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搜神日记》中丁令威考_第1页
陶渊明《搜神日记》中丁令威考_第2页
陶渊明《搜神日记》中丁令威考_第3页
陶渊明《搜神日记》中丁令威考_第4页
陶渊明《搜神日记》中丁令威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渊明《搜神日记》中丁令威考

丁林威化鹤返回家乡的故事在后世被广泛传播。笔者通过考证,认为丁令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教人物,乃江西武宁县辽东山人,其活动踪迹见于江西、湖南、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现据历代《武宁县志》,对丁令威在武宁的遗迹再进行详细考察,或有助于了解陶渊明生活时期的道教背景。一、丁令威为辽阳市用严格生长的人陶渊明《搜神后记》的第一篇,即为丁令威化鹤归乡的故事:“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向来以为丁令威是辽东人,即辽东郡(在今辽宁省辽阳市)人。然而辽东郡距离柴桑过于遥远,道教活动起源很晚,说丁令威为辽东人,或难置信。又明清《武宁县志》均记载丁令威为武宁县辽东山人(一)冀北辽东山为丁令威居之地,其山自姑山下明清武宁县志记载丁令威为辽东山人,其山在武宁县东三十里(武宁县旧治在修河东岸,与今县城隔河相望,因修建柘林水库被淹没),山下有丁令威的故居及礼星坛,后人在此建丁仙观,又称精灵观,观前有两株古柏,附近有他修炼的青牛洞,洞口有遗巾石,还有王乔骑紫鹿来访丁令威的紫鹿冈。乾隆四十七年《县志》记载:辽东山,县东三十里,丁令威化鹤辽东,即此山也。山下有精灵观,即丁令威故居,观前有柏二株,别传为冀北辽东者误。丁令威故居,在武宁县东三十里辽山之东,是丁仙冲举处,南有观鹤桥,北有礼星坛,后人于坛址又创丁仙观,近有青牛洞,洞口有巾石,相传令威飞腾时遗巾于此(《明一统志》、《林志》、《舆地纪胜》)。这一记载称“县东三十里辽山之东”,有误,因辽山在武宁县西边,与辽东山不是一回事。除了县志,尚有其他文献提到辽东山,如《清史稿·地理十三》:“武宁繁,难。(南昌)府西北三百五十里。西北:辽山。西南:大孤。东:辽东山。”《明清武宁县志汇编》辑录有嘉靖四十一年《武宁县志》的《武宁县治总图》,在旧县治之东标注有“辽东山”。辽东山下旧有丁仙观,不知起于何时。嘉庆二十四年,当地人集资重修丁仙观,邑庠生李尚轩作《重修古丁仙观记》,说:“辽东乃山名,在武宁县治东三十里青牛洞口,前志考之綦详。其地属安乐乡,其山自姑山蜿蜒而下。”旧志记载辽东山在武宁县东三十里,又记载“红岩潭,县东三十里,潴升仁乡东西两河水,深不可测”武宁境内,有辽山、辽田、辽里等名,加上辽东山,以“辽”命名的地方很多。这些名字由来已久,县志亦不能指明其来历。按《水经注》卷三十九:“鄱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缭(亦作僚、潦、遼)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汉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昏立。缭水东迳新吴县,汉中平中立。缭水又迳海昏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昏江,分为二水。”(二)武宁县今江苏辽东山附近有紫鹿冈、青牛洞,旧志记载:紫鹿冈,在县治东三十里,世传王子乔尝骑紫鹿访丁令威,故名。王乔,河东人,初为叶县令,有神术,每朔望飞舄诣朝,人莫测也。隐德安之昆仑山,尝骑紫鹿访丁令威于青牛洞口,后皆仙去,因名其地曰紫鹿冈。按:德安之昆仑山,距武宁青牛洞口仅五十里。乔与令威时相过从,不足为异。旧志误以东汉王乔作周时王子乔,又注云未详何地人,故通志以乘鹿访丁令威为异也,今订正。青牛洞,在县治东四十里,世传有青牛往来,为令威所乘之牛,故名。紫鹿冈因王乔乘紫鹿拜访丁令威而得名。王乔是东汉明帝时人,与丁令威生活的三国、西晋时期相去甚远,为此上述故事有可能是编造的。