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害课件_第1页
小麦病害课件_第2页
小麦病害课件_第3页
小麦病害课件_第4页
小麦病害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小麦病害

小麦锈病及小麦赤霉病1xx小麦病害小麦锈病及1xx小麦主要病害种类

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黑穗病类、小麦全蚀病、小麦病毒病、小麦线虫病、毒麦等。

2xx小麦主要病害种类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小xx小麦锈病叶锈病

秆锈病

条锈病

小麦锈病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被害处产生夏孢子堆,后期在病部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3xx小麦锈病叶锈病秆锈病条锈病小麦锈病三种锈病xx小麦锈病△症状条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鞘、秆和穗部。夏孢子堆鲜黄色,长椭圆形,成行排列。冬孢子堆黑色,狭长形,埋于表皮下,表皮不开裂。4xx小麦锈病△症状条锈病4xx小麦锈病△症状叶锈病

主要为害叶片,很少危害叶鞘、茎秆。夏孢子堆橘红色,圆形至长椭圆形,排列不规,散出黄褐色夏孢子。冬孢子堆黑色,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5xx小麦锈病△症状叶锈病5xx小麦锈病△症状秆锈病

主要发生在茎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发生。夏孢子堆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开裂并外翻。冬孢子堆黑色,长椭圆形,表皮开裂,散出冬孢子。6xx小麦锈病△症状秆锈病6xx小麦锈病△症状

小麦锈病1条锈2条锈菌夏孢子3条锈菌冬孢子4叶锈5叶锈菌夏孢子6叶锈菌冬孢子7秆锈8秆锈菌夏孢子9秆锈菌冬孢子7xx小麦锈病△症状小麦锈病7xx小麦锈病△症状(条锈病)夏孢子堆冬孢子堆8xx小麦锈病△症状(条锈病)夏孢子堆冬孢子堆8xx小麦锈病△症状(叶锈病)夏孢子堆9xx小麦锈病△症状(叶锈病)夏孢子堆9xx小麦锈病△症状(杆锈病)夏孢子堆10xx小麦锈病△症状(杆锈病)夏孢子堆10xx小麦锈病△病原

三种锈病均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真菌。

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小麦叶锈病的病原菌为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reconditeRob.exDesm.f.sp.triticiErikss.etHenn.;在我国转主寄主未得到证实,国外证实是唐松草和小乌头。小麦秆锈病的病原菌为禾柄锈菌Puccici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s.etHenn.,转主寄主是小檗和十大功劳。小麦锈菌均为专性寄生,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11xx小麦锈病△病原三种锈病均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xx小麦锈病△发病特点

小麦锈病的病原菌只能在寄主上发育和繁殖,并通过夏孢子传播为害,气流是主要传播媒介。当夏孢子成熟后,只要有轻微的气流,就会从夏孢子堆中向外飞散,可随气流上升到5000km以上的高空,传送到几百km以外的地区,造成小麦病害的大流行。

12xx小麦锈病△发病特点小麦锈病的病原菌只能在寄主xx小麦锈病△发病特点

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后突破表皮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锈病流行。小麦三种锈菌对湿度的要求基本相同,都需要有饱和湿度。小麦叶片及孢子表面必须有4~6h的水膜存在,病菌才能侵入寄主。故多雨、多雾或田间湿润、结露的情况下,锈病容易流行。13xx小麦锈病△发病特点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xx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而有效的办法。(2)精耕细耙,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3)避免过早播种,可显著减轻冬小麦幼苗发病,减少越冬菌源。14xx小麦锈病△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4xx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4)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晚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5)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减少损失。15xx小麦锈病△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5xx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条锈病和叶锈病在病叶普遍率1%~10%时,开始防治;秆锈病在病秆严重率在1%以上时,立即防治。16xx小麦锈病△防治方法药剂防治16xx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在冬小麦苗期常发病区,可选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3%拌种。(2)药剂喷雾冬小麦苗期发病早的地区或地块,可用25%三唑酮,或萎锈散,或叶锈特可湿性粉剂喷洒幼苗。一般喷药1~2次,如果流行时间早,流行速度快,又是感病品种,则喷药2~3次。17xx小麦锈病△防治方法药剂防治17xx小麦锈病小结

