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通人教育思想浅析_第1页
王阳明通人教育思想浅析_第2页
王阳明通人教育思想浅析_第3页
王阳明通人教育思想浅析_第4页
王阳明通人教育思想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通人教育思想浅析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在儒道融合“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地万物一体”的“仁”思想,并以“同”来解释“圣”思想。一、以心开物的自然实现以心理性的转变在阳明看来,“大人”要与万物为一体,首先须在以心开物的通天活动中实现心与物的互通互构。一方面以心开物,使万物之理借助人心而完成由“寂状态”向“显状态”的转变,由“纯粹的自然”向“经验的自然”的转变,从而在人面前显现自身为自身;另一方面以物磨心,使心借助万物而完成由“昏”向“明”的转变,完成自身意识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心能够“物来顺应、无物不照”。(一)“万物皆b之理”的本质:积极主动地使“自己为自己”在阳明看来,要与万物为一体,就须以心开物,使万物之理显现于自己心中,从而使自己通晓各事物之所以是其所是的道理,通晓万物普遍联系的道理,通晓万物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参天化育”做好准备。首先,人应关心万物,通晓万物之理。在万物进化过程中,自然界将自己的最精华部分进化成人,并以万物养人,使人成了万物之灵,使天理成了人的良心,并使人的良心成了世界有机体的心——天地之心。既然自然界生养了人,人就应像孩子感谢父母一样感谢自然界对自己的生与养,就应像个体关心自己的父母一样关心自然界;既然自然界是个有机整体,并使人心成了天地之心,成了万物之灵,人就应像关心自己的身体和四肢一样关心万物,这是良心的自然流露和表达。在此意义上,阳明弟子聂双江将“万物皆备于我”改为“万物皆责备于我”,意指万物中有一物未被关心到,便责备自己没尽到责任心。这里,关心万物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万物能够按照各自内在的理尽性发展自己,将万物之理纳入心中便成了关心的最基本活动。其次,万物之理现身的被动性决定了人的意识必须积极主动地将事物照亮,使其显现自身为自身。在阳明看来,万物之理在人观看之前虽然存在,但只是以“寂”的形式存在,一方面,这种存在对人来说虽然是“在”,却犹如不在,因为此时的事物之理并没有在人面前现身故而不为人所见,就像沉寂在黑暗之中不为人所见的事物;另一方面,这种存在虽犹如不在,却依然是种“在”,会随时因人的观看而在人面前显现自身为自身,就像沉寂在黑夜里不为人所见的事物随时会被光所照亮。在这里,“万物之理”不会主动地在人面前现身,而只能被动地随着人打开事物的照亮活动而显现自身为自身,就像黑暗中的事物只是被动地为光所照亮。事物的这种被动给予性,使得人要想通晓事物之理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去照亮事物。在阳明那里,真正可以照亮事物从而使事物现身的“光”,不是来自外部世界的任何光源,而是发自人内心的意识,一种有别于肉眼的“心眼”。在此基础上,阳明认为,照亮事物的过程是人赋予事物以意义的过程,即在自己心中使事物之理由“寂”转为“显”从而为己所见的过程。正是在事物之理只有被人心打开才为人所见的意义上,阳明认为“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二)“人”不能像自然之理首先,“天”不仅是外在的“理”,更是内在的心。在阳明看来,“天”不仅在外面,更在我心里;不仅在我心里,更为关键的是“我心即是天”、“心即理,理即心”。因此,“心外无理”,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己心之外寻求所谓的“理”。这不是说心外无理存在,而是说心之外的理虽然“在”但以“寂”这种隐而不显的方式存在,从而使得人不能像直接看到有形之物那样直接看到无形之理;而是说只有人心才可看到无形之理,才可使理现身并以“显”的形式存在。从此意义上讲,心实实在在地创造了“显”形式的理,成了“理”得以显现的“天台”,因而成了真正的“天”。其次,“通天”不仅仅是“格物穷理”,更是“将心磨明”。阳明认为,朱熹将为学任务定位为“格物穷理”是极不明智的,这不仅是因为万物之理是格不完的,更是因为“将心磨明”比“以心照物”更根本最后,以“物”磨心,使心在“格物之事”中变得更加光明。在阳明看来,心离开物便会归于“寂”就像物离开心而归于“寂”一样,正是“人未看山中花时,人心与山花同归于寂”二、“己心”与“私家车”的一体是“小我”水平所为的基础所导致的在阳明看来,心物一体的“大人心”是颗“圣人心”,具体的个人要想达到“圣人”水平使“己心”与万物一体,就不能仅仅囿于自家文化,而必须超越自己囿于的“小道”,超越百家文化的“小道”,使儒释道等百家文化互联互融,皆为我所用,从而使自己的“小我”升华为超越各种“小我”的“大我”。