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贬谪诗的语言风格研究-以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例9800字(论文)】_第1页
【我国贬谪诗的语言风格研究-以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例9800字(论文)】_第2页
【我国贬谪诗的语言风格研究-以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例9800字(论文)】_第3页
【我国贬谪诗的语言风格研究-以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例9800字(论文)】_第4页
【我国贬谪诗的语言风格研究-以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例98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历史,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唐宋时期,统治者比其他朝代更重视文化,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政治家都是通过科举制度的考试产生的优秀学者。他们一旦通过学习成为官员,就会进入官场的起伏,如果不小心就有被贬谪的危险。当这些文人无法实现自己伟大的政治理想时,他们就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把自己的野心与理想、怨恨与怨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递给外界。由于贬谪的共同经历,刘禹锡与柳宗元在同一时期创作了许多贬谪诗。但是由于身份和政治地位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差异,被贬谪者的思想感情远比普通人复杂。即使在同一个朝代、同一个政治事件中,不同的人也会因为自己的经历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在文学创作中,大多是基于寓言的贬谪文学,借助当时事实对政治的攻击和良好的自我隐喻,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挫折,也蕴含着对未来新革命的内在渴望和足够的热情。他们在同一时期创作的贬谪诗有蕴含着相同的情感,也有不同的人生态度,对于我们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刘禹锡与柳宗元贬谪诗的内容与风格为研究对象,以其文学作品和古诗为资料来源,结合当代学者对贬谪诗的理解,从贬谪看刘柳诗歌创作,并梳理了诗词主题、思想内容和诗歌创作心态的异同。第1章刘、柳人生经历与贬谪经历1.1出生贵族刘禹锡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其家庭拥有“世家官儒”的家风,自幼以考取功名、建功立业为理想志向。刘禹锡才华横溢,坚韧不拔。在考取进士之后,连登三科后被授予太子校书的职位,他踏上了仕途。柳宗元出生于长安,柳氏一族世代为官,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贵族家庭。唐朝建立后,柳氏家族也曾一度兴盛。柳宗元小时候是由母亲卢氏教导。年少时,他和父亲一起去了峡口、长沙、江西等地游历。也许正是这种出身和经历,造就了柳宗元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使命感。1.2仕途坎坷初入官场的刘禹锡希望革除时弊,有所作为,与同时期的柳宗元等人开始“永贞革新”,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都被贬出京,开始了其被贬谪生涯。在革新派统统予以重罚之后,刘禹锡两度被贬,先后被贬至朗州、夔州、苏州,在晚年才能返回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柳宗元虽与刘禹锡一样出身贵族,但是相比刘禹锡,仕途更为坎坷。虽然柳宗元年轻成名,但他的寻官之路并不顺利。柳宗元十七岁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榜,后又连续两次投考,均未及第。等到柳宗元在元贞九年考中进士时,他已经二十一岁了。进士及第后不久,其父柳镇病逝,柳宗元按制守丧三年,丁忧期满后娶杨氏为妻。两年后,柳宗元任集贤殿书院正字。但是“永贞革新”失败后,他被贬到蛮荒的永州。任永州司马期间,柳宗元的母亲和女儿先后去世,他的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以至百病交集,没有食欲,经常生病,身体健康状况大大不如从前。然而仕途和生活上的不幸却使得柳宗元取得了文学和思想上的巨大成就,他借写山水游记来抒发胸中愤郁,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面对现实,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有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充满怨恨,无处可诉。在这片苦寒的土地深处,恶劣的生活环境和巨大的政治挫折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因此,被贬谪期间,刘禹锡和柳宗元其诗与词的创作多针砭时弊、讽刺小人,同时咏史怀古、寄寓怀抱。第2章刘、柳贬谪诗创作心态比较《文心雕龙·体性》有言:“辞为肌肤,志实骨髓。”,将“志”作为诗歌创作的精髓,但是结合实际情况,诗人的志向志趣与心态情趣却是会因各种要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也会自然地流露情感,表现地复杂多样。2.1刘禹锡自信的乐观主义永贞改革初期,在顺宗的支持下,创新者被朝廷重用,刘禹锡等人也被赋予重要职位。