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井中物探
简介
(2)
(杨坤彪)
井中物探
简介
(2)1
井中物探
(2)
井中激发极化法
井中物探
(2)2
井中激发极化法是地面激发极化法在钻孔中的应用,其物理基础和探测对象与地面方法相同,方法技术类似。
早期(五十年代)是保持供电电流不变记录断电后的激发极化二次场电位差,用于油田、煤田勘探校验井剖面。其缺点特别是金属矿区因受电性影响这种方式因而作用不大。六十年代进而发展了时间域和频率域采用电位差比值的井中激发极化测量。随着普查勘探隐伏矿体的需要,按供电和测量装置所在位置不同,逐渐形成一套井中激发极化法的工作方式。
该方法在用于发现井旁盲矿,定其空间位置以指导钻探施工圈定和追索矿体、矿化带等方面取得实效;在油田生产井中利用井中激电测量预测远景区,研究水淹层;水文地质定含水层含水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仪器、方法都有待发展。井中激发极化法包括激电测井和井中激电。激电测井与电阻率等地球物理测井一样,只解决井壁的有关物性问题;井中激电则解决井周存在的问题。
井中激发极化法是地面激发极化法在钻孔中的应用,其物3激发极化机体测量体极化标本激电性质的装置(a)一块黄铁矿化岩石标本的测量结果(b)a—实测充电曲线;b—换算的充电曲线;c—实测放电曲线被激发极化后,供电时间为T时观测到的电位差为和之和称为总场电位差(b)中的虚线b,便是按式得出的充电曲线,c为实测放电曲线,在地面电法通常采用的电流密度范围内,体极化效应实际上是线性的。为此引入一个称为极化率的参数,来表征体极化介质的激电性质。
激发极化机体测量体极化标本激电性质的装置4可见:岩、矿石多为体极化,被激发极化后,供电时间为T时观测到的电位差为和之和,称为总场电位差相当大范围内改变供电电流时,在观测误差范围内(<10%)与I成正比,且与供电方向无关。因此,在地面电法通常采用的电流密度范围内,体极化效应实际上是线性的。为此引入一个称为极化率的参数,来表征体极化介质的激电性质,其值的计算公式为和均与供电电流成正比(线性关系),故极化率是与电流无关的常数,但极化率与供电时间T和测量延迟时间t有关。地下体极化岩、矿石的极化率主要决定于其中所含电子导电矿物的体积百分含量及其结构。不含电子导电矿物的岩石,其极化率通常很小,激电效应随岩、矿石中电子导电矿物含量增高而增强的物性是电法成功应用于金属矿普查找矿的物理—化学基础。
可见:岩、矿石多为体极化,被激发极化后,供电时间为T时观测5井中激发极化法工作方式
地—井方式的工作方法将供电电极A、B置于地面,其中A距井口距离为r米B置于∞处,测量电极M、N置于井中探测。其特点是:①利用钻孔使测量电极接近被探测的目标体,而使激电异常明显;②可通过A极设置于不同位置来改变对目标体的极化方向和强度。井中激发极化法工作方式地—井方式的工作方法6地-井方式井场工作示意图图地-井方式井场工作示意图图7一.地—井方式的工作方法技术
将供电电极A、B置于地面,其中A距井口距离为r米处和在r=0m的井口;B极置于∝处。测量电极M、N置于井中探测。选择工作参数,包括:①测量装置和点距选择;②最佳r与方位数确定;③定无穷远B极距离;④选定参数和背景值。一.地—井方式的工作方法技术将供电电极A、B置于地面,8确定测量装置和点距
常用梯度装置,一般取MN=5~10m,只有当二次场电位差太小才加大极距。点距:
一般取点距等于MN距,或取MN距之半。根据情况在极值点、拐点、0值点进行加密探测。
确定测量装置和点距常用梯度装置,一般取MN=5~10m9方位测量最佳r和方位数的确定
地—井方式激电异常的幅值与r有关,通常r大时,方位探测范围也大,但非正比关系。通常:孔深500m以内r取100~300m;孔深为500~1000m,r取300~500m。方位一般按勘探剖面方向取定四个正交方位,至少主反方位和r=0的必测。用梯度装置,设Rb为无穷远处B极距离,h为探测的井深δ为B极在测量点产生的极化场电位与A极在该产生的极化场电位的百分比,则有:
Ra为A极离井口的距离,方位测量最佳r和方位数的确定地—井方式激电异常的幅值10参数和背景值的选择
地—井方式探测常用两个参数:视极化率ηs和二次异常电位差。
ηs=△V2/△V×100%;
—视极化率背景值,
V2—实测的二次场电位差,△V—实测的总场电位差。参数和背景值的选择地—井方式探测常用两个参数:视极化率11
背景值的选定
背景值的选定取决于任务和地质情况。任务是找井旁深部盲矿时,应在同一孔的激电测井曲线上读取围岩地段的平均视极化率作为背景值。进行地—井方式时,应在r=0地—井方式ηs曲线上选取背景值,也可用r=0的ηs曲线为背景来处理各方位测得的ηs曲线。
背景值的选定背景值的选定取决于任务和地质情况。任务12
质量评价
观测的数据必须符合一定精度要求,各种误差是影响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明确主要误差来源有利于保证质量。
