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中“风”的意象研究8800字(论文)】_第1页
【唐代诗歌中“风”的意象研究8800字(论文)】_第2页
【唐代诗歌中“风”的意象研究8800字(论文)】_第3页
【唐代诗歌中“风”的意象研究8800字(论文)】_第4页
【唐代诗歌中“风”的意象研究8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诗歌中“风”的意象研究目录TOC\o"1-2"\h\u29219一、绪论 210525(一)研究背景 216234(二)研究意义 44329二、唐代诗歌中东南西北风意象的创作分析 46489(一)东风意象创作分析 4579(二)南风意象创作分析 623817(三)西风意象创作分析 730618(四)北风意象创作分析 89452三、唐代诗歌中东南西北风意象的情感内涵 927864(一)东南西北风意象情感内涵的具体内容 94256(二)东南西北风意象情感内涵的具体特质 1012562参考文献 10摘要:在唐代的是个中风的意象与是个创作密不可分,“风”是诗人钟情的物象之一。诗歌中的“风”,不再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是一个情思的载体,是浸染诗人感情的意象。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之情,全都可以寄托在“风”中。“风”——自由自在、来去无踪。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风”成为人们寄托情意的媒介。不同的风带给诗人感受不同,譬如“东风”、“西风”会触发诗人不同念想。所以“风”在不同情境下,意象内涵迥乎不同。借风可以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亦可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托“风”言志,可以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以“风”寄兴,可以构建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所以本文从唐代诗歌“风”的意象着手,为了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关系,分别度唐代诗歌中“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的意象进行分析,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总结概括出唐代诗歌中东南西北风意象的情感内涵。希望对这些诗歌的梳理分析,可以为唐诗意象的相关研究尽一些绵薄之力,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发现它的价值。关键词:唐诗;风;意象;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拥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和不拘一格的文化意义以及社会意义备受文人喜爱。古今中外有关意象的研究论著可谓浩如烟海,如袁行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叶郎的《美在意象》等等。人们对意象的不同角度和更深层次的探讨,使得意象广泛运用于美学领域。也为之后的研究作了典范,后人沿着前人开拓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意象是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胡应麟认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首先,关于意象理论研究现状分析。意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中一个有着至关重要地位的概念,关于意象的定义是随着我国历史不断发展地。最早论及意象是在《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用笔书写不尽地是言语,说出来的话也不能说尽背后的含义。那么圣人之意就不可洞见吗?圣人立卦象是以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的意思,设置卦爻以显尽万物的真伪。这段话提出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段话中“象”就成为了“言”与“意”之间的桥梁,将二者建立起联系,将数不尽的、说不尽的话语背后的“意”通过“象”来传达。当意象作为审美单位时,最早提出的是南朝时期刘勰,他是我国古典文论的集大成者。“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的意象,就是我们所熟悉地古诗词的“意象”,从审美视角来说意象就是以自然界中存在的花、草、树、木、云、雨、月等等客观存在的物象为载体,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之有机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使意与象浑然一体。这里的意象就是诗人意念中的形象,也就是诗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头脑中先有一个清晰的物象来承情达意,然后再根据这个物象结合想象下笔写作。诗歌发展绵延至今,是其他文学样式的发源,它的语言简洁凝练却句句有深意,意象清新隽永却都寄托着作者不为人道的志向情操,它以一定的音节、韵律来集中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诗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是离不开意象这一载体的,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提出过,当物象进入诗人充满艺术特色的目光中时就会带上诗人的主观情绪,这时它就既要符合诗人的美学思维,又要能体现出诗人的品格与意志,具备这两个特点的就是意象。从这一角度来说,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融合。目前学术界对唐代诗歌中的东南西北风的意象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王汉林《诗中的“东南西北风”》一文仅仅只有四千字,他认为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在文学作品中会因作者际遇、性格、心境、视角等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味,寄托不同的思想情感。