他们大胆地进行政治改革,希望通过这场运动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此时,刘禹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此时能够代表刘禹锡心境的作品属《春日退朝》,这首诗描述了夜雨过后万物复苏的情景,春天的到来,以及阳光下雄伟庄严的宫殿。这首诗中的春日是指永贞的改革,而春景和春光照耀下的宫殿则是指改革给社会和皇室气候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突出了改革的重要性,表现出刘禹锡充满活力和自信的乐观主义。永贞革新变法失败后,王伾与王叔文悔恨而死,刘禹锡屡次被降职。刘禹锡的心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与二都相比,刘禹锡就职的廊州路途遥远,生活环境非常恶劣,事实上,他没有真正的实职。与生活条件相比,刘禹锡更难面对的是朝廷对其个人价值的忽视。孤独、凄凉、悲伤、愤怒和沮丧摧毁了刘禹锡的身心。此外,他还必须面对社会的舆论,被降职后,各种流言蜚语接踵而至。不仅要虚度青春,还要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这几乎把他推向了极限。病态的身躯、恶劣的环境、社会的舆论和民族的抱负在他的心中,诗人的故乡感越来越深,思念亲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刘禹锡在改革失败后一直被皇帝疏远,屡遭贬谪。虽然诗人并没有畏惧强权,暗自消沉,但是对自己的政治处境感到非常苦闷,这首诗正是诗人在遭遇这些不幸后有感而发。伤今,唐宪宗即位后,政局大变,锐意改革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刘禹锡等人接连被贬,而奸佞小人却把控了权力,作者在诗中对这一黑暗现象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作的《咏史二首》其二:“贾生明王道,卫绾公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高位?”透露了诗人对时政的揭露和批判,但刘禹锡又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他生性坚强、胸襟宽广,辗转于巴山楚水之间,丰富的地方阅历、各地极富特色的民歌民谣,给了刘禹锡极大的创作灵感。刘禹锡虽然被贬为边疆荒原,但他仍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秋词二首》就是最好的例子。自古以来,文人就在秋天哀叹自己的晚年,因为糟糕的生活而在秋天感到悲伤,他们的秋天景色常常凄凉、凄凉、孤独和悲伤。刘禹锡的《秋词》却是以议论开头,大胆地说“秋胜于春”,并引入秋云飞白鹤来解释。有前人的评语、山水描写和诗人的情感释放。他们真的把秋天的景色描写得比春天更精彩,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进取的精神。2.2柳宗元哀怨、沉重的悲观主义以元和为分界线,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柳宗元的政治仕途一帆风顺,他的信念就是为政治抱负而奋斗,在那个时期,他的重要作品不多,成就也不大。元和后,柳宗元被贬,也得到了接近下层人民的机会,那个时候她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时,他产生了先进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这个时期之后,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也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并开始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的一生与其作品可以被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在长安时期,那时的柳宗元在朝为官春风得意,一心关心国家政治,决心改革,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梓人传》和《种树郭橐驼传》,以此来表达他的吏治理想,如《梓人传》中将木匠统筹规划的方法联想到宰相治国的道理,“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郭橐驼传》则以种树之理喻为官治国之理,文中所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尓”、“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等,表明为官治国要以百姓的需要为前提,要满足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劳作规律,而不应该用繁政干预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从而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第二个是在永州时期,柳宗元与朝中几位大臣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不料得罪了众多豪门权贵,遭到疯狂反对。最终革新失败,主张革新的十位大臣全被贬斥到外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那里他创作了《宋清传》、《李赤传》。那时他北边柳州,认识了虽然穷苦,但是勤劳善良的壮族人民,他们在永州遭受了残酷剥削和压迫,之后在那里,柳宗元制定了释放奴婢的办法,兴办学堂,修造新船,大大改变了柳州落后闭塞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柳宗元撰写了《宋清传》,记录了唐代京城药商宋清的经营活动与经营思想,并赞扬了宋清坚持“居善药”,平等对待所有人,自觉承担救助贫病的社会责任,眼光远,重口碑等优良品质。柳宗元在《李赤传》重独出心裁地为一位疯人树碑立传,他借由李赤的传奇故事,尖锐地讽刺了那些丧心病狂、贪得无厌的凡夫俗子、势利小人,而且更直截了当地批判了当政者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唯利是图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自己虽然胸怀治国大志,积极参加革新除弊的政治斗争,结果却反遭迫害、被贬谪南荒的郁闷心情。