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考点16+概括内容和观点+_第1页
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考点16+概括内容和观点+_第2页
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考点16+概括内容和观点+_第3页
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考点16+概括内容和观点+_第4页
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考点16+概括内容和观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九考点16概括内容和观点(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②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节选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删改)夫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而宿瘤以藏丑;经术深则高才者洞逸,卤钝者醒悟。文梓干云,而不可以台榭者,未加班输之结构也;天然爽朗,而不可谓之君子者,不识大伦之臧否也。欲超千里于终朝,必假追影③之足;欲凌洪波而遐济,必因艘楫之器;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故朱绿所以改素丝,训诲所以移蒙蔽。披玄云而扬大明,则万物无所隐其状矣;舒竹帛而考古今,则天地无所藏其情矣。况于鬼神乎?而况于人事乎?泥涅可令齐坚乎金玉,曲木可攻之以应绳墨,百兽可教之以战陈,畜牲可习之以进退,沈鳞可动之以声音,机石可感之以精诚,又况乎含五常而禀最灵者哉!低仰之驷,教之功也;鸷击之禽,习之驯也。与彼凡马野鹰,本实一类,此以饰贵,彼以质贱。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④高乎峻极矣。大川滔瀁,则虬螭群游;日就月将,则德立道备。乃可以正梦乎丘旦,何徒解桎乎困蒙哉!(节选自《抱朴子·勖学》,有删改)[注]①檠:矫正弓的器具。②栝:箭尾扣弦处。③追影:形容马行迅疾。④钧:同“均”,平均,均等。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B.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C.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D.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宿瘤,即宿瘤女,战国时期齐国东郭采桑女,因脖颈处长一肉瘤,人称宿瘤女,后成为丑女的代称。B.班输,即公输班,又名鲁班。鲁班技艺超绝,多有发明,被尊为中国建筑工匠的祖师。C.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的含义完全不一样。D.丘旦,是孔丘、姬旦的并称。孔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有教无类”是他的教育主张之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可以使人品行端正,直道而行。文中孔子以“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B.学习可以使人扬长补短,日臻完善。文中写孔子说服子路的理由和西施、宿瘤的对举,其用意都在于体现这一点。C.学习可以使人博识多闻,洞明事理。文中强调,只有学习典籍,才能见闻广博;只有请教贤明的老师,才能有所领悟。D.学习可以使人能力提升,地位提高。文中通过驷马、鸷禽与凡马、野鹰之间的对比,说明了这一观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2)运行潦而勿辍,必混流乎沧海矣;崇一篑而弗休,必钧高乎峻极矣。5.“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阐述了怎样的道理?《劝学》一文中也有相似的用法,请举出一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孟简子相梁并卫,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并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筒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而雨人,吾穷必矣!”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盖之,况居而求利者也?周天子使毛伯求赙求金于诸侯,《春秋》讥之。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故为人君者,明贵德而贱利,以道下。子路持剑,孔问曰:“由,安用此乎?”子路曰:“善吾者固以善之,不善吾者固以自卫。”孔子曰:“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不出环堵之内,而闻千里之外。不善以忠化,寇暴以仁御,何必持剑乎?”子路曰:“由也请摄齐①以事先生矣。”智伯②还自卫,三卿燕于蓝台③。智襄子戏韩康子而侮段规。智果闻之,谏曰:“主弗备难,难必至。“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异于是。《周书》有之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愧人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毋乃不可乎?嘻,不可不惧!纳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自是五年而有晋阳之难,段规反而杀智伯于师,遂灭智氏。(选自刘向《说苑·贵德》,有删改)【注】①摄齐,文中指拜师而致敬。②智伯:春秋时晋国大夫,运号为智襄子。③三卿:智伯、韩康子、段规三人。燕:通“宴”。6.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出相应位置。凡A人B之C性D莫E不F欲G善H其|德J然K而L不M能N为O善P德Q者R利S败T之U也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为出之“与“其出人也远矣”(《师说》)两句中的“出”字含义不同。B.“犹风之靡草也”与“靡有朝矣”(《氓》)两句中的“靡”字含义相同。C.“善吾者固以善之”与“崤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D.“故无大患”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简子曾经担任高官,获罪逃到齐国,仍有三个门客誓死追随他,这是因为他曾经对这三个门客雪中送炭。B.管仲听了孟简子的叙述后,感叹自己没有对别人施恩,因此会陷入困境;文章认为,君子应该淡泊名利。C.孔子批评子路拿着宝剑的行为,子路对此进行了辩解,而孔子进一步阐明不必持剑的道理,子路醒悟,拜孔子为师。D.智伯曾在宴会上对韩康子和段规无礼,智果认为灾祸将自此起;智伯却打算先对段规动手,结果智伯反为段规所杀。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不出环堵之内,而闻千里之外。(2)今主一宴而愧人君相,又弗备,日:“不敢兴难。”毋乃不可乎?10.对于周天子遣使向诸侯求金钱的行为,本文认为不妥,为什么?