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十章1
脑、脊髓脑、脊髓之外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2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3一、神经元一、神经元4(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中枢:
1011个(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中枢:5不同神经元结构及功能部位不同神经元结构及功能部位6神经元基本功能1、接受刺激2、传递信息神经元基本功能1、接受刺激7(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1、功能:传导兴奋
神经冲动2、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冲动2、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8(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①直径:②髓鞘有无:(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①直径:②髓鞘有无:9(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①直径:②髓鞘有无:
③髓鞘厚度:④温度:(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③髓鞘厚度:④温度:10
4、神经纤维的分类4、神经纤维的分类11(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顺向逆向快(40-500mm/d),慢(1-12)1、特点:双向双速胞体轴突末梢(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顺向逆向快(40-500mm/12(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营养性因子(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营养性因子13二、神经胶质细胞功能①支持作用②修复和再生作用③免疫应答作用④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⑤绝缘和屏障作用⑥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⑦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二、神经胶质细胞功能14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第二节15一、突触传递化学突触(神经递质)电突触(局部电流)经典突触非定向突触一、突触传递化学突触(神经递质)经典突触非定向突触16(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结构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17
2、经典的突触分类
2、经典的突触分类18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传递)Ca2+3、突触传递过程(电-化学-电传递)Ca2+19电-化学-电传递电-化学-电传递20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去极化(超级化)突触后电位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214、突触后电位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
Na+(主)、K+通透性增大
4、突触后电位2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23EPSP和IPSP的机制EPSP和IPSP的机制244、突触后电位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膜释放:
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
Cl-通透性增大
4、突触后电位2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伸肌肌梭伸肌屈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伸肌肌梭伸肌屈肌264、突触后电位3)慢突触后电位
慢EPSP:
K+电导降低
慢IPSP:
K+电导增高4、突触后电位慢IPSP:27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28
产生部位:轴突的始段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部位:轴突的始段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29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30
6、突触的可塑性
1)概念: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2)形式:
①强直后增强
②习惯化和敏感化
③长时间增强和长时间抑制6、突触的可塑性31(二)非定向突触传递
(二)非定向32(二)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
①不存在突触前膜及后膜的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③递质传递时间长短不一④递质的影响取决于效应细胞有无相应受体
(二)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33(三)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
缝隙连接
(三)电突触传递34二、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
1、概念: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①合成②储存③作用
④失活⑤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二、神经递质和受体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35
3、调质:
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4、递质和调质的分类3、调质:4、递质和调质的分类36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375、递质的共存:①概念②意义:
协调生理过程5、递质的共存:386、递质的代谢:6、递质的代谢:39(二)受体
1、概念:
2、配体:
激动剂、拮抗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等。
(二)受体40
3、受体的分类
1)天然配体分类: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2)受体激活机制分类:
①离子通道型受体
②G-蛋白耦联受体3、受体的分类41
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①受体有亚型:产生多样化效应
②受体存在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③受体的调节:上调;下调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②受体存在部位:③受体42(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ACh及其受体:
(1)胆碱能神经元:(2)胆碱能纤维及分布:
①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③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④支配骨骼肌的舒血管神经
(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43(3)胆碱能受体:
