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1页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2页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3页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4页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为了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现代制造业结合起来,杭州第一工程研究院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研究了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职业教育培训的教育改革,提高了职业教育培训的学校质量,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训和教师建设的改革。一、目标1.共同建设、构建“互联网+”平台智慧制造、智慧教育全方位、深层次推动了传统职教与互联网的融合,并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打造人才培养机制的新模式,打造各行各业间互联互通的桥梁,校企互通有无、共建共赢的信息交流平台,在“互联网+”的构架下,空间、距离、时间不再是学校和行业企业隔阂。对学校来讲是顺应社会需求,通过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之举措。例如笔者学院与浙江省模具行业协会共同成立精密模具分会,并被选为会长单位,模具协会有三百多家会员单位,全部纳入互联网平台,使学院能在第一时间把握整个行业发展的产业信息,了解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状况,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对企业行业来讲,面对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入互联网平台,能获得创业创新最新的点子、外部专家的指导,获得产业发展数据,获得院校先进的设施设备、科技前沿信息,助推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2.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品牌化,扩大学生社会就业能力智能制造,机器换人,大量的低端劳动力被替代,因而传统模具制造、机械加工等工种也要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技能技术水平,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行业企业结合自身平台、技术、设备等优势,采用见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给学生提供“互联网+实习”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起毕业直接走向对口专业工作岗位的桥梁,有效地解决社会需求与毕业生技能的矛盾。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兴起,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生产周期缩短,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互联网+实训”能满足学生对产品制造的整个周期“客户需求—信息收集—设计—加工—装配—调试—试验—成品—销售—反馈”的各个环节进行实训。着重关注三个领域:设计领域:建立了互联网+以后,可以把产业链中从创意设计到打样各环节形成独立的市场,如颐高数码的创意园通过买点子已有上亿元的产值。生产领域:通过在智能制造的地位和作业,学生可以拓宽专业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为研修方向,增加毕业生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销售领域:更注重生产性服务,如产品的调试维护维修等,以人为本。网商已成为新一代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3.维码技术在教学平台的应用实现所有的教学资源集中管理,分级授权访问。学院建有资源管理平台、学生资源管理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实习实训管理等,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屏和网络终端查阅所有资料,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可以与二维码结合,实现手机浏览及资源下载。教师和家长可以查看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和结果。此外,学生学籍、教育督导、教育统计等多种日常管理工作都能在网上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运行。4.资源的整合以微课、慕课、精品课程资源、在线课堂为载体,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手段,将“互联网+”融入了课堂信息化教学及课程建设中。实训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随时调用教案、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及网络技术时时录播,老师可通过大屏幕对实训现场进行掌控并适时指导,学生也可通过大屏幕对机床加工过程进行观摩,典型的视频资料老师还可以编辑成丰富教学资源库。通过产品设计加工、查阅专业基础资料、实时专家指导等,“互联网+”实现了学做一体化。二、建设1.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训室结合智慧校园建设,以校企共建为基础,以“互联网+”的先进理念为指导,统一数据标准,按照“互联网+”背景下的综合实验实训体系构建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投入,引企入校,创新机制,实现实训室的互通与融合,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搭建平台。2.数控机床网络化管理系统在完全按照生产场景真实设置的数控实训车间里,根据机床的布局情况,建立有线或无线以太网络。每个机床都有独立的IP地址,加工程序可以通过审核后进行上传、下载及在线加工,实现所有数控机床的网络化管理。建设针对数控机床的设备监控系统及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在车间各查询终端机上、办公室的同一网段的联网电脑上可以看到机床运转的相关信息,在办公室即可了解到机床的运转状态。各类数据通过车间管理平台传递到办公室,协助实训管理。以太网DNC为基础的实训车间和生产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和通信网络,可以全面综合数控DNC直接连接上网,形成制造现代信息网络,互联网企业联盟可以通过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联网实现每个服务器的加工数据和工艺信息的共享。3.数字化工厂的内涵依托数字化实训工厂,从实训目的出发,契合学校的需求,在行业主流、国际先进的软件和平台基础上,精心设计和实施,多层次地展现数字化工厂的内涵,把企业的实际应用合理有效地糅合到一个数字化实训工厂中来。按照企业模式,通过建设PLM体验中心、虚拟生产、一体化讨论区、教学资源库管理等模块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管理、人才全生命周期培养平台、车间管理、可视化管理、数字化库房管理八项建设内容,由此展开教学模式改革,引入企业真实的产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做到真正与现代企业接轨。4.教学是否要取得根本技能通过任务引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三个递进式的途径,实现基础技能、综合技能、生产技能三个阶段的提升,第一、二学年采取任务或项目教学法获得基础技能,第三、四学年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获得综合技能,第五学年顶岗实习获得生产技能。开展选优和补弱工作,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群体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形成竞赛性型学习、研究性学习、拓展型学习、补习型学习等学习群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好基础。三、效果1.建立、数字化生产过程管理建立了起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平台以及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形成统一数据源的设计、工艺、生产一体化流程,做到无纸化、数字化的生产过程管理;解决了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之间的鸿沟,降低设计到生产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在数字空间的虚拟环境中将生产制造过程压缩和提前,使生产制造过程在数字空间中得以检验,从而提高系统的成功率和可靠性,缩短从设计到生产的转化时间。2.提高实习兴趣和动力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不仅让学生了解、参与、领会从数字化设计到数字化生产诸多环节的全过程,有效培养出现代化企业亟须的高技能,而且对实际制造中各岗位面临的种种细节提供计算机三维仿真分析,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一个身入其境的工厂仿真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习的兴趣,解决了部分学生长时间受课堂限制、思维定式与实际生产细节脱节的弊端,也弥补了学校因条件限制,学生到生产现场次数有限、现场教学学生所见所学有限、上手昂贵复杂设备和机床机会有限等的客观缺憾。3.依托产业平台,发展专业,服务企业发展互联网+专业建设,给探索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谋求专业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带来了机遇。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开发培训教材、校企联合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活动,企业专家来校授课的课时也由原来的每学期62课时增加到114课时,企业的技能培训、竞赛都在学院进行了。学院围绕“互联网+”产业动态调整机制,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专业,建设交叉融合专业,试点新专业。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3D与快速制造等2个新专业,围绕智能化生产与服务,改造模具制造与工业设计、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传统专业;与企业共同实施“专业改造提升计划”以及探索实施招工即招生的新型企业学徒制人才培养,让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4.探索出面向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的新设计加强行业企业调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优化教学团队、教学组织、教学场所、教学评价,校企共同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和实施体系。以岗位需求为指导,以职业素养为目标,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主线,校企共同探讨生产性教学项目的开发。结合企业产品加工精度高的特点,扎实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工作,设计研发了“立式加工中心成型器加工用工装”“卧式加工中心成型器加工用工装”“加工中心轴类零件块夹具”和“立式四轴加工中心用顶尖套”等项目,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引用,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完成“轴承数控套圈专用数控车床夹具加工专用工具”技术革新项目;参与省级立项课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课题的研究”,学生也在实训中体验到了质量的严谨和成果的快乐。四、教学改革:网+实训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转型的背景下,学院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但由于时间短,新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再加上探究水平不高,“互联网+实训”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几点启示:一是“互联网+实训”的教学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困难很多,但这是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值得我们去研究。二是要实现“互联网+实训”,对学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要重视,资金要投入,观念要转变,要紧密联系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