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凤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面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驮醍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问》,《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节选自《谏逐客书》有删改)材料二: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令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令秦王锨蚕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面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与禽兽无异。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节逸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B.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C.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D.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1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戎,我国古代对西部各少数民族称呼。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北部的少数民族。B.公室,即王室。指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也指国君的家庭成员。文中是指秦国的王室。C.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如《战国策•齐策》中“美人充下陈”。D.不肖,谓子不似父,以称不孝之子。旧时读书人常常用来表示自谦。文中意思是不成材。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B.李斯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批评秦王声色误国。C.李斯主张人应该积极有为。他观仓中鼠而悟出人生哲学,认为一个人有无出息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D.李斯年轻时胸怀大志,跟随荀子学习帝王的治世之道;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以此实现人生抱负。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2)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15.选文一中,李斯抓住了秦王的心理,颇有针对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文本一: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①故也。”子墨子言曰: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②之裘,韦③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王,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天屑临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中》)文本二: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子路忿不悦,往见孔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孔子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注】①于:为“迂”之假借字。②牂羊:母羊。③韦:熟牛皮。16.下列对文本一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B.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C.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D.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17.下列对两则文本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文”为其谥号。谥号有美谥、平谥、恶谥三种,与“文”同属于美谥的还有“庄”“武”“怀”等。B.鳏寡,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C.穑人,即农夫,也叫穑夫。穑,本义为收割谷物,亦泛指耕作,由此而洐生出穑地、穑事等与耕作相关的词。D.由,即仲由,字子路。“由”为名,名一般用于自称,而“子路”为字,字一般用于他人称自己。18.下列对两则文本有关内容的既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探讨的重心在于如何实施“兼爱”,墨子强调了君王在“兼爱”实施上的榜样作用。B.在墨子看来,臣子对君王的效仿能够帮助君王纠正自身的错误,而臣子的不作为也会令君王为所欲为。C.在墨子看来,君王想让自己的国家富庶起来,治理有序,就应引导人们“兼相爱,交相利”,这是圣王的法则。D.子路在做蒲宰的时候,不仅率领民众提前修建沟渠,还主动给修建沟渠的百姓每人一筐饭食、一壶汤水。19.把两则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2)汝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20.孔子为什么“使子贡止之”?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文本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节选自《墨子·非乐》)文本二: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①、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②,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节选自《荀子·乐论》)【注】①廉肉:指声音的单薄和浑厚。②缀兆: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21.下列对文本二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2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已故的君王;亦指古代圣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位有名的帝王。文中指后者。B.《雅》《颂》:《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宗庙祭祀的乐曲,颂为朝廷宴会或朝会时的乐曲。C.闺门:“闺”为上圆下方的圭形小门。“闺门”指内室之门;也可指家门,代指家庭。文中指家庭。D.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现在指全国各地,也可指世界各地。23.下列对两则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文本都是先秦时阐释音乐与政治关系的文字,作者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论述了音乐的作用。B.墨子认为君子做事情要讲究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去祸患,要对人有利,这是治理天下的标准。C.墨子生活的年代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击小家族,所以墨子认为治理天下要用武力而不是教化。