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先秦历史散文_第1页
第3讲先秦历史散文_第2页
第3讲先秦历史散文_第3页
第3讲先秦历史散文_第4页
第3讲先秦历史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周茂君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的历史散文第二节《左传》第三节《国语》第四节《战国策》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的历史散文一、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才产生的,是最适宜于实用的文学形式。殷商时代的文学,表现在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和《尚书》中的一些记载。甲骨文中的卜辞: 形式简拙。结构大体完整。(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受诗的影响,往往具有诗歌的韵律。二、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三、《周易》中的卦相、卦辞和传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伏羲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孔子著了《易传》。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到战国时期,已出现了七种十篇《易传》,后来这些《易传》都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四、《尚书》孔颖达:“尚者,上也,言此为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尚书正义》)《尚书》就内容而言,大部分是古代的文告、誓词等记述性文字。有的出于当时史官的记录,有些就是根据史料的追述。《尚书》部分为古文经,部分为今文经,共58篇,分为4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政治文告选,是中国第一部论述散文和叙述散文的文集,标志着中国散文的成熟,但文字古奥典雅、深涩难懂。五、《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国史官建制很早。周制,王朝及诸

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大概是继承殷商旧制而有所损

益。据文献,古者“君举必书,……左史

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汉书·艺文志》)。《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除少数几个,如晋称《乘》,楚称《梼杌》外,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

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14年(公元前722——前48

1),共242年的历史。《春秋》(2):春秋时,周室不振,诸侯争霸,外族交侵。孔子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希望巩固周王朝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孔子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是为没落的奴隶主国家服务的。《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段记录,但比起《尚书》,它却平淡流畅得多。春秋笔法(1):《春秋》中这种严谨简约的语言风格,在客观叙述中表达主观倾向,一字寓褒贬的写作手法被后世经学家称为“春秋笔法”。1、“春秋笔法”:指《春秋》在记事时,选择恰当的词语来暗寓褒贬之意,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评判。明王道,褒周室,辨是非,别嫌疑。2、语言往往简括而有力,“简而有法”,

“一字见义”,“一字褒贬”。春秋笔法(2):《春秋》的“微言大义”;“孔子《春秋》出而乱臣贼子惧”;褒贬是非,秉笔直书,直书无隐的良史精神;“弑”。第二节

《左传》一、先秦历史散文出现的背景周平王东迁以后,到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急遽变化,阶级斗争复杂激烈,奴隶主阶级日趋没落,地主阶级逐渐兴起。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诸侯各国都注意汲

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国有大事,互相召告;会盟朝聘,史不绝书;褒善贬恶,直笔不

隐。因此各国史官便自觉地积累了大量的

档案资料,以备编纂之用。出现的背景:这时候,从前专门记载王朝、诸侯的诰命和大事如《尚书》、《春秋》之类,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以记载各国卿大夫和新兴阶级“士”的言论以及诸侯各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这就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历史著作。二、关于《左传》的作者及其本身的真伪《左传》简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及《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左传》为孔子同时人鲁人左丘明所作。这种说法自唐以后,遭到许多人的异议,近代康有为认为《左传》为汉人刘歆伪造,从《国语》改作而成。《左传》记事到智伯灭亡为止,它的作者显然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关于《左传》这部书:关于《左传》这部书,是战国初期一位杰出的历史家和散文家,从历史家的立场,采用《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多种史籍而写成的。到了汉朝,在刘歆的手中,内容方面可能有所增减,但也不能说全出于刘歆的伪造。《左传》在历史散文中的地位,是上承《尚书》、《春秋》,而下开《战国策》、《史记》的重要桥梁,它是战国时代无可否认的最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三、《左传》的内容《左传》内容: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再则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之事,作者认为可资劝诫者,无不记载,表现出褒贬美刺的精神。其次,在《左传》中也反映出比较进步的民本思想。如:“季梁子止之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恒公六年)四、《左传》的文学特色《左传》无论在记言还是在记事方面,都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用简练的或接近口语的文句,善于以写人叙事的手法,把当时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活跃地记载或形象地表现出来,使我们今天读了,还能亲切感受到当日政治生活的实况和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它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刘知畿《史通·杂说上》:“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论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1、《左传》以擅长写战争而著名,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为出色《左传》写战争并不单纯着眼于军事行动,也不热衷于描绘刀光剑影、生死搏斗

