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黑穗病课件_第1页
小麦黑穗病课件_第2页
小麦黑穗病课件_第3页
小麦黑穗病课件_第4页
小麦黑穗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黑穗(粉)病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火烟包、乌麦等,是病理学上的一个典型性病害,普遍发生于各国产麦区。一般发病比较轻,在1%-5%之间,个别发生较重的地区,如在南亚和拉丁美州,发病率在10%以上。

小麦腥黑穗病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我国主要是光腥黑穗和网腥黑穗。其中光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各省,网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和西南各省,矮腥黑穗病和印度腥黑穗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

小麦秆黑粉病又称“铁条麦”,过去在我国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麦区,以河南、山东等省发生较重。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已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危害。但20世纪70年代后,在一些地区又有所回升。

小麦黑穗(粉)病1小麦散黑穗病: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一般病株较矮而直立,抽穗早。起初,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抽穗后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剩下穗轴。一般病株比健株提早几天抽穗。

一、症状小麦散黑穗病: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一般病2

小麦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矮化程度及分蘖情况依品种而异。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灰黄色,病粒较健粒短而胖,因而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灰黑色,如用手指微压,则易破裂,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冬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3

小麦秆黑粉病: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拨节期以后症状最明显。主要症状为:病斑初淡灰色条纹,逐渐隆起,转深灰色,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冬孢子)。病株显著矮小,分蘖增多,病叶卷曲,病穗很难抽出,多不结实,甚至全株枯死。

小麦秆黑粉病:主要危害麦秆、叶和叶鞘,拨节期以后症状最明显4小麦黑穗(粉)病症状特点比较病害名称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危害部位整穗籽粒茎杆、叶片、穗株型正常或稍矮正常或稍高,但矮腥黑穗病植株明显矮化,分蘖增多植株矮化,常扭曲,枯死茎秆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叶片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易扭曲、干枯穗部整穗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穗形正常,颖壳外张多不抽穗,或穗小畸形籽粒无籽粒籽粒变为菌瘿粒少粒秕

小麦黑穗(粉)病症状特点比较病害名称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5二、病原菌小麦散黑穗病菌:

有性态为散黑粉菌Ustilago

nuda,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冬孢子略呈球形或近球形,浅黄色至茶褐色,表面生有微细突起。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四个细胞可分别长出单核分枝菌丝,但不产生担孢子。

二、病原菌6小麦腥黑穗病菌

我国病原主要有2种,即网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光腥黑粉菌Tilletiafoetida。网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多为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深褐色,孢子表面有网纹。光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圆形,卵圆形和椭圆形,淡褐色至青褐色,孢子表面光滑,无网纹。小麦腥黑穗病菌我国病原主要有2种,即网腥黑粉菌T7小麦秆黑粉病菌:病菌以1-4个冬孢子为核心,外围以若干不孕细胞组成孢子团。孢子团圆形或长椭圆形。冬孢子单胞,球形,深褐色。冬孢子萌发产生圆柱状先菌丝,先菌丝无色透明,顶端轮生出担孢子3-4个。担孢子长棒状,顶端尖削,微弯。小麦秆黑粉病菌:病菌以1-4个冬孢子为核心,外8三、侵染循环三、侵染循环9小麦散黑穗病:

散黑穗病菌属花器侵染类型,一年只有一次侵染。病穗散出冬孢子时期,恰值小麦开花期,冬孢子借风力传送到健花柱头上,冬孢子发芽产生先菌丝和单核分枝菌丝,亲和性单核菌丝结合后产生双核侵染菌丝,多在子房下部或籽粒的顶端冠基部穿透子房壁表皮直接侵入,并穿透果皮和珠被,进入珠心,潜伏于胚部细胞间隙。当籽粒成熟时,菌丝体变为厚壁休眠菌丝,以菌丝状态潜伏于种子胚里。带病种子播种后,胚里的菌丝随着麦苗生长,直到生长点,以后并随着植株生长而伸展,形成系统侵染。在孕穗期到达穗部,在小穗内继续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菌丝变成冬孢子,成熟后散出,被风传到健穗的花器上萌发侵入,以菌丝状态潜伏于种子胚内越冬,造成下一年发病。小麦散黑穗病:10小麦腥黑穗病:

腥黑穗病是一种单循环系统侵染的病害,其侵染来源有3个方面:①种子带菌:小麦在脱粒时,碾碎了病粒,使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瘿及菌瘿的碎片混入种子间,均可成为种子传病的来源。②粪肥带菌:打麦场上的麦糠,碎麦秸及尘土混入肥料,或用带菌麦草饲喂牲畜及带菌种子饲喂家禽,通过消化道后,冬孢子没有死亡,而使粪肥成为侵染来源。③土壤带菌:病粒落入田间,或靠近打麦场的麦田,在打场时,由风吹入冬孢子,而造成土壤传染。上述3种情况,以种子带菌为主。

小麦种子播种后,当种子发芽时,冬孢子也随即萌发,由胚芽鞘侵入幼苗,并到达生长点,菌丝随小麦生长而发展,到小麦孕穗期,病菌侵入幼穗的子房,破坏花器,形成黑粉,使整个花器变成菌瘿。小麦腥黑穗病:11小麦秆黑粉病:秆黑粉病菌以土壤传播为主,种子和粪肥也能传播。小麦收获后,冬孢子散落于土壤中或随病残体进入土壤中越冬。

越冬的冬孢子,在小麦种子播种发芽后,也开始萌发并从幼苗胚芽鞘侵入,并进入生长点,为系统侵染病害。单循环病害,一年只能侵染一次。小麦秆黑粉病:12四、流行条件1.小麦散黑穗病:散黑穗病发病率高低,与上一年病菌侵入率有直接关系,上一年开花期的气象条件与病菌数量对下一年的发病影响很大。小麦开花期遇有细雨和多雾、温度高的环境,有利冬孢子萌发和侵入,种子带菌率就高;相反,如开花期干旱,孢子难以发芽,种子带菌率就低。此外,开花期遇有暴风雨,可将冬孢子淋于地下,不利于传播,发病亦少。品种抗病性对病害也有一定影响,抗病性强的品种发病轻,一般颖片开张大的品种较感病。四、流行条件132.小麦腥黑穗病:

腥黑穗病属幼苗侵入系统侵染的病害,凡是影响小麦幼苗出土快慢的因素,如土温、墒情、通气条件、播种质量、种子发芽势等均影响此病发生的轻重。但最主要的是地温和墒情。温度低不利于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延长了幼苗出土时间,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因而发病重。土壤过于干燥,由于水分不足而影响孢子的萌发。土壤过湿,由于供氧所不足,也不利于孢子萌发。一般含水量40%以下的土壤,适于孢子萌发,有利于病菌侵染。此病发生的严重程度与地势、播种期及播种深度有密切关系。高山发病重,浅山丘陵次之,平原最轻;阴坡发病重,阳坡发病轻。冬小麦晚播或春小麦早播发病都较重。播种过深、覆土过厚,麦苗不易出土,也增加病菌侵染的机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小麦黑穗病ppt课件143.小麦秆黑粉病:

发病轻重与土壤带菌量、土壤条件、耕作制度有关。与土壤带菌量呈正相关。

播期土壤温度对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有较大影响,土壤温度以14-21℃最适宜侵染。土壤干旱,小麦出苗慢,有利于病菌侵染。病田连作,施用带菌肥料都有利于病害发生。

3.小麦秆黑粉病:15五、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粉)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加强检疫和种子处理为主,农业防治和抗病品种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工作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我国的进境检疫对象,应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害随种子或商品粮传入我国。五、防治方法小麦黑穗(粉)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加强检疫和种162.种子处理

药剂种类和使用方法:

①12.5%烯唑醇,每100kg种子用药20g(a.i)拌种。

②2%立克秀,每100kg种子用药20g(a.i)拌种。③3%敌畏丹悬浮种衣剂按1:1000(药:种)进行种子包衣。④50%多菌灵、75%五氯硝基苯(PCNB),每100kg种子用药200-300g(a.i)拌种。2.种子处理173.建立无病留种田,繁育和使用无病种子

繁殖无病种子是消灭小麦黑穗(粉)病的有效方法。留种田要与生产田隔离200m以上,播种的种子要在精选后严格进行消毒,田间管理时应注意施用无病肥,及时拔除病株等。发现检疫对象的种子田,应进行销毁。4.栽培防病

播种前要作好整地和保墒工作,适期播种,冬春播种不宜过迟,播种不宜过深,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而减少发病。播种时用硫铵等速效肥作种肥,每hm2用硫铵225kg,掺5倍细土,混匀后与麦种一起播下,也可获得良好的防病效果。以土壤和粪肥传播为主的病害,可采用与非寄主作物实行1-2年轮作,或1年水旱轮作,并要施无病肥。3.建立无病留种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