①毒蕈碱受体(M受体)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阻断剂:阿托品外周分布: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3)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外周分布: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44(3)胆碱能受体:
②烟碱受体(N型受体)
—化学门控通道
N1: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
(六烃季胺、筒箭毒碱)
N2:骨骼肌终板膜
(十烃季胺、筒箭毒碱)
(3)胆碱能受体:45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1)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2)肾上腺素能纤维及分布:(除…之外)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2)肾上腺素能纤维及分布:46(3)肾上腺素能受体
—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1)α受体(α1α2
)
2)β受体(β1β2β3
)
(3)肾上腺素能受体473)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的影响因素①受体的特性:兴奋效应—α受体(主)抑制效应—β受体(主)②配体的特性:NE:α受体(主)
E:α、β受体异丙肾上腺素:β受体(主)③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平滑肌平滑肌3)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的影响因素平滑肌平滑肌48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①α受体:
酚妥拉明—α1(主)、α2
哌唑嗪—α1育亨宾—α2
可乐定治疗高血压+②β受体:
普萘洛尔—β受体;丁氧胺—β2受体;阿提洛尔、心得宁—β1受体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可乐定+②β受体:49
3、中枢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2)单胺类:
NE、多巴胺、5-HE。
3)氨基酸类:
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
抑制性递质:r-氨基丁酸、甘氨酸。
4)肽类:阿片肽、脑-肠肽、下丘脑调节性肽等
5)嘌呤类:腺苷、ATP。
6)其他递质:组胺、NO、CO。3、中枢神经递质50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51(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和聚合式联系单线式联系(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和聚合式联系单线式联系52(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连锁状与环状联系(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连锁状与环状联系53(三)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单向传布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三)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54(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意义:
协调不同中枢的活动。伸肌肌梭伸肌屈肌(四)中枢抑制意义:伸肌肌梭伸肌屈肌55(四)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②回返性抑制
意义:
终止活动,或使同一中枢神经元活动同步。(四)中枢抑制意义:56(四)中枢抑制
2、突触前抑制
CABAB
C(四)中枢抑制CABABC57
2、突触前抑制
1)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
2、突触前抑制58
2、突触前抑制
2)特点:
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不产生IPSP;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100-200ms)。
3)意义:控制感觉传入活动。
2、突触前抑制59《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60神经纤维与突触传递的比较神经纤维与突触传递的比较61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三节62视觉传导道:视杆和视锥细胞为四级神经元接替;听觉传导道:经更多神经元接替;嗅觉传导道:与感觉接替核无关。特殊感觉的传导道视觉传导道:视杆和视锥细胞特殊感觉的传导道63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
1、躯干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前)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64
躯体感觉的传导道第一级神经元:脊髓神经节脑神经节第二级神经元:脊髓后角脑干的有关神经核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大脑皮层躯体感觉的传导道65精细触压觉、本体感觉粗略触压觉精细触压觉、本体感觉粗略触压觉66
1)深感觉传导路:
(先上行,后交叉)①精细触压觉②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
1)深感觉传导路:67
2)浅感觉传导路:
(先交叉,后上行)①粗略触压觉②温度觉③痛觉2)浅感觉传导路:68脊髓横断面示意图脊髓横断面示意图69
2、丘脑的核团
1)特异感觉接替核:
第二级感觉传导纤维
感觉接替核(换元)大脑皮层感觉区(除嗅觉)
功能:形成特异性感觉。
2、丘脑的核团70
2、丘脑的核团
2)联络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
联络核(换元)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功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2、丘脑的核团71
2、丘脑的核团
3)非特异投射核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非特异投射核(多突触换元)大脑皮层
功能: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2、丘脑的核团72
3、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点对点投射)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3、感觉投射系统732)非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核群
(逆散投射)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2)非特异投射系统:74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
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75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76(二)大脑皮层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3-1-2区)
(二)大脑皮层代表区77
人大脑皮层感觉区
人大脑皮层感觉区78
第一体表感觉区特点:
①交叉投射(头面部投射-双侧)
②整体为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安排为正立。
③投射区越大,感觉分辨精细程度越高
第一体表感觉区特点:79
大脑皮层感觉柱
①大脑皮层细胞以纵向的柱状排列并垂直皮层表面,构成感觉柱。
②是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③是传入-传出信息的整合处理单位。大脑皮层感觉柱80
