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_第1页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_第2页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_第3页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_第4页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体寄生虫学

(HumanParasitology)疟原虫

(Plasmodium)医学原虫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原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疟疾研究的三个重要的里程碑1880年Laveran发现血中疟原虫获诺贝尔奖1902年Roos描述疟原虫蚊体内发育和叮咬传播获诺贝尔奖2002年疟原虫和蚊的基因被解码解放前,在湘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它生动地描述了湘南高疟区的情景。在云南的思茅:“思茅、思茅,活人不挠,死的死,逃的逃”。疟原虫(Plasmodium)

一、概述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称为疟疾(malaria)(一)特点

1.分布广: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

90多个国家和地区。1950年中国疟疾分布图1995年中国疟疾分布图

2.危害严重

世界年代病人数发病率(1/10万)死亡人数

19502.5亿1000250万

19925.0亿920150-270

中国年代病人数(万)发病率(1/10万)死亡人数(万)195080007503019927.40.640.005219992.90.240.0067(二)生物学地位及虫种1.生物学地位原生动物亚界顶复门孢子纲真球虫目疟原虫科疟原虫属(疟原虫)2.虫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P.f)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malariae(P.m)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ovale(P.o)二、形态和生活史人体内按蚊体内48小时迟发型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红外期裂殖体红外期裂殖子雄配子体雌配子体裂殖体大滋养体裂殖子雄配子体雌配子体合子动合子囊合子子孢子疟原虫生活史人体内按蚊体内肝细胞内红细胞内休眠体被吞噬雄配子雌配子环状体间日疟裂殖体间日疟滋养体在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各期形态恶性疟环状体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雌配子体雌配子体传疟蚊种微小按蚊

(三)生活史小结1.疟原虫的生活史中需2个宿主。

2.世代交替蚊是终宿主,人是中间宿主。

P.v潜伏期

=8天+(2~3)×2天=12~14天三、

致病(一)潜伏期潜伏期=红外期发育所需时间

+达到发热阈值所需时间

发热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的血中最低原虫数,与疟原虫种类、子孢子数量、宿主的免疫力及耐受力有关。48小时(二)发作1.典型发作:红内期原虫的裂体增殖所引起的周期性寒热发作。(1-2小时)寒战(40小时)

间歇发热

(

4-6小时)出汗、退热

(2-4小时)红内期裂殖子胀破红细胞裂殖子虫体代谢产物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被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内源性热源虫体代谢产物(外源性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发生紊乱疟疾发作致病物质被吞噬降解完热源消失体温调节中枢恢复正常出汗散热2.疟疾发作机理:寒战、高热、出汗热退(三连续阶段):3发作时间疟疾发作时间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Pv:48h;Pm:72h;Pf:36—48h;Po:48h;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所需要的时间一致发作周期因虫种而异间日疟原虫48小时恶性疟原虫36--48小时三日疟原虫72小时疟疾发作病人

原因:(1)疟疾初发(2)混合感染(3)儿童和无免疫力人群(4)治疗不当

2.不典型发作:发热无规律,较多见。易误诊为感冒、肠胃炎、胆囊炎、原因不名性发热等。(2)机理:疟原虫抗原变异和宿主的免疫力降低。3.再燃(recrudescence)(1)定义:疟疾发作停止后,如体内仍有少量的红内期疟原虫,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血中疟原虫又大量增殖而引起疟疾再次发作。(2)机理:还不明确。P.v和P.o有再燃、复发;

P.f和P.m只有再燃。4.复发(relapse)(1)定义:疟疾初发后,红内期的原虫被全部消灭,在无蚊媒传播感染,经过一段时间后红外期的原虫再次进入血流,大量增殖所引起的疟疾发作。

原因:(1)直接破坏(2)脾功能亢进(3)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4)免疫病理

原因:充血、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反复感染引起纤维组织增生。(三)贫血(四)脾肿大(五)重症疟疾1.特点:(1)多见于P.f

,也见于P.v

(2)来势凶猛,病情险恶,死亡率高(3)预防:早诊断、早治疗2.

临床分型:脑型、超高热型、胃肠型、肾功能衰竭型、黄疸型。

重症疟疾由于发病急,症状凶险,故又称凶险疟疾,脑型疟疾是重症疟疾的常见表现之一,病死率可高达90%。绝大多数脑型疟疾由恶性疟原虫引起,间日疟原虫偶见。3发病机理机械阻塞学说细胞因子学说

脑型疟疾一般多见于进入高疟区的无免疫力或低免疫力的恶性疟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高热、(39~40℃

)寒战、昏迷、抽搐、颈强直等。

此外还有胃肠型、超高热型等。

重点介绍脑微血管栓塞学说。被寄生的红细胞可塑性降低。被寄生的红细胞有结节突起(PfEMP1)

。被寄生的红细胞的粘滞性增加。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脑组织缺氧,破坏血脑屏障,产生淤点状出血。

(1)获得性非消除性免疫(2)对再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3)免疫力随原虫数的消长而消长(4)能杀灭大部分原虫四、免疫带虫免疫:(premunition)

[免疫]1先天性免疫(先天抵抗力)先天性免疫与种族传有关。如西非黑人和美国黑人Duffy血型阴性,而缺少间日疟在红细胞膜上的受体Duffy血型抗原,故间日疟原虫不能侵入这类红细胞寄生,具先天性不感受。又如由于遗传基因所致造成的镰状红细胞(Hbs)贫血患者或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酸(G6PD)患者对恶性疟原虫具有抵抗力。

五、诊断查血——红内期各阶段和配子体

725例疟原虫阳性血片在不同镜检视野中的分布情况镜检视野数疟原虫阳性例数占阳性总人数的比例(%)

1060483.31

5070296.8210071999.1620072499.861000725100.001.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2.病原学检查[实验诊断]厚血涂片法:镜检阳性率高,但确定虫种困难。薄血涂片法:镜检阳性率低,但易确定虫种。病原学诊断:厚薄血涂片法P.v:发作停止后。

P.f:发作后期。

P.v:

环、滋、裂配P.f:

环、配检查时间:

预防措施:蚊媒防治预防服药疫苗预防六、防治1.治疗病人及带虫者2.灭蚊杀红内期:氯喹、青蒿素杀红外期及配子体:伯喹3.保护健康人群预防用药:乙胺嘧啶(杀红外期)+磺胺多辛

氯喹+磺胺多辛1.抗氯喹恶性疟原虫

2.按蚊的抗药性

3.新抗疟药与新灭蚊剂的研究进展滞后

4.疫苗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存在问题:20世纪90年代DNA疫苗

1.红外期疫苗

2.红内期疫苗

3.传播阻断疫苗疟疾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