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_第1页
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_第2页
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_第3页
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_第4页
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原文讲解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故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本章阐述了自己对宇宙万物的基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观),这个基本看法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终极规律(简称终极律)。

道德经原文讲解

第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友情提示上课时间请勿:--请将您手机改为“震动”

避免在课室里使用手机--交谈其他事宜--随意进出教室请勿在室内吸烟上课时间欢迎:--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友情提示上课时间请勿:请勿在室内吸烟上课时间欢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规律是可以效法的,形态是可以描述的,但是,规律和形态不是固化的,而是变动不居的。老子观点可细分为三:①事物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②变是事物永恒不变的属性;③效法规律,既要注重绝对性也要注重相对性,要随变而变,“与时俱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是万物的本始,“道”是衍化万物的母亲(根源)。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无形无态的,这个无形无态的本原就是“无”。这个“无”有三重含义:一方面它指出万物的本始是归于一个伟大的造物主,这个造物主就是“无”;另一方面它指“无”缔造的终极律,宇宙万有是在这个终极律的推动下衍生发展和变化的;第三重含义是指万物的本源是“似无非无”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由本源的无,可以探究道的奥妙;常从“有”,可以关照“道”的端倪。

《易经》认为,“在天地言,则万物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朱熹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这两者都出于“道”而有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而又幽深,是万物衍生发展变化的法门。

古代道教至上神就是通过采取对老子“道”的神秘化与拟人化的方式而塑造出来的。道——玄君——元始天尊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和无,这老子本章所揭示的哲理:(1)遵循规律,才能成功。“道”是衍生万物的终极律,也是决定万物发展的主宰。所以,世人应当探寻道、遵循道,领导者更应领悟道、遵循道。遵循规律,遵循真理,只有如此才能成功,这是老子撰写《道德经》的目的所在,也是《道德经》的核心所在。

(2)探寻规律的关键是认清事物发展的矛盾属性,遵循规律的关键是把握事物发展的矛盾法则。

老子本章所揭示的哲理: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後相随,恒也。天下人如果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丑的观念就产生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东西之所以是善良的,不善良的观念就产生了。所以,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是相互完成的,长和短是相互形成的,高和低是相互包容的,音和声是相互和谐的,前和后是相互随从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此圣人做的是“无为”的事,实行的是“不言”的教育。万物兴起而不去加以主宰,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事业成功了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诗云:韩信掉头为那般,居功震主离自然。

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美丑、善恶,只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现象所做的是非判断,是人为的生活态度。从更根本的层面上来说,从形而上的“道”的层面上来说,是没有美丑、善恶之分的,它们是合为一体的。形而上的“道”又化生出形而下的“器”,于是就形成这些互为对立的东西,这些东西同时也是变动的。相互对立的东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美可以变丑、善可以变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美丑、善恶,只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第三章不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经典名言:知不敢弗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不尚贤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语译】不要崇尚那些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去争功夺利;不看重那些稀有的东西,使人民不去偷盗;不去显耀那些能诱发人欲望的东西,使人民不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净化人民的心灵,要充实人民的肚子,要削弱人民的意志,要增强人民的体魄;要常使人民没有机心、没有欲望,使那些所谓的智者不敢去妄为。要用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物,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治理的。

【语译】不要崇尚那些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去争功夺利;不看重那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人们要去争功夺权、争名夺利?为什么会有偷盗?这是因为有了分别,也就是说有了那些对名利之人的推崇,有了那些对珍宝的贪爱,所以使得人民去争名夺利,甚至有人去偷盗。思考:老子提出了“虚其心”、“弱其志”主张。这是老子的一种愚民思想吗?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人们要去争功夺权、争名夺利?为什么会有偷盗?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第四章道沖不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注释:冲:通“盅”,空虚,用此说明凭感官不能认识的范畴。湛:精湛,精深。王弼注曰:“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而不渝其贞”。与“随波逐流”、“与世逶迤”有区别。

第四章道沖不盈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语译】

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它是那样的渊深,就好像万物的宗主。它已经磨掉了锋芒,解除了纠纷,调和了光泽,混同于尘世。它是那么的幽隐,好像不存在又好像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好像出生在天帝之前。【语译】本章介绍了道的总特性,其目的是劝诫世人以“道”为榜样,把道的品格作为处世为人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有能力不自满,圆润不尖锐,简单不复杂,光亮不刺目,朴素不自炫。概括而言就是,做人要虚怀若谷、朴实内敛、兼收并蓄。