2)第二体感区
①
部位: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人类)
②特点
①空间分布正立
②定位不清晰
③双侧投射2)第二体感区81
2、本体感觉投射区(1)部位:中央前回(4区)(2)特点:与第一体感区相似
2、本体感觉投射区82(三)躯体感觉1、触-压觉(三)躯体感觉1、触-压觉83(三)躯体感觉
2、本体感觉(三)躯体感觉2、本体感觉84(三)躯体感觉
3、温度觉
特异投射系统(主)非特异投射系统(主)4、痛觉1)体表痛①快痛:Aδ类纤维SⅠ、SⅡ②慢痛:C类纤维扣带回(三)躯体感觉特异投射系统(主)非特异投射系统(主)4、痛觉85(三)躯体感觉
4、痛觉2)深部痛:慢痛、定位不明确。(三)躯体感觉4、痛觉86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
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87(二)内脏感觉
1、内脏痛特点:①定位不准确。
②缓慢、持久。
③对牵拉、缺血、炎症敏感,对切割、烧灼、电刺激不敏感。
④常伴随不安等情绪变化。(二)内脏感觉88(二)内脏感觉
2、体腔壁痛
3、牵涉痛
①概念:
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二)内脏感觉89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90②牵涉痛产生机制②牵涉痛产生机制91三、特殊感觉投射区
1、视觉:枕叶距状裂上下缘
2、听觉: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三、特殊感觉投射区92视觉传入通路及视网膜各部分在视皮层投射规律的示意图视觉传入通路及视网膜93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94
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95脊髓αγ
运动神经元的比较
类别会聚的信息源发出纤维及粗细支配及递质作用α运动神经元高位中枢下传信息;脊髓后根传入信息;α传出纤维粗梭外肌;Ach直接发动肌肉收缩γ运动神经元仅高位中枢下传信息γ传出纤维细梭内肌;Ach调节肌梭感受装置的敏感性脊髓αγ运动神经元的比较α运动α传出梭外肌;Achγ运96运动单位(α+肌纤维)运动单位(α+肌纤维)97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98最后公路外周高位中枢脊髓α运动神经元脑运动神经元反射传出冲动最后公路最后公路外周高位中枢脊髓α运动神经元反射传出冲动最后公路99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1、脊休克:了解脊髓功能?与高位中枢离断(C5)→脊动物
无反应状态→脊休克二、姿势的中枢调节(一)脊髓的调节功能1、脊休克:了解脊髓功100
表现:骨骼肌紧张性↓;血压↓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粪、尿积聚。(以后反射可恢复)表现:骨骼肌紧张性↓;101脊反射恢复速度:进化程度蛙——几分钟;犬——数天;人——数周至数月反射复杂程度简单原始→复杂内脏反射:部分恢复脊反射恢复速度:进化程度蛙——几分钟;反射复杂程度简单原始→102脊休克产生原因?损伤本身?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脊休克产生原因?损伤本身?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103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
①初级中枢②受高位中枢控制屈肌反射↑→抑制作用伸肌反射↓→易化作用康复:锻炼伸肌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①初级中枢②受高位中枢控制屈肌104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105(1)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1)对侧伸肌反射106
屈肌反射
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屈肌反射107(1)对侧伸肌反射刺激强度加大,则在同侧肢体屈曲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意义:
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身体平衡。属于姿势反射。(1)对侧伸肌反射意义:108对侧伸肌反射左右对侧左右109(二)牵张反射
1、定义: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
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过程。
2、类型:腱反射、肌紧张
(二)牵张反射110肌梭感受器肌梭感受器111肌梭感受器肌梭感受器112
①肌梭感觉装置与梭内肌收缩成分串联。
②肌梭感觉装置与梭外肌收缩成分并联。
肌梭结构特点①肌梭感觉装置肌梭结构特点113肌梭神经的组成肌梭神经的组成114肌梭传入纤维:终止于α神经元。梭内肌:由γ神经支配肌梭传入纤维:终止于α神经元。115肌梭在不同状态下传入神经放电改变的示意图肌梭在不同状态下传入神经116肌梭长度感受器。γ神经调节肌梭的敏感性。肌梭长度感受器。117
1)腱反射
(位相性或动态性的牵张反射)
①定义: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1)腱反射118②腱反射特点:
感受器:肌梭
中枢:脊髓(单突触反射)
效应器:同一快肌肉快肌纤维
效果:力量大的同步快速收缩②腱反射特点:119膝跳反射膝跳反射120③腱反射反射弧:
牵拉肌肉
→肌梭→Ⅰa纤维→脊髓α-MNs→快肌纤维收缩③腱反射反射弧:121常用的腱反射名称检查方法中枢部位效应膝反射扣击膑韧带腰2-4小腿伸直肘反射扣击肱二头肌肌腱颈5-7肘部屈曲跟腱反射扣击跟腱腰5-骶2脚向足底方向屈曲常用的腱反射名称检查方法中枢部位效应膝反射扣击膑韧带腰2-122④腱反射的临床意义:
了解NS的功能状态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的损害或中断。腱反射亢进:提示高位中枢病变。④腱反射的临床意义:123(2)肌紧张:
(紧张性或静态性牵张反射)
①定义: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直立→重力→关节弯曲→牵拉抗重力肌→伸肌反射性收缩→维持直立(2)肌紧张:直立→重力→关节弯曲→牵拉抗重力肌→伸肌反射124②意义:
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②意义:125③特点:
感受器:肌梭
中枢:脊髓(多突触反射)
效应器:同一快肌肉慢肌纤维
效果: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力量小,无明显动作。③特点:126腱反射和肌紧张比较内容 腱反射肌紧张相同点牵张反射不同点牵拉方式快速缓慢持续传入神经IaIa、II收缩特点同步快速持续交替中枢联系单突触多突触生理意义协助诊断疾病维持姿势腱反射和肌紧张比较内容 腱反射肌紧张相同点牵张反射不同点牵拉127腱器官腱器官128腱器官张力感受器与梭外肌呈串联关系腱器官张力感受器129
3.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2.当梭外肌等张收缩时,1.当梭外肌等长收缩时,
腱器官传入,肌梭传入;腱器官和肌梭传入腱器官传入,肌梭传入问题:↑不变;不变↓均↑3.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2.当梭外肌等张收缩时,1.当梭130腱器官功能:反牵张反射
腱器官传入↑→α-MNs兴奋性↓→肌肉舒张腱器官功能:反牵张反射腱器官传入↑→α-MNs兴奋性↓131腱器官适宜刺激:阈值高的牵拉刺激腱器官适宜刺激:阈值高的牵拉刺激132牵张反射屈肌反射
刺激外力牵拉伤害性刺激感受器
肌梭
皮肤感受器效应器
受牵拉同一肌肉。屈肌伸肌均有,伸肌明显
屈肌后发放无有屈肌反射与牵张反射不同点
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刺激外力牵拉伤害性刺激感受器肌梭133(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134正常:抑制区和易化区协调活动。
不协调的表现:
去大脑僵直正常:抑制区和易化区协调活动。不协调的表现:135
去大脑僵直本质:
伸肌肌紧张亢进
产生机制:
相对不平衡:抑制区↓易化区↑去大脑僵直产生机制:相对不平136
