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_第4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朱建廉南京市金陵中学新课程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实例分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教师“教”的过程教学过程=学生“学”的过程“教学”=“教”

+“学”“教学”=“教”

+“学”“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无法分隔——双主体“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又是“教师的真实生活”关于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问题学生应能从教学过程中获得些什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些什么?教学,是教师所从事的最主要的职业活动。教学活动应该使“教”和“学”这两个侧面围绕着“教学内容”而展开。由此看来,教学活动除了要涉及到教学内容以外,还必将涉及到两种不同的人: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和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由于教学活动必将涉及到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所拥有的生活经历均具有较大反差的两种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教学活动是复杂的;由于教学活动是复杂的,所以说教师的劳动是具有创造性特征的。事实上,对于复杂的、具有创造性特征的教学活动的认识,也经历过不同的阶段:以前人们更多的是把教学活动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教师往往会不自觉的在教学活动中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把学生所参与的教学活动与其“真实的生活”隔绝,有违教育与教学的本意;现在人们对教学活动有了新的认识,能够较为自觉的把教学活动理解为学生“学”的过程,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很容易形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把教学过程“打造”为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能够通过生动活泼的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中经历学习过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案例1:《教师·教学·教学研究

》然而笔者认为:仅仅把教学活动理解为教师“教”的过程固然是不准确的,但仅仅把教学活动理解为学生“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有失偏颇的。“教”和“学”作为矛盾的两个侧面是无法被割裂开来的,他们将被完整的统一于“教学”这一教师的职业活动过程中。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在把教学活动当成是学生的“真实的生活”的同时也当成教师的“真实的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就应该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生活、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让教师从中感受快乐、发展自己;我们就完全可以认为教学活动具备着所谓的“双主体”特征。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当然是“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但切不可忽视教师自己的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而应该得到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无疑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持续性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教师就应该针对教学活动思考如下两个基本问题:学生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些什么?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些什么?这也应该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深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教学目标的确立——课标要求与学情的制约

教学资源的整合——文本资源与非文本资源

教学情景的创设——物化情景与非物化情景

教学流程的设计——整体流程与关键的环节

教学目标的确立两个基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状况的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的建构技能的把握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概括情感的形成态度的端正价值观的形成学生状况的分析学生状况知识基础与现有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与智能结构特征身、心特点等非智力因素知识的再生特性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最近发展区的准确认定思维习惯与思维能力智能空间与发展空间智能空间的各向异性非智因素与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原有基础目标制定:最近发展区的预测目标达成:最近发展区的充盈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内容的理解相关资源的利用非文本资源的开发案例2:物理《分子力曲线》中相关内容的变通处理教材中给出的分子力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表明:1、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均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单调减小。2、在0<r<r0的区间内,分子力表现为斥力,这是因为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在0<r<r0的区间内,表现为斥力的分子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则是因为分子间斥力减小得比引力更快。吸引力rmrr00排斥力F教学内容的理解3、当r=r0时,分子力为零,这是因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而达到平衡。4、在r0<r<rm的区间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这是因为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在r0<r<rm的区间内,表现为引力的分子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则是因为分子间斥力减小得比引力更快。5、当r=rm时,表现为引力的分子力取得极大值,这一方面是因为此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另一方面还因为此时分子间引力和分子间斥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得一样快。6、在r>rm的区间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同样是因为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在r>rm的区间内,表现为引力的分子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则是因为分子间引力减小得比斥力更快。案例3: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中教学资源的发掘1、简化模型:把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运动近似为圆运动。4、变换形式:把圆运动的关系代入动力学方程并整理2、运用规律:写出圆运动的动力学方程3、利用关系:注意到圆运动的线速度与周期间关系为相关资源的利用5、协同解决:把开普勒第三定律带入动力学方程,得6、提出猜想:在研究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量时提出猜想1:由于所有行星都是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的,且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与其周期的平方之比均等于同一常量,所以该常量应与太阳的某种因素相关。猜想2:一方面由牛顿第三定律知,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的大小相等,即另一方面考虑到:既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7、确定常量:在合理猜想的基础上确定K与太阳质量关系为8、给出公式:于是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公式为9、合理推广:从“太阳与行星间”推广到“任意质点间”10、实践检验:经受包括“月地检验”在内的大量检验得到证实。11、最终概括:至此概括出“万有引力定律”。非文本资源的开发案例4:一个关于“公德教育”的案例某次讲座,某同学连续、多次插嘴,耐心等待其他同学对其行为的指责,并以此作为实施“公共道德教育”的资源实施教育,取得极好的效果。教学情景的创设