更奇妙的是,“东风”“南风”“西风”“北风”这四种意象意蕴各异,显得个性鲜明而又丰富多彩。马梦娇《试论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一文中有五千多字,他认为作为一种自然意象,风意象在诗歌中表情达意的独特之处是很多诗家公认的,它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极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诗经》中“风”意象就有二十处,网络版《全唐诗》中多达一万四千余处,风意象的发展历程十分漫长,历经了先秦的风神崇拜,弥漫汉末的悲风,魏后期的玄风,隋唐盛世的风云壮丽,五代的香风乱离……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风栖息于不同诗人的笔锋,从未停止它的言说。

古诗词中“风”的审美意象。朱静《古诗词中“风”的审美意象新解》一文中有六千字,他认为“风”这个审美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风,令人捉摸不透,因它无形可观,无神可凝,可它能“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这个大自然的精灵,飘荡于无穷的天宇,使世间万物因之摇曳生姿,风情万种可它一旦进入文学领域,进入诗词,却又成为一位百变精灵,时而“吹面不寒杨柳风”风姿绰约,恰似一位温柔可人的姑娘;时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变得旷达豪放,犹如一位慷慨悲歌的壮士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而显得落寞惆怅,正可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何琳《古诗词中“风”的意象》全文共有三千字,认为诗人写诗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这所立之“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通常取自大自然,“风”就是诗人钟情的物象之一,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都离不开“风”,作者将自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之情全部寄托在“风”中。诗歌中“风”的意象内涵。谷淑雨《“风”情万种——论李白诗词中风的意象内涵》一文共有五千字,他认为诗歌往往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最丰富的情感,是人类文学中最为凝练的表现形式。(二)研究意义风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诗歌意象从起源到发展、完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从《诗经》开始,诗歌中就有着关于“风”的描写,这些描写反映了早期人们对风的初步认识,他们以自然界的“风”比兴烘托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随着诗词文学不断地发展变化,风意象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阶段性地研究风意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风意象在唐代时期的丰富含义。唐代诗歌有较多关于风意象的描写。这些蕴含风意象的诗句,在唐代诗歌繁荣发展之顶峰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些意象描写承载了那个时代每个文人特有的情感。从微观角度入手,研究唐代诗歌中一个特定意象,对于解析唐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意象的研究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唐代诗歌中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风意象的研究缺乏系统性,不能够明确地反映风意象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价值。对于某种特定意象的系统探讨,有助于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状况。总而言之,无论从研究空间,还是从相关研究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对唐代诗歌中风意象的研究都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一个时代中具有代表性诗人的作品进行相关意象的研究,可以观察诗歌意象发展的渊源,从而考察风意象对诗歌发展的影响,以及时代背景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意象是诗词里至关重要的存在,它作为客观物象的存在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意象之“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人、物、景,而“意”则是借由这些“象”所抒发的主观感情。在诗人眼中一些景、物、人都可以作为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所以只有明确了意象的内涵,才能更好的赏析诗词,领悟诗词之美。意象作为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诗词结构的变化、诗词基本内容的构成、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基于对意象的理解,研究唐代诗歌中东南西北风的意象有其现实意义。二、唐代诗歌中东南西北风意象的创作分析(一)东风意象创作分析东风即是指春风。春为四时之始,春风和煦轻盈,带来勃勃生机,因此在唐代诗人笔下,春风常有如下意象。1.蓬勃的生命意象东风代表着春天,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所以在唐代诗歌中,东风用来象征蓬勃的生命力。“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钱起《春郊》),吹起的东风好像阳光使者,吹到了草和花这边就发芽了。