本章介绍了道的总特性,其目的是劝诫世人以“道”为榜样,把道的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③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注释:①仁:亲,偏爱,受情感左右的爱。②刍狗:用草编扎成的狗,祭祀用。③橐龠:古代用的风箱。

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语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所谓仁爱,将万物当成草狗;圣人无所谓仁爱,将百姓当作草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虽然虚空但不会穷尽,越抽动它的风量越大。【语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多了,只会加速失败,不如保持着虚空状态。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上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关于先秦思想家对“天”的认识:夏商天命思想;周代天命观念;儒家之“义理之天”;墨家“意志之天”;道家“自然之天”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上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第六章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周易·坤卦》卦辞:“利牝马之贞。”【语译】山谷之神永远不会死亡,这就叫做玄妙女阴。玄妙女阴的门户,就叫做天地的根源。绵绵不绝冥冥存在,它的作用无穷无尽。第六章谷神不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道德经原文讲解导读第1至37章老版本(孔嘉)课件第七章天长地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语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就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反而能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心吗?所以反而能成就他自己。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说天地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说圣人,这里的圣人当然是指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就是像天地一样无私的人,他们是无私的、居后的、处下的,结果反而能成就自我、能领先、能处上。置之死地而后生安德鲁·卡内基说:“如果一个人到死的时候还拥有巨额财富,那是一种耻辱。”

老子说天地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说圣人,这里的圣人当然是指得道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第八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但却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住善于择地,心态善于沉静,待人善于仁爱,言语善于诚信,为政善于治理,干事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没有过失。

第八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老子最崇尚的东西就是“水”。水被老子称为“上善”,最高的善,最美的德。水的“善”表现在什么地方?老子一连用了七个“善”字。“居善地”,是从选择居地方面说的,水总是往低处流,选择低下的地方。“心善渊”,是从心态、心胸说的,水具有大海、深渊一样的胸怀。“与善仁”是从与人交往、接人待物方面说的,水具有女性的仁爱、慈悲的特性。“言善信”是从言语上说的,言语的“善”表现为诚信。

老子最崇尚的东西就是“水”。水被老子称为“上善”,最高的善,“政善治”是从行政治理方面说的,“治”字说得太好了,中国人说“治理”,西方人说“管理”,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中西方管理的不同,“治”字从水,“管”字从竹。说明中国人重视水性管理--柔性管理,西方人重视刚性管理、阳性管理。“事善能”是从为人处世方面说的,水善于发挥才能,善于发挥效能。“动善时”是从行动、行为方面说的,水善于把握时机,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时间超过重视空间的价值取向。

“政善治”是从行政治理方面说的,“治”字说得太好了,中国人说启发:1、“不争之争”,这是一种追求卓越的高效竞争手段。人并不是一种纯理性动物,多数情况下,“跟着感觉走”,而不是按智慧办事。常人的习惯是,依附权势人物,抱名人的大腿,看见利益就蜂拥而上,你争我夺。假如你像常人一样做事,结果也会像常人一样,互相打得头破血流,所得却十分有限。最聪明的办法有两种,第一种办法是帮助他人获得利益而不是夺取他们的利益,这样,他们就会忠诚追随你。“得人之力者无敌天下也;得人之智者无畏圣人也”,只要得到他人助力,你的成就将远在众人之上;第二种办法是安静地呆在一边,捡拾他人抛弃的或看不见的利益。这也是“不争之争”的策略,你的收获将远在常人之上。

2、呆在自己应该呆的地方。哪里是自己应该呆的地方呢?这很难一概而论,关键看自己的才能是否与这个位置相称,自己的价值观、个性能否与这个团队相容。如果站错了位置,肯定地位不牢,甚至会有危险。个人价值观与团队价值观的相容性,是我们在选择人生站位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一个才能平平的人能够如鱼得水的话,这个团队的远景不容乐观。姜子牙逃离商朝,陶渊明隐居田园,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自己应该呆的地方。应注意:安居自己应处的地位,绝不是固步自封。古时有一位官员,早年为国王立过功,但此后十多年未获升迁。一些原来职位比他低的人,渐渐地成了他的上级。这位官员对自己的境遇很不满意,一天,他向国王抱怨说:“您用人好比堆柴草,总是把后来的放在上面,把压在下面的人全忘了。”。。。。。。。