小麦锈病的种类:条锈、叶锈和杆锈小麦锈病的症状:夏孢子堆与冬孢子堆小麦锈病的病原:均为真菌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以菌丝在病株内越冬,以夏孢子通过高空气流传播。专性寄生,叶锈与杆锈有转主寄生现象。条锈发生最早、叶锈发生最普遍、杆锈为害最重。小麦锈病的防治:关键是选用抗病品种.18xx小麦锈病小结18xx小麦锈病作业

如何从症状上区别三种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是由什么病原引起的?调整小麦播种期能否减轻小麦锈病的发生?为什么?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如何?19xx小麦锈病作业19xx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属于世界性病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使小麦品质下降,出粉率降低。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20xx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属于世界性病害,主要分布在xx小麦赤霉病

21xx小麦赤霉病21xx小麦赤霉病

※症状

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均能发生。在苗期形成苗枯,在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危害最严重。22xx小麦赤霉病※症状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各个生育期均能xx小麦赤霉病

※症状苗枯

种子带菌引起苗枯,使芽鞘和根鞘变成黄褐色、水渍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出土不久即死亡。23xx小麦赤霉病※症状苗枯23xx小麦赤霉病

※症状基腐

小麦的茎基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穗腐

发病初期在小穗基部产生水渍状斑点,后逐渐褪色失绿呈褐色病斑,潮湿时在颖壳合缝处及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病害可向上、向下蔓延扩展,使小穗甚至整个麦穗变黄枯死。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的小颗粒。24xx小麦赤霉病※症状基腐小麦的茎基部变褐腐烂,严重时xx小麦赤霉病

※症状小麦赤霉病苗枯基腐穗腐25xx小麦赤霉病※症状小麦苗枯基腐穗腐25xx小麦赤霉病

※病原

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真菌。无性态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病菌腐生能力强。26xx小麦赤霉病※病原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xx小麦赤霉病

※发病特点

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各种寄主植物的病残体上越冬。此外土壤和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越冬场所。带病种子和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分生孢子是下一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小麦抽穗至扬花末期是最易感病期。此时,越冬场所的子囊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落在麦穗上,萌发侵入花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27xx小麦赤霉病※发病特点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xx小麦赤霉病

※发病特点

菌源数量大;开花期雨日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造成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28xx小麦赤霉病※发病特点28xx小麦赤霉病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2)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3)在小麦扬花前尽可能处理完病残体;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促使病残体快速腐烂,减少田间菌源数量。(4)合理密植;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29xx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29xx小麦赤霉病

※防治方法2.药剂防治(1)种子处理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l00kg种子用药100~200g湿拌。(2)喷药防治小麦扬花达10%以上时选用25%施保克乳油,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常规喷雾。30xx小麦赤霉病※防治方法2.药剂防治30xx小麦赤霉病

小结小麦赤霉病的为害:小麦赤霉病的症状:病状为穗腐;病征为前期为粉红色的霉层、后期为黑色的粒物。病原:1、真菌担子菌亚门赤霉属;2、粉红色的霉层为分生孢子;后期为黑色的粒物为子囊壳,内生子囊多个,子囊内生8个纺锤形多隔的子囊孢子。3、子囊孢子腐生性很强。发生规律:侵染循环以菌丝在土表基物上越冬,春季产生子囊壳、子囊、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开花的花药、花丝上腐生,再形成菌丝寄生使之穗腐并形成粉红色霉层。后期形成黑色粒状物。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土表基物上进行腐生,后越冬。综合防治:农业防治是基础,辅以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关键是抽穗扬花期。31xx小麦赤霉病小结小麦赤霉病的为害:31xx小麦赤霉病

作业1、小麦赤霉病的病状是什么?病征是什么?2、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关键是什么?3、为什么冬麦区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是在抽穗扬花期?4、小麦赤霉病是由什么病原引起的?32xx小麦赤霉病作业1、小麦赤霉病的病状是什么?病征是什么?xx小麦病害

小麦白粉病及麦类黑穗病33xx小麦病害小麦白粉病33xx小麦白粉病★症状

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以侵染叶鞘、茎秆和穗部。初期在病部产生黄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在叶片上产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后期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的小颗粒。病斑多时常愈合成片,使叶片发黄枯死。发病严重的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34xx小麦白粉病★症状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xx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1病株2闭囊壳萌发3子囊4串生的分生孢子35xx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35xx小麦白粉病★症状36xx小麦白粉病★症状36xx小麦白粉病★病原

