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商业改革与社会变迁_第1页
太平天国的商业改革与社会变迁_第2页
太平天国的商业改革与社会变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平天国的商业改革与社会变迁

1840年英国的大炮打开了古老的中国。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经济制度一直没有按规定进行。因此,各阶层群众从自己的角度探索了中国的道路。太平天国的农民、洋务官和革命者都想按照自己的理想改造中国的经济制度,但他们的尝试没有成功。他们的失败值得后人记住。一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原则在经济制度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但是它在经济上推行农民平均主义政策,这种政策在理论上是幼稚的,在实践中又有很多弱点,因而不可能真正取代封建经济制度。清代土地兼并剧烈,地租剥削沉重。“一邑之中,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首先,农民平均主义的工商业政策取消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太平天国的百工衙和诸匠营把天京城里的各行各业都统制起来,产品归圣库,实行供给制,完全脱离市场供求关系。日子久了,不能不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变为发展生产的阻力。废除商业更加不切实际,造成物资供应的严重匮缺。按照拜上帝教的教义,创造价值的是神,从土地五谷到工商百货皆上帝所赐,所以洪秀全主张“天下人人不受私”。在定都天京以后制订了“待百姓条例”,宣布废除私有财产和私人工商业。在私有制还处于发展的历史阶段,洪秀全企图废除私有财产和私人工商业,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只会引起严重的社会不安,激起强烈的反对。虽然杨秀清的诰谕和石达开在安徽主政的实践,都没有实行洪秀全的主张,但是洪秀全的主张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罗大纲在镇江也没有废除工商业,而是保证公平买卖,致使镇江商业繁荣不衰。与此同时,天京城内企业归公造成供应困难,不得不在城外设买卖街,天京总圣库的物资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向商人采购。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私人工商业的镇江便成了废除私人土商业的天京的物资来源。“常时成船满载而来……食物、其次,即使采用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也要有“民主”的保障,太平天国的平均主义原则缺乏民主主义政治制度的保证,因而经不起领导阶层封建特权的侵蚀,很快被破坏和变质了。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便自视为天下万国之主,于是大建宫室,“穷极壮丽……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在太平天国后期,1859年洪仁玕抵达天京,经洪秀全旨准颁行了《资政新篇》,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纲领,企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可惜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个纲领未能实行。然而,这个纲领的提出,实际上也是宣告了以农民平均主义来改造封建经济制度的尝试的失败。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后,清朝统治者取得了一段时期的暂时太平。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廷朝野有一部分洋务派人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兴办新式企业,以机器代替手工生产,他们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洋务运动成为一场谋求近代化的经济制度变革。洋务运动顺应了近代中国必然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中国有了第一批本国资本的近代企业,这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长无疑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然而,旧的经济制度十分顽强,洋务运动的成效是有限的。第一,洋务运动对经济制度的变革比较肤浅。由于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许可下由封建官僚发起的,他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否定传统的经济制度,所以它满足于引进新式机器技术,而对于整个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则视若洪水猛兽。按照张之洞的说法,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官僚所坚持的封建体制同近代技术发展要求实行的讲究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背道而驰,洋务派官僚虽有引进新式技术的愿望,却不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愿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办事,所以他们纵有振兴民族工业的雄心,也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梁启超批评李鸿章“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官商矛盾也影响了经济制度变革的深入。所谓洋务是一个内容复杂的概念,按当时人的理解,“讲制造也,则曰必精算学;言交涉也,则曰必通语言;办教案也,则曰必谙外交;言通商也,则曰必通商情。合交涉、制造、教案、通商诸务,而概之以一名词,曰洋务”第二,洋务派受到守旧派的严重牵制,国家决策层内的对抗影响了变革的进程。洋务派官僚大部分是汉族地方官,掌握中央大权的主要是满族守旧派官僚。每一项洋务活动都要受到守旧派的种种非议。守旧派对洋务派搞的这种“中体西用”的有限改革也不能容忍,斥之为“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由于工业化的方略没有成为清政府的国策,所以洋务运动提不出一个长远目标和总体规划。洋务派官僚背着沉重的传统的包袱,对经济制度的变革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从办军事工业到办民用工业、从官办企业到官督商办企业,莫不如此,他们往往是被经济规律所强制,才不自觉地迈出一小步。洋务运动不是一场成功的经济制度变革,其根本弱点在于它企图依靠清政府和封建官僚,在不改变封建秩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近代化,这不能不是一种空想。三维新派在变革的道路上受到质疑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急剧加深,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了带有鲜明的救亡图存色彩的系统的改良主义理论,积极要求全面变革社会经济制度。康有为指出:洋务派的“弥补”政策,是“变事而已,非变法也”第一,变法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戊戌变法在经济上的目标是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所以它的社会基础就是中国新兴的资本家阶级,可是这个阶级尚未产生自己的政党、组织,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本来是新兴的资本家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围绕改变经济制度还是维特旧秩序问题的斗争,却曲折地表现为清廷内部的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没有坚强的阶级力量作为自己的后盾,只能把改革的成败维系在光绪帝身上。封建守旧势力对资本家阶级完全无所顾忌,只要制服光绪帝也就阻止了变革。康有为在逃亡途中说:“反维新运动,是西太后和光绪帝之间争权的结果。”第二,变法缺乏干部。维新派在中央和地方都没有取得优势,虽然光绪帝起用了一批维新派人士,但是他们不掌握实权,因为光绪帝本身也没有什么实权,他要看西太后的脸色行事。在变法过程中维新派所能做的只是通过光绪帝发布诏书、谕令。变法必然触犯那些凭藉旧制度和旧秩序而取得既得利益的人,这些人必然敌视改革。光绪帝说“守旧衰谬之大臣”“盈廷皆是”第三,变法没有采取稳妥的策略。维新派地位不稳,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已属大幸,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从容不迫地设计一套变革的策略。他们抓住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机会,将各种主张和盘托出,各种新政诏书、谕令,犹如倾盆大雨一下子抛出,马上引起人心浮动,激起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变法的阻力主要来自封建官僚和社会上的习惯势力,维新派明白对立面的情况,却没有采取稳妥的策略来对付。在百日维新期间,一下子发布了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及广东、湖北、云南巡抚、河东总督、各省粮道等衙门和官职的诏谕,有人估计,因裁官而受到牵连失去职位的将及万人。这批人“人心皇皇,更有与维新诸臣不两立之势”第四,维新派对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和封建军阀抱有太多的幻想,因而对守旧势力的进攻不能进行有效的反击,这也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西太后紧锣密鼓筹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