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件制作:纲要教研室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河北联合大学社科部课件制作:纲要教研室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概述
本章讲述的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期间共7年,称作“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这七年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底,是基本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阶段,通常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从1953年到1956年底,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概述本章讲述的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七年间的历史概况。2.充分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3.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4.熟练掌握对农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3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2.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3.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性质。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特点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教学重点与难点:4讲授要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讲授要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5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6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建立的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在局部地区建立(各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2.建立的标志
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1.建立7(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的认识:
首先,否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资本主义”的说法。
认为这种说法忽视两点重要内容:一是没有看到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二是没有看到整个国家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我们社会的经济事实上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经济体系。
其次,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我们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8
刘少奇的认识:
他从主要矛盾的变化出发认为,民主革命胜利后的社会,既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力求发展的方向,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的认识:中国革命胜利后,我们力求发展的方向,是9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后,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占据领导地位、有决定意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五种经济成分实质上代表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中共七届二中全10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相应三种基本经济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三个基11
毛泽东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刘少奇则强调,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的报告和讲话中认为,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1952年6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在重新审视社会矛盾后认为: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他说: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依据—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3.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毛泽东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资产12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双重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完成。
建国头三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土地革命任务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双重性:13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它是联结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它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它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不断地碰撞、冲突和较量,其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不断被削弱、被限制。最终,在条件具备时,新民主主义将过渡到社会主义。
上述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14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领土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前提条件
物质基础准备了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1949-1952)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领土基本解放没收官僚资本前提条件15
官僚资本是官僚资产阶级依靠超经济的特权,在掠夺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因此,《共同纲领》规定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主要通过两个环节:一是没收,二是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展开。
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官僚资本是官僚资产阶级依靠超经济的特权,在掠夺劳动人16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并在企业内部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部分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中国的大资产阶级被消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壮大,确立了自己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由于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密切关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敌人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另一方面,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也是资本主义的形式之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也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并在企业内部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17
这里说的资本主义,主要指民族资本主义,即私营经济。建国初,针对私营经济的二重性,国家对其采取了利用、限制的政策,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指在国家管理和支配下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联系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
初级形式(计划订货委托加工、统购包销)高级形式(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这里说的资本主义,主要指民族资本主义,即私营经18
把私营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主要是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也就是国家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使私营经济同国营经济首先在流通领域发生联系。通过这一方式,也就把私营企业的产、销纳入到国家计划之中,既加大了私营企业在产、销方面对国家的依赖,又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据统计,截至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6%,已属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至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明显上升,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
把私营经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主要是纳入初级形式的19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消极一面因每户劳力、经营技术水平相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差距。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既有利于克服个体农民经济的消极面,又能为农村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好准备。据统计,至1952年底,全国已经有800多万个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达到400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同时,还有少数半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后意义,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使个体农民经济(土地私有制)成为农村经济的最主要部分。
积极一面个体农民经济有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消极一面因每20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成熟。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建立
经济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多种经济成份中的领导力量
思想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中国由新民21(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
1954年,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作出深入的论证。他指出:
首先,中国正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家知道,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1954年,刘22最后,驳斥了“巩固新民主主义”的说法
其次,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因素的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经济,而前者的不断扩大,必将战胜后者,引导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两种相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国家里互不干扰地平行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不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此路不通。所以,“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这条唯一的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最后,驳斥了“巩固新民主主义”的说法其次,走社会主义道路是23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24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一)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原因新中国建立前,中共就提出了工业化任务。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民主革命胜利后要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实现国家工业化被提上了日程。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一)国家工业化任务的提出及其原因25
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工业化任务,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1.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前一大任务是革命任务,1949年新中国建立标志着这一任务基本完成。后一大任务是建设任务,这一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国家繁荣富强需要通过现代化来实现,这就要求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而人民共同富裕则需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就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工业化任务,主要基于两方面因262.实现工业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迟早要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建立社会主义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建国初中国工业极为落后,不少工业部门还是空白。
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标志工业发展水平的重工业只有35.5%,比苏联工业化前的水平低了许多,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甚至还不如印度。比如,钢产量,印度1952年是人均4公斤,而中国只有人均2.37公斤;发电量印度是10.9度,中国只有2.76度。诚如毛泽东当年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样的生产力和社会物质基础,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要求差得很远。所以,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要求。
2.实现工业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新民主主义27中苏工业化起步之比较1952年(中国)1928年(苏联)现代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26.6%35.5%50%50%39.5%45.2%中苏工业化起步之比较1952年(中国)1928年(苏联)现代281952年中、印、美主要重工业人均产品产量比较2.37公斤中国印度4公斤人均钢产量人均发电量中国印度美国2949度10.9度2.76度538.3公斤美国1952年中、印、美主要重工业人均产品产量比较2.37公斤中29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实现国家工业化,应当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即在什么制度下实现工业化。
从世界历史上看,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国家工业化。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走的这条道路。另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国家工业化,苏联走的就是这一条道路。近代中国历史证明,中国应该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什么呢?