D.荀子认为人有快乐会通过声音、行动表现出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声音、行动表现了人的情感变化。24.把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2)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25.结合两则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是对称结构,两者之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君子不可不学”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D。2.答案:C解析:“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君子’的含义完全不一样”错,两者都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3.答案:C解析:“只有……只有……”说法不妥,根据原文“欲见无外而不下堂,必由之乎载籍;欲测渊微而不役神,必得之乎明师”可知,选项忽略了限制条件“不下堂”和“不役神”。4.答案:(1)给箭尾扣弦处装上箭翎,将箭头打磨锋利,这样不是能射入得更深吗?(2)使路上的积水不停地流,(它)必然会汇流到大海;使土一筐一筐地不停加高,(它)一定能同极高的山均等。解析:(1)羽:名词用作动词,装上箭翎。镞:箭头。砺:磨。(2)运:使动用法,使……流动。行:道路。潦:积水。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到”。崇:使动用法,使……加高。第二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跟、同”。必钧高乎峻极: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必乎峻极钧高”。5.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举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或“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或“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或“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解析:“广博以穷理,犹顺风而托焉,体不劳而致远矣”以“顺风而托”为喻,说明了通过广泛的学习就可以穷究事理的道理,阐述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劝学》第三段中也以“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论证了人通过学习能增长才干,弥补自身的不足的道理,阐述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6.答案:DJR解析:原文标点: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面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7.答案:B解析:“犹风之靡草也”与“靡有朝矣”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前者为“倒下”,后者为“无、没有”8.答案:D解析:“智伯却打算先对段规动手”错,智伯没有听进智果的劝谏,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敢发难9.答案:(1)君子以忠诚为本性,以仁爱为防卫,不出院墙之内,却闻名于千里之外。(2)如今您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了人家君主和辅相,又不加戒备,还说:“他们不敢发难。”这恐怕不行吧?解析:“质”,本性;“卫”,防卫;“闻”,闻名。(2)“愧”,羞辱;“弗”,不;“毋乃……乎”,恐怕……吧。10.答案:天子不能重利否则,诸侯、大夫、庶民都会变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文中“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故为人君者,明贵德而贱利,以道下”可知,作者认为处于上位的人影响改变下属,就像风吹草伏一样。所以作为君王,要彰显仁德,轻视利益,以引导下面的人。所以,天子不能重利,否则,诸侯、大夫、庶民都会变坏。而周天子贪财,必将带坏诸侯、大夫、庶民。【参考译文】孟简子(曾)在梁国和卫国做宰相,(后)获罪逃到齐国,管仲迎接他并问道:“你在梁国和卫国做宰相时,有多少门客?”孟简子答:“门客三千多人。”管仲说:“如今同你一起来的有几个人呢?”孟简子回器说:“只有三个人与我一起来。”管仲说:“是什么原因呢?”孟简子回答道:“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埋葬,我出钱替他安葬;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埋葬,我也出钱帮他安葬了;还有一个人的兄长摊上了官司,是我为他脱罪。所以有三个人跟着我一起来了。”管仲上车后感叹道:“唉!我不得志是必然的!我不能像春风一样温暖他人,我也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他人,我不得志是必然的了!”所有人的本性,无不希望自己的品德是完善美好的,然而有的人不能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完善,是因为名利损害了他。所以君子因谈论名利而感到羞耻。谈名利尚且觉得羞耻,何况存心谋求私利呢?周天子派毛伯向诸侯索取治丧金银财物,《春秋》记载并讥讽此事。所以说天子好利,诸侯就贪财;诸侯贪财,士大夫就都吝;士大夫都吝,庶民就会偷窃。处于上位的人影响改变下属,就像风吹草伏一样。所以作为君王,要彰显仁德,轻视利益,以引导下面的人。子路拿着宝创,孔子问他:“仲由,怎么使用这东西呢?”子路说:“对我友好的当然要以友好的态度来对待他,对我不友好的当然用它来自卫,”孔子说:”君子以忠诚为本性,以仁爱为防卫,不出院墙之内,却闻名于千里之外。对不友好的人要用忠诚来感化他,对盗贼的残暴要用仁爱做防御,何必拿着宝剑呢?”子路说:“我请求拜先生的门下来跟先生学习。”智伯从卫国返回晋国,智伯、韩康子和段规三人在蓝台举行宴会。智伯戏弄韩康子还侮辱段规。智果听说后劝谏说:“主人若不防备灾难,灾难必然临头。”智伯说:“是不是有灾难要看我,我不发难,谁敢发难?”智果说:“我不赞成您的说法。《周书》上有句话说:‘怨恨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小。’君子能注意小事情,因此没有大祸患。如今您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了人家君主和辅相,又不加戒备,还说:‘他们不敢发难。’这恐怕不行吧?唉,不能不有所惧怕啊!连蚊子、蚂蚁、黄蜂、竭子都能害人,更何况是君主、辅相呢?”但是智伯不听劝告,从这之后五年就发生了晋阳之难,段规回国(发难),在军中杀了智伯,于是消灭了智氏。11.答案:C解析:句意:我听说得到机会就不要错过,如今万辆战车的国家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主持政事。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统治天下,这正是平民百姓驰骋奔走,游说之士施展抱负的好时机。“争时”中的“时”是“时机”,作“争”的宾语,应在“时”后断句,排除ABD;此外,“吞”的宾语是“天下”,“称帝而治”意思完整,所以应在“天下”后断句,排除BD。故选C。12.答案:A解析:A.“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北部的少数民族”错误,“夷”,我国古代常用来指称东部的少数民族。故选A。13.答案:B解析:B.