大脑皮层运动区前庭核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小脑前叶两侧部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γ脊髓α
梭内肌梭外肌(伸肌)
(肌梭)+-++大脑皮层运动区前庭核+-++137γ僵直α僵直γ僵直α僵直138γ僵直α僵直下行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作用γ神经元α神经元切断背根消失不消失γ环路经过不经过α僵直与γ僵直的不同点γ僵直α僵直下行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作用γ神经元α神经元切139临床表现人体抗重力肌上肢:屈肌下肢:伸肌。
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rigidity(蝶鞍囊肿)临床表现人体抗重力肌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rig140人去大脑僵直现象人去大脑僵直现象141
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旋转加速度反射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142(1)状态反射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
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迷路紧张反射
颈紧张反射(1)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迷路紧张反射颈紧张反143①迷路紧张反射
现象:(去大脑动物)
A.仰卧时,伸肌紧张性↑
B.俯卧时,伸肌紧张性↓①迷路紧张反射现象:(去大脑动物)144⑵翻正反射(Rightingreflex)头部位置不正常→视觉、迷路→头部翻正→与躯干位置不正常→本体感受器→躯干翻正。⑵翻正反射(Rightingreflex)头部位置不正常145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皮层小脑)(脊髓小脑)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皮层小脑)(脊髓小脑)146(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1、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运动前区(4区、6区)
(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147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148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
①交叉性:②倒置性:空间定位呈身体倒影,但头面部仍正立。③不均一性:代表区愈大,运动精细复杂程度愈高。④单一性:精细的功能定位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①交叉性:②倒置性:空间定位呈身体倒影,但149
皮层运动柱:柱→
控制几块肌肉肌肉←
几个柱控制。基本功能单位皮层运动柱:柱→控制几块肌肉基本功能单位1502、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1)发起随意运动的通路:
①皮层脊髓束:
皮层运动区→内囊、脑干→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2、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1)发起随意运动的通路:
①151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152皮层脊髓前束姿势维持、粗大运动躯干、四肢近端肌肉皮层脊髓前束姿势维持、粗大运动躯干、四肢近端肌肉153皮层脊髓侧束精细、技巧性运动四肢远端肌肉皮层脊髓侧束精细、技巧性运动四肢远端肌肉154②皮层脑干束:
皮层运动区→内囊→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②皮层脑干束:155(2)协调随意运动通路①顶盖脊髓束②网状脊髓束③前庭脊髓束④红核脊髓束调节姿势维持、粗大运动调节精细运动(2)协调随意运动通路①顶盖脊髓束调节调节156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157临床特点
硬瘫
软瘫分布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和截瘫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肌紧张张力↑张力↓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消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巴彬斯基征(-)肌萎缩轻度,废用性萎缩显著,早期出现运动通路损伤临床特点硬瘫软瘫分布范围较广,偏瘫、单瘫和158
(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
(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159
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回路
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回路160直接通路:新纹状体活动兴奋大脑皮层兴奋间接通路:
抑制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兴奋直接通路:间接通路:161有关疾病:(1)震颤麻痹
(帕金森病):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
①症状
A.全身肌紧张性增高,肌肉强直;
B.随意运动少,动作缓慢;
C.表情呆板;
D.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有关疾病:①症状162②病变部位及病因:
双侧黑质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A.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受损a.患者脑内多巴胺↓;b.利血平→动物→震颤麻痹;c.L-Dopa→动物→症状好转。②病变部位及病因:
双侧黑质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163B.纹状体ACh神经元功能亢进a.ACh→苍白球→对侧症状↑;b.Atropine→苍白球→对侧症状↓B.纹状体ACh神经元功能亢进164病变机制病变机制165静止性震颤:
丘脑外侧腹核
破坏/切断苍白球至丘脑外侧腹核纤维→静止性震颤消失。静止性震颤:166③治疗:
L-dopa;
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东莨菪碱、安坦等。③治疗:167(2)舞蹈病
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
①症状: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肌张力降低(2)舞蹈病168②病变部位及病因:
双侧新纹状体病变,其GABA神经元受损②病变部位及病因:169基底神经节功能:尚不清晰①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②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③调节肌紧张④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基底神经节功能:①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170前庭小脑功能
维持姿势的平衡和眼球运动
受损表现:①动物切除实验:
A.猴:不能保持身体平衡
B.犬:不再得运动病
C.猫:位置性眼震颤前庭小脑功能受损表现:171②患者的临床表现:
A.平衡障碍
B.眼球运动异常②患者的临床表现:172脊髓小脑功能
①调节肌紧张维持躯体平衡②协调随意运动脊髓小脑功能173损伤:小脑性共济失调:
a.意向性震颤
b.协同不能
c.小脑步态
d.肌张力减低损伤:174皮层小脑功能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