(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30
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抑制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经过80多年的发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整个民族工业的资本只有20.08亿人民币,就总量而言,在1949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近代中国既没有踏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再去选择这条道路。
第一,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31
近代中国只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路。历史已经证明前者走不通,所以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毛泽东指出,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时就确立的目标,是早就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决定是正确的,只有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救中国。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自然也就选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第二,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时就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是历史的选择近代中国只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路。历史32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早就确定的奋斗目标。但是,民主革命完成后,什么时候去实现工业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此有一个认识过程。
一方面使中国稳步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一方面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1.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两个转变”的任务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33
即先搞一段时间的工业化建设,等工业发展和国营经济壮大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用毛泽东的话,就是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至于这段时间,当时估计是至少10年,多则15年或20年。
3.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话中提出“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10年到15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2.新中国建立初,党中央和毛泽东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先建设,后过渡”的思想即先搞一段时间的工业化建设,等工业发展和国营经济壮大34
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集中表现在公私比例的变化上(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增加)。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4.2%上升到56%,私营经济从62.7%下降到34%。
二是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土地改革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而土地改革后、尤其是“五反”运动后,私营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毛泽东指出,打倒了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国内主要矛盾变成了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35现代工业中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重100%34.2%1949年国营经济62.7%1952年100%56%34%私营经济现代工业中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重100%34.2%194936
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1952年底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酝酿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其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毛泽东还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形象的比喻,称总路线好比是一只大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大鸟的身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大鸟的两个翅膀。这说明实现工业化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任务,是主体;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1952年底党中37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
。当时被称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三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位置,是一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变革旧有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⑵逐步过渡(量变到质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38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发展生产力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变革生产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发展生产力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39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
1.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3.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40(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逐渐增强无论实现国家工业化还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都需要有物质基础。又由于我国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就决定了物质基础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建国后,一方面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另一方面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尤其是大型工业建设项目的实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逐渐增强。据统计,至1952年底,国营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56%,国营批发商业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额总额的60%。这意味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的国内条件。
(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41第二.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所处的两难境遇
我国民族资本工业,一方面力量十分薄弱,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据建国初期的统计,近代中国,近80%的工厂为工场手工业,近70%的工厂的工人人数不到10个。可见,中国的工业化不能设想完全靠民族资本工业来实现。
另一方面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消极面逐渐显露。尤其是一些不法资本家不仅囤积商品扰乱市场,而且大搞“五毒”活动。这也使人民开始认识到,有必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建国初,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调整过程中,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使不少民族资本企业对国家和国营企业的依赖加大,也积累了一些改造经验。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另一个国内条件。
第二.中国民族资本工业所处的两难境遇我国民族资本工42
第三.农村个体经济局限性的显露和农村互助合作活动的兴起
土改后农村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普遍存在的个体经济,虽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但也产生了经营规模小,缺少必要的生产工具、资金和农业设施等不利因素。比如拿生产工具来说,当时贫雇农每户平均仅有耕牛0.47头,犁0.41部。结果使得农村生产力非常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如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144%,而同期粮食产量增长只有42.8%,制约了工业发展。
另一方面为了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不少地方的农民已经在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据统计,至1952年底,全国已经有800多万个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达到400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上述两方面情况表明,为了实现工业化有必要对个体农业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农村也存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基础。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又一个国内条件。第三.农村个体经济局限性的显露和农村互助合作活动的兴43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封锁和遏制(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各个方面对新中国实施严密封锁和遏制,造成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往来很困难);
另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功示范及在各方面对中国的支持
(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强大,不仅显示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与借鉴,而且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在物力、人力和道义上给予中国一定的支持,如“一五”期间苏联政府帮助中国兴建156项重点工程等,这些都是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因素之一)。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一方面44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正是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总之,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就是45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46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因为只有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新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了,才能彻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
