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第八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答司马谏议书》责任与担当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之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魏征。想要富国强兵、改变两积三冗(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必须进行改革,可改革又阻力重重:朝廷大臣反对之声不绝,地方百姓不解之状不断。一侧是天下兴亡,一侧是个人荣辱,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不计个人荣辱的胸怀和担起天下兴亡的魄力令我们感佩不已。
《谏太宗十思疏》
庙号:“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受供奉
要有庙号。
疏:古代一种文体,专指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
十思:是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答: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书:即书信
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
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解题: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注意区分:学习任务一见文识体,知人论世
活动:
了解积累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知人论世敢于犯颜直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之治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他逝世后,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逝,遂亡一镜矣。”魏
征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
背景探寻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便在群臣齐唱赞歌时,多次上疏进谏,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三次致书王安石(《与王介甫书》),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写作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荆公,卒谥文。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浚(
)其泉源
2.求木之长(
)
3.戒奢(
)以俭4.塞(
)源
5.殷(
)忧6.载(
)舟覆舟
7.谄(
)邪
8.壅(
)蔽
9.黜恶(
)
10.谬(
)赏《谏太宗十思疏》chù’è
jùnzhăng
shēsè
yīn
zài
yōng
miùchán《答司马谏议书》1.强聒(
)
2.怨谤(
)3.难()壬()人4.胥()怨5.盘庚(
)
6.会晤(
)7.游处
(
)
8.膏泽(
)9.度义(
)
10.不恤国事(
)guōbàngnànrénxūgēngwù
chǔgāo
duó
xù
学习任务二
疏通字、词、句义,理解士人的担当精神活动:结合导学案自主预习和课下注释,
讨论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的重点字词、句式及译文。活动1:研读第1段,理解文意《谏太宗十思疏》魏
征1.正面阐述:一组排比句,两个作比喻,引出观点:治国必积德。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一组排比来申述,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
从反面推理,加上一个反问,加强了对“积其德义”
的肯定,简洁有力。3.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
己的具体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活动2:梳理第一段的论证思路。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治国必积德(居安思危,戒奢行俭)活动3:诵读第2段,理解文意古义“泛指所有帝王”,今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重大的。显著。深切忧虑。连词,“却”,表示转折。的确。保持。表示推断的语气词。难道。代词,代指天下。
翻译:所有的帝王,都承担着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因为)深切地忧虑而治国之道显著的,功业建成后却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就很少了,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以:连词,表修饰。古义指“放纵情感”,今义为“尽情”。以:连词,表并列。傲:轻视别人,“物”在此处指“除自己以外的人”。指北方与南方。古义指“陌路人,陌生人”,今义为“走路”。翻译:过去取得天下德行有余,如今守住天下却力不从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感情来轻视别人。(如果)竭尽诚心,即便南北方也能成为一体;(如果)傲视别人,就算亲骨肉也会变成陌生人。
翻译:即使(可以)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百姓),用威风愤怒来吓唬(百姓),(百姓)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人民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情。用腐朽的绳索驾驭飞速前进的马车,难道可以轻视吗?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督责。代词,代指百姓。介词,“用”。同“震”。连词,“却”,表转折。感念,感激。貌、心: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大小”。百姓。深切警惕。疾驶的车辆。难道。轻视。1.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2.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竭诚待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3.以水和舟的关系比对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活动4:梳理第二段的论证思路。活动5:诵读第3段,理解文意翻译: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做到:1.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2.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3.考虑到帝位高而险,就要想到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4.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5.喜欢打猎游乐,就要想到网开一面,以此作为限度;6.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情要慎始慎终;7.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8.考虑到谗佞奸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来斥退奸恶小人;9.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10.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莫谓谏臣空议论
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④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⑥魏征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⑦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⑨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首,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这,此九种德行选拔有能力的人好的建议用尽竭尽散播、扩大献出忧烦的事情出游据说是上古两位仙人:赤松子、王子乔教化管理奴役损毁减损道家主张,顺其自然翻译: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洒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游乐,可以享有像神仙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皇上)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使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减损无为而治的大道呢?学习任务三:理清结构品鉴语言活动1: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第一段:从治国的原则谈起,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运用比喻正反对比说理的方式,先正面说理,再反面阐述,为议论奠定基础,为“十思”做铺垫。第二段:从历史兴替出发,引古论今,论证了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运用典故、比喻、正反对比论证,再伴以设问,采用对比、映衬的笔法,激荡文气,为下文蓄势。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不同角度,侧面观照,直陈要点,排比成句字句工整,气势磅礴,感染力极强。《谏太宗十思疏》提出问题:人君当思(第1段)分析问题:为什么思(第2段)解决问题:思些什么(第3段)喻体善始者实繁本体木长——固本流远——浚源国安——积德义喻体本体根不固—木不长源不深—流不远德不厚—国不治正面反面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克终者盖寡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取之易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守之难对比对比所宜深慎载舟覆舟思知足
思知止——戒奢侈思谦冲
思容纳——戒骄躁思节制
思慎始——戒纵欲思虚心
思正身——戒轻信思恩赏
思刑罚——戒赏罚不公十思五戒文武争驰,鸣瑟垂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活动2:绘制结构思维导图,体会理性说理之美。活动3:细读文本,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十思”“五欲”分析和概述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⑤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活动3:细读文本,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十思”“五欲”分析和概述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⑤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此“两思”强调了“戒奢以俭”。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从物质享受方面规劝唐太宗要克制物欲,适可而止。此“两思”为戒骄躁。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劝唐太宗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以免君臣离心。这是从思想修养方面进行劝谏此“两思”为戒纵欲。从生活和为政方面规劝唐太宗不要放任纵欲,不要盘游懈怠,要勤勉于政事此“两思”是说“兼听则明”和“偏信则暗”。从用人政策方面规劝唐太宗要虚心纳谏、亲贤远佞
此“两思”从执法方面劝诫唐太宗要依法办事,赏罚分明。即赏罚要有尺度,不要因喜怒而有所偏颇活动3:“十思”探索
《谏太宗十四疏》中“十思”大致说了几方面内容?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方面内容观点好处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节“十思”就是:国君倘若能够做到“十思”,坚守好的品德,就会出现(?)