教学情景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教学情景分类物化的情景——实际场景——孟母断机非物化情景——问题情景——苏格拉底“产婆术”情景情感认知教学成效教学情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情景激发情感,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中自然而充分流露。情感——情趣、情绪——认知情商——智商情感在特定情境中流露的充分程度——情商教学过程——认知过程情感对认知——动力、强化、调节课题:《运动学基本概念》教学过程简要叙述:在《运动学基本概念》中,教材要求介绍“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等几个运动学基本概念。笔者的教学处理是:将这几个概念和“运动”这一更为基本的概念建立起适当的联系,并在与“运动”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与体会这几个概念的引入及相应的物理含义,从而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在由一个问题组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实施的。教学情景的创设案例5:借助于问题组合创设教学情景一例(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约5分钟)后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期望学生按照教材给出的定义回答: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使学生对于“运动”概念有一个粗略的认识。(2)重复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并启发学生尽可能给出简要的回答。期望得到最为简要的回答:位置变化叫做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出“位移”与“路程”概念的教学。(3)再次重复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期望得到的回答是: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出“参考系”概念的教学。(4)继续重复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注意启发学生对“变化”的相关要素进行思考。期望得到回答:相对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叫做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出“时间”与“时刻”概念的教学。同时使学生初步体会引入“速度”概念描述运动的必要性。(5)坚持重复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变化”的复杂性,允许学生的答案是发散的。期望得到的回答:相对位置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变化叫做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变化”的复杂性去体会“运动”的复杂性,并引出简化“运动”的模型方法,实施“质点”概念的教学。(6)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教学现场的状况,还可以继续追问同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运动?让学生在自主性探究和相互间讨论的基础上初步领悟到人类对运动(位置变化)、对运动的变化(位置变化情况的变化)等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整体流程关键环节课题: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1.电路概念剖析(1)电路:电源——供电;负载——用电;导线——输电;电键——控制。(2)闭合电路:内电路(电源内部)——开区间;外电路(电源外部)——闭区间。案例6:关于教学预设中的流程与细节2.电源特性描述(1)供电能力描述——电动势电动势:不接用电器时电源两极间电压;电动势为1V的电源最多能对外提供1V的电压;电动势为1V的电源在把1C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时最多能对外提供1J的电能。(2)耗电能力描述——内电阻内电路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内电阻量化了这一作用;由于内电阻的存在,使得电流通过内电路时也要消耗电能,内电阻参与量化这种消耗。而于是有(3)内、外电路中电流的流向比较内电路:电流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其他能转化为电能;外电路:电流从高电势流向低电势,电能转化为其他能。3.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1)演示实验:(P230)装置介绍;电表作用;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由实验得4.路端电压与负载间的关系(1)函数关系:(2)函数图象:(如图1、2所示)(3)函数分析:(略)(4)实例比喻:(略)5.闭合电路中的功率(1)闭合电路中的能量关系总功率(电源的转化功率):内功率(内电路消耗的功率):输出功率(外电路得到的功率):(2)输出功率与负载间的关系知:当时,取得最大值,为:(3)功率随负载变化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附:课件与插图(略)由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1、三维目标的“立体”结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基因”的核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通过教育施加影响教学人类的系统知识思想方法观念态度个体知识认知能力行为准则学生的2、对非文本资源的尊重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课程过分科学化课程应当生活化回归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科技发展课堂课程社会实施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本质建构、生成课程资源包括学生的知识与经验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间关系预设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过程的理解教学技能的把握教学目标的制约生成预设的补充课堂的活力课程的资源预设生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成相互影响生成教学成为一种艺术教学成为一种复杂教学成为一种创造生成智慧案例7:“随身听”引发的冲突某生课堂上用“随身听”听音乐,老师将其“没收”,某生曰:我犯错误“随身听”没犯错误,老师只能批评我而不该没收我的“随身听”,老师应该向我道歉。由此引发……4、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活动的表现形式对“自主”、“探究”的理解存在着如下问题:浅、乱、偏、浮。课改的本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自主的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具体方式。自主的探究:在活动中实现。人类最绚丽的花朵是思维的自由——恩格斯自主——自由;探究——思维5、教案的两种结构教案的两种结构知识结构呈现内容一维目标逻辑结构呈现方式三维目标案例8:关于《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教案的结构

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电场力能EUU=Ed1、关系存在的论证2、关系探究的方法3、关系建立的过程4、关系本意的确认5、关系通俗的类比6、关系运用的要点6、教学情景创设原则如:愉快≠娱乐目的性适度性适应性教学情景的创设目的性服务于目标达成适度性不能过分,切忌庸俗适应性适应于学习主体的身、心理发展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实例分析《简谐运动》(简案)课题:简谐运动执教:南京市金陵中学朱建廉时间:2001年5月22日班级:高一(3)班目标:认识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及相关的动力学原因;掌握认识运动特征及分析相关的动力学原因的方法。重点:简谐运动的特征的认识。难点:认识简谐运动特征的方法的把握与过程的体验。教具:弹簧振子演示仪及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析1:目标的确立与确立的目标分析2:难点的指认与指认的难点教学过程:

0.演示并引入叙: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复杂的;复杂的运动是不断变化的;而迫使物体的机械运动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物体所受到的外力。这表明:物体运动变化的特征及物体运动的类型是由受力特征所制约与决定的。

演示课件1:物体的受力特征与物体的运动类型

问题: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与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物体将做怎样的运动呢?

引入课题:第九章机械振动一、简谐运动分析3:引言的设计与设计的引言分析4:课件的展示与展示的课件一、简谐运动1.阅读并回答布置阅读:课本P159~160第19行(5min)思考问题:问题1:什么叫机械振动?“平衡位置”指的是什么位置?物体为什么会“往复”运动?问题2:什么叫回复力?“回复”的含意是什么?问题3:什么叫简谐运动?师生交流:(学生谈阅读体会并回答问题;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小结1:(略)(注意:通过阅读不应只满足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而应能发现并提出一些思维含量较高的疑问。关于这一点,施教中应酌情把握。)分析5:阅读的布置与布置的阅读分析6:问题的提出与提出的问题

2.观察并思考演示实验: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课本P159)演示课件2: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的简谐运动课件2~1:弹簧振子的往复运动课件2~2:弹簧振子简谐运动的位移矢量课件2~3:弹簧振子简谐运动的速度矢量课件2~4:弹簧振子简谐运动的加速度和回复力矢量思考问题:问题4:简谐运动具备怎样的运动学特征?问题5:简谐运动具备怎样的动力学特征?问题6:简谐运动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回复力等物理量具备怎样的变化特征?

师生交流:(在观察课件演示中讨论简谐运动的各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小结2:(略)分析7:现象的观察与观察的现象分析8:思考的问题与问题的思考

3.分析并总结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的分析与总结(略)

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的分析与总结(略)

简谐运动各阶段受力特征与运动类型的分析与总结(略)

演示课件3:简谐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