但是,与武宁交界的德安县、瑞昌县,皆相传有王乔的遗迹,《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一记载瑞昌县有赤颜山、王乔洞,赤颜山“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传赤松子曾游此。”王乔洞“内有悬旌、滴泉、天窝、石钟诸胜,旧传王乔修炼处。”唐朝之时,国子监祭酒张宁曾于紫鹿冈隐居:康叔隐居,县东四十里青牛洞口。唐建中间,国子祭酒张宁,字康叔,与卢杞不合,挂冠远游,闻柳浑隐武宁,遂访胜入山。至紫鹿冈青牛洞,慨然曰:“紫鹿青牛,非方外人不能狎。”因家焉。书台钓矶,遗迹尚在。今武宁张氏皆宁后也。张宁《青牛洞》诗云:“他乡入眼川原异,此中却有避秦地。”张宁之事,正史阙载,但武宁有他的墓地,现今尚存,况且后裔众多,家谱载之详明,应属可靠。紫鹿冈与丁令威之事,后人时有提及,如清朝余长祚《鲁溪洞吟》:“青牛紫鹿相追随。”辽东山下有丁仙观(精灵观)、巾石、望巾岭。清朝李尚轩《重修古丁仙观记》云:丁仙观,邑名迹也。《一统志》载丁仙为辽东人。不知辽东乃山名,在武宁县治东三十里青牛洞口,前志考之綦详。其地属安乐乡,其山自姑山蜿蜒而下,高峰之麓,覆如平阜。前有清流,映带上下,并环小山里许,居然村圩,缭以短墙,东汉丁令威实修真于此。丁尝过本乡六都之涯,偶遗其巾,中途登高遥望得之,因以名岭曰望巾,名市曰巾口。又控鹤邑城桥上,士女聚观如堵,后人所谓看鹤桥是也。外此南山有台、有岩,皆仙迹所经,其非辽东人益无疑。羽化后邑人建观山麓,不知昉于何代,至今观前有古柏二株,大可数抱,相传为六朝物。……嘉庆乙卯冬告成。望巾岭,县东巾口之阴。相传丁仙遗巾时,里人于此望见之,故名。巾石,在青牛洞口,云丁令威冲举时遗巾于此,化为石。石上有系缨痕,亦落瓦挂履之类也。武宁县志收录了不少歌咏丁仙观(亦称精灵观)的诗歌,如清朝余嘉《精灵观》云:“寂寞精灵观,遥遥华表音。如何云外客,犹有故乡心。”综合县志记载,丁仙观为后人所建,有三处,一处在辽东山丁令威故居,一处在县城看鹤桥一带,一处在南山。丁仙观别称精灵观,精灵的意思见《洞真大丹隐书经》:“身中复有二十四真人,亦体中玄气精灵所结而造致,分化而造万也。”清朝林维翰作《修江雪舫》:“寥廓令威里,我游岁岁还。渡江聊避俗,探穴胜键关。”二、构造“皇皇桥”,以化民俗丁令威是武宁县辽东山人,曾在武宁县南山一带修炼。化鹤归乡的故事,导致县城一带建起了“看鹤桥”。与丁令威同时的术士,也在武宁县留下了很多活动痕迹。(一)武宁县武宁县的丁令威遗迹丁令威是辽东山人,但并不限于在一带修炼。他在修河对岸的南山一带,也留有遗迹。桃花峰,县东三十里,丁令威修炼处。丁仙观,在南山之半,悬崖壁立,石乳倒垂,沿路桃花,望之如锦。炼丹台,一名丁仙崖,在县东三十里南山。悬崖千仞,鸟道盘云,流水曲折,约数十渡,乃陟其巅。西北诸峰,森然在目。世传丁令威炼丹其上。山多桃树,春间盛开时,望之如张锦然,为县东胜境。仙崖,在瓜源凤阳。山右,有石笋独立丈许,左有石浮图。累级而上,中为仙阁,世传丁仙炼丹处,今废。少左,又有仙床,长八尺,广杀之,斜覆以石,平展可卧。又下有崖如龛,构殿其间。龛后有石窦,前有眠龙坡,危临绝壑,不可下视。清朝余螭有《游南山丁仙台》:“南山接长墅,蚕丛境独开。曲径转幽壑,怪石上文苔。我借樵牧力,得到丁仙台。”武宁县的最高峰为武陵岩,在县城东南,南山即在其侧,现属于杨洲乡管辖。此处与巾口隔修河相望。南山又名桃花峰,因盛产桃花而得名。综合起来,南山上有关丁令威的遗迹有丁仙崖(炼丹台、丁仙台)、仙床、丁仙观(丁仙祠)、丹沼等,而这一带的风景,很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武陵崖,居长墅、丛云、瓜源之额,若扇纽然。其巅有石劈缝数寸,望之隐隐有篱落村舍,不可入,如武陵桃源,故名。崖阴曰洪坪,平广,有荒田八百亩,阡陌尚存。丛云洞,县东南五十里,俗名上洞源。……崖巅奇峰怪耸,其旁有穴如筒,可窥修江。……行半里许,两面崖石林立,复入,有村落田亩,别一洞天。……其洞危壁封固,不通人世,不知何时始凿此石巷,乃辟其妙云。三国两晋时的道士,喜欢到人迹罕至的穷崖绝壁之处修道炼丹,丁令威入南山修道,体现了同样的作风。道士也惯用桃树来辟邪,如《无上秘要》卷六十六引《真诰》:“紫微夫人曰:《太上九变十化易新经》云:若履殗秽及诸不净处,当先澡浴盥解形以除之。