的政治局面。学习活动3:“十思”探索《谏太宗十四疏》中“十思”大致说了几方面内容?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方面内容观点好处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节“十思”就是“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君倘若能够做到“十思”,坚守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争驰”、“鸣琴垂拱”的政治局面。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在执法上应当赏罚分明、不徇私情①内容: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②观点:“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1段里所说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③好处:作者认为国君倘若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能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就不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总结: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⑶
语言朴实雄健。⑷富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写作特点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学习活动4:品鉴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谏太宗十思疏》内容小结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
等根本问题,从
四个方面提出了“十思”,意在以“思”治“忘”。奏议用“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国君要
的道理。“忘本”“忘危”生活、修养、用人、执法“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1.《谏太宗十思疏》中还有很多思想精华,你认为有哪些主张在今天依旧要发扬光大?学习任务五:学思结合,抒发己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领导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2.讨论分析:魏征所言“十思”现实意义?明确:(1)“十思”对青年学生培养自律勤奋、慎始敬终、勤俭节约的习惯,涵养谦虚包容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提高自我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等都是有意义的。
(2)对于国家社会管理者,“十思”也有益于其保持清廉、节俭、谨慎、谦虚的作风,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作出利国利民的决策。
作业:做理性的发声者。
谏议的手段很多,苏洵在《谏论上》中认为:“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结合《谏太宗十思疏》,举例说明魏征运用了哪些谏议手段对唐太宗进行规劝。作业提示:
明确:除“激怒之”外,其他的方法都有采用。“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是用来比喻治国“必积其德义”,又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积其德义”的重要性,采用的是“理谕之”的方法。列举历来君主的成败皆在“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百姓在朝代变更中有“载舟覆舟”的力量,希望君主深切戒慎,采用的是“势禁之”的方法。所谏“十思”皆是针对君主常有的过失而作,具有“隐讽”的效果。文章最后提出理想的君主可以做到“文武争驰,在君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治国效果,采用的是“利诱之”的方法。活动1:研读第1段,理解文意《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直:正直。谅:信义。便辟:辟,读如僻。便辟,谄媚奉承。善柔:当面恭维,背后非议。便佞:巧言口辩,夸夸其谈。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益友
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思考问题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③“具道所以”写信原因: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思考问题: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2.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
活动2:研读第2段,理解文意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称;形式实: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司马光王安石侵官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司马光的言辞攻击、
指责非难
王安石完美防守守中有攻学习活动:认识变法司马光王安石侵官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以致天下怨谤也反驳侵官:变法由皇帝和朝廷共同商定,并非一人独断,故不为侵官。反驳生事:上合先王之政,下利国家百姓,故不为生事。反驳征利:管理财务的出发点是“为天下”,故不为征利。反驳拒谏:批驳不正之言论,排斥奸佞之小人,故不为拒谏。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活动3:研读第3段,理解文意第二段
主要内容作者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了驳斥,表明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然后连有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不为……”,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王安石在回信中也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思考:
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各。”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与王介甫第三书》盘庚说“而今我们的百姓家人离散,居无定所”又说:“我不是要耍威风,迁都是为了奉养你们过上好日子”又说:“不要听信小人反对迁都的鼓动”又说:“这是听取了大家意见,从中选出的最好方案”。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司马光在信中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欲说明什么?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第三段主要内容
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放弃推行改革,墨守前人的成规,那不是我所领教的,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活动4:研读第4段,理解文意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由:缘由
会晤:见面
不任:不胜
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翻译】没有缘由见面,
内心不胜仰慕至极!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第4段主要内容:以一句话结束全文,是礼貌性的客套话。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主题归纳《答司马谏议书》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二、驳斥谬论,分析原因致天下怨谤三、书信常规结尾驳“侵官”驳“生事”驳“征利”驳“拒谏”受命于人主议修于朝廷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针锋相对,态度坚决士大夫不恤国事度义而后动
王安石的反驳有何特色?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对方的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整个反驳明确有力,言简意赅。1.直接反驳对方观点,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反驳对方立论的根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2.善用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3.善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驳论过程1.中心论点: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酒销售2025年度工作方案
- 2025年疫情应急管理工作方案
- PHP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微课版) 课件全套 臧金梅 项目1-7 启程探索PHP世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 2025年学校学雷锋活动策划方案
- 《电子技术项目化教程》课件 项目三 温度控制器的制作与调试
- 《PHP开发技术》考试题(4)及答案
- PHP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电子教案15 问卷统计器-文件和目录操作
- 2025年电动吊飞圣诞老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照相机闪光线路板组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云南省江川第二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英语试题文试题含解析
- AQ/T 2053-201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通 用技术要求(正式版)
- 火龙罐综合灸技术课件
- SJG 36-2017 深圳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数字化规范-高清现行
- 《新媒体运营》课件(完整版)
- 专利检索ppt课件(PPT 54页)
- 建筑立面十八式,你用过几个?
-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 (高清正版)T-CAGHP 031—201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试行)
-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影响
- 屋面防水翻新改造工程施工方案(全面完整版)
- 教案(餐巾折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