的两军对垒。它往往先写战前的形势,战

争的起因和准备,表现出作者的鲜明倾向,使人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在于军事

力量的对比,更是政治决策、人心向背、

战争性质等因素优劣比较的结果。几次著名的重大战役: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宣公十二年);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十六年)等。2、广泛地描写了各种人物国君、主帅、监军、谋士、筮官卜人、将领、说客等,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在作者笔下,不

同身份、性格的人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动而贴切

的表现。作者还通过人与人之间在看法、态度和

脾性上的差异和矛盾,描绘了人际间错综复杂的

关系,着重突出了人的因素和作用。同时,无论浓墨重彩,还是数笔点染,作者都能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里的言论、行动和心理,尤其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不同人物各异的性格特征。《郑伯克段于鄢》:如《左传》的开卷之作,选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的《郑伯克段于鄢》,就用了较大的篇幅和较多的笔墨,成功的塑造了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郑庄公性格内向,老谋深算,城府很深;公叔段则性格外向,既贪且愚,野心毕露。庄公始终隐忍不发,养其骄气,一步步诱使公叔段钻进自己设下的圈套。《晋公子重耳之亡》(1):又如选自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的《晋公子重耳之亡》,也用了较大的篇幅在发展中完成对重耳形象的塑造:让他从一个缺乏雄心、耽于安乐的公子哥儿磨练成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贤明的君主。“乞食野人”和“以戈逐子犯”的故事发生在刚开始踏上流亡征途之时,他遇事比较粗暴,贪图享受,缺乏雄心;《晋公子重耳之亡》(2):而“退避三舍”的承诺发生在他流亡生活结束的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始则以外交辞令回避,继而答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秦晋殽之战》(1):在有的文章里,对人物虽着墨不多,只稍作点染,人物却个性丰满、性格突出,栩栩如生地站立在

我们面前。如《秦晋殽之战》写到的人物不下十余人,几乎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三言两语,便神情毕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秦穆公既有求胜心切、刚愎自用的弱点,也有知错必改、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点,两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秦晋殽之战》(2):蹇叔本是秦国元老重臣,老成练达,富有远见卓识。秦穆公征询他的意见时,他的话虽不多,但论点明确而尖锐,分析透彻而有力,整个战争过程全不出蹇叔所料。弦高是古代著名的爱国商人,他不仅能公而忘私,犒劳秦师,而且急中生智,“遽告于郑”,他的

事迹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此外,年少识高的王孙满,性急易怒的晋军主帅先轸,偏私任性的文嬴,都写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3、行人辞令之美春秋时期各国会盟朝聘、往来交涉,在政治生活中尤其在外交场合讲究礼仪,辞令委婉含蓄。而《左传》的作者以欣赏的态度,如实地又或许经过精心加工把这些典雅的词令记载了下来。一些弱小国家或战败国的“行人”,常常在外交场合中凭借巧妙的言辞来折服强国。他们在爱国心的激励下,使出了他们的聪明机智,说理很充分,而又带有感情,使对方无辞可答。斗勃的战书与晋文公的致答辞:如有名的城濮之战,晋楚两国对阵,楚国的主帅令尹子玉派斗勃向晋文公请战,决战厮杀之前,斗勃传达子玉的话,却用下列温文尔雅的语言表达楚决战的要求:“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文公亦派栾枝致答辞,也说得委婉含蓄:“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岂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皇武子的逐客令:再如秦晋殽之战,皇武子对于秦国驻郑官员在宾馆准备内应的行动——“束载、厉兵、秣马”的情况已经看在眼里,却故意地佯装误会他们要打点行装回国,他说:“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皇武子表面上说得十分客气,摆出一副慷慨的主