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条件和手段。因为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把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进行,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社会主义工业化47(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展开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从1953年拉开帷幕的,其标志是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的实施。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是在党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于1952年主持编制的。它根据中国实际并参照了苏联经验,经反复修改后于1953年下达计划提要并开始正式实施。
“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项目又集中建设在东北地区。期间,国家共投入建设用资金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全面展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48实施“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1956年,中国在工业建设上实现许多项零突破—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第一座制造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同时,195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加了389亿元(超过50%),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126.5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如粮食、钢、发电量等也都有大幅度提高,为国家工业化开了一个好头,打下了良好基础。
实施“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49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ppt课件50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一)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农业合作化也叫农业集体化。就是以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把个体的、分散的、私有制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农业经济。农业合作化运动,实际上就是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一)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51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开始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恩格斯指出,对变革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不能用剥夺,而应通过合作社途径。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用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列宁认为,把农民引向社会主义,合作社具有重大意义。在采用尽可能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方面,合作社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土地改革基52第二,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合作化
工业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原料,而且需求一年一年地增大,但我国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生产水平很低,不解决合作化问题,就不能解决这个矛盾。第三,土改后不少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必要的生产工具和资金,在生产经营上遇到了一定困难第四,农村中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这两种情况,既不利于农村稳定和农业生产力发展,又影响到工业化进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合作化工业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原53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中国农民在土改基础上所发扬起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地表现在两种积极性上,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强调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应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1953年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限制农村的商业投机;大力发展供销合作,削弱城市资本主义和农村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联系;大力发展信用合作,缩小农村中高利贷活动的地盘。
这既保证了人们对粮食、棉花、油料等的需要,又为全面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54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对农业合作化运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针政策,它包括:
(二)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1.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根据苏联的经验,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实行了机械化的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是先机械化后合作化。但当时中国还未实现机械化,能否先进行合作化呢?毛泽东在通过对世界现代化大生产历史经验的研究后作出了肯定回答。他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没有动力机械的工场手工业阶段,因此,他认为,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的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552.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逐步完成过渡。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特点是在土地、牲蓄及大农具私有基础上,采取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方式,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
互助组的特点是互帮互助(几户或十几户;临时性、季节性、常年性;土地、耕畜等属农民私有;个体经营、经营所得),这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农民在进行互帮互助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分配粮食2.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通过互56
可见,从分配方式、经营方式、所有制上,都是从低到高、逐步过渡。这是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项重要创造。其好处是,既有利于农民逐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改变生活方式;又可避免突变造成农产品减产。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特点是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欢庆高级社成立可见,从分配方式、经营方式、所有制上,都是从低到57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自愿互利即不强迫合作,典型示范即树立榜样,逐步推广。河北省遵化县有个叫王国藩的合作社,由23户贫农自愿组织起来,全部所有权就是拥有一只驴的“三条驴腿”,被称为“穷棒子社”。但就是这样一个合作社,第一年,亩产126斤,第二年,亩产达到254斤,实际收入比单干时增加60%。正是在它的示范下,1953年秋后,村里的其他60户农户主动加入到合作社。王国藩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584.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建设好坏的标准(以是否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考核合作社)毛泽东说:一切合作社,都要以是否增产和增产的程度,作为检验自己是否健全的主要的标准。合作社在生产上必须比单干户或互助组增加产量,老是等于单干户或互助组就失败了,何必要合作社呢?5.把社会改造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即走先合作化的道路,但不能因此忽视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4.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建设好坏的标准(以是否提高劳动59从1951年到1954年底前,主要组织互助合作和兴办初级合作社。发展相对比较平稳。互助组由400多万个发展到近1000万个;初级社由300多个发展到48万个。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由2100万户增加到7000万户。当时80%以上的合作社都做到了增产增收。(三)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开始到1956年基本完成。1.1951年-1954年底平稳发展从1951年到1954年底前,主要组织互助合作和兴办60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主要因为毛泽东不点名的批评了主张放慢合作化速度的邓子恢。
2.1955年夏季后加速发展,出现高潮3.1956年底基本完成从1956年春季开始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到1956年底,共建立了75.6万个合作社,其中高级社54万多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达87.6%,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614.意义
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总体上是成功的,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完成了从个体农业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五亿多农民因此走上社会主义道。
其次,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据统计,1953年到195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再次,在农业生产发展基础上,基本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4.意义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总体上是成功的,并取得了62
与任何事物一样,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过”:
一是要求过急二是工作过粗三是改变过快四是形式过于单一
以至在长时间内遗留下一些问题。与任何事物一样,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63(四)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1.建国后我国手工业的特点建国后我国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也属于个体劳动。手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些特点:一是属于小商品经济性质;二是主要靠手艺吃饭,被称为“十亩良田”;三是门类多、经营比较灵活。(四)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1.建国后我国手工业的特点642.手工业合作化的方针、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与农业一样,也积极引导他们走合作化道路,并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也就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过渡。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部分生产资料公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2.手工业合作化的方针、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65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有计划地全面展开,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人员占了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91.7%,这表明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有计划地全面展开,到166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这里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国资本主义包括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但剥夺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两部分是分别对待的:即对官僚资产阶级的官僚资本,采取的是没收政策,而对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所拥有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是赎买政策。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这里说的资本主义工67
