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知识简介_第1页
《素问》知识简介_第2页
《素问》知识简介_第3页
《素问》知识简介_第4页
《素问》知识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问《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在《内经》问世以前,中医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素问》各卷主要内容为:卷1、2为养生和阴阳五行学说,卷3为脏象,卷4为治法,卷5、6为诊法,卷7、8为病机,卷9~13为疾病,卷14~18为腧穴和针道,卷23、24为治则与医德。以上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突出地阐释了阴阳五行学说、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整体观、脏腑气血功能、病因病机、疾病治则治法等,是《素问》的精华内容所在。《素问》所创立的中医理论,是我国古代医家在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能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贯穿全书的主要理论有如下几方面。1、阴阳平衡论阴阳学说本为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内经》的作者将其引人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各种问题。在生理方面,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气通天论》),认为人体的阴阳双方应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如果阴阳平衡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其病理表现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调经论》)。此为中医的病机总纲。在诊断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应象大论》)。即用阴阳分析四诊获取的症状和体征,将阴阳作为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的纲领。在治疗方面的大法是“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至真要大论》)。所谓“平”,即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治法,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以期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素问》的阴阳平衡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2、邪正盛衰论邪正盛衰理论取法于古代的军事思想。《素问》将这一思想引入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邪、正双方的盛衰。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评热病论》)。必须提高人体内“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刺法论》)。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至于增强正气的方法,《素问》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上古天真论》)。以上论说对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邪正盛衰的辨析,直接关系到判定病证的虚实和预测疾病的转归。“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通评虚实论》)。不同的疾病又有不同的虚实表现。《素问》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热病、风病、寒病、咳病、疟病、厥病、痹病、疾病、腹中诸病等各种病证的虚实表现,并在《素问·玉机真脏论》中总结出“五实”、“五虚”的基本证候。虚实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三部九候论》)。辨析邪正盛衰的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治疗。后人本此原则创立了诸多相应的方剂,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果。3、天人相应论“天人相应”是古人深人细致观测与考察天文、气象、地理环境等得出的一个观点。《素问》吸收了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人体与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宝命全形论》)。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将导致疾病的发生:“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调经论》)。《素问》体现“天人相应论”有如下4方面的内容:一是五运六气学说,在《天元纪大论》等七篇大论及《素问遗篇》有详细论述。运气学说认为,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对生物及人类疾病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医生必须注意每年的“气运”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二是探讨了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如果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六淫病邪就会侵犯人体而出现季节多发病,或病邪潜伏体内后时而发。如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阴阳应象大论》)。因此临床必须“因时制宜”辨治疾病。三是探讨了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方域不同则患病各异,治法亦当有所区别。如《异法方宜论》分析了四方不同的疾病和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因地制宜”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是提出了一日之中人体阳气的运行规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生气通天论》)。人体发病也会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例如临床上小儿外感发热多出现这种情况,若患儿上午诊病,医生以为发热已愈而不再用药,常会贻误病情。影响评价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个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了客观认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为祖国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千百年来,一直对临床实践起指导作用。不但为历代医家所宗,而现在中医运用的基础理论,仍以本书记述为主要依据,是祖国医学重要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相传为黄帝创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原来9卷,,后经唐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所论内容十分丰富,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古代医籍,突出阐发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源。《黄帝内经·素问》[1],简称《素问》,(英文意译《noinclude》),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素问》与《灵枢》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是中医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岐伯等人是上古医学家。《素问》是以黄帝与《素问》《素问》上古医学家问答的形式撰写的综合性医学文献。《素问》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但是至少初步形成于黄帝时代。它成书于西汉中晚期(公元前91年至前32年)期间。《素问》原为9卷,但其古书早已亡佚。后经唐代王冰订补,改编为24卷,计81篇,定名为《黄帝内经素问》。其后,又经宋代林亿校正,孙兆改误,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素问》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学说、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述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20多种上古医籍的部分学术。《素问》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几千年来在中医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是后世所有医书所不能取代的。它是中医的源头,是所有学医者都不能绕过去的一座桥,是通向中医的成功之路。历代名医,未有不遵《内经》经旨,不精研《内经》者。张仲景写《伤寒卒病论》就曾撰用《素问》;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张洁古等人无不熟背,信手拈来;徐灵胎之《宗传》篇,认为此书"明受病之源,及治病之法,千变万化,无能出其范围";王孟英著《温热经纬》,集其中热病文与后世论温热病条文于一身,乃能集温热病之大成。凡所有中医名著,未有不本于《内经》而著书者。《素问》是中医界公认的中医源头,凡学医必有传授,有的传授自师傅,有的自学成才,凡自学成一代名家者,无不精通《内经》。《内经》学术源自黄帝与其为臣医者,如歧伯,雷公等人,故名《黄帝内经》。因其学术之价值之高,无可替代,学医者若不学之,医术决难提高,故入中医之门者,皆为岐黄之门徒。故不学《内经》,不为中医。何谓中医,此之谓也。《内经》开中医解剖之先河,后人不知,以为中医无解剖,故有解剖始自王清任《医林改错》之说。实际上,黄帝医学(即内经之学术)非常朴素,就是简单的诊断加实证:诊断,解剖;再诊断,再解剖,然后记录实验数据,所以后来诊得相同结果时,就能够百发百中。后人不知,以为黄帝医学太过高深,实际上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中不乏一些所谓名家。要学中医,必背《素问》。《素问》集常见疾病于一书,临证必本于《内经》,此时则可信手拈来,万不可不遵经旨而乱来。《内经》即先秦以前医家之经验,后人不读,以为《内经》光讲阴阳五行,空洞哲学,实际上此书全篇皆是临床经验,实为中医最翔实的临床实验数据。后世若能有此一半严谨态度,则中医可兴矣!"读经典,做临床",名老中医众家齐言之,望后学者,勿蹈前人毁经灭道之途,悉心钻研《素问》等经典,勤于临床,则名家可望,而中医可兴矣!目录折叠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卷六,脉要精微论第四十三,玉机真藏论第四十四,刺疟篇第四十五,刺腰痛篇第四十六,刺齐论第四十七,刺禁论第四十八,刺志论第四十九,针解篇第五十,四时刺逆从论第五十一,凡八篇。卷七,阙。卷八,痹论第五十二,水热穴论第五十三,从容别白黑第五十四,论过失第五十五,方论得失明著第五十六,阴阳类论第五十七,四时病类论第五十八,方盛衰论第五十九,方论解第六十,凡九篇。卷九,上古天真论第六十一,四气调神大论第六十二,阴阳应象大论第六十三,五脏生成篇第六十四,异法方宜论第六十五,咳论第六十六,风论第六十七,厥论第六十八,大奇论第六十九,脉解篇第七十,凡十篇。以上八卷,合七十篇也。折叠唐·王冰篇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气血,运气,四诊合参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卷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五藏生成篇第十,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卷四,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卷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卷六,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卷七,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卷八,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篇第三十二,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卷十,疟论篇第三十五,刺疟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咳论篇第三十八。卷十一,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痿论篇第四十四,厥论篇第四十五。卷十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脉解篇第四十九。卷十四,刺要论篇第五十,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卷十五,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