东风成了这个报春的使者,遇到了花草就让它们快点发芽了,写出了春天到来,花草蓬勃生长,生机盎然。“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李商隐《二月二日》),写出了作者在二月二日春天江上出游,感受到春风吹拂的温暖和听到笙音时的喜悦心情。初除此之外还有“三月石堤冻销释,东风开花满阳坡”(李商隐《安平公诗》),“紫阁当春凝烟霭,东风吹岸花枝枝”(叙玄《题柳公权书度人经后》),“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李璟《登楼赋》)。2.怀旧别离的意象春天到来,东风对于自然植物而言自然是富有生机的,但是在出门在外的游子和离人的心中又有几分的怀旧离别的感伤之意。“羁客春来心欲碎,东风莫遣柳条青”(戎昱《湖南春日二首》),羁客就是指诗人自己漂泊在外,春回大地,漂泊异乡的游子感到心快要碎了,他痛苦地喊出:春风啊,千万别让柳条泛青发绿,因古人会折柳送别,作者怕春风吹绿了柳枝,引发作者思乡的感伤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就已经不容易,离别的时候更让人伤心难过。而现在又正是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残,更加增添了离别之人的痛苦之情。这两句极言情人分别后的悲痛难耐之情。首句两个“难”字,突出了这对恋人在恋爱中的艰难与辛酸。“东风无力百花残”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一方面实写自然景物,点明离别之时正是暮春之际。此时春光逝去,百花凋零。另一方面则寄寓诗人的伤感之意。此外还有“各有归程千万里,东风时节恨离群”(吴商浩《长安春赠友人》),“南使孤帆远,东风任意吹”(韩翊《送客游江南》),“寒雨送归千里外,东风沉醉百花前”(韩翊《送高别驾归汴州》)。3.浩荡皇恩春风因为其温暖,春风浩荡润泽万物,所以在唐代诗歌中,东风、春风经常用来比喻皇恩国泽。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春风不会得意,是人得意,因为皇恩浩荡,自己被取为进士了。“袍裤宫人走迎驾,东风吹送御香来”(和凝《宫词百首》),“春日皇家瑞景迟,东风无力雨微微”(章碣《长安春日》),“无限恩波犹在目,东风吹起细漪涟。”(陆龟蒙《奉和袭美登初阳楼寄怀北平郎中》)。东风又象征着成功所需要的机遇,如果没有她,三国周瑜功业难成“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温度而言,东风是温暖的,这份温暖发自诗人内心的温度“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可是,对于戍守边疆、饱受思乡之苦的将士而言,却难以享受这份温暖,他们坦然地自我解嘲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南风意象创作分析1.温热与生机在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火对应的方位是南,代表着夏季,所以南风又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唐代的诗歌中,南风多与天气炎热、草木茂盛等有关。“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将南风与收获结合起来,南风的温暖,使得金黄的小麦成熟,又到了丰收的季节,带有动态的美感。“南风拂晓烟雾开,满山葱蒨铺鲜碧”(王季文《九华山谣》),写出了春夏之交,景色从柳莺花燕到绿肥红瘦。再到郁郁葱葱的变化,写出了南风独有的生机与活力“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白居易《早夏游平原回》),写出了南风对万物的滋养,在南风的吹拂下草木茂盛,花草飘香。“三月烟波暖,南风生绿蘋”(于邺《天南怀故人》),写出了夏天浮萍的生长,“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写出了南风的生机与活力,像活泼的孩童一样,在夏日的荷塘摆弄着荷叶好不自由快乐。2.相思离愁由于风的特性,常用来表示文人骚客们的相思离愁,南风也不例外,但是因为南风的温润特性,所以用来表达离愁之苦的相对较少。首先是借用南风的意象表达相似之情的,如“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李贺《江楼曲》),描写了一位等候抚恤到来,却迟迟没有等到的思妇形象,表达的对于盼望丈夫快快归来的相思之情。“别后南风起,相思梦岭头”(戴叔伦《送李明府之任》)表现的则是朋友之间的离别相思,同样真挚感人。其次是表现羁旅、送别之情。“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向哪里寄托思念之情呢?南风很大,船行驶得又很快。写的是诗人对好友宇文太守的思念之情,诗人自问自答,对好友念念不忘。“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万里独飞去,南风迟尔音”(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送别友人,相隔万里,再加上古代通信不便,南风传递有人的消息是非常缓慢,是的作者难免想念与忧伤。3.颂德与教化南风一般上是在夏季刮起,为人们解暑,同时夏季各种植物生长得比较快,比较茂盛,所以古人对南风也是称颂的。在唐代,一般帝王举行宴会的时候会演奏“南风歌”,一方面表现帝王体察民情,另一方面有表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帝王治国有方,如:“于焉欢击筑,聊以咏南风”(唐太宗李世民《重幸武功》)。此外在一些应制诗歌中国,诗人们特经常使用“南风”的意象,如“既欣东日户,复咏南风篇。愿奉光华庆,从斯亿万年”(魏征《奉和正日临朝应诏》),魏徵赞颂太宗在位时期天下天平,唐帝国风光无限,帝王又体恤百姓,为政清明,因此可当作舜咏,歌《南风》之篇。除了这些,还有一些诗歌中用“南风”赞扬君主,如:“吾君咏南风,衮冕弹鸣琴。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李白《送杨少府赴选》),李白赞美当今皇上具有穿华服,咏《南风》,弹鸣琴而天下大治的美德。(三)西风意象创作分析西风,即秋风。常象征秋之肃杀,大多包含着凝重的悲凉色彩。悲凉是一种心灵感受,源于人生的不幸。幸运的人总是幸运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1.悲凉与衰败与南风不同,西风即为秋风,秋天树叶慢慢变黄飘落,百花衰败,所以西风则多与天气转凉,植物衰败等景物配合使用,突出表现出秋天的特点。“归来困顿眠红帐,一枕西风梦里寒”(花蕊夫人《宫词》),自而出了秋天温度降低,天气转凉。