病原的分类地位:真菌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

;无性时期为粉孢菌

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真菌。病原生理特点:表面寄生菌,在寄主植物体上表生,无色,以吸器伸入寄主的细胞内吸收营养;专性寄生。37xx小麦白粉病★病原病原的分类地位:真菌xx小麦白粉病★病原

3、病原的形态

小麦白粉病1病株2闭囊壳萌发3子囊4串生的分生孢子38xx小麦白粉病★病原3、病原的形态小麦白粉病38xx小麦白粉病★发病特点

在低温干燥地区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以分生孢子在自生麦苗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伏菌丝状态越夏。病菌越夏后,先侵染越夏区秋苗,产生分生孢子向附近麦田传播,分生孢子还可借助高空气流远距离传播到非越夏区。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上越冬。39xx小麦白粉病★发病特点在低温干燥地区以闭囊壳在xx小麦白粉病★发病特点

1、品种的抗病性2、种植密度过大有利于发病3、田间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病。4、偏施氮肥有利于病害发生。40xx小麦白粉病★发病特点1、品种的抗病性40xx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2)在病原菌越夏区,麦播前要尽可能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在病原菌闭囊壳越夏的地区,麦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麦秸。(3)适期适量播种;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41xx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41xx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2.药剂防治

在春季病叶率达到10%以上时,选用20%三唑酮,或12.5%烯唑醇等药剂喷雾防治。

42xx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2.药剂防治42xx小麦纹枯病★症状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1.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2.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3.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4.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此外,有时该病还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显的褐色病斑。病部叶鞘内侧高湿时能产生菌核.

43xx小麦纹枯病★症状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43xx小麦纹枯病★症状

44xx小麦纹枯病★症状44xx小麦纹枯病★病原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柔膜革菌属菌落初无色,2—3天后表现产生白色絮状气生菌丝,8—10天后菌丝集结成菌核,菌核初无色,渐变黄白色,后成褐色,菌核小菌丝体生长温限7—40℃,适温为26—32℃,菌核在26—32℃和相对湿度95%以上时,经10—12天,即可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pH5.4—7.3。相对湿度高于85%时菌丝才能侵入寄主。45xx小麦纹枯病★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柔膜革菌属45xx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

1.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和越夏。2.播种后开始侵染为害。冬前发病期小麦中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越冬期外层病叶枯死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降低,加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升高,病菌在麦株间传播扩展,病株率迅速增加,此时病情指数增加。46xx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1.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xx小麦纹枯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防相结合的综防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郑引1号、扬麦1号、丰产3号、华麦7号、鄂麦6号、阿夫、7023、8060、7909、鲁麦14号、仪宁小麦、淮849-2、陕229、矮早781、郑州831、冀84-5418、豫麦10号、豫麦13号、豫麦16号、豫麦17号、百农3217、百泉3039、博爱7422、温麦4号等。215953虽然病指高,但产量损失少。(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施氮肥,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3)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当降低播种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

47xx小麦纹枯病★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47xx小麦纹枯病★防治方法

2.药剂防治

①播种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②翌年春季冬、春小麦拔节期,用5%井岗霉素水剂或15%三唑醇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50%利克菌喷雾,此外还可选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可湿粉400倍液。48xx小麦纹枯病★防治方法2.药剂防治48xx小麦纹枯病★防治方法

2.药剂防治

③于小麦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洒力克麦得防治纹枯病,兼防小麦白粉病和锈病。3.生物防治提倡施用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B#力粉拌种,防效可达60%以上,促进小麦种子发芽.49xx小麦纹枯病★防治方法2.药剂防治49xx小麦白粉病与小麦纹枯病小结

症状:发生部位不同病原:都为真菌,不同的是白粉病为子囊菌;纹枯病为担子菌;发生特点:越冬越夏场所不同,但发生条件相近.防治:农业防治相似;但药剂防治的药剂种类不同.50xx小麦白粉病与小麦纹枯病小结症状:发生部位不同50xx小麦白粉病与小麦纹枯病作业