(一)赎买政策提出的依据
赎买与买卖、剥夺不同。
买卖是等价交换。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银货两讫。
剥夺是无偿夺取,不存在交换关系。
所谓赎买,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变为国营企业。但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即赎买不是购买。所以,赎买实质上就是和平改造。1.赎买的含义(一)赎买政策提出的依据赎买与买卖、剥682.赎买的依据其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理论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剥夺被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但是如何剥夺呢?他们设想,可以用暴力没收的方法,也可以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并认为,如果有可能的话,赎买是“最便宜的”。马克思这里说的“便宜”,不只是指经济上的便宜,还包含其他含义,最主要是可以避免因暴力冲突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
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曾经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并结合俄国的情况,把俄国资产阶级分成“文明”和“不文明”两种。设想把赎买和剥夺结合起来,对“文明”的资本家采用赎买的办法,对“不文明”的资本家采用剥夺的办法。然而,俄国的资产阶级拒绝接受赎买,并以武力相威胁,所以,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最终还是采取了剥夺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在俄国未能变成现实。2.赎买的依据其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理论设想69其二.中国存在和平赎买的可能性
(1)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发展的环境使其从一开始就带有两面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革命性和妥协动摇性;新中国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仍然保持着两面性,即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这在客观上为党的赎买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使之具有可能性。
其二.中国存在和平赎买的可能性(1)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70(2)现实条件也决定了可以和平赎买
我国在政治上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经济上已经建立了国营经济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土改和农业合作化割断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系,堵塞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这些都使得和平赎买具有可能性。⑶私营经济仍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民族资产阶级中也有一批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采取赎买政策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⑷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正确政策,使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接受和平赎买。(2)现实条件也决定了可以和平赎买我国在政71(二)实施赎买的形式和过程1.赎买的具体形式
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用什么形式来赎买民族工商业?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指在国家管理和支配下,用各种形式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联系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
1955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中指出,“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二)实施赎买的形式和过程1.赎买的具体形式722.赎买的两个阶段
根据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国家资本主义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为了避免因突变引起过大的社会震荡,赎买采取了由低向高逐步展开的步骤,即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前)
国营企业通过向私营企业定货、委托加工等形式,在企业外部的流通领域与私营企业发生经济联系,从而把私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逐步纳入国家计划当中,使它为国家生产,来实现对它的限制、利用和改造。这时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
1950年合理调整工商业时,国家就通过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地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成为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3年,国家继续重点发展以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2.赎买的两个阶段根据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国家73第二步实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956年)
即公私合营。也就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国营经济的股份,同时国家委派干部担任企业领导,在企业内部与私营企业发生联系,资本家不再参与企业管理,从而改变私营企业的性质,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公私合营又分两步进行
首先,在个别企业实施公私合营。此时,企业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资本家开始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
然后,在全行业实施公私合营。此时,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行使职权。
第二步实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9574
1954年1月以后进入了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1954年初至1955年秋,是重点发展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阶段。
从1955年秋开始,进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阶段。
1956年1月初,北京市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随后,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50多个大中城市相继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全国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户和商业户已分别占到私营工业户和私营商业户的99%和82.2%,全行业公私合营顺利实现。1954年1月以后进入了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753.两种赎买政策
(1)“四马分肥”
在实施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和对个别企业公私合营时实行。
即把企业获得的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部分,资本家得到的不足四分之一。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工人福利费15%国家税收
34.5%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主要包括: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的加工费和货价;“四马分肥”中的资方红利;公私合营后资本家拿取的定息;给资本家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和恰当的政治安排。3.两种赎买政策(1)“四马分肥”在实施初级形式国76(2)固定利息在实施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实行。即核定私营企业资产后,按5%的年利率发给资本家利息,付息10年。
据统计,通过这两种赎买政策,资本家从国家那里总共得到大约32.5亿元人民币。
1949-1955年期间的利润13亿元1955-1968年的定息11亿元给资本家保留的高薪8.5亿元(2)固定利息在实施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实行。即核定私营77(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功经验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不仅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所有制的变革,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荣毅仁(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功经验我国对资本主义78
第一,用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
第二,把对企业的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在改造资本家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一些偏差:一是有些急于求成。二是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处理不很适当。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用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79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有计划的展开,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起来,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的用和平改造的形式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总体上讲,这次改造是成功的。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说来,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80(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1.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
首先,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私有制经济制度的消灭和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店铺租赁合同
- 工矿加工合同模板
- 简单建材供货合同
- 普通员工劳动合同的示范文本
- 手机美容保护膜系统购销协议范本
- 工程合同管理费用解析
- 商场装修合同书
- 机构内训合作协议书样本
- 工程项目机械交易合同样本
- 2024年委托贷款发放协议
- 仪器设备借用管理制度
- 电池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降低考核试卷
- 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课前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 2024年湖北省中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 幼儿园中班语言课件:香喷喷的轮子
- 广州离婚协议书(2024版)
- GB/T 44218-2024微型扬声器测量方法
-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考试题库800题(基础知识+实操技能)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202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分析及备课建议+课件
-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