过程:①开始阶段:不协调②学习过程:逐步协调/小脑参与③学习熟练:非常协调和精确/小脑贮存皮层小脑功能过程:175皮层小脑功能
受损: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皮层小脑功能受损:176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177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178自主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自主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179(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
1、自主神经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组成。②节后纤维:交感(长)——递质(NE)副交感(短)——递质(Ach)①节前纤维:交感(短)——递质(Ach)副交感(长)——递质(Ach)(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1、自主神经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180
2、起源不同。
3、作用效应交感—广泛,副交感—局限。
①交感几乎支配所有内脏器官,
副交感—局限。②交感节前与节后神经元的突触联系辐散度高,
副交感—低。①交感几乎支配所有内脏器官,②交感节前与节后神经元的突触181(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182(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1、紧张性支配
2、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3、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肾上腺系统、迷走-胰岛素系统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183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184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体温调节
2、水平衡调节
摄水-血浆晶体渗透压↑
-细胞外液量↓排水-ADH(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85
3、对腺垂体、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4、对生物节律的控制:日周期
5、其他:3、对腺垂体、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186第六节
脑电活动与觉醒和睡眠
第六节187一、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
一、脑电活动188(一)脑电图(EEG)
自发脑电活动
脑电图:
头皮表面——自发脑电活动
皮层电图:
开颅—皮层表面—自发脑电活动
(一)脑电图(EEG)1891、脑电图波形
分为4种基本波形1、脑电图波形
分为4种基本波形190
1)各波参数及意义频率(次/s)幅值(μV)意义δ波:0.5—3慢
20—200高睡眠、疲劳
θ波:4—7100—150困倦
α波:8—1320—100清醒安静闭眼
β波:14—30快
5—20低紧张活动1)各波参数及意义1912)α波梭形和α波阻断2)α波梭形和α波阻断192
2、同步化与去同步化概念
1)同步化: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趋向步调一致时,出现低频高幅慢波。
——抑制过程的加深
2、同步化与去同步化概念
1193
2、同步化与去同步化概念
2)去同步化: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不一致,出现高频低幅快波。
——兴奋过程的增强
2、同步化与去同步化概念
2)194(二)皮层诱发电位
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的波形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二)皮层诱发电位195
1、波形:
1)主反应:先正(向下)
后负(向上)
2)次反应
3)后发放:一系列正相周期性波动。
1、波形:
1)主反应:1962、意义:1)临床用于中枢病变定位诊断如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2)用于科学研究
如皮层感觉区的定位。2、意义:197《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198二、觉醒与睡眠
觉醒与睡眠是机体必需的觉醒适应环境变化睡眠促进精神和体力恢复
二、觉醒与睡眠199(一)觉醒状态的维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起作用(一)觉醒状态的维持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起作用200
1、觉醒状态划分
1)脑电觉醒状态:脑电波:为去同步化快波。行为:不一定呈现觉醒状态。
2)行为觉醒状态:出现觉醒时的各种行为表现。1、觉醒状态划分2012、觉醒状态的维持机制
实验:①静脉注射阿托品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同步化慢波、行为觉醒②单纯破坏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脑电快波、行为睡眠2、觉醒状态的维持机制
实验:202
结论(1):行为觉醒的维持与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有关
203实验:
①破坏蓝斑核上部NE能系统:脑电快波—减少,新异刺激—脑电快波、唤醒作用②静脉注射阿托品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同步化慢波、行为觉醒
实验:204
结论⑵:脑电觉醒与蓝斑核上部NE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有关
205(二)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
慢波睡眠(SWS):同步化慢波
快波睡眠(FWS)或称异相睡眠:
去同步化快波(二)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206正常成年人整夜睡眠两个时相交替的示意图正常成年人整夜睡眠两个时相交替的示意图207
1、慢波睡眠分5期1、慢波睡眠208
表现:
①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②视、嗅、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③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④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占优势。意义:
生长素分泌增加,促进生长、体力恢复。表现:2092、快波睡眠
表现:
①脑电图-β波。
②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
③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几乎完全松弛。
2、快波睡眠210④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
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
⑤做梦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211意义:
是必需的生理活动过程①此期间生长素分泌减少,但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新突触的建立,促进精力的恢复。②此期间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易致某些疾病(心绞痛、哮喘、脑血管病等)的发作