(一)各种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方式,都是与世界接轨一方面,世界各地文化虽各不相同,但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受到理解和尊重,因为世界上每种文化都置身于特定的生境之中,都是对自身生境的哲学思考,都是积极应对自身生境的生活方式,因而都是看待世界的视角,都是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虽然这些视角和方式各有不同。王阳明对圣人与佛祖的比较分析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在积极适应自身生境的同时又因自身所处生境的时空限制而难以从整体的、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视角看待与处理问题,从而使得拆除文化间的藩篱以相互开放、互联互融变得十分必要。同时,各种文化所置身的生境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迁,从而使得应对生境的文化不得不保持自身的开放性,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自我反思和调整,使得文化间的交流变得必要。(二)使自己文化升华共享文化保持自身文化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被他者文化所同化,更不意味着抛弃自身文化,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自身文化所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会使自身文化遗留的问题恶化,会使原本不成问题的方面成为问题,从而使自己陷于更加不利的处境。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他者文化不好,也不是因为学习者自身不够聪智,而是因为自身所处的生境与他者的生境不同,甚至会有天壤之别,从而使得抛弃自身文化以他者文化应对自身生境会出现水土不服,出现自身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崩塌这样的毁灭性灾难。在阳明看来,这种危险犹如“不以舟船渡海,而以车马渡海”。用原本适合在陆地行使的车马漂洋渡海,不但不能渡海,反而会使车马葬身海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灾难,不是因为车马不够好,亦不是因为车夫本领不高,而是因为车马不适合渡海,从而使得再好的车马、车夫都会葬身大海。“借鉴他者文化,使自身文化升华”是正道,关键在“善学”,善学者,使他者文化即便不利于自己,亦不会使自身受损;不善学者,即使自身文化的精华都会抛弃,更不用提借鉴他者文化。升华后的己身文化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是基于本土的世界共享文化。其一,从组成成分上讲,升华后的文化是各种文化互通互融并皆为己所用的结果,因而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其二,从功用效果角度看,升华后的文化既针对自身所处生境的时代问题,又回应各种文化生境所共有的世界问题,并将自己的文化智慧化成了世界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三,从表达形式角度看,升华后的文化是以“基于本土,融通中外,面向世界”的表达形式呈现给大家的。将各种文化的知识概念融会贯通,并以大家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三、生命实践与知识缺乏的矛盾在阳明看来,与万物为一体的“大人”,必须是打通学问与生命之间的隔阂“通化之人”,在注重以己身生命实践成就知识学问的同时,更注重将知识学问转化为内在德性以提升自己的生命品味,转化为外在德行以成就自己的生命实践。(一)“通”以使物之理,感悟“孝”的意义在阳明看来,对天道的真正通晓则必须通过“躬行”这样的生命实践,而不能仅仅在坐而论道的纯粹意识中打转转,亦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因为生命实践才是知识生成的灵根,才能使抽象知识得到经验的充实,使作为主意的知识获得自身的功夫从而完成自身。首先,心意知物虽是通晓天道的方法,却仍须扎根于生命实践之中,因为生命实践是知识的生成源,不实践就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就像学习孝道的人必须躬行于孝的实践才能体验到孝的真理,学习射箭的人必须亲自张弓挟矢才能真正掌握射箭的本领。其次,理论学习虽可以获得事物之理,但获得的只是名言意义上的抽象之理,而不是经验意义上的理,亟待经验的充实,因为真正的“知道”不是对事物名与言的抽象把握,而是对事物经验意义的具身体会,而是体会到的与自身生活有千丝万缕联系并被自己各种感情所融入的鲜活之理,正如阳明所说,真正的“知痛”不是通过读书、道听途说等理论学习所把握的抽象意义的“名言之痛”,而是亲身经历“切肤之痛”的人所获得的存在其肉身之中并为他感情所系难以忘怀的“经验之痛”。如果对“痛”的把握仅仅停留在“痛”的名言意义之上,那是多么的空洞与苍白无力,因而需要切肤之痛的充实;遭受过痛的人则在切肤之痛中对“痛”形成了直观而又本质的深刻把握,对“痛”的理解一通百通。