其法用竹叶十两,桃皮削取白四两,以清水一斛二斗,于釜中煮之,不令沸出,适寒温以浴形,即万殗消除也。既以除殗,又辟湿痹疮痒之疾。”(二)武宁县城的丁令威遗迹元朝之时,武宁老县城即建有与丁令威有关的丁仙观(鹤隐观),后又建有看鹤桥,为武宁八景之一。鹤隐观,在县治东南看鹤桥西岸,元时建,今废。丁仙祠,在县东北,祀丁令威,即元时鹤影观,今为精灵观。乾隆三十二年,邑人王恒卓等募众重建,左右卫以木栏,贡生熊镇澜有记。明朝汤民贞《看鹤桥亭记》云:“武邑县治东,跨腰带水者,曰看鹤桥。……按鹤桥明月,乃八景之一。”武宁旧县城东侧,有水曰腰带水,看鹤桥即建于其上。旁边又有鹤隐观,元时建造,荒废后又有人重建,称丁仙观。看鹤桥或始建于明朝,历代屡有兴废。武宁县旧县城一带的丁令威遗迹,当然是附会的。丁令威生活在三国末年到西晋之时,当时的县城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石渡乡境内的新峰村(时称西安里,现尚存古城的砖瓦遗迹),相距五六十里。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丁令威的其他遗迹不可靠。依照情理推测,丁令威在外地去世之后,其徒裔(如丁义等人)制造了化鹤归乡的故事,自然要在人口较多的县城一带传播,因此辽东山一带并没有关于丁令威墓葬的说法。化鹤归乡自然是一种“仙话”,或许丁令威在安徽灵墟山去世,因路途遥远,归葬艰难,故而徒弟们为他制造了这个“仙话”,用以塞责。(三)武宁县高安所处之地两晋之交,在武宁县活动的道士有丁义、其女儿丁秀英,吴猛,其女儿吴彩鸾等:丁义,本县人,精烧炼,授吴猛以神方,后入山修真,不知所在。吴黄龙中,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晋武帝时,以术授许敬之,与敬之同谒谌母于丹阳。……宁康二年十月十五日,与弟子四人白日上升。所居西平靖,今号吴仙观,有仙坛址存焉。吴仙观,未详其处,晋吴猛得仙所居,号吴仙观,后观废,有坛存焉。仙姑庙,有二,一在北乡象鼻源,祀丁义女。丁仙寺,在瓜源许家洞,祀丁仙姑,颜曰:“海龙洞府。”丁秀英,丁义女也。幼灵慧,闻父与吴猛讲论丹术,则注听忘倦。义手书秘录,秀英窃视之,即洞解玄理,谒谌母得九还要道,遂藏修于白鹤山。吴彩鸾尝就学焉,后乘鹤仙去。按:吴猛,传邑人丁义,授以神方,则义为豫章人明矣。通志编入高安,与正史不合。又载高安有白鹤山,为秀英修炼之所,遂以丁氏为高安人。仙家云游无定,何必附会,且武宁县南二十里有白鹤坪,世传丁仙旧宅,云即秀英跨鹤上升之处。又瓜源有丁仙崖,一径险绝,扪萝而上,得平地,可数十亩,其上有石臼、铁瓮各重千斤,非神功莫能运,皆丁义遗迹,其为武宁人,奚疑也!今从晋书订正。望巾岭,县东南。巾石之阴,相传吴彩鸾驻此,望丁仙遗巾,大啸而去。李德严弃官学道,访丁义遗踪,入瓜源,构净明堂,时有白鹿驯扰阶下及青鸟采茶之异。茶产于丁仙崖,香色绝胜。其修治与乡人异,至今尚传其法云。丁义与丁令威本为两人,旧志之记载,往往缠夹不清。其一是南山丁仙崖,一般皆称为丁令威修仙处,但上述“皆丁义遗迹”“访丁义遗踪”之语,又指南山丁仙崖之丁仙为丁义。其二是望巾岭一般皆称为丁令威遗迹,但上述“吴彩鸾驻此,望丁仙遗巾”,又加入了吴猛之女儿吴彩鸾的故事。丁义、丁秀英的故事与遗迹亦见于江西《高安县志》:丁义,高安丁坊人,精医道,以神方授吴猛。今崇元观即古白鹤观,乃其学道之所。自谓丁令威后身,一子名奎,女四(当为曰)秀华、秀英。奎初为公安县令,性逸,善琴,弃官与王乔真人修道黄堂观,受许旌阳真人九转丹术。……秀华从李八百妹明香学道华林元秀峰,后于五龙岗冲举。秀英从吴猛女彩鸾学道白鹤观,东晋永和二年八月十五日,同彩鸾乘鹤飞升。丁义自称丁令威后身,应由丁令威化鹤之说而来,因此实际上丁义就是丁令威的子侄辈,甚或就是丁令威之子。丁义有儿子丁奎,丁奎自称与王乔一同修道,这一说法与丁令威称王乔常来拜访他如出一辙。丁义尚有女儿丁秀华、丁秀英,皆学道,以家族的形式修道,是当时的风气。丁义自称丁令威后身,表明他就是武宁人,因为在家乡熟人多,而到了高安之后,这样的说法就不容易露出破绽了。上述记载中涉及吴猛等人的活动时间多不准确。根据《搜神记》,吴猛曾仕吴为西安令,则吴国灭亡之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