意义:212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2131.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两者的作用是拮抗的:心脏:迷走N起(-)作用,交感N起(+)作用;小肠平滑肌:迷走N其运动,交感神经其活动;使NS从正反两方面调节效应器官的活动,使之保持适合机体需要的工作状态。1.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两者的作用是拮抗的:214有时交感N和副交感N的作用是一致的:如,在唾液腺两者均促进唾液分泌,但交感N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少而粘稠,副交感N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多而稀薄。有时交感N和副交感N的作用是一致的:215
2.紧张性支配:例:切断心迷走N心率加快,切断心交感N,心率减慢;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N,瞳孔散大,切断交感N,瞳孔缩小;2.紧张性支配:216中枢紧张性的原因:反射因素: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维持心迷走N中枢紧张性起重要作用;体液因素:如中枢内CO2浓度对维持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起重要作用。中枢紧张性的原因:2173.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如:刺激交感神经,可使有孕子宫收缩(α1受体),无孕子宫舒张(β2受体);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处于收缩状态的胃幽门舒张,使处于舒张状态的收缩。3.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2184.对机体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⑴交感NS的活动比较广泛,常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整个系统的活动在于调动机体的潜能以适应环境的急变,维持内环境的稳态。4.对机体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⑴交感N219尤其在应急状态下表现更为突出:出现心跳加强加快、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增高、支气管舒张、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糖原分解加速和血糖升高等现象。尤其在应急状态下表现更为突出:出现心跳加强加快、皮肤内220⑵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在安静时作用较强。整个系统的活动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蓄积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如,心脏活动的抑制、瞳孔缩小、消化功能增强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能量的补充等。⑵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在安静时作用较强。221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Centralregulationofvisceralactivity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222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Regulationofvisceralactivitybyspinalcord1.脊髓是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脊休克过去后,一些反射如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便排尿反射、勃起反射等可以恢复,说明了这一点;(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232.这种反射调节的功能是初级的,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如截瘫患者,虽血管张力反射恢复,但体位性Bp调节反射能力,患者由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时感到头晕,因为外周阻力血管不能及时发生改变;排便反射虽恢复,却不能受意识控制。2.这种反射调节的功能是初级的,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224(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ofvisceralactivitybylowerbrainstem(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25
1.延髓:⑴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如:呼吸、循环系统等的基本中枢;延髓受损可迅速引起死亡。
⑵延髓发出的传出纤维支配头面部的全部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胰腺、胃、肝脏和小肠等。1.延髓:226
2.脑干网状结构:存在着许多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维支配脊髓,调节脊髓的自主神经功能。
3.中脑: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所在部位,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病变侵犯到中脑,预后不良。2.脑干网状结构:存在着许多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227(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ofvisceralactivitybyhypothalamus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可分为前、后、内、外四个区。(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281.体温调节:只有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的完整动物才有恒定体温的能力。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及其既能感受温度变化,又能对传入温度信息进行整合的温度敏感神经元。1.体温调节:229
2.摄食行为调节:摄食中枢饱中枢所所在部位: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腹内侧核给给予刺激:动物多食动物拒食破破坏中枢:动物拒食动物食欲增加而肥胖饥饥饿状态:放电频率增多放电频率较低局注葡萄糖:放电频率↓放电频率↑血血糖水平:血糖↓时,兴奋血糖↑,兴奋此另外,饱中枢活动加强时,可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2.摄食行为调节:230
3.水平衡调节:⑴下丘脑存在控制摄水的区域:位于外侧区,摄食中枢尾侧。刺激该区,饮水↑;毁损该区,饮水↓
⑵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ADH的分泌,调节肾脏水的排出量。3.水平衡调节:⑵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231
4.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1)下丘脑内存在神经原分泌9种调节肽影响腺垂体7种激素的分泌,如TRH对TSH,CRH对ACTH等。(2)下丘脑内还存在觉察细胞,监视血中激素的浓度,起负反馈作用。4.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1)下丘脑内存2325.对情绪反应的调节:⑴间脑以上去大脑猫出现“假怒”现象,正常时,由于下丘脑的这种活动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而表现不出来,提示下丘脑与情绪反应有关;