“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鲍溶《塞上行》),描写出,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晨容易产生露珠,连水草都是冷的。“西风飘一叶,庭前飒已凉”(白居易《新秋》),描写了初秋时节,西风吹拂,树叶飘落,天气已经转凉,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白居易《长相思·别情》),写出了西风盛行的季节大概是在九月,连月光都好像变得冷冷的,白霜也逐渐凝结。“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牟融《送客之杭》),这是一首送别诗,在诗歌中一个“透”就将“西风”的寒冷刺骨表现了出来,充分表现了西风的特点。2.相思离愁在诸多的送别诗与思念诗中含有大量的“西风”的意象,诗人们经常用“西风”这一意象作为在意,表达诗人自己的离愁别绪,情真意切。结合西风紧、急、凉的特点,更加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这是白居易的一首送别小诗,“袅袅”形容\o"秋天的古诗"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o"描写风的古诗"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别后西风起,新蝉坐卧闻。秋天静如水,远岫碧侵云。雅饮纯和气,清吟冰雪文。想思重回首,梧叶下纷纷”(李山甫《寄太常王少卿》),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写给好友的诗,与好友离别之后,西风吹起,梧桐叶纷纷落下,渲染了凄伤悲凉的情绪,表现出作者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3.以秋风寄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紧扣主线“风”字而“歌”。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用拟人化手法写秋风咆哮破屋,篇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浓墨渲染暗淡愁惨的氛围,但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通过描写本身的痛苦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篇末水到渠成地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四)北风意象创作分析北风,即冬风。又称“朔风”,如李白《北风行》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常用于象征冬之苦寒,大多寄寓诗人幽怨、凄苦的情怀。1.冬之苦寒在诗歌中,通常直接用北风直接描写出冬季的寒冷与景色的衰败。“秦女树前花正发,北风吹落满城秋”(李频《闻金吾妓唱梁州》),“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钱起《效古秋夜长》),“落日更萧条,北风动枯草”(刘长卿《从军六首》),在这几句诗中都描写了,北风过境,草枯叶落花衰败的景象,标新出北风出现的季节的特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除了对以上意象的表现,还表现出北风的实力强劲与北风之寒冷,虽然时值八月,但是已经飘起了雪花,同时也表现出边关将士们的生活之苦。“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写出了北风呼啸声凄厉,吹在身上透骨冷。2.离别之情“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色昏暗,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描写高适在与友人相别相送,依然没有任何凄清幽怨之情,却反而充满了豪迈乐观的精神。“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描写时令气候营造凄凉气氛,表现了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突出与友人山川阻隔的离愁。三、唐代诗歌中东南西北风意象的情感内涵(一)东南西北风意象情感内涵的具体内容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这首诗没有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通过研究发现,不管是东南西北风中的哪一个,他们所表现的情感内涵通常是根据作者创作的需求而确定的,比如在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诗人们在创作表达离愁别绪是,都会借用风,包含东南西北风,所以,东南西北风意象情感内涵的具体内容大多是有诗人的创作需要而确定的,诗人想要表达何种情绪,这东南西北风的意象就具体表达何种情感内涵。(二)东南西北风意象情感内涵的具体特质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是指春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和辛弃疾《青玉案》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借暮春时节风吹花散的自然之景,来表达内心的忧伤与烦恼。古诗中的东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1)反衬“伤逝”之情,“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渲染离别情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3)象征专制者和造成悲剧的恶势力,“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4)比喻重要的条件,“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俗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古诗中的南风即夏风,常象征欣欣向荣,多用于表达轻松愉悦的心境,如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夜来南风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