“实则是批评秦王声色误国”错误,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与用人态度的矛盾。故选B。14.答案:(1)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2)长期处于低微的地位、贫穷的境地,诋毁世俗,厌恶名利,自己拿无为作寄托,这不是士子的真情。解析:(1)“用”,采用;“以”,因为;“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2)“非世”,诋毁世俗;“自托于无为”,自己拿无为作寄托;“此非士之情也”,判断句。15.答案:李斯照顾到秦王的面子,将其下令逐客的责任归于秦国的臣子;论证上时时考虑到嬴政有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解析:由“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可知,李斯照顾到秦王的面子,将其下令逐客的责任归于秦国的臣子;由“孝公用商鞅之法,移凤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可知,李斯论证上时时考虑到嬴政有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因此他成功说服了蠃政。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千里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敲击瓮、缶来奏乐,弹着琴筝、拍打大腿以应和节拍、呜呜呀呀地高唱着来使耳朵痛快,这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那《郑》《卫》《桑》《问》,《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昭》《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材料二: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就向荀卿告辞说:“我听说得到机会就不要错过,如今万辆战车的国家正在争取时机,游说之士主持政事。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统治天下,这正是平民百姓驰骋奔走,游说之士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处在卑贱的地位不想有所作为,这好比看见现成的肉才吃的禽兽一样。所以耻辱没有比卑贱更大的,悲伤没有比穷困更甚的。长期处于低微的地位、贫穷的境地,诋毁世俗,厌恶名利,自己拿无为作寄托,这不是士子的真情。所以我要向西游说秦王了。”16.答案:C解析:“好”的发出者为“楚灵王”,支配者为“士细要”,故在“士细要”后断开,排除A、B两项;“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句式一致,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怀”为平谥。18.答案:B解析:文本一强调的是君王主动“兼爱”的价值。19.答案:(1)(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居于上位的人不把这事当作该办的政务来推行,士人不把它作为应做的事情来实行的缘故。(2)你赶快停止还可以,不然你必定会被定罪。解析:20.答案:(1)孔子认为子路的这种做法是向民众显示自己的德行之美,却让国君显得缺少恩惠。(2)墨子的“兼爱”不分亲疏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人我彼此,是一种无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是有亲疏之分的,爱人涉及家国、上下、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差等的爱。解析:第一问相对比较简单,只要能够明确“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的意思,即可得出答案。对于第二问,要明确墨子的“兼爱”指的是什么,孔子的“仁爱”指的是什么。由文本一的“夫爱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老而无子者……有所放依而长”可知,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爱,他强调的爱不分亲疏厚薄,不分贵贱贫富,不分人我彼此。由文本二“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何不白于君,发仓凛以娠之”可知,孔子强调的“仁爱”是有亲疏之分的,不能越过家国、上下、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参考译文文本一: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跟从他而爱他;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居于上位的人不把这事当作该办的政务来推行,士人不把它作为应做的事情来实行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粗劣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熟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腰细的人,所以灵王的臣下每天只吃一顿饭来节制,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后,朝廷之臣都(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古时大禹治理天下,西边疏通了西河、渔窦,用来排泄渠水、孙水和皇水。这是大禹的事迹,我们现在要用这种精神来实行兼爱。从前周文王治理西土,像太阳、月亮一样,射出的光辉照耀四方和西土。他不倚仗大国而欺侮小国,不倚仗人多而欺侮老弱孤苦之人,不倚仗强暴势力而掠夺农夫的粮食、牲畜。上天眷顾文王的慈爱,所以年老无子的人得以寿终,孤苦无兄弟的人可以安居于人们中间,幼小无父母的人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这是文王的事迹,我们现在应当用这种精神实行兼爱。所以墨子说道: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得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得治的准则,不可不努力去做。文本二:子路在蒲地做县令时,为了防备大水,就率领蒲地的民众修建沟渠。因为百姓的劳动繁重而且辛苦,子路就发给每人一筐饭食、一壶汤水。孔子听了这件事,就派子贡去阻止子路。子路很生气,不高兴,就去拜见孔子,说:“我因为暴雨将要来了,担心有大水灾,所以就率领民众修筑沟渠来防备。但民众却因缺少粮食忍受饥饿,所以就发给他们每人一筐饭食、一壶汤水。老师您让子贡制止我,这是老师阻止我施行仁爱。老师用仁爱教育弟子而禁止弟子施行它,我没有办法接受。”孔子说:“如果民众饥饿,你为何不向国君报告,请求开放粮仓的粮食救济他们?而你私下里以你的食物救济民众,这是你在向民众表明国君没有恩惠,而显示自己的美德。你赶快停止还可以,不然你必定会被定罪。”21.答案:B解析:“人不能无乐”中的“乐”指“快乐”,为句子的宾语,“乐则必发于声音”的“乐”为句子的主语,故两个“乐”字中间应断开,排除C、D;“发于声音”“形于动静”结构相同,“声音”“动静”后皆应断开,排除A。22.答案:B解析:雅为朝廷宴会或朝会时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23.答案:C解析:墨子此文论证的是从事音乐活动没有用处,没有讨论治国是用武力还是用教化的问题。24.答案:(1)这是先王设立音乐的原则,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有什么道理呢?(2)民众和睦心齐,那么兵力就强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