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问题分析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问题分析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问题分析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问题分析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问题分析城市滨水公园水环境治理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1城市滨水公园河道治理现状水体是城市滨水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水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和生态功能。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公园的现状水环境问题突出,治理实施区域主要位于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区域,具有面积广、人流多、管线交叉、交通量大等特点,有别于常规的河道治理模式。嘉兴市南湖区景观提升工程(见图1),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核心区,总面积5.5km2更高的要求随着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人们对城市水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水环境建设中景观水体等映入眼帘,但水体易受到污染,而不断降低城市水环境质量,从而影响城市生态性建设。2.1污水处理系统水质污染大部分水环境治理实施区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域。该区域内流量较大,过境水的水质直接影响城市公园的水质。上游企业和生活污水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到湖中,导致水质污染变暗。如嘉兴南湖张家门港(见图2),该区域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管理维护不足,水质恶化,同时蓄水能力下降,使其成为洪涝灾害严重的区域。2.2气温增加时水体波动由于没有经过沉降或过滤处理,雨水形成的地表水裹挟着大量污染物流入湖中。当气温升高时,湖水流动性减缓,水体变浑浊并发出刺鼻气味。受环境影响,水质波动能力下降,大部分水体变成暗绿色或铜绿色,透明度达不到要求,“倒藻”“泛塘”时常发生。如嘉兴南湖梅溪(见图3)水体污染严重,降低了市民游湖的兴致。2.3降低水土流失,提高水水环境容量目前南湖景观区驳岸大部分已硬化,致使水体自净功能减弱,水质感观变差,此外亲水设施较少。因中心城市防洪闸站、水库、水泵等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进一步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如嘉兴南湖景观大草坪的驳岸(见图4),大部分湖水处于停滞状态。3废水环境处理技术的应用3.1改造堤岸,提升品质在驳岸提升改造中,应当遵守安全、生态和景观原则。主要去硬还生、利用场地材料填挖平衡恢复堤岸自然形态,除种植多层次水生植被外,还应考虑防风防浪要求,如嘉兴南湖驳岸提升工程(见图5)。3.1.1驳岸的预处理过程中应重视曲折度处理和地形的微观修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驳岸处理和规划。结合所处环境的风格,利用驳岸周围的景观进行改造优化,使其不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也兼具观赏性和亲水性。3.1.2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构建了一个稳定的植物群落利用植物自然群落,积蓄水分,起到空气净化的作用。在植被覆盖区创造小气候,改善水体周围的生态环境3.1.3驳岸植物栽植量驳岸栽植过密间接影响水鸟等湿地动物的生存活动。水鸟最喜欢在驳岸活动,在驳岸区域栽植过高的植物影响水鸟寻食和起飞活动。从净化水体角度考虑,覆盖区域内湿地植被≤60%有利于植物和水环境间保持较好的稳定状态。3.2河道的修复与水质修复当水体处于呆滞死板时,设置湿地可有效提高水质净化与河道修复的效果。结合水流方向,对游憩资源集成、人流量大、关键位置的水质控制点结构设立一、二级湿地(见图6),此法在有限空间内还为城市滨水公园增强景观效果。3.2.1植物岛净化湿地植物岛级别净化湿地对河流水体景观具有自净化和生态效应。在遵循保护现状植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景观效益,对上游来水进行净化,在关键位置布设植物岛净化湿地(见图7),利用植被根孔对水质进行净化,来营造“水上城市森林”的效果。3.2.2.界定水体在主体地段设置一处梯级净化湿地(见图8),逐层对河水净化。以湿地和植物岛为本底,生态桥、廊道等景观结构的点缀,营造生态湿地景观水环境,在中心核心活动区创造亲水景观。3.2.3引进抗污植物在水体中建立生态系统,可提高水的自身净化能力,并降低水中的有害物质,提高透明度。选择多种沉水植物,以中狐尾藻、伊乐藻、菹草等为先锋种,刺苦草、马来眼子菜及轮叶黑藻为优势种,篦齿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及矮生苦草为伴生种。考虑到滨水公园水深较深,透明度很难现实,可先期引入少量耐污能力强的先锋种,以具备强大的生长能力的水生植物为基础,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这也能为其他水生植物的栽植提供基本条件,当优势种生长稳定后,淘汰部分先锋种,以防止其过度增长。3.3控制源并全面中断3.3.1面源污染削减在已建地块内部增设海绵设施,净化地表径流,可削减超过60%的进入河道的面源污染物。地块内部增设生物滞留设施等源头海绵设施,通过地表径流廊道与雨水管网衔接,保留溢水口。运用多种源头海绵设施,提高了公共功能区域面源污染削减目标;在雨水管出口增设雨水口截污网、旋流沉砂池等人工设施也避免径流直排河道。3.3.2海绵源头控制从居住地块海绵设计导则、公共功能地块海绵设计导则、雨水管出口设施控制、公共绿地海绵设计导则等四大块进行海绵源头控制(见图9)。净化流程为地表径流→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源头海绵设施→海绵廊道与绿地→溢流入城市灰色基础→河道。3.4采取额外措施,加强和完善3.4.1其他工程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截污纳管技术是清理黑臭水体最直接又有效果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沿河设置污水断流管线,合理设置(输运)泵房,进行污水断流纳入下水道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中3.4.2图像管道清洁技术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可照相记录。当地下排水管有偏差、损坏、泄露、变形等,在CCTV检测设备引导下,将定位需要维修的管道部位。3.4.3氧气pgi技术通过曝气技术进行充氧,可提高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减少氧气消耗,加强净化功能,减少污染负荷,促进河道、湖水生态系统的恢复。3.4.4污泥污泥处理技术如底泥污染严重,则在构建生态系统前需对河底进行清淤处理。对底质进行消毒、活性处理,创建有利于微生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成长的基础条件。3.4.5恢复沉水植物生境利用移动超磁水体净化站将上游入湖来水的悬浮物进行削减,再排入水体,实现清水入湖的目的,减轻水体悬浮物污染负荷,从而提升水体透明度,恢复沉水植物生境条件。4水生态系统的建立通过实践和应用水环境治理技术,水体支流河道透明度提高到60~80cm,湖库水质从Ⅴ类提升到Ⅲ类,如南湖片区南侧水质(见图10)。水的透明度是最直观的水质指标,也是最能提升老百姓幸福感的因素,因此在水质变好基础上,让水体变清成为了重点任务。构建以水生植物为中枢的生态系统,创建稳定的水生态自净系统,提高生态多样性;充分利用水的生态系统和自然再生利用的生态循环,创造良好的生态水系景观。以自然优先的原则,在适宜区恢复沉水植物,引入水生动物,构建水体自净系统自然降低悬浮物。通过适当改造微地形,按照不同沉水植物、底栖动物生长所需水深要求,打造多级不同水深地形,扩大1.5~2.0m深度水域面积,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实现多种水生植物的演替,打造四季常绿的“水下森林”(见图11)。待沉水植物群落恢复后,引入水生动物构建食物链,提高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水体的生态平衡和自净。5水环境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