质量评价
观测的数据必须符合一定精度13主要误差来源如下:
(1)无穷远B极在观测点产生的电位引起的误差。(2)仪器器件、线路造成的误差。因而要求仪器高灵敏又稳定。(3)点位不准确引起的误差。因而必须对准点位。(4)工作过程中供电电流变化引起的误差。应注意检查电流。(5)观测人员的视差。(6)自然电位、电极电位的变化,以及外来干扰引起的误差等等。主要误差来源如下:(1)无穷远B极在观测点产生的电位引起的14
质量要求
工作时下放电缆做原值测量,提升重复检查观测。ηs大于3%用相对误差衡量,不大于3%用绝对误差
要求满足误差<5%~10%;要求工作量大于原值的10%。(井中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质量要求工作时下放电缆做原值测量,提升重复检查观测。15
资料整理1.井场实时整理:完整无误地计录井场所需项目内容,计算ηs,绘制ηs草图或极化场电位差草图。以便指导井场工作,如发现畸变点、疑问点便于及时复查与加密。根据草图作出初步推断解释。2.室内最终整理:包括对原始资料验收,各参数计算、复算及绘制图件。资料整理1.井场实时整理:完整无误地计录井场所需项目内16
成果图示
图件内容与格式根据规范和地质任务确定。正式图件应在观测资料和计算数据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包括计算后的主要参数、辅助参数、推断解释成果和必要的地质资料,随同文字报告提交。成果图示图件内容与格式根据规范和地质任务确定。正17一般应提交下列图件:
(1)工区地质和钻探工程分布图。(2)激电测井和地—井方式单孔图,包括钻孔地质部分和激电参数(ηs、ρs、),并作出技术说明布极示意(A极方位、MN等等)。(见下图示意)(3)地质物探综合剖面图;一般应提交下列图件:18图件图件19资料解释利用地—井方式方位测量资料判定异常体的位置。以球体为例,设分别在A1,A6,A7,A8,A5供电(见上图),1、6、7、8、5号曲线为对应的二次异常场和视极化率曲线
资料解释利用地—井方式方位测量资料判定异常体的位置20由此可得出下述结论:1.供电电源位于球体所在方位时获得强异常,曲线呈上正下负“反S形”;在其反方位时异常强度明显减小,曲线呈上负下正“正S形”。在井口套管供电A7曲线也呈现明显的异常,而且异常极大值深度与球心埋深相近。因此采用井口供电与方位测量组合便于发现井旁盲矿。2.曲线特征与曲线一致,A1和A6(主方位)供电的1、6曲线呈上正下负“反S形”,在其反方位时异常强度明显减小,曲线呈上负下正“正S形”。在井口套管供电曲线幅度小而平稳,用来确定计算值的视极化率背景值,或用作整个井段的视极化率背景曲线。由此可得出下述结论:1.供电电源位于球体所在方位时获得强217ZK3孔A219°ΔV2a曲线7ZK3孔A219°ΔV2a曲线22r=0m曲线“S”形,A219°反“S”形,故极化体在南西侧,按确定头部位置于井深395m按得出头部离钻孔距离d=13mr=0m曲线“S”形,A219°反“S”形,故极化体在南西侧237ZK3孔r=0ΔV2a曲线r=07ZK3孔r=0ΔV2a曲线r=0247ZK3孔井中激电实例处理方法:
根据激电测井曲线ηSρS低阻高极化异常划分极化体次异常电位差
绘制曲线图
和视极化率异常
r=0m的ηS曲线为背景值,
ηS曲线求得视极化率
异常和二次异常电位差
层位
算出二处理各方位的7ZK3孔井中激电实例处理方法:根据激电测井25二.井—地方式的工作方法技术将A极置于井内某一选定深度,B在无穷远处的地面,测量电极MN布在地面,沿测线进行探测。(国外称沉降电极或埋藏电极法)包括剖面测量(横剖面和纵剖面测量),向量测量,以及井—地方式激电测深。二.井—地方式的工作方法技术将A极置于井内某一选定深度,B在261.A、B电极位置确定A极用刷子电极做成。(如图)对于浸染状的体极化体,取在矿层底板或其中下部为充电位置;对于致密块状的面极化体,A极置于顶面上方,以便在地面获得较大的二次场读数1.A、B电极位置确定A极用刷子电极做成。(如图)27
对于钻孔未穿过矿层的井旁盲矿,可将充电A极选在地—井方式盲矿异常最大处或偏下一点的深度上。B极至井位的连线应垂直于测线。并距测区距离足够远,距离为。对于钻孔未穿过矿层的井旁盲矿,可将充电A极选在地—井方式盲28如图所示,设地下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电阻率ρ1、极化率η1,A极深度Z0,B极垂直于测线(为y向),对△Vy影响最大,只计算B极对边缘测线上△Vy的影响。A极和B极在观测点产生的极化场电位差分别为如图所示,设地下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电阻29:其比值为δ