第三个是在柳州时期,借此揭露劫杀成风、贩卖人口严重、官府对强盗行为进行姑息与放纵的黑暗社会,赞扬、歌颂区寄面对强敌机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柳宗元创作了《童区寄传》,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淳朴的少年英雄形象,对比描绘了愚昧的豪贼形象。柳宗元的作品在其被贬后总体上呈现一种哀怨、沉重、冷峭的格调。同时期得韩愈、白居易等人多将关注视线投向社会政治,但是柳宗元更多地重视人文性格由于他悲惨的政治遭遇,他的文章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他集百家之长,学习借鉴当时的一些优秀作品,因此他并不侧重记叙人物一生的经历,而是主要通过生动描写一些有代表性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柳宗元所有的作品基本来源于普通人民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经常用正邪对比的方式描绘勤劳、朴实的人民形象,就是因为他为官清廉,一心关心国民生活,却一度被贬的悲惨遭遇,他借传以言志,在不同时期成就了不同的作品特色,也为他作品的鲜明特色奠定了基础。第3章刘、柳贬谪诗思想内容比较3.1刘、柳贬谪诗共性3.1.1刘、柳笔下的政治寓言诗刘禹锡作为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历经八朝,积极从事政治改革的实践。同时,他也亲身感受到了唐代中期政治权利的恶性斗争。但是他没有被日益严重的政治迫害所征服。为了揭露和打击朝廷的腐败,他被驱逐,为自己和创新者的不公正辩护,并撰写了大量政治寓言。柳宗元的文学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改革失败而产生的,在他的文章当中,也刻上了因失败而留下的痕迹。柳宗元对于作品主要是“借传以明道”,这也是他在引领古文运动时的一大纲领。他曾说过“乃知文者以明道”、“唯以忠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时令论》)。这些语句都表达了他希望辅时及物,匡世济民的理想。柳宗元批判一切“假丑恶”来宣扬他辅时及物,匡世济民之道。如《郭橐驼传》表面写种树,实际写为官治国应政令繁简,暗讽当时统治者的繁令扰民;《捕蛇者说》则血淋淋地揭露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河间传》更是通过一个受到迫害的贤良淑惠的纯洁姑娘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风气;《蝜蝂传》通过寓言形式来揭露当时贪官污吏唯利是图,十分贪婪的形象。这些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有的是想揭露统治者的残酷统治,有的则是批判民风不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都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写出的文章,而这些流芳百世的作品也归功于他对“道”的坚持。比起描述人物的一生,通过代表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例更能体现出作者想要通过人物表达的观点,更可以让读者切身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道理。柳宗元的笔触总携带着对这些贫苦人民的生活困境的怜悯。还有颂扬平民品格的散文,如《宋清传》,主人公宋清是一位乐善好施、诚信为本的药材商人,与那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不同,作者通过对比,既嘲讽那些趋炎附的人物传记文借鉴《史记》,在叙事后带着作者本人评价。除《曹文洽韦道安传》亡佚外,其他后世盛传于世的几篇作品都是以普通百姓为主角,通过记录他们的事迹赞扬他们优良淳朴的品德。如《捕蛇者说》颂扬了宋清的品格,这类文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有描写人民良好品格的文字也有挖掘社会丑恶之态的文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3.1.2刘、柳笔下的怀古羁绊诗刘禹锡屡次被贬谪荒地,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恶劣的氛围,诗人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志向,也从未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可以在挫折和苦难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认真探索,回顾前人,回顾历史。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怀旧诗,多抒发的是纵贯千古的宽广的历史悠思。例如著名的《西塞山怀古》,这首诗的前四句是从史实开始的,突出了晋军势不可挡的气势和令人畏惧的战斗力,哀叹吴国的软弱和政权的瞬间推翻,重现了过去的阴云,在回忆性的叙述中,它蕴含着无限深沉的情感。在最后四句话中,诗人以晋兴吴灭的现实为基点,对当下进行了评论和警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作者的观点:如果一味沉溺于放荡和奢侈,沉溺于享乐、腐败和腐败,无论天堑多么有利,都不能阻挡推翻天堑的力量,确保国家的永生,这无疑是对今世统治者的告诫。3.1.3刘、柳笔下的山水风光诗“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巴蜀,这给了他接触普通人的途径和机会。因此,在现存的作品中,有许多描写平民生活和劳动的诗歌。