人热心留客的样子,但在温和的语气里却透露出

“我们已经发现你们束载、厉兵、秣马的活动了”的讯息,实际上是严厉地宣布他们是“不受欢迎

的人”,所以秦国官员听了后便知道阴谋泄露,

立即逃出郑国。烛之武对秦穆公的说辞:例如烛之武对秦伯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事势必然之理来说动秦伯,一下就围绕着这几句话,陈其利害,且述说晋国历来言而无信,又贪得无厌,终于不费一兵一卒,就说动秦伯,让他主动撤兵,并派兵帮郑戍守。分析《城濮之战》:城濮之战的背景: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争夺霸权的一次战争,发生于僖公28年(前632年)。楚国在南方崛起,拥有较强的实力;而晋国却是一个内乱甫定的国家。晋文公把握时局,政治措施有力,正确的战略战术。打败强大的楚军,使城濮之战成为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的战例。晋国一方:城濮之战发生在晋文公登位后4年。晋文公经历

19年流亡生活,政治上成熟,精明强悍,励精图治,使晋国从内乱频仍中复苏、强大起来。其手下有先轸、狐毛、狐偃、栾枝、胥臣等谋臣

良将的辅佐,君臣之间有着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在晋楚之战和争霸上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甚至在晋文公缺乏信心的时候,他的臣下能够据理力争,善意劝说,出谋划策,促使晋文公采取更加可行的方针和坚定必胜的信念。楚国一方:楚成王不同意子玉的鲁莽请战,却没有用说服的方法,使子玉停止进攻,相反却意气用事,以怒而不予足够兵力的方法,任其轻率出兵,使楚军不能全力以赴去准备这场至关重要的争霸之战。这就揭示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战争本身的性质和武力的强弱,政治因素和成功的战术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外交策略一:争取齐、秦两个大国站到自己一边,使晋国在外交上第一个回合的胜利。战争的序幕揭开时,晋对宋的求援没有采取直接出兵的办法,也不可能去求楚退兵,而是让宋去贿赂齐、秦,再让齐、秦去求楚退兵。与此同时,“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

人。”利用楚爱曹、卫必不许和,齐、秦“喜赂怒顽”从而不发一兵一卒便把齐、秦争取过来,赢得城濮之战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外交策略二(1):正确处理“三施”、“三怨”,是晋国在外交上第二个回合的胜利。战争尚未开始时,楚国的子玉也曾以先发

制人的姿态,提出晋国如能“复卫侯而封

曹,臣亦释宋之围”。这是一个关系到宋、卫、曹三国命运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作如

何反映,将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得失。正如

晋先轸所分析的那样:“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外交策略二(2):晋国通过对“三怨”还是“三施”的利弊分析,最后取“三施”而舍“三怨”。晋国实行“三施”的具体办法,是又一个离间之计——“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使曹、卫主动与楚脱离同盟关系,使楚军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军事策略三:“退避三舍”、“各个击破”,是晋国正确实施战略战术的结果。晋国在取得第一、二两个回合胜利以后,为了选

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借口报答楚国过去的恩惠,先退避三舍,以此避开楚军的锋芒,麻痹和分化

敌军的思想,最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运用集

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击溃楚军的右翼,

避开最强大的中军,在以徉败战术击破其左翼,

最后取得了城濮之战的最后胜利。第三节 《国语》一、《国语》及其作者《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纪录整理于战国时期,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的历史事迹,记载的内容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公元前1000—公元前440),而主要在记言,所以取名为《国语》。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传说是左丘明,估计是瞽史所传,经过左丘明的编定。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期一个熟悉历史掌故的人,与《春秋》的作者应不是同一个人。二、《国语》的民本思想与艺术成就《国语》的民本思想集中反映在《邵公谏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文学成就上,《国语》远不如《左传》,只是偶尔有些文章也不乏幽默之感。如《晋语》记姜氏与子犯谋醉重耳一段,重耳和子犯二人对话,幽默生动,当时情景如在目前。第四节《战国策》一、《战国策》的名称与基本内容《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燕、韩、赵、魏、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