:其比值为δ30可得到确定的关系式其中:Y:坐标原点到最边缘测线的距离;:最边缘测线到B极的距离;δ:允许误差(不能超过的A极在此产生的极化场的百分数)可得到确定的关系式312.井—地方式的测量方法
(1)剖面测量:横剖面测量;纵剖面测量。(2)向量测量(3)井—地方式激电测深2.井—地方式的测量方法(1)剖面测量:32(1)剖面测量:
横剖面测量在地面布置平行测线,测线方向与矿体走向垂直。常用线距40m,点距10~20m,MN极距与点距相同,测线长度要保证异常完整有意义的地段适当加密。横剖面测量效率较高,其缺点是只利用了电场沿测线的分量,没充分利用整个极化场矢量E和二次场矢量E2,因而不够完整。常采用二次场电位差异常(1)剖面测量:横剖面测量33纵剖面测量
有时为了控制矿体的走向范围,也在矿上方沿走向做1~2条剖面测量。纵剖面测量有时为了控制矿体的走向范34(2)向量测量
保持A、B供电电流一定的情况下,在测线的每个测点上用“+”字测量装置同时测量沿测线方向(X)和垂直测线方向(Y)的极化场和二次场。获得每一点的极化场矢量E和二次场矢量E2。(2)向量测量保持A、B供电电流一定的情况下,35
井—地方式作用场是A极的点场源,极化场和二次场的分布直接取决于A极相对于矿体的位置。极化场方向与二次场方向不同。令其夹角为α,从地面极化场矢量E和二次场矢量E2分布这一特点出发,在向量测量中采用了两个参数:向量视极化率和向量参数:井—地方式作用场是A极的点场源,极化场和二次36:
向量视极化率是二次场矢量E2在极化场矢量方向上的投影与极化场矢量E之比。向量参数υs是二次场矢量E2在极化场矢量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与极化场矢量E之比。:向量视极化率是二次场矢量E2在极化场矢量方向上的37向量测量能取得较完整的激发
极化场资料,但有如下缺点:
工作量大,比剖面测量大一倍;数据整理与计算复杂;其曲线形态复杂。向量测量能取得较完整的激发
极化场资料,但有如下缺点:38(3)井—地方式激电测深井—地方式激电测深包括两种观测方法:在地面主剖面上某一测点X固定装置MN,在孔中移动A极改变供电深度,(B在∝处)逐次观测。在孔中不同深度上固定供电极A极,(B在∝处)于地面沿主剖面(通常为勘探剖面)逐点移动测量电极MN测定一完整剖面。(3)井—地方式激电测深井—地方式激电测深包括两种观测方法:39①在地面主剖面上某一测点X固定装置MN,在孔中移动A极改变供电深度,(B在∝处)逐次观测。
选择MN:干扰小、低阻覆盖、钻孔深时,可加大MN距离,如取MN=60~80m;在相反的情况下则缩小MN距离。供电点A极的距离,通常取30~50m,异常处按情况加密供电点。最终获得视极化率ηs与供电深度Z0关系曲线(ηs~Z0)①在地面主剖面上某一测点X固定装置MN,在孔中移动A极改变供40②在孔中不同深度上固定供电极A极,(B在∝处)于地面沿主剖面(通常为勘探剖面)逐点移动测量电极MN测定一完整剖面。
(MN极距,点距同横剖面)A极点数与位置依据地质情况定,通常在井口、底部布置两个充电点,发现异常适当加密充电点。②在孔中不同深度上固定供电极A极,(B在∝处)于地面沿主剖面413.井—地方式参数的选择与计算井—地方式常用参数有:一次场电位差异常△V1,二次场电位差异常,视极化率ηs,向量视极化率,向量参数。3.井—地方式参数的选择与计算井—地方式常用参数有:42令X与测线重合,Y与测线垂直,极化场矢量E与Y轴夹角为φ
得出向量视极化率表达式:
同理可得:令X与测线重合,Y与测线垂直,极化场矢量E与Y轴夹角为φ得43
和为测点上沿X轴向观测到的极化场和二次场电位差;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同步血压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道德规范与高尚品格
- 消防知识培训课件包鹏刚
- 部门消防职责培训课件
- 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建立方案
- 汽车行业维修保养作业指导书
- 快递店转让合同协议书
- 幸福心理学培训
- 马村区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评估题集及答案
- 原油采购销售合同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一)
- 公务摄影拍摄技巧分享课件
- 诊所备案申请表格(卫健委备案)
- 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剖析
- 五金冲压车间质量管理规范(含表格)
- 病媒生物防制PPT课件
- 雷达原理与系统(课堂PPT)
- 华创CCWE1500风机故障处理手册范本
- 反激式变压器设计软件
- 缬沙坦治疗慢性肺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