《山庙观赛神》是刘禹锡贬谪廊州时写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描绘了廊州的神灵场景,真实地反映了楚国的风土人情。神族是一种宗教迷信行为。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为了描写神种族聚会的盛况,而是为了表现一种生动逼真的荆楚风俗。此外,《竹枝词》中的一系列诗歌还描写了当地的风景、特殊的民俗和人们的生活,这是巴东山区人们生活的风俗画,这幅画描绘了巴东人热爱生活、劳动、朴素和善良。柳宗元的诗歌个性鲜明,风格丰富多彩。他的寓言诗极力攻击恶毒的人,傲慢、激动;但是他的山水诗隐逸、明净、淡泊、深沉。《江雪》是一首著名的短诗,用几笔勾勒出一个经典而生动的形象。在寒冷凄凉的冬天,田野里没有鸟儿飞翔,连人类行走的足迹都没有留下。河上只有一条孤零零的船,一位老人戴着帽子,穿着棕褐色雨衣,在寂静中钓鱼。渔翁是诗人对自己形象的自我隐喻,反映了诗人在这种堕落生活中的孤独和力量。山水诗不仅是柳宗元发泄愤怒的一个平台,也是柳宗元拓展恢复思想的一种新途径。山水诗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儒家和古代作家的责任、使命、高度和情感。3.1.4刘、柳笔下的记事感怀诗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的命运并非独一无二。柳宗元、白居易等朋友与他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长期的贬谪生活和时间的流逝给两位诗人带来了无尽的隐痛,他们常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当前的形势下,刘禹锡写下了《始闻秋风》,这首诗依然保持着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气节,真是弥足珍贵。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让秋风与诗人畅谈古今,让人们清晰地看到秋风和诗人的秋乐,然后转动笔尖,描述诗人的所见所闻和思想。在镜子里可以看到诗人一年中因生病而憔悴的脸。他把自己比作一匹缺草的老马,一只仰望天空白云的老鹰,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崇高的奋斗情怀。与刘禹锡相比,柳宗元的心态相对消极、忧郁。3.2刘、柳贬谪诗特色3.2.1刘禹锡的哲理诗刘禹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常常把诗歌的意境与哲学意义结合起来,使他的流亡诗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光辉。他的不朽诗作《幽隐》继承了先秦老顺的传统,批判了宿命观,嘲弄了理想主义和神学。诗人成功地塑造了水獭和鳄鱼两种动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在确凿的事实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此外,通过对汉寿古城遗址的的描写,可以看出汉寿古城反映了诗人在过去的繁荣与现在的颓废中的哲理与冒险精神。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有衰就有兴,有兴就有衰,衰可以变为兴,兴亦可以便成为衰。3.2.2柳宗元的佛教诗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已经很久,其逐步传入中国的过程也是本身逐渐世俗化的过程,无论从政治还是文化等方面,无论从单一发展角度还是从三教合一或融合儒家伦理等角度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柳宗元晚年信佛,一生颠沛流离,一生苍茫,三起三落,总是转折之处被击溃,满满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把希望寄托于佛教教义来寻求心理安慰,以期能够得到精神世界的解脱。这种面对未来不知所措、不知何处是归乡、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和凄凉在他的作品中交织,即便一些乐观旷达的诗作也浸染了丝丝苦闷的气息,矛盾个体内心的孤苦和烦闷是无法完全得到排解的,更何况壮志未酬,空有相才而无处施展的落寞定然会不合时宜地跑出来占据心底高位,这种复杂的心理实际难以遏制,长此以往必然会对自己产生诸多影响,也必然需要借助佛学来排遣寄托。世间一切事物与存在,在本质上都是空,众生囿于存在当中无可自拔就是陷于对“有”的追求过于执着,柳宗元也是这样,陷于对政治理想的实现当中无法自拔,在不息的变动当中循环经历悲苦。我们也不应忽视他内心的愁苦,漂泊他乡的辛酸、亲人离去、兄弟异乡、人生恍然的惆怅时时侵袭内心,无法排解。这是他内心的愁苦体现,壮志难酬、亲友离散,众多复杂的事情让柳宗元的心情一次次跌落谷底。柳宗元的佛教诗包括寺庙诗和僧侣诗。《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吟咏诗人在朝师寺晨读佛经时的宁静心境和寺内的幽雅气氛,《赠江华长老》则描述了长老对道教的深刻理解和他对简朴生活、贫穷的思想。在佛教诗歌中,也有一些在抒情山水中融入佛教语言的诗歌。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柳宗元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将自己对故乡浓浓的思念表达了出来,用秋天季节萧瑟苍茫的特点衬托出思乡愁肠,将山峰和海峰比喻成利剑,一刀刀割着自己的愁肠。虽然这首诗歌处处充斥着诗人悲苦郁闷的情绪,但在悲郁中又不失对家乡思念的表达,给读者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第4章刘、柳贬谪诗语言风格及比较刘禹锡、柳宗元二人作为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当中的佼佼者、追求进步的思想家,他们的诗篇在反应社会现实的很多方面,其深刻程度是同一时代诗人所无法企及的,他们诗歌的独创性不仅仅表现在诗歌题材、思想内容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其诗歌的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4.1刘禹锡诗歌语言风格4.1.1豪迈旷达虽然刘禹锡并没有畏惧强权,暗自消沉,但是对自己的政治处境感到非常苦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正是刘禹锡在遭遇这些不幸后有感而发。