启发:《老子》中水的特征第一,水是最柔弱的,也是最有战斗力的。第二,水是往低处流的。人喜欢高处,不喜欢低处,而水偏偏流向人们不喜欢的地方,这就叫做低姿态,高境界。第三,水是顺势而为的,它的流动总是顺着地势走的。第四,水可以包容万物。水可以载舟,也可以容纳万物、接受万物。

《老子》中水的特征第五,水是最善于变化的。第六,水又是永恒不变的。第八,水是不争的。第九,水是纯洁的,具有去污性。人要效法水,做到心地纯净,所以《周易》中讲“洗心”,“洗”是水字旁,是用水来净化心灵。我们说“治理”,不仅是柔性管理,也是净化人的心灵。

第五,水是最善于变化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第九章功成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简译:拿着碗让它盛满了水,不如适时停止。

锤打金属使它锐利,不可能长久保有。

金玉满堂,没人能守得住。

富贵骄傲,自己招来灾祸。

功业完成就退位归隐,这就是自然大道。

第九章功成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红楼梦》的“好了歌”及注: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好了歌注: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李白: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易经˙干卦》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在老子看来只有后退才能积蓄力量,获得更大成功。这种成功不一定就是物质财富上的增多,而是一种心灵放松、放空之后的自由和快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营魄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魂魄合一,能不离开吗?

聚合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那样吗?

洗除杂念静心内观,能没有瑕疵吗?

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自然无为吗?

天地动静开合,能保持安静吗?

明白事理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第十章营魄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营魄抱一就是天人合一、二元和谐思维方式的体现。“载”是语气助词,没有意义。“营魄”就是魂魄,“抱一”就是合一。在老子看来,“魂魄”是合一的,不能分离。后来道家将魂归属于阳,将魄归属于阴,魂魄合一,阴阳和合。庄子《逍遥游》: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抟”通“团”,就是把生命之气团起来,内收,不让它发散掉。这样人体才能变得柔软、弱小,就像婴儿一样。婴儿是老子崇尚的对象,是柔弱的象征。柔弱的东西在物体中就是水,在人生中那就是婴儿。第五十五章老子对婴儿作了详尽的描述,十分精辟。

“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涤。禅宗北宗神秀大师偈子:“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周易》中也说要“洗心”,当然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洗心就是老子说的“玄览”,“玄览”又写作“玄鉴”,就是内视、内观,“玄”是幽深的意思,是黑色的,这里指人体内心身处,要用“天眼”观照自己的内心,实际上就是使自我内心纯净,不染上一丝灰尘,进入无思无为、清明虚空的境界。只有每一天都去清洗它、擦拭它,才能没有瑕疵。“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就是洗涤。“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你要治理这个国家,你要爱护你的老百姓,那一定要无为,“无为”是老子治国的最高理念。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本来是指自然之门。“为雌”就是守雌,守住阴柔的东西。意思就是要守静,不要把那个“天门”开来开去的,让“天门”安静地待在那里。“天门”在这里指人的天赋感官,“天门开阖”就是人体感官的开合活动。耳、鼻、口、目的运动要安静柔弱,不要不停地开合。这就是闭关的功夫。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你要治理这个国家,你要爱护你的老百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你要想明白四达,就要无知无虑。“知”通“智”。为什么越不用智慧反而越有智慧呢?孔子是讲智慧的,讲仁义的,后世儒家就把孔孟思想归结为五德--仁、义、礼、智、信。老子说要“绝仁弃义”“绝圣弃智”!表面上老子和孔子观点相反,其实说的问题是一样的,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强调的层面不同:一个从正面说,一个从反面说。孔子从正面看,社会的混乱,礼崩乐坏,就是不讲仁义礼智的结果;老子是从反面看的,社会的混乱,礼崩乐坏,不是讲讲仁义礼智就可以解决的,反而是仁义礼智讲得太多了,人的清静的本心就丧失了,所以要回归到人的本心、本性上去。“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你要想明白四达,就要无知无虑。“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也说明“有”和“无”的关系。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借此说明我们每一个人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从色、声、味以及打猎、藏宝的角度说明声色犬马的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皆有危身之虞,故应惊惧之。贵大患若身者,取其慎重意也。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身乃欲望之所集者也,故有身则有大患。爱身者,少私寡欲也。少私寡欲者,未尝不利其民也,故可寄托天下。管仲临死前劝说齐桓公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等人即为证明。身乃欲望之所集者也,故有身则有大患。爱身者,少私寡欲也。少私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一章开头用了三个“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形容道的神妙,不是人的感觉所能把握的。“视之不见”,说明道是无形的,用肉眼去看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内观才能体悟得到。“听之不闻”,说明道是无声的,用耳朵去听是听不到的,只有通过内听才能体悟得到。“搏之不得”,说明道是无物的,道不是一个有形的东西。“夷”、“希”、“微”分别是对不可见、不可听、不可抟的称呼。这三方面是混而为一的。

