定其性质。6.2主题定位园的知名度。6.3 发展目标根据规划期限,分解各阶段目标。6.4功能分区6.4.1 功能分区原则生态优先:优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地域空间关系和需求。游憩、康养健身以及森林游憩配套服务等。6.4.2 功能分区类型6.4.2.1 核心景观区拥有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应进行严格保护的区域。6.4.2.2 一般游憩区DB35/T

508—20217专项规划7.1森林景观规划7.1.1 规划要求保持森林植被的自然状态,按照保护为主、改造为辅方针,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植被多样、树种乡土原则,统筹规划森林景观。7.1.2规划内容分析自然环境条件、植被现状,规划植被保护与修复措施。结合主要视线区域、景观空间和节点、水际等,构建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提升;对天然林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7.1.3 森林经营管理7.2 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7.2.1 规划要求7.2.2 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型、名称、位置、规模、保护价值等。7.2.3生物资源保护进行敏感性分析,明确需要重点保护的生物资源种类、分布、范围、保护价值等。7.2.4环境保护态停车场、生态厕所等;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不应超标排放污染物,防止污染物危害,严格实施垃圾分类。选用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植物对裸露土地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7.2.5 防灾减灾规划7.2.5.1 森林火灾防治应按照LYJ

127的要求科学规划森林防火工程。7.2.5.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调查和监测森林公园内林业有害生物,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DB35/T

508—20217.2.5.3 地质灾害防治划定有地质灾害的范围,提出防治措施,规划防护设施和标识等。7.2.6 游憩安全保障及应急管理以确保游人安全舒适为前提,规划各项游憩内容及设施。等。在危险及有潜在危险的区域,规划安全警示标志与安全防护设施等。不具备安全保障条件的区域,不应对公众开放。根据路段及地形具体情况,规划通行复线,适当设置游人短暂休息的场所及防护设施。7.2.7 管护体系明确管护范围、内容及重点,利用道路系统、瞭望塔(台)、监控卡口等,构建完善的巡护网络,规划合理的管护设施,配置必要的管护和监测设备,制定科学的管护制度。7.3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规划7.3.1 规划要求确保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的系统性和独特性,赋予时代特征,兼顾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7.3.2 规划内容歌、剧目、绘画等文创作品等;队伍建设包括运营管理者、创作队伍、宣教队伍、合作伙伴等。解说系统规划包括标识系统、解说载体等。7.4 森林游憩规划7.4.1 规划要求结合森林游憩环境容量,控制游憩行为强度,规划合理的游憩景区、组合恰当的游憩产品。7.4.2 游憩景区体现游憩景区资源特征。包括:规划景区范围、容量、布局、内容等;组织景区多元化景观、游憩活动、游憩线路等。7.4.3游憩产品将观光游憩、科普宣教、康体保健、休闲度假、科考探险等组合成结构多维的森林游憩产品。7.5森林游憩服务设施规划7.5.1 规划要求选用环保建筑材料,融入当地特色建筑风格;建筑高度以不超过周边林木平均高度为宜。DB35/T

508—20217.5.2 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统筹规划森林公园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充分借助森林公园外部住宿、餐饮、购物等设施。7.5.3 医疗救护中心规划医疗救护中心,配置医疗救护设施,及时救助突发伤病人员;或与当地医疗机构联合救助。7.5.4 公共厕所过600

m。公厕建设参照GB/T

18973执行。7.6 基础工程规划7.6.1 规划要求基础工程的布置不应破坏景观,同时应符合低碳经济、安全卫生和便于维护的要求。通信、电气、给排水工程的配套设施,设在隐蔽地段,不应造成视觉污染。基础工程规划兼顾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需要。7.6.2 道路交通进行各类交通流量和设施的调查、分析、预测,提出各类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等。防火、环保、生产、应急救援等开展;对景观敏感地段,提出控制要求。7.6.3 给、排水工程水源选定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7.6.4 供电工程线路布设等。供电电源就近利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源;无现有电源可利用或利用现有电源达不到经济合理需求时,配置自备电源。高压线路不应穿越动物集中活动区。7.6.5 通信网络工程充分利用地方现有通信网络工程,统筹规划森林公园通信网络工程。7.7 土地利用规划7.7.1 规划要求保护林地、水源地和基本农田;突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DB35/T

508—20217.7.2 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平衡表参见附录C。除道路建设外,规划用于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3%。7.8 社区共建规划综合分析社区资源现状,结合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开发利用,合理规划与社区共建发展的项目。8 环境影响评价8.1 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分析森林公园大气、水、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质量现状。8.2 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评估产生的影响。8.3 应对措施针对大气、地表水、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8.4 结论与建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提出合理建议。9 规划期56~10(10年以上)。若规划期不超过10年,分为近期(5年以内)、远期(5年)。步完善森林公园主体功能,全面提升森林公园景观。10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10.1 投资估算建设工程、植被与森林景观工程、资源与环境保护工程、森林游憩服务设施工程、基础工程等。根据建设时序,进行分期投资估算;根据森林公园经营管理情况,提出资金筹措途径。10.2 效益分析10.2.1 生态效益生态效益。DB35/T

508—202110.2.2 社会效益分析规划实施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繁荣生态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社会效益。10.2.3 经济效益分析规划实施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11 实施保障措施阐述政策、组织、资金、技术、人才等保障措施,确保森林公园规划建设能协调有序地进行。12 规划成果规划成果由正文、表格、图件等组成。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写提纲及图件参见附录D。X120F126.5B

a30M

bX220F2X31040F310X415F4X5F5Z1.51.5Ta

B

=ΣXiFi/ΣF。b

M

B

Z

T。DB35/T

508—2021附 录A(资料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表单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理想值计算见表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标准见表。表A.1表A.1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理想值计算2森林公园规划面积>500

1.02401.51501.01500.5100

km100

100

1.5100

km1.0距省会城市(含省级市)或著名的旅游区(点)超过200

0.550

km1.050

km0.5国道或省道,交通车随时可达,客流量大。1.0省道或县级道路,客运车较多,有一定客流量。0.5水路较方便,客运量大,在当地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1.0水路较方便,有客运。0.5100

内有国际空港。1.0园内有多种交通方式可供选择,具备游览的通达性。1.0园内交通方式较为单一。0.5自有水源或各区通自来水,有充足变压电供应,有较为完善的内、外通讯条件,游憩接待服务设施较好。1.0通水、电,有通讯和接待能力,但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一般。0.5各单项指标评分值累加得出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分值(L30N40资源价值和游憩价值较高,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20N3010N20N10N

DB35/T

508—2021表A.2

表A.2

森林公园游憩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表表A.3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定标准H10GB

309510GB

3095GB

309510GB

383810GB

3838GB

3838203

3700

60

/cm

173

3700

30

/cm

133

3700

10

/cm

123

3700

3700

10200

310300

3600

3

/m3101020H4538H4530H38H30H

DB35/T

508—2021附 录 B(资料性)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表单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见表B.1,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分级见表。表B.1

表B.1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评价表表B.2

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资源分级表hm2hm2101112131415DB35/T

508—20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