最后,“行是知之成”,对“道”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道”的学问思辨上,而必须行“道”,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知道”,因为“行道”是“知道”的功夫,是“知道”的必然环节,是“道”的具体化过程,是“道”自身价值的完成过程。“知道”这种主意只有“行道”的功夫之中才真正完成自身。正是在此意义上,阳明认为知孝而不行孝的人并非真正知晓“孝”的含义,真正知晓“孝道”的意义必然践行“孝道”。由此,阳明心学由“知道”开出“知命”来,以学问开出“成就天命”的价值追求。(二)知人如知,即分上事,己与东南角在阳明看来,学问是生命的学问,是直面生命,为了生命的学问。为此,必须打通学问与生命之间的隔阂,使“知道”的学问转化为“知命”、“立命”的德性和德行。“化学问为德性”。在阳明看来,真正的学问必须从“知道”中开出“知命”来,开出自己为“天地立心”的“人生使命”来。认识某事物,就应积极主动地对该事物负责任,就应按照该事物内在之理对待事物从而使事物能够按照自身的理想样子充分发展自己,否则便责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心,正如阳明所说:“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一。”“化学问为德行”。在阳明那里,“知道”自然可以“行道”,因为“行道”无非是以事物之理还治事物之身从而使事物按照自身之理向自己的理想样子不断发展,正如现代哲学所讲,“方法在其本质上无非是以现实之道,还治现实之身。”四、“通情”以使人心灵同情互爱在阳明看来,“大人”要与万物为一体,就必须使人人亲爱如一家。为此,应将人人生而具有的“恻隐之心”扩充到底,从而使人人相互同情以走出生命受到威胁的生存危机;应将“亲亲之情”扩充到底,从而使人人相亲相爱合作共建幸福家园。(一)提升视痛痒的敏感性,设身处地的创造力在阳明那里,人的恻隐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它包括痛感与悯爱两个要素。发展恻隐之心的关键在于将他者的苦感同身受并自觉付出悯爱行动。其一,为更好地感受他者的不幸,人必须提升自身视痛痒的敏感性和设身处地的想象力。一方面,视痛痒的敏感性取决于“痛感镜像神经元”的灵敏性其二,为自觉付出悯爱行动,自觉去除私欲,从而能够对受苦者伸出援手。在阳明看来,私欲对恻隐之心的遮蔽是同情他人的最大障碍,因为私欲可以麻痹人的恻隐之心,使人将他者的苦难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以为天下无事;可以误导人的恻隐之心,使人将他者的不应得苦难视为罪有应得,从而以为自己在行使正义;可以弱化人的善良意志,使人虽知自己应为减轻他者的不应得之苦而行动,却寻找各种借口而不予行动。(二)“仁爱之心”与“爱天下”在阳明那里,人类的同情互爱不仅包括彼此帮助以摆脱彼此所不欲的苦难环境从而使人人免受生命威胁,而且包括携手共建人人所欲的积极生境以促进共同繁荣。前者主要涉及人的生命安全问题,可通过恻隐之心所形成的社会同情而解决;后者则主要致力于人的生命发展问题,很难通过社会同情而加以解决,因而需要构建更加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为此,阳明在恻隐之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亲亲而仁民”的仁爱之心,认为应将一家之内相亲相爱的自然亲情扩展为人人相亲相爱的合作共赢,使天下合为一家。首先,应致力于家庭亲情的营造。在阳明看来,世间博爱有其源头,保证这个源头生机勃勃,才可能使世间充满爱;世间博爱的源头不是路人之爱,而是家中的亲亲之情——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只有家庭亲情这个仁爱之根生生不息,充满活力,人间的博爱暖流才能生发,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向亲戚朋友乃至天下所有人,就像树木生根与发干抽芽生枝生叶之间的关系一样,树木只有先抽芽然后才能长出树干,只有长出树干后才可能生枝生叶,而树木之所以能抽芽,是因为有树根在,是树根不断地从大地汲取营养并将其送往树干、枝叶,才使得树木不断地发干生枝生叶。如果树根不在了或者出了问题,树木的干枝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枯萎乃至死亡;同样,作为博爱之根的家庭亲情如果出了问题,不能生机勃勃,对他者的友爱便会像无本之木一样失去生机与活力,便会不同程度地萎缩。其次,通过共同需要的“友爱分享”而形成延至天下的“朋友圈”。在阳明看来,“亲亲之爱”虽是博爱的根基,但只有“亲亲之爱”是远远不够的,仍须将“亲亲之爱”扩展至天下,形成爱天下所有人的博爱,才能成就自己的一体之仁,因为“仁”的真正含义是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是爱天下所有人而不仅仅是爱家人。在这里,爱别人不是善恶不分的糊涂爱,而是行使正义的扬善去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