小麦白粉病与小麦纹枯病的症状及发生部位有什么不同?小麦白粉病与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分别是什么?小麦白粉病与小麦纹枯病的是如何越冬越夏的?采用什么农业防治措施可以既能防治小麦白粉病又能防治小麦纹枯病?51xx小麦白粉病与小麦纹枯病作业小麦白粉病与小麦纹枯病的症xx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常见的有小麦散黑穗病和小麦腥黑穗病。麦类黑穗病的共同特点是病菌破坏穗部产生大量的黑粉,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降低品质。小麦腥黑穗病病菌孢子含有毒物质及腥臭的三甲胺等,不能食用。52xx麦类黑穗病麦类黑穗病常见的有小麦散黑穗病和小xx麦类黑穗病

麦类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53xx麦类黑穗病麦类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53xx麦类黑穗病

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均为系统性侵染病害,症状主要表现在穗部。54xx麦类黑穗病症状小麦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均为系统xx麦类黑穗病

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

病株直立、较矮。整个病穗成为黑色粉状物,穗内无籽粒,穗外包一层灰色薄膜,膜破裂散出黑粉,仅残留主穗轴,病穗无气味。小麦腥黑穗病

病株较健株稍矮。麦穗松散,颖片张开较大,病粒微露,膜不易破裂。籽粒变成灰褐色粉状物,含有毒物质三甲胺,有鱼腥恶臭味。

55xx麦类黑穗病症状小麦散黑穗病55xx麦类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56xx麦类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56xx麦类黑穗病

病原

小麦散黑穗病

有性态为散黑粉菌Ustilagonuda(Jons)Rost,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真菌。麦穗上的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四个细胞可分别长出单核分枝,但不产生担孢子。57xx麦类黑穗病病原小麦散黑穗病57xx麦类黑穗病

病原

小麦腥黑穗病

病原菌主要有网腥黑粉菌Tilletiacaries(DC)Tul和光腥黑粉菌Tilletia

foetida(Wajjr.)Liro。属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真菌。冬孢子萌发,先产生不分隔的管状担子,在其顶端产生4~12个成束的长柱形单核担孢子,担孢子在担子上常结合成“H”形,萌发产生双核侵染丝58xx麦类黑穗病病原小麦腥黑穗病58xx麦类黑穗病

发病特点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菌属花器侵染的系统性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小麦开花期病穗散出冬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小麦健康的花器上。当柱头刚刚开裂并有湿润分泌物时,冬孢子萌发直接侵入,当籽粒成熟时,以厚壁休眠菌丝状态潜伏在种胚内越冬。带病种子播种后,潜伏在胚里的菌丝随着麦苗生长到达生长点,随着植株生长而伸展,形成系统性侵染。59xx麦类黑穗病发病特点小麦散黑穗病59xx麦类黑穗病

发病特点小麦散黑穗病

孕穗期到达穗部后继续生长发育,菌丝形成冬孢子,成熟后散出。上一年小麦开花期遇有多雾、细雨和温度高的环境,有利于冬孢子萌发和侵入,种子带菌率高;一般颖片开张大的品种较感病。60xx麦类黑穗病发病特点小麦散黑穗病60xx麦类黑穗病

发病特点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是幼苗期侵入的系统性侵染病害。初侵染来源是带菌种子、粪肥和土壤。小麦播种出苗时,冬孢子萌发,产生菌丝,从芽鞘侵入,随着麦苗生长到达生长点,孕穗期到达穗部侵入子房,破坏麦穗,形成冬孢子。

61xx麦类黑穗病发病特点小麦腥黑穗病61xx麦类黑穗病

发病特点小麦腥黑穗病

病菌只能侵染未出土的幼苗,播种过深、覆土过厚,麦苗出土慢,增加病菌侵染的机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冬小麦播种过晚和春小麦播种过早发病均重。62xx麦类黑穗病发病特点小麦腥黑穗病62xx麦类黑穗病

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

小麦矮腥黑穗是我国对外检疫对象,为防止病害随种子或商品传播,应加强植物检疫工作。2.农业防治

建立无病留种田,使用无病种子;精选种子;施用无病肥;及时拔除田间病株;适期播种,播种不宜过深,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与非寄主作物实行1~2年轮作;种植抗病品种。63xx麦类黑穗病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小麦矮腥黑穗是我国对xx麦类黑穗病