⑵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位于近中线两侧的腹内侧区。刺激该区出现交感N活动亢进现象和防御反应;5.对情绪反应的调节:⑵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位于233
⑶下丘脑腹内侧区与边缘前脑杏仁
核有联系,杏仁核皮质内侧核群
可抑制腹内侧区活动。⑷下丘脑疾病患者常发生情绪异常。⑶下丘脑腹内侧区与边缘前脑杏仁
核有2346.对生物节律(biorhythm)的控制:生物节律按频率高低分为:
(1)高频节律:低于一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等;
(2)中频节律:即日周期,如体温变化、某些激素的分泌等;6.对生物节律(biorhythm)的控制:(2)中235
(3)
低频节律: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日周期的控制中心。(3)低频节律: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236(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ofvisceralactivitybycerebralcortex(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Regulat237
1.新皮层:刺激新皮层一定区域,除能引起躯体运动外,也能引发一定的内脏功能活动的变化。
如刺激6区,除引起肢体运动外,还可引起肢体的血管舒缩反应。表明,新皮层参与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1.新皮层:刺激新皮层一定区域,除如刺激6区,除引2382.边缘系统(limbicsystem)
:⑴边缘系统由三部分构成:边缘叶: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在脑干周围的弯曲环周结构,包括海马、穹隆、扣带回、海马回等。大脑皮层:岛叶、颞极、眶回;皮层下结构:隔区、杏仁核、下丘脑、丘脑前核等;2.边缘系统(limbicsystem):239⑵边缘系统的功能:①参与摄食行为调节:如杏仁核易化饱中枢,抑制摄食中枢;②参与情绪反应调节:如刺激杏仁核不同部位,可出现恐惧、逃避、攻击等行为;⑵边缘系统的功能:240
③参与性行为调节:有杏仁核、梨状皮层、下丘脑视前区等参与;④参与学习和记忆功能调节:如海马,切除颞叶而损伤了海马的患者丧失近期记忆功能;⑤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反应复杂。③参与性行为调节:有杏仁核、梨状皮层、下丘脑视前区等241三、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1.本能行为
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2.情绪反应
是指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如惊恐、发怒等)伴有的生理反应。三、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1.本能行为2.情绪242
3.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主要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活动有关。情绪反应增强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3.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主要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活动有243(一)本能行为的调节
1.摄食行为调节摄食行为是动物和人类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活动。实验证明损毁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拒食行为,而刺激该区则引起暴食行为,故此区为摄食中枢。(一)本能行为的调节
1.摄食行为调节244
如果损毁腹内侧核,动物出现暴食及肥胖,刺激该处则出现拒食行为,故此区为饱中枢。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之间活动存在着交互抑制关系。此外,腹内侧核内还存在葡萄糖感受器。摄水与摄食一样,也是一种本能行为。如果损毁腹内侧核,动物出现暴食及肥胖,刺激该处2452.性行为的调节
交配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动物维持种系生存的基本活动。交配的基本反射在脊髓、脑干中整合,交配欲望及伴随其的行为成分调节和下丘脑及边缘系统有关。2.性行为的调节交配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动物246刺激大鼠、猫、猴等动物下丘脑的内侧视前区,雄性或雌性动物均会出现性行为;破坏该区域,则出现对异性的冷淡、性行为的丧失。
边缘系统中的杏仁外侧核是抑制性行为部位;而杏仁皮层内侧区是兴奋性行为部位。刺激大鼠、猫、猴等动物下丘脑的内侧视前区,雄性或雌性247(二)情绪反应的调节
1.恐惧与发怒恐惧与发怒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也称格斗-逃避反应。
去皮层动物,自发或轻微刺激即可引发“假怒”(shamerange),去下丘脑动物则不易出现。(二)情绪反应的调节
1.恐惧与发怒248(1)刺激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的“防御反应区”可引发“假怒”,(2)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可引起动物攻击撕杀行为,电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可引起逃避性行为。(1)刺激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的“防御反应区”249
2.行为的激发
(1)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n)实验方法。(2)奖赏系统(rewardsystem)或趋向系统。(3)惩罚系统(punishmentsystem)或回避系统。(4)行为动机(motivation)和奖赏或惩罚有一定关系。2.行为的激发
(1)自我刺激(self-stimulat250四、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一)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
1.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元,能合成释放9种调节肽影响腺垂体活动。
2.有内分泌腺或细胞有神经支配。
3.糖皮质激素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对血管平滑肌的调节作用。四、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一)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251(二)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1.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NA抑制免疫反应,而Ach、脑啡肽则增强免疫反应。
2.神经通过内分泌系统活动来影响免疫功能。(二)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1.神经递质对免252
3.免疫系统对神经活动的影响在裸鼠中注入免疫因子白介素-1,可使下丘脑有关神经原释放更多CRH,使血液中ACTH和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3.免疫系统对神经活动的影响253(三)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
1.抑制免疫反应的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雌、孕激素和雄激素。2.增强免疫反应的激素:TRH,TSH,T3、T4和GH。3.IL-1作用于下丘脑可增加血中ACTH和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加,低浓度IL-1也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三)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