四十年(前460—前220)。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国语》,或曰《长书》。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

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产生的原因(1):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

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七国均势局面。从此以后,强秦远交近攻,蚕食诸侯,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战国策》产生的原因(2):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也决定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从成则楚王”,也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决定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决定于政治的巧妙运用。《战国策》产生的原因(3):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客。《战国策》中所记载的一切攻守和战之计、勾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

反映。而当时许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和议论,也是春秋时代行人辞令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国策》的文学特色与《左传》一样,《战国策》虽也是历史著作,却表现出很高的文学成就。在纵横的战国时代,随着言语辞令的需要与进步,文章除其内容外,更为注意语言的艺术,敷张扬厉,变本加奇,正是《战国策》散文的总体特色。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令,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

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

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1、文笔上长于铺陈,有声有色,具有辩丽恣肆的特点纵横家是当时在各国间奔走游说、从事外交活动的人物,他们活动的目的常常是为了解决各国军事、外交上的一些具体问题。他们都善于分析形势,用利害关系来打动各国的君主;同时他们又富于机智,善于掌握各国君主的心理,因势利导,使之不能不信服。因此,这些文章表现了那些游说之士的巧弄机锋和狡黠辩术。同时,纵横家的游说之词,恣肆纵横,辞采绚丽,尤其很多排笔俪句的运用,更使文章声调铿锵,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鼓动性。2、用笔轻灵而描写细腻《战国策》的叙事文字不独有以上这类注重藻绘之处,还有的部分用笔轻灵而描写细腻。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段,其故事不仅富有思想意义,在艺术描写上也是清晰如画,写得自然妍秀,而又能曲达隐情。尤其是《燕策》中写“荆轲入秦刺秦王”,写得沉雄悲壮,司马迁几乎把它一字不改地录入《史记》。《荆轲入秦刺秦王》与易水送别(1):燕太子丹从秦逃归,秦将灭燕国,兵临易水,太子丹想要派人去行刺秦王,问计于田光;田光推荐荆轲,并且自刎以激荆轲;荆轲要借秦国逃往在燕的樊将军的人头作为晋见秦王的礼物;樊将军慨然自刎,写出了一段慷慨悲壮的气氛。《荆轲入秦刺秦王》与易水送别(2):最动人的当数“易水送别”一段: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

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

目,发尽上指冠。这篇文章在叙事中有着很强的抒情笔触。分析《苏秦始将连横》:苏秦(?——前284),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他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游说活动分别见于秦、齐、楚、韩、赵、魏诸策,而《秦策》记述比较完整。苏秦最初主张“连横”,头一遭就失败;归洛阳

后改主“合纵”,第二次出山,首说赵王而得售。从此他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佩六国相印,万人

仰止。这是苏秦个人发迹的转折,也是促成六国

与秦抗衡的转折。本文就抓住这个转折,把苏秦的辩才、智谋和不同凡响的刻苦磨砺,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苏秦始将连横》的结构特点(1):本篇由两组材料组成。第一组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三自然段)是苏秦见秦王那一大段陈述,最能表现纵横家的才华和气派;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之后半部分)是苏秦被封为武安君后,作者从旁插叙的文字,极写“约从散横”的局面,在此突出了苏秦的智谋韬略。这一组材料写的是作为辩士的苏秦和他在历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苏秦始将连横》的结构特点(2):第二组材料也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四自然段之前半部分)是苏秦失败归来的那副惨相和刺骨流血的刻苦情景,使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