这一章开头用了三个“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道”的神妙性还表现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些都是从求道的角度说的。表明“道”的难以把握、难以捉摸。“道”的即心即物性质。道既是一种物,同时也是非物。它是“物心”的合一体。“道”里面有物,也有心,什么都有,不能分开,没有分别。所以可以把“道”理解为三个层面:道是一个最高的本体,道是一个最高的规律,道是一个最高的法则。

“道”的神妙性还表现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第十五章善为道者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注释:豫:慎重;犹:犹豫;俨:庄重;涣:涣然,自在的样子;敦:敦厚;浊以静之徐清:在混沌中安静下来慢慢地变清澈;安以动之徐生:在安逸中活动起来慢慢地生长第十五章善为道者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这是对得道之人的精彩描写,写得很美,像一首诗。“道”是玄妙精深的,当然得道之人也是玄妙精深的。所以无法描写,迫不得已,老子只好用了七个“若”字、用了七个形容词来描述。这七个形容词没有一个是对外貌的描述,全是对得道之人精神风貌、人格特征的赞美。

这是对得道之人的精彩描写,写得很美,像一首诗。“道”是玄妙精“静”和“动”是对立的,也是互动、互根的。“静”到了极点就变为了“动”,“动”到极点就变为“静”了。“动”和“静”是促进生命生生不息的两大动力。在动荡不安的时候要修炼“静”的功夫,在安逸不进的时候要修炼“动”的功夫,当然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合在一起的,或者是“内静外动”或者是“外静内动”。总而言之,精神的清净、心灵的淡定是生命修炼的总纲,所谓“动”绝不是心灵的浮动,而是建立在心静基础上的外在运动。

“静”和“动”是对立的,也是互动、互根的。“静”到了极点就变

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庄子·大宗师》

邈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逍遥游》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这一章开头讲了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致虚极,守静笃”。“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容易到达,但“虚极静笃”却很难达到,需要长期的修炼。按照佛家的说法,叫戒、定、慧三学,先要五戒十善,然后“入定”,“入定”就是要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这时候就会有大智慧出现。因为“虚极静笃”其实就是进入了潜意识状态,潜能状态。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修行方法,如果用一个字来说,就是“静”;用两个字来说,就是“虚静”。

这一章开头讲了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夫--“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老子发现的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作”就是发生,可引申为运动变化。“复”就是回复、回归、循环往复。万事万物的规律就是“各复归其根”。回归本根就叫做“静”,这个“静”是指万物本根、本性是虚静的,同时还指掌握万物本根、本性的方法应该是虚静。按老子的话来说,这个本根、本性就是“道”,因为“道”是一个总根源。“归根”也就是“复命”。“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老子发现的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老子给统治者也是给我们现在做领导的划分了四个层次,最高层次叫“太上”,是老百姓不知道有这个领导。这是领导的最高境界。《老子》是写给帝王看的,是写给最高领导看的。管理企业的企业家当然不是帝王,但都是一个企业的最高领导,所以也是可以从中得到借鉴的。如果问你一个企业的员工,你们的老板是谁?老总是谁?如果他们回答:“不知道。”那要恭喜这个企业的管理者,他已经是“太上”了,已经到达最高境界了。