1.抑制免疫反应的激254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
HigherNervousActivityoftheBrain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255
一、学习和记忆
learning&memory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不断接受环境变化的信息而获得外界知识(新的行为习惯或经验)的神经活动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学习是记忆的前提,记忆是新的学习的基础。一、学习和记忆记忆: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贮存和读256(一)学习记忆的典型模式—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的建立⑴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conditionedreflex)
(一)学习记忆的典型模式—条件反射257A.食物→粘膜→中枢→唾液腺→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为非条件刺激B.铃声刺激→不分泌唾液。此时铃声为无关刺激。A.食物→粘膜→中枢→唾液腺→唾液258
C.铃声→食物(两者多次结合后):铃声一出现→动物就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或条件,因而把铃声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则称为条件反射。C.铃声→食物(两者多次结合后):259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首要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reinforcement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首要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260⑵操作式条件反射
operantconditionedreflex
操作式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完成一定的操作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⑵操作式条件反射261
A.大鼠在实验箱内走动偶尔踩到杠杆时→即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动物即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
B.此基础上训练动物只有当某一特定信号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的强化。训练完成后,动物见到特定信号,才会去踩杠杆而得食。A.大鼠在实验箱内走动偶尔踩到杠杆时→即得到食物,如此重262条件反射的建立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射无关刺激无反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强化!条件反射的建立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2632.条件反射的消退(extinction)
条件反射建立起来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致完全不出现。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不强化的条件下,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中枢发生抑制的刺激。2.条件反射的消退(extinction)条件反射的消退264这种由条件反射消退产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extinctiveinhibition)。条件反射的消退可能是遗忘的基础。这种由条件反射消退产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extinc2653.条件反射的泛化和分化
generalization&differentiation⑴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近似的刺激也能或多或少地引起条件反射的效应,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3.条件反射的泛化和分化266如,用100Hz音响与食物相结合,形成了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此时不但100Hz音响,就是80Hz或120Hz的音响也能引起或多或少的唾液分泌反应。如,用100Hz音响与食物相结合,形成了唾液分泌的条267⑵如果以后,只对100Hz音响刺激给予食物强化,对80Hz或120Hz音响刺激不给予强化,那么最终将导致只对100Hz刺激保持阳性效应(有唾液分泌),而对80Hz或120Hz音响则出现阴性效应(无唾液分泌),此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⑵如果以后,只对100Hz音响刺激给予食物强化,对80H268如,初学英语者对单词diary(日记)和dairy(牛奶房)的学习记忆过程。条件反射的分化是由于那些近似刺激引起了大脑皮层的抑制,并把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differentialinhibition。如,初学英语者对单词diary(日记)和dairy(269(二)人类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1.人类的条件反射⑴上述方法,原则上也可用于人类条件反射活动的研究。⑵由于人类具有语词思维功能,因此还可以应用语词强化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条件反射。(二)人类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2702.两种信号系统学说⑴第一信号:直接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受装置的现实具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木地板批发市场租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收购合同物业管理与维护责任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教育培训贷款还款协议8篇
- 建设工程招标代理合同
- 三方投资合作协议书
- 出租车租赁合同书
- 二零二四年汽车租赁公司挂靠业务及品牌代理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区块链技术应用个人劳务分包合同示例2篇
- 电子产品包装装卸协议
- 产业园装修项目终止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无人驾驶车辆测试合同免责协议书
- 2025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招聘实验技术人员52名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4届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高三日语一轮复习助词「と」的用法课件
- 毛渣采购合同范例
- 无子女离婚协议书范文百度网盘
- 2023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 一年级数学个位数加减法口算练习题大全(连加法-连减法-连加减法直接打印版)
- 五年级上册小数递等式计算200道及答案
- 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真题考点分布汇 总-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