防治方法3.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防治麦类黑穗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可选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100~150g加水1.5L湿拌种100kg;也可选用12%三唑醇、或12.5%烯唑醇,每100kg种子用药20~30g拌种;或选用50%多菌灵,每100kg种子用药200~300g拌种。64xx麦类黑穗病防治方法3.药剂拌种64xx小麦病毒病

主要种类及症状小麦黄矮病:幼苗期被侵染的植株表现是:根系分部浅、分蘖少、植株矮小,由叶片开始褪绿变黄并逐渐向茎部发展,冬季易死苗。来春未死亡的病株,先从基部叶片显病,从下向上发展,叶片变黄,植株严重矮化,旗叶变小,不能抽穗,即使抽穗后,穗粒数和粒重都很低。拔节期感病,则从中部叶片向旗叶发展,叶尖变黄,叶脉绿色,最后全叶干枯,植株矮化不明显,瘪穗增多,粒重降低。抽穗期感病,主要是旗叶发病,植株不矮化,影响子粒的饱满度和千粒重

65xx小麦病毒病主要种类及症状小麦黄矮病:65xx小麦病毒病

主要种类及症状小麦丛矮病:植株严重矮缩,分蘖无限增多,叶色浓绿,心叶有黄白色长短不一的断续细线条,逐渐发展为不均匀黄绿相间的条纹。染病植株大多不能越冬而死亡,如能越冬的,春季分孽丛生,植株矮化,一般不能抽穗,提前枯死。染病迟的,要到返青拔节后才陆续表现病症,特点是,植株矮化,茎粗,上部新叶有黄白条纹,不抽穗或抽穗而不能结实,秕粒多。孕穗期染病的植株,症状表现不明显。

66xx小麦病毒病主要种类及症状小麦丛矮病:66xx小麦病毒病发生特点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传播的,已发现有18种蚜虫能传播黄矮病病毒。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小麦丛矮病的是灰飞虱传播的,灰飞虱在有病毒的小麦上取食后,体内带毒,可以终身传毒。但不能把毒传给后代。小麦播种后,灰飞虱从杂草或禾本科作物上迁入麦田,并传播病毒。一般情况下,小麦田内经过整地播种后基本上无杂草,灰飞虱是从田外的杂草上迁入的,由于该虫不太活动,因此丛矮病多在田边地头发生。夏秋多雨,杂草繁茂对灰飞虱越夏和繁殖有利.小麦红矮病只能由叶蝉传播,条沙叶蝉是主要的。叶蝉和红矮病的寄主一样。条沙叶蝉喜欢干燥的气候,所以干旱的年份和地区虫多,病毒病为害重。

67xx小麦病毒病发生特点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传播的,已发现有18xx小麦病毒病防治方法病毒病的防治首先考虑的是使用抗、耐病品种,有的病毒病很容易找到抗病品种、而且抗性持久,如小麦红矮病和土传花叶病毒病。有的只能找到比较耐病的品种,如黄矮病。

2.农业防治措施(1)轮作换茬不与禾本科作物连作可以减轻病毒病。(2)间套作麦田必须重视除草可以减轻发病。(3)调整播种期,避免过早播种,可以减轻病毒病,适当迟播可降低植株发病率,减轻损失。(4)在病田中注意增施氮肥,可以促进生根,快生新叶,延缓和减轻受害程度,提高成穗率。

68xx小麦病毒病防治方法病毒病的防治首先考虑的是使用抗、耐病品xx小麦病毒病防治方法3.化学防治目前,尚未发现有效杀灭植物病毒的药剂,但是可以通过药剂防治传媒害虫,来减轻病毒病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小麦播种时用种子用量的0.2%~0.3%的391拌种,可以有效地防治蚜虫,减轻病害。

也可在生长期中使用抗蚜威每亩4~6克或40%乐果乳油20~30毫升加水稀释10倍液,低容量喷雾,可以防治蚜虫。对于灰飞虱和叶蝉等传毒媒介,可用氧化乐果、扑虱灵、叶蝉散等喷雾防治。

69xx小麦病毒病防治方法3.化学防治目前,尚未发现有效杀灭植xx小麦全蚀病症状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70xx小麦全蚀病症状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xx小麦全蚀病症状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在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71xx小麦全蚀病症状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xx小麦全蚀病症状

72xx小麦全蚀病症状72xx小麦全蚀病病原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无性孢子。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子囊平行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