诗歌一方面咏史,却无法让自己的能力发挥作用,刘禹锡对此深感惋惜。4.1.2清丽明雅刘禹锡善于用线条勾勒事物的形象,善于用典故写景抒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长江三峡的诗歌数不胜数。刘禹锡的《松滋渡往峡中》避免了人们努力争相模范的激流。他用另一种方式回望这条河,写下了这条河的一长段,以及这条河两岸浩瀚群山的过去和现在,整首诗成了一幅巨大无比的画卷。在《竹枝词》中,刘禹锡模仿屈原的《九歌》,从当地民歌中汲取营养,语言几乎是优美自然的。4.1.3巧妙婉转刘禹锡这一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其政治寓言诗当中。《养鸷词》是一首“讽托幽远”的政治诗,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割据的藩镇既有土地又有人民,还有自己的甲兵、甚至征收的赋税也由藩镇据为己有,俨然是一个能与朝廷分庭抗理的小朝廷。诗人提出饥而使鸷鸟为用的主张,是诗人削藩的政治主张的艺术表现。4.2柳宗元贬谪诗的语言风格4.2.1简洁凝练柳宗元认为诗的语言与形式是分不开的,因此他特别注重对诗的语言的思考和提炼,在创作中努力使用简洁、高度概括的词语。在永州,诗人曾《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稍加夸张的书写手法,写下了“夜深人静”的西方园林,生动地写下了西方园林的静谧;“繁露坠”是一个奇妙的词语,仿佛诗人听到了露珠滴落在地上的声音。诗人睡得很浅,夜晚很安静。连露水滴在地上的声音都把他吵醒了。诗人从这里走出来,看到了“东岭寒月”,倾听着水声,思考着未来。简介的简洁语言牢牢把握了月亮时代西园风景独特的内在精神。4.2.2清劲纡缓苏东坡曾经评论柳宗元:“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南涧》作为诗人永州后诗的代表。“清劲”与“纡缓”是交织的,非人生折过大筋斗者不会由此峻切,费胸中由此大丘壑者不会有此纡缓,二者互补形成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4.2.3委婉细腻委婉细腻的描摹,是柳宗元诗文典型的创作特点之一。柳宗元善于观察,喜欢从事物的细微之处入手,将景物、人物、事件等的细微之处着手描写,再用细腻委婉的语言进行详细描述。他不仅将文字描述的细致谨慎、委婉含蓄,而且将诗文准确多样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柳宗元第二次被贬谪之后,在精神和身体备受打击之时写出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这首诗歌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了他此时的悲惨境况和愤懑的心情: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这首诗开篇就写出了景色的满目萧条,诗人情感的沉重隐晦。二月正是春光正浓的时候,但柳州却出现了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景象,激发了诗人的愁思与悲痛,在平淡的语言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十分无奈而又悲伤的情感。柳宗元将自己抑郁悲愤的心情写得非常隐晦,含蓄地写出了当时政局的黑暗,暗指当时的朝廷以及讽当时政局的动荡不安,委婉的表达出了被贬谪的无奈和漂泊异乡无法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愁苦与悲痛。第五章刘、柳贬谪诗对后世的启示5.1以民为本、维护国家的思想刘禹锡、柳宗元有相当一部分诗歌是为平民立传的,描写当时背景下,下层人民的悲惨贫困生活,并抒发自己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痛苦和郁闷之情。柳宗元往往借传明志,毫不留情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借着文章,也抒发他们的一些社会见解和内心感受。就是因为刘禹锡、柳宗元的作品中富含对底层人民的描写,与底层人民的生活联系紧密,其作品可以在民间广泛流传。5.2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阅历刘禹锡、柳宗元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怀揣着救国抱负的刘禹锡、柳宗元,他们并没有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放弃挽救儒学、重建国家思想文化秩序的理想,在南方的穷山恶水之间不断地以儒家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探索新思路、寻找新方向,发而为文、为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苦闷彷徨的贬斥心态,复杂而又执著如一的精神内涵,他们对于这种态度的坚定追求,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在封建制度下的百姓处在最底层,一个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文人总会关注到百姓艰辛的生命体验,替百姓发出生活疾苦的申诉,加之受佛教乐善好施、慈悲心的影响,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无法被掩藏。无论是对个人的心情描绘还是对百姓的反映,均体现了留存在刘禹锡、柳宗元诗词中的苦难抒发,在个人和生命经历中逐渐得到了升华,这也正是刘禹锡、柳宗元人格的闪光之处。第六章结论,在人生经历方面,刘禹锡、柳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