老子给统治者也是给我们现在做领导的划分了四个层次,最高层次叫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庄子《庄子·胠箧》:盗亦有道圣人死,大盗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表面上看,老子批判仁义、孝慈,是对儒家仁义忠孝的反动,但实际上老子和孔子并不矛盾,他们的目的都是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是孔子强调要建立社会的公德,要人们遵循公平、公正的行为准则,是从正面说的;而老子则主张直接回到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的本然状态,是从反面说的。他们的目标还是一致的。表面上看,老子批判仁义、孝慈,是对儒家仁义忠孝的反动,但实际第十九章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也,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读此章也可与庄子之《胠箧》篇合观。第十九章绝圣弃智评析:“仁义”“圣智”本是儒家所推崇的美德,老子却主张彻底抛弃,为什么?因为只要是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腐蚀人心、败坏风气的,所以一定要抛弃。这里将仁义、圣智、巧利当作“道”的反面,当作违背天性、产生虚伪的根源。很多人认为老子是消极的、反传统的。殊不知老子是从根源上提出社会虚伪、败坏的原因,从而在天性与人性上解决问题。从本性上说,人是真纯质朴的,是清静淡泊的,只是后来随着人类知识和智慧的产生,评析:“仁义”“圣智”本是儒家所推崇的美德,老子却主张彻底抛随着人类欲望的扩大,人类的本性被污染、被损害了,所以才形成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甚至刀枪相加的局面。老子发现社会在强调仁义礼智的同时,那些不仁、不义、非礼、非智的人和事反而有所增加,一些口口声声满嘴仁义的人却做着不仁、不义的事情,说明仁、义、礼、智有自私性与虚伪性,因而老子从人性清静的本源出发,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只有这样做了,人们才能回归到清静不争、无知无欲的本性中去,人类质朴虚静的本来面目才会得以复苏。随着人类欲望的扩大,人类的本性被污染、被损害了,所以才形成追第二十章唯之与阿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bó)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

(liǎo)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

第二十章唯之与阿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评析:这是老子对众人的嘲讽,对众人所谓“熙熙”“昭昭”“察察”的反动。在老子看来众人的行为是不符合“道”的,众人的价值判断是错误的。这一点老子在最后才点出:只有我才“贵食母”,才重视养育万物的母亲--“道”,只有我才是按照“道”来生活。所以也只有我才是真正的智者。通过“我”与众人、俗人的比较,刻画了一个与众人完全不同的形象。说明众人、俗人都没有得“道”。

评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评析:1、这一段文字写得很美,好比一首优美的、押韵的诗歌。“道”和“德”是什么关系呢?老子一开始就做了说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德”就是大德。“德”是顺从于“道”的,“道”是统领“德”的。“道”是无形的、恍惚的;“德”是有形的、有容的。“道”外显出来就是“德”,“德”是“道”显现出来的功能属性,是“道”落实在人生、万物层面的具体行为。“道”是恍恍惚惚,不可捉摸的,而“德”却是实实在在,可以看见的。“道”通过“德”的表现,证明是真实可靠的。

评析:2、“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对“道”的描述。第十四章指出“道”是“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那么,“道”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呢?其实用“唯物”和“唯心”的分类法来分析《老子》本身就是错误的。《老子》这里说的“道之为物……其中有物”的“物”不是指一个有形体的东西,而是指有内容的、有精气的、真实可信的存在。

2、“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3、庄子论“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3、庄子论“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评析:1、老子看出了恰恰是那些常人所不重视的、甚至鄙视的东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它们对立面--所谓完善、美好东西的根源。这正是对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的进一步阐释。这里更深刻地指出反面的、阴性的、低下的东西能生成正面的、阳性的、高上的东西。这是老子崇阴思想的体现。老子曾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无中生有、下能生上的道理。这是从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出发的,老子认为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就是“无”、就是“柔弱”。人生的“无”表现在恬淡无为、质朴淳厚上。

评析:2、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说:“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这不就是对“少则得,多则惑”的最好解释吗?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追求“多”,结果往往会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选择,陷于迷惑之中。于是不少人迷恋于算命,结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其实,企业做品牌也是如此。3、如果说谦虚、谦让、不与人抗争就是吃亏,那么吃亏其实是一种福。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

2、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说:“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第二十八章知雄守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